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软实力比较
中美软实力在东南亚国家中的影响比较——以“和谐世界”和“民主联盟”为中心

盟 ”以便国际交往 中的“ , 他者 ” 更好更快地认识两 国所产生 的定位变化 , 及时做 出相应 的政策调整。 虽然 中国和美 国都提 出 了新 的 自我定位 , 但是 国 际社 会对 这 种新 的 自我 定位 需要 一个 接 受认 可 的过程 , 这个过 程可长可 短 , 甚至 还可能 出现误 解 、 排斥 的结果 。正 如温 特强调 的 , “自我 的做法 可能被误解 。他者 可能把 自我 在安全方 面提供 的援助 视为诡 计 ” “ 是通 过持 之 以恒 的努 力 , 。 但 亲 社 会 的安全 政策最终 可以传达 自我 的愿 望 , 即希 望他者 是 自己的朋友 。 所 以, 和谐世界 ” “ ” “ 与 民 主联 盟” 都需要 一个被认识 的机会 , 需要一个 被 了解 的过 程 。然 而 , 管他 者对 于 自我 的身份 定位 不
示的“ 自我( e ) 。“ Sl ” 行为体有着相当大的自由来选择怎样再现 自我( f 作为征服者 、 探索者、 贸易 商、 信仰传播者 、 明开化者等) 但在实际生活 中, 文 , 角色确定受到预先存在的共有悟知的极大约 束 。 所 以, ” 面对全球 化带来 的各 种挑 战 , 面对 国 际社 会 的新变化 , 国政府 向国际社会 展示 了新 中
・
73 ・
化 。 中国提 出 了“ 和谐 世界 ” H r no s r ) (a moiu l 理念 , 国的一些学 者也提 出 了“ Wo d 美 民主联盟 ” C n ( o—
cro e orc s 理念①, etf m cai ) D e 向世 界展示新 的 自我 身份定 义 。这两 种理 念其 实是 一个 国家 基 于 自身 文化对 国际体 系以及 自身能力 进行 判 断后 向 国际社 会所 做 出 的“ 份 ” 认 , 他者 ( te) 展 身 确 向“ Ohr”
从软实力视阈下看中美两国对外交往关系

从软实力视阈下看中美两国对外交往关系摘要:通过软实力理论对中美两国外交中软实力差异的分析比较,为进一步超越软实力差异,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abstract: the soft-power differences in sino-us dr have been compared and interpreted in this study. this research could be applied as references for transcending thesoft-power differences, building a positive, cooperative and comprehensive sino-us dr and promoting mutu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关键词:软实力;中美外交关系;差异key words: soft power;sino-us dr;differences中图分类号:d8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326-020 引言新世纪以来,中美两国的关系总体是在起伏与波折中不断向前发展。
特别是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人权问题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分歧与偏差,这里面固然有国家性质、国内政治、传统文化、外交政策等因素在起作用,这些因素概括起来统称为“软实力”。
1 软实力相关理论“软实力”这一概念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策咨询专家约瑟夫·奈(josephs. ney)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2008年他又提出了将“硬实力”、“软实力”合二为一的新概念:”聪明实力”(又译作“巧实力”)。
[1]以此来看,“软实力”概念的形成和认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起来的。
1.1 软实力概念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中,约瑟夫·奈将软实力定义为一种“同化式实力”,它主要表现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即“通过吸引而不是强迫,使他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
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比较

③郑永年 、张弛 : 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 中国软力 《 量 的观 察 》 《 界经 济 与 政 治 )0 7年 第 7期 , 7页 。 ,世 20 第
( J s p .Ny ,“ o o e , F r in P l y,s u O, oe h S e S f P w r ” o eg oi I s e 8 t c
东南亚 横 A U D S U HE S 5 RO N O T A TA M
2J J 00 D
.
