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周测试题
全国高一高中语文同步测试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一高中语文同步测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选择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A.突兀(wù)水涡(wō)不霁(jì)何虹妃嫔媵(yìng)嫱B.矗(zhù)立辇(niǎn)车雷霆乍(zhà)惊鼎铛(dāng)玉石C.逦迤(yǐlǐ)锱铢(zī)架梁之椽(chuán)直栏横槛(kǎn)D.参差(cēncī)仓庾(yǔ)金块珠砾(lì)盘盘囷囷(jūn)2.选出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复压缦立勾心斗角高低幂迷B.不暇鉴借春光溶溶明星荧荧C.纷奢锱铢杳无音信直栏横槛D.帛褛骄固雷霆乍惊尽态极言3.选出下列各句中各划线词语的意义古今都一致的一项()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隔离天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B.韩魏之经营燕赵之收藏齐楚之精英C.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可怜焦土D.秦人不暇自哀六王毕,四海一则足以拒秦4.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A.族秦者秦也辇来于秦B.朝歌夜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燕赵之收藏可怜焦土D.鼎铛玉石骊山北构而西折5.选出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A.烟斜雾横,焚椒兰也B.戍卒叫,函谷举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6.选出对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不当的一项()A.①六王毕(完了)②蜀山兀(光秃秃)③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B.①直走咸阳(趋向)②廊腰缦回(萦绕)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C.①雷霆乍惊(突然)②而望幸焉(宠幸)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D.①缦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做)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7.选出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①辇来于秦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D.①盘盘焉,囷囷焉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8.选出与课文原文正确无误的一项()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B.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高一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学科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0分)1.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烛》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体现了诗人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
B.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
C.《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红烛》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每节中诗句相对整齐,体现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诗人借景抒情”错误,本诗不是运用借景抒情手法,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2.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五四”思想影响,郭沫若的诗歌主题多为狂飙突进、摧枯拉朽,呼吁开辟崭新的纪元,本诗集中反映了郭沫若这一主张。
B.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图景,将茫茫的宇宙,漂浮的白云,广袤无垠的大洋,翻滚奔涌的大浪呈现于面前。
C.诗歌从抽象到具体,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势,表现对大自然的憧憬、对力的推崇,这是作者的呼喊,也是时代的号角。
D.作者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尽情呼唤“力”,歌颂“力”,为摧毁呐喊,为创造呼号,希望把历史的车轮更快推进。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从抽象到具体”错误,根据诗歌的开头“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可知,开头描写的“白云”“北冰洋”等为具体意象;根据诗文的结尾“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可判断,“力”为抽象意象。
因此诗歌内容应为“从具体到抽象”。
3.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高一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谁与归(归依)B.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C.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D. 学而时习之(时常)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我读了三遍还没有读完。
D. 我们一定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3. 下列各句中,使用“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之乎者也B. 之子于归C. 之死靡它D. 之乎者也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猛虎一样勇敢。
B. 他的脸色苍白如纸。
C. 她的声音像泉水一样清脆。
D. 他的心情如同乌云密布。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鸟儿唱了,万物复苏了。
B. 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品德高尚,深受同学喜爱。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还乐于助人。
D. 秋天的景色,金黄的麦田,丰收的喜悦,农民的笑容。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B.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呢?C. 你难道不认为这是正确的吗?D. 难道这不是事实吗?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心像刀割一样痛苦。
B. 他的笑声震耳欲聋。
C. 他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滚落下来。
D. 他的愤怒如同火山爆发。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因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B. 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因为他勤奋努力。
C.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困难?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
D. 他为什么总是那么乐观?因为他有一颗坚强的心。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他的心像刀割一样痛苦,他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滚落下来。
高一全国语文能力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全国语文能力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蹊跷(qī qiāo)箴言(zhēn yán)踌躇(chóu chú)B. 剽悍(piāo hàn)谄媚(chǎn mèi)缱绻(qiǎn quǎn)C. 翩跹(piān xiān)蹉跎(cuō tuó)峥嵘(zhēngróng)D. 徜徉(cháng yáng)饕餮(tāo tiè)缱绻(qiǎnjuǎn)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经过这次讨论,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B.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C.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D. 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使得他在这次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D.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高一语文上学期周测试题(12.8).doc

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高一语文上学期周测试题(12.8)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
不过,它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
追根溯源,“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
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
例如:花开堪折直须折,第一字是花;落花人独立,第二字是花;感时花溅泪,第三字是花...…以此类推。
这些诗人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现场吟作。
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行令方法:行“飞花令”时,诗句中第几个字为“花”,即按一定顺序由第几个人喝酒。
酒令的历史由来已久。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风俗,就有所谓的“当是歌诗”“即席作歌”。
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就是一种酒令。
由此形成的“投壶令”,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到了秦汉之间,承袭前人遗风,文人们亦在席间联句,名之日“即席唱和”,用之日久,作为游戏的酒令也就产生了。
“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贾遵)尝作诗,颂、诔、连珠、酒令凡九篇。
”这里提到的酒令,即是行令的令辞。
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间饮酒作乐,清谈老庄,游心翰墨,作流觞曲水之举。
这种有如阳春白雪的高雅酒令,已不仅是一种罚酒手段,更因作诗这种高逸雅事的参与而不同凡响。
最著名的一次“流觞曲水”,当数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兰亭俢禊大会。
当时,王羲之与众人所作诗篇荟萃成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
唐宋时,酒令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诗人如孟浩然、王维、元稹、李商隐、杜牧、皇甫松等,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描写饮酒行令的诗篇,为酒令文化增添了浪漫色彩。
中国历史上的酒令虽五花八门,品类繁多,但大致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其中又以雅令最受欢迎。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周末基础性作业答案版(9月14日)

