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艾青
北方艾青意象

北方艾青意象摘要:1.引言2.北方艾青意象的特点3.北方艾青意象的表现形式4.北方艾青意象的文化内涵5.结论正文:【引言】艾青,原名蒋正华,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诗人。
他的诗歌以丰富的意象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著称,其中,北方艾青意象是他诗歌中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
本文将从北方艾青意象的特点、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探讨这一独特的诗歌现象。
【北方艾青意象的特点】北方艾青意象具有以下特点:1.雄浑壮丽:艾青在描绘北方风光时,多采用雄浑、豪放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辽阔、壮丽的画卷。
如《北方的风》中写道:“北方的风,卷起黄沙,遮天蔽日。
”2.苍凉悲壮:艾青的北方意象中,也包含着对苍凉、悲壮的描绘。
如《荒原》中写道:“荒原上,一只狼,孤独地嚎叫。
”3.对比鲜明:艾青在诗歌中,常将北方的粗犷与南方的细腻进行对比,以突显北方的独特韵味。
如《江南》中提到的“北方的汉子”与“南方的女子”。
【北方艾青意象的表现形式】艾青的北方意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1.描绘北方的自然风光:如《北方的风》、《荒原》等诗篇,通过对北方的自然风光的描绘,展现了北方的雄浑壮丽。
2.刻画北方的人物形象:如《北方的汉子》、《黄河之水天上来》等诗篇,通过对北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北方人的苍凉悲壮。
3.对比南北文化差异:如《江南》、《雁南飞》等诗篇,通过对比南北文化差异,突显北方的独特韵味。
【北方艾青意象的文化内涵】北方艾青意象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精神:艾青的北方意象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中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爱国情怀:艾青的诗歌中,对北方的描绘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如《北方的风》中写道:“北方的风,卷起黄沙,遮天蔽日,也要拥抱你,我的祖国。
”3.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艾青的北方意象中,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展现了北方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荒原》中提到的“千年古道”和“烽火戏诸侯”。
艾青诗选北方主旨

艾青诗选北方主旨
【原创版】
目录
1.艾青诗选《北方》的主题思想
2.《北方》的创作背景
3.《北方》的艺术特色
4.《北方》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正文
一、艾青诗选《北方》的主题思想
《北方》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一部诗选,以描绘我国北方的广袤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为主线,展现了北方的壮美风光和北方人民的坚韧、豪放。
诗选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描绘,传递出对北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同时,作品也反映了我国北方农村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二、《北方》的创作背景
《北方》的创作背景是我国上世纪 30 年代的农村社会,这个时期,我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农村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尖锐。
艾青作为一名有着深厚农村生活背景的诗人,对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关注,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揭示这些社会问题,唤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三、《北方》的艺术特色
《北方》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艾青运用生动、真实的描绘手法,形象地展现了北方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北方的自然风光,以真挚的情感描绘北方人民的生活状态,以锐利的目光揭示社会问题。
这些都使得《北方》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四、《北方》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北方》作为一部描绘我国北方农村生活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它记录了我国北方农村社会的一个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现实,对于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艾青诗选北方赏析

艾青诗选北方赏析读《北方》的时候,就感觉自己跟着艾青的笔触走进了那片北方的土地。
艾青眼中的北方,那是一片充满了苦难的地方。
他描写的那些景象,像那“沙漠风”,呼呼地吹着,就好像要把整个世界都给吹乱了似的。
这风啊,可不仅仅是自然的风,它更像是当时北方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像一场怎么也躲不过去的灾难,一股脑地就朝人们扑了过来。
诗里描写的那些村庄啊,都是那么的荒凉。
你看他写的,到处都是“颓垣与荒冢”,哎呀,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好像眼前就出现了那些破败的墙垣,还有那一座座荒坟,感觉特别的凄凉。
这就像是北方人民苦难生活的一个写照,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人们该有多苦啊。
但是呢,艾青可没有光写苦难。
他在这苦难之中,还能看到北方人民的坚韧。
就像那在寒风中依然挺立着的树,北方的人民也是这样,尽管生活给了他们那么多的磨难,他们却还是坚强地活着。