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的“ 软实力’ ’ 比较
谭 笑 刘炳香※
摘 要 :本 文在 对“ 权 力 ” 软 内涵进 行 分析 与 梳理 的 基础 上 , 中关 两 国在 东 南亚地 区的“ 实力 ” 况进 对 软 状
行 了衡 量 与评 估 , 同时对该 评估 对 中国一 东盟 关 系的启 示做 了简要 的说 明 。 关 键词 :软 权 力 中 国 美国 评 估
Uo Co p rso fCh n n o t ' r。 o t e s i m a ii n o / i a a d U. S f we S u h a t ttt n u U● 0 Po S I ro I n m AS As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 9 0年 , 瑟 夫 ・ 在 《 界 权力 的 变革 》《 约 奈 世 、软
区, 也是二者进行 “ 软实力 ” 博弈 的重要 舞 台, 在 其 冷 战后 两 国 国力 护 持 与 延 展 过 程 中 的地 位 日益 凸
。
权力》 两篇文章和《 必定要领导——变化 中的美国力
量 的本质 》 书 中系统 地 阐述 了“ 实力 ” 一 软 的概念 。 他 认 为 “ 实力 ” 一个 国家 运用 吸 引力而 非强 制力 实 软 是 现 目标 的能力 ,并 使其 他 国家按 照与它 的偏 好 和利 益 相一 致 的方 式界定 自身 的偏好 和利 益④ 与依赖 引 。 诱 ( 萝 卜) 胡 或威 胁 ( 棒 ) 大 的途径 来促 使他 人 改变 立
国际中的软实力与硬实力之争

国际中的软实力与硬实力之争在国际关系中,软实力和硬实力经常是两个相互竞争但又相互依存的概念。
软实力指的是通过吸引力和说服力来影响他国或他民众的能力,包括文化、价值观、国际形象等方面;而硬实力则指的是通过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实际力量来影响他国或他民众。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国际中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竞争。
首先,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起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以文化为例,中国的传统文化、韩国的流行音乐、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等,都是各国主动推广的软实力手段。
通过弘扬自己的文化,国家可以让外国人更深入地了解和接受自己,从而获得友好合作的机会。
另外,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也是其软实力的表现。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强大和和平的形象,为世界做出积极贡献,那么它的软实力将能够获得全球的认可。
然而,硬实力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作为软实力的补充,硬实力可以增加一个国家的实际影响力。
军事力量是硬实力的代表,拥有强大军力的国家往往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
除此之外,经济实力也是硬实力的体现。
一个国家如果在经济方面拥有强大的实力,能够带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进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竞争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软实力可以为硬实力提供合法性和道义支持,而硬实力可以为软实力提供保护和支持。
一个国家要在国际中获得更多的软实力,离不开硬实力的支撑;同样,硬实力的发展也需要软实力的辅助。
只有在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配合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才能在国际中取得更好的地位和影响力。
当然,软实力和硬实力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在一些国际关系领域,有人认为软实力的影响力更重要,认为通过软实力可以赢得更多的友好合作;而另一方则认为硬实力才是最根本的因素,认为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才能在国际中立足并取得更多的收益。
可见,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争议不可避免。
综上所述,软实力和硬实力在国际关系中常常形成一种相互竞争但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军事软实力

织强 誊懿 瓣嚣 瓣 # § l 潞§ 嚣 瓣 瓣 辑秘 黪 螽
从 文 化 视 角 看 中 美 军 事 软 实 力
高嵩 李 大 成 南京 20 0 ) 10 3 ( 京 政 治 学 院 江 苏 南
