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变化 练习题

人口的变化 练习题
人口的变化 练习题

人口的变化练习题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据此回答1~2题。

1、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B.“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C.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D.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

读图,完成3~4题。

3、①②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

A.“三低”模式和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B.原始人口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C.“高低高”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

4、与①人口增长模式相对应的人口年龄结

构金字塔是()

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各国与b区域的人口增长

模式相似的是( )

A.英国 B.日本

C.印度 D.美国

6、c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

A.“高—高—低”型

B.“高—低—高”型

C.“高—高—高”型

D.“低—低—低”型

图4是我国某铁路枢纽某年个月旅客流量统计图,据此回答7—8题。

7、导致2月份人口流动量最大的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生态环境 C.国家政策 D.传统文化

8、城乡间人口流动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扩大了城乡只见收入差距 B.有利于农业专业化发展

C.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D.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回乡投入创业,推动“归雁经济”兴起。四川省2015年累计扶持37.4万农民工实现回乡创业。请回答9-10题。

9、四川省“归雁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原就业地的生活压力较大②农民工具备一定的创业技术

③家乡当地气候条件的改善④原就业地就医比较困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归雁经济”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A.减缓城市化速度 B.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C.提高环境承载力 D.导致地价大幅下跌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人口变化统计图(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下

面11-12题。

11、下列关于四地人口变化的叙

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B.乙地迁入人口少于自然增

长的人口

C.丙地人口迁入多于迁出

D.丁地迁出人口少于自然增

长的人口

12、下列关于四地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就业机会最多 B.乙地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C.丙地就业机会最少 D.丁地经济发展水平最低

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示生存环境最好的是(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4、B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

能是因为( )

A.人口减少 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 D.政策改变

15、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我国隔5年的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则出现人口老龄化)。

(1)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的何种人口问题?从图中判断该问题产生的大约时间并分析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原因。(6分)

(2)下面漫画反映出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长大以后问题就更明显了”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1年开始叙利亚陷入持续动荡之中,25万人死于内战,400万人逃亡国外,是25年来最严重的难民危机。2015年以来已有30万难民冒险穿越地中海,其中2500人命丧地中海。

材料二:德国政府对接纳难民持开放态度。2014年德国境内移民人数达1090万人。占总人口20%,去年接纳近90万人。

材料三叙利亚及其周边地区地图。

角度考虑难民选择渡海的理想季节,并说明理由。(6分)

(2)叙利亚难民将德国作为主要目的地,试分析难民湖给德国带来的主要影响。(8分)17、读某年国际人口增长率的柱状比较图,完成下列问题。

(1)美国属于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是美国的人口增长率比中国还高,简述其原因。(4分)

(2)中国与印度同为发展中国家,可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不到印度的一半,请简述其原因,并说明人口增长与哪些因素有关?(8分)

(3)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印度社会中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此类国家人口发展中存在的人口问题可能是()(2分)

A、人口老龄化严重 B.少儿比重过大 C、性别比失调 D.劳动就业人口比重大

C B

D A C D D B A B C D C B

15【答案】(1)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重大);2000~2005年间;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不断下降。

(3)性别比例失调(偏高、升高),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影响社会秩序和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破坏.

16【答案】(1)夏季。(2分)①夏季地中海海水温度高,便于横渡;(2分)②夏季地中海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海上风浪小,船只不易倾覆。(2分)(3)有利影响:难民可为德国提供大批的廉价的劳动力。(2分)

不利影响:①增加了德国的财政负担;②易造成种族、宗教冲突,加大社会管理的难度,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③难民大量涌入对德国国内有些产业形成就业竞争;④加大环境压力。(2分)

17【答案】

(1)美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入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移民涌入,导致人口的机械增长过快。

(2)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对高于印度,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早,控制严格,效果显著。印度受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计划生育执行困难。所以,人口增长不仅仅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还与人口政策、宗教信仰、文化等社会因素有关。

