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3个故事概括

合集下载

史记蔺相如列传中三个故事

史记蔺相如列传中三个故事

史记蔺相如列传中三个故事1、完璧归赵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

2、渑池会盟是发生公元前279年,秦赵两国议定在渑池西河之外进行会盟,在宴会上赵国上大夫蔺相如与秦国君臣进行了有理有节、针锋相对的斗争,经过艰苦的谈判,秦赵两国最终和谈成功,双方偃旗息鼓暂时停止了战争。

3、负荆请罪廉颇因为蔺相如以口舌之便而位居其上而气愤,扬言要侮辱蔺,蔺相如知道后为了国家不与其冲突,廉颇知道后负荆请罪,诚恳认错。

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在邯郸市串城街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扩展资料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司马迁史记的三个故事概括

司马迁史记的三个故事概括

司马迁史记的三个故事概括《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

那你知道司马迁史记的三个故事概括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史记的三个故事概括,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史记的三个故事概括:叛逃匈奴次年春天,刘邦认为韩信有武才,而他所辖的地区是天下的要害,虽然相信他不会叛变,但是为了国家的安全、稳定,刘邦下诏,调遣韩信管辖太原以北地区,防御匈奴,定都晋阳。

后来,韩信上书说:“韩国毗邻边界,匈奴屡次入侵。

晋阳(今山西太原)距离边塞遥远,不便于指挥防御,所以,臣请求迁都马邑(今山西朔县)。

”刘邦答应了韩信的请求。

这年秋天,匈奴的冒顿单于率领重兵围攻韩信,韩信十分被动,便多次派遣使臣到匈奴去谋求和解。

刘邦出兵解救韩信,但是得知他曾经多次派使者出使匈奴,便怀疑他有异心,还派人责问他。

韩信害怕自己被杀,就与匈奴约定共同攻打汉军。

反叛以后,韩信将马邑献出,投降了匈奴,并且帮助他们攻打太原。

汉七年的冬天,刘邦御驾亲征韩信叛军,在铜堤(今山西沁县南)打败了他的军队,杀死了他的部将王喜,韩信本人跑到了匈奴地区。

他的部将白土县人曼丘臣、王黄,拥立六国时候赵王的后代赵利为王,收编了韩信的散兵,与韩信以及冒顿单于谋划着攻打汉军。

不久,冒顿派遣左右贤王率领一万多骑兵,会合王黄等人,屯兵在广武以南。

后来,这支军队到达了晋阳,在与汉军的交战中失利,接着又在离石失利。

很快,匈奴又在楼烦西北聚集了兵马,刘邦派遣车马军击败了他们。

战争的态势朝着有利于汉军的方向发展。

刘邦以为自己多次击败匈奴军队,觉得他们不堪一击,一听说冒顿单于驻扎在代谷,便派人去侦查情况。

想一劳永逸地消灭匈奴,平定边患。

于是,刘邦率军从晋阳到了平城(今陕西省大同市东北)。

谁知他刚登上了城外的白登山,就被匈奴的大军包围。

后来,刘邦派人用大礼贿赂匈奴的王后。

王后替他向单于说情,刘邦才得以冲出包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

司马迁史记中的三个故事

司马迁史记中的三个故事

司马迁史记中的三个故事《史记》的叙事结构系统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而且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

那你知道司马迁史记中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史记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史记中的故事:知音鲍叔牙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的时候,与鲍叔牙交往甚密,因而鲍叔牙知道他贤明且有才干。

管仲家贫,经常受到鲍叔牙的接济,鲍叔牙对此从来没有过怨言。

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两人各为其主。

后来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接着便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也为此被囚禁起来。

于是鲍叔牙多次向齐桓公举荐管仲,最终受到齐桓公的赦免并得到了重用。

管仲说:“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每次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反而使他陷于窘境,更加困顿不堪,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却认为是我正时运不济。

我曾多次做官,但都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

我曾经多次打仗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

公子纠失败,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

于是他的贤良也影响了他的子孙后代,鲍叔牙死后,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

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司马迁史记中的故事:两次称王熊绎的后代熊渠生活在周夷王的时候。

