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胶州秧歌审美论文

胶州秧歌审美论文摘要:胶州秧歌是胶州本土的乡间小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零六年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生于乡间,活跃于民间,属于民间广场自娱自乐性质的一种舞蹈,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体现,深受人民喜爱。
本文中笔者着重从胶州秧歌的文化特征与基本构成的角度对胶州秧歌中的舞蹈部分进行浅析,结合近今年对舞蹈的学习和体会,我深刻的意识到在舞蹈艺术的道路上前行要学会向许多优秀的民间艺人学习。
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胶州秧歌的发展历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其主要流行的地区是山东的高密、胶南、黄岛、即墨等地区。
胶州秧歌原先的名字有很多种,例如三道弯、跑秧歌、扭断腰、地秧歌等,胶州秧歌发展到建国时期,为了能和其他地区的秧歌进行划分区别,将盛行在胶州市郊地区的秧歌统称为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完整的组成是小调秧歌与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其是民歌与舞蹈的合成,小戏秧歌的出现让小调秧歌由原先的主导地位转变成为从属地位。
小调秧歌是小戏秧歌的开场戏,是小戏开演前的垫戏,大致的形式是小戏之前舞者唱支小民哥,跑跑场,作为前期的稳定观者的情绪。
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小嫚正反三步扭、翠花扭三步、撇扇子等,常用队形有正反挖心、绳子头、西门斗大摆队等。
新文化运动以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入是胶州秧歌变革的主要原因,这就是胶州秧歌在清朝同治年间的状态。
时代的发展决定的胶州秧歌由小调秧歌时代向小戏秧歌时代转变。
小调秧歌在著名的秧歌艺人段红琴、纪名河、刘彩等人的创作改进下,由原先的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向具有营业性质的小戏秧歌转化。
小戏秧歌不同于小调秧歌,在演出的形式上更为复杂多变,传统的小调秧歌演出的形式比较单一,演出时间也相对较短。
小调秧歌的演出常有一个特定的组织名称,被称为安锅。
胶州秧歌在安锅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秧歌的规模、专业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大的改变,这样胶州秧歌就更具有艺术性与专业性。
建国后,国内外学者专家对胶州秧歌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创造,胶州秧歌的安锅形式也不复存在,胶州秧歌独特的风格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至此胶州秧歌成为了全国各大高校艺术类舞蹈专业的必修课程,成为了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才。
浅谈胶州秧歌表现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1胶州秧歌在当代民间发展的大致现状及影响作用胶州秧歌同时作为山东省、胶州市认定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进入了国家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单。
在继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之后,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呈现形式,更成为胶州市的著名文化符号。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有关人员更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的内容进行采集、挖掘和整理,并将胶州秧歌的内容列入了几乎所有的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
胶州秧歌更成为我国第一舞蹈学府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学习、研究的主干内容。
发展到今天,胶州市拥有的秧歌队伍就早已过百,而胶州秧歌本身作为萌生于乡间土地,同时活跃于民间的艺术精粹,它的根本是一种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
它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乃至中国女性所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2以舞蹈实例分析胶州秧歌舞台化后的特点与发展方向90年代后的一阵“黄土风”将民间舞“吹上”舞台后,中国民族民间舞逐渐实现了“广场”与“剧场”并存的发展现象。
其传统意义上的“娱己”性质也逐渐转为“提炼整理”后的“娱人”,自然而然,自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至今,对于其教学课堂化、作品舞台化等问题向来存在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现今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变”与“不变”。
在舞台化的众多胶州秧歌作品中,类似《扇妞》、《老伴》这些优秀舞蹈作品作为实际例证,对胶州秧歌“传统”与“现代”结合这一发展特点进行了最好解答。
嫚舞蹈《扇扭》充分吸取“胶州秧歌”中扇女和小的舞蹈元素,它嫚以“胶州秧歌”中的“小持团扇”为开端,利用现实生活中许多女孩子娇小玲珑、乖巧可爱、古灵精怪的形象特征,运用秧歌扇舞中“团扇扑蝶”、“折扇戏法”、“取扇游走”等舞动形态,着力刻画“扇妞”的形象。
脚拧、扭腰、小臂缠绕、动肩,持续的推、拧、伸的动作变化,身体各部位按照顺序缓发快收,姿态变化中自下而上的“三道弯”形体展示,再配以两臂摆动、手推、翻腕、张扇、收扇、抛扇与接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一个活泼俏丽的“扇妞”形象便从“胶州秧歌”的深厚底蕴中脱颖而出。
浅谈胶州秧歌艺术

“绿杨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青。
”这是清朝咸丰年间进士宋观炜描写当年人们摩肩接踵、争睹胶州大秧歌的一首绝句,今天读来,依然还睹“扇影”,犹闻“衣香”。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文化传承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秧歌以它性格鲜明的人物特征、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的内容及古朴豪放的风格,在众多的舞蹈种类中,绽放出它奇特的光芒。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这几句顺口溜,说的就是人们对胶州秧歌的喜爱。
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地区,当地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
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享誉海内外。
胶州秧歌是一种在演唱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而成为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