艾青对这片土地是有着深深的爱的,虽然它破败、它苦难,可他就是爱这片土地,爱这里的人民。
这种爱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爱,而是一种深深扎根在心底的爱。
就像我们对自己的老家一样,哪怕它穷,哪怕它破,可那是我们的根啊,我们就是爱它。
艾青在诗里的那种情感啊,是特别真实的。
他没有去美化北方的苦难,也没有故作深沉。
他就是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原原本本地写了出来。
你读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他那颗火热的心,他对这片土地的忧虑,对人民的同情,还有对未来的希望。
他就像是一个朋友,拉着你的手,带你去看他所看到的北方,跟你诉说着他内心的想法。
而且啊,艾青写诗的手法也很独特。
他的语言很直白,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一样,但是却特别有力量。
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颗钉子,直直地钉进你的心里。
你读完之后,就会久久地沉浸在他所描绘的那个北方的世界里,为那里的苦难而难过,为那里人民的坚韧而感动。
这就是艾青的《北方》,一首充满了感情,又特别接地气的诗。
艾青诗选《北方》好词好句

艾青诗选《北方》好词好句(最新版)目录1.艾青诗选《北方》概述2.《北方》中的好词好句3.好词好句的赏析和应用正文【艾青诗选《北方》概述】《北方》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一部诗选,其中收录了他创作的一些描绘北方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歌。
艾青是 20 世纪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歌作品以鲜明的时代特征、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在《北方》这部诗选中,艾青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我国北方的广袤土地和农村生活的艰辛与美好。
【《北方》中的好词好句】在《北方》这部诗选中,有许多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值得我们品味和欣赏。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北方的土地是广阔的,/北方的人民是勤劳的。
”这句诗句通过对比描绘了北方土地的辽阔和人民的勤劳品质,展现了北方人民的精神风貌。
2.“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这句诗句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北方的雪景,同时寓意着北方人民在艰苦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
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诗句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黄河的气势,展现了北方大自然的壮美。
4.“田野里的庄稼汉,/挥汗如雨耕作忙。
”这句诗句通过描绘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意。
【好词好句的赏析和应用】这些好词好句在艾青的诗歌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通过对这些词语和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发现艾青诗歌中的一些特点,如对北方风光和农村生活的真挚情感、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在日常写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好词好句,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的描绘,使我们的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优美的诗句,我们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艾青诗选北方主旨

艾青诗选北方主旨摘要:1.艾青诗选《北方》的背景和主题2.《北方》中的象征意义3.《北方》的艺术特点4.《北方》的价值观和社会意义正文:《北方》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一首代表作,它描绘了北方大地的壮丽和宏伟,展现了作者对北方的深厚感情。
该诗选自艾青的诗集《北方》,是20 世纪中国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北方》的主题是关于北方大地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
艾青在诗中写道:“北方,你是我的母亲/你的黄河,是我的血液/我要在黄河岸上/建立我的家园。
”这里的北方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域,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在诗中,作者通过对北方大地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切,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渴望。
在《北方》中,艾青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诗中象征着中国人民的血液和灵魂;北方大地则是中国民族的根基和精神的象征。
这些象征意义的运用,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深刻,思想更加丰富。
《北方》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艾青的独特诗风,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是艾青的诗歌语言,他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得诗歌更加接近人民大众。
最后是艾青的诗歌结构,他善于通过反复和对仗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和谐统一。
《北方》的价值观和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和关怀,这种情感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有着广泛的共鸣。
