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学探微

合集下载

郭沫若墨学批判之商榷

郭沫若墨学批判之商榷

郭沫若墨学批判之商榷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文化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艺术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其中,郭沫若墨学批判就是他思想成果之一,这一派思想强调墨的笔画、结构、意境对于画面的独特艺术价值,因此被认为是中国画史上的一个分支学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对于郭沫若墨学批判进行商榷,认为其存在诸多缺陷。

本文将对郭沫若墨学批判理论进行商榷,并举出五个例子进行分析。

第一个例子是郭沫若在墨学批判中过度强调墨的笔画对画面的影响。

郭沫若认为,墨是绝对的,笔画则是相对的,而并不是所有观众或艺术家都认可这种看法。

有些人认为,结构和意境是同等重要的,而笔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因此,郭沫若的学派会让观众或艺术家对于画面的其他方面失去关注,导致墨画师的创作可能存在刻板、单一的风险。

第二个例子是郭沫若的学派忽略了中国画史上许多其他的传统派系。

墨学与其他学派的差异可能不明显,但是它们的差异在文化和艺术上都非常重要。

因此,只关注墨学会导致缩小对于中国画史上其他传统派系的了解范围。

这种缺点可能妨碍中国画的发展,使之可能失去变化和创新的机会。

第三个例子是郭沫若墨学批判过于注重旧址的规范性。

他认为,在继承和发展中国画传统方面,严格遵循传统的规范是必要的。

而一些人则认为,纯粹追求规范性往往会削弱艺术家的自由和创造力。

因此,郭沫若的墨学批判批评家认为,旧址过于过时,不能适应现代艺术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进行修改或调整。

第四个例子是郭沫若的墨学批判在学术性层面上不够严谨。

郭沫若强调艺术的主观性和表达性,但是没有针对其他因素的客观分析。

正如很多批评家所指出的,如果没有客观标准和基准,艺术成就可能会无从衡量,并且任何艺术创作都可能成为一种空洞的自我表达。

第五个例子是郭沫若忽略了中国画的技术和器材上的变化。

由于工业化生产集中了成千上万的画笔和纸张,艺术家们现在有了更多的选择。

而郭沫若学派强调的墨画笔画和它们创造的墨迹只是其中的一种。

孙诒让的墨学研究

孙诒让的墨学研究

孙诒让的墨学研究一、学术背景在近代百年墨学研究历程中,孙诒让是个划时代的人物,他以《墨子间诂》这部墨学巨著奠定了他在近代墨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孙诒让治墨学大约始于1873年。

他治《墨子》已经不同于乾嘉一些学者用子书比勘经书了。

他在《墨子间诂·自序》中说:“身丁战国之初,感悕于犷暴淫始之政,故其言谆复深切,务陈古以剀今。

亦喜称道《诗》、《书》及孔子所不修《百国春秋》,惟于礼则右夏左周,欲变文而反之质。

”他还说:“然周季道术分裂,诸子舛驰,荀卿为齐、鲁大师,而其书《非十二子篇》于游、夏、孟子诸大贤,皆深相排笮。

洙泗龂龂,儒家已然,墨儒异方,畦步千里,其相非宁足异乎?综览厥书,释其纰驳,甄其纯实,可取者盖十六七,其用心笃厚,勇于振世救敝,殆非韩、吕诸子之伦比也。

”在他看来,墨学一些主张是战国那个时代的产物,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墨学的评价已经不同于清代的许多学者。

考察孙氏治墨学原因,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其一是自明末起,已有学者涉猎墨学。

李贽、傅山等都对墨学有所研究,特别是乾嘉时期,汪中、毕沅、张惠言、翁方纲、王念孙等对《墨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校注,墨学虽仍然受到排斥,但日渐显露复兴的迹象。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中源”说一度非常盛行,《墨子》日渐受到重视,这一切为孙氏治墨学逐渐铲除了学术思想上“儒学独尊”的禁锢,同时也提供了文本上的方便。

