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推荐奖种、项目简介、全部完成单位及排序、全部

合集下载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及填写说明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及填写说明

2013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 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专业评审组:序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二、项目简介(限1200字)三、主要科技创新(限5页)三、主要技术发明(保密要点)四、第三方评价(限2页)五、推广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推广应用情况2.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3.社会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六、本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专家推荐不填写此栏)(单位推荐不填写此栏)十一、主要附件1.知识产权证明2.评价证明及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审批的批准文件 3.应用证明4.其他证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填写要求《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评审依据,应严格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当年推荐通知,按推荐书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的要求,如实、全面填写,否则作为不合格项目退回推荐单位,不提交当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包括电子版推荐书和书面推荐书两种形式。

电子版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九部分)和附件(第十部分)两部分,须按要求在线填写和上传。

主件第二、三、四部分的页边距左右各3.2cm,上下各2.8 cm(以推荐系统提供下载的模板为准),正文文字使用宋体,不小于小四号,行距不小于18磅,标题和图表文字格式自行设置(建议以黑体、仿宋、偕体为主)。

书面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八部分)和附件(第十部分)两部分,主件从推荐系统中直接生成并打印,内容应与电子版推荐书相关内容完全一致。

推荐书主件和附件装订成册(单双面不限),纸张规格A4,竖向左侧装订,不要另加封面。

书面推荐书一式两份,原件1份(封面顶部右上角标注“原件”字样),复印件1份。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填写具体要求如下:一、项目基本情况1.专业评审组、序号、编号: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填写。

2.奖励类别: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类别填写。

3.项目名称:不超过30个汉字。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申报推荐书》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申报推荐书》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申报推荐书软科学研究类项目(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二、项目简介(可公开宣传)三、主要创新点(不超过1600个汉字)四、项目详细内容五、本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六、主要完成单位情况注:1、其他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请依序加页填报;2、每个完成单位应分别加盖公章。

3、完成单位系指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

七、主要完成人情况注:1、其他主要完成人情况,请依序加页填报;2、每个完成人必须使用签字笔或钢笔亲自在此页签字。

八、主要证明九、推荐组织意见十、书面主要附件目录《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申报推荐书》(软科学研究类)填写说明《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申报推荐书》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软科学研究类项目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和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申报推荐书》要严格按规定格式打印,大小为大十六开本(高297毫米,宽210毫米)竖装。

文字及图表应限定在高257毫米、宽170毫米的规格内排印,左边为装订边,宽度不小于25毫米,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5号字,推荐书及其指定附件备齐后应合装成册,其大小规格应与推荐书一致。

装订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申报推荐书》请勿另附加封面。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申报推荐书》指电子版推荐书和书面推荐书两种形式,其具体要求如下:1.推荐书电子版数据包括电子版主件(第一至第十部分)和科普文章电子版。

2.书面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十部分)和主要附件。

主件内容应从推荐系统中生成并打印,总页数不得超过70页;书面主要附件不得超过80页,装订顺序应与主件第十部分“书面主要附件目录”顺序一致。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申报推荐书》要严格按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当年推荐通知的要求报送材料,否则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总编号》由系统自动生成。

《专业评审组》按照《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专业评审组评审范围》选择推荐项目所属专业评审组名称。

《项目名称(中文)》应当简明、准确地反映出项目的核心内容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0个汉字。

省市科学技术奖推荐材料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

省市科学技术奖推荐材料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

省市科学技术奖推荐材料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一、山东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最高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项目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请参见省奖推荐手册。

二、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包括:1、被推荐项目中所完成的主要创新内容(专利、论文等)在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使用过的,或2010、2011连续两年参加山东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省科技进步奖评审未授奖的;2、推荐项目整体技术未应用(验收)或应用(验收)不足二年的(对应条件:首次应用(验收)距被推荐当年的2月28日不满2年);3、未提供特殊需要的证明材料,包括土木建筑工程类项目没提交工程验收报告的;对有行政审批要求的项目,未提交相关部门审批证明的,或行政许可证书批准时间不满2年的;4、推荐单位未填写推荐意见或未盖公章的;补充:写明推荐理由和建议等级。

