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引力模型总结汇报范文
贸易非效率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贸易非效率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引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贸易非效率成为制约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以人类视角,探讨贸易非效率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相关内容。
一、贸易非效率的定义和表现贸易非效率指的是在贸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效率低下的现象。
这些现象可能包括高额的关税、贸易壁垒、不完善的贸易制度等。
这些非效率的因素会导致贸易的成本增加,降低贸易的效益,从而限制贸易的发展。
贸易非效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一些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另外一些国家设置了各种贸易壁垒,限制了贸易的自由化程度;还有一些国家的贸易制度不完善,导致贸易流程繁琐、效率低下。
二、贸易非效率的影响贸易非效率对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首先,贸易非效率会导致贸易成本的增加,使得商品价格上涨,降低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其次,贸易非效率会限制贸易的规模和范围,影响各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此外,贸易非效率还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影响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贸易非效率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贸易非效率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是一种用于研究贸易非效率的经济学模型。
该模型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框架,考虑了贸易非效率因素的影响。
通过引入非效率因素的随机变动,模型可以更好地反映实际贸易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在该模型中,贸易非效率被视为随机变量,其取值可以是正值或负值,分别表示贸易的非效率和效率。
通过建立合适的概率分布函数,可以模拟贸易非效率的随机波动。
通过对贸易非效率的研究,可以评估贸易的效率水平,为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四、对贸易非效率的应对措施为了解决贸易非效率问题,国际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各国应加强贸易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其次,各国应建立健全的贸易制度和规则,打破贸易壁垒,提高贸易效率。
此外,各国还应加强贸易监管和合作,共同应对贸易非效率所带来的挑战。
结语贸易非效率是当前贸易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贸易量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中国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融入全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
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
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 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
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由此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非常迅速,并且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中国贸易量变化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建立模型本文选取引力模型的主要基本指标,来验证中国贸易和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引力模型等式显示了ij两国的GDP总量,和两国之间的距离。
其中T代表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量。
Y代表了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说明了两国之间的距离,在本文中用两国之间的首都距离代表。
由于引力模型基本公式是非线性公式,将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变成线性等式:二,数据来源鉴于中国在2012年的GDP总量是定值,故没有加入计算。
本文选取2012年和中国贸易量较大的18个国家作为样本,其中中国和各个国家的贸易额来自中国国家商务部的2012年1-12月进出口数据;各个国家的GDP总量来自于IMF 的统计数据;各国到中国的距离以各国首都到北京的距离测算,来自于网站。
三,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本文收集了中国和18个国家在2012年的贸易总量,各个国家的GDP总量,和两个国家的距离。
表1国家香港贸易总额(亿美元)3414.9GDP(亿美元)2436.7距离(公里)1973印度664.7 19467.7 3781 日本3294.5 59844 2102.4 韩国2563.3 11512.7 1106 台湾1689.6 4740.2 1700 印尼662.2 8948.5 5228 泰国697.4 3769.9 3207.9 英国631.1 24337.8 8146.7 德国1611.3 33666.5 7364 法国510.2 25804.2 8225 意大利417.3 19804.4 8136 荷兰676.1 7702.2 7828 俄罗斯881.6 19535.6 5801 南非599.5 3909.1 12974 巴西857.2 24250.5 17330 加拿大513.7 17700.8 8460 美国4846.8 156760 11159.4 澳大利亚1223 15420.6 