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社会性别意识共29页文档
社会性别

1.什么是社会性别.回想成长过程中性别因素对你的影响?社会性别(Gender)是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
影响成长过程中性别对你的影响:1.家庭方面当幼儿还没有性别意识时,存有男强女弱思想的父母就已经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男孩,女孩了-他们让男孩耍玩具坦克,冲锋枪,允许他们爬树#鼓励男孩敢闯敢拚-男孩在游戏活动的试探中逐渐学会了不怕失败,蔑视,忍受疼痛#懂得了独立自强#频繁活动#学习创造和超越-而家长却让女孩过家家#玩布娃娃-男孩一身泥猴样却不挨骂#而女孩衣服稍微弄脏了一点#声音稍微大一点#便会受训斥-父母要求她们要讲礼貌,要文雅端庄-从家庭到学校都一致鼓励,赞扬女孩的听话,服从,乖巧-这种扬男抑女的封建传统观念和教育使女孩的活动从小就受到社会与家长的诸多限制#使女孩养成被动,温顺的性格#从而缺乏独立,勇敢,探索的精神-这直接制约女孩认识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她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影响到她们未来成才的愿望-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长支持男孩的冒险、探索、吃苦、自立。
而对女孩则鼓励她们的被动、、柔弱、依赖、父母对男孩的要求更加严厉苛刻,希望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取得成功#因为当他们长大以后#将是家庭的顶梁柱,将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父母总认为女孩是需要保护和照顾的。
因此往往对她们的成才要求不高,对其教育重视不够,有一份较稳定的工作#有较好的收入,再嫁一位好丈夫&&就是相当多的父母对女儿的最大期望2.学校方面相对于逞强好胜,活泼好动,顶撞打闹的男孩,老师更喜欢听话,文静的女孩,为得到老师的赞扬,避免斥责,女孩有意无意地压抑内心活跃的冲动,处处约束自己竭力保持安静.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温顺,被动,柔弱的)好,女学生.我本就活泼好动,使得我不太招老师喜欢。
社会性别的社会化主流化

职场平等
在职业发展方面,应消除 性别歧视,为女性提供平 等的就业机会和晋升空间。
公共设施与服务
公共设施和服务应充分考 虑性别差异,满足不同性 别群体的需求。
公共政策与社会性别主流化
制定性别敏感政策
政策制定者应充分考虑性 别因素,制定出有利于性 别平等的政策。
监测与评估
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 测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 效实施。
提高女性卫生保健服务
加强女性卫生保健服务,包括孕产妇保健、生殖健康和乳腺癌、宫 颈癌等常见女性疾病的筛查和治疗。
打击性别暴力和性骚扰
建立有效的机制,防止和打击医疗场所的性别暴力和性骚扰行为, 保护患者权益。
社会性别在健康领域的主流化的挑战与前景
挑战
社会性别主流化在健康领域的推进面临诸多挑战,如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医疗从业者的 意识不足等。
倡导与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性别平 等理念,提高公众对性别 问题的认识。
社会性别在媒体中的呈现与影响
媒体报道中的性别偏见
01
媒体在报道中应避免使用带有性别偏见的言辞和图像,确保公
正客观。
影视剧中的性别形象
02
影视剧中的角色形象应多样化,避免过于刻板的性别角色设定。
网络社交媒体的性别议题
03
社交媒体上应鼓励理性讨论性别问题,减少网络暴力与歧视。
社会性别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到社会文化、历史背景、 地域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社会和群体对同一生理性 别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社会性别期待和规范。
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的关系
生理性别是指个体的生物性别,即男性或女性,这是由染 色体决定的。
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不完全对应,个体在社会中可能被赋 予与自己生理性别不同的社会性别身份,也可能在某些社 会文化中,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身份一致。
何谓社会性别意识 PPT

