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可为国王 教学课件
【免费下载】人人皆可为国王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人人皆可为国王》教案执教者:袁红2012—10—16人人皆可为国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研读文本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研读文本,能够理清文章结构,了悟作者要阐明的观点。
3.情感目标: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及未来从事的职业,鼓励学生成为某一领域之王,树立专业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结构,以及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结合本专业,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成为自己领域之王。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板书“人人皆可为国王”。
分析题目。
1教师提问:1国王的生活在你眼里是什么样子的?你羡慕吗?请学生各自说说。
第一个问题,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奢华,权力无边,地位高高在上,享有数不尽的珍宝和美女。
第二个问题:学生有的羡慕,有的不羡慕,针对各自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在物质上享有一切,精神上并不自由。
教师列举历史上一些典型的帝王(南唐后主,宋徽宗,清顺治帝,包括一心想做皇帝的雍正帝,可以结合前不久的热播的《甄嬛传》。
(二)进入课文1.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的呢?直接进入课文第二段,点名学生朗读第二段,让其他学生寻找这一段的中心句,以及论证的方法。
明确:作者的观点,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却不能占尽全部的风光。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在君主制度的社会里,往往也并不是所有人的选择。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教师归纳: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所得必然有所失,物质上占有的多了,精神上享受的就少了。
(三)分析结构1.我们理解中的国王往往只有一个,为什么作者又说人人皆可为国王呢?作者怎么来论证这个“人人”的呢?针对课后练习三,学生分组讨论填写,完成表格。
2.每组选择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第三段,成功者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为各自的国王。
举例论证。
第四段,失败者仍然可以反败为王,在他另一个领域里成为自己的王。
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 语文 第二册教案 18人人皆可为国王[5页]
![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 语文 第二册教案 18人人皆可为国王[5页]](https://img.taocdn.com/s3/m/7733cac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6c.png)
在阅读中思考,带着理解再去阅读
PPT、腾讯课堂直播
全文赏析
(5min)
阅读回顾并赏析全文
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并试做总结
阅读、思考并解答问题
PPT、腾讯课堂直播
课外拓展
作业布置
(10min)
拓展延伸:阅读余秋雨的《为自己减刑》,这篇文章与本文有何相似之处?
教师讲解
学生聆听并思考
学生朗读,解决字词困难,初步理解课文;聆听示范朗读,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
PPT、腾讯课堂直播
研习第一部分(第1段)
探讨解疑
(15min)
1、从权利和享受的角度,提出“国王生活的样子”是人人追求的目标。
2、思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出处和意思
带领阅读,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思考
阅读、思考并解答问题
聆听提问,积极互动
PPT、腾讯课堂直播
解题
(5min)
《人人皆可为国王》阐释了不论是谁,不管在什么领域,只要付出,人人都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人人皆可成为“精神王国”国王。
教师讲解
学生聆听
PPT、腾讯课堂直播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5min)
学生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对文章内容和结构形成初步印象。
指导学生朗读方法,并示范朗读。
2、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本文的举例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辩证地看待成败,树立信心,争取在自己的领域中发挥自我价值。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线上授课、多媒体教学
教材处理
教学设计
本文从古代社会人们对王位的羡慕说起,首先阐述了国王生活的局限性,然后指出,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享受三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激励人们依靠诚实、勤奋,在自己的领域里获得事业之成,享受“王者”的回报。
《人人皆可为国王》教案

《人人皆可为国王》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写作思路,理解“人人皆可为国王”的真正含义。
2.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本文的举例论证方法。
3.学会辩证地看待成功、树立信心,争取在自己领域中发挥自我价值。
教学重点分析本文的举例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人人皆可为国王”的真正含义;2.学会辩证看待成败,树立信心,争取在自己的领域中发挥自我价值。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导入新课展示古今中外帝王(皇帝、总统上朝阅兵的场景和生活环境图片)思考: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明确:至高无上的权利,万人尊崇的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这些是令我们非常羡慕的生活状态。
其实,我们只要找准了目标,普通人有时候也会有这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来学习梁衡的哲理散文《人人皆可为国王》。
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 年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当代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总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协委员,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
三、整体感知1.生字词的主音解释膜.拜mó俨.然yǎn 引吭.高歌háng 东隅.yú金銮.殿luán解释课文注释,师生互动,学生勾画课文注释,补充记录。
2.划分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从权利和享受的角度,提出“国王生活的样子”是人人追求的目标。
第二部分(2)阐述如何正确看待“国王生活的样子”。
第三部分(3、4)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说明只要想成为“国王”,人人可以在“属于自己”的领域获得“国王般”的拥戴,成为自己的成功者。
第四部分(5)从国王精神的成就感、自由度、有追随者三个纬度,充分肯定“人人皆可为国王”的观点。
四、研读分析阅读相关章节,思考问题: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人人皆可为国王。
人人皆可为国王

