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西北边疆
历史上对新疆的管辖制度

历史上对新疆的管辖制度新疆作为中国的西北边疆,历史上在不同时期被不同的政权所统治和管辖,其管辖制度也随之变化。
下面就从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分步骤介绍新疆的管辖制度。
1. 夏、商、周时期早在夏商周时期,新疆地区是中国古代的西部边疆,是华夏的部落地区。
这个时期的新疆地区被称为西域,在这个时期,由于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距离较远,所以政治和文化上的管辖和影响相对较小。
2. 汉、唐时期汉朝时期,新疆地区被划分为四十余个国家,称为西域都护府。
随着唐朝的统治,西域都护府分成了十二镇,再次成为了中国的西部边疆,延续至唐朝末年。
3. 辽、金、元时期辽、金、元时期,辽金时期新疆地区被归属于柔然国,元代管辖新疆地区的是中书省、行台、枢密院等官职,设置新城等地为驿站以担负信息传递和银两储藏的功能。
4.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新疆实行军政分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辖的地区,可以说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新疆史上的分裂和混乱期。
明代时期,是新疆地区的汉化时期,清代时期是蒙古族和满族勋贵入驻新疆的时期,这个时期流亡大量的汉族移民逐渐增多。
5.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新疆地区开始重视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利益,不过这个时期的新疆地区依然不够稳定,军阀混战和分裂现象依然存在。
这个时期,新疆地区曾一度成立了东疆省、北疆省等。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疆地区实行了非常重要的改革和措施,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行自治、自治区人代会和自治区政府,实现了新疆地区的政治稳定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
到了20世纪80年代,新疆地区又开始实行全面改革开放政策。
总之,新疆地区的管辖制度在历史上是非常不稳定的,经历了漫长而混乱的历史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更新变化,也为新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意识到新疆在历史上的地位,必须要促进新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新疆地方史

新疆地方史新疆是我国的一个五大民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边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的地方史可以追溯到大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新疆地区已经有了人类的存在。
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新疆的历史变得异常的丰富多彩。
一、古代新疆古代时期,新疆地区还是以游牧民族为主,主要是匈奴、东胡、鲜卑、突厥等民族。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新疆地区被汉朝、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等中原王朝统治。
7世纪至13世纪,因为唐朝的灭亡,新疆地区逐步成为各个游牧民族的领地,其中包括回鹘、噶尔丹、拓跋思恭、柔然等民族。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把包括新疆在内的整个东亚和南亚地区都纳入了帝国的统治之下。
二、清朝时期在清朝时期,新疆地区被纳入了中国统治之中。
在这个时期,新疆地区逐渐形成了现代新疆的基本面貌。
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立了伊犁将军、沙州将军、和田将军等地方行政单位,并在新疆地区较为重要的城市内设立了驻军。
这一时期,新疆地区曾发生过一系列反清起义,其中,义和团运动对新疆地区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疆地区是一个具有极高重要性的地区,它不仅影响到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全体进程。
20世纪初,新疆地区的护照等政策引起了各个民族的不满,特别是维吾尔族的人民对于中国政府的不信任感越来越加重。
20世纪30年代,新疆地区发生了多次武装起义,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同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向新疆进军,先后攻占了该地区的各个城市。
新疆陷于战争胜利和稳定两种相互矛盾的状态。
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实行谅解政策,加强了在该地区的民族政策。
四、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地区发生了很多变化。