当时周王室日渐衰落,有的诸侯不肯朝觐天子,诸侯间也经常互相攻伐,战祸时常发生。

熊渠德政爱民,忍爱宽厚,得到了长江、汉水一带民众的拥戴。

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他就带兵四处征战。

熊渠说:“我处在蛮夷这样的边远地区,不必和中原各国的名称谥号一样。

”于是他就分封了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

史记故事三篇概括

史记故事三篇概括

史记故事三篇概括《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那你知道史记故事概括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史记故事三篇概括,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故事概括:成汤灭夏当成汤在精心治理自己的部落时,夏王桀的黑暗统治也已经达到了极点,引起了各个部落诸侯的不满。

诸侯昆吾氏首先进行了叛乱,使国家政局更加动荡。

于是,成汤利用了这个时机,任命伊尹为军师,亲率四方诸侯军队攻打昆吾氏。

接着,他随即挥师又攻打夏桀。

为了打消诸侯们的疑虑,更好地团结大家,成汤对他们说:“既然大家跟随我出征,就要仔细听我的意见。

如今,不是我敢举行叛乱,实在是因为夏桀罪恶滔天,天下百姓不堪忍受啊!我听到你们大家对出兵征讨夏桀有怨言,但是请你们一定看到夏桀的罪恶。

我害怕上天降罪,不敢不进行征伐。

或许你们会说:‘我们的君主不怜恤我们,让我们违背农时不去生产而进行大规模的征讨。

’你们可能还会问:‘夏桀的罪恶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呢?’我告诉你们,夏桀耗尽了民众的力量,将国家资财一掠而空,民众怠惰而不愿意同他合作,都说:‘夏桀这个太阳不知道何时才能丧败,我宁愿与他一同灭亡!’夏桀的德行已经堕落到这种地步,所以,我一定要前去征讨他。

如果你们和我一道去执行上天对夏桀的惩罚,我会大力的赏赐你们。

相信我一定会言出必行。

但是,如果你们不依从自己曾经立下的誓言,不同我一块儿攻打,我就要惩罚你们,不会加以赦免。

”在汤的劝说下,诸侯们终于打消了疑虑,跟随成汤一块儿征讨夏桀。

成汤与夏桀在古代有娀氏部族的旧地展开了一场激战。

经过双方反复冲杀,结果,夏桀的军队溃败了,夏桀本人也出逃到了鸣条。

战胜夏桀以后,成汤打算迁徙夏朝的社神,但是考虑到夏朝先人平治水土的功德无量,就停止了此事。

伊尹将事情发展情况通报给了天下的诸侯,于是,四方诸侯尽数归服于成汤,成汤便登上了帝位。

史记故事概括:盟津之会武王即位后,任命太公望为太师,周公旦为辅相,身边还有召公、毕公等人辅佐帮助,承继文王未竟的事业。

史记当中的三个小故事

史记当中的三个小故事

史记当中的三个小故事《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那你知道史记当中的三个小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史记当中的三个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当中的三个小故事:赵高弑主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各地起义军的规模越来越壮大,赵高也没有把握取胜,整日冥思苦想解决的办法。