解释见课文注释
三、新课活动内容:
活动一:诵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为国王有哪些精神享受? 3、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
1、人人皆可成为国王 2、有成就感、有自由度、有追随者。
3、结构: 第一部分(1节):从权力和享受的角度,提 出“国王生活的样子”是人人追求的目标。 第二部分(2节):阐述如何正确看待 “国 王生活的样子”。 第三部分(3-4节):正反两方面阐述,说明 只要想成为“国王”,人人皆有可能在自己 的领域获得拥戴,成为自己的国王。 第四部分(5节):人人皆有成为国王,不是 为了拥有“国王生活的样子”,而是拥有国 王的精神,并从三个维度充分肯定了“人人 皆可为国王”的观点。
作者所说的“人人皆可为国王”是什么意思? 用“人人皆可为国王”做标题有什么好处? 2、作者所说的“人人皆可为国王”,不是说 拥有国王的生活,而是拥有国王的三种精神 ,从这个角度肯定了自己观点。 这一标题强调了中心论点,形象生动,能够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活动三、再读课文,思考:
1.读完这篇议论文你有哪些收获?
2.本文的写作特色有什么?
明确: 1、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文章阐释了不 论是谁,不管在什么领域,只要付出,人人 都能在精神上的得到满足,人人皆可以成为 精神上的国王的道理。
2、本文的特色有:
①、理趣之美 本文透露出的理想,体现了作者思考的深邃,国 王的样子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每个人努力,都可 以得到一种“王者”的回报,人人皆可为国王。 ②、表现之美 作者从人们对国王生活的样子羡慕的表象入手, 辩证地指出了国王生活的样子值得羡慕,但也有人 并不羡慕,羡慕的是国王的精神。文章引据经典, 巧用事例对比,以理服人。 ③、文字之美 文字清新自然,明白如话。俗语、成语的穿插和对 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的文字的美感。
梁衡《人人皆可为国王》教案

“国王生活的样子”是人人追求的目标。
答
分析
第二部分(2 节):阐述如何正确看待 “国王
生活的样子”。
第三部分(3-4 节):正反两方面阐述,说明只
要想成为“国王”,人人皆有可能在自己的领域
获得拥戴,成为自己的国王。
第四部分(5 节):人人皆有成为国王,不是为
了拥有“国王生活的样子”,而是拥有国王的精
第 4 节:辩证的看待“失败者”,“失之东隅,收
之桑榆”,进一步指出我们不必介意这王国的大
小,王位的长久。
(反面肯定)
2、作者所说的“人人皆可为国王”,不是说拥 有国王的生活,而是拥有国王的三种精神,从 这个角度肯定了自己观点。
这一标题强调了中心论点,形象生动,能够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活动三、再读课文,思考: 1.读完这篇议论文你有哪些收获? 2.本文的写作特色有什么?
师、牧羊人
北宋的柳永, 清朝的林则徐
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 怀才不遇时,仍然可以 反败为王。
课堂讨论 教师分析
编草的青年人
正常生活中更是人人 可以为王。我们不必介
玩三节棍的老人
意这王国的大,王位的
长久。
第 3 节:结合现代社会多元化的特征,说明“成
功者”都会在“不同”领域有“国王般”的拥戴。
(正面肯定)
明确: 1、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文章阐释了不论 是谁,不管在什么领域,只要付出,人人都能 在精神上的得到满足,人人皆可以成为精神上 的国王的道理。 2、本文的特色有: ①、理趣之美
本文透露出的理想,体现了作者思考的深 邃,国王的样子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每个人 努力,都可以得到一种“王者”的回报,人人 皆可为国王。 ②、表现之美
随堂训练 《学习指导用书》,阅读理解分析。 《教与学》,阅读理解分析。
梁衡《人人皆可为国王》教案

梁衡《人人皆可为国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梁衡的《人人皆可为国王》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式。
(2)能够概括文章中作者对社会、人性、自由等问题的思考。
(3)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创意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培养学生对自由、平等、正义等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3)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人生、社会和自我价值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并分析梁衡的《人人皆可为国王》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式。
2. 概括文章中作者对社会、人性、自由等问题的思考。
教学难点:1. 作者对于自由、平等、正义等概念的深入理解和阐述。
2.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引发对自由、平等、正义等价值观的思考。
(2)简介梁衡及其作品《人人皆可为国王》。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感悟。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社会、人性、自由等问题,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
四、作业与反馈1. 作业:(2)选取一个社会问题,结合文章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2. 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的思考深度和文字表达能力。
(2)在课堂上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分享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启示。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 作业质量:评估学生的读后感质量,关注学生的思考深度和文字表达能力。
人人皆可为国王

