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八大山人与禅门关系的几个问题
【禅机与禅物】禅居感物变

【禅机与禅物】禅居感物变八指头陀(1851―1912),近代著名诗僧,俗名黄读山,法号敬安,又号寄禅。
因曾于宁波阿育王寺烧残二指,剜臂肉以敬佛,故世称“八指头陀”。
八指头陀一生,虽身在佛门但心萦家国,为佛教,为国家,尽心倾力,至死不休,从而赢得了爱国诗僧的美誉。
八指头陀一生遗作近两千首,其诗歌成为参禅悟道的法门之一,带有鲜明的禅的色彩。
这些禅诗寓禅于物,体现了作者的禅悟与禅趣,其中的意象,是诗与禅的有机融合,是灌注着作者佛学境界与禅宗思想的特殊意象,即禅物。
在八指头陀禅诗中出现的禅物,最常见的是梅、月、云、钟四种。
一、禅诗中的禅物(一)禅与梅八指头陀对“梅”情有独钟,他从禅家角度将自己的心性与梅的质性融为一体,注入禅意,体现这种禅意的有如《咏白梅》: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
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
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
这首诗重在用梅的神传达出超尘脱俗的禅意。
“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用“梅”的孤洁透出自然适意、不加修饰、浑然天成、平淡幽远的禅趣。
(二)禅与月自古以来,“月”为诗人所青睐,八指头陀的禅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禅物之一就是“月”。
八指头陀将“月”作为参禅者的观照对象,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重宿天童山寺》:踏遍千山复万山,夕阳影里叩禅关。
为寻锁翠堆云地,重到幽花瘦石间。
茅榻灯昏僧入定,松枝月冷鹤初还。
自怜碧海浮桴客,三宿云房鬓欲斑。
这首诗中的“月”象征了莹洁空明的清静的心。
禅定与月静融为一境,以皎洁之月象征自己的清净禅心,参悟禅的空、玄、净、妙,从而将月境、诗境、禅境融为一体,构成了传统的清明澄澈的审美意境。
(三)禅与云云的意象是悠然、高远、自由、淡泊,充满了无穷无尽的禅意。
在八指头陀的禅诗中,“云”具有两层象征意义。
首先,“云”象征着闲适自由的生活。
八指头陀有《旅夜书怀》:野馆谁相伴?寒灯独可亲。
江湖惊岁晚,天地忽新春。
旅梦云千里,梅花月一身。
劳生方暂歇,明日又风尘。
在这首诗中,参禅的追求脱俗与心无外物的禅性尽显于“云”。
八大山人晚年绘画的意象性

一、八大山人晚年艺术风格概述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是明末清初杰出的艺术家。
他的一生命途多舛,留下了许多著名画作。
八大山人以大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
他的山水画,近师董其昌,远法董源、巨然、郭熙、米芾、黄公望、倪瓒诸家,他笔下的山石、树木、房屋等,寥寥几笔,看似不以为然,实际上展现高矮远近、虚实疏密、浓淡干湿的每一笔无出法度,意境亦全在法度之中。
比起山水画,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更具个人风格,最明显的特征是“少”,着重塑造动物的情绪、表情,并将其转到人格化的模式上,以人与动物的对话取代了花鸟的美丽和动物的自我娱嬉,开创了花鸟拟人化的艺术先河。
