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教案

合集下载

月光启蒙教案模板6篇

月光启蒙教案模板6篇

Quality is a matter of tutoring, and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minors.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月光启蒙教案模板6篇月光启蒙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二、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2、时光匆匆流逝,但童年的夏夜却永远留在作者记忆的最深处,配乐朗读第一小节3、读着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4、出示孙友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母亲不识字,但她为我吟唱的歌谣,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成为我一辈子最温馨、最幸福的回忆。

(二)、学习歌谣、童谣1、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读读母亲的歌谣、童谣,去感受母亲的启蒙吧!2、自由读读课文中的五首歌谣、童谣,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三)、感悟月光、母亲、启蒙1.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农家月夜场景)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清唱的歌谣)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4.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月光启蒙教案8篇

月光启蒙教案8篇

月光启蒙教案8篇月光启蒙教案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画面、朗读歌谣,感受作者在童年夏夜的月光下美妙、诗意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初步感受母亲的形象。

2、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字,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感悟作者母亲乐观豁达的形象以及她对童年时的作者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母爱的崇高,珍惜美好亲情。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引导孩子读好文中的优美语句。

教学难点:引导孩子揣摩语言文字,用心体会母亲的形象。

教学过程:同学们,很高兴今天可以和你们一起学习语文,这节课周老师将和大家共同阅读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散文《月光启蒙》,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齐读课题,预备齐!一、预习反馈,概括内容1、课文中有一幅画面动人地展现了月光启蒙的故事,打开书,找到这幅画。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谁能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画面描绘了什么内容?(童年的夏夜,孙友田的母亲在柔和的月色中,搂着他,时间环境动作给他唱歌谣、讲故事、说童谣、猜谜语。

)2、这么一说,就把画面说具体、说丰富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概括出来了。

3、同学们,其实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家夏夜生活的场景,可是这幅画面中却融入了景色、人物、歌声和情感那么丰富的内容,这幅画面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脑海里,一辈子抹不去。

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她的形象像打下了烙印一样刻在作者的心里。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感悟母亲的形象这一任务来学习,下面让我们走进画面。

二、走进画面寻找诗意初探形象1、出示学习要求。

先听老师读课文一、四两个自然段中的部分语段,再抓住“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句话,自己读一读,画一画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体会。

2、学习要求都明确了吗?捧起书,看着书,听老师读。

这两段话写得美吧?下面按照学习要求自己去读。

3、师生交流。

①同学们,你读出了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读给大家听一听。

②三个点。

A)景色美:(“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2023年月光启蒙教案模板汇编5篇

2023年月光启蒙教案模板汇编5篇

2023年月光启蒙教案模板汇编5篇月光启蒙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

2、学习用词语的引伸义及通感的方法来表情达意。

3、读文中的民歌民谣,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4、在文中感受母亲的爱。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谢。

教学过程:一、导入:1、十几年前,有这样一首歌打动了我的心,这就是《母亲我为你骄傲》。

请同学们听,并看屏幕上的歌词。

(学生听歌并看歌词)2、十几年后的今天,一篇__以同样的情感再次震撼了我的心。

这就是“煤矿诗人”孙友田写的《往事如歌——月光母亲》。

我们曾经学过孙友田的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诗人孙友田回到故土,看到母亲老了、病了。

严重的病情使老人再也不认得眼前的儿子了。

这使作者伤感起来,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启迪,写下了《往事如歌——月光母亲》这篇__。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月光启蒙》就是由《往事如歌——月光启蒙》改编的。

二、解题:1、启蒙:启,开导;蒙,蒙昧无知。

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2、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三、初读课文:1、读正确生字词:提醒大家“时辰”和“篱笆”两个词的第二个字读轻声。

2、学生分节读课文,提两个要求:在课文中读准字音;想想,母亲是怎样在月光下为作者启蒙的?3、学生听读课文。

4、学生和老师简评分节朗读的情况。

回答问题:母亲是这样为作者启蒙的,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教师随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5、根据这四个内容分段:唱歌谣(1——5)讲故事、唱童谣(6——9)说谜语(11——13)(14)总结全文,点明母亲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四、细读课文:1、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教师板书“美妙”)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请大家读读第一段“母亲为我唱歌谣”,读读想想。

(1)首先,童年的夏天,家乡小院的景色优美,你看: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柔和的月光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月光启蒙教案4篇

