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审美论文
从舞蹈《扇妞》看胶州秧歌“拧”的动律艺术特点和创作运用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从舞蹈《扇妞》看胶州秧歌“拧”的动律艺术特点和创作运用系(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讲师二〇一四年月日独创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二〇一七年月日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滨州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二〇一七年月日从舞蹈《扇妞》看山东胶州“拧”的动律艺术特点和创作运用摘要“胶州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胶州秧歌是动律最复杂、韵律最浓厚、人物情感最丰沛的传统民间舞蹈。
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显示,各界学者所发表和出版的有关胶州秧歌艺术特点的论文也有很多。
例如在《胶州市文化志》中所提到的胶州秧歌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的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
又如罗雄岩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写到胶州秧歌的创作如何更好地发展。
这些都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深刻而又影响甚远地宝贵知识。
本文通过《扇妞》这个舞蹈作品来看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从作品名称中就透露出了一般女孩子娇媚逗人的气息,舞蹈表现的“扇妞”灵力活泼顽皮可人娇羞而又喜乐的神情形态,更加突现了胶州秧歌女性动作的特色,此作品也给人流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大全五篇)

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大全五篇)第一篇: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胶州秧歌与其他地区不同,已有一套从挑选、训练演员直到演出完整的办法,这在其他秧歌形式中是少见的。
据老艺人姜景山(公元1911年生)介绍,在1920~30年代已有了这种组班训练的形式,直到1940年代仍是如此。
过去,每年进入农历十月以后,村里有影响的人物就出面组织明年春节的有关活动,为春节的演出而成立秧歌班子。
首先请来有名的老艺人当挑班教师,然后,由他们从附近村落的一些贫家男孩中选人。
挑选工作极为严格,对孩子的体态、脸型、嗓音等都要认真检查,在众多孩子中,选挑出十多名作为预选。
选定后即开始集训,俗称“安锅”。
此名称有安好锅灶,开始训练与排戏之意。
经过十几天的训练与观察,根据唱、作、扮相等三项标准,有两项突出者才能留下成为正式学员,往年好的学员也参加训练。
然后,根据他们的特长分配角色,开始排练,约50天即可排出一戏。
戏排成后,戏班也就组成,春节时开始在本村与附近乡村演出。
从演出日起,戏班的伙食等项都由请去演出的村负责安排,已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所排之戏往往是各村选定的剧目,此类演出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前才结束。
由于这种自行培训的戏班人数不多,演出中有舞有戏比较热闹,所以深受群众欢迎。
1950年代初,一些专业舞蹈工作者从老艺人表演的妇女形象中,吸取舞蹈性强的部分编成节目进行演出,后来舞校教师又把它们编成民间舞女班的教材,并称之为胶州秧歌,遂广为流传。
从女性舞蹈的训练与表演特点上看,胶州秧歌是有它的特色的,但从继承与发展齐鲁古风上看,似乎略逊于鼓子与海阳秧歌。
小戏秧歌原有72个剧目,现存135个。
胶州全市现有秧歌队一百多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人员曾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进行挖掘整理,现已将其编列为汉民族舞蹈的教材之一。
1996年,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浅析胶州秧歌与当代舞的融合——以舞蹈《一片绿叶》为例

异地变化 。
胶 州 秧 歌 是 我 国 北 方 地 区 人 民 喜 闻 乐 见 的 一 种 舞 蹈 形 式, 俗 称“ 地秧歌 ” “ 三道弯 ” “ 扭 断腰 ” . 随 着社会 的发展 . 胶 州 秧 歌 的传 承 与 创 新 成 了 人 们 日益 关 注 的话 题 。 胶 州 秧 歌 的 艺 术 特 点
影 响 . 中 国人 的审 美 趋 势 在 西 方 文化 对 中 国 的 宣 扬 下 产 生 了 巨大 的变 化 。 由于 受 到 中华 传 统 审 美 的影 响 ,胶 州秧 歌 对 演 员 的 形 态
