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导介绍:杨娜-新祥旭考研辅导
2013-2017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名单

附件2新一届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主任委员:王宁司长住房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主任委员:赵琦副巡视员住房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委员:(共9人)李国强教授同济大学朱颖心教授清华大学崔福义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方潜生教授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王建国教授东南大学唐子来教授同济大学杨锐教授清华大学任宏教授重庆大学刘洪玉教授清华大学秘书长:赵琦副巡视员住房城乡建设部人事司1、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学校:同济大学主任委员:李国强教授同济大学副主任委员:(共4人,按姓氏笔划排序)叶列平教授清华大学李爱群教授东南大学邹超英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健龙教授长沙理工大学委员:(共36人,按姓氏笔划排序)于江教授新疆大学于安林教授苏州科技学院王湛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王燕教授青岛理工大学王立忠教授浙江大学王宗林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王起才教授兰州交通大学方志教授湖南大学白国良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关罡教授郑州大学刘伯权教授长安大学孙伟民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孙利民教授同济大学朱宏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朱彦鹏教授兰州理工大学吴徽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李宏男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祁皑教授福州大学张雁研究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张永兴教授重庆大学杨杨教授浙江工业大学余志武教授中南大学周学军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周志祥教授重庆交通大学岳祖润教授石家庄铁道学院赵艳林教授广西大学姜忻良教授天津大学徐岳教授长安大学徐礼华教授武汉大学高波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曹平周教授河海大学靖洪文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缪昇教授云南大学熊峰教授四川大学薛素铎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魏庆朝教授北京交通大学2、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学校:清华大学主任委员:朱颖心教授清华大学副主任委员:(共4人,按姓氏笔划排序)李百战教授重庆大学张旭教授同济大学徐伟教授级高工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姚杨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委员:(共21人,按姓氏笔划排序)刁乃仁教授山东建筑大学王劲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冯国会教授沈阳建筑大学朱能教授天津大学杨一凡教授级高工中国制冷学会杨昌智教授湖南大学李先庭教授清华大学李安桂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德英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沈恒根教授东华大学周孝清教授广州大学陈忠海教授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陈振乾教授东南大学官燕玲教授长安大学范晓伟教授中原工学院茅靳丰教授解放军理工大学胡松涛教授青岛理工大学徐向荣教授内蒙古工业大学黄晨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焦文玲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端木琳教授大连理工大学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主任委员:崔福义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副主任委员:(共5人,按姓氏笔划排序)邓慧萍教授同济大学张智教授重庆大学张土乔教授浙江大学张晓健教授清华大学赵锂教授级高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研究分会委员:(共19人,按姓氏笔划排序)方正教授武汉大学吕鑑教授北京工业大学李亚峰教授沈阳建筑大学张克峰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张学洪教授桂林理工大学张国珍教授兰州交通大学张祥中教授福州大学张朝升教授广州大学张雅君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陈卫教授河海大学岳秀萍教授太原理工大学施周教授湖南大学施永生教授昆明理工大学袁一星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顾平教授天津大学陶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黄勇教授苏州科技学院黄廷林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显怀教授安徽建筑工业学院4、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学校: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主任委员:方潜生教授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副主任委员:(共3人,按姓氏笔划排序)于军琪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张九根教授南京工业大学韩宁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委员:(共14人,按姓氏笔划排序)王娜教授长安大学王晓丽教授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付保川教授苏州科技学院肖辉教授同济大学李界家教授沈阳建筑大学陈志新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周玉国教授青岛理工大学范同顺教授北京联合大学郑晓芳教授华东交通大学胡国文教授盐城工学院项新建教授浙江科技学院段培永教授山东建筑大学黄民德教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雍静教授重庆大学5、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学校:东南大学主任委员:王建国教授东南大学副主任委员:(共5人,按姓氏笔划排序)孙一民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朱文一教授清华大学吴长福教授同济大学张颀教授天津大学周畅教授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委员:(共22人,按姓氏笔划排序)丁沃沃教授南京大学王冬教授昆明理工大学王竹教授浙江大学王万江教授新疆大学吕品晶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刘塨教授华侨大学刘克成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临安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吴永发教授苏州大学李早教授合肥工业大学李晓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沈中伟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张成龙教授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张伶伶教授沈阳建筑大学张建涛教授郑州大学范悦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周铁军教授重庆大学饶小军教授深圳大学郝赤彪教授青岛理工大学梅洪元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韩冬青教授东南大学魏春雨教授湖南大学6、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学校:同济大学主任委员:唐子来教授同济大学副主任委员:(共4人,按姓氏笔划排序)毛其智教授清华大学石楠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石铁矛教授沈阳建筑大学赵万民教授重庆大学委员:(共21人,按姓氏笔划排序)王世福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王向荣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叶裕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孙施文教授同济大学刘博敏教授东南大学华晨教授浙江大学吕斌教授北京大学毕凌岚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林从华教授福建工程学院杨新海教授苏州科技学院运迎霞教授天津大学张军民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张忠国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周婕教授武汉大学陈燕萍教授深圳大学赵天宇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袁奇峰教授中山大学徐建刚教授南京大学黄亚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黄明华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储金龙教授安徽建筑工业学院7、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学校:清华大学主任委员:杨锐教授清华大学副主任委员:(共4人,按姓氏笔划排序)刘滨谊教授同济大学李雄教授北京林业大学金荷仙研究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俞孔坚教授北京大学委员:(共17人,按姓氏笔划排序)万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王铁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王浩教授南京林业大学叶强教授湖南大学包志毅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朱玲教授沈阳建筑大学刘晖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成玉宁教授东南大学许大为教授东北林业大学李敏教授华南农业大学苏丹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吴晓淇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杜春兰教授重庆大学邵龙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张大玉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高翅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曹磊教授天津大学8、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学校:重庆大学主任委员:任宏教授重庆大学副主任委员:(共3人,按姓氏笔划排序)王雪青教授天津大学刘伊生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刘晓君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委员:(共22 