西游记阅读备课

合集下载

《西游记》阅读推进课教案

《西游记》阅读推进课教案

《西游记》阅读推进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西游记》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2. 帮助学生掌握《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简介2. 第二章:孙悟空的出生与成长3. 第三章:唐僧师徒四人及其使命4. 第四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5. 第五章:火焰山与孙悟空借芭蕉扇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西游记》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重要情节和人物,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情节,让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 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如何高效阅读《西游记》,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西游记》原著或改编版2. 教案课件3. 相关参考资料4. 课堂讨论话题及问题清单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分别讲解第一章至第五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重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

3.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第二章至第五章的相关话题,如孙悟空的成长历程、唐僧师徒四人的关系等。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火焰山借芭蕉扇等,深入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5. 阅读指导:教授学生如何高效阅读《西游记》,提出阅读建议和技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西游记》第六章至第十章,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六、教学内容1. 第六章:孙悟空大战红孩儿2. 第七章:唐僧被囚黑风山3. 第八章:孙行者一调芭蕉扇4. 第九章:悟空三借芭蕉扇5. 第十章:师徒四人同心协力过火焰山七、教学方法1. 继续运用讲授法,深入分析第六章至第十章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互动讨论法:针对每一章节,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剖析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介绍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西游记》。

通过阅读这本书,学生将深入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主题和文化背景,并培养阅读和批判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人物;- 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表达;- 分析文中的情节、角色和冲突;- 探索书中所包含的道德和价值观;- 发展批判性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作者和成书背景-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研究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以及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

2. 故事情节和主题- 学生阅读和讨论《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关注主要人物的成长与变化,以及他们面临的挑战和冲突。

- 学生分析和探讨故事中涉及的主题,如人性、亲情、友情、和追求。

3. 文化背景和文学元素- 学生了解《西游记》所蕴含的中国文化背景,如、和神话传说。

- 学生研究和分析小说中运用的文学元素,如形象描写、比喻和象征。

4. 阅读策略和批判思考- 学生研究阅读策略,如批注和读后思考,以帮助他们理解文本并提出深入的问题。

- 学生发展批判性思考能力,分析小说中的意义和用词选择,评估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合理性。

教学活动- 学生独立阅读《西游记》的一部分,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书中的关键情节、主题和角色。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与学生一起讨论书中的文学元素和表达方式。

-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项目,研究和展示与《西游记》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事件。

- 学生写作批判性评论或论文,表达自己对《西游记》的理解和观点。

评估方式- 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 提交个人或小组项目的质量和内容;- 批判性评论或论文的写作质量和观点的深度。

参考资源- 《西游记》原著文本- 吴承恩《西游记》解读- 与《西游记》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的研究资料以上是《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简要概述。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时间安排,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

阅读《西游记》教案3篇

阅读《西游记》教案3篇

阅读《西游记》教案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阅读《西游记》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阅读《西游记》教案篇1一、阅读方法指导:1、通读原著,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注意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2、阅读原著的新版序言和注释,加深对原著的理解。

3、阅读课本附录,了解作者吴承恩的生平、《西游记》的故事来历和发展演化。

4、比较小说原著和电视剧的异同,尝试评说电视剧的成败得失。

二、给学生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读原著(尽量不要是简装本)这一作业在寒假期间就布置下去。

鼓励学生即读即批,还可做读书卡片。

也可把读原著和看改编的电视剧或影视结合起来。

新学期开始一个月内,没读完的在这期间务必全读完。

老师可采取简单办法抽查,如让叙述某一章或某一回的大致情节。

三、开学第二个月着手让学生自主做一次名著专题展示。

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定展示的大方向,可以让学生主要抓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

如:孙悟空从何物诞生?孙悟空被招上天庭后初封为何官,后封为何官?孙悟空在何处炼就了火眼金睛?你能一口说出孙悟空五个以上的本领吗?唐僧俗名为什么?被唐太宗赐名为什么?唐僧师徒一行取回真经历了多少年?你能依次说出白骨精三次变化的形象吗?四、开展多层次对话,探讨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等主要人物形象。

可提供句式:“从书中页情节(语句)中可看出是个的形象。

” (可再安排5—7分钟时间交流一些神佛和妖魔的形象,如观音菩萨、如来、玉帝、黄袍怪、白骨精、牛魔王、红孩儿等。

)五、问卷调查:你最喜欢小说中哪个形象,为什么喜欢?你认为小说中哪个形象刻画最成功?为什么?阅读《西游记》教案篇2一、导入新课:1、由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说起,引入新课的学习。