要求小巧 、 圆润 、 婀娜。但是 , 在现代社会 中, 人们对 “ 美” 的 观 念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 , 多数舞蹈编者们开始追求线条美 , 并 在 民 间 舞 蹈 中 融 入 了 长 线 条 因 素…。其 实 , 这 一 系 列 变 化 都 源 于 当 代 舞 。当代 舞 追 求 四肢 和 躯 干 的 延 伸 美感 , 对 演 员 身 材 的 要求颇高 , 要求个 头 、 身 材 各 方 面达 到完 美 比 例 。 这 种 审 美 与 传 统 胶 州 秧 歌 的 审 美 大 相 径庭 。 不难发现 , 这 种 审 美 趋 势 的 改 变是形式的更新 , 也 是 顺 应 社 会 审 美 潮 流 发 展 的结 果 。 胶 州 秧 歌 的 审 美 观 应该 尝 试 改 变 . 寻求 与 西 方 舞 蹈 文 化 的 结 合 , 使 传 统 与 现 代 做 到 完 美融 合 _ 5 ] 。 四、 以舞 蹈 《 一 片 绿 叶》 为 例 胶 州秧 歌 与 当 代 舞 的 融 合 体 现 在 很 多 方 面 。下 面通 过对
以舞 蹈 《 一 片绿 叶 》 为例
李 帆
( 鹰 潭 市 田家 炳 中学 , 江西 鹰潭 3 3 5 0 0 0 )
美学视角下的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 自形成 至今已有三百 多年的历史 , 老百姓称 之 反 向扭动形成 的, 也就是民间所 说的“ 扭断腰” 。例如 : 胶州秧 为“ 地秧歌 ” 、 “ 跑秧歌” 、 “ 耍秧 歌” , 民 间又 有“ 三道 弯” 、 “ 扭断 歌 中的“ 小 口扭 ” , 俗称 “ 扭断 腰” , 此动作 虽然节奏变化快 , 但 在这 种 自下 腰” 的美称 , 是 山东三 大秧歌之 一 。胶 州秧 歌之所 以广 受青 要 求舞者的脚部和膝部都要 强调 拧和碾的过程 , 睐, 源于其 自身 的独 特魅 力 : “ 三弯九动十八态 ” 的舞姿体态 , 而上的过程 中腰部随之 自然扭 动, 这样每一拍都形成 了“ 三道 “ 拧、 扭、 伸、 韧、 碾” 的动律特征 , “ 慢 做快收 ” 的节奏变 化 。它 弯” 的体态 。 有着极 其丰 富的齐鲁文化底蕴和质 朴的泥土芳香 ,观之 , 美 胶州秧歌 在动律上 也有独 到的审 美价值 , 讲究“ 抻、 拧、 不胜收 , 舞之 , 情不 自禁 。
碾、 扭、 韧” 五大特点 。
三道 弯 ’ 是一种特 定的舞姿 , 特指在 舞蹈动作 中头 、 胸 “ 抻” 是起动或达到极 点空间时动作形 态的瞬 间持 续 , 表 和腰 与臀 、 胯和腿以逆反方向呈 S 形 的形态 。以广义上来看 , 现出一种力的延伸感。以“ 翠花 扭三 步” 为例 , “ 动作的每一步 ‘ 三道弯 ’舞姿是世 界上东方各国 民族 舞蹈最典型 的姿态之 预动 由腰胯发 力, 之后躯体后仰 , 带动下肢 , 同时提 腿 、 落脚 ,
落; 东北秧歌中的“ 三道弯” 彰显 的泼辣热情 ; 敦煌 舞的“ 三道 的回旋 , 它实际 是脊柱运 动链 的运 动 , 从 而使腰 部的运 动成 弯” 立体感 强、 形如雕 塑 、 美轮美奂 。除 了中国舞蹈 中的“ 三道 为人 体表现 力最强 、 感情 最浓 的部 位 , 也是 掌握 各种舞蹈 风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摘要:作为一项审美活动,舞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
胶州秧歌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作为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及贴合民心的舞蹈语言登上了舞台,是一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最直接体现。
基于此,文章主要就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展开探究。
关键词:胶州秧歌;民间舞蹈;审美特征;0 引言胶州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倾向于舞、戏结合,又有大秧歌、地秧歌之称。
最初,秧歌主要出现在祭祀活动之中,用以祈求丰收,后与插秧耕地等农业劳动相结合,艺术形态逐渐丰富。
作为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胶州秧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及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文章以胶州秧歌为研究对象,就其舞蹈审美特征进行论述及探究,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胶州秧歌。
1 胶州秧歌的角色特征分析不管是小调秧歌,亦或是小戏秧歌,均能够以六个行当进行划分,基于行当的不同,相对应的角色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服饰、道具等方面。
1.1 小嫚胶州秧歌中的小嫚,即小旦,表示的是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形象。
表演时,倾向于活泼可爱。
1.2 棒槌棒槌,即为戏曲中的文、武小生,表演时,具有英勇神武,身手矫捷的特点,在性格设定上多以勇敢正义之士为主。
1.3 翠花翠花,别称“大老婆”,表演时,演员都背着“翠花包”,也因此称为翠花。