最后一行:建议推荐省科技进步奖X等奖。

5、候选人未在“候选人情况表”上签名、且无说明的;6、候选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一栏没写明本人对第几项科技创新内容所做贡献、工作量及支持候选人贡献证明的;补充:(1)完成人、完成单位信息必须填写完整,本人签名,落款日期;候选人如有非中国公民的,不得推荐(国际科技合作奖除外)(2)没有填写候选人的贡献以及本人在项目中工作量百分比的;(3)前三位候选人投入该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必须占本人工作量的50%以上。

(4)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人员,不得作为省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5)国家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一般不得作为省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软科学项目除外)。

(6)候选人作为第一完成人,每年度限报一项省科学技术奖。

一旦查出全部取消资格。

(7)国家公务员(包括参照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作为候选人需提供所在单位党组(党委)或同级党组织同意推荐其申报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的证明。

7、未提供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原件,或科技成果鉴定证书不合格的;补充:(1)鉴定证书至少4页:封面、鉴定意见、完成人员、专家名单;(2)技术鉴定委员专家组成不足五个单位;(3)技术鉴定委员专家组成有社会科学、经济类职称的(软科学项目除外);(4)技术鉴定委员专家有合作完成单位的;(5)技术鉴定委员专家有项目完成人员单位的(有的专家以更换本人单位名称参加);(6)技术鉴定委员专家有一个单位三人的(有的专家以更换本人单位名称参加);(7)技术鉴定委员专家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是同一个单位的;(8)技术鉴定委员专家有外国单位专家的;(9)技术鉴定证书无编号的(鲁科成鉴字**,济科鉴字**);(10)其他不符合技术鉴定规定的;8、应用证明造假、雷同的,未采用规定格式的,不是法人单位盖章出具的,不是原件的;补充:⑴申报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没有应用证明;⑵应用证明不合格(无原件、不是法人单位盖章)⑶申报项目提供的应用证明应用不足两年距2012年2月28日(2010年3月1日应用不合格);⑷申报项目提供的应用证明内容雷同化:用词、用语、数据,或只数据、前后位置略有不同;(5)《应用证明》应按提供的规定格式表格填写。

2020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2020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2020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手册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20年1月目录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年度工作日程 (2)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 (3)推荐书填写说明 (18)关于推荐工人技术创新组补充说明 (23)关于推荐标准检测软科学组补充说明 (24)关于推荐科技图书与科普类项目补充说明 (25)公报格式文件 (29)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 (30)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年度工作日程时间工作安排1-3月受理推荐项目4月形式审查,补充材料5月确定受理项目6月网络初评7-8月专业评审组评审9月评审委员会评审10月评审结果公示10-11月报管理委员会批准11-12月发布表彰通报,领取获奖证书及公报12月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 2020 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专业评审组:序号:奖励类别: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主题词专业分类名称1 代码2 代码3 代码所属国民经济行业任务来源具体计划、基金名称和编号:(不超过5项,300字)授权发明专利(项)授权的其他知识产权(项)项目起止时间起始: 年月日完成: 年月日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二、项目简介(限1页)重点介绍项目的重要性和意义、立项背景、主要科技内容、技术经济指标、授权知识产权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等。

三、主要科技创新(限10页)客观、详实地阐述项目的立项背景;详细技术内容;主要技术创新点;与当前国内外同类技术主要参数、效益、市场竞争力的比较,并列明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

四、第三方评价(限2页)围绕创新性、应用效益和经济社会价值进行客观、真实、准确评价。

填写的评价结论要有客观依据,主要内容包括鉴定结论、验收意见、评价结论以及国家相关部门或第三方出具的技术检测报告结论等;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学术刊物、学术专著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评价性意见等;非公开资料(如私人信函等)不能作为评价结论依据。