八大山人与许多画家程式化的审美思维不同,他的绘画以一种非理性的奇特方式创作,多选用圆浑、曲折的线条表达他对外在事物敏锐的观察,以表现自己敏感的内心。
他的绘画中独一无二的形象,无论在法度上还是造型、取势上,均为展现意象服务,寥寥数笔简到最简,却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使客观物象的动感和空灵跃然纸上,呈现“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心境。
这是八大山人情感与内心需求的必然结果,是其凄凉身世、冷落情怀的表现。
八大山人将思想感情与绘画技法高度契合,达到无法而法的境地,使艺术创造进入一个理想的自由王国。
二、八大山人晚年作品意象性的思想根源八大山人的晚年艺术是他晚年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其艺术思想的形成有诸多影响因素,此中影响最大的是禅宗思想、遗民情绪和道家思想。
八大山人晚年虽已不在佛门,但禅宗思想早已在他的生命里根深蒂固。
佛禅的色空思想、无住的精神、“不语禅”都在八大山人的诗书画中体现着。
可以说禅宗思想是八大山人的绘画思想重要的基础。
八大山人艺术的“真”便是“不语禅”的体现。
正如石涛在评八大山人的画时说,画出世界之“幻影”,体现了八大山人对道禅哲学的色空思想、无住观念、视天地万物如幻象的思虑。
八大山人晚年在绘画上倡导“省”,作品简到极致,并精心创造了一个静谧悠邃的美好世界,这是其晚年艺术的妙处,也是禅宗“空”的思想的体现。
八大山人的绘画语言特征新探

八大山人的绘画语言特征新探八大山人之山水画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与现实的矛盾,为中国画坛提供了新的艺术语言,创造了新图式,开拓了新意境,树立了一种新风气。
一“意象”特征八大山人身处明清移祚之际,他个人又历国破家亡之痛,这种现实生活的际遇自然会在他的心灵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并且在他的审美情感和艺术创作中有所表露。
他笔下的艺术形象中蕴含着一种孤僻、冷峻、忧伤的情感内容,其内心的无法平静,反映在他的画中,他所画的鱼鸟等物都有一种“白眼看他世上人”的冷漠表情,他在画上的“八大山人”签名,亦有“哭之笑之”的哭笑不得的样子,或是抒写身世之感,或是寄托亡国之痛,或是表现不为命运屈服的旺盛生命力。
作为明末宗室,明亡之后,八大山人曾一度出家为僧,以示不臣服于清廷。
而现实的环境却不得不使他潜藏自己的忧愤,他采用隐晦的也同样是深邃的绘画语言来表达内心巨大的悲恸情感和躁动情绪。
他的作品,花乌画不求形似,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意象”表现:“白眼向上”,斜睨世界的鸡,流露出画家不肯臣服的倔强性格,凝定着画家心灵深处的悲愤;一尾孤鱼,无水无草,空旷无边,孤独者的形象,写意出画家对世态人情的嘲讽、蔑视与敌意;一支幽兰斜倚于一老瓶中,形成愁绪无边、愤恨何向的境界,抒发“长借墨花寄幽兰,至今叶叶向南吹”的意向情态,而他的山水画多是荒原野岭、汀树萧疏、山河寥落、旷无人烟,偶尔出现在画面上的孤亭茅屋,也属高人隐士或村夫农妇所居之所,远离繁荣喧嚣之地。
这种荒凉寂寞的意境,深切地表露了作为明宗室“金枝玉叶老遗民”的无奈与悲哀。
他只能用“涅木寂静”之法征服自心,只能用极隐晦的笔触来反映他的爱与憎,寓意深刻地借助软弱的笔墨对清政府作消极反抗。
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
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谁来解开这套1684年八大山人国宝级册页之谜