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边疆省份,新疆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在经济方面,新疆地区逐步从一个农业大省转变成一个以工业、服务业、旅游业为主的多样化经济结构;在社会方面,新疆地区逐渐走向多元化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日益增强;在文化方面,传承和发展优秀的各路文化,鼓励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汉武帝的边疆政策

汉武帝的边疆政策
汉武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显赫的一位帝王,他的边疆政策也是古代中国政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汉武帝的边疆政策始于其开汉帝的统治时期,持续到汉武帝下统治时期并且引领中国朝代到壮大。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他处理了西北边疆契丹国和辽国的关系,使得汉朝的领土和能力得到大大的扩大,造就了汉朝最显著的边疆成就。
一、处理西北边疆契丹国和辽国关系
汉武帝处理西北边疆与契丹国和辽国的关系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建立了与契丹国和辽国的良好关系,这是破除历史长期两国之间存在的敌对局面的重要措施,他发出了布告,在西北边疆开展了多种合作,提倡友好与和平,双方关系急剧改善。
二、建立郡县制
其次,汉武帝建立了郡县制度,划分了西北边疆。
这个新的行政区域划分将西北边疆的不同种族融合在一起,把他们的自治政府和种族身份统一起来,使他们向汉朝的统治十分忠诚。
郡县制度的建立,使汉朝的统治更加稳固,更加繁荣,也使得契丹国和辽国的募兵税等财务收入大量增加,为汉朝政府治理大西北边疆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三、处理西北边疆其他地区
此外,汉武帝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处理西北边疆的其他地区,比如拓跋家族在莽原地区的迁徙,他们将莽原地区开发成有汉
士居住的地区,使莽原地区变成汉朝的势力范围。
此外,汉武帝还在西北边疆建立了多种新的行政机构,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为地区的安全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汉武帝的边疆政策造就了汉朝的繁荣昌盛,把汉朝带到了中国朝代的高峰。
他的政策对汉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为中国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的边疆政策,是古代中国政治史上最伟大的政策之一,它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中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表格

设澎湖巡检 司,加强对琉 球的管理。
明 ④明朝设
明朝实行 明朝设
奴儿干都 司。
土司制 度,永乐 年间,实 行“改土 归流”。 设贵州布 政使司。
立卫 所,建 立僧官 制度。
清 清朝设盛 清朝在乌 1726年, 清朝确 ①1683年,清廷
京、吉 里雅苏台 雍正帝在 立达赖 命福建水师提督施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三国
秦汉 秦朝设辽 时期 东郡。
唐 8世纪前 期,唐朝 设置黑水 都督府; 开元初, 玄宗封大 柞荣为渤 海郡王, 统辖忽汗 州,加授 忽汗州都 督。
元 元朝设辽 阳行省。
秦朝设九 原郡。 公元前60 年,西汉 设西域都 护;东汉 任命班超 为西域都 护,管辖 西域。 唐朝设安 西都护府 和北庭都 护府。
页岛在内
管辖的最高地国领土。
历代对边疆的管辖
林、黑龙 设将军, 云南、贵 和班禅 琅进军台湾。澎湖
江三个将 在科布多 州、广
由中央 一战,郑军大败,
军辖区; 1685年、 1686年两 次雅克萨 之战打退 了沙俄的 侵略; 1689年中 俄《尼布 楚条约》 从法律上 肯定了黑 龙江和乌 苏里江流 域包括库
设参赞大 臣。1762 年,在伊 犁设将 军,1884 年设新疆 省。
西、四川 等地,大 规模推 行“改土 归流”。 大量委派 流官代替 土司,加 强了中央 政府对西 南少数民 族地区的 管辖。
政府册 封的制 度,派 驻藏大 臣,代 表中央 政府同 达赖、 班禅共 同管理 西藏。
郑克塽投降,台湾 纳入清朝版图。 ②1684年,设台 湾府,隶属于福建 省。台湾府的设置 加强了台湾同祖国 大陆的联系,促进 了台湾的开发,巩 固了祖国的海防, 维护了国家主权和 统一。 ③1885年,光绪 帝时,清政府认识 到东南海防的重要 性,在台湾建省, 始成直属中央政府
西域都护府名词解释

西域都护府名词解释西域都护府是中国古代设立的一个行政机构,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地区,是管理和统治中国西北地区以及西域地区的行政中心。
下面是对西域都护府的一些核心名词做出的解释:1. 西域:西域是指古代中国所称呼的西部边疆地区,主要是指今天的新疆地区以及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
西域在古代中国的地理上算是比较偏远、边疆的地区,与中国内地相对较远。
2. 都护府:都护府是唐代设立的一个行政机构,负责管理边疆地区的行政、军事和经济事务。
都护府下辖有州和县,都护府的首领被称为都护。
西域都护府具体管理的地区包括河西走廊、凉州、武威、敦煌等地,其辖区内有许多重要的军事要塞和贸易重镇。
3. 都护:都护是都护府的首领,负责统帅该地区的行政和军事工作。
都护在军事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责防卫边疆地区的安全,保障贸易和人员往来的顺利进行。
