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辅助检查
1. 血液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数增高,早期出现轻度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快。 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可协助诊断,恢复期 标本HSV-1抗体(IgG)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降低者有诊断意义。
辅助检查
2. 脑脊液检查:
腰椎穿刺压力增高 脑脊液细胞数正常或轻、中度升高,一般在早期也可以异形核 增多为主,部分患者可见到较多的红细胞,(50~500×106/L, 蛋白质含量正常或轻度升高,一般低于1.0g/L,糖和氯化物正 常,红细胞或脑脊液黄变提示出血坏死 双份脑脊液做HSV抗体的动态测定,发现脑脊液抗体有升高趋 势,滴度达1:80以上,血与脑脊液抗体比〈40,或脑脊液抗 体有4倍以上升高者,或标本中HSV-1的IgM抗体阳性者有诊断 意义。 检测脑脊液中HSV-DNA:用PCR可早期快速诊断,敏感性和特异 性均较高。 约5~10%的病例早期腰穿检查可完全正常。
导致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及/或变态反应性脑损害, 又称为急性坏死性脑炎或出血性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是世界范围最多见的致死性散 发性脑炎。占所有病毒性脑炎的20%~68%。国 内尚无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机制
HSV分为两个抗原亚型,即I型和I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型,近90%的HSE是由HSV-I型 引起,只有6%~15%系由HSV-II型引起。
诊断及鉴别诊断
5)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多在感染或疫苗接种后急性发病,表现为脑实质、脑膜、脑干、 小脑和脊髓等部位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故症状和体征表现多样, 重症患者也可有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 因病变主要在脑白质,癫痫发作少见。 影像学显示病灶在皮质下白质多发病灶,以脑室周围多见,分布 不均,大小不一,新旧并存。 病毒学和相关抗体检查阴性。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而HSE为脑 实质病变,精神症状突出,智能障碍较明显,少数患者可有口唇 疱疹史,一般不会出现脊髓损害的体征。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李浩 副主任医师
概念
病原微生物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实质/脑膜/血管引起 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非炎症性)疾病。
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立克氏次体/朊蛋白 脑炎/脊髓炎/脑脊髓炎 脑膜炎/脊髓膜炎/脑脊髓膜炎 脑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概况
单纯疱疹性脑炎(HSE)是单纯疱疹病毒(HSV) 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2)明显的精神行为异常、抽搐、意识障碍及早期出现的局灶 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3)脑脊液红、白细胞数增多(WBC≥5×106/L),糖和氯化物 正常; (4)脑电图以颞、额区损害为 主的脑弥漫性异常; ( 5)头颅CT或MRI发现颞叶局灶性病灶或出血灶; ( 6)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有效可间接支持诊断。
病原学或免疫学检查获阳性结果。
诊断及鉴别诊断
3)肠道病毒性脑炎:
该类病毒除引起病毒性脑膜炎外,也是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病 因之一。
多见于夏秋季,呈流行性或散发性发病。表现为发热、意识 障碍、平衡失调、癫痫发作以及肢体瘫痪等,一般恢复较快, 在发病2~3周后症状即自然缓解。 病程初期的胃肠道症状、CSF中PCR检出病毒核酸可帮助诊 断。
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本病尚有争议,
但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控制HSE炎症反应和减轻水肿, 对病情危重、头颅CT见出血性坏死灶以及脑脊液白细 胞和红细胞明显增多者可酌情使用。
用法:地塞米松10~15mg,静脉滴注,每日1次, 10~14天;或甲泼尼龙800~1000 mg,静脉滴注, 每日1次,连用3~5天后改用泼尼松口服,每日60mg 清晨顿服,以后逐渐减量。
治疗---支持对症治疗
全身支持治疗 对重症及昏迷患者至关重要,注意维持营养及水、电 解质的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 养、加强生活护理,预防褥疮及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对症治疗 包括对高热的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抗惊厥、镇静、脱 水降颅压等。
预后
本病病程持续数周至数月,病死率19%~70%。 约5%~10%患者经治疗1~3个月又复发。 少数存活者中残留癫痫、精神异常或认知功能障碍/瘫痪等 后遗症,极少数甚至成为植物状态。 早期诊断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甚至完全恢复至病前状态。
临床表现
2、精神症状:
早期以精神症状突出,发生率约69%~85%,多为人格改变, 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言语减少、不连贯、答非所问,烦 躁不安,接触不良,易激惹,幻听、幻视、欣快和虚构、瞻 妄等,
可能与颞叶和边缘系统受损有关。
部分患者可因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或唯一症状而就诊于精神 科。
临床表现