正当赵高苦无良策时,当时一个重要的起义军首领刘邦在攻入武关(陕南商洛丹凤县东)之后,派人来跟赵高秘密接触。

赵高害怕秦二世知道后发怒,加害自己,就谎称有病不去朝见皇上。

一天晚上,秦二世曾梦见一只白虎咬了为他驾车的骏马,他奋起杀了那只白虎,但醒来之后心中一直闷闷不乐。

他觉得奇怪,就向解梦人询问:“昨晚我梦到一只猛虎咬我的骏马,这是怎么回事啊?”解梦人就对他说:“陛下,这是泾水水神在作怪,您应该赶紧祭祀他,不然的话就会有大祸。

”秦二世于是在斋戒之后祭祀了泾水水神。

后来,秦二世听说起义军日益逼近咸阳,非常生气,就派人谴责赵高,问他是怎么打的仗。

赵高恐惧不安,就暗中与他的女婿咸阳县令阎乐、弟弟赵成商量,要废掉秦二世,另立天子。

他们让郎中令做内应,谎称有大盗,命令阎乐召集官吏发兵追捕。

阎乐等人在宫殿门前,捆绑住宫中的卫令仆射,喝问到:“盗贼从这里进去了,为什么不阻止?”卫令说:“皇宫周围警卫哨所都有卫兵防守,十分严密,盗贼怎么敢进入宫中?”阎乐二话没说就斩了卫令,带领官兵径直冲进去,一边走一边射箭,有的箭甚至射中了秦二世的帷帐。

秦二世没想到赵高会叛乱,心中大怒,赶紧召唤左右的人来保护自己。

但左右的人个个都慌乱不已,只顾自己逃命。

阎乐走上前去历数秦二世的罪状,对他说:“你骄横放纵,肆意诛杀,不讲道理,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你,怎么办你自己考虑吧!”秦二世说:“我可以见丞相吗?”阎乐说:“不行。

”秦二世便说:“我希望得到一个郡做个诸侯王。

”阎乐不答应。

秦二世又说:“那我就做个万户侯。

”阎乐还是不答应。

秦二世又说:“我愿意和妻子儿女去做普通百姓,跟诸公子一样。

史记中的3个故事

史记中的3个故事

史记中的3个故事历史故事是普及历史知识的主要方式,历史则是故事取材的重要来源,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史记中的3个故事。

史记中的3个故事1:远交近攻战国末期,七雄争霸。

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

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

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

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

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

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

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

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

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

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史记中的3个故事2:赵奢秉公执法公元前271年,赵奢担任当时赵国的税务最高长官。

赵国都城邯郸城里,赵王的弟弟平原君开了九家大型店铺,分别由其九个官家负责,这九个官家侍仗权势,偷税逃税,抗拒缴纳国家税款,并将前去收税的税务官打伤。

赵奢闻此事,为了维护税法的,冒着被杀、罢官的危险,依据当时的,果断地处死了这九个管家。

这下子可把平原君惹火了,气势汹汹地找赵奢算帐,扬言要杀死赵奢不可。

赵奢镇定自如,据理力争:“你是赵国国内受人敬重的权贵,如果任凭你家藐视税法,那么国家法律的力量就会被削弱;国家法律的力量被削弱了,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国家的实力如果被削弱了,那么迥边的其他国家就会虎视耽耽,趁机侵犯我国,到时候,赵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富贵荣华:以你平原君所处的地位,如果能奉公守法,上下才能一致,上下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强大,国家强大了,政权才能稳定。

”平原君被赵奢的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话深深感动了,顿时怒气全消,内心十分惭愧,悄悄地走了。

赵奢的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很快使赵国财务充实,国泰民安。

司马迁写的史记中的故事概括

司马迁写的史记中的故事概括

司马迁写的史记中的故事概括《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先秦两汉文学成熟期的代表之作,在叙事和写人艺术方面有很高成就,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那你知道司马迁写的史记中的故事概括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写的史记中的故事概括,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写的史记中的故事概括:以德报怨帝尧十分欣赏舜的为人与功绩,于是赏赐给他细葛布衣和琴,替他构筑仓库,还给他一些牛、羊。

