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之欧阳家百创编
浅谈胶州秧歌独特价值与发展

浅谈胶州秧歌独特价值与发展摘要胶州秧歌,以其秧歌小戏在多种创新形式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胶州秧歌的传统小戏日渐式微。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国秧歌多种创新形式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异同,阐释胶州秧歌多元内涵与秧歌小戏民间原生性的独特价值,以此为基础,对胶州秧歌进行传承定位,寻求发展思路,对非遗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关键词胶州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形式;独特价值秧歌,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大都包含歌、舞、乐等艺术元素,但很少有“戏”。
而本文要探讨的胶州秧歌传统样式则与大众常见的其它秧歌(如健身秧歌、舞蹈秧歌等)不同——有小戏表演、有角色之分,是兼容了歌、舞、乐、戏等多种艺术元素的一种原生形态。
一、传统表演样式之形成2009年,笔者观看了“胶州市秧歌大赛”,胶州秧歌的表演分为两部分:先由六个行当的演员表演秧歌跑大场歌舞,再演秧歌小戏。
目前关于胶州秧歌传统歌舞加小戏表演样式的形成时间,有多种观点,但起源于何年,尚未有实证材料,亦不是本文想要参与讨论的内容。
笔者观点倾向于认为:胶州秧歌在“清咸丰年间”已经不只是歌舞表演,还加入了——小戏剧情。
据胶州市文化局秩歌负责人介绍,在编纂《胶州市文化志》时发现了胶州咸丰九年(1859)进士宋观炜的《秧歌词》十二首,对胶州秧歌现有的六种角色的扮相、舞态、道具等做了描述。
膏药客:罗伞高擎笑拍肩,铃声喧处压场园。
凭谁管领春风坠,让与壶中卖药仙。
鼓子:小鼓轻摇号贷郎,当筵袖舞太郎当。
两行红粉尘相妒,唐突歌场凭他狂。
棒槌:登场骤听鼓声哗,簇拥人丛面面遮。
就里阿侬偏出色,淡红袄子满头花。
翠花:钗荆裙布髻盘鸦,缓步长歌卖翠花。
几度相逢还一笑,夸朝春色属谁家?扇女:窄窄红襦稳称身,女儿装束更怜人。
纤腰倦舞娇无力,团扇轻摇满袖尘。
小嫂:宫扇罗巾学拉花,巧将艳曲按红牙。
汗流香粉纷纷落,萧鼓喧阁日来斜。
浅谈胶州秧歌表现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1胶州秧歌在当代民间发展的大致现状及影响作用胶州秧歌同时作为山东省、胶州市认定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进入了国家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单。
在继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之后,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呈现形式,更成为胶州市的著名文化符号。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有关人员更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的内容进行采集、挖掘和整理,并将胶州秧歌的内容列入了几乎所有的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
胶州秧歌更成为我国第一舞蹈学府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学习、研究的主干内容。
发展到今天,胶州市拥有的秧歌队伍就早已过百,而胶州秧歌本身作为萌生于乡间土地,同时活跃于民间的艺术精粹,它的根本是一种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
它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乃至中国女性所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2以舞蹈实例分析胶州秧歌舞台化后的特点与发展方向90年代后的一阵“黄土风”将民间舞“吹上”舞台后,中国民族民间舞逐渐实现了“广场”与“剧场”并存的发展现象。
其传统意义上的“娱己”性质也逐渐转为“提炼整理”后的“娱人”,自然而然,自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至今,对于其教学课堂化、作品舞台化等问题向来存在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现今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变”与“不变”。
在舞台化的众多胶州秧歌作品中,类似《扇妞》、《老伴》这些优秀舞蹈作品作为实际例证,对胶州秧歌“传统”与“现代”结合这一发展特点进行了最好解答。
嫚舞蹈《扇扭》充分吸取“胶州秧歌”中扇女和小的舞蹈元素,它嫚以“胶州秧歌”中的“小持团扇”为开端,利用现实生活中许多女孩子娇小玲珑、乖巧可爱、古灵精怪的形象特征,运用秧歌扇舞中“团扇扑蝶”、“折扇戏法”、“取扇游走”等舞动形态,着力刻画“扇妞”的形象。
脚拧、扭腰、小臂缠绕、动肩,持续的推、拧、伸的动作变化,身体各部位按照顺序缓发快收,姿态变化中自下而上的“三道弯”形体展示,再配以两臂摆动、手推、翻腕、张扇、收扇、抛扇与接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一个活泼俏丽的“扇妞”形象便从“胶州秧歌”的深厚底蕴中脱颖而出。
浅析胶州秧歌与当代舞的融合——以舞蹈《一片绿叶》为例

异地变化 。
胶 州 秧 歌 是 我 国 北 方 地 区 人 民 喜 闻 乐 见 的 一 种 舞 蹈 形 式, 俗 称“ 地秧歌 ” “ 三道弯 ” “ 扭 断腰 ” . 随 着社会 的发展 . 胶 州 秧 歌 的传 承 与 创 新 成 了 人 们 日益 关 注 的话 题 。 胶 州 秧 歌 的 艺 术 特 点
影 响 . 中 国人 的审 美 趋 势 在 西 方 文化 对 中 国 的 宣 扬 下 产 生 了 巨大 的变 化 。 由于 受 到 中华 传 统 审 美 的影 响 ,胶 州秧 歌 对 演 员 的 形 态