(3)C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

单元测评(一)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测试内容①人口的数量变化;②人口的空间变化;③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选择题(60分) 读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表,完成1~2题。 ()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①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④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 答案 B 2.影响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有() ①国家政策②自然环境③社会福利④文化观念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有:社会福利高,不需要担

心养老问题;人口素质高,生育观念变化。 答案 C 2012年7月11日是第23个“世界人口日”。读图,完成3~4题。 3.若图中大圆代表中国某一省区,A和B分别为该省区的某两部分,且A到B的方向为该省的人口迁移方向,目前影响本省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与B地代表的地区最有可能是() A.经济因素,农村B.自然因素,城市 C.社会政治因素,矿区D.经济因素,城市 解析从A迁到B,表明B为城市,影响因素为经济因素。 答案 D 4.若图中大圆代表地球的一部分,A和B分别为某两个区域,且A 到B的方向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方向,B到A的方向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方向,则A、B代表的大洲可能是() A.大洋洲、北美洲B.北美洲、亚洲 C.欧洲、拉丁美洲D.欧洲、大洋洲 解析二战前人口由欧洲迁到拉丁美洲;二战后人口由拉丁美洲迁往欧洲。

答案 C 2005年1月6日凌晨,我国内地(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达到13亿。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提高 B.70年代后人口出生率上升 C.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死亡率下降 D.我国属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解析首先要看懂我国人口每增加1亿所用时间图,然后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答案 C 6.人口应与地理环境和谐发展,我国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人口增长过快B.人口结构年轻化 C.人口性别比例失调D.劳动力缺乏 解析我国人口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对环境的压力过大;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 答案 A 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三者的相互关

人口的数量变化测试题

第一章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 1.读“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公元1770~1905年 B.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1950年以后 C.世界人口增长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 D.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自然条件的优劣 右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 率,回答2~4题。 2.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 高低”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历程为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②③ D.③②①④ 4.能代表目前非洲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2006年年末广东、广西、新疆、湖南四省区的人口资料,完成5~6题。 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省区是 A.广西B.广东C.新疆D.湖南 6.广东省65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较小的原因是 A.教育水平高 B.气候条件好 C.迁入人口多 D.经济水平高 7.表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A. 1953年 B. 1964年C.1982年D.2010年 8.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9~10题。 9.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10.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 C.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7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3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低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1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人口的合理容量新人教版必修教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4.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2) 过程与方法 ①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录像、地图、风景图片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②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教具准备: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示意图、有关我国人口与环境的文字资料 教学方法:讨论法、个案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 1.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考试测试卷【解析】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下图是人口增长模式简略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三题。 1.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取决于() A.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 D.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A.国际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农村 D.由城市到城市 读“10万年以来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图”,完成以下两题。 3.20世纪以来是人口增长的快速期,导致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不包括() A.自然条件有所改善 B.生产力的发展 C.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 D.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死亡率下降 4.读“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资料图”,回答下题。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我国人口增加7 390万人,比1990~2000年减少了约5 600万人,年均增长率降低了0.5个百分点,说明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 A.高—高—低模式 B.高—低—高模式 C.低—低—低模式 D.低—高—低模式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简称“单独两孩”),回答下列两题。 5.出台“单独两孩”政策的意义,有利于() ①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①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①减轻国家负担①放弃计划生育政策①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A. 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① 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计算出我国热带、中亚热带、北温带和青藏地区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数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诸城二中地理李夕田百度参赛教案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教案

