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一、天体运动
1.地球自转和公转
2.昼夜交替原理
3.四季更替原理
4.节气的作用
二、天气气候
1.气温、气压、湿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风的原因和分类
3.云的形成和类型
4.天气预报的作用和方法
三、生物多样性
1.动植物的分类和特征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性
4.灭绝和濒危物种的保护措施
四、生活中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1.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2.常见物质的分离方法
3.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4.常见化学反应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
五、家庭和谐
1.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2.文明用语和行为的重要性
3.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素质
4.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
六、安全知识
1.交通安全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2.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原则
3.身体卫生的保护方法
4.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以上就是三年级科学上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掌握基础概念和原理,理解其实际应用,重视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培养探究和创新意识,同时注意实践应用和生活实用。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水》一、水到哪里去了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得冷)。
4.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上的露水)5.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看见。
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④ 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
7.水蒸发的规律: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
8.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
(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水蒸汽)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汽。
二、水沸腾了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水沸腾时温度为100 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100 摄氏度(一个大气压下);很深的矿井里,深度每增加一千米,水的沸点就提高3℃;在高原地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水的沸点也降低;所以在高原地区,都要使用“高压锅”才能把水烧开、把饭菜煮熟(高压下沸点升高原理);家用高压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锅内气压是1.3 个大气压,沸点一般在125℃左右。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4.水加热实验现象:②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② 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5.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三年级上册科学笔记

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水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渍不见了,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3.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容器内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等。
第三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会结冰。
2.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占据了更大的空间,所以冰块(浮在)水面上。
3.实验时,往烧杯里的碎冰加食盐,从而(降低温度),使试管里的冰更容易结冰。
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用吸管对着冰块某个部分吹热气,被吹的部分会被(融化),甚至会将冰块吹穿。
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没有(沉淀)。
2.许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比如(小苏打、味精、食盐、白糖、红糖)等。
3.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50毫升的水大约可以溶解食盐(18)克,溶解小苏打(5)克。
第六课《加快溶解》1.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和水分离出来,可以用(蒸发)的方法。
3.把一杯浓盐水放在阳光下,让杯里的水(蒸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被(分离)出来。
2023年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大全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植物旳生长变化》1.植物在它们旳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旳过程。
2、我们熟悉旳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旳新生命, 但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裔。
不一样植物旳种子, 它们旳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性各不相似。
但种子旳里面是相似旳, 均有胚根和胚芽。
3.有些种子太小, 我们要用(放大镜)来看。
4.播种凤仙花旳环节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播种过程: 1.要挑选那些饱满旳、没有受过伤旳种子;2、要将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旳出水处;种子放在深度约1厘米旳小坑后再用土盖上, 之后浇上适量水放温暖处;3、已经成株旳植物要等土壤差不多干时再浇花, 要浇就要浇透。
5、播下去旳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怎样才能看到种子旳变化过程呢?(1)在透明玻璃杯旳内壁垫几层纸巾, 装进某些土壤, 使纸巾贴住杯壁。
(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旳中间(不一样旳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水, 不要让种子浸在水中。
6.播下种子后你们做了什么?答;管理、观测、记录。
7、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旳观测活动, 要做好管理、观测和记录等工作。
8、通过观测, 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 再长茎和叶。
植物旳根总是向下生长, 根旳生长速度较快。
每天约5毫米。