在戏曲中多指代彩旦一角,在个性设定方面,以性格活泼、开朗大方为主。
1.4 鼓子多用以指代戏曲之中的“小丑”,在小戏秧歌中也可能以“老生”一角出现。
在表演时,多表现为幽默诙谐,豪迈粗犷。
5. 扇女扇女,又可称为“二老婆”,该角色在戏曲中多为“花旦”、“青衣”,而在小戏秧歌中多以“少妇”的状态出现,表演时,倾向于温柔多姿,贤惠淑静等。
2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2.1 肢体之美“三道弯"为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基本姿态之一,在表演时,演员通过调整自己的四肢与关节以逆反方向呈现出一种“S型曲线”,从而创造力一种舒展且挺拔的肢体美感。
论述胶州秧歌艺术特色文档(1)

论述胶州秧歌的艺术特色①演员选拔上: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
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
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
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
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②表演形式上: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
跑大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两者除服饰相同外,没有内在联系。
从前述安锅组班,到扮演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服饰等方面,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
③表演内容上: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人""膏药客打浑""乡土小戏"等。
跑场引人:演出前先打几通锣鼓招徕观众,然后开始跑大场,场面是一般秧歌常用的摆队、十字梅、四门斗、绳子头等。
在台上跑大场时,多由鼓子带队从两面交叉跑出,每种角色两人相遇时要对舞,交错而过时男角还做些翻扑技巧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
过场中,演员可以即兴发挥技艺,充分表演。
但舞时从不唱。
场面多少、时间长短、因观众多少而定,人员己满则开始演小戏。
人来不齐,由膏药客插科打浑后,再来一次跑场。
④音乐特点: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
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典型,音乐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还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小戏。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二):秧歌作为一种中国本土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现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表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同地欣赏体验。
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身体语言、舞蹈风格、表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传承发展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
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初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
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
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中国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的一员。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采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
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现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
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域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