人,按姓氏笔划排序)王卓甫教授河海大学王恩茂教授兰州交通大学王孟钧教授中南大学王建平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王家远教授深圳大学方俊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尹贻林教授天津理工大学齐宝库教授沈阳建筑大学杨宇教授重庆大学吴涛教授级高工中国建筑业协会吴佐民教授级高工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张云波教授华侨大学周天华教授长安大学陈起俊教授山东建筑大学陈建国教授同济大学邹坦教授江西理工大学郭荣鑫教授昆明理工大学骆汉宾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温健高级工程师中国建设监理协会谭大璐教授四川大学谭跃虎教授解放军理工大学9、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和物业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学校:清华大学主任委员:刘洪玉教授清华大学副主任委员:(共3人,按姓氏笔划排序)李启明教授东南大学武永祥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柴强研究员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委员:(共14 人,按姓氏笔划排序)王立国教授东北财经大学王幼松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王建廷教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兰峰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冯长春教授北京大学吕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亚臣教授沈阳建筑大学张永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德豪教授广州大学姚玲珍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柴勇房地产估价师中国物业管理协会韩朝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廖俊平教授中山大学。
刘开云doc

申请人:刘开云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系,副教授受教育经历:2001/09—2005/04,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岩土系,博士,导师:乔春生教授1998/09—2001/07, 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采矿系,硕士1991/09—1995/07, 山东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系,学士研究工作经历:2011/11—,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岩土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08—2011/10,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岩土系,讲师主要论著:[1] 方昱,刘开云, 刘保国公路隧道施工期围岩快速分级的一种新方法, 工程地质学报,第21卷,第2期,190-198,2013[2] 方昱, 刘保国,刘开云隧道围岩分级的遗传-支持向量分类耦合模型, 铁道学报,第35卷,第1期,108-114,2013[3] 刘开云,魏博,刘保国边坡变形时序分析的进化-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模型,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第36卷,第1期,56-62页,2012[4] 刘开云,方昱,刘保国基于进化高斯过程回归算法的隧道工程弹塑性模型参数反演,岩土工程学报,第33卷,第6期,883-889页,2011(EI检索)[5] 刘开云,方昱,刘保国隧道围岩变形预测的进化高斯过程回归模型,铁道学报, 第33卷,第12期,101-106页,2011(EI检索)[6] 刘开云,刘保国,徐冲基于遗传-组合核函数高斯过程回归算法的边坡非线性变形时序分析智能模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28卷,第10期,2128-2134页,2009(EI 检索)[7] 刘开云,乔春生,刘保国基于遗传-广义回归神经元算法的坞石隧道三维弹塑性位移反分析研究,岩土力学,第30卷,第6期,1805-1809页,2009(EI检索)[8] 刘开云,乔春生,刘保国基于改进GA-SVR算法的隧道工程智能信息化设计研究,铁道学报,第30卷,第4期,71-78页,2008(EI 检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软岩非定常分数阶微积分蠕变本构模型及深部软岩隧道施工围岩大变形控制理论研究”(批准号:51378052),执行年限:2014.1-2017.12。
全国一级建造师辅导名师汇总

全国一级建造师辅导名师汇总一、《建设工程经济》1、梅世强:大学教授、2007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教材顾问、参与2009年版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编写工作。
2、彭兴强:某大学副教授,住建部建造师培训师资之一、建造师命题组成员之一、08年题库命题研究专家。
长期从事工程管理专业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主讲课程《建设工程经济》。
3、徐蓉:同济大学副教授、博士。
零五年、零六年、零七年、零九连续4年参与一二级注册建造师命题研究工作、建设部指定辅导教授之一、具有丰富的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授课经验、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突出、授课思路清晰、针对性强、在教学中深得学员的好评。
4、孙慧: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经济》主讲专家、参与零六年、零七、零九年一级建造师命题工作。
5、黄金芳: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命题组成员之一、多次参编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6、郑宪强:工程学院教授、工程经济研究所所长、建造师《建设工程经济》用书编委、全国注册建造师考前辅导专家、建造师考试命题组专家。
7、张仕廉:大学教授,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经济副主编、建造师考试大纲编委、考试指导用书编委会编委、零七、零九年一级建造师考试命题组成员之一。
二、《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1、唐琼:某大学教授、一级《法规》辅导专家、零五年、零六年、零七年、零九年担任国家一二级注册建造师考试用书审核工作、建设部内部教授之一。
2、顾永才:林业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法规》考试用书编委、命题组专家、多年讲1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授《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课程。
3、宿辉:连续多年从事一、二级建造师法规大纲编委、教材编委、考试题库建设者、建设部一、二级建造师指定辅导专家、授课足迹遍布全国多个城市。
主编2010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教习全书--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4、刘仁辉: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一级建造师培训专家、零六年、零七年、零九年连续3年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命题组成员、参编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导介绍:任福民-新祥旭考研辅导

基本信息姓名:任福民出生年月:1966年4月7日毕业院校:北京交通大学性别:男民族:汉族职称:副教授办公电话:51683857通讯地址:海淀区西直门外上园村三号电子邮件:renfumin2004@ 个人简历任福民,男,1966年4月7日生,博士,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市政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教研室副教授。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理事,科研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组副导师。
开设二门研究生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
本科生课程:环境评价, 洁净燃烧技术。
出版著作二本,.《新型建筑材料》,海洋出版社, 1998 年8月。
《建筑工程材料》,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9年5月。
《建筑工程材料》一书获2000年北方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一级学报十篇)。
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子课题:化学—生物絮凝处理工艺中混凝剂及产物分析,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及部级科技项目五项。