9028由于GDP和两国的距离对于两国的贸易额会产生影响,属于多个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作用结果,所以选择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试析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研究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研究引言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不仅带来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还帮助了贸易参与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引力模型作为衡量贸易流量的重要工具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引力模型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国际贸易的认识,还为贸易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引力模型的基本概念引力模型是一种基于引力理论的经济模型,其基本思想是贸易流量与参与国之间的经济规模和地理距离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引力模型,参与贸易的国家越大,贸易流量就越大;而地理距离越远,贸易流量就越小。
引力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可以表示为:F = k * (M1 * M2) / D^α其中,F表示贸易流量,M1和M2分别表示参与贸易的两个国家的经济规模,D表示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k和α是常数。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引力模型最早应用于地理学领域,用于解释物质之间的吸引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人们开始将引力模型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中。
引力模型通过衡量国家间的经济规模和地理距离对贸易流量的影响,为我们解释国际贸易模式和贸易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引力模型的研究中,学者们逐渐对其进行了拓展和改进。
一方面,他们引入了更多的变量来解释贸易流量的差异。
除了参与国的经济规模和地理距离,学者们还考虑了参与国的人口规模、文化差异、贸易壁垒等因素对贸易流量的影响。
另一方面,他们将引力模型与其他经济模型相结合,以更好地解释贸易流量的动态变化和特殊情况。
研究发现,引力模型在解释国际贸易的地理模式方面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根据引力模型的预测,贸易流量往往集中在地理距离较近的国家之间,同时也受到经济规模的影响。
这一发现为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贸易政策制定者可以依据引力模型的预测,制定更加聚焦地理相邻国家和经济规模较大国家的贸易政策,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此外,引力模型还为我们理解贸易流量的其他特征提供了一些洞察。
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解释

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解释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 of Trade)是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模型,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规模和模式。
该模型源自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思想,通过考虑两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规模、距离和其他因素,来预测它们之间的贸易量。
本文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一、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的原理1. 经济规模影响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认为,经济规模越大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吸引力越大。
大国之间的贸易量通常比小国之间的更大。
这是因为大国拥有更丰富的资源、更多的消费者和更多的生产者,从而能够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
2. 距离影响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也考虑了国家之间的距离对贸易量的影响。
该模型认为,距离越远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小。
这是因为距离增加会导致贸易成本的增加,包括运输费用、时间成本和信息不对称。
国家之间的距离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在贸易中起到着限制作用。
3. 其他因素除了经济规模和距离,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还考虑了其他因素对贸易量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贸易政策、共同语言和文化等。
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进一步塑造贸易模式。
二、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的优缺点1. 优点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相对简单,易于应用和理解。
它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国际贸易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解释贸易量的变化和贸易模式的形成。
该模型还可以用于预测未来的贸易流向,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 缺点尽管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在解释贸易量方面表现出色,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该模型未考虑国家之间的差异性,尤其是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竞争方面的差异。
距离作为影响因素虽然重要,但该模型忽略了其他可能影响贸易量的因素,如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地理环境等。
该模型是基于历史数据和统计分析得出的,无法完全准确地预测未来的贸易模式和贸易量。
三、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的应用林内曼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研究