举例: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关于“莎士比亚 的妹妹”的设想。
1、“每一个坏男人后面都有一个坏女人”的文化内 涵:认定女人是比男人更卑贱更邪恶更愚蠢的种类。
(1)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蕴含的贬斥女性的集体无 意识。
日常谚语:“头发长,见识短”。“最毒莫过妇人 心。”“妇人之仁”。
“他都被女人害了。”“我抵抗不住美色的诱 惑。”传统祸水论的延续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2、“每一个好男人后面都有一个好女人”的文化内涵:认定女 性是为男性服务的性别种类。
(1)儒家文化把女性角色化:把“贤妻良母”的角色限定推到 极端是对女性生命的异化。“妇者,伏也。”(班昭《女诫》) “夫为妻纲”。
3、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作女声”问题:
“画眉深浅入时无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 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近试呈张水部》)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 遣小姑尝。”(王建《新嫁娘》)
“男性作家的奴隶意识,由于实际上存在着 ‘仕’与‘隐’、‘进’与‘退’的选择可能, 表现出来就还不是那么‘绝对而永久’;只有 进入性别关系中自居于对某一个既定的‘夫主’ 的‘绝对永久的屈从’的地位,才能使感情表 现得专一。”(舒芜:《“香草美人”的奥 秘》)
(2)《圣经》文化中的圣母形象:圣母是童 贞女与母亲这两类男性最渴求的女性形象的整 合。
实际上是剔除了女性身上任何与男性价值世界 不和谐的东西,是根据男性自己的需求而不是 根据女性自我的生命逻辑来塑造女性榜样的。
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形象:白雪公主与继母 的辩证关系。《白雪公主》的故事实际上遮蔽 了女性生命的内在逻辑,按着男性的需求压抑 女性生命。
对社会性别的理解

对社会性别的理解
社会性别,通常指作为一个男人或女人的社会含意,泛指社会对男女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即由特定的文化环境规定的被认为是适合其性别身份的性别特征及行为举止。
如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分工;男刚女柔、男才女貌的性别角色期待等。
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分工、社会地位并不是由生理差异决定的,而是与社会文化紧密相关的。
社会性别概念把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差异与由社会文化建构的性别特征区分开来,为探讨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和达到平等的条件、途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至今社会性别概念已经在联合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地区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和领域研究,被作为国家机构、国家和政府决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议题。
浅析高校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

浅析高校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提升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改变高等教育中隐形性别不平等现象的需要,是推动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需要。
提升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可以通过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高校教师教育培训体系中、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自身性别意识的养成、高校建设重视性别因素的学校文化的途径来完成。
标签:高校教师;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意识一、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社会性别(gender)是与生理性别(sex)相对应而被提出的概念。
人们常说的“性别”(sex)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别。
在《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一书中,“社会性别”(gender)一词用来指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社会性别意识指的是从社会性别的角度,为实现社会性别公平,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进行观察、分析和规划的观念和方法[1]。
据此可以将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定义为:教师从社会性别的角度,为实现教育的社会性别公平,对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学过程、课程教材以及师生关系等进行观察,分析和规划的观念和方法,进而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克服这种与性别相关的刻板印象,以促进男女学生的全面发展[2]。
它包括教师自己对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的理解与评价,也包括教师用社会性别意识的视角看待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性别现象。
作为科技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与引领者,高校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状况对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判断及其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建立,社会性别主流化进程的推进均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提升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的必要性(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2011年7月30日由国务院正式通过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中充分体现社会性别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
社会性别的概念及特点(优.选)