其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积贫积弱暴露无遗,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孙诒让,身怀“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不可能不思考国家民族的危亡。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向来有以著述表达忧国忧民之志的传统,孙诒让自然也不例外。

墨家“勇于振世救弊”的精神恰好适合救亡图存的需要,孙诒让显然也关注墨家的“救世”精神。

他在《与梁卓如论墨子书》中说:“让少溺于章句之学,于世事无所解。

曩读墨子书,深爱其掸精道术,操行艰苦,以佛氏等慈之旨,综西士通艺之学,九流汇海,斯为巨派。

徒以非儒之论,蒙世大垢,心窃悕之。

墨学衰微研究综述

墨学衰微研究综述


1 4・
平顶 山学院学报
21 0 2证
知, 后学莫复传习 , 于今 五百余 岁 , 亡绝 。 [ 方 遂 ”9 授楚认为墨学衰微有 四种原 因, 墨家 自身矛盾 而“
也 ” 叫是其 中之 一 ; 炎平 也认 为 :墨家思 想 的内 ¨ 施 “ 在矛 盾体 系还 存在 着不 可调 和的 内在 矛盾 。 [ 他 ”】 ¨ 认 为墨 子提倡 “ 非命 ”, 持无 神 论 立场 , 同时 又 主 而 张“ 明鬼”, 墨家思 想 的 内在 矛 盾之 一 ; 家 思想 是 墨
少 。墨子 的政 治 主 张 就那 l 0条 , 来 墨 家 并 没有 后
《 墨学式微原因管窥》 认为 :以‘ “ 兼爱 ’ 为出发点的
政 治思 想 的空想性 难 以符合社 会历 史 的发展 。 ”
王晓娟在《 墨学衰微探》 中说 : 曾经列为春秋战 国 “
时代显 学 的墨家 学 派 , 西 汉 汉 武帝 时 逐 渐 消亡 。 在 墨家之 思想 主 张 过 分理 想 化 。 _ ”2 杰 文 、 倩 认 郑 张 为 :从根 本上讲 ,兼 爱 ’ “ ‘ 学说 空 想色 彩太 过 , 适 不 应 当时社会 生 产力 的发 展 要求 … …企 图在 阶级 的 社会 里推 行超 阶级 的爱 , 种 不切 实际 的兼爱 思想 这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17 ( 02 0 0 1 0 17 60 2 1 ) 3— 0 3— 5 中 图分 类 号 :2 4 B2
墨学诞 生 于春 秋 战 国时 期 , 先 秦 学 派 之 一 , 是 创 始 人 墨 翟 , 称 墨 子 。墨 学 由墨子 所 开创 , 其 世 经 弟 子后 学 推进发 扬 , 曾形 成 与 儒 学 分 庭 抗礼 之 势 , 堪 称一 时 “ 显学 ” 但 好 景不 长 , 学 显 赫仅 二 百 年 , 墨 左 右 , 一 蹶不振 , 来逐 渐衰 微 以至湮 灭 。 便 后

胡适的墨学研究(一)

胡适的墨学研究(一)

胡适的墨学研究(一)学术背景在胡适早期的学术活动中,墨学研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他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就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研究墨家逻辑学,在其后的《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又把上述墨学研究扩展深化。

他有关墨学的论着或文章还有《〈墨子·小取篇〉新诂》、《梁任公〈墨经校释〉序》、《论墨学》、《墨家哲学》等。

宣扬“全盘西化”的胡适为和在其早年的学术生涯中如此垂青于墨学呢?胡适在赴美留学之前,即受梁启超影响对墨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在《梁任公〈墨经校释〉序》中说:“他在《新民丛报》里曾有许多关于墨学的文章,在当时引起许多人对于墨学的新兴趣,我自己便是那许多人中的一个人。

”1]然而,这并非主要原因,充其量只是一个诱因。

众所周知,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即大力提倡“整理国故”的学术活动。

不过,胡适的“整理国故”不同于干嘉学人“为学术而学术”的古籍整理,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目的,即希望借此而达到“中国的文艺复兴”。