[ 关键 词 ]引力模型 零胀模 型 最 早 将 引 力 模 型 应 用 于 国 际 贸 易 领 域 的 是 T b ge i er n n ( 9 2),该 模型 预 言 两个 国家 的双 边 贸 易流 是 两 国经 济 规模 和 16 国家 距离 的 函数 ,对 数表达 形 式 为 :
看 出 ,对 进 行 估计 无需 对数 转换 ,有学 者证 明 了存在 异方 差 的情 F e sr 2 0 通 过理论 研 究发 现引 力模 型 由于 没有 考虑 相 形下,泊松极大似然估计是一致而合理有效的。 e nt a( 0 4) 对价 格 导致 了估 计 的遗 漏 变量偏 误 。A d o 2 O ) 出双边 贸 n es n(0 3指 r 使 用 泊松模 型 的一个 重 要条 件是 条件 均值 恒等 于条 件方 差 ,但 易量 不仅取 决于 双边 贸 易成本 ,同时 以G I重加 权 的 “ DPP :  ̄ 多变抵 抗 大 多数 情况 下 方差大 于均 值 ,即 因变量 过 度分散 。过 度分 散源 于未 因子 ”也会 对 贸易 造成 影响 ,因为 它反应 了进 口国进 1竞争 产 品价 观 测 到的个 体异 质 性 ( 值不 等 于方 差 ),若 不予 以修正 将导 致对 : 3 均 格 与 出 口国的 出 口机会 。
妊 +4h + I 岛 Ms 琏 一 +
其中 ,
积 t 芦 + p +
) .X 为 自变量 向量 ;
・ 0 和 ,分 别为 进 、 出 口国 固定 效应 。泊 松 模型 的一 个重 要 假定 是
E ) (I) ( V ,即j 的条件均值恒等于条件方差。从式( 可以 ” 1 )
因变量一致却无效的估计。扩展泊松模型族中的负二项分布模型通 引 力模 型 假 设 国 家对 之 间的 贸 易流 是 对 称 的 ,即 国 家之 间贸 过 设 定方 差 为均值 和分 布参 数 的函数 。将 未观 测的 异质 性纳 入条件 易每 一种 产 品。但 是有 学者 研究 贸 易数据 发现 这个 假设 与数 据不 相 均值 中,常用于解决过度分散问题。然而泊松模型和N 模型却无 B
中国和中亚五国的贸易效应分析——基于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

2020年22期总第931期一、引言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亚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资源,成为了各世界大国争相发展合作的对象。
自2013年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倡议后,中亚地区作为丝绸之路建设的中心地带,在经济贸易上与中国呈现优势互补的飞速发展态势。
我国不仅与中亚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相邻,而且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强,中亚地区的能源非常丰富,但是基础设施落后,而我国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但是缺少资源,因此双方的贸易往来对于各自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本文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深入分析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状况,探讨影响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影响因素,以及对于加强双方的贸易往来提出相关的建议,从而推动我国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合作。
二、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及数据来源说明1.基本的贸易引力模型引力模型的思想与牛顿的万有引力模型相似,最早是由Tinbergen 和Poyhonen 分别于1962年和1963年提出,它指的是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与他们之间的地理距离成反比,与他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
贸易引力模型的简化形式为:其中K 为常数,M ij 表示j 国从i 国的进口额,Y i 和Y j 通常表示为两国各自的GDP ,D ij 表示两国之间的距离,可以表示为两国经济中心、首都、港口之间的距离。
为了方便实证检验,将上述模型取自然对数并添加随机干扰项变成线性的形式得到:上式中,β0为截距项,μ为随机干扰项,待估参数β1和β2的意义为M ij 对Y i Y j 和D ij 的弹性。
2.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的设定在对中国和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进行衡量的过程中,双边贸易额越大,则表明两国经济贸易往来越密切,这通常被认为是双边经贸合作效果良好的标志,只有双方的经贸合作效果良好,贸易的质量和数量才有基础进行进一步的提高。
GDP 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在贸易引力模型中,两国的GDP 越大,则它们之间的贸易流量就越大。
引力模型对我国服务贸易的效应分析和定量研究

一、文献综述(一)引力模型的提出和基本构架Tinbergen(1962)和Poyhotnen(1963)最早分别独立地提出了贸易引力模型。
简单来说,这个模型表现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特征,是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这一特性与物理学引力经典模型的共通之处使它得名。
引力模型的基本表达形式为Tij=AY i Y j/D ij。
其中T ij为j国和i国两国的贸易量,A为常数,Yi 和Yj分别为i国和j国的经济总量,Dij为两国间的距离。
Tinbergen在运用双边贸易流量模型的简化形式和最小二乘法时间回归分析系列技术时,先对15个发达国家和3个最不发达国家共18个国家1959年的贸易数据进行了分析,后选用了42个国家的样本做了同样的计算,均发现国家间距离对于贸易的扩张效用具有很强的作用,可以解释所谓名义贸易值的75%。
Poyhonen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截面数据(panel data)对1958年欧洲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了整理计算。
通过建立结构性的通用国际商品交换模型(general model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goods),他得出了与Tinbergen相似的模型。
Linnemann(1966)在随后的研究中将人口作为变量引入模型,在模型构造和变量设计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技术路径和学术思想。
Bergstrand(1985)则在模型中引入了人均收入和汇率及多个虚拟变量,使模型包含更多影响贸易量的因素。