中图分类号 : O(0 209 0 7 — 1 1 0 - 2 X 2 1 ) — 0 3 0 实 际的民族 , 不大善于思考 。他们凡 事考 虑眼前 的利益 . 而不大 追求长远的利益。他们所重视的 , 是够得到 、 摸得着 、 切实存在并 能用金钱估价的东西 ” 谋求 眼前利益 的最大化开始成为美 国的 传统思维方式 .美 国的军 事软 实力 也深深受 到了杨基 文化的影 响 。应该看到 , 美国之所 以在军事硬实力举世无双 的情况下依然 大力发展军事软实力 .一方 面是为 了更大限度地提升 其整体军 事实力 .另一方面是 因于其不断运用军 事硬实力来达到 目的而 损害了其 国际形象 .而希望通 过大力发展军事软实力来修 复国 际社 会对其军事实力的认知 .这也正是 扬基文化所倡导 的实用 主义哲学观 的具体体现 二、 文化包容与文化渗透 : 中美军事软实力不同的传播方式 军事软实力价值 的体 现在与对 内的凝 聚功能和对外的传播 功能。 在军事软实力对外传播 的过程 中 . 中美军事 软实力有着截 然不 同的传播方式。中国的军事软实力在对外传播过程中 . 更加 注重 文化包容 和文化交流 , 以达 到求 同存 异 、 作共存 的 目的 ; 合 美 国军事软实力在对外传播 过程中 .更加注重文 化渗透和文化 控制 。 以达 到影 响和威慑他国的 目的 中国作 为军事文 化思想发 源较早 而又著述 颇丰 的国度 . 在 军事文化 中~贯体现着文化包 容的特性 .流传至今 的历代 兵书 战策 . 也都蕴藏着丰富的军事软实力 内涵 。建构于中国传统文化 和军事文化基础之上 的军事软 实力 . 在对外 传播的过程 中. 并非 强制地将 自己的软性力量凌驾 于他 国之上 .也从未通过强制性
新时代国际斗争例子(一)

新时代国际斗争例子(一)新时代国际斗争定义新时代国际斗争是指不同国家、政治体系、文化背景之间的冲突和竞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各国利益的交织,国际斗争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形式。
新时代国际斗争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竞争与对抗。
政治领域的例子•贸易战:–例子:中美贸易战–讲解:中美贸易战是中美两国之间围绕贸易政策展开的斗争。
双方相互加征关税,并进行非关税壁垒的设置,以保护本国经济利益。
•地缘政治竞争:–例子:中国与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争端–讲解:中国与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争端长期存在。
两国在争夺领土、资源和战略利益方面展开竞争,导致边境地区的冲突不断。
经济领域的例子•科技竞争:–例子:中美科技竞争–讲解: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等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两国通过技术研发、产业支持等手段争夺科技领域的话语权和市场份额。
•资源争夺:–例子:南海争议–讲解:南海争议涉及中国、菲律宾、越南等多个国家。
各国围绕南海资源、航行自由等问题进行争夺,导致地区紧张局势加剧。
科技领域的例子•数字安全竞争:–例子:中美网络安全争端–讲解:中美两国在网络安全领域存在分歧。
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进行网络攻击、窃取商业机密等行为,导致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双边关系的敏感议题。
•人工智能竞赛:–例子: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讲解:全球范围内各大国家都在加大对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
争夺人工智能的技术门槛、专利技术和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竞争。
文化领域的例子•软实力竞争:–例子:中美文化软实力竞争–讲解:中美两国在文化领域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通过电影、音乐、体育等方式推动本国文化输出,影响他国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意识形态冲突:–例子:中西方价值观的冲突–讲解:中西方在政治制度、社会伦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引发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各国通过媒体、教育等渠道传播本国的价值观念,争夺思想话语权。
以上列举的例子只是新时代国际斗争的一小部分,随着全球格局的变化,国际斗争将继续展开,并呈现出新的形式和特点。
约瑟夫·奈关于中美软实力的比较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f Joseph Nye between the Soft Power of China and the USA
作者: 黄三生[1]