谁来解开这套1684年八大山人国宝级册页之谜清代有个人叫邵长蘅,写过一篇《八大山人传》,通篇不过几百字,却极为生动精彩,尤其最后几段,翻成白话文,大意是:_________有一天,八大山人忽然在门前写了一个大大的“哑”字,从此对人不说一句话,然而,喜欢笑,并且更喜欢喝酒了。
有人请他喝酒,他就缩着脖子、拍着手掌“哑哑”地笑,又喜欢游戏猜拳,赌酒胜了就“哑哑”地笑,输得多了就用拳打胜者的后背,更“哑哑”地笑个不停。
喝醉了,就常常叹息抽噎落泪。
我客居南昌,一向仰慕八大山人,就嘱托北竺澹公约山人前往山寺相见,到这一天,刮大风下大雨,我料想山人一定不会出门,不一会儿,澹公拿着短信说:“山人天刚亮就已经到了。
”我又惊又喜,急忙叫了一顶竹轿,冒着雨前去见他,握着手相视大笑。
夜里在山中住宿,点烛交谈,八大山人犹如身体发痒般忍不住地想要与人交流,就借助手势进行表达。
随后竟然索要笔在桌上写字来酬答我,直到蜡烛燃尽露出烛根也不知疲倦。
我以为,世上认识八大山人的人很多,却竟没有一个真正了解他的人。
山人心中情感愤激郁结,另有无法自我排遣的原因。
如同巨石阻挡了泉水,如同湿絮阻遏了烈火,无可奈何,于是忽狂忽哑,潜藏玩世之态,而有的人看待他,说是狂士,说是高人,他们对山人的了解真是太浅了呀!可悲啊!这段文字,而今读来依然心有戚戚。
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八大山人研究一直是门“显学”,海内外学者多有著述,但八大山人的生平、艺术与诗作,依然说不清道不明。
比如,八大山人为什么叫“八大山人”?至今仍无定论。
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目前可见的八大真迹中,“八大山人”这个名号首次出现,是在他59岁的《个山杂画册》中,以款印的形式。
不久,他开始使用“八大山人”落款,直至80岁去世。
《个山杂画册》正是今天要介绍的这件作品。
它曾出现在20多种权威出版物中,凡研究八大生平的学者多在论著中有过论述,包括王方宇、饶宗颐、谢稚柳、刘九庵、李旦、汪世清、白谦慎、朱良志、萧鸿鸣等等。
八大山人纪念馆对联

八大山人纪念馆对联
1. 八大山人纪念馆里,那对联是不是像历史的眼睛,静静地看着往来的人们?比如“一室图书自清洁,百家文史足风流”,多有韵味啊!
2. 这里的对联岂不是像一把钥匙,打开我们对八大山人艺术世界的理解之门?像“谈吐趣中皆合道,文辞妙处不离禅”,真绝了!
3. 八大山人纪念馆的对联,难道不是在诉说着他的传奇人生?就像“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让人感慨万千啊!
4. 那些对联是不是仿佛是时光的使者,传递着八大山人的精神?比如“法云广荫无遮会,慧日高悬有相天”,太有意境了!
5. 八大山人纪念馆对联,不正像一个个故事等待我们去聆听?像“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多有意思呀!
6. 这里的对联难道不是如同璀璨星辰,点缀着纪念馆的氛围?就像“蕉荫有鹿迎风立,花外无人扫石眠”,好生动啊!
7. 八大山人纪念馆的对联,是不是也似一面镜子,反射出他的艺术高度?比如“穷经安有息肩日,学道方为绝顶人”,太厉害了吧!
8. 那些对联是不是好像是神秘的密码,等待我们去破解?像“竹外一枝斜更好,水边疏影动还奇”,多迷人啊!
9. 八大山人纪念馆对联,难道不是如同老友,亲切地与我们交流?像“想见旧栽杨柳树,依依今在短长亭”,好有感觉啊!
10. 这里的对联岂不是像一幅幅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比如“采药逢三岛,寻真遇九仙”,太神奇了!