都护一职在西域都护府设立的初期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担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都护的职位逐渐地成为世袭制的职位。
4. 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指黄河以西、天山以南的一条狭长的地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通道和经济区。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核心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一直是连接中国内地与西域的重要通道,也是汉族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流的重要中心。
5. 凉州:凉州是古代中国在西域地区设立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甘肃省一带。
作为西域都护府的一部分,凉州是管理西域地区的一个重要行政单位。
凉州历史上是中国的北疆边塞地区,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政权更迭,同时也是汉唐文化在西域地区传播的重要基地。
6. 敦煌:敦煌是一座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古城,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作为西域都护府的一部分,敦煌是管理西域地区的一个重要县。
敦煌以著名的莫高窟而闻名于世,莫高窟是中国最重要的佛教艺术遗址之一,吸引了无数的文化古迹爱好者和旅游者。
中国古代的西北边疆

中国古代的西北边疆摘要:古代西北边疆使我国的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西北边疆的研究也是重点之一。
本文分析了西北边疆的演变史,分别从地理环境变迁,民族和国防安全三方面阐述。
关键词:西北边疆,地理环境,变迁。
疆域,意指领土的范围或面积。
例如,我国疆域辽阔。
《荀子•君道》:“则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而边疆则是指有关国家边缘地带地理研究的统称。
边疆通常是指毗邻国界的连续地域,具有邻接国家、国界线和边疆地区的自然、历史、经济及社会诸方面的地理特征。
一、地理环境变迁1.西北地理格局的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质运动在我国西部表现为受印度板块向北移动的影响,以挤压、褶皱和隆起为主,形成山系与盆地相间排列,奠定了“三山两盆”的地貌形态。
早第三纪(距今7000万〜2500万年),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发生海侵,形成与古特提斯海相连的喀什海湾,而其他地区均已成陆,其中包括准噶尔、柴达木、藏北盆地和内蒙古一带的戈壁盆地等陆相盆地区,以及古天山、古祁连山和晋陕高地等山区。
到早第三纪晚期的渐新世(距今4000万〜2500万年),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帕米尔地区碰撞拼合,西部海湾消失,塔里木盆地与古地中海分离,形成统一的内陆盆地。
晚第三纪(距今2500 万〜300 万年),在印度板块向北的强烈挤压下,青藏高原急剧隆升。
西北地区因此受到强烈的南北向挤压,盆地急剧下沉,天山、昆仑山快速隆升,并向盆地挤压逆冲,形成了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
在东部甘陕一带,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挤压刚性的鄂尔多斯地块,在地块边缘受力区形成了六盘山脉,而在鄂尔多斯地块西北和东南两侧分别形成了类似“压力影”的拉张盆地,即银川、河套与汾渭盆地。
进入第四纪(距今250 万年)后,青藏高原以及各盆地周围的山脉强烈隆升,在塔里木盆地山前堆积了3000多m的西域砾岩,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
柴达木盆地早期为一巨大的淡水湖泊,晚期湖面减小变咸。
中国古代对新疆的管理

中国古代对新疆的管理中国古代对新疆地区的管理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的诞生。
新疆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边疆,是连接中国和西亚、中亚以及欧洲的重要通道,因此在古代的中央政府治理下,新疆的管理策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在古代对新疆的管理中,中央政府实行了委任制度。
中央政府会委派官员到新疆地区担任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和监督新疆地区的事务。
这些官员通常是经过选拔和培训的有经验的官员,以确保他们能够胜任管理这个边疆地区的职责。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维护边境的安全,保护边民的利益,并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其次,在管理新疆地区时,中央政府实行了“耕戍制度”。
根据这一制度,中央政府将新疆地区的一部分土地划分为官田,由中央政府派驻的官员和士兵负责耕种和管理。
这些官田的收益主要用于维持边疆地区的军事和行政开支。
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控制,中央政府还设立了军事要塞,以确保边境的安全。
另外,在对新疆地区的管理中,中央政府实行了安抚政策。
由于新疆地区居住着多个民族,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安抚和团结各民族。