学校:诸城市第二中学学科:高一地理编写人:李夕田 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课本先展示图片,讲了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年增长量、以及人口比较多的国家,使学生对人口增长的概念有个大概的认识,并对人口形势的严峻性产生震撼。 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可看作对课本前面情景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越来越快,产业革命与二战是两个人口增长的分水岭,并让学生思考其深层次原因 关于第二部分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我认为应该把各阶段对应的模式及特点统一起来讲,第一阶段对应原始型、第二阶段对应传统型、第三阶段对应过渡型、第四阶段对应现代型,并把各阶段的生产力状况、人的寿命也作比较,然后让学生考虑各模式和阶段在什么地区和国家或什么时代存在。 第三部分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可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对应的人口模式入手进而讨论会引起什么人口问题,关于人口问题的概念,不仅包括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引起的人口问题,也包括人口增长过慢、负增长以及人口过少引起的问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可让学生讨论解决。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 2.通过地图,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读图、绘图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 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对人口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是很深入,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等知识还不了解,本节运用本地资料,绘制表格,探究人口的增长模式,认识什么是人口问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有哪一些,怎么解决等。 五、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作合作讨论教学法。 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2课时

人口的变化单元测试题教学内容

人口的变化单元测试 题

高一地理阶段性检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下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所在城市人口资料绘制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回答1~2题。 1.2010年,该市0~4岁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 ) A.3% B.6% C.6.2% D.3.2% 2.该城市近三十年来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青壮年养育子女的负担逐渐加重 B.生育率逐渐增加 C.该城市逐渐迈向老龄化社会 D.青壮年男子逐渐外移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成立经济特区以来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读“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完成3~5题。 3.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排在第二圈层的 省级行政区,除重庆、四川、海南外还有( ) ①吉林、安徽②广西、湖南 ③湖南、贵州④江西、福建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4.深圳户籍人口中,来自四川的人较多的主要 原因是( ) ①四川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②②四川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③政府安排外迁入人口多 ④④生态移民较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 ①减慢了人口老龄化进程②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缩小地区经济差异 ③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④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由2009年的67亿上升到70亿。结合下图分析回答6~7题。 6.全球人口在2年间将增加3亿人,这些增加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 A.东半球各国 B.西半球各国 C.欠发达地区 D.发达地区 7.下列国家中,人口机械增长率较大的国家是( ) A.中国、日本 B.科威特、德国 C.尼日利亚、墨西哥 D.埃及、印度尼西亚图甲为“某个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时期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示意图”,图乙是“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该国人口的年龄构成大体与乙图的________相似( ) A.①B.②C.③D.④ 9.根据甲图所示的人口变化趋势,判断今后该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 A.鼓励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B.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势头 C.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 D.减少劳务输出人员的数量 下图中人口迁移率指人口迁移数量与总人口的比值,正值为迁入。读图分析回答10~12题。10.图中四个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分别是( ) A.A、C B.B、D C.C、D D.A、D 11.如果A、B、C、D各代表一个国家,则分别对应下面四组国家 中最可能的是( ) A.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德国、日本 B.美国、德国、阿根廷、埃及 C.日本、中国、越南、匈牙利 D.科威特、索马里、葡萄牙、德国

人口的空间变化知识点

第二节人口得空间变化 一、人口得迁移 1、人口迁移得概念:所谓人口迁移就就是人得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判定人口迁移时一般需具备跨越行政界线、居住地发生改变与时间限度等三个条件。 2、人口迁移按照就是否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就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得迁移活动 ②不同时期得国际人口迁移 特点 流向 原因 意义 二战前 集团性、大批得移民为主 由欧洲、非洲、亚洲等旧大陆迁往美洲与大洋洲等新大陆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得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与美洲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得空间分布 二战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得人口增多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西亚与北非石油产区 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得地区差异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得状况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就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得现象 ②我国不同时期得国内人口迁移 特点 流向

影响因素 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得人口迁移 有计划、有组织 (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东部→西北与东北;沿海→内陆 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①计划经济;②严格得户籍管理制度;③政策限制农民进城 方式:①安置失业人员与闲散劳动力;②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③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④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⑤新修水利水库、库区移民;⑥压缩城市人口规模;⑦少量得自发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与工矿地区。 ①城乡与地区之间巨大得收入差异(根本原因);②农村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③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 目得:务工、经商、学习 二、影响人口迁移得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得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就是自然环境或社会经济环境得变化;二就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得变化。另外,政治因素也就是影响人口迁移得重要因素。 【说明】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往往起着重要得作用,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得决定性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得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移动,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N以南)迁移 淡水