.主持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铁路固体废物衍生燃料技术研究》,主持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基于燃油改质的内燃机车有害排放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参加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客车废弃生生源控制及车站处理设施规划研究》,并主持其子课题《客车垃圾理化及污染特性分析》工作,并撰写子课题报告。
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特大城市固体废物发生量及其种类的建模研究》,并用直接分类法分析各组分特性。
针对我国燃用重油单位的使用问题,主持研究《稀土复合型重油燃烧促进剂》项目,并通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鉴定,研究开发水泥矿化剂和发电厂燃煤固硫除灰剂.。
这些项目在节约能源、环境保护方面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些项目现已成功推广,《中国建材》、《中国建材报》等媒体都作过报道。
针对我国铁路内燃机车提速、重载过程行车安全、燃料供给等问题,主持《内燃机车柴油多效添加剂》项目,于2000年4月通过北京铁路局组织鉴定,获2001年北京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城市触媒理论及案例分析

8.案例应用
应用方法
层次一:对项目本身 分析并确立区域内的触媒点,然后根据触媒自身区位的优劣、规模与影响力的大小、
经济效益的高低等因素,将区域内的触媒点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此为依据确定 具体的开发次序,有利于城市的滚动发展。
层次二:对整体效应 将项目整体做为触媒,将其 投放到整体结构中进行环境 影响评估,预测其积极性及 局限性的潜力,保持有机和 谐的城市,使城市设计项目 发挥更大的效益。
(1)“触媒”(Catalysts)与触媒效应 •“触媒”是化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改变和加快反应 速度,而自身在反应过程中不被消耗。 •“效应”是泛指某件事物或言行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应和产生的效果。 •“触媒效应”即触媒在发生作用时对其周围环境或事物产生的影响程度。
(1)城市触媒的定义 城市环境中的各个元素都是相互关联的,不仅仅是外在的视觉形态方面,
城市触媒分析 The analysis method of city catalytic
1.理论提出
城市触媒,1989,[美] Donn Logan & Wayne Attoe
《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 本书共分五章: (1)城市设计理论(欧式) (2)城市设计实践 (3)城市触媒概念 (4)城市触媒运作 (5)美国城市特色
5.城市设计触媒的类型与特点
7.城市触媒的作用
城市触媒主要起到激发与引导、 控制与指导两方面的作用。
在城市设计项目中,引入 “触媒”和“触媒效应”的 概念来描述相对独立的城市 开发项目对城市整体结构未 来发展的影响,目的是使城 市设计师和城市开发的决策 者们自觉地去思考单项城市 建设工程和城市设计实施策 略对其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 潜力,从中积极地和最大限 度地利用优势因素,促进城 市环境质量的整体提高。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导介绍:乔春生-新祥旭考研辅导

基本信息姓名:乔春生毕业院校:日本东京大学性别:男民族:汉族职称:教授办公电话:51688143通讯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外上园村3号,100044电子邮件:qiao-cs@个人简历1978.2-1982.2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系矿山建井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82.10-1985.3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日本秋田大学工学院岩石力学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1985.4-1988.9 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院资源开发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获工学博士学位;1988.10-1994.11 在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从事矿山岩石力学试验研究工作,先后任室主任、工程师、高工;1994.12 在北方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任副教授,1997.9晋升为教授,1999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2.10被聘为特聘教授;2008.1受聘于教授三级岗;1995.11-1996.1 日本东京大学高级客座研究员;2000.10-2000.11 日本秋田大学高级客座研究员。
研究领域不连续岩体力学性质及其数值分析方法研究;隧道及地下工程支护设计理论及其应用;岩土工程三维数值分析方法和程序设计及工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边坡工程与加固技术研究。
科研项目主持完成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以及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军工科研项目2项以及铁道部科研项目1项。
论文及著作1 The stability study on the underground mine in jointed rocks by 3D-FEM, Third Asia-Pacific mining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Manila, 1992,215-2232 Research on the prediction of fractured zone of the tunnel in soft and weak rock mass, Proceedings of IACMAG’97, Wuhan, China, 1997,Vol.2, 1407-14123 三维有限元在地下采矿设计中的应用,岩土力学,1997(增刊),228-2324 岩石节理非线性分析,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8,22(1),1-65 大团山矿床采空区处理方法,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8,8(4),734-7386 冬瓜山矿床岩爆发生可能性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增刊),917-9217 软弱岩体中锚杆轴力分布与隧道破坏区的关系,铁道学报,1999,21(2),72-758 岩体力学参数预测的新方法,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23(3),48-529 岩石地下工程支护设计的多专家决策方法,中国CSRM软岩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193-19710 运用哈密顿图进行基于实例推理中的改写,计算机科学,1999,26(7),57-6011 岩石工程数值分析中选择岩体力学参数的神经元网络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19(1),64-6712 中国獅子山銅鉱山における初期地山応力測定とその応用、資源と素材2000(秋田)、岩盤工学、107-11013 Multi-expert decision-making method for support design in tunneling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dern Concrete Composites & Infrastructures, Beijing, China, 2000, Vol.2, 77-8214 隧道锚喷支护设计的神经元网络方法,中国公路学报,2002,15(3),68-7215 富水黄土隧道变形规律研究,岩土力学,2003,24(增刊),225-23016 边坡位移非线性时间序列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智能建模与预测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4,26(1),57-6117 应用支持向量机回归确定岩体强度指标,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28(1),51-5418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隧道变形预测方法,中国铁道科学,2004,25(1),86-9019 岩石地下工程锚喷支护设计的人工智能方法及其集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5),781-78520 Design of tunnel shotcrete-bolting support based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Int. J. Rock Mech. Min. Sci.,2004, 41(3), 510-51121 The fracture mechanism of stratiform rocks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Int. J. Rock Mech. Min. Sci.,2004, 41(3), 37222 边坡角设计的支持向量机建模与精度影响因素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2),328-33523 改进的节理岩体变形模量经验确定方法及其工程应用,工程地质学报,2006,14(2),233-23824 单节理岩体强度试验研究,中国铁道科学,2007,28(4):34~3925 Study on the strength of jointed rock mass,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7,353-358:381-38426 基于SVM隧道与溶洞安全距离预测模型,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7,39(增刊):72-7727 复杂地质条件下偏压连拱隧道中隔墙变形与受力特征,岩土力学,2007,28(增刊):449-45428 数值流形方法覆盖自动剖分算法的几点改进,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32(1):54-5829 基于支持向量机岩溶塌陷的智能预测模型,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32(1):36-4330 公路隧道围岩地质条件评价方法及其富溪隧道应用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7,15(6):789-79531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的施工优化及支护受力特征分析,岩土力学,2008,29(10):2747-2752,275832 Elasto-plastic analysis of jointed rock masses using the numerical manifold method,Boundaries of Rock Mechanics-Recent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Young Scholars’Symposium on Rock Mechanics,28 April-2 May,2008,Beijing, China,83-8833 富溪双连拱隧道围岩强度及稳定性评价,岩土工程学报,2009,31(2):259-26434 弹塑性数值流形方法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工程地质学报,2009,17(1):119-12535 Anisotropic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jointed rock mass, Proceedings of the ISRM-Sponsore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ock Mechanics, Rock Characterisation Modelling and Engineering Design Methods, 19-22 May 2009,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指导研究生情况已指导硕士生28名,其中已毕业22名,在校生6名;指导博士生13名,其中已毕业5名,在校生8名;指导工程硕士5名,其中已毕业4名,在校生1名。