例如,中央政府鼓励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保护各民族的语言和宗教信仰,建立和维护各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
此外,中央政府还为新疆地区的民众提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最后,在古代对新疆的管理中,中央政府实行了贸易和经济开发政策。
新疆地区是连接中国和西亚、中亚以及欧洲的重要经济通道,因此中央政府鼓励和支持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发展。
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进行投资,修筑交通设施,推动商业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民众的就业。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对新疆地区的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通过委任制度、耕戍制度、安抚政策和贸易经济开发政策,中央政府实行了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理。
这些管理策略旨在维护边境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各民族权益,并且为新疆地区的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边疆制度及影响

中国古代边疆制度及影响(一)中国古代史时期1、两汉时期:①张骞通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同内地联系,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②西域的葡萄、核桃、胡萝卜等种子传入内地。
③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今新疆地区。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匈奴、鲜卑、氏、羯、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内迁,鲜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原因):①民族融合增强。
②鲜卑贵族用落后方式统治人民,矛盾激化,统治面临危机。
(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改变北魏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巩固北魏的统治(3)措施:①借鉴汉族政治、经济制度,加强管理官吏、经济。
②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③学习汉族文化风俗(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推行汉族教育制度,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
(4)作用: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进程3、唐朝:①唐太宗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被各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威”——派兵迎击叛乱的东突厥,直至将东突厥灭亡;“恩”—一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改善同吐蕃的关系;②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唐蕃和同为一家”;③唐玄宗册封南诏(彝族白族的祖先)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改善同南诏的关系;册封回乞(维吾尔族祖先)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改善同回统的关系。
4、元朝:成吉思汗贡献: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忽必烈贡献:建立元朝,统一中国,采用汉制改革,巩固统治,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5、明清时期:清朝加强对西藏、新疆、蒙古、东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措施及其作用。
管理措施:对西藏:①顺治帝和康熙帝先后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③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也由驻藏大臣督办。
影响: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西北边疆摘要:古代西北边疆使我国的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西北边疆的研究也是重点之一。
本文分析了西北边疆的演变史,分别从地理环境变迁,民族和国防安全三方面阐述。
关键词:西北边疆,地理环境,变迁。
疆域,意指领土的范围或面积。
例如,我国疆域辽阔。
《荀子·君道》:“则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而边疆则是指有关国家边缘地带地理研究的统称。