月光启蒙教案4篇

Those smiling eyes scattered with the wind are like the emotional verses of a lonely poet, one after another,staggered.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月光启蒙教案4篇月光启蒙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二、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2、时光匆匆流逝,但童年的夏夜却永远留在作者记忆的最深处,配乐朗读第一小节3、读着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4、出示孙友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母亲不识字,但她为我吟唱的歌谣,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成为我一辈子最温馨、最幸福的回忆。

(二)、学习歌谣、童谣1、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读读母亲的歌谣、童谣,去感受母亲的启蒙吧!2、自由读读课文中的五首歌谣、童谣,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三)、感悟月光、母亲、启蒙1.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农家月夜场景)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清唱的歌谣)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4.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3篇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3篇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内容:《月光启蒙》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月光启蒙》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的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月光启蒙》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朗读和欣赏诗歌。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录音机或者电脑等播放设备。

2.准备课件或者黑板。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先问学生在晚上会遇到的月亮。

引导学生回忆月亮的样子和它给人的感觉。

Step 2:呈现诗歌(10分钟)播放录音或者朗读诗歌《月光启蒙》,让学生听。

Step 3:理解诗歌(10分钟)1.教师提问:“诗中有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是在描述月亮的特点和形象?”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例如,“清辉照人心”表达的是月亮的明亮和温暖,让人感到心灵被启迪。

Step 4:朗读欣赏(15分钟)1.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学生分组朗读诗歌,评价对方朗读的效果。

3.学生个别或者小组朗读整首诗歌,评价和欣赏对方的表演。

Step 5: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整篇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Step 6:拓展(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一个关于月亮的短诗或者插画。

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月亮的短文。

可以用诗歌的形式,也可以用散文形式。

教学反思:通过《月光启蒙》这首诗歌的教学,旨在引发学生对月亮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诗歌的教学多有情感和审美上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月光启蒙》教案精选3篇(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

2.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主人公对风筝的热爱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月光启蒙》教案【优秀10篇】

《月光启蒙》教案【优秀10篇】

《月光启蒙》教案【优秀10篇】《月光启蒙》教案【优秀10篇】《月光启蒙》教案篇一……师:她唱了哪些民歌民谣?生:(回答)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民歌民谣。

老师想先让你们自学(出示歌谣)并提学要求(出示)在自学过程中,你可以自己动笔写写,画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交流: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段歌谣(生读)请同学生1;他声音太轻了。

生2:没有感情生3:……师:两首歌谣应该怎么读呢?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回答的非常好,(出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读?生;我们应该轻轻的生;甜甜的生;要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师:对,我们应该轻轻的读,我们一起来试下师:想不想听听母亲是如何为我吟唱的(放录音)你觉得母亲吟唱的好吗?我们一起想象自己也在妈妈的怀抱里听妈妈唱着歌谣。

(生想象)师:刚才我们听了妈妈唱的歌谣,你从歌谣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生;回答……《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重要的讲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

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母亲及为好的童年生活。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用民间文学给我启蒙,引领“我”走进了诗歌的王国。

在教学这一片段时,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表现令我惊讶,他们对民歌民谣根本就不感兴趣,在自渎时,发现有些同学在暗自发笑,我想,这也许是因为这些歌谣、民谣是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作品的缘故,早就落伍啦!现在的学生更喜欢的是卡通人物吧。

在听母亲吟唱的录音,同时要求想象自己同样也在妈妈的怀抱里时,有些学生显得有些不耐烦,更加不会感兴趣,更出乎我的意料。

但是我进而一想,恍然大悟:现在的学生钟情于电脑和电视,家中也没有露天的阳台,父母也没有心思给孩子讲那些老掉牙的民俗歌谣,难怪毫无兴趣。

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不少,对于那漆黑的夜空早已经没有了联想和憧憬……在这些歌谣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发的进行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之间进行了讨论,自己进行探究,一部分本来没有学习自主性的同学在另一部分同学的带领下体现出了自己学习的个性,他们也能积极思考,体会到了母亲的勤劳,辛苦,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这些都是同学自学体感受的,体现出来的。

2022月光启蒙教案汇编五篇

2022月光启蒙教案汇编五篇

2022月光启蒙教案汇编五篇月光启蒙教案篇1月光启蒙教案篇2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画面、朗读歌谣,感受作者在童年夏夜的月光下美妙、诗意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初步感受母亲的形象。

2、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字,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感悟作者母亲乐观豁达的形象以及她对童年时的作者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母爱的崇高,珍惜美好亲情。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引导孩子读好文中的优美语句。