基于AHP和PCA的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及应用【主成分分析法、Softmax回归、层次分析法】

信息与控制 2015年 第44卷 第4期:416~421DOI:10.13976/j.cnki.xk.2015.0416文章编号:1002-0411(2015)-04-0416-06基于AHP和PCA的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及应用刘 爽1,2,吕永波1,张仲义11.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 100044; 2.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北京 10008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973046,71473030)通信作者:刘爽,liushuang@cutech.edu.cn 收稿/录用/修回:2015-04-30/2015-06-16/2015-06-24摘要提出一种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并以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为例对该方法进行说明验证.本建模方法针对底层指标和上层指标的特点,将主成分分析法和Softmax回归相结合用于底层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应用层次分析法对上层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在方法应用验证中,在分析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构建了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本方法对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经验证分析可知,本评价建模方法在多指标评价情况下,具有求解简便、精确度高的优点.关键词学术期刊多指标评价主成分分析法Softmax回归层次分析法中图分类号:TP183文献标识码:AMulti indexEvaluationModelingMethodBasedonAHPandPCAandItsApplicationLIUShuang1,2,L Yongbo1,ZHANGZhongyi11.SchoolofTrafficandTransportation,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2.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mentCenter,MinistryofEducation,Beijing100080,ChinaAbstractThispaperproposesamulti indexevaluationmodelingmethod,andevaluationofthecorecompetencesofacademicjournalsisusedtoverifythefeasibilityofthismethod.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theun derlyingandupperindices,thismodelingmethodisusedtodeterminetheweightsoftheunderlyingindexbycombining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andSoftmaxregression,andbyusingan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todeterminetheweightsoftheupperindex.Intheapplicationandvalidationofthemethod,whichisbasedonanalysisofthe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andmanifestationsofthecorecompetencesofacademicjournals,thispaperconstructsanevaluationindexsystemforsuchcorecompetences.Throughvali dationanalysis,itisshownthattheproposedevaluationmodelingmethodprovidestheadvantageofobtainingsimpleandhighlyaccuratesolutionsinmulti indexevaluationcases.Keywordsacademicjournal;multi indexevaluation;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Softmaxregression;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1 引言评价建模方法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其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庞大的方法体系.目前,评价建模方法主要以统计分析和层次分析法为主[1].统计分析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较为直观地比较不同指标对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容易理解,但其只是宏观统计,提供的信息量受到限制,无法具体到某种期刊进行微观量化分析.层次分析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期刊评价方法,它可以有效简洁地对非定量事物做定量分析,避免评价中的主观影响,但当评价指标过多时,会出现数据统计量大、权重难以确定的缺点.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该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学术期刊的上层指标的权重确定,而在底层指标的权重确定方面,引入机器学习的方法,先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底层指标进行降维,再采用Softmax回归算法对降维后的指标进行权重学习.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层次分析法在多指标情况时,出现的方法操作复杂、权重难以确定的问题,而且综合有效地利用了多指标信息,提高了评价精度.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它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组成因素,并按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然后应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计算各因素的权重[2-3].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是目前应用很广泛的一种代数特征提取方法,是一种基于变量协方差矩阵对数据中的信息进行处理、压缩和抽提的有效方法[4].Softmax回归是机器学习中的一种分类算法,可以对已有样本进行多特征学习[5].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Softmax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对底层指标进行评价,可以有效消除底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提高评价精度.学术期刊评价是评价建模方法的一个重要应用,而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作为学术期刊评价的一部分,在评价过程中往往需要以多个指标为准则,又由于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有差异,因此需要对影响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多个指标进行建模,客观、综合地进行评价.因此,以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对本文提出的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进行应用说明.2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主要有基于层次聚类的方法和基于专家经验的方法.基于层次聚类的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将所有的评价指标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进行聚类学习,形成自底向上的多层指标体系[6].而基于专家经验的方法,则是依赖领域知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聚类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聚类学习到评价指标之间的隐含关系,但其评价精度一般低于基于专家经验的方法[7].因此,本文采用基于专家经验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对于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吴照云认为:“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指学术期刊获取稀缺资源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的创新能力”[8].