它起源于背井离乡的农民,一般都是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献艺活动,一家老小沿途卖唱,在装束上老人身上背着腰鼓,女人手里拿着针线包,男孩打棒,女孩子打小钹,表演时一般都踩着矮跷。
所谓,“矮跷”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由于各种原因,胶州秧歌流传的地域很狭窄,后来,政府明令禁止缠足,以矮跷模拟小脚的形式也被禁止。
经过多年的沿革,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有其独特风格的鼓舞形式。
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把影响扩大开来,然而因踩矮跷形成的律动特征却在表演中遗存下来。
二、胶州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及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和小戏两部分。
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
“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大摆队”、“剪子股”、“西门斗”、“挖心”、“绳子头”、和“两扇门”。
小戏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
“跑场”、“小戏”由五对不同角色的人来承担,分别有: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浅谈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

浅谈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转)10-03-01 15:05 发表于:《瀚舞纪舞蹈健身时尚会所》分类:未分类我们国家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特别是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更是源远流长。
其风格各异.特色.有着各民族的代表和象征,构成了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山东秧歌是华夏民族雨雾文化史上公认的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在我们国民间舞蹈中占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山东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据统计表明,山东省不同种类的秧歌约有30多种,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到目前为止,活跃在齐鲁大地上的秧歌最主要的有海阳秧歌、鼓子秧歌和胶州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然而最具有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的是胶州秧歌。
一、简述胶州秧歌及动作来源1、简述胶州秧歌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
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吨、南旺、丘东等村最为盛行。
舞蹈表演的开场时先跑秧歌大场,并且做些翻扑的技巧,然后再开始演些农村小戏,扮演人物中领头的是“膏药客”,与一般秧歌基本相同,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歌舞形式。
胶州秧歌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民间有这样的谚语:“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在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着老命瞅瞅”。
胶州秧歌其动律复杂,韵律浓郁,表现手法独到以舒展大方,热情灵巧的艺术风格著称。
胶州秧歌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舞姿机巧空灵,柔韧而佯狂,女子的那种“三弯九动十八态”和“三道弯”的动态特征,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交融于一体,对于“以曲线为美”的意识的张扬与表现手法,又对于女子的直爽和柔媚性格的美化和再现,正使得胶州秧歌舞蹈披上了一层古老而又神秘的面纱,胶州秧歌又以“抬重、落轻、走飘”的步态动律风格,使得人们在恰似烟云飘散中,回味着百太生活。
胶州秧歌一般多是采用比较程式化的集体的歌舞形式,在表演方面通常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配合严谨有致,很正统式的。
它的舞蹈动作很爽直粗矿,也正表现出了北方人的那种豪放的性格。
胶州秧歌风格舞蹈中的“情表合一”

(一)在表演结构中的情感体现
胶州秧歌有一套不变的表演形式,而胶州秧歌又是一种通俗易懂的民间舞蹈艺术模式,主要活跃于民间,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现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演出表演结构为:
1、迎秧歌。每到有重大节日的时候,都会有秧歌队进行表演,而村子里的人会放鞭炮,一起去看秧歌队的演出,秧歌队也十分热情地演出。”到“小戏秧歌”,又回到了“小调秧歌”的发展过程,“小调秧歌”一直都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因此在“小调秧歌”发展的过程中“腔”和“调”有许多彼此相通的地方。
胶州秧歌的音乐特色十分突出。胶州秧歌的音乐是以十一种风格不同的曲牌而组成的一种曲牌体的小戏音乐。其次是“以微调式为主,以商羽调式为辅”为胶州秧歌音乐调式的特征。
“三弯”是由于脚下的“拧”、“碾”形成整个身体的扭动。舞者在舞蹈过程中以脚掌或脚跟为着力点,然后贯穿于膝盖及腰部以上各个身体部位的运动。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它们的共同配合形成了特有的舞蹈姿态。这充分展现具有舞蹈感染力的舞蹈风格特点,更体现出胶州人民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不屈不挠的“韧劲儿”。当然这与胶东劳动人民的生活心态和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所以在进行表演时,应该把自己的身份放置在普通胶州老百姓这一质朴的角色上,用最单纯直接的舞蹈方式去表演,用最真诚的心去感受山东人民对土地的敬仰之情。
胶州秧歌所使用到的背景音乐大都是从民间曲调、音乐中所提取和创作出来的,这些音乐元素本身便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情感与文化意蕴内涵,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韵味。在舞蹈表演中音乐与舞蹈是不可缺少的,音乐与表演的相互,可以更直接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出生动地人物形象。胶州秧歌加强对背景音乐的使用,一方面可以营造出热烈的氛围,辅助舞者的表演,增强其动作技巧与舞姿形态的情感表达效果;另一方面这些音乐本身也具有传情达意的效果,使现场观众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胶州秧歌所使用背景音乐传达出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到人物角色的性格和情感,体会到胶州群众的性格性情。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摘要:作为一项审美活动,舞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
