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精)

合集下载

对中国软实力的分析[小编推荐]

对中国软实力的分析[小编推荐]

对中国软实力的分析[小编推荐]第一篇:对中国软实力的分析[小编推荐]对中国软实力的分析一个国家是存在着两种实力,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

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通常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

其中,文化软实力,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中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孔子文化号召力,当然也包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符号影响力。

就现在的中国现状来说:1、中国软实力水平快速提升,影响世界各国“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被称作‘软实力’的文化、外交等方面,中国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世界许多角落,无论在东南亚、拉丁美洲,还是在非洲你都可以发现中国的影响。

”前面这段话就出自被美国人视为“重大国际事务权威观点发源地”的《外交》杂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软实力增长,最直观的表现可能是在文化方面。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频繁的以文化为主导的外交活动,已经深深地唤起世界对中国软实力的关注。

如俄罗斯中国年、法国中国年的顺利举行,奥运会的成功召开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的建立等等。

在中国文化影响下,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学校把中文作为第二外语甚至第二语言。

有些学者还试图从英语词汇的变化来说明中国文化的影响:过去,英语从中国文化引进的词汇以负面为多,如“kowtow”(磕头)和“coolie”(苦力)等;现在,“peaceful rise”(和平崛起)、“harmonious world”(和谐世界)等与中国有关的新词汇简直成了国际政治的流行语.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访问学者乔舒亚·库兰奇克最近在媒体撰文说:中国走软实力路线的决策是清醒的决定,并已经产生了一些非凡的成就。

软实力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研究

软实力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研究

软实力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研究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著。

在国际上,中国的软实力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软实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中国的年轻一代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也有利于改善中国在外交、投资、教育、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国际形象。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软实力的重要性和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指使用文化信仰、习俗、语言、历史、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因素来提升软实力。

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通过文化输出,可以表现中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因其独特性、丰富性和深度而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认可和尊重。

同时,中国的当代文化也受到了大量认可和推崇。

中国艺术家、作家、电影导演的作品,在国际艺术界不断取得大奖并进入世界舞台。

例如,《三体》、《红楼梦》等文化精品成为世人关注的对象;《功夫熊猫》、《千与千寻》等动画电影在全球热播。

这些文化输出为中国赢得了更多主流国家的认可,提升了中国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二、教育软实力的提升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

吸引了众多留学生,展现了中国教育软实力的提升。

由于中国教育的优势和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选择赴中国留学。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安排中也将中国的教育推向国际舞台。

中国招收国际学生数量迅速增加,高校和大学得到了更多的国际认可。

这种教育软实力的提升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国际声誉,为外界了解和认同中国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经济软实力的提升经济发展是实现软实力提升的根本基础。

在全球贸易体系中,中国的经济势力逐渐加强,也在改造世界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贯彻执行,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投资和合作,为发展中国际经济贡献了重要的力量,也为推动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话语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具有影响力的全球经济和金融机构中,中国的声音和影响力也越来越重要。

从软实力视阈下看中美两国对外交往关系

从软实力视阈下看中美两国对外交往关系

从软实力视阈下看中美两国对外交往关系摘要:通过软实力理论对中美两国外交中软实力差异的分析比较,为进一步超越软实力差异,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abstract: the soft-power differences in sino-us dr have been compared and interpreted in this study. this research could be applied as references for transcending thesoft-power differences, building a positive, cooperative and comprehensive sino-us dr and promoting mutu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关键词:软实力;中美外交关系;差异key words: soft power;sino-us dr;differences中图分类号:d8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326-020 引言新世纪以来,中美两国的关系总体是在起伏与波折中不断向前发展。

特别是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人权问题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分歧与偏差,这里面固然有国家性质、国内政治、传统文化、外交政策等因素在起作用,这些因素概括起来统称为“软实力”。

1 软实力相关理论“软实力”这一概念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策咨询专家约瑟夫·奈(josephs. ney)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2008年他又提出了将“硬实力”、“软实力”合二为一的新概念:”聪明实力”(又译作“巧实力”)。

[1]以此来看,“软实力”概念的形成和认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起来的。

1.1 软实力概念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中,约瑟夫·奈将软实力定义为一种“同化式实力”,它主要表现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即“通过吸引而不是强迫,使他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