1.1《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能解释其原因。 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并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4.通过学习,能读懂并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及所采取的不同的人口政策。 【教学重点】 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 解决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师:大家春节回去有没有发现自己住的社区周围人口有什么变化? 明确:很多同学都感觉到了人口数量上面有所变化,有变多的,有变少的。这就是我们这一章有关人口变化的一个最直观的现象。那么是什么引起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对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已经产生、正在产生和将要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内容。 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 二、新授 (图片展示:世界60亿人口日) 老师:图片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安南抱着一个小孩。 老师:为什么这个小孩的出生,社 会会如此关注,甚至安南都要亲临现 场? 学生:因为他们的降临人世,意味 着世界人口增长到了创纪录的60亿。 老师:是的,这个小孩的出世,意 义重大,据说他很荣幸地成为了“世界 公民”,可以享受许多优惠的政策……。从这个图片,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数量,并且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速度在继续增长,请大家计算一下,今年世界人口大概达到了多少? 学生:约65亿。

人口的变化单元测试题人教版必修2

人口的变化单元测试题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读人口构成比重图回答1-2题。 1.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 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 B.23% C.13% D.60% 2.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3.人口迁移对环境往往造成() ①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②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③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④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有( ) 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②短期流动的人口减少定居移民增多③欧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④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地区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A.①③⑤ 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 根据我国2005年人口构成表,相关专家认为中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期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据此回答5-6题。 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 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B.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低 C.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D.城市化速度快 6.不符合我国的人口结构特点的是 A.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 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B.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 特点 C.从人口性别结构看,男女比重失衡,存在一定社会隐患 D.城乡人口比重基本持平,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下图为“M、N两国一定时期内出生率和死亡率曲线图”,据图回答7-8题。 7.M、N两国分别属于