胶州秧歌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作为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及贴合民心的舞蹈语言登上了舞台,是一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最直接体现。
基于此,文章主要就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展开探究。
关键词:胶州秧歌;民间舞蹈;审美特征;0 引言胶州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倾向于舞、戏结合,又有大秧歌、地秧歌之称。
最初,秧歌主要出现在祭祀活动之中,用以祈求丰收,后与插秧耕地等农业劳动相结合,艺术形态逐渐丰富。
作为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胶州秧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及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文章以胶州秧歌为研究对象,就其舞蹈审美特征进行论述及探究,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胶州秧歌。
1 胶州秧歌的角色特征分析不管是小调秧歌,亦或是小戏秧歌,均能够以六个行当进行划分,基于行当的不同,相对应的角色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服饰、道具等方面。
1.1 小嫚胶州秧歌中的小嫚,即小旦,表示的是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形象。
表演时,倾向于活泼可爱。
1.2 棒槌棒槌,即为戏曲中的文、武小生,表演时,具有英勇神武,身手矫捷的特点,在性格设定上多以勇敢正义之士为主。
1.3 翠花翠花,别称“大老婆”,表演时,演员都背着“翠花包”,也因此称为翠花。
在戏曲中多指代彩旦一角,在个性设定方面,以性格活泼、开朗大方为主。
1.4 鼓子多用以指代戏曲之中的“小丑”,在小戏秧歌中也可能以“老生”一角出现。
在表演时,多表现为幽默诙谐,豪迈粗犷。
5. 扇女扇女,又可称为“二老婆”,该角色在戏曲中多为“花旦”、“青衣”,而在小戏秧歌中多以“少妇”的状态出现,表演时,倾向于温柔多姿,贤惠淑静等。
2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2.1 肢体之美“三道弯"为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基本姿态之一,在表演时,演员通过调整自己的四肢与关节以逆反方向呈现出一种“S型曲线”,从而创造力一种舒展且挺拔的肢体美感。
论述胶州秧歌艺术特色文档(1)

论述胶州秧歌的艺术特色①演员选拔上: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
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
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
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
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②表演形式上: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
跑大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两者除服饰相同外,没有内在联系。
从前述安锅组班,到扮演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服饰等方面,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
③表演内容上: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人""膏药客打浑""乡土小戏"等。
跑场引人:演出前先打几通锣鼓招徕观众,然后开始跑大场,场面是一般秧歌常用的摆队、十字梅、四门斗、绳子头等。
在台上跑大场时,多由鼓子带队从两面交叉跑出,每种角色两人相遇时要对舞,交错而过时男角还做些翻扑技巧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
过场中,演员可以即兴发挥技艺,充分表演。
但舞时从不唱。
场面多少、时间长短、因观众多少而定,人员己满则开始演小戏。
人来不齐,由膏药客插科打浑后,再来一次跑场。
④音乐特点: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
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典型,音乐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还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小戏。
浅谈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

浅谈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作者:余梦露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5年第06期摘要: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
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吨、南旺、丘东等村最为盛行。
与一般秧歌基本相同,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歌舞形式。
胶州秧歌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舞姿机巧空灵,柔韧而佯狂,女子的那种“三弯九动十八态”和“三道弯”的动态特征,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交融于一体,使胶州秧歌“抬重、落轻、走飘”的步态动律风格更加突出。
它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胶州秧歌;舞蹈动作特点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44-001胶州秧歌一般多是采用比较程式化的集体歌舞形式,在表演方面通常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配合严谨有致,有着很强的范型要求。
它的舞蹈动作刚劲脆爽,具有典型的北方人豪放的性格。
它的表演风格通畅鲜明,自然质朴。
动作则是火辣夸张,扭动的幅度大且柔韧舒展,民间以“扭断腰”加以形容,脚步的动作力度是重抬起轻落地,体态优美,引人入胜。
在民间舞蹈风格上可以自成一派。
有着北方民族典型的民族性格。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动律与风韵。
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受推、翻腕的有机配合”。
而这一动态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于脚掌的富于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
一、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拧、碾、抻、韧、扭”每个舞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动律,形态和神韵。
相应的便形成了它不同的动态特征。
胶州秧歌动态特征可概括为“拧、碾、抻、韧、扭”五大特点。
这五种动态特点几乎是在所有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