他在《口述自传》中说:中国的文艺复兴有四重目的:一、研究问题,特殊的问题和今日迫切的问题;二、输入学理,从海外输入那些适合我们作参考和比较研究的学理;三、整理国故;(三千年来支离破碎的古学,用科学方法作一番有系统地整理)四、再造文明,这是上三项综合起来的最后目的。

2]胡适的“再造文明”是要创建一个新文化系统。

当然,这个新文化系统既不能专靠输入外部文化,也不能只是古代文化的复活,而应该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有机地联系现代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使我们能在新旧文化内在调和的基础上建立我们自己的科学和哲学”3]不过,作为新文化人的胡适,与许多新文化运动的宣传者一样,有着强烈的非儒情绪,认为“中国哲学的将来,有赖于从儒学的道德伦理和理性的枷锁中得到解放”,“换句话说,中国哲学的未来,似乎大有赖于那些伟大哲学学派的恢复。

”4]因此,在先秦与儒学并称“显学”的墨学理所当然地引起胡适的兴趣。

借助于墨学,既可以挣脱儒学的枷锁,又能从其中“可望找到移植西方哲学和科学最佳成果的土壤”。

郭沫若墨学研究析论(一)

郭沫若墨学研究析论(一)

郭沫若墨学研究析论(一)摘要:墨学研究是郭沫若学术生涯中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

他对先秦墨学作了较为系统地研究。

然而,他除了对墨家的救世的精神稍加肯定外,几乎持全盘否定态度。

他从孔、墨比较出发,认为墨家代表秩序的守成者。

至于《墨经》,郭沫若从经典解读入手,认为其中包含着观点完全对立的两派,代表着墨家后学不同的派别。

郭沫若墨学研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但时代政治的背景影响着其研究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郭沫若;墨学;唯物史观郭沫若与墨学的机缘可以从20世纪二十年代算起。

二十年代初,梁启超出版《墨子学案》一书,给墨学以较高的评价,郭沫若以其敏锐的学术视角写了篇具有论争性质的文章《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和声音。

四十年代,他又在《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论着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关于墨学的看法,表达了独特的学术观点。

墨学研究是郭沫若学术生涯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

自他的第一篇墨学文章《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到20世纪四十年代的有关墨学的文章,对墨学的看法上已经有很大不同。

他后来谈到自己在20世纪二十年代对墨学的看法时说:“对于墨子我从前也曾讴歌过他,认为他是任侠之源。

《墨经》中的关于形学和光学的一些文句,我也很知道费些心思去考察它们,就和当时对于科学思想仅据一知半解的学者们的通习一样,隐隐引以为夸耀,觉得声光电化之学在我们中国古人也是有过的了。

”1](488)过,后来,郭沫若对墨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

他在1929年所著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指出墨家宗教是“反革命”。

四十年代,他对墨学的看法更加系统化,否定的态度也更明确:“我认为他纯全是一位宗教家,而且是站在王公大人立场的人。

前后看法的完全相反,在我是有客观根据的,我并没有什么‘偏恶’或‘偏爱’的念头。

我的方法是把古代社会的发展清算了,探得了各家学说的立场和根源,以及各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再定他们的评价。

”1](493)郭沫若的墨学研究的重点篇章在四十年代发表,我这里所要论及他的墨学研究以四十年代的研究为准。

二十世纪墨学研究述要

二十世纪墨学研究述要

二十世纪墨学研究述要墨学乃先秦显学,惜至秦汉,几近中绝。

至清代乾嘉时期,由于校勘经书的需要,方有学者校勘《墨子》。

清末,孙诒让著《墨子间诂》,集清代学者《墨子》校勘之大成,《墨子》书始可读。

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子墨子学说》及《墨子之论理学》。

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方法来阐释墨家思想学说,标志着二十世纪墨学研究的开始。

二十世纪墨学研究主要包括墨子生平里籍考证、《墨子》篇章辨伪及校注、墨家思想学说的阐释。

墨子生平里籍考证。

梁启超据《吕氏春秋·慎大篇》,认为“墨子鲁人说,当为近真”。

至于墨子的生卒年代,他根据墨子交游之士可考者公输般、鲁阳文君、楚惠王、宋子罕、齐太王田和及告子等,推断“墨子之生,最晚不能幼于公输般三十岁”,“墨子之卒,最早不能早于郑儒公被弑之后三年(前390年),最晚不能晚于吴起遇难之年(前381年)。