其次,它强调了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这种意识和精神对于当时中国人民的民族复兴和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它体现了文学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这种宗旨对于当时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艾青诗选北方诗歌内容

艾青诗选《北方》的诗歌内容艾青的诗选《北方》是一首现代诗歌,表现形式采用了散文化笔法。
这首诗的内容共九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为题记,叙述了写诗的缘由。
艾青在1938年离开北方,前往武汉,途中看到北方大地遭受日寇的践踏,内心悲愤,决心以诗歌来表达对北方的思念和热爱,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第二部分(第2至6节)是诗的主体,以三节诗来淋漓尽致地描写了灾难深重的北国环境,从自然环境衬托出北方人民承受的深重悲哀。
第一节(第2节)由五个层次构成,通过写北方的环境,如刮着干燥的风、日光永不温暖、没有水、没有生机、大地结着霜,等等,表现出北方环境的恶劣和苦难。
这一节中,艾青用沉重的笔触,表达了对北方人民在艰苦环境中挣扎生存的深切同情。
第二节(第3节)则用枯干的小河上的车辙显示人民渴求生命的源泉,用成群的大雁逃往南方来写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这一节通过对人民遭遇的描绘,更加深刻地表现了北方土地和人民的苦难。
第三节(第4至6节)进一步以沉郁的笔调,描述了战争给北方带来的破坏和人民在死亡边缘挣扎的情景。
通过描绘荒芜的土地、被炸毁的房屋、被折断的田地、枯竭的河岸等场景,表现了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和绝望。
第三部分(第7至9节)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北方人民的热爱和渴望,以及北方对诗人的启发和召唤。
在诗的最后三节(第7至9节),艾青用饱满的热情表达了对北方人民的敬爱和决心。
他描绘了北方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歌颂了他们在苦难中顽强抵抗、为自由而战的决心。
艾青用深沉而热烈的语言,表达了自己与北方共存亡的决心,以及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总的来说,《北方》这首诗通过散文化的笔法,以沉重的节奏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北方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和坚韧不屈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北方的热爱和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这也是艾青诗歌中一贯的主题,即通过诗歌来表现人民在历史苦难中的坚韧和勇气,以及对祖国土地和人民的深深热爱。
《北方》艾青的意象

《北方》艾青的意象稿子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艾青的《北方》里那些超有意思的意象。
你知道吗?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第一个跳进我脑海的意象就是那“荒漠的原野”。
想象一下,一望无际的荒野,没有一丝生机,那种荒凉的感觉就好像心都被掏空了。
艾青用这个意象,一下子就把北方的那种萧瑟和寂寞给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啊,“孤单的行人”这个意象也特别让人触动。
一个人,孤独地走在北方的大地上,不知道要去向何方,这种迷茫和无助,是不是让你也有点心疼?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也会感到孤单,找不到方向。
再说说“颓垣与荒冢”,哎呀,这一听就感觉特别凄凉。
破破烂烂的墙,无人问津的坟墓,让人觉得北方仿佛被遗忘在了时间的角落里,充满了沧桑和无奈。
艾青真是太厉害了,他用这些意象,把北方的苦难和悲哀都写进了我们心里。
让我们对北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感受和思考。
怎么样,小伙伴们,你们是不是也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呀?稿子二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艾青《北方》里的意象,可有意思啦!一提到《北方》,我马上就想到了“冻结的小河”。
那河水不再流淌,被寒冷给冻住了,就好像北方的生命也被冻住了一样,让人心里直发紧。
还有“吹号者”这个意象,哇,他站在那,用力地吹着号,仿佛是在呼唤着什么,是在呼唤希望?还是在呼唤勇气?反正让人觉得特别有力量。
“土地”也是个很重要的意象哦!那片土地,承载了太多的苦难和悲伤,但又有着无尽的坚韧和力量。
就像我们的生活,有时候会很艰难,但只要脚下的土地还在,就有坚持下去的理由。
“烽火”这个意象也不能忘。
那燃烧的烽火,带来了战争和动荡,让北方陷入了混乱。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像是一种警示,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和平。
艾青用这些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而又深刻的北方。
读着这首诗,就好像走进了那个世界,感受到了那里的一切。
朋友们,你们觉得《北方》里的这些意象怎么样?是不是也让你们感触良多?。
《艾青·北方》原文、赏析、鉴赏

《艾青·北方》原文、赏析、鉴赏艾青一天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对我说:“北方是悲哀的。
”不错北方是悲哀的。
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那天边疾奔而至的呼啸带来了恐怖疯狂地扫荡过大地;荒漠的原野冻结在十二月的寒风里,村庄呀,山坡呀,河岸呀,颓垣与荒冢呀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孤单的行人,上身俯前用手遮住了脸颊,在风沙里困苦地呼吸一步一步地挣扎着前进……几只驴子——那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载负了土地的痛苦的重压,它们厌倦的脚步徐缓地踏过北国的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河底也已画满了车辙,北方的土地和人民在渴求着那滋润生命的流泉啊! 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 天上,看不见太阳,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惶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逃亡到绿荫蔽天的南方去了……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画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