要求小巧 、 圆润 、 婀娜。但是 , 在现代社会 中, 人们对 “ 美” 的 观 念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 , 多数舞蹈编者们开始追求线条美 , 并 在 民 间 舞 蹈 中 融 入 了 长 线 条 因 素…。其 实 , 这 一 系 列 变 化 都 源 于 当 代 舞 。当代 舞 追 求 四肢 和 躯 干 的 延 伸 美感 , 对 演 员 身 材 的 要求颇高 , 要求个 头 、 身 材 各 方 面达 到完 美 比 例 。 这 种 审 美 与 传 统 胶 州 秧 歌 的 审 美 大 相 径庭 。 不难发现 , 这 种 审 美 趋 势 的 改 变是形式的更新 , 也 是 顺 应 社 会 审 美 潮 流 发 展 的结 果 。 胶 州 秧 歌 的 审 美 观 应该 尝 试 改 变 . 寻求 与 西 方 舞 蹈 文 化 的 结 合 , 使 传 统 与 现 代 做 到 完 美融 合 _ 5 ] 。 四、 以舞 蹈 《 一 片 绿 叶》 为 例 胶 州秧 歌 与 当 代 舞 的 融 合 体 现 在 很 多 方 面 。下 面通 过对
以舞 蹈 《 一 片绿 叶 》 为例
李 帆
( 鹰 潭 市 田家 炳 中学 , 江西 鹰潭 3 3 5 0 0 0 )
浅谈胶州秧歌艺术

“绿杨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青。
”这是清朝咸丰年间进士宋观炜描写当年人们摩肩接踵、争睹胶州大秧歌的一首绝句,今天读来,依然还睹“扇影”,犹闻“衣香”。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文化传承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秧歌以它性格鲜明的人物特征、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的内容及古朴豪放的风格,在众多的舞蹈种类中,绽放出它奇特的光芒。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这几句顺口溜,说的就是人们对胶州秧歌的喜爱。
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地区,当地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
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享誉海内外。
胶州秧歌是一种在演唱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而成为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
它起源于背井离乡的农民,一般都是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献艺活动,一家老小沿途卖唱,在装束上老人身上背着腰鼓,女人手里拿着针线包,男孩打棒,女孩子打小钹,表演时一般都踩着矮跷。
所谓,“矮跷”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由于各种原因,胶州秧歌流传的地域很狭窄,后来,政府明令禁止缠足,以矮跷模拟小脚的形式也被禁止。
经过多年的沿革,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有其独特风格的鼓舞形式。
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把影响扩大开来,然而因踩矮跷形成的律动特征却在表演中遗存下来。
二、胶州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及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和小戏两部分。
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
“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大摆队”、“剪子股”、“西门斗”、“挖心”、“绳子头”、和“两扇门”。
小戏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
“跑场”、“小戏”由五对不同角色的人来承担,分别有: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摘要:作为一项审美活动,舞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
胶州秧歌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作为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及贴合民心的舞蹈语言登上了舞台,是一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最直接体现。
基于此,文章主要就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展开探究。
关键词:胶州秧歌;民间舞蹈;审美特征;0 引言胶州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倾向于舞、戏结合,又有大秧歌、地秧歌之称。
最初,秧歌主要出现在祭祀活动之中,用以祈求丰收,后与插秧耕地等农业劳动相结合,艺术形态逐渐丰富。
作为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胶州秧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及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文章以胶州秧歌为研究对象,就其舞蹈审美特征进行论述及探究,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胶州秧歌。
1 胶州秧歌的角色特征分析不管是小调秧歌,亦或是小戏秧歌,均能够以六个行当进行划分,基于行当的不同,相对应的角色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服饰、道具等方面。
1.1 小嫚胶州秧歌中的小嫚,即小旦,表示的是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形象。
表演时,倾向于活泼可爱。