看到舜逐渐富有起来,瞽叟等人开始感到眼红嫉妒,便又想杀害他以吞并这笔财富。

有一次,瞽叟让舜去涂抹谷仓,等到舜爬到仓顶后,他便放火焚烧仓库,想把他给烧死。

面对紧急情况,舜临危不乱,用两顶斗笠护住身体并将它们当做翅膀,纵身跳下了仓库,逃离了火海。

瞽叟的诡计没有得逞。

后来,瞽叟又让舜去挖井,这一次舜多长了一个心眼儿,在挖井时特意设了一个秘密通道,可以从旁边的井口出去。

当井已经挖得很深的时候,瞽叟和象便一起往井下填土,打算把舜活埋了,舜便从那个暗道里逃了出去。

瞽叟和象都认为舜这一次是必死无疑了,两人欣喜若狂,赶紧回到家里,开始分割舜的家室、财物。

象分得了舜的两位妻子和一把琴,而瞽叟则分得了舜的牲口和仓廪。

接着,象就搬进了舜的居室,悠闲自得地弹起了舜的那把琴。

这时,舜忽然从门外走了进来,安然无恙地站在象的面前。

象大吃一惊,脸上流露出不高兴的神情,却仍然虚情假意地说:“哥哥,我以为你不幸去世了,正在伤心难过呢。

”舜却平静地回答说:“是啊。

我们兄弟之间的情义可以说得上是深厚无比了。

”此后,舜不仅没有怨恨自己的父母和弟弟,反而更加恭敬地侍奉和爱护他们。

司马迁写的史记中的故事概括:夏代之亡夏代后期有一位君主叫孔甲,对鬼神十分迷信,并且霪乿无度。

夏王朝的德望也就随之日渐衰微,各地诸侯相继背叛。

传说上天曾经降下一雌一雄两条神龙来警示孔甲,孔甲非常喜欢这两条龙,就四处寻找会喂养龙的人。

当时,有一个叫刘累的人,从一个养龙的人那里学会了驯龙之术,便决定去侍奉孔甲,帮助孔甲养龙。

史记中的三个小故事

史记中的三个小故事

史记中的三个小故事《史记》中记载秦朝和汉代历史人物的本纪、世家、列传部分作为主要考察对象。

那你知道史记中的三个小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史记中的三个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中的三个小故事:义士解扬公元前594年,楚庄王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告急求救。

晋景公想派军救助宋国,伯宗进谏晋君说:“大王,现在楚国势头强劲,锐不可当,这是上天要兴助楚国,如果我们攻打楚国,那就会违背了上天的意愿,肯定会遭到失败,我们还是不要去多管闲事了。

”晋景公不听,执意攻打楚国,于是派人找到一位名叫解扬的壮士。

晋国让解扬欺骗楚国,同时让宋国不要投降,以等待晋兵救援。

解扬路过郑国时,被郑人逮捕了,郑人为了巴结楚国,就把解扬献给了楚国。

楚王大喜,赏赐给解扬一份厚礼并与他立约,让他说反话,叫宋国赶快投降。

但是解扬却不答应,楚王多次要挟解扬,解扬才勉强答应。

于是楚王就让解扬登上观望敌军的巢车,让他向宋军喊话。

等到解扬登上敌军的巢车以后,却违背了楚王的要求,他向宋国大喊道:“宋国的将士们,你们现在不要担心,晋国正聚集全国的军队来援救宋国,宋国虽然形势紧迫,但千不要投降楚国,我们晋军马上就要赶到了,胜利最终是属于我们的!”楚王一听非常生气,心想我待你也不薄啊,你怎么在阵前做出这种背信弃义的事,因此想要杀死解扬。

解扬大义凌然地说:“国君以制定命令为信义,臣民以执行命令为信用。

我接受了我国国君的命令出国办事,我是宁死也不会让君命受损的。

”庄王反问说:“那么,你已经答应了我,尔后又背叛,你的信用在哪儿呢?”解扬回答说:“你这个笨蛋,我所以答应您,就是想利用您来完成我的任务啊。

”庄王听到自己被愚弄之后气急败坏,当即派人把他拉出去杀掉。

解扬将要受刑时,回头对楚军说:“做人臣的不要忘记竭尽忠诚之后再去死!”楚王的弟弟们听后都觉得解扬这样的忠诚之士不该杀,于是进谏楚王赦免解扬。

在他们的劝说下楚王最终将他赦免,并让他回到晋国。

晋景公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让他做了上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中的3个故事概括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

那你知道史记中的3个故事概括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史记中的3个故事概括,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中的3个故事概括:官复原职在齐国有人诋毁苏秦说:“苏秦是个背叛国家、摇摆不定、反复无常的人,将来一定会犯上作乱。