伏春兰认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指该期刊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在经营和发展中保持独特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和能力的组合”[9].于华东认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该刊所独有的特色竞争力和创新性的竞争力”[10].上述定义均是从学术期刊的内在出发,对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进行解释.但在对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时,评价指标的选取多依赖于其外在表现.故本文从学术期刊的外在表现出发对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做出定义.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是期刊组织经过长期积淀且在一定规模和实力后才具备的,能够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以其独特的资源为基础、以强大的品牌效应为外在表现,使期刊组织能够长期地吸引、拥有和控制作者与读者,使选题与策划、组稿与审稿、编校与排版、发行与营销等环节实现有机融合.基于此,提出并构建了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2.1 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指标的选择是由评价目标与实际情况共同决定的.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将评价目标层层分解,各指标既要能够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特征与状态,又要考虑数据的收集和获取能力[11-12].因此,综合考虑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定义及特征,参考传统纸质期刊竞争力的特点,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其学术影响、期刊发展和社会影响3个方面,本文从这3个方面入手对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1)学术影响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是指以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学术特色为根本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影响力,本文从论文质量、作者水平和收录状态3个方面来评价[13-14].2)期刊发展期刊发展主要是指从人力资源角度看待期刊的规模以及增长状况.本文从期刊的规模要素、增长因素和效率因素3个方面来评价期刊发展.3)社会影响学术期刊作为一种媒体,能传播学术信息,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学术期刊的存在依据是其社会价值,它源于学术期刊本身的内在价值功能[15].本文主要从用户对期刊的认知度、满意度及忠诚度3个方面来评价学术期刊的社会影响.构建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的详细指标分类体系如表1所示.表1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Tab.1 Corecompetitivenessofacademicjournalsevaluationindexsystem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学术影响期刊发展社会影响论文质量总被引次数,影响因子,即时指数,被引半衰期,国际论文比,论文获奖情况,基金论文比,H指数,Web即年下载率等作者水平平均作者数,作者地区广度,作者学历和职称收录状态是否被SCI收录,是否被EI收录规模要素读者、作者及专家数量,编辑及相关工作人员数,同时在线人数增长因素读者、作者及专家年增长数量,年投稿数量效率因素用户年增长速率,用户衰减半衰期,网站更新率认知度期刊品牌知名度,期刊品牌认识深度满意度服务水平,投稿系统的交互性,投稿流程的复杂度忠诚度用户平均阅读周期,用户平均浏览页数和用户阅读购买比2.2 评价指标的获取本文中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由3层组成.评价指标的获取方法共分为3种:7144期刘爽,等:基于AHP和PCA的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及应用一、二级指标为领域知识,通过专家打分方式获取.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原理设计一个打分表,这个表中要对打分的原则做必要的解释以帮助专家合理地区分层次.为了增强评价的客观性,这个环节应有多个专家打分,最后通过计算平均值,获得每一项的最后得分.三级指标主要为量化信息,可从统计数据获取,如总被引次数、影响因子、是否被SCI(sciencecitationindex)收录等指标可以借助SCI、SSCI(socialsciencescitationin dex)、JCR(journalcitationreports)以及我国的引文索引书库获得或者直接由网站提供.三级指标中的部分主观认知数据,如服务水平、易用性等,可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取.综合汇总调查结果,计算各项平均值,可获得各指标的最终得分.3 基于AHP和主成分回归的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 由于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底层指标多、上层指标非定量的特点,故本文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的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是指根据指标体系中各影响因素(指标)的作用赋予不同大小的权重,最后用加权等方法将各指标组合成一个综合指标.因此,在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中,主要目的是确定各指标值的权重,即量化第2.1节中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各层次的权重.常用的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常权综合法、变权综合法、层次分析法等[16-19].这些方法适用于较高层次、抽象的评价,即本文中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确定.对于三级指标中的多变量且变量间高度相关的情况,会造成评价结果差,不能准确反映竞争力的情况.因此,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oftmax回归对三级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则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评价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框架如图1所示.图1 综合评价整体框图Fig.1 Theoveralldiagramofcomprehensiveevaluationdiagram3.1 三级指标权重确定在本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指标值太多且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容易造成使评价结果过拟合,使结果不能正确评价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本文先采用PCA算法对2.1节中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进行降维,然后采用Softmax回归方法对降维后的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在PCA中,数据从原来的坐标系转换到了新的坐标系,新坐标系的选择是由数据本身决定的.第1个新坐标轴选择的方向是原始数据中方差最大的方向,第2个新坐标轴的选择和第1个坐标轴正交且具有最大方差的方向.该过程一直重复,重复次数为原始数据中特征的数目.而大部分方差都包含在最前面的几个新坐标轴中.因此,可以忽略余下的坐标轴,即对数据进行了降维处理[20-22].其具体步骤如下:1)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预处理.2)计算归一化之后的数据的协方差矩阵,然后计算该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3)将特征值从大到小排序,并保留最大的N个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4)将原始数据转换到上述N个特征向量构建的新空间中.在对原始数据降维之后,需要确定新空间中的N个特征的权重,在本文中,采用Softmax回归法进行权重确定.Softmax回归是机器学习中的算法,主要用于解决多分类问题,其得到的结果是每一种分类结果的概率.其具体步骤如下:1)请专家就原始数据中的各学术期刊的二级指标打分,打分一般采用5级打分制,即表现最好的评价对象得5分,最差的打1分(如某期刊的论文质量较好,可打4分或5分),即评分向量为Q=[1,2,3,4,5]T2)将经过PCA降维后的新特征作为输入向量X,步骤1)中的专家打分作为类别标签y,训练Softmax回归模型,得到打分类别权重向量W1,W2,W3,W4,W5.3)将这些权重向量代回Softmax回归中,在得到待评价的期刊的输入向量后,即可求得该期刊属于各打分级别的概率P.4)根据式V=PTQ,即可得到该期刊对应的二级指标值.3.2 一、二级指标权重确定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二级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将组成复杂问题的多个元素权重的整体判断转变成对这些元素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再转为对这些元素的整体权重进行排序判断,最后确立各元素的权重[23].其具体步骤如下:1)建立递阶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即本文2.1节中的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2)构建各层次中的判断矩阵.请领域专家对表1中的同一层次(即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其比较结果以1 9标度法表示,各级标度的含义见表2.814信息与控制 44卷表2 1 9标度的含义Tab.2 Meaningsof1 9markdegree标度含义1两个因素重要性相同3前一个因素比后一个因素稍重要5前一个因素比后一个因素明显重要7前一个因素比后一个因素强烈重要9前一个因素比后一个因素极端重要2,4,6,8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值 3)对于同一层次的n个指标,可得到判断矩阵A=(aij).判断矩阵中的值应满足下列条件:aij>0, aij=1aij, aij=1 (1)4)计算指标权重.求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及相应的特征向量W0.W0即为各指标的权重.5)一致性检验.