1.2 棒槌棒槌,即为戏曲中的文、武小生,表演时,具有英勇神武,身手矫捷的特点,在性格设定上多以勇敢正义之士为主。
1.3 翠花翠花,别称“大老婆”,表演时,演员都背着“翠花包”,也因此称为翠花。
在戏曲中多指代彩旦一角,在个性设定方面,以性格活泼、开朗大方为主。
1.4 鼓子多用以指代戏曲之中的“小丑”,在小戏秧歌中也可能以“老生”一角出现。
在表演时,多表现为幽默诙谐,豪迈粗犷。
5. 扇女扇女,又可称为“二老婆”,该角色在戏曲中多为“花旦”、“青衣”,而在小戏秧歌中多以“少妇”的状态出现,表演时,倾向于温柔多姿,贤惠淑静等。
2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2.1 肢体之美“三道弯"为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基本姿态之一,在表演时,演员通过调整自己的四肢与关节以逆反方向呈现出一种“S型曲线”,从而创造力一种舒展且挺拔的肢体美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大秧歌特点研究

文艺理论探索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5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大秧歌特点研究文/徐泓哲摘要:胶州大秧歌称为山东省最出名的三大秧歌之一,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有着秧歌里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舞蹈神韵、音律特征等。
使人在欣赏舞蹈上能感受到当地的乡土气息和山东人民的朴素之处,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它,让它能完整的传承下来与更好的传播下去。
关键词:胶州大秧歌;舞蹈动作;特点1 胶州大秧歌胶州大秧歌在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又被称为“地秧歌”、“跑秧歌”。
在民间被称为“弯下腰”、“三个弯”。
胶州大秧歌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清代时候胶州郊区的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在1764年逃避灾难选择闯关东,一路上边歌唱边沿行乞讨。
回到家乡后,经过多年的传承,才有了现在胶州大秧歌。
2 舞蹈动作特点胶州大秧歌有它特殊的律、形态和神韵。
我们可以高度评价它的运动特征。
动作的主要特点是“韧、扭、拧、抻、碾”这五种。
这五种动阀是所有的动作特点的集中统一。
他们周而复始,源源不断,充满活力。
动作幅度大和表情夸张多变化,是胶州秧歌的独特所在。
“韧”,是胶州大秧歌脚步动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力量的延伸美感。
在到达起始或极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相互表现一种延长感,在流水动作的变形中,呈现出一种力量的性格,是不间断力量的延伸美胶州秧歌具有“快发力和慢延伸”舞蹈节奏的特点。
“扭”是以腰为轴向外旋转的“三折”姿势。
碾在形成和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盖的推力会反射到脚的旋力。
“捻”、“拉”在胶州大秧歌舞蹈里密不可分的。
碾主要出现在脚的部分。
例如,在像丁字碾步这样的步进动作时,先内后外的碾转,同时膝盖是先开后关或先合后开的旋转和脚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并且由于舞女的大腿和膝盖向内拧,举起脚的支撑轴脚的根儿,动力的脚踩下时,轴的脚外侧还制瓶盖扭掉转身,脚掌,继水稻的歌,胶质州形成了线柔和,舞蹈的动作是很软,但是力量强烈笔直,奔放。
浅谈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

浅谈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作者:余梦露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5年第06期摘要: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
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吨、南旺、丘东等村最为盛行。
与一般秧歌基本相同,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歌舞形式。
胶州秧歌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舞姿机巧空灵,柔韧而佯狂,女子的那种“三弯九动十八态”和“三道弯”的动态特征,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交融于一体,使胶州秧歌“抬重、落轻、走飘”的步态动律风格更加突出。
它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胶州秧歌;舞蹈动作特点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44-001胶州秧歌一般多是采用比较程式化的集体歌舞形式,在表演方面通常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配合严谨有致,有着很强的范型要求。
它的舞蹈动作刚劲脆爽,具有典型的北方人豪放的性格。
它的表演风格通畅鲜明,自然质朴。
动作则是火辣夸张,扭动的幅度大且柔韧舒展,民间以“扭断腰”加以形容,脚步的动作力度是重抬起轻落地,体态优美,引人入胜。
在民间舞蹈风格上可以自成一派。
有着北方民族典型的民族性格。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动律与风韵。
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受推、翻腕的有机配合”。
而这一动态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于脚掌的富于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