我觉得八大山人纪念馆的对联真的是太独特、太有魅力了,它们是纪念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能更深入地感受八大山人的艺术世界和精神内涵。
八大山人的不语之探究

八大山人的“不语”之探究朱良志据史料记载,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编者注)和其父都有语疾。
陈鼎《八大山人传》说八大山人之父‚亦工书画,名噪江左,然喑哑不能言‛。
关于八大山人口吃甚至哑于言的记载也很多。
陈鼎说:‚甲申国亡,父随卒,人屋承父志,亦喑哑。
‛意思是明亡后,其父去世,八大山人继承父志,也哑于言。
不过是因国亡而哑口无言,还是因生理哑不能言,陈鼎并没有说清。
与山人同时并曾向山人索画的张潮说:‚又闻其于便面上,大书一‘哑’字。
或其人不可与语,则举‘哑’字示之。
‛这处记载透露出一个消息,山人并不是真正哑于言,而是觉得‚其人不可与语‛,就挂出免于言的招牌。
八大山人晚年画中常有‚个相如吃‛的款,‚个‛指的是八大山人自己,相如指司马相如,史书载司马相如有口吃的毛病。
八大山人的意思是,自己与司马相如一样,都有口吃的毛病。
按常理,一个有身体残疾的人,不会有意张扬,八大山人却相反,莫非他另有意图?以前的研究多从政治角度入手,如陈鼎之说认为,他是以不语来表达易代所带来的痛苦和愤懑。
但在我看来,他是通过这样的行为表达自己的哲学思考,这与禅宗有着密切的关联。
‚不语禅‛闭上知识的口江西是洪州禅的发源地,马祖大师(709—788)驻锡江西开元寺,宗风大盛,被称为洪州宗。
唐代著名的居士庞蕴一天问马祖大师:‚禅宗不重万法,是什么意思?‛马祖说:‚等我一口吸尽西江水,就来向你说。
‛‚一口吸尽西江水‛于是成了洪州禅最重要的话头。
八大山人有《题画西瓜》诗道:‚无一无分别,无二无二号,吸尽西江来,他能为汝道。
‛说的就是马祖的意思。
‚不立文字‛是禅宗的重要特色。
禅宗何以反对语言?语言即知识,知识即分别,分别起,真实的世界就会遁然隐去。
八大山人所说的‚无一无分别,无二无二号‛,正是禅宗中的核心思想。
清代画家石涛说:‚头白依然不识字。
‛石涛的学养极高,但他说一生都不识字,就是强调不立语言,不以知识,而以智慧来体认世界。
八大山人的不语之探究

八大山人的“不语”之探究朱良志据史料记载,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编者注)和其父都有语疾。
陈鼎《八大山人传》说八大山人之父“亦工书画,名噪江左,然喑哑不能言”。
关于八大山人口吃甚至哑于言的记载也很多。
陈鼎说:“甲申国亡,父随卒,人屋承父志,亦喑哑。
”意思是明亡后,其父去世,八大山人继承父志,也哑于言。
不过是因国亡而哑口无言,还是因生理哑不能言,陈鼎并没有说清。
与山人同时并曾向山人索画的张潮说:“又闻其于便面上,大书一‘哑’字。
或其人不可与语,则举‘哑’字示之。
”这处记载透露出一个消息,山人并不是真正哑于言,而是觉得“其人不可与语”,就挂出免于言的招牌。
八大山人晚年画中常有“个相如吃”的款,“个”指的是八大山人自己,相如指司马相如,史书载司马相如有口吃的毛病。
八大山人的意思是,自己与司马相如一样,都有口吃的毛病。
按常理,一个有身体残疾的人,不会有意张扬,八大山人却相反,莫非他另有意图?以前的研究多从政治角度入手,如陈鼎之说认为,他是以不语来表达易代所带来的痛苦和愤懑。
但在我看来,他是通过这样的行为表达自己的哲学思考,这与禅宗有着密切的关联。
“不语禅”闭上知识的口江西是洪州禅的发源地,马祖大师(709—788)驻锡江西开元寺,宗风大盛,被称为洪州宗。