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模板

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模板
1 论著(8篇)
1.1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
1.2专著
2 知识产权证明
2.1已授权的发明专利
2.2已生效的软件著作权
2.3已颁布的国家标准
2.4 已生效的动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3 第三方评价
3.1查新报告
3.2项目验收报告(鉴定意见)
3.3同行专家评价
3.4专业检索机构出具的论文发表刊物、时间、人员、排序及刊物影响因子、他人引用证明等
电子版附件总数要求不超过30个,其中每个PDF文件大小不超过1024KB,每个JPG文件大小不超过140KB。要求一个PDF文件或JPG文件只能有一个独立内容。不得提供要求以外的其他电子版材料。
2
包括书面主件(第一至第十二部分)和书面附件证明材料(第十三部分所列书面材料)。
(1)书面推荐书主件应从推荐系统中生成并打印;
《密级》是指定密审查机构审定批准的密级,密级分为秘密、机密和绝密。
《定密日期》是指定密审查机构批准的日期。
《保密期限》是指定密审查机构批准的保密年限。
《定密审查机构》指有权审定批准项目密级的上级主管部门。
《学科分类名称》是评审工作中确定专业评审组、遴选评审专家的主要依据,应以推荐项目的《主要技术创新点》为依据,并以技术创新所涉及学科的先后顺序填写,要求填写学科分类名称与主要技术创新点中所列的学科名称顺序保持一致。不得超过3个学科名称。每个学科应填写三级学科名称,如果没有三级学科,可以选择二级学科。
(2)书面推荐书主件“三、项目详细内容”不超过8页,其他栏目均有字数限制;
(3)书面推荐书附件总数不超过40页,其中论文只提供论文首页、专著只提供版权页(总数不超过8页);其他附件应与电子版材料完全一致;
(4)不得提供要求以外的其他书面材料。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推荐书》填写要求内容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推荐书》填写要求内容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推荐书》填写要求内容《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推荐书》填写要求《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推荐书》是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评审的基础⽂件和主要评审依据,应根据省科学技术奖励⼯作办公室当年推荐通知,按照推荐书规定的格式、栏⽬及所列标题的要求,如实填写。

《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推荐书》包括电⼦版推荐书和书⾯推荐书两种形式。

电⼦版推荐书包括主件(第⼀⾄第⼗部分)和附件(第⼗⼀部分),须按要求填写和上传。

主件第⼆、三、四部分的页边距左右各3.2 ㎝,上下各2.8 ㎝(以推荐系统提供下载的模版为准),正⽂⽂字使⽤宋体,不⼩于⼩四号,⾏距不⼩于18 磅,标题和图表⽂字格式⾃⾏设置(建议以⿊体、仿宋、楷体为主)。

书⾯推荐书包括主件(第⼀⾄第⼗部分)和附件(第⼗⼀部分),主件从推荐系统中直接⽣成并打印,容应与电⼦版推荐书相关容完全⼀致。

推荐书主件和附件装订成册,纸规格A4,竖向左侧装订,不要另加封⾯。

《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推荐书》填写要求如下:⼀、项⽬基本情况1、《项⽬名称》,应紧紧围绕项⽬核⼼创新容,简明、准确地反映出创新技术容和特征,项⽬名称中⼀般不使⽤xx 研究的表述,不得出现企业名称和具体商品品牌等字样。

项⽬名称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0 个汉字。

科普项⽬应直接⽤科普作品的名称。

2、《主要完成⼈》,由推荐系统根据《主要完成⼈情况表》⾃动⽣成。

3、《主要完成单位》,由推荐系统根据《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动⽣成。

4、《推荐单位或推荐专家》,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推荐单位填写。

若选择专家推荐,则由系统根据《专家推荐意见表》⾃动⽣成。

5、《学科(专业)分类》,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学科,所填学科应与项⽬《主要科技创新》所列科技创新点所属学科名称等保持⼀致。

6、《所属国民经济⾏业》,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门类填写。

7、《任务来源》,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类别填写。

8、《具体计划、基⾦的名称和编号》,不超过300 字。

《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书》(科技进步奖)填写说明

《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书》(科技进步奖)填写说明

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书(适用于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一、项目基本情况奖种:学科(专业)评审组代码:序号:编号:1二、项目简介三、项目详细内容四、本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五、获得授权专利情况表六、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七、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八、推荐、评审意见九、详细科学技术内容(不超过15页)十、附件目录1. 技术评价证明及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行业审批文件(原件)2. 获奖证书(复印件)或推荐专家意见(原件)3. 省成果登记证书(复印件)4. 知识产权证明(复印件)5. 科技查新检索报告(原件)6. 应用证明(原件)7. 相关论文论著(复印件)8.中关技术资料和工人、农民技术创新项目的工人、农民身份证明。