高一语文周末基础性作业答案版学科:语文时间:9月14日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
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
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本题A项,皱褶(zhé)zhé—zhě;B项,粗糙(zào)zào—cāo;D项,包扎(zhā)zhā—z ā。
故选C。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
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本题中,A项,余音绕梁: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
使用正确。
B项,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使用正确。
C项,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
使用正确。
D项,吉光片羽:神兽的一小块毛皮,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
此处望文生义。
故选D。
解析A项,“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不当,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他,曾经有过多次恐惧和绝望,最终他战胜了恐惧。
答案 A3、解析“古老的群山”本是物,作者却说它被姑娘们“感动得战栗”,与姑娘们共同“欢呼”,“感动”是人的情感,“欢呼”是人的动作,以人的情感、动作来描摹物,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群山以人的特点,而群山感动得战栗是由姑娘们的喊声和笑声带来的,群山的欢呼也是受姑娘们的感染,所以群山的表现是对姑娘们笑声欢呼声中的欢乐和激动的映衬。
答案①句中将古老的群山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人的情感和动作;②群山被“感动”得“战栗”,发出回音和姑娘们“共同欢呼”,映衬她们笑声里的欢乐和激动。
课外语文测试题及答案高一

课外语文测试题及答案高一一、阅读理解(每题2分,共20分)1.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落,回答问题:昔者,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国何以兴?”管仲对曰:“国有四维,礼义廉耻。
礼不蹈,义不犯,廉不贪,耻不辱。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请解释“四维”的含义。
答案: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
礼指的是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义指的是行为符合正义和道义;廉指的是清廉自守,不贪污;耻指的是知耻,不做出有损名誉和尊严的事。
2. 阅读现代文段落,回答问题:“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像是在诉说着什么。
”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赋予了人的情感,使其具有诉说的能力。
3. 阅读现代文段落,回答问题:“他站在窗前,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这句话中“憧憬”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答案:“憧憬”指的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4. 阅读现代文段落,回答问题:“她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温暖而明媚。
”这句话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答案: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笑容比作春日里的花朵,形象地表达了笑容的温暖和明媚。
5. 阅读现代文段落,回答问题:“他的话语,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了我的心房。
”这句话中“心房”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心房”在这里指的是内心,比喻为接受温暖和情感的地方。
二、古诗文默写(每题5分,共10分)1. 请默写杜甫的《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的下两句。
答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 请默写李白的《静夜思》。
答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词语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 “踌躇”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答案:踌躇指的是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2. “恣意”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答案:恣意指的是任意,随意,不受约束。
3. “斟酌”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答案:斟酌指的是仔细考虑,权衡利弊。
4. “缱绻”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答案:缱绻指的是感情深厚,依恋不舍。
人教版高一年级下语文周测试卷

高一语文周测试题出题人:审核人:本试卷共6页,共1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古诗文阅读(5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1~5小题。
(31分)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宦官)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贵人走广。
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广令□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胡皆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剑桥三中高一语文试题周测三
说明:总分:40分考试时间:40分钟命题:王羿舒校对:王羿舒命制时间:2013年9月24日。
使用时间:预计2013年9月28日
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2分)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秦王还柱而走。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秦王必说见臣。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
..,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
..以送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B.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歉,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
4.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图穷而匕首见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C.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D、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5.下列各句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6.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不敢与忤.视忤:逆。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表被动关系。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D.士皆瞋目
..
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7.下列各组中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风吹草低见牛羊
B.封:又欲肆其西封函封之
C.遗:使人遗赵王书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D.比:比诸侯之列朋比为奸
8.下列句子中特殊句式现象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 (2分)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见燕使者咸阳宫
C.嘉为先言于秦王
D.使毕使于前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今行而无信.信:相信。
B. 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
表示轻微的转折。
C.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略.
地 略:掠夺、夺取。
10.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愿大王少.假借之 少:稍微。
B.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发:发放。
C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举起。
D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受。
11.翻译下列句子。
(每题3分,共15分)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译:
(2)乃今得闻教!
译: (3)乃为装遣荆轲。
译: (4)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译:
(5)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译: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5分)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2)诸郎中..执兵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4)愿大王少假借..之 (5)左右..既前,斩荆轲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剑桥三中高一语文试题周测三
答 题 卡
11.
11.翻译下列句子。
(每题3分,共15分)
(1)译:
(2)译:
(3)译:
(4)译:
(5)译: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5分) (1) (2) (3) (4) (5)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剑桥三中高一语文试题
周测三答案:
说明:总分:40分考试时间:40分钟命题:王羿舒校对:王羿舒
命制时间:2013年9月24日。
使用时间:预计2013年9月28日
1C、E 析:A. 反→返;B. 还→环;D. 振→震;F. 卒→猝;G. 说→悦
2 C 析:皆为名词做动词
3C(谢:谢罪)
4D(A、“见”通“现”,B、“卒”通“猝”,C“有”通“又”)
5B(①、②定语后置;③被:遭受,不是被动句;④“见”是被动句的标志)
6 B 被:遭受
7 C
8 A A句定语后置BCD状语后置
9 A
10 B 发:打开
11.翻译下满句子:
(1)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2)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3)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4)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5)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
12.
(1)袒露一只臂膀(2)宫廷的侍卫
( 3)不得志,走投无路(4)宽容,原谅
(5)近随,近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