唐代著名的居士庞蕴一天问马祖大师:“禅宗不重万法,是什么意思?”马祖说:“等我一口吸尽西江水,就来向你说。
”“一口吸尽西江水”于是成了洪州禅最重要的话头。
八大山人有《题画西瓜》诗道:“无一无分别,无二无二号,吸尽西江来,他能为汝道。
”说的就是马祖的意思。
“不立文字”是禅宗的重要特色。
禅宗何以反对语言?语言即知识,知识即分别,分别起,真实的世界就会遁然隐去。
八大山人所说的“无一无分别,无二无二号”,正是禅宗中的核心思想。
清代画家石涛说:“头白依然不识字。
”石涛的学养极高,但他说一生都不识字,就是强调不立语言,不以知识,而以智慧来体认世界。
禅宗问答录

禅宗问答录——现代禅文化倡导者王绍璠先生访谈——就其核心精神来讲,中国禅是上承印度释迦牟尼在雪山六年参禅悟道、以智慧为归依的传承,融合中国儒释道的内蕴而形成的。
——禅是善待大脑,善用大脑。
透过禅的的实践,能够引爆激情,顿开智慧。
唯有通过禅的智慧觉悟,方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变大地为黄金,搅黄河为酥酪。
——一切佛理都是方法论,唯独中国禅是整合这些方法论的方法,是引爆激情、顿开智慧,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方法。
犹如教人游泳,在岸上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用,一脚踢到水里,就学会游泳了,这就是禅。
——正如爱因斯坦自己所说:“在黑暗中焦急地探索着的年代里,怀着热烈的向往,时而充满自信,时而精疲力竭,而最后终于看到了光明,所有这些,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这说的就是他参话头到顿悟的心路历程。
——诸如烧香拜佛,诸如转世、轮回、天堂、地狱这些概念,都是婆罗门式佛教的表现。
——毛泽东是大禅师。
毛泽东把人民军队称之为“人民解放军”,他把原本来自佛学中含有“解脱自在”原义的“解放”两个字,用之于人民战争和国家军队的命名,这是何等绝妙的构思!没有伟大深远的激情和智慧,绝不可能创造出这么伟大深远的名称。
什么是禅问:首先,请问什么是禅?答:从禅的历史传承看,最原始是印度婆罗门时代的禅,那时就有禅定。
婆罗门时代的禅,是指思维修、静虑,也就是三昧,由此可见禅是一种内在修行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达到大梵天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梵我合一”。
到了释迦牟尼时代,释迦牟尼采用了原始禅的精义,扬弃了其中的糟粕,把禅定变成佛教六度的方法之一,也就是开悟成佛的方法之一,融进了他的佛教智慧体系。
及至印度佛教中国化之后,到了五代时期,产生了禅宗。
到了宋代,禅宗更是成为中国佛教的主体,中国佛教大系此时全归禅海,自是佛即禅,禅即佛,中国佛教及禅宗合为不分轩轾的中国禅文化。
严格来说,有两种佛教,即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
印度佛教最初是由释迦牟尼以其智慧,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转化婆罗门之神教而成为印度佛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八大山人与禅门关系的几个问题萧鸿鸣〔摘要〕八大山人不仅皈依过禅门,而且身兼曹洞临济两宗。