3、意识障碍及其他:
头部MRI: MRI优于CT,尤其可 发现早期病灶。早期MRI T2加 权像可见到颞叶中、下部,向 上延伸岛叶及额叶底面有周边 清晰的高密度区。严重者可有 脑室受压、中线移位等占位效 应。
诊断及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依据:
(1)口唇或生殖器疱疹史,或本次发病有皮肤、粘膜疱疹;起 病急,有发热等前驱症状
镜下可见神经细胞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形成套袖状。 在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内有嗜酸性包涵体(Cowdry A包涵体),电镜下可见包涵体内有HSV的DNA颗 粒和抗原。脑实质出血性坏死和细胞核内包涵体是 本病的最特征性的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1、一般情况:
四季均可发病,原发感染的潜伏期为2~21天,平均6~8天, 多为急性起病,少数表现为亚急性、慢性或复发病例 前驱症状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头痛、头晕、咽痛、肌痛、 腹痛、腹泻、乏力、嗜睡等。 约1/4患者有口唇、面颊及其他皮肤黏膜移行区疱疹史,多数起 病不久就有发热,体温最高可达38.4℃~40℃。 本病病程长短不一,可持续数日到数月不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
2) 流行性乙型脑炎:
多见于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 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脑脊液压力仅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在50~500/mm,个别 可高达1000/mm以上。病初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单核细胞增 多。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常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 天内,脑脊液检查在少数病例可呈阴性。
诊断及鉴别诊断
2.确诊尚需如下检查:
(1)脑脊液中发现HSV抗原或抗体; (2)脑组织活检或病理发现组织细胞核内包涵体,或 原位杂交发现HSV病毒核酸; (3)脑脊液的PCR检测发现该病毒DNA; (4)脑组织或脑脊液标本HSV分离、培养和鉴定; (5)PCR检查脑脊液中其他病毒,以除外其他病毒所 致的脑炎。
HSV-I经呼吸道或唾液接触初次感染通常发生在儿童或青春期, 常无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口炎、咽喉炎或呼吸道疾病,成人HSVI的抗体检出率高达90%。
病毒感染后沿三叉神经轴索逆行至三叉神经半月节,并在此潜伏, 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在非特异性刺激的诱发下,潜伏的病毒 被激活,复制增殖,通常表现为口唇疱疹,约70%的HSE起因于内 源性病毒的活化。据推测,HSV可能是通过嗅神经或三叉神经侵 入脑组织,损害额叶眶部、颞叶皮质和边缘系统。
诊断及鉴别诊断
4)巨细胞病毒性脑炎:
本病临床少见,常见于免疫缺陷如艾滋病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 的患者。
临床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表现意识模糊、记忆力减退、情感障 碍、头痛和局灶性脑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约25%患者MRI可见弥 漫性或局灶性白质异常。
CSF正常或有单核细胞增多,蛋白增高。因患者有艾滋病或免疫 抑制的病史,体液检查找到典型的巨细胞,PCR检测出CSF中该 病毒核酸可资鉴别。
HSV-II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它所致的HSE主要见于新生儿。 HSV-II原发感染也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引起成年人的无菌性脑膜 炎,而非脑炎。
发病机制
病理
HSE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脑组织水肿、软化和出血坏 死。双侧大脑半球弥漫受损以颞叶内测/边缘系统和 额叶眶面明显,可继发颞叶钩回疝致死。偶亦可波 及枕叶、下丘脑、脑桥与延髓。
临床表现
一般情况:
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儿童多见,成人也可发病。 多为急性起病,症状可有发热、头痛、畏光、肌痛、恶心、呕 吐、食欲减退、全身乏力等,并可有脑膜刺激征。 成人病程可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儿童常超过1周。
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增高,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早期以 多形核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细胞数可达 (10~1000)×106/L。 蛋白质可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严重病例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嗜睡、昏迷或去皮质状 态)。早期也可出现昏迷。重症者脑实质广泛坏死和脑水肿引 起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而死亡 1/3患者出现全身性、部分性癫痫发作; 头痛、颈强、呕吐、失语、轻偏瘫、偏盲,以及共济失调,多 动(震颤、舞蹈样动作、肌阵挛)等;
临床表现
4、神经体征:
弥漫性损害:意识及精神障碍。肌张力增高,脑膜刺激征。锥 体束征。 局灶性脑损害:偏盲、凝视障碍、瞳孔不等大、外展神经麻痹、 偏瘫、共济失调、反射改变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依据:
(1)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2)脑膜刺激征 (3)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4)脑电图、CT、MRI要做吗??