一、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拧、碾、抻、韧、扭”每个舞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动律,形态和神韵。
相应的便形成了它不同的动态特征。
胶州秧歌动态特征可概括为“拧、碾、抻、韧、扭”五大特点。
这五种动态特点几乎是在所有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
他们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充满活力。
动作之间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内在控制身体的能力,给人以不间断的内在的延伸美感。
“拧”是以腰为轴。
向外拧转的“三道弯”体态。
浅谈胶州秧歌的风格特色及成因

程 ,使人觉得整个动作 比较饱 满。
国民间舞课堂教学 ,并且 已于 2006年被列入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
(2)胶州 秧歌 中的“韧”是在 动作流动过程 中有力 的一 种动 化遗产名 录。虽然它 已被 列入教材 ,走 进课 堂 ,但是像这类 民间
态表现 ,可以通过小臂 的绕八字的动作 体现出来 ,另外还有手推 艺术文化仍未得 到更好的推广发展 。它 的业余娱乐形式不应该
翻腕 的配合 ,主要需要有一定的身体协调性 和肌 肉控 制能力 ,使 只局限在山东地 区小范围的团队演 出 ,应该充分调动基层文化
动作富有韧性 。
工作者的积极 主动性 ,提高他们 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建立群
(3)“碾 ”是表 现在脚部 的舞蹈动作上 ,像 丁字拧步 、提拧步 众性 的志愿者队伍 ,为胶州秧歌 的传承做大力宣传 ,这样才 能保
条 件 。
方 向连绵不断 的做各种圆弧线运动 。与其它 民族 民间舞的“三道
二、胶 州秧歌 的风格特征 (一 )胶 州秧歌 的动律特点
弯”体态相比较 ,它有独特 的艺术风格特点。 三 、结 论
胶州秧 歌的动律特点可概括为“抻 、韧、碾 、拧 ”四大特点 。
综上所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 ,一方水土孕育一种 民间艺
晶 ,深得全国人 民喜爱 。
反 方 向呈 S型 的 形状 。
(二 )地理 环 境 对 胶 州秧 歌 的 影 响
在汉族舞蹈 中 ,通过各种各样扭出来的动态三道弯 比比皆
胶 州 市 位 于 山东 半 岛 ,深 受 齐 鲁 文 化 的 熏 陶 ,有 深 厚 的历 史 是 。但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有它独特的和其他的 民间舞蹈所不
底 蕴 ,交通极其便利 ,经济发展迅速 ,贯穿胶新 、济青高速公路 和 同的动律特征 ,可以体现 出胶州地区特有的文化 风貌和风土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欧阳家百(2021.03.07)
摘要:秧歌作为一种中国外乡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年夜人民群众喜爱。
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示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扮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合地欣赏体验。
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成长、身体语言、舞蹈气概、扮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成长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气概;表示形式;传承成长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成长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
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早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
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示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
1996年胶州秧歌的起源地“小屯村”被中国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收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成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
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年夜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示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
它在一定水平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区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区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气概
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年夜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
“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
胶州秧歌的基本体态特征有三弯九动十八态。