《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书》(科技进步奖)填写说明《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书》适用于《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设置的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省科技进步奖。

是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和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书》要严格按规定格式打印或铅印,大小为大十六开本(高297毫米,宽210毫米)竖装。

文字及图表应限定在高257、宽170毫米的规格内排印,左边为装订边,宽度不小于25毫米,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5号字,申报书及其指定附件备齐后应合装成册,其大小规格应与申报书一致,一律采用线装或铁钉装订。

装订后的《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书》不需另附加封面(包括塑料封皮等)《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书》要严格按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当年申报通知规定要求报送材料。

第一部分网上申报一、项目基本情况《奖种》选择欲申报奖种。

《学科(专业)评审组代码》指申报项目应属哪一个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需按下列学科(专业)组设置选择对应的代码。

学科(专业)评审组名称和代码:201.农业农经行业组:2011.农业评审组(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县域经济);2012.林业水利气象评审组(林业、水利、气象);2013.养殖业评审组(家畜禽与兽医、海洋与渔业)。

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申报书自然科学类

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申报书自然科学类

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申报书——自然科学类(2018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三、项目简介四、重要科学发现1.重要科学发现(不超过6000字)该部分是申报书的核心内容,也是评价项目、处理异议的重要依据。

“重要科学发现”是项目科学研究内容在创造性方面的归纳提炼,应围绕代表性论文及专著的核心内容,客观、真实、准确地进行阐述,此部分不得涉及评价性内容。

科学发现点按重要程度排序。

每项科学发现在阐述前,应首先说明所属的学科分类名称和支持其成立的代表性论文专著序号等。

凡涉及实质研究内容的说明、论证及实验结果等,均应有相应论文专著或他人引文的支持。

2.研究局限性(不超过1200字)简明、准确地阐述本项目在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及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五、客观评价(不超过2400字)围绕科学发现点的原创性、科学价值、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度以及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进行客观、真实、准确评价。

填写的评价意见要有客观依据,主要包括权威机构正式出具的成果鉴定结论、技术检测报告、验收意见,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学术刊物(专著)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等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评价意见,国内外重要科技奖励等,可在附件中提供证明材料。

非公开资料(如私人信函等)不能作为评价依据。

六、代表性论文及专著目录补充说明(视情填写):承诺:上述论文及专著用于申报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情况,已征得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作者的同意,知识产权应归国内所有,且不存在争议。

第一完成人签名:七、代表性论文及专著他人引用的情况八、主要完成人情况表注:主要完成人最多填写5人。

九、附件一、必备附件1.代表性论文及专著(不超过8篇)2.他人引用代表性引文及专著(不超过8篇)3.检索报告4.知情同意证明5.国际合作证明6.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及情况汇总表(模板见附表1)二、其他附件附表1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应以第一完成人角度,介绍项目完成人之间的合作经历或合作关系,不局限于第一完成人与其他完成人的合作,也可以包括其他完成人之间的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项目名称: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推荐奖种及等级: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简介:花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及油料作物,但其生产机械化程度严重滞后。

表现为:播种环节精度低、伤种率高,联合作业效果差;分段收获损失大、效率低;联合收获技术不成熟、适应性差等。

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历时10年,在3个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的支持下,根据中国不同区域花生的种植模式与土壤特性,创建了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的关键技术体系,撰写了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农业部已颁布),创新研发出了实现本套技术体系的系列机械化装备,开发、推广、应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8种机型,实现了花生播种与收获两大环节的机械化生产。

主要技术创新如下:1.发明了花生单双粒内侧平滑精确充种、膜上苗带覆土、多垄仿形联合作业等机械化关键技术,创建了花生机械化播种的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了机械化播种的质量,实现了高效低损作业,提高效率23倍。

研制推广了适应不同种植要求的2BFD-2B、2MB-2/4、2BFD-2S、2BF-2/4、2BFD-2L、2MB-1/2、2BFD-2C、2BFD-2G等8种花生联合播种机。