本文以详实的资料,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阐释了八大山人的禅门灯统、世系、禅门思想以及他逃禅,还俗等问题。
〔关键词〕八大山人;皈依;禅门。
八大山人为清初四画僧之一(另三位为髡残、石涛、渐江),•又是四画僧中唯一一位在禅门做过住持的僧人。
但是,八大山人在禅门中的灯统、世系、思想等问题,却在历年的研究中,语焉未详者甚多。
其实,自1960年的江西奉新奉先寺发现《个山小像》以后,八大山人的逃禅时间,师从等关系即已明朗,只是后人未能对此加以认真对待和研究,从而使这一问题一直未见论及。
今应《江西省宗教志》主编何明栋先生之请,故将八大山人与禅门的关系等几个问题,写成此文,以释八大山人在禅门三十多年之诸多缺疑。
一、八大山人的禅门灯统八大山人,法名传綮,法号刃庵,字个山等。
在《个山小像》的正中央,有一八大山人释门兄弟饶宇朴的跋文曰:“个山綮公、豫章王孙……戊子现比丘身,癸已遂得正法于吾师耕庵老人,诸方藉藉,又以为博山有后矣……”这段文字,即为八大山人自甲申国变于清顺治五年(1648)戊子逃禅后的灯统及师从记载。
文中所及“耕庵老人”即先在进贤介冈,后在奉新芦田创建耕香禅院的释门长老颖学弘敏,(又作“颖学宏敏”)。
据道光三年朱楣、贺熙龄编修的《进贤县志》卷二十三·仙释·三十二载:“国朝宏敏,字颖学。
天资高朗,机锋迅彻,而随分接引,多所拯拔,嗣博山、雪关和尚法,天界浪杖人,以祖席属师提唱,师坚谢不就,种田博饭,隐居介冈之灯社及奉新芦田。
字畊庵老人(2)。
……法嗣传綮,号刃庵,能绍师法,尤为禅林拔萃之器。
”县志中所说“博山”乃指江西广丰县博山,因该山为曹洞宗寿昌支脉,无明慧经的首座弟子无异元来在此设道场能仁寺而名,故世称元来为“博山禅师”,又叫“博山元来”,或直接称其为“博山”。
雪关即为道,又称智。
曾主法于广信府嬴山寺,并兼任博山能仁禅寺首座。
崇祯三年(1630)元来圆寂后,受请入住博山执掌法席。
此外,有关颖学宏敏参博山嗣席雪关的记载还有:《五灯全书》卷百十六:“洪都奉新头陀颖学弘敏禅师,宜丰陈氏子。
……参博山,,入侍寮。
……随往浙主大慈,掌记宝……夏自武林还瀛山,师为第一座,印以偈。
……是冬,涅……头陀开法。
”另有超永《续灯存稿》卷百十六(字续藏第140册)载:建州松溪弘恩(瑞昌王氏)投博山来,落、次参瀛山。
末注:“雪关嗣”。
信州瀛山成峦(饶州余氏子)投博山,末注:“雪关关(嗣)。
”洪都奉新弘敏(宜丰陈氏)参博山,,末注:“雪嗣”。
这些史载文献,都说明了八大山人业师颖学弘敏是曾尝参过雪关的弟子,所以注称:“雪嗣”。
雪关的事载如下:“信州瀛山雪关禅师,上饶傅氏子。
……依景德寺傅公和尚出家。
一日,见坛经…火烧海底‟句,疑之。
乃参博山来,来令究船子藏身公案,急切提斯。
……六载,大彻源底,开法瀛山(3)。
•”从博山元来以下的世系二十字:“元道弘传一,光普照通。
祖师隆法眼,永播寿昌宗(4)。
”亦可知道“元来”、“道”、“宏(弘)敏”、“传綮”为其支脉所出无疑。
由此,可列八大山人禅门世系如下:曹洞宗寿山法系廪山常忠(1514-1588)嗣传无明慧经(1548-1618);博山元来(1575-1630)嗣其衣钵乃为曹洞宗二十七世;雪关·道(1584-1637)嗣为二十八世;松溪弘恩,瀛山成峦,奉新颖学弘敏·耕庵老人(1607-1672)嗣为二十九世;传綮·八大山人,饶宇朴当为曹洞宗第三十世弟子(5)。
•饶宇朴跋中“博山有后”之说,当即指八大山人嗣席曹洞宗寿昌法系博山的门庭(6)。
二、八大山人逃禅原因分析有关八大山人逃禅的原因,•邵长衡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在南昌北兰寺与八大山人相晤后撰写的《八大山人传》中说:“八大山人者……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发为僧。