墨子生卒年代当为公元前463年――385年,前后误差为五年。

胡适的观点与梁启超有所不同。

他认为墨子不曾见吴起之死,吴起死时,墨学已成为一种宗教,墨子已死多年。

他认为汪中据《墨子》中《耕柱》、《鲁问》、《贵义》、《非攻》中、下、《公输》及《礼记.檀弓》下来考订墨子生平很可靠。

他断定墨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00至490年,死于公元前425至416年。

其后各家也有所考证。

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中以墨子止楚攻宋之事为据,把墨子生卒年代较梁启超之说提前十年。

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认为墨子生卒年代为公元前490年至前403年。

任继愈的《墨子》认为是公元前480年至前420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认为是公元前475年至前390年。

诸家之说略有差异,但均认为墨子为战国时期人。

至于墨子里籍,多数学者持鲁人之说,但也有它说。

三十年代,胡怀深在《墨子为印度人辩》中认为“墨翟”是“蛮狄”或“貊狄”转音,墨子“面目黧黑”,断定墨子为印度人。

杨向奎在《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中认为,墨子原籍宋国,后来长期居住在鲁国。

从墨学宗教思想探析古代墨学的衰隐

从墨学宗教思想探析古代墨学的衰隐
权威 与 人 的 主观 能 动 为重 点. 而使 皇权 在 这样 的形 式下 岌岌 可危 。 是 , 墨 于 在 家的 宗教 信仰 之 下 ,不但有 着 神 的权威 背 离皇 权 , 而且 出现 人 的 自由意 志也 背离 皇权 。 中国 封建 专 在
制 的统 治 下 , 出现 如此 矛 盾 , , 使 皇权 和 墨 家 不 势必 能 两存 . 在冲 突中 . 家 逐 渐失 去 了统 治阶 级 的 支 墨 持 . 民间沉 隐 了。 两权 不能 共 存局 面 的出 现是 墨 向 家 无力挽 回的 , 为它必 须无 奈地 面 对 中国 宗法 农 因 业传统 的现 实。
圣 力量 面前 的敬 畏感 等等 。 若 处 家得 罪于 家长 。 “ 犹 有 另 加所 避 逃 之 : 国得 罪 于 国军 . 有 领 国所 避 处 犹
逃之; 此有 所避 逃之 者 也 , 相做 戒 犹 若此 其厚 , 无 况
权 不 正之 处 。 都可 以纠正 。墨 子认 为人 被 趋利 避 害
的 自私 性所 奴 役 , 并非 具 有 自足 的 善 性 , 因而 需 要

墨学 思想 的 宗教 特征
宗 教 经 历 了一 个漫 长 的 发展 .其 本质 通 过 不 同 的现象 在不 同 的时期 表现 为不 同的形 式 . 般 而 一 言 。 外 乎宗 教观 念 、 教感 情 或宗 教体 验 、 不 宗 宗教 行 为和 宗 教组 织 。 墨学 思 想 表现 出了 强 烈 的宗 教 特 征 。 要体 现 为 “ 主 尊天 事 鬼 ” 的宗 教观 念 、 天 畏 鬼 敬
于 神 圣物 ( 、 圣 力量 、 性物 ) 某 种 内心 感 受 神 神 神 的
爱” 的主 张。
2墨 家宗 教思 想与 皇权 至 上的 矛盾 .