作者机构: [1]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化软实力
页码: 31-3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4期
主题词: 中国软实力;美国软实力;约瑟夫·奈;文化;价值观
摘要:自1990年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一词以来,从软实力视角探讨“中国崛起”与“美国衰落”一直贯穿其研究过程。
他从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三个领域比较了中美软实
力资源。
通过比较中美软实力的表现,约瑟夫·奈认为,中国软实力主要来自党和政府,美国软实力
主要依靠民间社会;中国软实力主要限于非洲和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美国软实力辐射范围相对广泛;中国软实力表现相对平稳,美国源自政府的软实力强弱起伏特征明显。
实力扩散及各自不同的内部问题与外交政策制约着中美软实力的发展。
比较中美软实力,约瑟夫·奈的目的是试图证明中国软实力不如美国,进而说明美国没有衰落,美国世纪没有终结。
在比较中,约瑟夫·奈时常带着明
显的“美国中心主义”倾向评判中国软实力。
对于其目的、结论及所持的立场,我们应具体、理性、辩证地分析与对待。
中美软实力的量化比较研究PPT课件

2024/10/16
-
13
中国文化的五大象征
• 1、龙 • 龙是中华民族奋发精
神的象征,中国人也 称为“龙的传人”。
2024/10/16
-
14
• 2、孔子
•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024/10/16
-
15
• 3、长城
• 显示了2000多年前 中国人民的高度智 慧、不怕苦的精神、 高超的军事科学水 平和高度的科学文 化。
2024/10/16
-
16
• 4、秦兵马俑 世界最大的地下军 事博物馆。
2024/10/16
-
17
• 5、故宫 故宫建于 1406 -1420 。
2024/10/16
-
18
中国文化象征
• 汉语、故宫、长城、苏州园林、秦始皇、 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莫 高窟、唐帝国、丝绸、瓷器、京剧、少林 寺、太极拳、大熊猫、《西游记》、天坛、 毛泽东、针灸、中国烹饪、对联。
2024/10/16
-
26
• 从文化吸引力角度讲,中国以儒家文化为 代表,美国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
• 2007年世界上有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为5个 (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和朝鲜);
• 有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国家为84个;
• 以国家为单位,儒家文化的国际普及率约 相当于基督教文化的6%。
2024/10/16
-
2
2024/10/16
-
3
• 中国的软实力主要得益于: • 跨国公司的发展 • 不断发展的旅游业 • 大学的迅速扩张与排名的提升
2024/10/16
-
4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 ,苏联在政治开放 、企业国际化和保持民族文化方
① 王京滨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 问卷调查结果的考证 ”,《世界经济与政治 》, 2007 年第 7 期 , 第 30 页。
也有学者认为软实力的定量研究是必要的 ,但 找不到定量衡量总体软实力的方法 。有学者说 : “研究我国的软实力需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 合 ”,但他承认“源于定量分析的难度 ,目前的软实 力研究均采用定性方法 ”。还有人意识到研究软实 力需要考虑程度问题 ,但却没有提出如何进行定量 研究的具体方案 。② 有的学者认为 ,软硬实力不可 截然分开 ,同一种力量 ,有时表现为软 ,有时表现为 硬 ,因此要对软硬力量进行动态分析 ,包括力量软硬 程度的横向和纵向变化 ,以及相对性等 。③ 遗憾的 是这些学者虽然意识到软实力研究需要定量分析 , 但他们在研究中国软实力时仍只做了定性描述 。
国内动员力是指一国使用非强制性手段所能动 员起来的国内政治支持 。当一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政 策立场得不到本国民众的广泛支持时 ,其政策主张 就很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 。因此一国政府能否动 员起国内的政治支持 ,直接关系到其软实力在国际 事务中的影响力 。政府的动员能力可分为对社会上 层的动员力和对社会下层的动员力两个方面 。
② 门洪华 :“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 (上 ) ”,《国际观察 》, 2007 年第 2期 ,第 21页 。
③ 郑永年 、张弛 :“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我国软力量的 观察 ”,《世界经济与政治 》, 2007年第 7期 ,第 8 - 11页 。