教学难点:引导孩子揣摩语言文字,用心体会母亲的形象。

教学过程:同学们,很高兴今天可以和你们一起学习语文,这节课周老师将和大家共同阅读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散文《月光启蒙》,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齐读课题,预备齐!一、预习反馈,概括内容1、课文中有一幅画面动人地展现了月光启蒙的故事,打开书,找到这幅画。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谁能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画面描绘了什么内容?(童年的夏夜,孙友田的母亲在柔和的月色中,搂着他,时间环境动作给他唱歌谣、讲故事、说童谣、猜谜语。

)2、这么一说,就把画面说具体、说丰富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概括出来了。

3、同学们,其实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家夏夜生活的场景,可是这幅画面中却融入了景色、人物、歌声和情感那么丰富的内容,这幅画面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脑海里,一辈子抹不去。

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她的形象像打下了烙印一样刻在作者的心里。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感悟母亲的形象这一任务来学习,下面让我们走进画面。

二、走进画面寻找诗意初探形象1、出示学习要求。

先听老师读课文一、四两个自然段中的部分语段,再抓住“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句话,自己读一读,画一画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体会。

2、学习要求都明确了吗?捧起书,看着书,听老师读。

这两段话写得美吧?下面按照学习要求自己去读。

3、师生交流。

①同学们,你读出了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读给大家听一听。

②三个点。

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教案月光启蒙教案「篇一」《月光启蒙》经典教案《月光启蒙》文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回忆了母亲在“我”童年时代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为“我”带来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表达了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 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 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指导1. 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 检查自学情况(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 通读课文,思考分段交流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

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

文章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

教学中着力凭借课文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夜场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间文学所散发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亲情,体会“我”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深度解读文本,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我”深深地感激母亲给“我”的文学启蒙的感情,还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充满乡土气息的质朴的民间文化其实也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根基,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间文化就是老百姓的情感载体,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

(冯骥才语)让学生感悟民间文学的神奇魅力,并能从中受到“启蒙”也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目标预设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深意。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

第一板块
品味歌谣,感受民间文学魅力 10
1.指导读课题,师:当你读着课题时,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读着课题,我仿佛听到了————-,看到了————-感受到了——————
2.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一只眼睛读文字,一只眼睛读文字背后的东西)
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艺术特色:明快、流畅、含蓄、风趣
押韵,哭、屋、笑、轿
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第二板块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所以孙友田在若干年后回忆起童年的夏夜,总是充满深情的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是什么让作者对于童年的夏夜总是念念不忘,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呢
1、引读;暑热散去了……最美的时辰。

1.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农家月夜场景)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清唱的歌谣)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轻柔的、温暖的、甜美的
4.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读到这儿,你们能想象,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呢?快乐着、幸福着、陶醉着……把这些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

(指导朗读)
(4)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吧?从这“芳香”,你品出了什么?这“芳香”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的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2)指导朗读。

崇敬、仰慕
5.读到这儿,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师生介绍:孙友田的故乡在安徽北部黄河故道的边上,全家就靠几亩盐碱地维持生计。

孙友田的父亲是位半世坎坷的农民,年轻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

每年春秋两季给大户人家当短工,做些农活;到了冬天,只好跟着他堂哥做叫化子,唱着莲花落沿街乞讨。

交流理解(1)学生默读后交流:外婆把这些歌谣传给母亲、母亲又传给了我,这就是传承。

长大后,孙友田成了一名煤矿工人,生活也很苦,但他白天干活,晚上坚持学习写作,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读者传递着自己对“爱”的理解。

这一切都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

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不由发自内心地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师: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童谣、故事和谜语对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

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的浓浓的情,浓浓的爱。

请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改成诗歌形式
(1)学生自由读。

(2)(把最后一段改成诗歌形式)配乐读。

第三板块表达怀念之情
1.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多少年过去了,母亲的那熟悉的声音依然响在耳畔,响在孙友田的心中。

可是,同学们知道吗?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母亲其实已经身患重病。

请看原文的开头:(师深情诵读,母亲已经老了,患
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
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

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她永远不再明白儿子的内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
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的呼唤啊……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2.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
4.多少年过去了,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就会想起那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想起母亲那玉石般的雕像,想起她甜甜的嗓音,深情的吟唱……(再次播放清唱的歌谣)……感谢月光启蒙,她让我们也想起了那一首首充满泥土芳香的歌谣。

二、总结全文
人类的头脑犹如创造力源源不断地宝藏,养育孩子就等于是在创作作品,送话齐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