“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
胶州秧歌《外婆湾》的女性形象塑造

浅析胶州秧歌《外婆湾》的女性形象塑造摘要:胶州秧歌《外婆湾》讲述的是小嫚在遥望渡口时,忆起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
时空推移,她张望寻找着步履蹒跚却始终疼爱自己的外婆,这才意识到外婆已经不在。
娇羞可爱的小嫚长大了,依然像小孩子那样对生活充满热情、充满期待。
舞蹈共分成了三部分进行演绎。
舞蹈中的小嫚是胶州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而这一女性形象通过传统的胶州秧歌动律和体态特征进行创新,使胶州秧歌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凭借现代化的表演特征被更多人所接受。
胶州秧歌是汉族民间流传下来的舞蹈表演形式,具有鲜明的汉风特色,汉族女性舞者追求的是一种形体的美感,更加注重形体的曲线流动性,特别注意腰部的美感体现。
舞蹈中的三道弯"形式,更进一步展现了胶州秧歌的精髓。
因此,本文以《外婆湾》中的女性形象为典型,分析胶州秧歌的女性形象塑造。
关键词:胶州秧歌;《外婆湾》;女性形象;塑造胶州秧歌主要流传于山东的即墨、鲁南、胶县等农村地区,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每逢丰收时节或者重大节日,都会有专门的胶州秧歌表演来表达内心的喜悦。
胶州秧歌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胶州地区民不聊生,人们纷纷出门逃荒,用民间小调和舞蹈的形式来乞讨要饭,维持基本的生存,并逐渐形成了这种一边舞蹈一边说唱的舞蹈程式。
后来逃荒的这群人回到家乡,并对这种舞蹈进行了加工和改善,形式了具有民间曲艺性质的胶州秧歌歌舞。
胶州秧歌又被称为“三道弯”“扭断腰”“跑秧歌”等,胶州秧歌主要有民间舞蹈和秧歌小戏组成,与鼓子秧歌、海阳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
胶州秧歌主要分为五个角色,分别是翠花、扇女、小嫚、鼓子和棒槌。
其中典型的女性形象有翠花、扇女、小嫚的舞蹈部分,这三个角色也是现今秧歌舞蹈教学的主要学习内容。
经过不断地对舞蹈进行加工、对舞蹈动作进行提炼,对舞蹈内涵进行升华,这三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展现了独特的女性魅力,单独呈现也能展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
《外婆湾》中塑造的典型女性形象就是传统角色中的小嫚形象,舞蹈借鉴了传统秧歌的舞蹈素材,并运用现代的舞美技术等,成功地体现地体现了小嫚这个舞蹈形象的外在审美和内在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州秧歌审美论文摘要:胶州秧歌是胶州本土的乡间小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零六年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生于乡间,活跃于民间,属于民间广场自娱自乐性质的一种舞蹈,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体现,深受人民喜爱。
本文中笔者着重从胶州秧歌的文化特征与基本构成的角度对胶州秧歌中的舞蹈部分进行浅析,结合近今年对舞蹈的学习和体会,我深刻的意识到在舞蹈艺术的道路上前行要学会向许多优秀的民间艺人学习。
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胶州秧歌的发展历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其主要流行的地区是山东的高密、胶南、黄岛、即墨等地区。
胶州秧歌原先的名字有很多种,例如三道弯、跑秧歌、扭断腰、地秧歌等,胶州秧歌发展到建国时期,为了能和其他地区的秧歌进行划分区别,将盛行在胶州市郊地区的秧歌统称为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完整的组成是小调秧歌与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其是民歌与舞蹈的合成,小戏秧歌的出现让小调秧歌由原先的主导地位转变成为从属地位。
小调秧歌是小戏秧歌的开场戏,是小戏开演前的垫戏,大致的形式是小戏之前舞者唱支小民哥,跑跑场,作为前期的稳定观者的情绪。
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小嫚正反三步扭、翠花扭三步、撇扇子等,常用队形有正反挖心、绳子头、西门斗大摆队等。
新文化运动以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入是胶州秧歌变革的主要原因,这就是胶州秧歌在清朝同治年间的状态。
时代的发展决定的胶州秧歌由小调秧歌时代向小戏秧歌时代转变。
小调秧歌在著名的秧歌艺人段红琴、纪名河、刘彩等人的创作改进下,由原先的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向具有营业性质的小戏秧歌转化。
小戏秧歌不同于小调秧歌,在演出的形式上更为复杂多变,传统的小调秧歌演出的形式比较单一,演出时间也相对较短。
小调秧歌的演出常有一个特定的组织名称,被称为安锅。