④ 方长平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世界经济 与政治 》, 2007年第 7期 ,第 22 - 25页 。
国际吸引力是指一国吸引别国自愿效仿和追随 的魅力 。国际吸引力有两个来源 :一是国家模式的 吸引力 ;二是文化吸引力 。国家模式的成功会使一 国在国际上树立一种样板效应 ,吸引别国自愿效仿 该国的国家制度 ,自动向该国政策靠拢 。文化吸引 力有两个来源 :一是该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上的同 质性 ,它会使文化同质国家之间产生一种亲和关系 , 使他们在国际事务中容易站到一起 ;二是该国文化
模式 ”是软实力要素 ,并指出中国的发展模式得到 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⑤ 然而序数是不能用来进
行程度衡量的 ,发展模式这一概念也不能使我们知 道中美两国何者的发展模式吸引力更大 。可见 ,只 讨论软实力构成要素是无法判断中美两国软实力差
距的 。
由于缺乏定量衡量 ,无法比较中国与他国软实 力要素的强项和弱项 ,因此许多学者提出的增强中 国软实力的政策建议缺乏针对性 。⑥ 例如 ,有学者 认为“软实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际交流 ”, 于是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继续秉持外资引 进政策 ”,“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 ’战略和发扬光大 民族文化 ”这三项能促进人际交流的战略 ,以提升 国家的国际形象 。⑦ 这类建议没有明确的针对性 。
中国既有软实力研究的成果及不足
中国学者已经从多种角度对软实力进行了研 究 。据总结 , 2007年以前中国学者对软实力的研究 可归为四类 :“soft power”的汉译问题 、软实力的由 来与发展 、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和软实力理论的缺陷 。 其中关于软实力基本内涵的讨论最多 ,学者们在软 实力的定义 、来源 、分类 、特性 、作用及其与硬实力的 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① 2007年软实力问题依 然是研究热点 ,诸多国际关系专业杂志和报刊都登
此外 ,缺少定量分析的基础还导致提高软实力 的政策建议缺乏有效性 。有学者提出 ,保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一种 手段 。① 制度的吸引力的确是软实力的一个指标 , 但在目前国际形势下 ,社会主义仍处于低潮 ,中国的 社会主义制度能对世界上多少国家产生吸引力是该 项政策确立的前提 。我们并不否认中国制度的吸引 力 ,但问题是 ,在国际环境和中国制度两者不变的情 况下 ,中国制度国际吸引力上升的根据是什么 ? 一 些学者建议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使之成为国际主 流文化 ,从而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这种想法很好 ,但 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是社会发展长期自然积累的结 果 ,国家政策对提高文化国际吸引力的作用微乎其 微。
⑤ 门洪华 :“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 (下 ) ”,《国际观察 》, 2007 年第 3期 ,第 38页 。不过 ,在“国际制中国在 IMF中的投票权排第八位 ,在世界 银行中的投票权排第五位 。这就使我们可以衡量中国在“国际制 度 ”要素上的软实力 。
或弱 。冷战后 ,日本的软实力也是非政府主体性的 , 但其软实力并不比中国强大 。事实上 ,即使不对中 美软实力做这种性质上的比较 ,非专业人士也知道 美国的软实力强于中国 。再如 ,有的研究列出了中 国软实力的多项构成要素 (文化 、观念 、发展模式 、
国际制度 、国际形象 、国际组织中的定位排序 ) ,却 没有提供衡量和比较这些要素的方法 。例如 ,这项 研究提出了在国际组织工作中的地位排序和“发展
《现代国际关系 》 2008年第 1期
程度问题的讨论几乎没有 。有人认为 ,软实力是一 个不可量化的概念 ,因此软实力的程度研究是不可 能的 。如有的学者称 :“软实力很难用某个或数个 指标进行量化 ,也就很难衡量其数量上的大小 。”这 是因为“软实力的效果更具有不确定性 ,不同国家 的国民会根据他们对某特定国家所拥有的信息形成 其主观印象 ,然后他们才能判断和决定自己应该采 取的行动 。”①有的学者虽然采取了实证方法分析中 国的 软 实 力 , 如 王 京 滨 的《中 日 软 实 力 实 证 分 析 ———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考 证 》,但由于他以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问卷调查 的结果为依据比较中日软实力 ,也就是以人的主观 感觉作为国家实力的判断标准 ,因此缺少客观性 。 具体讲 ,日本大学生对中国的印象并不反映全世界 对中国的印象 ,更不能说明中国软实力弱于日本 。 巴基斯坦学生对伊朗的印象比对美国好 ,但这不能 证明美国软实力弱于伊朗 。