墨子“兼爱”思想探微

墨子“兼爱”思想探微
河 北 青 年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21 0 0年 第 2期
墨子“ 兼爱" 思想探微
李伟 伟
( 州 师 范 大 学法 政 学 院 ,江 苏徐 州 2 1 1 ) 徐 2 1 6
摘要 : 墨子是 我 国古代 一位 伟 大的 思想 家、 学 家 , “ 爱” 哲 其 兼 思想 是 其 思 想体 系的核
兼 相爱 、 交相 利易 之 。 墨子 说 :若 使 天下 兼 相 爱 … …若此 则 天 下治 。 [ 因此 可 见 “ 爱 ” 想 是解 决 “ ”1 ] 兼 思
社会 战乱 的一剂 良药 。只要天 下人 都相 爱 , 么 君 臣、 那 父子 、 弟 以及人 与人 之间 就不会 有仇 杀 , 兄 国与 国 之间就 相安无 事 , 会也 就安定 了。 社 墨 子提 出的 “ 爱 ” 兼 思想 的另外 一个 目的是反对 与 批判 儒家 等 级森 严 的 宗法 制 度 , 望社 会 中 人人 希 平 等 , 有等 级贵 贱之分 , 没 具有 一定 的进 步意 义 。
( ) 爱 与 别 爱 的 比较 一 兼
“ 兼爱 ” 兼 ” 《 文解字 》 的解释是 “ 的“ ,说 里 异也 , 又从持 秣 , 持二 禾” 兼爱 ” 兼 。“ 强调 爱 的范 围之 广 , 不 分 远 近亲疏 等级 贵贱 地爱天下 人 , 别 是 “ 爱 天下 之 百姓 ” 特 兼 。墨 家对 于儒 家 仁 爱理 论 中分 亲疏 、 等 分
收 稿 日期 : 0 0 0 — 1 21— 1 1
作 者 简 介 : 伟 伟 , , 州 师范 大 学 法 政 学 院硕 士 研究 生 。研 究 方 向 : 理 学 。 李 女 徐 伦
37
从 一 个根本 观念 出来 , 就是兼 爱 。‘ 非攻 ’ 从兼 爱衍 出来 , 易 明白 , 是 最 不用 多说 了。 ‘ 节用 , ‘ 葬 , ‘ 、节 、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学探微研究生课程论文(2011 -2012 学年第二学期)读《墨子閒诂》有感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读《墨子閒诂》有感杜宝宗摘要:我所读之《墨子閒诂》是清代孙饴让著,孙以楷点校,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第一版。

《墨子》是我中华文化的一部精华著作,但也饱经沧桑,它出世后只是短暂的辉煌过,相比于漫长的五千年,只能说是昙花一现,两千多年的沉寂,不仅影响了对其深层思想的诠释,甚至影响了对其基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限制了它对中华文化建构的修饰、充实乃至支撑作用,墨子的思想与精神只好蜷伏在中华文化的角落里发出微弱的声音。

选择读此书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被人们遗忘太久太久了,关注它的人除了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也太少太少了。

关键字:墨子;墨子閒诂;历史;修身《墨子》的研究状况及存世著作读《墨子閒诂》不能不谈到《墨子》,纵观中国历史,古代中国对《墨子》的研究真是寥寥无几,《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1]《吕氏春秋·情欲》记载墨家:“从属弥重,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2]但是,这不能算是对《墨子》的研究,大概到了五百年后,西晋学者鲁胜对《墨子》中的《墨辩》四篇进行了注释,之后唐代的韩愈写了一篇《读墨子》,文中写到“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真正意义上对《墨子》的研究,是从清代开始的。

清代初期,傅山的《墨子大取篇释》是清代墨学复兴的开始,之后的汪中曾的《墨子序》与《墨子后序》和毕沅的《墨子注》为《墨子》的传播及注释、读解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清代后期,产生了《墨子》整理史上的空前巨著,也就是我所读的《墨子閒诂》,此书以毕沅的《墨子注》为蓝本,以清代四十余家研究《墨子》的著作为参照,详细推考,以数十年功力成此两千年墨家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评说:“大抵毕注仅据善本雠正,略释古训;苏氏始大胆刊正错简,仲容则诸法并用,识胆两皆绝伦,故能成此不朽之作。