2.首创了挖夹拔送组合式收获、摆拍去土、甩捋式摘果等关键技术理论,发明了挖掘铲与链(带)组合夹持式、L型链式分离输送技术等11项机械化收获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出了花生分段与联合收获机械装备,实现了分段轻简化收获与多环节联合收获作业。

在改变传统收获方式、提升作业效率、减少收获损失方面获得突破。

研发并推广应用了适应不同种植特点的4H-2A、4HFS-150、4HT-2、4SHWZ-1800、4HTZ-950等5种花生分段收获机以及4HBL-2、4HB-2A、4HBL-4、4HQL-120、4HLZ-140等5种花生联合收获机。

3.构建了国内首个集品种筛选、种植模式、收获方式等多信息融合的花生机械化生产专家信息系统;撰写完成了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并由农业部颁布实施(农办机[2013] 37号);形成了完善的花生机械化播种、收获技术装备框架体系,为适应不同生产模式的花生机械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项目获授权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论文42篇,制定了技术规范3项、企业标准7项,累计培养各类农技人员1.5 万余人。

研发的所有装备均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农机试验鉴定站的检测,各项作业性能指标较同类产品有较大提升。

7种机型进入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8种机型进入省级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成为中国花生主产区推广应用的主导机型。

技术成果在多家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并进行了推广应用,近3年在国内花生主产区累计推广应用机器57518台,累计作业面积达2808.7万亩,应用企业累计新增产值4.51亿元,新增利润8598.85万元,新增税收7760.61万元,。

通过该项目所形成的产品,显著提高了中国花生的机械化水平,促进了花生的生产和农民的增收。

完成人对项目技术(学术)创造性贡献:尚书旗:在创新一、创建花生机械化播种技术体系,1、单、双粒内侧平滑精确充种技术3、多垄仿形联合作业技术;创新二、首创花生机械化收获的关键技术体系,1、多种挖掘输送技术3、甩捋式摘果技术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取得发明专利3项(①播种机的分种头ZL201010247833.X,位次1/10;②花生联合收获机ZL201110093281.6,位次4/11;③株行条播机作业运动导向装置ZL 201010247821.7,位次1/10),实用新型专利6项(①两垄四行全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ZL201220664208.X,位次1/9;②带去土和集果功能的花生收集机构ZL201120108939.1,位次2/11;③利用曲线叶片采摘花生的装置ZL201120108951.2,位次2/11;④双浮动前驱夹持输送机构ZL201120533451.3,位次5/7;⑤花生挖掘夹持有序铺放收获机ZL201120533472.5,位次4/5),发表论文27篇,EI收录6篇。

(附件:1、2、5-20)。

杨然兵:在创新一、创建花生机械化播种技术体系,1、单、双粒内侧平滑精确充种技术2、膜上苗带覆土技术;创新二、首创花生机械化收获的关键技术体系,1、多种挖掘输送技术2、在去土技术3、甩捋式摘果技术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取得发明专利3项(①播种机的分种头ZL201010247833.X,位次1/10;②花生联合收获机ZL201110093281.6,位次4/11;③株行条播机作业运动导向装置ZL 201010247821.7,位次1/10),实用新型专利6项(①两垄四行全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ZL201220664208.X,位次1/9;②带去土和集果功能的花生收集机构ZL201120108939.1,位次2/11;③利用曲线叶片采摘花生的装置ZL201120108951.2,位次2/11;④双浮动前驱夹持输送机构ZL201120533451.3,位次5/7;⑤花生挖掘夹持有序铺放收获机ZL201120533472.5,位次4/5),发表论文14篇。

王延耀:在创新一、创建花生机械化播种技术体系,1.双粒内侧平滑精确充种技术3.垄仿形联合作业技术;创新二、首创花生机械化收获的关键技术体系,1.种挖掘输送技术3.捋式摘果技术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取得发明专利3项(①花生联合收获机ZL201110093281.6,位次1/11;②播种机的分种头ZL201010247833.X,位次8/10;③株行条播机作业运动导向装置ZL201010247821.7,位次8/10;),实用新型专利5项(①两垄四行全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ZL201220664208.X,位次4/9;②带去土和集果功能的花生收集机构ZL201120108939.1,位次7/11;③利用曲线叶片采摘花生的装置ZL201120108951.2,位次4/11;④双浮动前驱夹持输送机构ZL201120533451.3,位次4/7;⑤花生单浮组合清土条铺机ZL201220357544.X,位次4/8),发表相关论文9篇。