软实力要素及对中美软实力的衡量
自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 ·奈提出“软实 力 ”这个概念以来 ,国际关系学界对于软实力的讨 论十分热烈 ,但学者们并未能就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达成一致 。② 奈将软实力定义为“当一个国家使得 其它国家以其预期目标为目标时的同化权力 ”,继 而认为这种权力由文化吸引力 、意识形态 (或曰政 治价值观 )和国际制度所构成 。③ 但据此难以通过 操作化来衡量比较两国软实力差距 。为了对软实力 进行定量比较 ,我们将软实力定义为“一国国际吸 引力 、国际 动员 力和 政府 国 内 动 员 力 的 总 和 ”。④ (参见图 1)
① 刘庆 、王利涛 :“近年国内软力量理论研究综述 ”,《国际论 坛 》, 2007年第 3期 ,第 38 - 43页 。
②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7 年第 7 期刊发了郑永年和张弛的 “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我国软力量的观察 ”、门洪华的“中国 观念变革的战略路径 ”、方长平的“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 示 ”、王京滨的“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问 卷调查结果的考证 ”; 该刊第 9 期发表了龚铁鹰的“论软权力的维 度 ”。《国际观察 》2007年第 2期刊登了门洪华的“中国软实力评估 报告 ”、苏长和的“中国的软权力 ———以国际机制与中国的关系为 例 ”、陈玉刚的“试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软实力的构建 ”、郭树勇的 “新国际关系与中国软实力外交 ”;《当代世界 》2007 年第 3 期刊登 了国林霞的“中国软实力现状分析 ”;《国际评论 》2007 年 10 月号刊 登了郭震远 、邝梅的“软实力 :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 ”、时殷弘的 “中国的‘软权力 ’与和平崛起 ”;《环球时报 》5 月 22 日刊登了阎学 通的“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 ”,随后刊发了十多篇针对该文的讨 论文章 , 8月 2日以阎学通的“文化资源需要政治运用 ”作为讨论的 总结 。
26
的国际影响力 ,即这种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广度 ,这 能使异族的人了解 、同情和接受其文化观念 。
国际动员力是指一国为了使别国接受本国的建 议和要求而对别国运用非强制力所产生的影响力 , 它主要来自于与其他国家的战略友好关系和所拥有 的国际规则制定权 。一国拥有较多的战略友好关 系 ,该国在国际事务中就容易争取到较多国家的支 持 ;掌握较大国际规则制定权 ,则有较大机会促使他 国接受本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政策立场 。
⑥ 我们并不否认有些建议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 ⑦ 王京滨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对大阪产业大学大学生 问卷调查结果的考证 ”,《世界经济与政治 》, 2007 年第 7 期 , 第 35 页。
25
《现代国际关系 》 2008年第 1期
面都不如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这些西方发达国家 , 但其软实力至少不比它们弱 ,也许还要强些 。这表 明不做定量衡量 ,就无法观察国家开放程度和企业 国际化程度对国家软实力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 。
[关键词 ]软实力 定量衡量 中美 战略 [作者介绍 ]阎学通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教授 ,主要从事国际安全问题研究 ;徐进 ,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博士生 ,主要从事国际安全问题研究 。
近两年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 ,以及 政府建设“和谐世界 ”政策的提出 ,国内学界关于软 实力的讨论不断深化 ,但与以往的综合国力研究成 果相比 ,软实力研究中明显缺乏定量研究成果 。由 于缺乏对软实力的定量衡量 ,因此有关中美软实力 比较的研究难以深入 。鉴此 ,本文尝试提出一个衡 量软实力的方法 ,并以此衡量中美两国的软实力差 距 ,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 ,最后提出关于增强中国软 实力的战略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