……其《附录》和《后语》考订流别,精密闲括,尤为向来读子书者所未有。

盖此书出,然后《墨子》人人可读。

现在墨学复活,全由此书导之。

古今注《墨子》者固莫能过此书者,而仲容一生著述,亦此书为第一也。

”[3]此后还有张纯一的《墨子集解》、吴毓江的《墨子校注》、岑仲勉的《墨子城守各篇简注》、谭戒甫的《墨辩发微》和《墨经分类译注》、高亨的《墨经校诠》、王焕谯的《墨子集诂》等著作,也为《墨子》的传承及墨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墨子閒诂》中的成功之法《墨子閒诂》卷一之《亲士》中写到“入国而不存其士,则国亡矣。

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

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

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

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4]这段文字主要讲到治理国家却不关心那里的贤士就会亡国,见到贤士不马上任用,他们就会怠慢君主,没有比任用贤士更紧迫的事情了,因为无有贤士也就无人谋划国家大事。

怠慢贤士,轻视人才而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是从来没有过的。

晋文公、齐桓公、越王勾践三个人之所以能成功扬名于后世,都是因为他们能在自己的国家任用贤能,不计个人荣辱。

成功的最好阶段是不失败,其次是失败了却还有办法去获得成功,这就是善于用人。

细究其义,作为一国之君必须善于任用贤能,还要能屈能伸,而作为一个平常人若要成功则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实力,不计暂时的得失荣辱,尽力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去储备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自己将来的成功打好基础。

例如,《明史·本纪第一·太祖》中写到“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

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

…秋七月己卯,诸将奉太祖为吴国公。

”[5]这段文字里,明太祖朱元璋礼贤下士,任用贤能,故能定国安邦,另外,他当时不急于贪图名号,采用“广集粮,高筑墙,缓称王”的方针,避开元廷和各路义军的锋芒,发展自己的势力。

而其他各路义军急于称王称帝,被元廷或者其他义军在攻击中渐渐消亡了,只有那个从不张扬,顶着吴国公帽子的朱元璋不停地积蓄力量,扩展地盘,最终图霸天下。

成功之秘诀在于心《亲士·第一》中“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

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

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6]书中作者孙饴让采用毕沅的注:“言不肯苟安,如好利之不知足,言自处于难,即躬自厚而薄责人之义。

”概而言之,君子一般都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而平庸之人一般都是宽于待己,严于待人。

君子对于进取的士人不挫败他们的志向,而对于退隐的士人也体察的他们的苦衷,即使贤士中杂有平庸之人,也并无怨悔之心,这就是他自信的缘故。

所以,即使做很困难的事情,也一定能达到目的,没听说过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而逃避困难的。

这段文字同样是告诫我们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生活中的一切不论是快乐还是苦难,其实在于我们的心,进取还是退却皆在于一念之间,君王若要平治天下需要礼贤下士,任用贤能;士子百姓若要安身立命则需广结善缘,与人为善,克己复礼。

对于建功立业者更要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勇往直前,方可取得功名。

《墨子閒诂》之修身《修身·第二》中“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闇,无务博闻。

”[7]简单的解释就是君子要立身扬名就要修身养性。

文中举出了许多例子,来告诫我们如何修身。

读至此段,感慨颇多,思当今社会,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公司职员,又有几人关注过“修身”二字啊!政府高官的眼中盯着的始终是如何升迁,如何敛财,只要自己治下太平无事就万事大吉,何曾想过修身,更不会想到通过提倡修身以正社会风气,促使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之淡漠及《墨子》之价值再思量我国之高等教育,高校提供给学生的应该是安邦定国之学问,再不济也应该是修身齐家之知识,但绝不该是获财谋利之术。