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比较

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比较
z to Fre Pr s 1 4 ai n, e e s, 9 7.
③郑永年 、张弛 : 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 中国软力 《 量 的观 察 》 《 界经 济 与 政 治 )0 7年 第 7期 , 7页 。 ,世 20 第
( J s p .Ny ,“ o o e , F r in P l y,s u O, oe h S e S f P w r ” o eg oi I s e 8 t c
东南亚 横 A U D S U HE S 5 RO N O T A TA M
2J J 00 D

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的“ 软实力’ ’ 比较
谭 笑 刘炳香※
摘 要 :本 文在 对“ 权 力 ” 软 内涵进 行 分析 与 梳理 的 基础 上 , 中关 两 国在 东 南亚地 区的“ 实力 ” 况进 对 软 状
行 了衡 量 与评 估 , 同时对该 评估 对 中国一 东盟 关 系的启 示做 了简要 的说 明 。 关 键词 :软 权 力 中 国 美国 评 估
Uo Co p rso fCh n n o t ' r。 o t e s i m a ii n o / i a a d U. S f we S u h a t ttt n u U● 0 Po S I ro I n m AS As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 9 0年 , 瑟 夫 ・ 在 《 界 权力 的 变革 》《 约 奈 世 、软
区, 也是二者进行 “ 软实力 ” 博弈 的重要 舞 台, 在 其 冷 战后 两 国 国力 护 持 与 延 展 过 程 中 的地 位 日益 凸

权力》 两篇文章和《 必定要领导——变化 中的美国力
量 的本质 》 书 中系统 地 阐述 了“ 实力 ” 一 软 的概念 。 他 认 为 “ 实力 ” 一个 国家 运用 吸 引力而 非强 制力 实 软 是 现 目标 的能力 ,并 使其 他 国家按 照与它 的偏 好 和利 益 相一 致 的方 式界定 自身 的偏好 和利 益④ 与依赖 引 。 诱 ( 萝 卜) 胡 或威 胁 ( 棒 ) 大 的途径 来促 使他 人 改变 立

软实力的重要性

软实力的重要性

软实力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软实力也成为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要素。

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文化、价值观念、教育、国际形象等方面的影响力来吸引和影响他国,以达到自身利益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软实力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首先,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日益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软实力成为了国家角逐全球舞台上地位和利益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文化和教育的交流,一个国家可以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思想和文化,增进他国对自己的理解和认同。

例如,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提升了自己的软实力,赢得了更多国家的尊重和支持。

其次,软实力对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起到重要影响。

软实力的发展和提升,可以帮助一个国家更好地开展对外交往和外交斡旋。

通过软实力的扩大,一个国家能够增强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使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例如,美国作为世界上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凭借其先进的科技、发达的教育体系以及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推动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念。

此外,软实力的提升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吸引外国游客、留学生和投资者,促进国内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通过软实力的打造,一个国家能够塑造自己的国际形象,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品牌价值,从而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例如,瑞典凭借其环保意识和高品质的产品,成为了全球环保科技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引领者,为其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然而,软实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它需要国家长期的投入和努力,以及对自身文化和价值观的深入挖掘和传承。

只有建立起真正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软实力,才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软实力的提升也需要国家在国内培养人才,加强教育体系的建设,为国家的软实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从中美国防动员的差距得到的启示

从中美国防动员的差距得到的启示

从中美国防动员的差距得到的启示4月20日在北京开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首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草案)》。

翻开了中国军事立法的重要篇章。

草案根据宪法和国防法,总结我国国防动员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的有益做法,对国防动员的原则、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权,国防动员计划、预案与潜力统计调查,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的国防要求,预备役人员的储备与征召,战略物资储备与调用,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战争灾害的预防与救助,国防勤务,民用资源征用与补偿,宣传教育,特别措施等内容做了规定。

随着我国经济势力的不断增强,社会形态、结构与过去有很多的不同,国防动员工作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开展国防动员的做既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又难以实现国防动员的目标。

通过立法法,建立起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国防动员工作机制,科学规范政府、公民和组织在国防动员活动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是大力提升国防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是明智之举。

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是国防动员的实质。

不管哪个级别的动员都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完成,既要有完成动员的各类资源,又要能保障国家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行。