9、植物根旳作用: 1、吸取土壤中旳水分和矿物质;2、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0、通过科学家数年旳研究, 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 满足植物生长旳需要。
11.植物怎样自己制造养料?植物旳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旳养料。
(光合作用)是植物绿叶依托阳光提供旳能量, 运用二氧化碳和水, 制造出养料, 并释放氧气。
反应式: 阳光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12.在制造养料旳同步, 它释放出动物和人呼吸所需旳氧气。
13、1771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在植物生长过程中, 花要通过花开花谢旳过程, 花凋落后成果;花包括萼片、花辨、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旳一部分发育而成旳;果实中有种子。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最全整理)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一、空气占据空间吗1.像粉笔、水一样,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2.把一个袋口打开、口朝下的塑料袋快速移动后握紧,塑料袋会鼓起来,这是因为塑料袋装满了空气。
3.在做注射器挤压空气实验时,放一小块泡沫在针筒里会看得更清。
推动活塞,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松手,活塞回到原来的位置;用大一点力气推动活塞再松手,活塞会反弹回原来的位置。
4.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轮胎、充气床垫。
二、空气有质量吗1.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
(2)按“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数字为“0”。
(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2.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
3.17世纪,伽利略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4.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 克,相当于3 枚回形针的质量。
5.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空气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三、热空气和冷空气1.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
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2.取暖器、热气球、孔明灯等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3.制冷空调或冷藏柜应放在房间的上方,这样可以让空气自然下降,降低室内气温;取暖器或暖气片应放在房间的下方,这样可以让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4.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5.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6.制造风的方法:扇扇子、吹头发、吹风车、挤袋子……7.空气的性质: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但空气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有质量、可以流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一、土壤的成分1.土壤的含义: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三年级科学上册必考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必考知识点一、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种子发芽、生长出根和茎、长出叶子、开花结果。
绿色植物的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动物和人类提供食物和氧气。
二、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生命周期:出生、成长、繁殖、衰老、死亡。
常见动物的生命周期:昆虫(如蝴蝶)、鱼类、鸟类、哺乳动物(如人类)。
动物繁殖的方式:卵生和胎生。
三、材料的性质与用途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如木材、石头)和人造材料(如塑料、金属)。
材料的性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导电性等。
材料的用途:根据材料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用途,如木材用于制作家具,塑料用于制作包装材料等。
四、天气与气候天气的变化: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气候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天气预报的作用:了解未来天气情况,做好出行和生活安排。
五、水与空气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具有流动性,能溶解多种物质。
水的用途:饮用、洗涤、灌溉、发电等。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空气的作用:提供呼吸所需的氧气,支持燃烧等。
六、科学探究与方法科学探究的意义: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探究自然现象和规律。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观察与记录的方法:使用感觉器官或工具进行观察,用图表或文字记录观察结果。
七、健康生活与科技应用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电子产品、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科技对环境的影响:科技发展对环境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
总结:三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涵盖了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材料的性质与用途、天气与气候、水与空气、科学探究与方法以及健康生活与科技应用等多个方面。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植物的生长
1.植物的特征:植物是一类有机体,具有根、茎、叶、花等器官,能够吸收太阳光和其他养份,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质,从而生长发育。
2.植物的生长条件:植物生长需要养分、水分、光照、温度等
因素。
3.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生长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如发芽、
生长、萌发、成熟等。
二、植物的分类
1.植物的分类方法:植物的分类主要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
殖特征进行分类,如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苔藓植物等。
2.植物的分类特征:植物的分类特征主要有植物的外形特征、
生殖特征、营养特征等。
三、动物的特征
1.动物的特征:动物是一类有机体,具有复杂的组织结构,能
够运动、感知环境、以及进行进化和适应环境。
2.动物的分类:动物的分类主要根据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殖特
征和营养特征进行分类,如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鱼类、爬行动物等。