可是,在当今之中国高校恰恰相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寥寥无几,更加深入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课程更是凤毛麟角。

《墨子》一书沉寂了近千年之久,到了近代才发现其珍贵价值,但是,发现后又怎么样呢?我们好好利用它的价值了么?没有,因为直到今天知道了解它的人太少太少了。

除了一些专业的研究员对它进行考查研究,普通民众对其几乎是一无所知。

大学课程中英美文学比汉文学多,书店中英美书籍的学习资料比古代诗词文学多,畅销书籍永远是各种金融、销售、投资、管理之类的。

而诸子百家类的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很少有人问津。

社会上关于管理、投资、英语学习的培训机构到处蔓延,可是对于中华精粹的学习机构几乎难以见到。

其实,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我国经典著作的精神内涵极其丰富,这里前面谈到了任贤和修身两大方面,这两方面是个人乃至于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粹所在,它们不必任何西方的著作逊色。

对当今社会人性倒退的反思有鉴于当今社会道德沦丧、人性缺失、人情淡薄,不得不提及书中卷四《兼爱·中·第十五》里“今家主独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

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8]本段话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最简单却被我们抛之九霄云外的道理。

凡是天下的祸患、掠夺、怨恨、纠纷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们之间的不相爱产生的。

千年之前之言语,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人人皆可诵读却无人读,以致于千百年来悲剧不断上演,到了人们自认为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情冷漠导致的惨剧非减反增,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我们拥有大量的精神食粮却把它束之高阁,如若世人再不重视只能是被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卷五《非攻上第十七》有言“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9]阅读至此,不由的联想起,当今世界又何尝不像战国乱世,各个诸侯国攻伐不止,争王争霸,抢夺土地人口,只是现如今攻伐的名义更加冠冕堂皇了,某国以“人权”的名义侵略别国,四处挑起争端,自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已经对外输出战争十数次,附和其国者也不在少数,一场战争双方死伤无数,性命都没了,还谈何“人权”?这就是典型的“人权”高于“人命”。

另外,有些国家为了争夺利用或是资源,不惜大动干戈,殊不知一场争斗下来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远多于要争夺的资源。

而这观念思想千年之前墨子就已经阐述过了。

由此可知,墨子思想的重要性以及永恒性。

结语总之,《墨子閒诂》一书使得我对《墨子》以及我对墨子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和问题竟然可以从书中找到对应的情况和对策,不得不佩服墨子敏锐的洞察力及其深邃的思想力,只是我们国家关注《墨子》及墨子思想还停留在史学界和文学界,但是,它们不应该只属于学术界,而是属于全体民众、全中华民族,甚至是全世界。

当然,我们对《墨子》的认识研究也并不是很全面很深刻,所以,对《墨子》的学习、探讨、研究还要更多的学者加入,扩宽视野进行更多渠道的探索。

参考文献:[1]《墨子閒诂》清孙饴让著孙以楷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2]《墨子志》张知寒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3]《墨子的用人之道》宋锦绣张雅琴,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1988年[4]《墨子国家思想刍议》唐少君;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5]《墨子教育观简析》李光福郭怀;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6]《平民思想》——《墨子》与中国文化程梅花苏凤捷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7]《墨学十论》陈柱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1]《韩非子译注》张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第十九卷显学第十五第701页[2]《吕氏春秋》吕不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二卷仲春纪情欲第22页23页[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第十四章,《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二)——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中三校注先秦子书及其他古籍2《墨子》[4]《墨子閒诂》清孙诒让撰卷一亲士第一第1页和第2页[5]《明史》清张廷玉等撰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一第5页和第6页[6]《墨子閒诂》清孙诒让撰卷一亲士第一第2页[7]《墨子閒诂》清孙诒让撰卷一修身第二第7页[8]《墨子閒诂》清孙诒让撰卷四兼爱中第十五第94页[9]《墨子閒诂》清孙诒让撰卷五非攻上第十七第11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