胶州秧歌在安锅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秧歌的规模、专业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大的改变,这样胶州秧歌就更具有艺术性与专业性。
建国后,国内外学者专家对胶州秧歌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创造,胶州秧歌的安锅形式也不复存在,胶州秧歌独特的风格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至此胶州秧歌成为了全国各大高校艺术类舞蹈专业的必修课程,成为了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才。
二、胶州秧歌的基本构成相对于其他地区的秧歌,胶州秧歌有着自己所具备的独特构成,从演员的挑选、训练直至演出都有着一套完整的方式,同时胶州秧歌也更具特色且更加系统化。
胶州秧歌不仅仅是一种舞蹈与歌曲的单一模式,而是具备剧本、演员、道具和曲牌的歌舞剧。
首先从胶州秧歌的角色和表演来谈其构成,胶州秧歌的演员配置基本编制是二十四人,根据舞台需求人数的增加方面呈现的是双人递增模式。
在秧歌队伍中有一个到两个的领导者,是全管秧歌队伍的所有事务被称为是秧歌爷。
胶州秧歌中最具代表的五个角色分别是小嫚、翠花、扇女、鼓子、棒槌。
棒槌的表演特色是干净利落代表的是年轻男性,小嫚的表演特点是含羞柔韧、俏丽活泼,代表的是少女形象,鼓子是中年男性的代表,表演特征是豪放粗犷、诙谐幽默,扇女是青年女性的形象代表,表演形式是俏丽温柔、多姿细腻。
胶州秧歌的音乐是与浓郁的乡间气息相一致的,与舞蹈的动作配合紧密。
多变的音调、优美的旋律这些都与其他地区的秧歌风格不同。
例如女性表演中的伴奏乐曲与表演者含蓄的内在相互一致,形成风格特异的、细腻感极强的舞台味道。
在胶州秧歌中,男性的表演动吸收了许多武术的翻腾技巧与架子舞,在舞蹈中的特点并不是很突出。
除此之外,胶州秧歌中的服饰与道具也是其构成的重要部分。
扇女的装扮是以头戴簪子花,下身着粉红色裤子。
头戴圆帽兜并伴以红裤红衣则是小嫚的装扮特色。
棒槌是绿裤子红色上衣,头上戴的是有辫子的瓜皮帽子,两手拿着棒槌。
这些演员所运用的道具与服饰能更为形象直观的表现出胶州秧歌男性角色的阳刚之气与女性角色的柔美细腻。
作为一种歌舞剧,胶州秧歌的组成中剧目与曲牌也占据重要的地位。
伴奏曲牌与唱腔曲牌是胶州秧歌曲牌的主要构成,例如戏腔、扣腔、东坡、叠桥戏等12中风格各异的曲牌,这些曲牌在特定环境下对舞者所代表的人物的心理状态都可以进行很好的刻画。
扣腔曲目在旋律上比较流畅,韵律起伏自然且朗朗上口。
这些曲目在特点上都有大致相同的地方,在秧歌中比较常见。
三、胶州秧歌的文化特征1.农耕文化特征谈起胶州秧歌的文化特征,首先要提及的就是农耕文化。
它是胶州秧歌文化艺术审美性与秧歌自身文化艺术性的产生环境。
胶州秧歌是民间农耕文化传统下的歌舞艺术,人文地域的特殊性与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造就了胶州秧歌,而这些都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色彩。
杂实性与稳定性是农耕文化下的运用节奏的主要特征,在舞蹈的节奏上都是以律动性为主要特点,很少涉及到三拍子节奏。
农耕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文艺作品。
例如小调秧歌的节奏中出现的唢呐牌子与打击乐,以唢呐牌子的得胜令与锣鼓牌子的水浪音为例,音调多变、节奏明快同时旋律优美,且大都是2/4节拍,通过疏密轻重的稳定节奏来衬托出不同的场面氛围,同时伴以抑扬顿挫的音色变化来操控不同的情绪。
在小戏秧歌的题材中大多是以农业经济为主。
小戏秧歌与跑场秧歌是传统秧歌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其中小戏秧歌是最为重要的。
在剧本的题材、唱词的内容上许多都是把农业经济作为背景,描绘的都是农民生活的点滴,农民情感的喜怒哀乐。
这些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与此同时,胶州秧歌矫健稳定的舞蹈步伐是带有农耕文化特点的,在秧歌的队形上变化多种多样,其中有四门斗、反挖心、正挖心、大摆队、十字梅等等,多样的队形正式农村生活的体现。
除了队形之外,舞步动作也是很独特的,舞步追求的原则是重、稳,主要是给人以踏实的感觉。
舞者在表演时常常穿着软底布鞋,舞步轻盈落脚稳健,这也是表现出农民在耕种时候一步一个脚印的农作习惯。
上面介绍的总总大多都与农耕生活有关,这是自然朴实劳动生活之美的体现。
2.女性文化特征相比于其他的北方秧歌,胶州秧歌的女性角色的特点相对比较突出,秧歌中的五大角色,扇女、小嫚、鼓子、翠花、棒槌等,其中女性角色就占据了三个,而这种情况在北方的秧歌中是极为少见的。
胶州秧歌中的女性角色将我国传统女性生命中的三个阶段的最美表现的极为到位。
产生于三百年前的胶州秧歌其舞蹈的动作与韵律中可以看出很多传统文化审美的痕迹。
胶州秧歌中的扇女、小嫚和翠花三个女性角色有着共同的动作特点,即头部微微含羞,身体作挺直状,两臂在身体的两侧微微夹住并呈现出三道弯的动作状态。
舞者在这些动作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在腰膝颈三个体位上进行适时的变换,同时胸部、胯部、手、膝盖、脚等几个部位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持续的圆弧运动。