(完整版)人口的变化 练习题

. 人口的变化对点练习 (2017?海南卷)据世界人口组织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90亿。右图示意某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据此完成1~2题。 1.该国可能是() A.中国 B.美国 C. 印度 D.俄罗斯 2.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 A.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 C.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D.人口数量比较稳定 (2017?江苏卷)据微信大数据分析,2017年春节期间,全 国微信红包收发总量突破460亿个。图1为“省际间红包 单向流量前五位省份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最大的是 A.京→冀B.闽→川 C.桂→黔D.粤→湘 4.省际间红包单向流量分布状况反映了地理 A.要素综合性B.环境复杂性 C.空间邻近性D.条件相似性 (2017?江苏卷)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 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5~6题。 5.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 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6.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出生率B.人口迁移C.人口死亡率D.人口密度(2014·上海卷)我国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对迁移人口的妥善安置,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7.从人口迁移类型看,下列情况属于生态移民的是() A. 三峡库区居民外迁 B. 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 C. 农村人口进城务工 D. 地震区灾民搬至异地 8. 三峡库区部分移民东迁沿海某地后,迁入地采取了“杂居”安置方式。其深远意义是() A. 改善移民原有的生活习惯 B. 增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接触 C. 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D. 便于移民的统一管理与服务 9. 三江源移民大多被安置到距离原居住地不远的城镇,这主要考虑到() ①自然环境的适应性②迁入迁出地交通的便捷性 ③风俗习惯的相似性④保持牧民的原有生产方式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②④ (2014·海南卷)下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6,完成10~11题。 10、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劳动力价格降低 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人均产值减少 11、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川渝地区(2014·山东卷)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 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1-2题。 12、图1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 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状况。图中①② 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13、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豫实际最相符的 是()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2013新课标I)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中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14-15题。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 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 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 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3. 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一)外在教学资源运用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曲线图、活动、案例等材料。 2.各种图片、资料课件。 (二)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 1.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利用讨论、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并进一步通过练习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通过案例教学,补充“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实例,让学生形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的习惯,并把知识用于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三)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说明 导入新课投影课本“图1.1世界60亿人口日”和国家 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为中国第 13亿小公民颁发证书图片,让学生思考:为 什么这两个孩子的出生备受社会关注? 思考回答问题。 图片导 入使学生感 受到当今人 口问题的严 峻形势。 板书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探究活动 自学讨 论由世界第60亿人口及我国第13亿人口的诞生,说明 人口的数量变化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口的数量变 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通过读“图1.2 10万年以 来的人口增长”及“图1.3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讨论完成读图思考 题。 学生在分析不同时期人口数量 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 依据。(人口增长的快慢主要 看曲线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 为什么工业革命后比农业革命 期间的人口增长要快,是由于 图1.2的坐标单位间隔是不均 匀的。)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到底取 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因 为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自然、社 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 中引导学生 如何从类似 人口增长曲 线图中获取 有价值的信 息,并分析 影响人口增 长产生时间 差异的原因 (通过展示 不同时期人 们生产、生 活的图片来 得出原因)。 归纳资料 提取信 息展示课件材料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与自然增 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 的关系。 完成课本P3“活动”题,注意人口的增长 除了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什么有 关。 学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率反 映的是人口自然增长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 亡率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 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 通过课本第 三页“活 动”,学生 可得出人口 的自然增长 不仅与人口 自然增长率 有关,而且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第3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人口人口空间变化的常见形式 2.让学生理解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 重点难点 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最近几年人口问题一直是高考地理的常考知识点,尤其是人口的空间迁移更是高频考点,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人口空间变化的相关内容。 【探究新课】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人们通常把人口迁移是否跨越行政界线作为判断是否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标准。如图所示,A 、B 、C 分别代表国内三个不同的行政区,D 代表国外。由A 1到B 1,B 2到C 1,C 1到A 1都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由B 1到B 2不属于人口迁移,属于

人口流动;由A 1到D 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主要流向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欧洲的殖民主义 扩张 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 业文明,也改变 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定居移民减少, 短期流动的人口 增多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调整了人力资源 空间分布格局 3.我国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

同的历史时期,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不同,会导致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表: 时期 古代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以来 影响因素 行政力量、战争、自然灾害 计划经济体制、户籍管理制度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特点 大批移民 有计划、有组织 自发的、流量大 流向 迁往社会环境和自然 条件较好地区 从东部向中部;从东 部、中部向西北、东北、 西南 中部向东部,西南、西北向中部、东部 目的 逐水草而居,逃避战 争、自然灾害等 开发工业基地、垦荒、 支援边疆建设 务工、经商,寻求更好 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 收入 意义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③促进经 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民工潮和民工荒是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人口迁移现象。大量的农民工涌向东部沿海城市,引发民工潮;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一些城市开始出现民工荒。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引起的社会问题都值得关注,这也将是高考考查的方向之一。 民工潮 民工荒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原 因 经济发展速度快,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收入低,农村劳动力过剩 收入差距缩小, 工作环境差 产业转移, 国家重视 “三农” 利 缓解劳动力紧张状况,促进 经济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子女教育, 赡养老人, 农业发展 弊 犯罪率增加,住房紧张,交 通拥挤,增加就业压力,环境质量下降 留守儿童教育难,老 人负担重 工厂停产 图示法分析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的变化 练习题

人口的变化练习题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据此回答1~2题。 1、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B.“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C.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D.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 读图,完成3~4题。 3、①②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 A.“三低”模式和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B.原始人口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C.“高低高”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 4、与①人口增长模式相对应的人口年龄结 构金字塔是() 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各国与b区域的人口增长 模式相似的是( ) A.英国 B.日本 C.印度 D.美国 6、c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 A.“高—高—低”型 B.“高—低—高”型 C.“高—高—高”型 D.“低—低—低”型