治疗
➢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以对症治疗、支持治疗 及防治并发症为主。
辅助检查
3.脑电图
可见弥慢性高波幅慢波,颞区更明显,并可有周期性高波幅尖波。 脑电图检查可见α波节律消失,弥漫性高幅慢波背景上的局灶性尖 波,多见单侧或双侧颞、额叶异常,以颞叶为中心的周期性同步放 电(2~3Hz)最具诊断价值。
辅助检查
4.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正常,也可见一侧或双侧颞叶、海马及边缘 系统局灶性低密度区,若其中出现点状高密度提示有出 血性坏死,更支持诊断。
病毒性脑膜炎
概况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急性 炎症性病变,以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为主要 表现。 85%-95%由肠道病毒引起,该类病毒有60多个 不同亚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埃可病毒等。 主要有粪-口途径传播,大部分在下消化道发生感 染入血、经脉络丛侵犯脑膜。
病理
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脑膜弥漫性增厚,镜下见脑膜有 炎症细胞浸润。 侧脑室、第四脑室的脉络丛也可有炎细胞浸润。
诊断及鉴别诊断
1)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
带状疱疹病毒可以长期潜伏在脊神经后根以及脑和脊髓的感觉 神经节,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病毒被激活、复制、增殖,沿 感觉神经传到相应皮肤引起皮疹,另一方面沿神经上行传播, 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或脑膜炎。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生脑部症状多数在疱疹后数天或数周, 亦可在发病之前,也可在无任何疱疹病史。 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头痛,呕吐、意识模糊,共济失调、精神 异常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征。 病变程度相对较轻,预后较好。患者多有胸腰部带状疱疹的病 史,头颅CT无出血性坏死的表现,血清及CSF检出该病毒抗体和 病毒核酸阳性,可资鉴别。
治疗
抗病毒治疗
01
02
免疫治疗
03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04
对症支持治疗
治疗--- 抗病毒治疗
(1)阿昔洛韦
第二代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DNA复制,进而导致病毒结构蛋白(γ类 多肽)合成受阻,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具有很强的抗HSV的作用。 常用剂量:成人30mg/kg/日,分3次静脉滴注,连用14~21天,少于 10天常有复发。国际推荐治疗时间为21天,若病情较重可延长治疗时 间或再治疗一个疗程。 副作用:皮疹/震颤,造血系统和肝毒性作用;血尿/肾功能不全,静脉 滴注宜缓慢进行,每次在1小时以上,同时注意补液,嘱患者多饮水, 可有效预防其发生。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患者肝肾功能和全血细胞。
(2)更昔洛韦??
抗HSV的疗效是阿昔洛韦的25~100倍,具有更广谱的抗HSV作用和 更低的副作用。用量是5~10mg/kg/日,静脉滴注,疗程14~21天。
治疗---免疫治疗
1) 干扰素 干扰素是细胞经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组高活性糖蛋白,具有 广谱的抗病毒活性,而对宿主细胞损害极小,ɑ-干扰素 60×106IU/日,连续肌肉注射30天; 2) 转移因子 可使正常淋巴细胞致敏而转化为免疫淋巴细胞,皮下进行注 射,1~2次/周,每次1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