”邵长衡文中的“遭变”即指的是1644年的甲申国变。
对于国变,邵长衡又写道:“山人胸次汨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
……予与山人宿寺中,夜漏下,雨势益怒,溜潺潺。
疾风撼窗扉,四面竹树怒号。
如空山虎豹声,凄绝几不成寐,假令山人遇方凤、谢翱、吴思齐辈。
又当相扶携恸哭至失声,愧予非其人也。
”这记载虽是明亡四十七年后的情景,但多少还能从叙述的这三位亡宋遗民中,体悟出八大山人是因为有“郁结”在心之故而出家的,这个“郁结”便是对故国的哀思。
这种思想,亦在后来的逃禅生活和作品中多有体现,如“思君”花押、“八还”印章等等。
尽管如此,但是,对于逃禅的直接记载和史料、文献均不见有详载,故仅能依据“遭变”的特定时间、当时的客观现实和参照八大山人自己所遗留的诗文,印章,以及时人对其逃禅的态度来分析,从而得出一个合理的假想结果。
这种结果,虽不足以完全证实这种事实的可能,但是在没有任何史料的情况下,这一合理假想结果的得出,当不失为让后人引起重视的一种现象。
据《个山小像》饶宇朴所述,•八大山人是顺治五年(1648)戊子才正式遁入佛门的。
从1644年的甲申国变,到1648年的“戊子现比丘身”这四年,作为明王孙的八大山人,他的外部生存条件是非常恶劣的。
所以记载明王子孙的《盱眙朱氏八支宗谱》序说:“改姓易氏、匿迹销声、东奔西走,各逃生命。
”我们可以依据这一时期发生在南昌周边地区的重大事件作一个排列,便多少可以得出八大山人遁入佛门,以求佛门庇护的某种原因。
1644年三月十九日,明崇祯皇帝于李自成攻陷北京时,•在禁园煤山(今景山)自尽殉国,明亡(7)。
1645年八月,清廷髡发令到达江西。
其严厉程度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又禁故明宗出仕等。
九月,清军平江西南昌等府、州、县十一座。
下旨:故明诸王,无论大小,俱著赴京朝。
十月,明降清将领金声桓等血洗峡江、吉安、万安、袁州等抗清力量和人仕(8)。
1646年二月,清江西提督总兵金声桓攻占抚州(今江西抚州,临川治署),•擒南明永王及官员九十余人;五月,对故明宗室“若穷迫降顺或叛而复归及被执献者,无少长尽诛之”;十月,清军破赣州(9)。
1647年八月,清兵杀已投诚并出家为僧的明宗赵王朱由;•擒杀故明宗姓麟伯王、蔼伯王;十一月,擒杀故明义王朱及其子;十二月,擒杀瑞王朱统(10)。
1648年二月,清擒杀明宜春王朱议衍;五月至八月,清军再围南昌,•南昌城内死十余万(11)。
从甲申1644年到戊子1648年前后四年多的时间,•可以说:南昌及周边地区无一日宁。
当时的南昌名士彭士望在诗中说:“王孙各窜伏,困苦无完裳。
谁为杜杜陵,见汝哀彷徨(12)。
”八大山人亦在《个山小像》中自题说:“没毛驴,初生兔,破面门,手足无措。
……”在这种巨大的外部压力下,八大山人面对的是国已破,君已亡,家已败,父、妻、子俱死的残酷现实,摆在面前只有两条路可走,即以死殉国,这是当时许多明宗和明遗民选择的道路;另一条则是落发为僧,求得佛门的苟且余生,说到底,逃禅乃是逃命。
八大山人选择了后面这条用自己的双眼,来看自己最美好的世界被异族蹂躏、摧残的无比艰难、曲折的人生之路。
这一无奈,在八大山人后来的许多诗文和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13)。
而八大山人最终返俗的选择,亦充分地说明了其逃禅的被迫性和无奈性。
三、禅门思想的体现八大山人在禅门共生活了三十多年,其行踪为:在进贤介冈灯社十二年,•在奉新耕香禅院十九年,这十九年,有七年为耕香禅院的主持头陀。