2011级社会学陈钊(18号)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和特点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是由一系列有关社会性别的认识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社会性别概念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提出的一个概念。
“社会性别”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国际妇女运动中,1980年代后逐渐被联合国广泛采用,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分析性别平等的重要和基本概念。
1.关于生理性别。
生理性别或曰自然性别,是生理学、生物学意义上对人的区别,指普遍存在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或将女性与男性区分开的生理特征,简称性别。
生理性别一般是不可改变的,或者是很难改变的。
2.关于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是指人们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它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社会文化及其制度造就或建构的。
社会性别概念被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
(二)社会性别差距和对妇女的歧视消除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差距和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
1.关于社会性别差距。
社会性别差距指任何领域内,由于男女两性存在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在社会发展参与程度、获得资源、机会、权利、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工资报酬与福利等方面,实际存在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距。
2.关于对妇女的歧视。
反对和消除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人权、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内容。
所谓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特惠。
对妇女的歧视,是最常见的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的歧视。
(三)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终极目标。
1.关于社会性别平等。
社会性别平等包含着这样的含义: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在不受各种成见、严格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以及各种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自由做出选择。
论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 教育文档

论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一、何谓教师社会性别意识社会性别(gender)是与生理性别(sex)相对应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生理性别指的是男女的生物属性,如人体、荷尔蒙和生殖器官等;社会性别则指通过社会实践发展而成的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角色、行为、思想和情感特征。
社会性别意识(gender awareness)又译作性别意识或性别平等意识,指的是从社会性别的角度,为实现社会性别公平,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进行观察、分析和规划的观念和方法。
根据社会性别意识的涵义,可将教师社会性别意识界定为:教师从社会性别的角度,以实现教育的社会性别公平为目的,对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学过程、课程教材以及师生关系等进行观察、分析和规划的观念和方法。
教师社会性别意识不同于传统的教师性别观念,后者更多地与人的生理性别相联系,带有生物决定论的色彩。
譬如教师认同男孩更适合学习数理学科,女孩更适合学习语言和艺术,并在实际教学中对男女两性学生赋以相应的学业期待,这是传统的带有性别偏见的教师性别观念。
而教师如果认为男孩、女孩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天赋更多的是社会文化影响和教师、家长不同期待的结果,并将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分析,相关的刻板印(sex)进而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克服这种与性别象,以促进男女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这种解决问题的观念和方法即社会性别意识。
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教师获得与社会性别和教育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并将这些知识和经验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以消除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
这原本是版画术语,最早被西方著名记者瓦尔特?利普曼(WalterLippmann)采用,来描述人们的认知受特定文化限制而出现的凝固化、同质化特征。
这个词被用在解释人的特定性别角色和行为模式时被称为“性别刻板印象”,消除它的目的就在于促进教育性别公平的实现。
对社会性别意识的看法

对社会性别意识的看法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文化所建构认为的男人与女人社会性別为二元化的男女区別。
生物决定论者视性別为自然、先天的生理差异,并由此影响了她/他们行为和外观。
但是文化决定论者或部分女性主义者则指出:性別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所谓的社会文化建构,指的是社会制度、权力结构、家庭、就业、教育等诸种制度及因素的作用而造成了社会上的男女有別。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我们所接受的社会文化熏陶和影响等等。
正是这个社会化过程教会了我们知道自己的性别身份,男人是什么样子,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社会性别意识,其实这个词进入我国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它最初来源于西方一些女性主义研究者。
她们发现女人为什么总是不如男人,而且心甘情愿地做家务,照顾孩子、扶持老公,在社会工作中为什么女人常常受到社会性别歧视,女人为什么不能和男人一样享有和男人相等的社会权利和地位,男女为什么不能平等地享有这个世界的资源等等。
起初,她们在寻找这个根源的时候,找了许多原因和理由,比如说女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她的本能义务要生孩子,就是说生育造成了男女不平等等等。
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这个理由也站不住脚,即便是不生育也很难改变人们的一些观念。
最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女性主义者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根本,就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结果。
于是提出了一个人的性别可以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人的生理性别即是指男人和女人先天存在的生理上的差别,比如说男人骨骼大、女人骨骼小,男人比较有力量、女人比较弱小等等。
这和动物界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人类和动物所不同的是,男人之所以成为男人、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又不能简单地取决于生理结构的差别,其后天的成长环境和文化教育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也就是说人一出生,其实就同时具有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所以,女性主义指出:为什么只到今天我们依然无法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现状,其根本原因正是社会文化教育熏陶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