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故乡》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高正教师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高正教师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高正教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故乡》,内容包括:阅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重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乡村风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故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课堂讲解:a. 分析小说的情节,梳理故事发展脉络。

b. 讲解人物形象,分析其主要特点和作用。

c. 讲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4. 例题讲解:针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小说人物和情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故乡》2. 内容:a. 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b. 人物:我、母亲、闰土、杨二嫂c. 情感:怀念、感慨、期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故乡。

b.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分析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安排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初中故乡教案

初中故乡教案

初中故乡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感悟故乡情怀,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

2. 学会从文学作品中体会故乡情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我”与“故乡”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感悟故乡情怀。

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作品,了解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提问:“故乡”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分享对故乡的印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故乡》的基本情节,分析主人公“我”与故乡的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我”与“故乡”的象征意义。

3. 讲解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如故乡的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等。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故乡对自己的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五、感悟故乡情怀(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

2. 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感悟故乡情怀。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乡情怀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故乡》,引导学生感悟故乡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故乡情怀。

初中故乡课文教案

初中故乡课文教案

初中故乡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词和短语,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2)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歌曲等引导学生回忆故乡的风土人情。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故乡的特色和故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词和短语。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修辞手法或表达技巧,进行示范讲解。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结合课文内容,讲解故乡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创作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6.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 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撰写一篇读后感。

3. 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一次故乡文化调查活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培养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难点:体会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小说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知识讲解: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主题,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指导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小
说内容。

4.赏析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感受鲁迅独特的艺术
魅力。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课堂互动和交
流。

6.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篇小说等,巩固所学知识和提
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来评估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初中《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的人物形象、今昔的环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分析,使学生领悟本文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材分析:1.重点:领悟在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2.难点:品味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设想:这篇小说的情节比较淡化,但是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则比较丰满,对比手法的运用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情节略讲,把重点放在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的对比分析上。

第一课时主要人物是把握小说的情节、线索,理解重点语句,了解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在对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变化,探究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课型:讲读课—---通过讲读把握小说的情节,理解有关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把握小说的情节和线索,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由《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导入。

“乡愁”在我国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

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思念,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

2.那么鲁迅《故乡》中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二.检查字词(PPT):阴晦(huì)萧索(xiāo)猹(chá)五行缺土(híng)弶(jiàng)獾猪(huān)潮汛(xùn)髀(bì)愕然(è)颧骨(quúngǔ)嗤笑(chī)吓(hè)瑟缩(sè)深黛颜色(dài)惘然(wǎng)恣睢(zìsuī)三.指导阅读:(一)复习小说的知识,注意把握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故乡》鲁迅 初中语文课教案

《故乡》鲁迅 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鲁迅小说欣赏——《故乡》年级:初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理解鲁迅的小说《故乡》的主题和情感。

学习小说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小说的主题和情感。

小说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抒情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小说的深层次分析。

教材准备:鲁迅的小说《故乡》的文本。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有关乡愁、家乡或故乡的图片或故事,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故乡》的小说原文。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感,即对故乡的思恋和对变化的痛苦。

分析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情感表达。

第三步:讨论与解释(15分钟)与学生一起讨论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解释其中的生词和句子结构。

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第四步:小说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结构、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观点,展开小组讨论,探讨小说的不同解读。

第二课时第一步:写作练习(20分钟)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写作题目,进行小说分析和评论。

学生可以选择讨论小说中的某一方面,如主题、人物、情感表达等。

提供写作模板或指导建议,帮助学生进行写作。

第二步:互评与反馈(15分钟)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提供建议和改进意见。

第三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选取一些学生的分析文章进行展示和讨论,强调小说分析的重要性和技巧。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阅读其他鲁迅的小说作品,如《药》,并进行类似的小说分析和评论练习,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和分析能力。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故乡》的主题和情感,学习小说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和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2篇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2篇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2篇第1篇: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一、教材说明、分析: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

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

该课书首先请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之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构成缘由。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4)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三、程序设计说明: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

(幻灯展示)问题2:甚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甚么?(幻灯展示)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

(不请求学生背下来)重复:就是在写作进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进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初中语文《故乡》精品教案——高正教师

初中语文《故乡》精品教案——高正教师

初中语文《故乡》精品教案——高正教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故乡》,包括小说全文及课后习题。

详细内容涵盖:小说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内生字词,理解小说的背景和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引导学生关爱家乡,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小说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故乡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情感共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

3. 课堂讲解:教师对小说背景、情节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针对课后习题,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故乡2. 内容:背景:近代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困苦。

人物:主人公(润土)、母亲、妻子、朋友等。

情节:回乡、离别、重逢、思念。

主题:怀念故乡,关爱家乡,家国情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摘抄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论述。

仿写一篇以“怀念故乡”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摘抄句子及理由略。

人物形象分析:主人公润土勇敢、善良、正直,母亲、妻子、朋友等形象各具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案:《故乡》
十六.故乡教案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闰土,杨二嫂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闰土的形象,本节课我们将见到二十年后的闰土,在对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及杨二嫂的变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及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预习:
(1)二十年前后故乡的景象有哪些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中,又重点以写谁为主?
2.分析中年闰土
(1)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肖像变化: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问:中年闰土的脸色为什么会变得“灰黄”?“很深的皱纹”和“松树皮似的手”说明了什么?
(明确: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问:59节中“终于”一词,体现了闰土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重逢的喜悦―想要叙旧、畅谈―想到自己的现状、凄凉―自卑自贱―终于恭敬地称“我”老爷。

称呼的变化:
问:“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

问:“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语言变化
问: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显示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

神态变化
问: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怕羞”“高兴”天真活泼―“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

问:“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问: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确:“多子……木偶人。

”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问: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明确:把未来寄托神佛。

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

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2)小结: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分析杨二嫂形象:
(1)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日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波悍、放肆、尖刻
语言、行动:尖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

(2)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扬二嫂的善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
广度和深度。

4.见到故乡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由下文“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可见“我”对故乡巨变成如今的样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

闰土是解放前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勤劳、善良、忠厚,但因长期遭受经济的压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个社会折磨得像个木偶人。

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老一代农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关心和同情。

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个既遭受压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

从她身上,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她的种种恶习是持否定态度的。

文中,作者着力写两个人的今昔变化
,通过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并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你陪伴着我,从冬天走来,踏着厚厚的冰雪,迎来寒梅傲雪的那刻,朋友,感谢你,人的一生,有朋友的陪伴,如黑夜中的一点星火,让你不畏惧孤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