边疆通常是指毗邻国界的连续地域,具有邻接国家、国界线和边疆地区的自然、历史、经济及社会诸方面的地理特征。
一、地理环境变迁1.西北地理格局的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质运动在我国西部表现为受印度板块向北移动的影响,以挤压、褶皱和隆起为主,形成山系与盆地相间排列,奠定了“三山两盆”的地貌形态。
早第三纪(距今7000万~2500万年),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发生海侵,形成与古特提斯海相连的喀什海湾,而其他地区均已成陆,其中包括准噶尔、柴达木、藏北盆地和内蒙古一带的戈壁盆地等陆相盆地区,以及古天山、古祁连山和晋陕高地等山区。
到早第三纪晚期的渐新世(距今4000万~2500万年),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帕米尔地区碰撞拼合,西部海湾消失,塔里木盆地与古地中海分离,形成统一的内陆盆地。
晚第三纪(距今2500万~300万年),在印度板块向北的强烈挤压下,青藏高原急剧隆升。
西北地区因此受到强烈的南北向挤压,盆地急剧下沉,天山、昆仑山快速隆升,并向盆地挤压逆冲,形成了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
在东部甘陕一带,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挤压刚性的鄂尔多斯地块,在地块边缘受力区形成了六盘山脉,而在鄂尔多斯地块西北和东南两侧分别形成了类似“压力影”的拉张盆地,即银川、河套与汾渭盆地。
进入第四纪(距今250万年)后,青藏高原以及各盆地周围的山脉强烈隆升,在塔里木盆地山前堆积了3000多m的西域砾岩,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
柴达木盆地早期为一巨大的淡水湖泊,晚期湖面减小变咸。
在准噶尔盆地,早期的艾比湖和玛纳斯湖为淡水湖泊,南部山前为西域砾石,盆地中部开始出现沙漠,晚期湖泊变咸,沙漠扩大。
2.中新世(距今2500万~1200万年)奠定了西北现代气候基本格局——从行星风系到季风风系早第三纪,我国的干旱带呈东西向展布,具有明显行星风系的特征。
中新世时期,干旱带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改过去的纬向展布,出现了东西分异。
干旱区分布在昆仑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地区,干旱区内部存在东湿西干的过渡变化特征,并一直保持至今。
距今2200万年时,西北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大范围的干旱化,为粉尘堆积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来源,堆集形成了大量陆相风尘沉积——晚第三纪红土,显示季风系统已经出现。
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干旱带缩小,向西后退,大致被限制在祁连山以西;我国大部地区气候湿润,森林、草原广布,青藏高原开始加速抬升,印度季风和东南季风都有加强之势。
上新世时期干旱区向东扩大,出现了强大的冬季风。
干旱化向东扩张,我国东部地区森林广袤,气候适宜。
青藏高原快速抬升,加速了青藏高原内部与周边地区的环境分异,形成了西南季风、东南季风和北方的冬季风。
冬夏季风由此成为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环境格局的主要因素。
(二)第四纪距今250万年)气候演化以周期性变化和干旱化加强为特征自距今2200万年的中新世,西北地区开始出现大范围的干旱化,西北干旱化一直延伸到第四纪。
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周期性、不稳定性和干旱化加剧。
各种地质记录表明第四纪以来存在着数十次较大的气候冷暖、干湿变化,构成了冰期与间冰期旋回。
西北地区第四纪气候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似,除明显的周期性演化外,同时还存在周期的转型特点。
第四纪以来有三个不同的气候期,不同的气候期里气候变化的主导周期有所不同,整个第四纪时期以距今40万年、10万年和2万年的周期最为明显。
黄土地层记录了两次气候转型事件,一次在160万年前后,气候由多种周期叠加转变成4.1万年为主导周期,第二次转型发生在80万~60万年前后,气候主导周期由4.1万年变为10万年。
两次转型都伴随着冬季风的加强,60万年以后气候变化与北方沙漠的扩张同步。
自第四纪以来,西北地区的干旱化逐步加强,在距今260万年、110万年和60万年分别有三次干旱化加剧事件。
因此西北地区总的气候特点就是在干冷—暖湿波动中干旱化增强。
二、国防安全与西北疆域西北地区包括今天的新疆、甘肃、宁夏、青海以及内蒙古西部地区。
该地区东起秦岭—六盘山—贺兰山一线,西至帕米尔高原;北依阿尔泰山,南则至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东端至岷山一线。
这一区域内又有青藏高原、河西走廊、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地理单元,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纵贯东西,天山也横亘于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之间,地理形势十分复杂。
同时,西北地区各地理单元中又先后分别为匈奴、吐蕃、羌、回纥、契丹、蒙古等民族政权所占据,与中东部地区相比,不仅有相对封闭的、特殊的自然环境,而且有不相统属的部族政权存在,一些部族时而对中原王朝的国防安全构成威胁。