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RC=ICIR (2)其中IR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IC=(λmax-n)/(n-1),为一致性指标.若RC小于0.1,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所确定的权重较为合理,否则返回步骤2)重新调整.4 方法应用验证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模型由相应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系数组成,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在第1层、第2场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底层指标的权重系数的确定,则先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降维,然后通过Soft max回归进行权重系数学习.故实际应用部分包括层次分析法实际应用和主成分分析法实际应用两部分.4.1 层次分析法实际应用层次分析法中,请相关专家对一、二层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后,得到判断矩阵.经过专家分析打分,得到3个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为A=(aij)3×3=a11a12a13a21a22a23a31a32a 33=1531/511/31/[]331由上可以看出,在评价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3个一级指标中,学术水平对其的影响最大,社会影响次之,期刊发展较弱.求出上面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为λmax=3.0385 W0=[0.9161,0.1506,0.3715]T经计算,可得IC=λmax-nn-1=3.0385-33-1=0.01925经查表知,当n=3时,IR=0.58,得RC=ICIR=0.019250.58=0.033<0.1故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对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可得到一级指标的权重向量为W=[0.6370,0.1047,0.2583]T同理可以得到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的权重向量.具体结果见表3.表3 评价指标及其权重Tab.3 Theevaluationindexsandweights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学术影响0.64期刊发展0.10社会影响0.26论文质量0.58作者水平0.16收录状态0.26规模要素0.53增长因素0.32效率因素0.15认知度0.25满意度0.45忠诚度0.304.2 主成分分析法实际应用本部分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和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图书馆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3 2014)》.由于不同学科期刊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故本文选取两书中“临床医学”类期刊数据进行分析,共387种期刊.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共给出了17项期刊的评价指标数据,对387种期刊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得这些数据所对应的贡献率百分比和累积贡献率百分比如表4所示.表4 各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Tab.4 Theprincipalcomponentcontributionrateandthecumulativecontributionrate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11.04e+0793.393.327.28e+056.5399.8331.29e+040.1299.9544.41e+030.0499.99 174.68e-034.19e-08100 对降维后的数据通过Softmax回归进行学习,得到降维后的特征权重向量.其中,评价等级采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3 2014)》中的数据.对387个样本进行交叉验证可得,主成分个数与评价准确率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得出,当选择前4个主成分为Softmax回归的特征时,评价准确率最高,为83.5%.若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三层指标进行权重确定,由于原始评价指标数据为17维,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确定时,构造的判断矩阵即使多次校正,仍然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在该情况下,只能先降低评价准确率,再对主要指9144期刘爽,等:基于AHP和PCA的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及应用标进行期刊评价,若选取4个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准确率仅为76.6%.由此可见,采用PCA与Softmax回归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的评价效果更好.图2 主成分个数与准确率Fig.2 Thenumberofprincipalcomponentsandaccuracy在本例中,继续增加特征个数,则评价准确率反而降低,主要是因为样本中存在噪声数据,若特征数目过多,Softmax回归模型对样本中的噪声也进行了学习,对样本形成了过拟合.而之所以评价准确率无法再提高,主要原因是:在样本的评价等级确定上,存在人为因素影响,部分样本评价等级与评价指标值相悖,影响Softmax回归模型的学习过程以及评价结果;另一方面,Softmax回归属于线性回归模型,无法有效地学习到评价指标与评价等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实际应用本方法时,如果让多位专家对期刊评价等级以及评价指标值进行校正,可继续提高评价准确率.5 结论本文构建了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三层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该方法在一、二级指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确定;在底层指标中,先采用PCA降维,然后对新指标采用Softmax回归方法进行权重学习.由于该模型引入了PCA和Softmax回归,有效地解决了层次分析法在多指标情况下评价结果差的问题,且模型求解简单.但该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噪声点对评价准确率的影响较大,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寻找方法降低噪声点对评价准确率的影响.参考文献[1]靖飞,俞立平.一种新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因子理想解法[J].情报杂志,2012,31(10):22-26.JingF,YuLP.Anewmethodtoevaluateacademicjournals:Factoridealsolution[J].JournalofIntelligence,2012,31(10):22-26.[2]刘雨微,王永骥,刘磊,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控制系统性能评估[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4,33(4):6-10.LiuYW,WangYY,LiuL,etal.Performanceevaluationofcontrolsystembasedon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J].ComputingTechnolo gyandAutomation,2014,33(4):6-10.[3]高起蛟,严凤斌,池斌.层次分析法(AHP)在数据质量评估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2011(3):168-173.GaoQJ,YanFB,ChiB.ApplicationofAHPindataqualityappraising[J].InformationTechnology,2011(3):168-173.[4]朱明旱,罗大庸,易励群.一种广义的主成分分析特征提取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26):38-40.ZhuMH,LuoDY,YiLQ.GeneralizedPCAalgorithmforfeatureextraction[J].ComputerEngineeringandApplications,2008,44(26):38-40.[5]王晟.基于Softmax回归的电力仪表分类[J].现代计算机,2014(6):25-28.WangS.ClassificationofelectricinstrumentsbasedonSoftmaxregression[J].ModernComputer,2014(6):25-28.[6]LouTC,TangJ.Miningstructuralholespannersthroughinformationdiffusioninsocialnetworks[C]//InternationalWorldWideWebConference.Berlin,Germany:Springer,2013:837-848.[7]SongJP,ZhuZL,ChrisP.Availability,reliability,andsecurityininformationsystems[M]//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Berlin,Germany:Springer Verlag,2014.[8]吴照云.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5(5):513-520.WuZY.SomeideasaboutthecorecompetitivenessofChineseacademicjournals[J].JournalofSouthwest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 enceEdition,2006,35(5):513-520.[9]伏春兰.人文社科期刊核心竞争力解读[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2(6):73-76.FuCL.Thecorecompetitiveness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journal[J].JournalofJilinProvinceEconomicManagementCadreCollege,2008,22(6):73-76.[10]于华东.