人人皆可为国王梁衡1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国之财任其索用,一国之人任其役使。
所以古往今来王位就成了一些人追求的目标,国王生活的样子也成了一般人追求的最高标准。
第一部分(1段):从权力和享受的角度,提出“国王生活的样子”是人人追求的目标。
役使:yì shǐ 差遣使用:富贵人家,役使奴僮。
古往今来:从古到今。
泛指很长一段时间。
2但是不要忘了一句俗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尽全部的风光。
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间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了它。
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这时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
所以,就是镜中之最——天文望远镜也决不敢说有了它就不必再有显微镜,而显微镜也不必自卑自弃。
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者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村夫之乐、平民之趣。
在君主制度的社会里,王位也并不是所有人的选择。
明代仁宗皇帝的第六世孙朱载堉,就曾七次上疏,终于辞掉了自己的爵位。
他一生潜心研究音乐和数学,他发现的十二平均律传到西方后,对欧洲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量子理论做出贡献的法国人德布罗意也是出身公爵世家,但他不要锦衣美食,终于在科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第二部分(2段):阐述如何正确看待“国王生活的样子”。
1在此,文意顿转,作者将“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尽全部的风光”作为立论的基点,通过对比举例的方法和历史上王室成员放弃王室权力的典型事例,说明并非“国王生活的样子”是人人追求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短:不足;长:有余。
比喻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没有一个人全是优点,也没有人全是缺点。
自卑:自卑的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
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
《人人皆可为国王》

《人人皆可为国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通过抓住每一段有概括作用的句子,提要内容,理清思路。
2.学习课文巧用事例对比,以理服人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品质,鼓励学生在某一领域成为国王。
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国王的图片: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国王)说说做国王有什么好处?(至高无上的权利,万人尊崇的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你想做国王吗?你们能成为国王吗?当代作家梁衡却说“人人皆可为国王”,可能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人人皆可为国王》,一探究竟。
二、检查预习,掌握文学常识。
1.介绍作者。
(指名介绍)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人杰鬼雄》等。
散文特点:梁衡的作品中都可见智慧的哲思与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
(有着智性之美)2.检查生字词。
(检查学案)三、通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哪里提出来的?有什么好处?明确:中心论点:人人皆可为国王。
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好处:形象生动,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2.抓住每一段具有概括性的语句,提炼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一、(1)从权力和享受的角度,提出“国王生活的样子”是人人追求的目标。
二、(2)阐述如何正确看待“国王生活的样子”。
三、(3-4)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人人皆可为王”。
正:每一个成功者都可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
反: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时,他仍可以为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文本
1、主旨是什么? 2、这篇哲理散文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来表明观点。
体悟文本
1、到目前为止你为国王了吗?你身边有没有 谁为国王了呢?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及未来从事 的职业,谈谈怎样让自己成为本职业领域中的 国王。 拓展延伸 阅读余秋雨的《为自己减刑》,这 篇文章与本文有何相似之处?
人人皆可为国王
梁衡
作者、作品简介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 作家和政论家。 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 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 面主攻山水散文;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 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 上引起较大反响。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 色经典》《名山大川文集有《为文 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 政治》《梁衡文集》九卷。
谢
概括要点的方法 1、寻找文段中的中心句和关键句(如过渡句、 总结句等) 2、做好层次、分句间和段落间语意关系的分 析。注意文中的关联词。 3、将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关键语句综 合起来,从中找出关键词语连缀成句。
走进文本。给每一自然段写提要
1、从权力和享受的角度,提出“国王生活的样子” 是人人追求的目标。 2、阐述如何正确看待“国王生活的样子” 3、结合现代社会多元化的特征,正面肯定“成功者” 都会在“不同”领域拥有“国王般”的拥戴。 4、首先提出每个人只要努力都能得到一种“王者” 的回报。辩证地看待“失败者”,“此领域”失败, “彼领域”也许会成功;并进一步指出只是我们不必 介意这王国的大小,王位的长久。 5、人人皆可为国王,不是为了拥有“国王生活的样 子”,而是拥有国王的精神。从国王精神的成就感、 自由度、有追随者等三个维度,充分肯定“人人皆可 为国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