李瑞川:在创新二、创建花生机械化收获的关键技术体系,2.研发了上下摆拍式去土和弹齿式去土技术3.独创了曲线叶片摘果技术,做出创造性贡献。

取得发明专利1项(花生联合收获机ZL201110093281.6,位次5/11),实用新型专利2项(①利用曲线叶片采摘花生的装置ZL201120108951.2,位次3/11;②带去土和集果功能的花生收集机构ZL201120108939.1,位次4/11,),研制了4HT-2型花生收获机与4HBL-4两垄四行花生联合收获机两种机型,为花生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的研究及装备的制造与推广应用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东伟:在创新一、创建花生机械化播种技术体系,1.单、双粒内侧平滑精确充种技术3.多垄仿形联合作业技术;创新二、首创花生机械化收获的关键技术体系,1.多种挖掘输送技术3.甩捋式摘果技术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取得发明专利3项(①播种机的分种头ZL201010247833.X,位次9/10;②花生联合收获机ZL201110093281.6,位次7/11;③株行条播机作业运动导向装置ZL 201010247821.7,位次9/10),实用新型专利5项(①两垄四行全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ZL201220664208.X,位次2/9;②带去土和集果功能的花生收集机构ZL201120108939.1,位次5/11;③利用曲线叶片采摘花生的装置ZL201120108951.2,位次9/11;④双浮动前驱夹持输送机构ZL201120533451.3,位次2/7;⑤花生单浮组合清土条铺机ZL201220357544.X,位次1/8),发表论文13篇。

殷元元:在创新三,建立了完善的花生机械化播种、收获技术装备框架体系,参与完成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创建了花生机械化生产专家信息系统(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化行业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多年来一直从事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中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研究。

在本领域取得发明专利1项(花生联合收获机ZL201110093281.6,位次8/11),实用新型专利3项(①利用曲线叶片采摘花生的装置ZL201120108951.2,位次5/11;②带去土和集果功能的花生收集机构ZL201120108939.1,位次8/11;),近五年在本领域发表论文8篇。

连政国:在创新一、创建花生机械化播种技术体系,3.多垄仿形联合作业技术;创新二、首创花生机械化收获的关键技术体系,1.多种挖掘输送技术4.在分离输送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取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①两垄四行全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ZL201220664208.X,位次5/9;②花生单浮组合清土条铺机ZL201220357544.X,位次3/8)。

先后主持及参与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等多项课题,近五年在本领域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级别相关论文9篇,为花生机械化收获技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于艳:在创新一、创建花生机械化播种技术体系,1.单、双粒内侧平滑精确充种技术3.多垄仿形联合作业技术;创新二、首创花生机械化收获的关键技术体系,1.多种挖掘输送技术3.甩捋式摘果技术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取得发明专利2项(①播种机的分种头ZL201010247833.X,位次10/10;②株行条播机作业运动导向装置ZL 201010247821.7,位次10/10),实用新型专利3项(①两垄四行全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ZL201220664208.X,位次6/9;②带去土和集果功能的花生收集机构ZL201120108939.1,位次11/11;③花生单浮组合清土条铺机ZL201220357544.X,位次7/8;发表论文11篇。

华伟:在创新一:在精确排种、多垄联合作业技术上的突破术。

1.单、双粒内侧平滑精确充种技术2.膜上苗带覆土技术3.创新了多垄仿形联合作业技术。

创新三:研发出了适应不同区域模式下的播种技术装备做出了突出贡献。

研发了8种花生联合播种机。

主持公司主导产品花生播种机械和收获机械的产品技术研发工作。

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①花生播种机仿形牵引系统ZL201020513694.6,位次1/6;②花生覆膜打孔联合穴播机ZL200920160503.X,位次2/9;③气隙式精量花生联合播种机,ZL200920160504.4,位次2/9,等),为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技术的研究及装备的制造与推广应用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崇央:在创新二:创建花生机械化收获技术体系,1.挖掘输送技术2.分离输送技术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