3.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本能行为是动物天生具有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在环境中通过经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小小气象员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2.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科学仪器。
3.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时,一般选择没有阳光直射、通风的地方。
4.读数时,眼睛要平视液面。
5.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通常用八个方向来表示风向。
北风是从北向南吹的风,东南风是从东南向西北吹的风。
6.风向标是测定风向的科学仪器,风向标箭头的指向就是当前的风向。
7.可以借助指南针确认方向。
8.风力是指风吹到物体上所表现出的力量的大小。
我们一般根据风速的大小把风力分为18个等级,最小是0级,最大为17级。
9.气象台用风力计来测量风力的大小。
10.生活中,我们通常通过观察户外物体的状态来估测风力的大小。
0级烟柱直冲天,1级轻烟随风偏,2级轻风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4级枝摇飞纸片,5级带叶小树摇,6级举伞步行难,7级迎风走不便,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10级拔树又倒屋,11级、12级陆上很少见。
11.云块占全部天空面积的多少叫云量,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天空中的云量来描述天气。
晴:云量不超过二成;少云:云量不超过四成;多云:云量不超过八成;阴天:云量超过八成。
12.降雨量是指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没有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的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根据24小时的总降雨量可以分为6个等级:小雨0-10、中雨10-25、大雨25-50、暴雨50-100、大暴雨100-250、特大暴雨250以上。
13.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4.某地一年中降下来的雨、雪、冰雹等统统融化为水的量,称为该地一年的总降水量。
制作简易雨量器,需要准备平底直筒的透明杯子、透明塑料尺、双面胶等。
15.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
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
16.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气候特点是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17.防范暴雨的方法:①关注气象部门关于暴雨的最新预报②在房屋门口或地下是出入口放置挡水板或沙袋③及时清理城市、小区的排水设施,保持排水管道畅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班级()姓名()一单元1、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2、热空气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形成了空气的流动。
3、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利用(热空气上升)作为(动力),制作了(走马灯)。
4、(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5、空气虽然(很轻),但是空气有(质量)。
(质量)是物质的量的量度,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和克g)。
6、实验室一般用(天平)来称量质量。
7、托盘天平使用注意事项:(1)称量时,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也就是(左物右码);(2)不能用手摸天平的(砝码、游码和托盘)要用(镊子)夹取;(3)称量前要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4)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5)被测物体的质量=托盘上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读数时,要看游码左边所对应的刻度。
8、1立方米体积的空气质量约为(1.205千克)。
二单元1、昆虫的身体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
2、常见的昆虫有:蚂蚁、蜻蜓、蝗虫、蝴蝶、蜜蜂、飞蛾等。
3、(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
4、鱼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协调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
海马是鱼。
5、金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
6、鱼鳍一共有五种: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
7、鱼头部有鱼鳃,是用来呼吸的,鱼嘴和鳃盖不停地一张一合,是在(呼吸)。
8、;身体两侧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方向,体内有鱼鳔,它能控制鱼在水中的沉浮。
9、鸟的身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前肢化为翼,后肢粗壮,几乎全身有(羽毛),头部长有(喙)。
10、(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略有(弹性)和(防水性),有护体、保温、辅助飞翔等功能。
羽毛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
11、羊、狗、猫等哺乳动物,小时候都要喝妈妈的奶长大。
它们的哺育方式叫作(哺乳),它们的繁殖方式叫作(胎生)。
12、(蝙蝠)是会飞的哺乳动物,(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鼩鼱)是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
(鸭嘴兽)是特殊的哺乳动物。
13、在大自然中已知的150多万种动物中,有些野生动物由于各种原因,数量急剧(减少),逐步面临(灭绝)的危险。
这些动物称为(珍稀)动物。
14、大熊猫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雪豹(bào)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gū)等级中,被评为“极危”物种,中华秋沙鸭在野外的数量其实比大熊猫还要少,此外,金斑喙凤蝶、仰鼻猴(金丝猴)、中华鲟、丹顶鹤、藏羚羊、大鲵(娃娃鱼)等都属于珍惜动物。
15、我国于2000年开始全面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立了很多自然保护区。
天然林是生态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对减轻自然灾害、保护野生动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单元知识点1、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shū)松表层。
2、采集土壤标本时需要携带的工具:铁锹(qiāo)、可密封的塑料袋、标签卡、记号笔等。
3、科学采取土壤标本的方法:要先刮去约1厘米深的表层土,再垂直深挖约20厘米,才能开始采集!4、土壤标签上要注明:土壤采集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土壤标本的特点。
注意:要从不同的地点采集土壤标本如:菜地、山坡、水田。
采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土壤的特点如:颜色,颗粒大小、土壤中的生物。
5、土壤中的主要成分有砂、黏(nián)土、水、空气,另外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由它们腐解而产生的腐殖质。
6、观察土壤的方法:(1)肉眼观察:用放大镜观察、用筛子分离土壤、放入水中静置沉降;(2)实验验证:将土壤密封在塑料袋中观察,将干燥的土壤放置水中观察。