为此,地方志说其:“尤为禅林拔萃之器”,释门同仁则称赞说其:“诸方藉藉,又以为博山有山后矣”。
按照寺庙成规,普通和尚接嗣为长老住持后,当有其徒将其一言一行记录在案,以备后世的教化,这是了解禅门长老主张的最好途径和最为可靠的办法(14)。
但是,有关八大山人在耕香院的禅门语录,一直未见史传和发现。
尽管如此,由于八大山人遗留存世有大量的书画作品和作为信物凭证的印章等,这多少为我们了解八大山人的禅门思想提供了一条可探索的道路。
八大山人在自题《个山小像》时说:“生在曹洞临济有,穿过临济曹洞有。
•洞曹临济两俱非,嬴嬴然若丧家之狗。
还识得此人么?罗汉道底。
”这段诗偈,充分地说明了八大山人虽然是曹洞宗三十世门人,但是所修法门则是曹洞、临济兼而有之。
现存世最早的八大山人作品《传綮写生册》是八大山人在进贤介冈灯社时所作,其诗里诗外,为禅理所浸泡,诗云:“无一无分别,无二无二号。
吸尽西江来,他能为汝道。
和盘托出大西瓜,眼里无端已著沙,寄语土人休浪笑,拨开荒草事丘麻。
从来瓜瓞咏绵绵,半熟香飘道自然。
不似东家黄叶落,漫将心印补西天”等。
从这些充满禅理、禅义、禅机的八大山人诗偈来看:八大山人的诗偈,是用心在与自己对话,他虽不像以往禅门的名宿大德,是在以对话或教训徒儿的方式来阐明自己的禅学观点,但是这种写己胸襟的诗偈方式,亦是其禅学观点的最好代言。
如:曹洞《潭州道吾真禅师语要》:“上堂,一切智智清清,无二无二分。
”又道:“无法可说是名说法(15)。
”《五灯会元》卷三·庞蕴居士:“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曹洞)(16)。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录》第七十三则:“师云:眼里着沙,•不得底太局狭生!曹山道:若是世间麓重贪嗔痴,虽然断却是轻;若是无事无为净洁,此个重无以加也。
”曹洞《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师与密师伯经由次,见溪流菜叶,•师曰:“深山无人,因何有菜,随流莫有道人居否?”乃共议拔草。
龙湖普闻禅师,(唐)僖宗时,辞石霜去至邵武城外,见山郁然深秀,遂拔草,至烟起处,有一苦行居焉。
《碧岩录》卷三[22]条:“雪窦出他们云门,所以一时拔却,独存云门一个。
这韶阳知重拔草,盖为云门知他,雪峰道:南山有一条鼻蛇落处,所以重拔草。
”以上曹洞法门,八大山人诗中随处可见。
八大山人在《个山杂画册》册中有诗句:“欲把问西飞,鹦鹉秦州陇。
”《五灯会元》卷十一·虎溪庵主:“师曰:…得么无宾主?•‟曰:…犹要第二喝在‟。
师便喝。
有僧问:…和尚何处人?‟师曰:…陇西人‟。
曰:…承闻陇西出鹦鹉,是否?‟师曰:…是‟。
曰:…和尚莫不是否?‟师便作鹦鹉声。
僧曰:…好个鹦鹉!‟师便打(17)。
此为临济法门,亦又可见八大山人串门(18)临济,真所谓“生在曹洞临济有,•穿过临济曹洞有。
”八大山人有“驴”印,“驴”款等名号。
•陈鼎《八大山人传》曰:“八大山人……更号曰个山,既而自摩其顶曰:吾为僧矣,何不以驴名,遂更号曰个山驴。
”《五灯会元》卷第三·鲁祖宝云禅师:“师寻常见僧来,便面壁。
南泉闻曰:…我寻常向师僧道,向佛未出世时会取,尚不得一个半个?他么驴年去?”《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从念禅师:“师与文选论义曰:…斗劣不斗胜,•胜者输果子‟。
远曰:…请和尚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