而我——这来自南方的旅客,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
扑面的风沙与入骨的冷气决不曾使我咒诅;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一片无垠的荒漠也引起了我的崇敬——我看见我们的祖先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的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这土地是他们所开垦几千年了他们曾在这里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死了把土地遗留给我们——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1938年4月2日潼关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淞沪保卫战之后,诗人由上海到武汉,从武汉到山西临汾,从临汾到西安,又折回武汉,到桂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背景
在北方的两个月里, 艾青先后创作了《风 陵渡》《补衣妇》《手推车》《骆驼》等一批 诗作,在表达自己爱国主义感情和对抗战必胜 的信念的同时;也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和哀 怨,《北方》即是其中著名的诗篇。
朗读诗歌
※诗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诗前的小序是诗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实际上是指小说家端 木蕻良,他在和艾青一同去山西的路上, 根 椐自己对沦陷区的感受,对艾青说:“北方是 悲哀的”。这句话对全诗是至关重要的,因为 它是作者感情赖以抒发的基础,它给全诗定下 了基调――忧郁、悲哀、沉重。整篇诗作的主 要意象都是围绕此句而来,它是理解全诗的关 健所在。
艾青简介
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有独特风格 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往往能将个人的悲欢融 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 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从而 比较鲜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 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的热烈追求和讴歌。艺 术上,艾青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 艺术中汲取营养,对审美意象的自觉追求增 强了新诗的表现力,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起到 了重要作用。有《艾青全集》。
艾青简介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 海澄,1910年3月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 出生后即被送到本村一位名叫大堰河的贫苦农 妇家抚养。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杭州国立西 湖艺术学院绘画系,次年,赴法勤工俭学, 1932年1月启程回国。回国后加入中国左翼美 术家联盟,后被国民党逮捕,狱中的生活使艾 青从绘画领域转向诗歌创作,写下了大量诗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使艾青一举成名, 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堰河》。
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注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艾青在《诗论》中曾说,“意象是纯感官 的,意像是具体化了的感觉。”“意象是 诗人从感觉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拥抱,是 诗人使人唤醒感官向题材的迫近。”
在诗歌的前三节中,诗人创造了哪 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在表达 上有什么作用?
诗的前三节,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疾奔 而至的呼啸”、“孤单的行人”、“干枯的小 河”、“惶乱的雁群”、“黑色的翅膀”等一 组组意象。 这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暗淡、荒凉、阴郁。 这些意象一方面使“北方的悲哀”得以形 象化和具体化,另一方面也使诗作的深层寓意 得以表现,读者可以根据这些意象去分析、想 象以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使诗的张力得以增强。
如果一个诗人还有着像平常人相同的感官的话,他生活在中 国,是应该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着怎样伟大的事件的。如果他 有眼睛,他会看见发生在他的国家里的和平的刽子手的一切 暴行;他有耳朵,他会听见没有一刻不在震响的受难者的哀 号与反抗者的呼啸;他有鼻子,他会闻到牺牲者的尸体的腐 臭与浓重的硝烟气息…… 如果一个诗人还有着像平常人相同的心的话,如果他的血还 温热,他的呼吸
北 方
艾 青
[学习目标 :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 了解艾青的生平 , 感受他赤忱 . 了解艾青的生平, 的爱国热情。 的爱国热情。 2. 通过意象分析法 , 掌握本诗所 . 通过意象分析法, 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3. 有表情地诵读这首诗。 有表情地诵读这首诗。
什么叫意象?