略论学术期刊的评比与核心竞争力[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5):117-120.YuHD.Discussionontheappraisalandthecorecompetenceofacademicjournal[J].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2005(5):117-120.[11]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3):165-168.NaturalScienceAcademicJournalsEvaluationIndexSystemResearchGroup.Studyonindicatorsforcomprehensiveappraisalofnaturalsciencejournals[J].ChineseJournalofScientificandTechnicalPeriodicals,2001,12(3):165-168.[12]张积玉.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传播,2010(12):40-46.024信息与控制 44卷ZhangJY.Constructionofcomprehensiveevaluationindexsystemofacademicjournals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J].ModernCommu nication,2010(12):40-46.[13]曹艳.《情报资料工作》2008—2012年发文被引情况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15):128-131.CaoY.Thecitationanalysisofthepaperspublishedin<InformationandDocumentationServices>in2008 2012[J].Sci TechInformationDevelopmentandEconomy,2014,24(15):128-131.[14]许新军.h指数在期刊网络传播力评价中的应用[J].情报杂志,2012,31(11):66-70.XuXJ.Applicationofh indexinevaluatingjournalnetworktransmissionpower[J].JournalofIntelligence,2012,31(11):66-70.[15]魏晓萍,杨思洛.基于CNKI的期刊网络学术影响力研究[J].情报科学,2010,28(5):747-750.WeiXP,YangSL.ThewebacademicinfluenceofjournalbaseontheCNKI[J].InformationScience,2010,28(5):747-750.[16]陈敬全.科研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ChenJQ.Studyonevaluationmethodandempiricalresearch[D].Wuhan:WuhanUniversity,2004.[17]李超.国内期刊评价及其方法研究的进展与实践[J].情报科学,2012,30(8):1232-1237.LiC.ResearchondevelopmentandpracticeofjournalevaluationanditsmethodinChina[J].InformationScience,2012,30(8):1232-1237.[18]邱均平,李爱群.国内外期刊评价的比较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3):60-65.QiuJP,LiAQ.Comparisonofperiodicalevaluationbothathomeandabroad[J].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07,13(3):60-65.[19]李爱群.中、美学术期刊评价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9.LiAQ.ComparativestudyonacademicjournalsevaluationbetweenAmericaandChina[D].Wuhan:WuhanUniversity,2009.[20]张弘,赵惠祥,刘燕萍,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科技期刊评价方法[J].编辑学报,2008,20(1):87-90.ZhangH,ZhaoHX,LiuYP,etal.EvaluationmethodonSci Techjournalsbasedon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J].ActaEditologica,2008,20(1):87-90.[21]于成龙.基于PCA的特征选择算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21(4):123-125.YuCL.FeaturesselectionalgorithmbasedonPCA[J].ComputerTechnologyandDevelopment,2011,21(4):123-125.[22]韩小孩,张耀辉,孙福军,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J].四川兵工学报,2012,33(10):124-126.HanXH,ZhangYH,SunFJ,etal.Themethodofdeterminingindexweightsbasedon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J].JournalofSichuanOrdnance,2012,33(10):124-126.[23]邓雪,李家铭.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2(7):93-100.DengX,LiJM.ResearchoncomputationmethodsofAHPwightvectoranditsapplications[J].JournalofMathematicsinPracticeandTheo ry,2012,42(7):93-100.作者简介刘 爽(1977-),女,博士生.研究领域为网络科技论文相关问题研究,科研管理.吕永波(1961-),女,博士,教授.研究领域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系统工程.张仲义(1944-),男,博士,教授.研究领域为信息系统工程领域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1244期刘爽,等:基于AHP和PCA的多指标评价建模方法及应用。
新祥旭考研辅导-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导介绍:朱尔玉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96),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1997 年 3 月(本人为主要起草人之一)。
/
C08X0040 重庆轻轨 PC 轨道梁制作工法软件系统升级和改造 创新科技 中心 2008-01-22
C06L1110 PC 轨道梁标准定型化设计 横向合同 2006-10-20 C06L0840 PC 轨道梁制作工法编制 横向合同 2006-06-20 TJ2005J0120 城市轨道交通槽形梁设计关键技术前期研究 校科技基金 2005-04-18 TJ2004L0610 PC 轨道梁优化设计 横向合同 2004-09-09 TJ2004L0370 PC 轨道梁制作工法编制合同 横向合同 2004-06-02 TJ2004L0270 重庆轻轨较新线 PC 轨道梁 22m 曲线梁设计及试验补充合同 横向合同 2004-04-26 TJ2004L0220 重庆轻轨较新线 PC 轨道梁 25m 直梁设计及试验补充合同 横向合同 2004-04-01 TJ2004L0210 PC 轨道梁工法研究(补充协议一) 横向合同 2004-04-01 TJ2003L0420 重庆轻轨较新线 PC 轨道梁 25m 直梁和 22m 曲梁设计及试 验 横向合同 2003-07-22 TJ2002L0240 PC 轨道梁工法研究 横向合同 2002-07-19 TJ2001J0020 城市轻轨跨座式系统 PC 轨道梁设计计算理论和计算分析系 统 校科技基金 2001-10-31 3、工程结构耐久性和加固理论—主要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与 试验研究
7、建筑工程节能环保与产业化 C08X0080 建筑节能评价体系和北京市房屋建筑管理信息系统 创新科技 中心 2008-03-19 C08X0020 国内外住宅产业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创新科技中心 2008-01-22 论文及著作 著作: 1 朱尔玉,刘磊,兰巍,李学民. 现代桥梁预应力结构[M]. 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10. 书号: ISBN 978-7-81123-382-7 2 朱尔玉,季文玉,冯东,兰巍.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基础教程[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书号: ISBN 978-7-5046-5193-8 3 朱尔玉,朱晓伟,贾英杰,杨威.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高级教程[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书号: ISBN 978-7-5046-5194-5 4 戴会超,田斌,伏义淑,朱尔玉. 水工建筑机械设备安装手册.中国水利水 电出版社,2002 年 8 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信息姓名:杨娜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性别:女民族:满族职务:系所主任职称:教授办公电话:51683956,51687250通讯地址:100044 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电子邮件:nyang@个人简历教育简历1998年9月-2001年8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沈世钊院士专业:结构工程论文题目:变截面H型钢构件的相关屈曲及其对门式刚架承载力的影响所获学位:工学博士毕业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1996年9月-1998年7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吴知丰副教授王娜副教授专业:计算力学论文题目:轻型门式刚架结构的设计与应用所获学位:工学硕士毕业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1992年9月-1996年7月:本科生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毕业设计:门式刚架结构所获学位:工学学士毕业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简历2009年03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12月-教授北京交通大学2003年12月-2008年12月: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2001年09月-2003年12月:讲师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研究领域自1996年至今本人先后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方)交通大学从事过结构工程、地震工程、古建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薄壁构件与轻型钢结构的静动力性能研究;2、钢框架结构延性节点的抗震性能分析与设计;3、古建结构的结构监测与性能评估。