对不同的冲突、威胁采取不同的国防动员,国防动员度的把握,是一个国家军事应变能力、势力的具体体现,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的合理运行,国防动员的持续能力,社会的整体稳定,更是强国、大国威慑力的展示。

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历来非常重视动员准备,他们认为“动员是迅速向世界显示决心的一个有效手段”,“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及支持总体战略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信息化战争的今天,其国防动员也在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不断进行着调整。

美国的国防动员十分科学、系统、全面,共六个组成部分:一是,动员体制“社会化”。

美国国会、政府和军队参与动员工作的主要部门多达80多个,其中国会占1/3,军政系统占2/3。

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心得体会

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心得体会

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心得体会软实力和硬实力是两个相互补充且同等重要的概念。

软实力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或个体的文化、价值观、道德规范、外交手段等非物质因素,而硬实力则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或个体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物质因素。

在国际关系中,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综合运用成为一个国家与他国竞争和谋求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在我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对软实力和硬实力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体现。

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代表着国家的软实力。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中华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价值观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肯定和尊重。

在我个人的体会中,我发现通过学习和传承本国传统文化,我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国家、民族和文化背景,增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心。

同时,通过与外国友人的交流,我也意识到只有通过展示和推广我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实现软实力的提升,获得国际上的认同和尊重。

其次,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综合运用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不仅需要硬实力的支持,更需要软实力的辅助。

硬实力是一个国家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重要保障。

然而,硬实力往往带有侵略性和威胁性,容易激化国际矛盾和对抗。

因此,软实力在国家交流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发展自己的软实力,一个国家可以更好地推广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积极形象,为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做出贡献。

在我个人的体会中,通过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如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我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增强与外国朋友的交流和合作。

最后,软实力和硬实力互为支撑,相互促进。

软实力的提升可以为硬实力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和合作机会。

例如,一个国家通过传播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可以获得其他国家的支持和认同,从而增强国家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硬实力。

同样,硬实力的提升也可以为软实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影响力。

中美博弈讲座心得体会

中美博弈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中美博弈的讲座,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中美关系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美关系复杂而微妙。

正如讲座中所提到的,美国作为一个现实主义、实用主义国家,而中国则是一个包容万物、海纳百川的伟大国家。

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但同时也存在着竞争与矛盾。

这种复杂的关系使得两国在博弈中不断寻求平衡,以维护各自的利益。

其次,博弈论在中美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讲座中提到的博弈论是一种研究个体在相互影响中如何选择最优策略的学科。

在中美博弈中,博弈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博弈论,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中美关系中的利益冲突和合作机会,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的策略。

此外,讲座强调了中美两国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的差距。

为了应对这种差距,中国必须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

在讲座中,我还了解到中美博弈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台湾问题,这是中美关系中的敏感话题。

我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

二是南海问题,我国坚决维护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推动地区和平稳定。

三是经贸问题,中美两国在经贸领域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我们要通过对话协商,寻求互利共赢。

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中美博弈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中美关系中的矛盾和挑战,又要看到合作与机遇。

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这次讲座让我对中美博弈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内容提要」作者从认知和经验两个视角比较了中美软实力。

在认知视角下,从软实力具有的多重二元属性出发,包括绝对性与相对性、独立性与相关性、政府性与非政府性、国际性与国内性、因果性与构成性,比较中美两国在这些属性中的不同认知取向。

在经验视角下,采用民意调查数据,对目前中美软实力的现状进行了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个视角的比较,就中国软实力建设提出了若干思考,包括在认知上由更多强调软实力的一元属性向二元属性平衡的转变,并保持在不同软实力领域建设上的平衡等。

「关键词」软实力;硬实力;认知;经验;比较「作者简介」方长平,1968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北京邮编:100872)自美国学者约瑟夫。

奈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 )"学说以来,有关软实力的讨论和研究风靡全球。

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思想可以追溯到摩根索、瑙尔和克莱因等学者的著作,而奈则是最早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软实力概念,包括它的内涵、来源、功能及其与硬实力的关系。

「1」根据奈的阐释,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它的来源一般存在于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及道德威信时)。

应该说,奈的软实力概念既为各国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政策工具,也为国际学界讨论软实力问题特别是国别软实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分析工具。