艺术特点分析 艾青说过,“诗人必须首先是美好的 散文家。”“朴素是对于词藻的奢侈的摈 弃,是脱去了华服的健康的袒露;是挣脱 了形式的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掷给空虚 的技巧的宽阔的笑。”散文化是艾青诗作 的特点,也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试对此作 简要分析。
艺术特点分析
这首诗作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也不重视 诗行的格式和韵脚的整齐划一,比一般的自由 诗更自由。 本诗中自然、徐缓的节奏,错落有致的诗 行以及作者对“北方的悲哀”、“悲哀的国土” 反复咏叹,给人一种自然天成、朴素清新的感 觉,构成了一种内在的旋律美。
简要分析。
艺术特点分析
“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 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天上,/看 不见太阳,/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惶乱的 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 苦,/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逃亡到/绿荫蔽 天的南方去了……”这组诗句将形象、光线、 色彩等诸多绘画艺术所重视的因素完美地展现 出来,构成了一组阴暗、荒凉、凋蔽而又颓败 的画面,情景交融,既使画面与诗的整体格调 完美地契合起来,也使读者对“悲哀的北国” 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
艾青《我爱这土地》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7
艺术特点分析
画面的美感也增强了本诗的艺术感染力。 艾青早年曾专门赴巴黎学习绘画,从事诗歌创 作以后,他将绘画艺术和诗歌创作结合起来, 形成了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作者说过, “一 首诗里面,没有新鲜,没有色调,没有光彩, 没有形象,---艺术的生命在哪里呢?”在 本诗中,作者通过一组组色彩斑斓而富有动感 的画面,将“悲哀的北国” 形象具体地展现在 读者眼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试对此作
创作背景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艾青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爱国热情的高涨, 他自己也被这股民族救亡的洪流所激动,使他 有了“做一个中国人的强烈的欢喜和骄 傲。”“战争真的来了。这是说,原是在人民 的忍耐中的,原是在诗人的祈祷中的,打碎锁 链的日子真的来了。这时候,随着而起的是创 作上痛苦的沉思:如何才能把我们的呼声,成 为真的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
创作背景
为了参加救亡运动,诗人从美丽的西子湖 畔辗转来到战时的首都武汉,但武汉的情景却 令诗人失望,前方的将士在为保家卫国浴血奋 战, 而后方的达官贵人却依然过着奢侈糜烂 的生活。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七日,艾青和端 木蕻良、萧军、萧红等艺术家应李公朴先生的 邀请一起离开武汉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执教, 晋南失守后,艾青又到西安组织了一支抗日艺 术队,艺术队解散后又返回了武汉。
第一部分(1-3节)小结: 诗人在这一部分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诗的第一部分,诗人给读者描绘出了 一幅幅凄凉、悲惨的画卷,展现了北方 人民在战争中蒙受的灾难和不幸。
诗人在第二部分(第4节)中所表达 的主题是什么? 在诗的第二部分作者转而描写这悲 哀国土的表象下所蕴含的无穷的伟力 。 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抗战 必胜的坚定信念,这也正是作者写这首 诗的用意之所在。
【鉴赏】这是艾青在抗战初期所写的名篇之一,当时作者离开故乡 金华,到了武汉。 诗离不开比喻。诗人把自己比喻作鸟,这是自然而贴切的。鸟会 唱歌,诗人也会唱歌。而且,即使喉咙嘶哑了也要唱歌。“嘶哑” 一词,暗示诗人一直在满怀激情的唱歌。 诗也离不开形象。诗人用“被暴风雨所击打的土地”这样一行诗, 概括地写出了当时战争正在进行,国土正在遭受蹂躏。于是,河流 也满怀悲愤地汹涌澎湃着,风也被激怒了而无止息地吹刮着。如火 如潮的抗战热情被形象地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战争不仅有血与 火,也有爱,幸福的憧憬和对未来的希望,因而诗中出现“无比温 柔的黎明”形象。这就象是在严峻的画面上投入一道阳光,给人以 充满希望的感受。 诗人是鸟,鸟和人一样都是要死的。然而,即使死了,连羽毛也 愿化为祖国的泥土,滋润祖国的土地。这是何等深沉的爱。 然而诗人毕竟不是鸟,结尾两行,诗人自己发言了,满含着泪水 发言了于是这满含着爱的泪水,就重如金石。这两行诗,也就成为 被人久久传诵的警句。
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 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 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 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 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 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 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 有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