“三道弯”在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中都有展现,胶州不合于傣族舞蹈中流水似的“三道弯”,也不合于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胶州秧歌的舞蹈气概在于舒展同时又富有韧劲的舞姿,以细腻的情感为主线,“三道弯”的柔韧性三种特点。
在进行胶州秧歌的舞蹈过程,舞者需要通过以动力脚掌或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也就是脚下的拧、碾,从而让自下而上的成长力延伸到腰部以及上身各部位,当舞者的身体以腰部为中心后,她自然而然需要在肩部和航关
节处形成一种对立力,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左部航关节处也相应地往前,两者形成向心的扭动。
因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表示出共同的气概、力度和质感。
胶州秧歌的进行中能够使身体始终坚持交叉曲线,相对其他地区的秧歌,胶州秧歌在形体线条上则更加柔和内敛,温柔,可是又具有秧歌所独有的韧性,更具有线条流畅度。
胶州秧歌舞蹈气概之一就是“九动”。
“九动”是身体的九个不合位置、不合定向的和谐运动。
“九动”通过颈、胸、腰、肩、臂、手、胯、膝、脚九个部位,在同拍节奏中向不合标的目的作标的目的运动,从而展现出浓烈的柔美流畅感,婀娜多姿的舞蹈体态。
而能变换不合的体态“十八态”主要是从人体部位多角度、多标的目的、有秩序地展开的延续运动,“十八态”主要是一种整体的舞蹈形态。
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主要是五种:拧、碾、抻、韧、扭。
相比其他地区的秧歌,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示形式则更加内敛,举措形式都是由含到开,由内到外的。
从而带给人一种柔美且富含张力的艺术表示形式,举措强调的是个性鲜明,更加讲究“快发力、慢延伸”。
现在又越来越多的舞蹈编导借鉴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示形式和静态元素加入到今世很多舞蹈作品中,无论在静态的线条表示和静态的身体语言上,都创作创造了唯一无二的美感。
如在舞蹈作品《扇妞》中,充分运用了胶州秧歌‘脚拧,扭腰,小臂环绕纠缠,动肩’;‘三道弯’形体展示自上而下的进行姿态变更;各个身体部位在不合标的目的共同发力,同时配合着翻腕、抛扇、接扇、张扇和收扇一系列
的舞蹈举措,让扇妞的灵活、娇羞、妖娆的特点表示的淋漓尽致,韵味十足。
总体来说,胶州秧歌在舞蹈气概上所展现出的拧、碾、抻、韧、扭的特点,这些特点并不是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共同发力完成整个秧歌的表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位不合时进行,构成了和谐统一的运动形态。
而正是这些运动形式才是胶州秧歌在各个民间艺术表示形式中脱颖而出,称为别具一格的舞蹈形式。
三、胶州秧歌的扮演形式
胶州秧歌随着时代的成长,扮演形式也与时俱进,既要保管着原有的艺术精粹,又需要在扮演形式上变革立异,运用现在思维和意识去创作出具有今世思想和文化的舞蹈形式。
胶州秧歌的表示形式分为年夜场和小戏两个部分,跑年夜场与一般的秧歌相同,小场则是专门演小戏的,两者除衣饰相同以外,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从胶州秧歌的扮演形式历史来看,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成长的过渡形式。
所饰演的形式有:1、鼓子:有如戏曲里的老生2、棒棰是持双棒扮演为年轻人,相当于戏曲里的小生和武生3、翠花是持折扇,类似于戏曲里的花旦4、小鳗,十分伶俐活泼可爱5、膏药客属于丑角的角色。
除人物的的衣饰以外,还得有生、旦、丑等行当的划分,伴奏则需要唢呐、锣鼓、板鼓、拍、板、堂鼓等乐器。
四、胶州秧歌的表示气概的传承和成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胶州秧歌经历了由盛到衰,到再次回复的过程。
并最终形成了“广场秧歌”与“舞台秧歌”并存成长的昌盛景象。
而不管是专业的舞者或者是民间的艺人,无论在任何时候的扮演都离不开胶州秧歌这一传统舞蹈形式的根基,我们只有在其根基上才干进行加工立异,不竭创作创造出更新更有渲染力的舞蹈形式。
如今的胶州秧歌静态的气概特点“抻、韧、碾、拧、扭”,是已经经过诸多更改立异后形成的,它既拥有本地地区文化气息,又不乏西方舞蹈文化的渗入,它一方面具有浓烈的中国舞蹈表示形式和思维,另一方面也吸收西方现代舞中的举措术语,借鉴其他舞蹈的成长模式,与时俱进,开拓立异,从而形成了舒展而年夜方、热情而灵巧的情绪和舞姿变更,付与了胶州秧歌崭新的艺术生命。
五、总结
胶州秧歌作为中国民间舞中的一员,从传统意义的民俗舞蹈成长成为民间艺术与学校教学融汇结合的现状,从街头小巷走向年夜众广场,从乡野民间迈向世界的舞台。
一路走来,经过了几多优秀的民间舞蹈家和学术性专业学者的不竭立异和更改,最终形成了具有共同魅力的舞蹈表示形式,这对我国胶州秧歌艺术的传承与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既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胶州秧歌的起源以及后续成长进行一定的阐发和研究,又要重新时代的角度,在当下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竭地总结,推陈出新,创作创造经典作
品。
每一种艺术的表示形式,都和本地文化、风气习惯息息相关,正是齐鲁年夜地上的女子质朴勇敢、坚韧不拔的的性格特征,才让整个胶州秧歌极具表示力和艺术渲染力,让中国民间舞蹈更富有时代张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
[2]罗雄严.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3]史玲捷.浅谈胶州秧歌静态的气概特点:“抻、韧、碾、拧、扭”[J].理论探讨. [4]严嘉.三道弯在西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在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9):162
[5] 张曼姝.胶州秧歌的传统与现在[D].山东师范年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