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代表的中国硬实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而且中国的软实力也越来越引起国际学界的兴趣。

西方关于中国的软实力研究最近几年明显升温。

「2」但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差异,西方学者难以客观地看待中国的软实力发展现状;即使承认中国软实力上升,但着眼点还是为提醒西方政府如何应对中国软实力上升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西方政府的应对之策。

中国学界的软实力研究早期以翻译、评介奈的软实力学说为主,「3」近年来,国内学者借助奈的软实力概念对中国自身的软实力及与软实力相关的问题领域进行研究,如软实力和中国国际形象、国际责任的关系问题等。

特别是随着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探讨软实力建设在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研究增多。

「4」国内学界的研究取向和重点是借助了这一概念对中国软实力自身建设进行独立研究。

目前,中外关于中国软实力研究相对不足的是没有把中国软实力研究放在国际背景下,特别是从一种国际比较的视角来分析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成败得失。

这固然与软实力不同于硬实力而难以进行比较有关,但软实力难以进行国别比较并不表明不可能比较。

本文分别从认知和经验的视角出发,选择具有明显优势且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有关键影响的美国的软实力与中国的软实力进行比较,希冀通过比较,客观评估中美软实力存在的差异和发展态势,从而对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和软实力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一、中美软实力比较:认知的视角本文采取的认知视角是从认知层面考察中美两国对软实力属性的不同理解以及基于认知基础上政策选择的差异。

通过考察奈和其他中外学者对软实力概念的理解,笔者总结了软实力概念所包含的多重二元属性,即:软实力内涵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软实力与硬实力关系的独立性与相关性、软实力战略实施主体的政府性与非政府性、软实力战略实施层次的国内性与国际性、软实力战略目标的因果性与构成性。

(一)相对性与绝对性这是基于软实力内涵而言的。

软实力作为一种吸引力具有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意味着软实力必然要有自己特定的指涉对象,任何国家的软实力内涵并非同时可以对所有国家产生同样程度的吸引力,这就构成了软实力的相对性。

相对性也就是奈所提到的"背景环境","任何力量资源的效用都取决于它的背景环境","美国流行文化对不同信仰和不同团体的吸引力(或者排斥力),会使美国政府官员们在推行他们的政策时更容易或者更困难".「5」但是,软实力的相对性并不否定其内涵具有绝对性一面。

任何软实力资源,无论是文化、政治价值观还是对外政策,要增强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必须遵守至少不能违背国际主流规范和制度,并符合国际社会未来发展的进步潮流。

从中美两国对各自软实力的认知看,美国更强调自己软实力的绝对性一面。

美国人认为它的社会制度、政治价值观是普世的,具有绝对性。

尽管在向世界推广的过程中曾经遇到其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抵制,但这并没有改变他们对自己软实力资源的绝对信奉。

无论是美国民众还是美国政府,在这一点的认识上惊人地一致。

与信奉软实力绝对性一面的美国相比,中国则侧重于认同软实力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认识既针对其他国家的软实力,也针对自我软实力。

相对性集中体现在中国对世界认识的多样性原则上。

中国政府认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中国既不接受美国对自己社会制度和政治价值观的绝对主义认知,也不赞成把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推广到世界其他地区,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

(二)独立性与相关性这是基于软实力与硬实力关系而言的。

硬实力和软实力在资源属性、运用手段、实现目标等多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它们有着各自独立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

因此,二者的独立性是明显的。

但是二者同样也具有复杂的相关性。

正如奈指出的,"硬力量和软力量有时相互扶持,有时相互干扰".「6」首先,硬实力可以滋生软实力。

一个国家在硬实力方面的成功往往对他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导致他国自动追随该国的现象,"有时弱国会受吸引而跳上强国驾驭的马车,特别是在小国没有多少选择余地,或大国的军事力量与软力量相辅相成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而且我们已看到,硬力量也有吸引人或者软的一面".「7」」但是,如果一国由于滥用硬实力而对别国或国际社会产生了明显或潜在的威胁,那么由硬实力而滋生软实力的效应将递减,甚至完全消失反而成为软实力生成的障碍。