他根据SITC把贸易量分为9个行业,对1965、1966、1975、1976年OECD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行业分析,发现不同行业的回归系数差别很大,但单个行业的历年回归系数相对稳定,他同时指出,系数差别可能是因为不同行业资本或劳动要素密集程度不同造成的。
(二)引力模型研究的发展随着对引力模型的重视和发展,对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研究可分为两个流派:一派是以Anderson(1979)、Wincoop(2003)为代表的独立理论推导引力模型;另一派是以Bergstrand(1989)、Deardorff(1995)、Evenett和Keller(2002)为代表的基于国际贸易理论推导引力模型。
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新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收稿日期:20050115作者简介:史朝兴(1978),男,河北邯郸人,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
顾海英(1956),女,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经济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和农业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农产品贸易流研究”(批准号:704730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财贸研究 2005.3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新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史朝兴 顾海英(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52)摘 要:贸易引力模型作为分析双边贸易量的工具已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贸易引力模型的内涵和形式,然后把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新进展分为调整解释变量和解释边境效应两个阶段进行了梳理,从基于贸易理论基础和不基于贸易理论基础两个角度对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推导新进展进行了分析,对贸易引力模型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最后进行了评述和展望,并指出中国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引力模型;贸易量;贸易理论一、贸易引力模型的内涵和形式贸易引力模型是指两个国家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Anders on,1979)。
这正像物理学中万有引力定理所描述的那样,两个星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引力模型因此而得名。
与各种贸易理论相比,由于贸易引力模型对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进行了量化,因此它为国际贸易开辟了计量研究空间。
一般认为,贸易引力模型形式可表示为(Bergstrand,1989):M ij =a 0Y i a 1Y j a 2D ij a 3A ij a 4。
其中,M ij 为某一时期i 国从j 国的进口额;Y i 为进口国的G DP;Y j 是出口国的G DP;D ij 为两国之间的距离;A ij 为其它促进或阻碍两国之间贸易流动的因素。
为了便于回归,将原模型转化为对数线性形式,得到:ln M ij =a 0+a 1lnY i +a 2lnY j +a 3lnD ij +a 4ln A ij +εij ,εij 为随机误差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贸易引力模型总结汇报范文
贸易引力模型是国际贸易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旨在解释跨国贸易流动的原因和模式。
本文将对贸易引力模型进行总结和汇报,包括模型的基本概念、假设和推导方式,以及该模型的优点、局限性和应用领域。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概念是借鉴了物理学中的引力概念,将贸易流动比喻为天体之间由于引力而发生的运动。
模型假设贸易流动取决于两个因素:经济规模和距离成本。
经济规模指的是国家或地区的产出或消费规模,而距离成本则是指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和相关的交易成本。
贸易引力模型的推导方式通常采用数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是由波特-安德森(Porter-Anderson)提出的重力模型。
该模型通过引入两个国家的产出规模、地理距离和经济密集度等变量,建立了一个通用的贸易流动方程模型。
这个方程将两个国家的产出规模相乘,再除以它们之间的地理距离和交易成本的乘积。
贸易引力模型的优点之一是具有较强的实证性,可以通过具体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估计。
这使得该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外,该模型简洁而直观,能够解释和预测贸易流动的模式和趋势。
然而,贸易引力模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模型忽略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因素,如政府政策、文化差异和产业特性等。
这些因素在实际的贸易决策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贸易引力模型中没有得到充分考虑。
其次,模型的结果可能受到
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的影响。
如果数据不完备或者存在误差,模型的预测和解释力度可能会受到影响。
尽管如此,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根据模型的基本框架,研究者可以通过引入新的变量和优化模型的形式,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贸易流动的模式。
例如,一些研究者在模型中引入了文化差异、技术进步和政府政策等因素,来解释贸易流动的动态性和多样性。
总之,贸易引力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国际贸易流动的方法。
通过数学推导和实证研究,该模型能够有效解释和预测贸易流动的模式和趋势。
虽然模型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可以通过引入新的变量和优化模型的形式来进一步完善。
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和政策制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