2 组织学生简介作者吴承恩。

二、明确目标:1、了解名著《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理清小说结构、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阅读指导教案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阅读指导教案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依赖思想,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让我意识到,在讨论中,教师应该适时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提高讨论效果。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导入环节,我提出了一个与学生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大家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西游记》中的情节有何相似之处。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共鸣,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西游记》的情节和人物。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对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这是一部描绘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神话小说,它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典情节。这个案例展示了孙悟空的勇敢和智慧,以及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情节理解和人物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第十一至二十回,分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孩儿战孙悟空等经典情节;
3.第二十一至三十回,探讨女儿村、火焰山等神奇国度的寓意;
4.结合全书,讨论《西游记》中所体现的团结、勇敢、智慧、忠诚等品质。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西游记》,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案例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案例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案例【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学生通过阅读《西游记》,可以拓展知识面,提升阅读能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本文将针对《西游记》整本书的阅读,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并提供案例,以引导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阅读,加深对小说的理解与感受,提高阅读水平。

【一、教学设计】1. 学习背景和目标(1) 学习背景: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中国文化和神话故事,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2) 学习目标:通过阅读《西游记》,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阅读理解、分析和批判能力。

2. 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西游记》的整本阅读及相关讨论。

(2) 教学步骤:- 引入:通过故事情节概述和图像展示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对《西游记》的兴趣。

-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定的章节,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做好相关读书笔记。

- 案例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分享他们的读书笔记和个人理解,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和互动。

- 整本阅读:学生独立完成对《西游记》全书的阅读,并做好相关读书笔记。

- 小组讨论:再次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整本书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借鉴学习。

- 教师点评: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读书笔记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分析。

3. 教学方法和手段(1)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组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分析:通过学生个人的读书笔记和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小说内容。

(3) 教师点评:及时对学生的讨论和读书笔记进行评价和引导,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案例】小组分工:- A组:负责阅读第一回至第十回,重点关注孙悟空的形象和特点。

- B组:负责阅读第十一回至第二十回,重点关注唐僧师徒的困境和他们的智慧解决方法。

- C组:负责阅读第二十一回至第三十回,重点关注白骨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 D组:负责阅读第三十一回至小说结尾,重点关注师徒四人的奋斗历程和取经成功。

《西游记》阅读备课

《西游记》阅读备课

第( 7 )课时,读(91 )-(100 )章节
皇城镇中心小学阅读周备课
共读书目 《西游记》 授课人 课型 教学目标 周红 展示课 师生总结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收获。 周次 课时 13 1
一、总结阅读方法、阅读收获 (一)读 1.初读,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这本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它讲的是什么,书中 有哪些人物? 2.再读,欣赏精彩篇章。在这本书中哪些篇章扣动了你的心弦。让自己融入作品中,感 受作品的精妙,那些扣动了你的心弦的篇章可以一读再读。 3.三读,从书中的角色走出来,看看他要反映怎样深刻的内涵,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4.四读,假如是我,我会怎样去写,用什么方法去表达你的所感所思。 也许在第五次拿起的时候你会质疑了,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每一次给人的感受 都是不一样的,中国有句古话说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告诉我们书读的遍数多了,意思也 就自然理解。因而我们要: 读通 - 读懂 - 读活 (二)看 : 看名著影视片段 ,比较影视作品和原著有何区别? 学生答后,老师归纳: (三)评 :品评人物形象,交流学习体会。 二、引导开展相应的活动 开展读写绘、办手抄报
阅 读 计 划 精 彩 瞬 间
第( 1 )课时,读( 1 )-( 第( 2
15 )章节
)课时,读(16 )-( 30 )章节
第( 3 )课时,读(31 )-(45 )章节 第( 4 )课时,读(46 )-(60 )章节 第( 5 第( 6 )课时,读(61 )-( 75)章节 )课时,读(76 )-(90 )章节
阅 读 计 划 阅 读 笔 记
第( 1 )课时,读( 1 )-( 第( 2
பைடு நூலகம்
15 )章节
)课时,读(16 )-( 30 )章节
第( 3 )课时,读(31 )-(45 )章节 第( 4 )课时,读(46 )-(60 )章节 第( 5 第( 6 )课时,读(61 )-( 75)章节 )课时,读(76 )-(90 )章节

名著《西游记》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两篇】

名著《西游记》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两篇】

《西游记》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读书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理解主要人物形象,感悟作品的写作特点。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从中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课前学习:阅读原著或青少版,养成作批注、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一、歇后语引入猪八戒照镜子——花果山猴子——猪八戒的武艺——猪八戒的后背——牛魔王和小白龙拍大头贴——猪八戒吃人参果——《西游记》剧组开会——这些有趣的歇后语都来自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西游记》。

板书:西游记二、回顾阅读方法1、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想问一下你们,当你拿到这样一本的书,你通常是怎么读它?说说你的读书方法,或有什么你想提醒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的。