这就使得西北地区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非常突出,是中原王朝始终关注的国防安全的主要区域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河西走廊在古代中国西北疆域的演变和稳定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古代中国西北地缘政治中的战略要地,是中原王朝控制蒙古地区、西域和青海地区乃至西藏地区的一把利剑。
古代河西走廊“夹以一线之路,孤悬两千里,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虏”,故竭力控制和经营河西走廊成为历代中原王朝的基本国策之一。
河西走廊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设置武威、酒泉二郡开始至1911年清王朝灭亡的2000余年中,归属于中原王朝的时间约1400余年,被地方割据政权占据者先后约600余年,归属中原王朝的时间远多于被割据势力占领的时间。
从历史大背景下观察,尽管西北疆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有伸有缩,但总的趋势是与中原核心疆域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经济发展和政治演变也与内地渐趋一体化,基本上实现了“遐迩一体”。
到了近代,这一历史的发展趋势迅速推进,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换言之,古代中原王朝在不同时期对西北边疆的全力经营和不断开拓主要是从维护国家安全出发的。
到了清朝,古代西北疆域达到了最大化,对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安全发挥了极大作用。
民族关系是影响我国疆域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就先后生活着戎、乌孙、月氏、匈奴、羌、氐、鲜卑、卢水胡、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契丹、蒙古、汉族等众多民族。
这种各民族交错杂居的状况,不仅使西北地区成了民族矛盾的交汇处,也成了各民族友好交往、逐渐融合的重要地区。
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各族人民,在交往融合中共同开发经营着西北,共同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在西北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
因此,研究古代西北疆域问题时要特别重视民族的因素。
西北地区疆域的稳定发展与中原王朝正确的民族政策息息相关。
以汉代为例,自从张骞通西域之后,西汉王朝就派军队在西域地区进行屯田戍守,对西域各国颁发印绶,使之与汉朝建立了隶属关系。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原“护鄯善以西校尉”的基础上设置了西域都护,兼管南北两道事务,保护西域诸国,逐渐在西域地区确立了统治地位。
在青海地区,西汉王朝也设置了护羌校尉进行管理,同时对归顺的匈奴贵族给予了十分优厚的待遇。
这些政策的实施加强了西北各族与西汉王朝的联系。
西汉末年,王莽政权改变了对周边各族的政策,对西域各国“贬易侯王”,导致“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8]直到东汉时才再次与中原恢复了关系。
可见,正确的民族政策对西北地区的疆域稳定是极其重要的。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周边各民族主动参与中国“大一统”进程。
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疆域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
张骞通西域不仅使西汉王朝确立了在西域的统治地位,而且强化了西北地区与中原经济文化上的联系,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由此,中原文明便日渐为西北地区各族所认知和接受,甚至直接实施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并主动加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为西北地区的社会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汉书.西域传》载:“匈奴单于因王莽之乱,略有西域,唯莎车王延最强,不肯附属。
元帝时,尝为侍子,长于京师,慕乐中国,亦复参其典法。
常敕诸子,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
天凤五年,延死,谥忠武王,子康代立。
光武初,康率傍国拒匈奴,拥卫故都护吏士妻子千余口,檄书河西,问中国动静,自陈思慕汉家。
”可见莎车与汉朝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以中原文明的强大吸引力和莎车的主动内属为基础的。
虽然历史上西北地区民族林立,但是由于历代中原王朝大多采取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各民族及其政权的拥护。
同时历史上各民族在交往中相互了解沟通,优势互补,互通有无,使西北边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日趋密切,西北各民族对中国国家的认同越来越深刻。
尽管在西北地区因各种政治势力的消长而时有割据政权的出现,但在这一表象背后,各民族的内属意识并未减弱。
分则两害,合则两利,经济的互补和自身安全的需要等因素使各民族能够从历史的教训中认识到与中原地区加强联系的重要性。
经过历史的不断洗礼,唇齿相依,“四海之内皆兄弟”,反分离、促统一成了各民族的共识,中国西北疆域不断扩大的历史趋势就集中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