其次,软实力对硬实力的作用也是两方面,软实力可以为硬实力的运用提供合法性支持,软实力的不足也可以导致硬实力作用的发挥受制约。

在独立性与相关性上,美国更强调软实力的独立性一面。

美国认为自己享有巨大优势的软实力资源和世界上最强大的硬实力资源,所以并不刻意认为需要利用硬实力滋生软实力。

这种独立性还表现在,在美国对外关系史上特别是在硬实力强大时期,美国经常利用自己的硬实力优势对别国进行诱惑、制裁或武力威胁,甚至不考虑国际法、国际制度和当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软约束".这样不考虑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关性的结果就是美国经常陷入对外关系危机。

奈以伊拉克战争为例,由于美国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没有取得联合国的授权,其战争的合法性受到质疑,"这就使得盟国难以向美国提供基地和后勤支持,继而削弱了美国的硬力量??土耳其国会拒绝允许美国过境运送其地面部队,沙特阿拉伯不愿让美国使用1991年就提供的空军基地,这些都是例证".「8」与美国偏向于认同软实力的独立性一面相比,中国则更关注二者的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尤其体现为我们试图从硬实力的增强中取得软实力资源。

在潜意识甚至在政策层面,我们很多人有意无意把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上升归结为硬实力的提高,因此也就试图通过硬实力的提高来改变我们的国际形象,赢得软实力资源,甚至把硬实力的提高作为衡量软实力建设成功的标准之一。

(三)政府主体性与非政府主体性这涉及软实力的主体性问题。

一般认为,硬实力属于政府所有,但是软实力并不能完全为政府所掌控。

许多软实力资源独立于政府部门,仅对政府的需求做出部分回应。

"今天,美国公司或非政府组织形成了它们自己的软实力,这些软实力与政府的外交政策目标相一致或相违背。

"「9」与硬实力相对,软实力的力量来自它非垄断的本性和扩散性。

正如王沪宁认为,文化是一种广义的信息,如果封闭或垄断一种文化,那么就不能使它构成"软权力"的基本支柱。

「10」当然,政府并非完全超脱于软实力之外。

从软实力的来源看,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一国内外政策的制定都体现出政府的诉求或政府主导。

而且从软权力的推广、运用看,由政府主动推动的软实力资源往往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在软实力战略实施主体上,美国认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同样重要。

以美国对外推进民主计划为例。

对外推进民主一直是美国政府重要的对外战略目标。

美国政府有很多机构直接从事海外推进民主计划,如"美国国际发展署"及"美国国务院民主、人权和劳工局"等,这些机构为那些符合"民主标准"的国家提供大量的资金,以促进和巩固全球民主。

但是,美国的广大非政府组织在其对外推进民主的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主要包括国家民主基金、国际事务国家民主研究所、国际私人事业中心、美国国际劳工团结中心、国际选举体制基金、自由之家、欧亚基金会、卡特中心等。

「11」这些非政府组织与美国政府相互配合,在推进美国海外民主计划活动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其他非政府组织,如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制片公司、吸引全球学生和学者来美求学的美国大学、遍布世界各地的美国跨国公司等,在传播美国的大众文化、知识、价值观、生活方式乃至政治制度方面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甚至超过美国政府的影响力。

中国推进软实力进程的明显特征是政府主导色彩浓厚,非政府组织独立主导或参与较少。

这既有中国的特殊国情——非政府组织发育不成熟的因素,也与中国历来把对外交往作为国之大事的认知有关,结果导致非政府组织(包括公司、个人以及其他民间团体)直接主导、参与与软实力建设相关的文化活动较少。

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在其他国家举办的"中国年"、"中国文化年"、"感知中国行"等活动以及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孔子学院",「12」在传播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推动中国软实力资源在全球的扩展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比较而言,非政府组织在中国推进软实力战略中还有更大的空间。

(四)国内性与国际性这是从软实力战略实施层次来看的。

尽管软实力的最终结果体现为一国对他国的吸引力,但是软实力战略的实施显然不是一个单纯的对外关系问题,而是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和国内两个舞台上塑造、展示自己魅力的问题。

它不仅要求一国把自己的优秀文化、发展模式和外交理念传播到世界上,争取他国理解和接受,而且更强调一国如何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塑造、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市民社会的培育等领域进行富有吸引力的建设与创新,达到"善治"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