老师总结了一下,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四点。

幻灯出示:(整本原著——浏览、跳读,把握大意)①观看前言后序,了解写作背景、故事梗概、主要人物。

②采用浏览法、跳读法阅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③观看目录,了解故事情节。

④遇到不懂的,可以自己揣摩或参考译文,作批注或摘记。

三、整体感知1、了解主要内容。

《西游记》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之前你们都从哪些渠道了解过这本书的内容?那么谁来说说书主要内容是什么?幻灯显示:小说的前七回写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事,八到十二回交代了取经的缘起,从十三回到最后,写的是孙悟空被迫皈依佛门和八戒沙僧护送唐僧,一路斩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西天取的真经。

2、看目录、说情节、知人物浏览书的目录,你有什么发现?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故事情节? 认识了那些特征鲜明人物?板书:情节、人物《西游记》提到的人物有很多,主要人物有哪些?板书: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对于这四个主角,有人喜欢活泼的猪八戒,有人喜欢憨厚的沙和尚,有人喜欢孙悟空,也有人喜欢唐僧,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特别喜欢的,这样,咱们就替他们来个自我介绍,请你任选一个角色,小组推荐一名来说说。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

2. 分析《西游记》中的经典故事情节。

3. 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4. 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分析故事情节,体会作品主题思想。

2. 难点: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西游记》原著3. 阅读策略指导手册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西游记》的插图、电视剧片段等,引发学生对《西游记》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西游记》有哪些了解?作者是谁?主要人物有哪些?二、介绍《西游记》(10分钟)1. 简介作者:吴承恩,明朝文学家。

2. 简介背景:明清时期,民间信仰和道教文化盛行。

3. 介绍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三、分析故事情节(10分钟)1. 举例分析:选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师徒四人过火焰山》等经典故事情节。

2. 引导学生关注情节中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等。

四、探讨主题思想(10分钟)1. 提问:作品传达了哪些主题思想?2. 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五、阅读策略指导(5分钟)1. 介绍阅读策略:略读、精读、猜读、批注等。

2.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提醒学生课后继续阅读《西游记》,并运用阅读策略。

板书设计:《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导读课1. 作者:吴承恩2. 背景:明清时期3. 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4. 故事情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师徒四人过火焰山等5. 主题思想: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坚定信仰等作业设计:1. 阅读《西游记》原著,完成阅读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西游记》阅读备课教材分析:这是鲁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名著推荐篇目,该书主要描写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

吴承恩在此基础上,添加了神话成分,经过一番再创作,才写成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生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

学情分析:《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对于学生来说也是耳熟能详。

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对人物基本了解,对故事情节大体熟悉,而对《西游记》的思想内涵等认识不够深刻、全面,因此必须引导他们学会阅读和欣赏,提高其文学修养。

课时安排:授课:三课时阅读:两个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指导阅读《西游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原著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过程与方法:运用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方法,通过写读书笔记和做精读卡片阅读原著,督促、引导学生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探究和初步欣赏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师徒四人不畏艰险,为实现理想(取经)不懈奋斗精神,从而对学生生活的情感态度产生影响。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原著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由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歌导入。

同学们,听着这优美的歌曲,你的眼前一定浮现出了熟悉的画面,大家知道这是哪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西游记)。

对了,今天这节课我要向大家推荐的名著就是《西游记》。

说起《西游记》,大家是耳熟能详,相信童年的你们也是看着电视剧《西游记》长大的。

那么关于《西游记》,你知道多少呢?请同学们说一说。

(设计意图:适当“造境”,用音乐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快速进入情境之中。

)(2) 畅所欲言话“西游”。

把你所了解的《西游记》的相关内容向大家作一介绍吧!学生可讲讲西游的故事梗概,其中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可谈谈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可说说有关作者、作品的常识等等。

(一“说”西游,学生的说停留在对影视剧的认知上,概括可能简单肤浅。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脑海当中对西游记的印记,为进一步进行文本学习铺垫。

)二、感知文本,引领学生阅读经典。

1、走近作者: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明确。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人。

明代作家。

从小就很聪明,少年得志,名满乡里。

但成年后的吴承恩却很不顺利,在科举进身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后来又做过两任小官。

晚年隐居创作《西游记》。

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

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

明确后,教师强调作者名中 “承”的写法以及朝代。

(设计意图: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夯实基础,做细、做牢。

)2、寻本溯源:学生交流小说的写作背景、创作动因、故事起源。

教师要注意从历史知识中引导。

明确:《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

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

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设计意图: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知识的积累、历史的沉淀,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3、教师补充:《西游记》成书的演变。

《大唐西域记》:(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唐三藏》《蟠桃会》等,元《唐三藏西天取经》《二郎神锁齐大圣》——明代吴承恩《西游记》(设计意图:教师补充,学生了解《西游记》这部名著的成书过程。