7、土壤的种类: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手捏法:手握(wò)土壤后,再伸开手掌。
土壤散开了,不能成团的是沙质土。
能捏成团,抛(p āo)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黏质土。
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壤土。
8、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土壤类型丰富,土壤颜色繁多,主要有红土、棕土、黄土、黑土、紫色土。
我国古代人民建造了五色土社(shè)稷(jì)坛(现存于北京中山公园),体现着人们对土地的崇(chóng)拜(bài)。
9、沙质土的透水性强,保水保肥能力差;黏质土透水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强;壤土透水性良好,且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10、土壤是植物生存的基础,植物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11、破坏土壤的行为:过量喷洒农药、非法取土、过度放牧、乱倒垃圾12、造成土地沙漠化扩(kuò)展的根本原因是:滥牧牲(shēng)畜(chù),滥伐森林,滥挖破坏草场,滥垦耕(gēng)地以及滥用水资源。
13、我国对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方法如下:合理放牧,营造防沙林带,多种树种草,控制农垦以及合理开发水资源。
四单元知识点1、在拼图的过程中,每个七巧板小块的形状没有发生改变,它有确定的形状。
2、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容器,水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3、无盖的情况下,气体会跑出瓶外。
4、固体有确定的形状。
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5、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体积。
6、固体和液体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没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总是能充满它所在的空间。
7、量筒是度量液体体积的仪器,量筒上的单位是“毫(háo)升”,用符号“mL”表示。
使用量筒要轻拿轻放,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凹面齐平。
8、同一杯水,倒入不同形状的量筒中,水的形状改变了,水的体积不变9、不规则形状的固体的体积测量方法:可以将石块浸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水面会上升,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10、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物体的质量也不变。
11、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变化、状态变化而改变。
12、固体、液体、气体是物体存在的三种形态。
物体具有的物质的多少不变时,就有确定的质量。
五单元知识点1、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要判断物体的冷与热,用温度来描(miáo)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2、用皮肤的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会出现感觉不可靠和不准确的情况。
3、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
4、1742年,瑞(ruì)典科学家摄尔修斯(sī)创立了“摄氏温标”。
后来人们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水沸(fèi)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两者之间被分成100个刻度,每个刻度就是1℃。
5、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重点关注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量程:就是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是多少。
分度值: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
6、温度计的读写:零刻度以下的,写作-9℃,读作零下9摄氏度。
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7、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1)选用具有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2)手持温度计的上端。
(3)温度计的液泡浸入水中,不能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4)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开始读书,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面齐平。
8、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受热体积膨(péng)胀,受冷体积收缩。
生活中液体热胀冷缩现象:烧水时如果水装得较满,水还没有烧开就会溢出来;超市里面的饮料都不装满。
9、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生活中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夏天自行车充气太足会发生爆胎现象。
灌热水后,暖瓶的塞子有时会跳出来。
11、固体与液体、气体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
生活中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应用:水泥路面留缝,高压电线冬天绷紧。
六单元知识点1、蔡(cài)伦(lún)(约61—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
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并革新了造纸工艺。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科技(jì)四大发明之一。
2、古代书写材料有诸多缺点,例如量大、笨重、不好阅读、不便于保存、价格昂贵、不好传阅等。
纸的出现以及蔡伦改进造纸术,终于解决了人们的难题。
3、蔡伦的造纸术(1)切料:将麻头、破布、树木、旧渔网等具有植物纤(xiān)维(wéi)的材料切碎(suì),洗干净。
(2)蒸煮:先用草木灰水浸泡,去掉一些杂(zá)质后再蒸煮。
(3)打浆:煮烂以后捞起来,滤(lǜ)干,舂(chōng)捣成糨(jiàng)糊状,然后放入水池中进一步打散纤维,形成纸浆(jiāng)。
(4)抄纸:用抄纸器将纸浆均(jūn)匀地抄起,压平,滤掉水。
(5)晒纸:将抄出的纸浆连同抄纸器一起晾晒,干燥(zào)后再揭(jiē)起。
4、蔡伦改进技术造出的纸轻薄(báo)平整,便于书写。
他总结、概括出来的加工顺序,可以称为“造纸流程”。
掌握了这个流程,就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提高工作效率,这种技术流程还可以进行大面积推广。
5、不管什么纸,各种纸的内部结构都是由纤维组成的。
蔡伦造纸各流程的最终目的是要分离植物纤维使之重新结合形成纸。
6、我们的造纸方案:(1)碎纸:用手将卫生卷纸撕碎。
(2)浸泡:将碎纸倒入水中浸泡。
(3)打浆: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到形成纸浆。
(4)抄纸:用抄纸器将纸浆均匀地抄起,用泡沫塑料板压平,滤掉水。
(5)吹干:用吹风机吹干,揭起。
7、造纸也会造成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粉尘等污(wū)染(rǎn)物,需要特别注重污染治理。
8、再生纸是以回收的废纸为主要原料造出来的纸张。
据统计,1000千克废纸可以造再生纸850千克,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还可以节水节电,减少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