图4是我国某铁路枢纽某年个月旅客流量统计图,据此回答7—8题。 7、导致2月份人口流动量最大的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生态环境 C.国家政策 D.传统文化 8、城乡间人口流动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扩大了城乡只见收入差距 B.有利于农业专业化发展 C.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D.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回乡投入创业,推动“归雁经济”兴起。四川省2015年累计扶持37.4万农民工实现回乡创业。请回答9-10题。 9、四川省“归雁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原就业地的生活压力较大②农民工具备一定的创业技术 ③家乡当地气候条件的改善④原就业地就医比较困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归雁经济”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A.减缓城市化速度 B.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C.提高环境承载力 D.导致地价大幅下跌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人口变化统计图(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下 面11-12题。 11、下列关于四地人口变化的叙 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B.乙地迁入人口少于自然增 长的人口 C.丙地人口迁入多于迁出 D.丁地迁出人口少于自然增 长的人口 12、下列关于四地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就业机会最多 B.乙地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C.丙地就业机会最少 D.丁地经济发展水平最低 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示生存环境最好的是(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4、B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 能是因为( ) A.人口减少 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 D.政策改变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 单元测评(一)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测试内容①人口的数量变化;②人口的空间变化;③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选择题(60分) 读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表,完成1?2题。 1?该国人口增长具有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阶段是 ()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解析①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④处于低出

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 答案B 2.影响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有( ) ①国家政策②自然环境③社会福利④文化观念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解析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有:社会福利高,不需要担 心养老问题;人口素质高,生育观念变化。 答案C 2012年7月11日是第23个“世界人口日”。读图,完成3?4题。 3.若图中大圆代表中国某一省区,A和B分别为该省区的某两部分, 且A到B的方向为该省的人口迁移方向,目前影响本省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与B地代表的地区最有可能是( ) A.经济因素,农村 B.自然因素,城市 C.社会政治因素,矿区 D .经济因素,城市 解析从A迁到B,表明B为城市,影响因素为经济因素。 答案D 4.若图中大圆代表地球的一部分,A和B分别为某两个区域,且A 到B

的方向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方向,B到A的方向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方向,则A、B代表的大洲可能是 () A .大洋洲、北美洲 B .北美洲、亚洲 C.欧洲、拉丁美洲 D .欧洲、大洋洲 解析二战前人口由欧洲迁到拉丁美洲;二战后人口由拉丁美洲迁往欧洲答案C 2005年1月6日凌晨,我国内地(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达到13亿。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提高 B.70年代后人口出生率上升 C.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死亡率下降 D .我国属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解析首先要看懂我国人口每增加1亿所用时间图,然后理解人口自 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答案C

人口数量的变化练习题.docx

人口数量的变化习题 一、选择题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某国不同时期人口统计数据。读图,回答1~2 题。 1.根据人口增长的一般规律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 .④③②① 2.目前印度和日本两国的人口增长阶段大致对应图示国家的() A.①时期和④时期 B .②时期和①时期 C.③时期和④时期 D .④时期和①时期 下图是我国人口相关数据统计图。出生人口性别比为每出生 数。读图,回答 3~4 题。 100 名女婴相对应的出生男婴 3.图示时期,我国人口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医疗卫生条件下降() B.粮食供应缺口增大 C.老龄人口比重增大 D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4.图示时期,我国() A.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B.每年新增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 C. 2010 年与 2011 年新增人口数相同 D . 2010 年与 2011 年出生率相同 联合国历年发布的“人类发展程度指标(HDI) ”,是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 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各国的发展水平。下表为四个国家 2010 年的统计资料,阅读分析表格,完成5~ 6 题。 国民 老年人 人口密度平均平均 国家HDI口比例 ( 人 /km2)寿命就学 (%) 年数 甲403 乙126 丙111