)4、内容结构:(这一部分教师可结合图片介绍《西游记》内容结构的三大部分,这样学生既对《西游记》的内容进行了初步感知,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教师讲解:《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回至第七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谓是孙悟空的一部“英雄史”。

(配相关图片)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出世及取经的缘由。

(配相关图片)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这是唐僧师徒四人的一部“创业史”。

(配相关图片)(设计意图:选择图片适当“造境”,可有效增添课堂趣味,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牛刀小试——竞猜人物。

人物一: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

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

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

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沙和尚)人物二:面如傅粉三分白,唇若涂朱一表才。

鬓挽青云欺靛染,眉分新月似刀裁。

战裙巧绣盘龙凤,形比哪吒更富胎。

双手绰枪威凛冽,祥光护体出门来。

哏声响若春雷吼,暴眼明如掣电乖。

要识此魔真姓氏,名扬千古唤??。

(红孩儿)人物三: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

......翠袖轻摇笼玉笋,湘裙斜拽显金莲。

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峨眉柳带烟。

(白骨精)思考:读原著时你的脑海中想象的人物形象和你看到过的影视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差别吗?通过将原著的人物描写与影视剧人物进行对比,学生不难发现,文字的神韵是留给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而这一点是影视作品所无法相比的。

6、师做总结发言:影视作品再精彩,也是编剧、导演的再创造,注重的是视觉上的效果;而名著的作者侧重于语言的锤炼,意境的展开,讲究文字描绘的形象化。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因此,阅读名著可以提高人的欣赏水平,启发人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提高读者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这是电视剧无法比拟的,所以同学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地品读经典名著。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读名著的意义,从而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 指导阅读,品味经典。

师:《西游记》属于古典白话小说,整整一百回,这么厚的一本书,应如何来读呢?大家想一下我们刚才一起了解了哪些内容?(写作背景、故事梗概、作者的情况等等)那么,这些都可以通过观看前言后序来完成。

出示:阅读指导一:首先要看前言后序了解写作背景、故事梗概、主要人物。

师:《西游记》是章回体小说,每一个回目都是一个小故事,脉络清晰,通过观看目录,可以了解基本的故事情节。

出示:阅读指导二:观看目录,了解故事情节。

活动设计:教师出示《西游记》的一些目录,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对应的故事情节。

1、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大闹蟠桃宴)2、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 (收白龙马)3、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 (流沙河收悟净)4、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三打白骨精)5、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真假孙悟空)师:现在我们就要通读原著了。

《西游记》是古典白话小说,语言文字上与现代文差异很大,同学们在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可以自己揣摩,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问老师,问同学,了解大意即可,可以如陶渊明般“不求甚解”。

出示:阅读指导三:通读原著,了解课文大意。

遇到不懂的,可以自己揣摩或参考译文,也可以请教别人。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要随时圈点、勾画,做好批注,随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

要制定读书计划,每一次读书都要做好读书笔记:可摘抄,可点评人物,可记录心得等等。

教师补充:制定读书计划,并做好笔记。

师:通读后,对于经典片段或自己喜欢的可选读,通过精读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出示:阅读指导四:对于经典片段或自己喜欢的可通过精读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并制作精读卡片。

(精读:这是阅读关键的步骤,必须认真阅读文章,圈点、批划、评注,弄清词句含义,理解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如何做到精读?师: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的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鲜明的人物形象,它给予我们心灵的滋养。

下面我们练习品味一下原著语言。

活动设计:出示原著:“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片段,进行精读分析。

此文段表现了孙悟空怎样的性格特点?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按照指导,对文中刻画孙悟空形象的词、句进行圈点,标划。

)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

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

”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

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

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

”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傅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傅,这一次定要打死它。

你们在半空中作证。

”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

——出自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小组交流,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一段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从“当头就打、藏、笑着、暗中叫来众神、抡起、一棒打死”等中体现出悟空的机智、勇敢、坚定、本领高强。

师:这一段动词的运用也非常得精当,如“举、打、藏、笑、抡等。

精读时可以抓住描写方法,也可以抓住词语的运用。

除了这两个方面,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生答。

教师补充明确:精读=明方法+举实例+析作用方法:修辞、描写方法、词语的运用、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句式风格等。

作用:主旨、思想、形象、精神、效果等。

(课件出示)(设计意图: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在交流鉴赏中,点亮思维火花,让知识在思维碰撞中不断清晰,不断深刻。

)指导学生制作精读卡片。

精读卡片示例:西游记1一50精读记录卡精读回目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主要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遇上白骨精,它利用孙悟空外出巡山的机会,先后变成上山送斋的村姑、朝山进香的老妪以及老丈的模样使唐僧和八戒上当,可均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它的化身。

孙悟空精彩语言动作神态摘录分析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

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