”苏秦害怕齐王听信谗言降罪自己,就回到了燕国,但燕王并没有恢复他的官职。

苏秦进见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凡夫俗子,没有半点功劳,而大王亲自在宗庙之中授我官职,又在朝堂之上以礼相待,我十分感激大王的知遇之恩。

我替大王劝退了齐军,并收复了那十座城邑,为大王解决了如此棘手的问题,大王理应更加信任亲近我才是。

现在我回到燕国,大王却不再让我做官,一定是有人在大王面前中伤我,给我加上了不忠君、不爱国的罪名。

如果那些人说我不是忠良之士,那才是大王的福气呢。

我听说忠诚老实的人,做事都是为了他自己;不断努力拼搏进取的人,才是为了别人。

况且我劝说齐王的时候,并没有欺骗他。

我把自己的老母亲留在东周不去照顾,本来就是抛弃个人的利益,而为大王的进取而辛苦奔忙。

如果有一个像曾参一样孝顺的人,有一个像伯夷一样廉洁的人,有一个像尾生一样诚实的人,把他
们这三个人找到来辅佐大王,您觉得怎么样呢?”
史记中的3个故事概括:智激张仪当时,苏秦已经说服了赵王,正在游说各国缔结合纵联盟,苏秦料到,赵国作为合纵抗秦的盟主,势必要被各诸侯国视为眼中钉,列为首要进攻的目标。

如果秦国对赵用兵,必将破坏刚刚建立的列国合纵,便想派人游说秦惠王,使其暂缓出兵。

赵国尽管颇有文臣武将、策士游客,但苏秦筛来选去,觉得无一人中意。

于是他想到了同窗张仪,他深知张仪的为人,请将不如激将,于是他叫来手下的家臣,叮咛嘱咐了一番,便打发他去了。

派去的人寻机接近张仪,暗示道:“当初,先生与苏秦交谊至深,现今苏秦仕途亨通,您何不前去求见,借以实现平生宏愿。

”张仪正苦于怀才不遇,当然希望得到同窗地提携,便决定投奔苏秦。

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拜见苏秦。

苏秦在此前就叮嘱门前侍卫不给张仪通报,让他在门前逗留了好几天,张仪欲进不得,欲退不能,左右为难,心里很是烦躁。

度日如年地又熬过了几日,苏秦这才接见了他。

史记中的3个故事概括:苏秦之死燕易王的母亲,即燕文侯的夫人,与苏秦关系暧昧。

燕王知道这件事,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苏秦更加宠信,更加厚待了。

苏秦还是怕哪一天燕王借这件事杀了自己,于是就向燕王进言道:“我们虽然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土地。

然而当年占地之恨不可以不报。

如果使齐西劳于宋,南疲于楚,我们就可趁机发动进攻,一举灭齐。

臣请求到齐国说服齐宣王攻打宋国。

”燕昭王遂拜苏秦为上卿,出使齐国。

于是,苏秦假装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齐
国,齐宣王任他为客卿。

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即位。

苏秦建议齐湣王举行盛大的国丧来安葬齐宣王,以示孝心,同时,还要修筑宫室、抬高地基、扩建花园以展示自己踌躇满志,必将大展宏图。

苏秦的实际目的却是想用这些浩大的工程,引起民愤,使齐国国库空虚、上下不和,变得衰落、凋敝,从而有利于燕国。

燕易王去世后,燕哙继位做了国君。

此后,齐国有许多大夫与苏秦争宠,他们还派杀手去刺杀苏秦,却没能杀死他,苏秦虽然身负重伤,不过还是逃脱了。

齐王派人到处搜捕凶手,但没有找到。

苏秦重伤不治,临死前对齐王说:“如果我死了,请大王在街市我五马分尸来示众,并向天下人宣称‘苏秦是燕国的间谍,来齐国犯上作乱,罪不可恕’,这样谋杀我的凶手就一定能抓到了。

”齐王当时就答应了苏秦,照他的话去安排,果然,谋杀苏秦的人自己暴露了行迹,齐王趁机抓住并处死了他。

燕王听到这个消息后,说:“齐国这样替苏秦先生报仇,太好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