丁8 5.就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的四个阶段而言,最可能已经进入“低增长阶段”的国家是 A.甲、乙B.甲、丁 C .乙、丙D.丙、丁 6.关于四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人口数量最多B.乙国老年人口数量比甲国多 C.丙国目前城市化速度最快D.丁国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下图示意某国2008 年人口结构,读图回答7~ 8 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该国() A.为发展中国家 B .人口出生率高 C.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D .中老年人口性别比失调 8. 该国 0~4 岁的人口数量明显多于5~9 岁,其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 A.年龄结构 B .性别结构 C .生态环境D.移民政策 读我国某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回答9~ 10 题。 9. 图中反映出该城市()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②人口素质低③劳动力不足④外来人口数量多 A.①②B.②③ C .③④D.①④ 10.该市应对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①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③严格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进城④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面 A.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读下图, a、 b、 c 分别表示0~ 14 岁、 15~ 64 岁、 65 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11-12 题。 1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 .① B .②C.③D.④ 12、图中③国65 岁以上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 . 20%鼓励生育 B . 15%采取移民政策

最新人口的变化练习题

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目前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与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 .亚洲与欧洲 B .非洲与欧洲 C .欧洲与拉丁美洲 D .亚洲与大洋洲 右图是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图,回答2、3题。 2.四国中,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和德国人口死亡率、出生率相似的国家应该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A .人口死亡率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 B .人口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得多 C .人口出生率比发达国家低 D .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发达国家低 5、广东、北京等省市1990年7月1日以来人口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A.医疗卫生条件好,人口死亡率高() B.生活水平高,人口出生率高 C.经济发展快,国内人口大量迁入务工、经商 D.坚持对外开放,外籍工人数量增多 6、有关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B.低年龄组人口比重下降 C.农村人口比重上升 D.男性人口比重上升 右图表示0-14岁、15 -64 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段人数所占总人口 的比重,读后回答7- 9题。 7.图中③比①国家0-14 岁人口比重() A 约高8% B 约低6% C 约高1% D 约低1% 8.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中②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 .计划生育 B .鼓励生育 C .采取移民政策 D .鼓励人员出国 10、若某城市人口出生率1.02%,死亡率0.62%,自然增长率是0.4%, 其人口增长模式是() A.原始型B.传统型C.现代型D.以上都不是 11.下列人口的流动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大学生暑假返回家乡B.新疆牧民夏季上山放牧

人口的空间变化习题及答案

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基础题组 下图为“2005—2010年中国各省区(港澳台除外)人口迁移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 ) A.人口迁移总量最高的是蜀 B.人口迁出量豫小于赣 C.人口自然增长率沪高于鲁 D.人口迁入量粤大于浙 2.图中( ) A.人口净迁出的省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B.人口净迁入的省份多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C.南方各省的人口迁移量均大于北方各省 D.沿海各省区的人口总迁入量超过1亿人 引力模型方法认为人口迁移与迁出地、迁入地人口规模正相关,与两地之间的距离负相关。完成下面两题。 3.(2018湖北黄冈9月质量检测)根据引力模型方法,人口迁移数量最多的是( ) A.湖南→广东 B.湖南→北京 C.内蒙古→广东 D.内蒙古→北京 4.(2018湖北黄冈9月质量检测)有人戏言“黑龙江省三亚市”,这从侧面说明了海南省三亚市迁入了大量黑龙江人,这与引力模型方法并不一致。该案例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 B.气候 C.政策 D.教育 下图为目前迁入某城市的七类人群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迁入该城市的人群中,受家庭婚姻因素影响的有( ) ①应届高校毕业生②投夫(妻)者③购房者④特殊人才⑤投父母者⑥投子女者⑦郊县农民 A.①③⑦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⑦ 6.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 A.推进城市化进程 B.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C.减少城市交通拥堵 D.改善城市住宅质量 提升题组 下图示意俄罗斯远东四地区1990—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1990—2010年期间,下列地区中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人口数量变化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带来的影响有( ) A.交通压力增大 B.环境人口容量变小 C.促进资源开发 D.劳动力数量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