另一方面,根据三个角色所处的年龄阶段的不同,她们所具有的角色又有不同的特点。
小嫚作为农村小姑娘的角色动作方面更加的俏丽活泼,就好像是彩蝶飞舞一般,且动作方面更多的是扭捏欢快的特点。
扇女作为农村小媳妇的形象代表,相对比小嫚在动作上就更显得成熟,尚且存在着一定的青春,温柔贤惠是其动作的主要特点,舒缓中带着朝气,给观者一种亭亭玉立的感觉。
翠花是农村中老年妇女的形象代表,放得开,幅度大是其主要的动作特点,呈现出这个阶段妇女大方、泼辣、爽朗的性格特色。
小嫚扭三步、撇扇、翠花扭三步是这三个角色的代表性动作。
另外,在舞蹈过程中使用的一些道具、服饰等也能表现出许多的女性文化特点,这些从直观的角度上表现了女性的行为特征。
角色动作、角色服饰道具等都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彰显秧歌舞蹈的魅力,相对这些直接的感官体验,音乐则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展现胶州秧歌的魅力。
秧歌中的曲牌、唱词和唱调中所蕴含的女性角色魅力让女性文化更具内涵。
形如常见的民间小调绣花灯、挑媳妇、画扇面等将女性日常生活的场景体现的淋漓尽致。
唱词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在运用柔美的音乐感的同时将女性的生活情感表达的更加到位。
这些音乐不仅给人一种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同时还富含了丰富的情感思想。
3.礼仪文化特征我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这些礼仪文化的内涵深深的刻画在秧歌文化之中。
在胶州秧歌中到处可见的就是礼仪与民俗民生的共生,在传统的胶州秧歌表演中,跑场前的拜神,象征着老百姓对神灵的祈福,衬托着百姓对五谷丰收的期盼。
在秧歌的一些题材中可以常见到许多介绍历史文化名人,具有丰富的礼俗文化内涵,例如绣花灯中就有关于武松、李存孝、薛礼、吕奉先等文化名人,不仅涉及到的人物很多,对人物的性格、典故等也多有提及,精炼的介绍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大有裨益。
还有出名的剧目有裹脚布、大观园、送闺女等都与当地民俗息息相关。
上述所提及的大都是一些传统的剧目,如今的胶州秧歌在现代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下,许多剧目都反映了当代新形势下的风貌特点。
例如老两口看胶州剧目中,描绘了一对六旬老人从农村赶往城市看见了近些年城市新风新貌的变化,尤其是在看到胶州秧歌的那种喜悦欢快之情。
胶州秧歌中蕴含的丰富的礼仪文化特征对新世纪人民生产生活都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我国尚礼精神的重要体现。
我们在看待舞蹈欣赏舞蹈的同时不能忽略了舞蹈所处的文化背景,这也是能从更为全面的角度来展现胶州秧歌舞蹈魅力的重要前提,从胶州秧歌的文化特征来看,其表现内容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直接展现了当地传统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
解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特征能够从侧面展示出农村的民俗文化与多彩的风土人情。
它是当地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结语:胶州秧歌是胶州本土的乡间小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零六年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生于乡间,活跃于民间,属于民间广场自娱自乐性质的一种舞蹈,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体现,深受人民喜爱。
本文中笔者着重从胶州秧歌的文化特征与基本构成的角度对胶州秧歌中的舞蹈部分进行浅析,结合近今年对舞蹈的学习和体会,我深刻的意识到在舞蹈艺术的道路上前行要学会向许多优秀的民间艺人学习。
胶州秧歌是家乡本地的歌舞剧,通过对其学习与研究可以感受到的是胶州秧歌带来的浓郁的文化韵味。
希望通过本文可以让胶州秧歌的发展与传承进一步得到提高,同时也希望能够为胶州秧歌文化的推广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1] 刘慧芳.胶州秧歌音乐文化之家族特征研究[D].青岛大学,2010[2] 张曼姝.胶州秧歌的传统与现在[D].山东师范大学,2010[3] 杨春雪.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类型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1[4] 孟中华.胶州秧歌在小学的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5] 赵磊.胶州秧歌文化社会学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1[6] 姚琳.山东胶州秧歌与商河鼓子秧歌音乐比较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