科研项目主持7: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腹板开圆孔削弱型延性节点滞回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8092024)’(2009-2011)6:西藏三大工程办公室委托项目‘结构监测设备测试试验研究’(2008-2009)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薄壁钢构件在循环荷载下的滞回性能与抗震设计方法研究’(50778019)’(2008-2010)4:西藏三大工程办公室委托项目‘布达拉宫重点建筑部位的结构监测与参观客流控制’(2007-2008)3:北京三杰钢结构有限公司委托‘北京侨福花园广场铸钢支座试验究’(2007)2:北京交通大学校基金‘空间金属蒙皮结构在静、动荷载下的非线性性能研究’(2005-2007)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循环荷载作用下变截面H型钢构件的非线性相关屈曲研究’(50308001)’(2004-2007)参加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大跨屋盖结构的风致效应(50725826)’(2008-2011),本人为主要参加者3: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专项支持项目‘装配式临时看台与人群荷载的耦合作用及其结构参数与性能的研究’(2007-2008),本人为主要参加者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跨空间结构抗风抗震关键理论问题(50338010)”(2004-2007),本人为主要参加者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钢框架新型延性节点和结构体系的动力实验与抗震分析(50278001)”(2003-2005),本人为主要参加者论文及著作著作:1:梁圣复杨娜等,建筑力学,机械出版社,20072:杨娜易成邢佶慧,摩天大楼的结构与设计,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杨娜孙静曹艳梅,房屋建筑图解,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论文2009年:[1] 杨娜乔磊陈爱国:楔形H型钢短柱循环荷载试验研究, 振动工程学报,Vol.21,No.1,2009:93-98[2] 杨娜,焦通,陈爱国:低周往复荷载下楔形H型钢短梁滞回性能Ⅰ: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9,42(8):57-63[3] 杨娜,焦通,陈爱国:低周往复荷载下楔形H型钢短梁滞回性能Ⅱ:数值模拟,土木工程学报,2009,42(8): 63-66[4] 李波,杨庆山,杨娜:梁腹板开圆孔的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工程力学,2009.1(26):64-73[5] 杨庆山,李波,杨娜(英文期刊):Aseismic behaviors of steel moment resisting frames with opening in beam web,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09,65(6):1323-1336[6] 姜兰潮,杨娜: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专业实习环节的探讨,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9,35(39):287-289[7] 周长东,杨娜:研究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9,35(39):32-36会议论文:[1] Ting Guo,Na Yang:Dynamic crowd loading test on tibetan ancient structures, Environmental Vibrations prediction, Monitoring, Mitigation and evaluation,2009,Beijing,591-5982008年[1] 杨娜乔磊焦通陈爱国:楔形H型钢短柱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工程力学,Vol.25,No.6,2008[2] 杨娜郭婷:梁腹板开圆孔节点的组合效应影响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03:69-73:146-152[3] 杨娜何转利:PERFORMANCE OF STEEL PORTAL FRAME WITH LOCAL BUCKLING OF TAPERED H-SECTION BEAM OR COLUMN,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Changsha,2008-10[4] 杨娜:研究生钢结构系列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论文集(第10卷),2008:43-45[5] 殷国卓,杨娜:剪铰结构的几何构成及力学分析,第十二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11:140-1442007年[1] 杨娜,龙丽华,杨庆山;H型钢楔形薄壁梁相关屈曲性能分析,工业建筑,Vol.37, No.1,2007,96-100[2] Na Yang, Long Li-hua1, Yang Qing-shan, Chen Ai-guo: Performance of Tapered H-Section Beam under cyclic loading,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Condition, Changsha, 2007, 11:341-3452006年[1] 杨娜支旭东:楔形H型钢构件参数分析及简化计算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Vol.38,No.9,2006,1613-1616[2] 杨娜,龙丽华,杨庆山:不同荷载工况下双段变截面H型钢梁相关屈曲性能分析,建筑结构,Vol.36,No.10,2006,64-66[3] 杨娜,乔磊,陈爱国:变截面H型钢柱的相关屈曲性能研究,低温建筑技术,2006-5,33-37[4] 杨娜,龙丽华,杨庆山;残余应力对H型钢楔形梁相关屈曲的影响,特种结构,Vol.23,No.1,2006,13-16[5] Na Yang, Lei Qiao, Ai-guo Chen: Interactive buckling behaviors of tapered H-section columns under axial loading, Proceedings of the 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Fuzhou&Xiamen, 2006, 08, 404-409[6] Na Yang,Xu-Dong Zhang. Buckling Behaviors of Thin-walled H-Section Members In Compression. Proceedings of the 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Fuzhou&Xiamen, 2006, 08,[7] 焦通,杨娜.H型钢楔形薄壁短梁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性能分析,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32:118-122[8] 乔磊,张丽红,杨娜.压弯变截面H型钢柱稳定性能研究.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32:123-127[9] 杨雪,杨娜.轻钢住宅在住宅体系中的应用.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32:138-142[10] 杨雪,杨娜. 冷弯薄壁型钢构件及其在结构体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32:138-14[11]殷国卓. 可展结构在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32:103-1062005年[1] 杨娜,变截面门式刚架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Vol.15,No.8,2005,93-97[2] Na Yang, Xudong Zhi and Qingshan Yang:Local buckling Behavior of Tapered H-section Members Under non-uniform pressture,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oxing,2005,11:1968-1973[3] 乔磊,杨娜. 等、变截面H型钢柱的相关屈曲性能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Vol.37,2005:18-52[4] 龙丽华,杨娜. 各种工况下变截面H型钢梁的相关屈曲对比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Vol.37,2005:74-77[5] 龙丽华,杨娜杨庆山:纯弯状态下等、变截面H型钢梁的相关屈曲性能对比研究,福州大学学报(增刊),Vol.33,2005:95-1002004年[1] 杨娜支旭东沈世钊,H型钢楔形薄壁构件的局部屈曲性能分析,Vol.37,No.8,2004,11-15[2] Na Yang, Qingshan Yang, Shizhao Shen and Xudong Zhi,Studies on Local-buckling Behavior of Tapered H-section Members,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orts, August 20-23 2004, Xi’an, China,Xi’an,2004,08:169-174 指导研究生情况在读研究生协助杨庆山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2008级:王娟2007级:樊宝锋硕士研究生2008级:康敏、张岩、张菁菁、纪万金、钟延营2007级:郭婷、李鹏、谌伟、孟庆铜、彭雄2006级:何转利、殷国卓、白杨2005级:焦通,杨雪(协助杨庆山教授指导)2004级:乔磊2003级:龙丽华(协助杨庆山教授指导)毕业研究生姓名所获学位论文题目毕业去向2008年毕业生何转利硕士考虑局部屈曲的变截面门式刚架结构的整体性能大连建筑设计院白杨硕士蒙皮效应对于门式刚架结构性能影响研究中土集团殷国卓硕士空间可展结构的几何构成及力学分析北京三杰钢结构公司2007年毕业生焦通硕士变截面H型钢梁稳定性能的试验研究中土集团杨雪硕士中、美、澳三国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规范对比研究2006年毕业生乔磊硕士变截面H型钢柱稳定性能的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北京交通大学龙丽华硕士楔形H型钢薄腹梁屈曲性能研究奥雅纳上海公司北京分公司团体兼职中国建筑学会结构计算与工程应用分委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