他们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充满活力。
动作之间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内在控制身体的能力,给人以不间断的内在的延伸美感。
“拧”是以腰为轴。
向外拧转的“三道弯”体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摘要:秧歌作为一种中国本土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现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表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同地欣赏体验。
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身体语言、舞蹈风格、表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传承发展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
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初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
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
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中国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山东省、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采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
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现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
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域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
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
“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
胶州秧歌的基本体态特征有三弯九动十八态。
“三道弯”在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中都有展现,胶州不同于傣族舞蹈中流水似的“三道弯”,也不同于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在于舒展同时又富有韧劲的舞姿,以细腻的情感为主线,“三道弯”的柔韧性三种特点。
在进行胶州秧歌的舞蹈过程,舞者需要通过以动力脚掌或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也就是脚下的拧、碾,从而让自下而上的发展力延伸到腰部以及上身各部位,当舞者的身体以腰部为中心后,她自然而然需要在肩部和航关节处形成一种对抗力,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左部航关节处也相应地往前,两者形成向心的扭动。
因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力度和质感。
胶州秧歌的进行中能够使身体始终保持交叉曲线,相对其他地区的秧歌,胶州秧歌在形体线条上则更加柔和内敛,温柔,但是又具有秧歌所独有的韧性,更具有线条流畅度。
胶州秧歌舞蹈风格之一就是“九动”。
“九动”是身体的九个不同位置、不同定向的和谐运动。
“九动”通过颈、胸、腰、肩、臂、手、胯、膝、脚九个部位,在同拍节奏中向不同方向作方向运动,从而展现出浓烈的柔美流畅感,婀娜多姿的舞蹈体态。
而能变换不同的体态“十八态”主要是从人体部位多角度、多方向、有秩序地展开的延续运动,“十八态”主要是一种整体的舞蹈形态。
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主要是五种:拧、碾、抻、韧、扭。
相比其他地区的秧歌,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现形式则更加内敛,动作形式都是由含到开,由内到外的。
从而带给人一种柔美且
富含张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动作强调的是个性鲜明,更加讲究“快发力、慢延伸”。
现在又越来越多的舞蹈编导借鉴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现形式和动态元素加入到当代很多舞蹈作品中,无论在动态的线条表现和静态的身体语言上,都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美感。
如在舞蹈作品《扇妞》中,充分运用了胶州秧歌‘脚拧,扭腰,小臂缠绕,动肩’;‘三道弯’形体展示自上而下的进行姿态变化;各个身体部位在不同方向共同发力,同时配合着翻腕、抛扇、接扇、张扇和收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让扇妞的灵活、娇羞、妖娆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韵味十足。
总体来说,胶州秧歌在舞蹈风格上所展现出的拧、碾、抻、韧、扭的特点,这些特点并非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共同发力完成整个秧歌的表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位不同时进行,构成了和谐统一的运动形态。
而正是这些运动形式才是胶州秧歌在各个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中脱颖而出,称为别具一格的舞蹈形式。
三、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
胶州秧歌随着时代的发展,表演形式也与时俱进,既要保存着原有的艺术精粹,又需要在表演形式上改革创新,运用现在思维和意识去创作出具有当代思想和文化的舞蹈形式。
胶州秧歌的表现形式分为大场和小戏两个部分,跑大场与一般的秧歌相同,小场则是专门演小戏的,两者除了服饰相同以外,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从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历史来看,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
所扮演的形式有:1、鼓子:有如戏曲里的老生2、棒槌是持双棒表演为年轻人,相当于戏曲里的小生和武生3、翠花是持折扇,类似于戏曲里的花旦4、小鳗,十分伶俐活泼可爱5、膏药客属于丑角的角色。
除了人物的的服饰以外,还得有生、旦、丑等行当的划分,伴奏则需要唢呐、锣鼓、板鼓、拍、板、堂鼓等乐器。
四、胶州秧歌的表现风格的传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胶州秧歌经历了由盛到衰,到再次复兴的过程。
并最终形成了“广场秧歌”与“舞台秧歌”并存发展的繁荣景象。
而不论是专业的舞者或者是民间的艺人,无论在任何时候的表演都离不开胶州秧歌这一传统舞蹈形式的根基,我们只有在其根基上才能进行加工创新,不断创造出更新更有渲染力的舞蹈形式。
如今的胶州秧歌动态的风格特点“抻、韧、碾、拧、扭”,是已经经过诸多更改创新后形成的,它既拥有当地地域文化气息,又不乏西方舞蹈文化的渗入,它一方面具有浓烈的中国舞蹈表现形式和思维,另一方面也吸收西方现代舞中的动作术语,借鉴其他舞蹈的发展模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形成了舒展而大方、热情而灵巧的情绪和舞姿变化,赋予了胶州秧歌崭新的艺术生命。
五、总结
胶州秧歌作为中国民间舞中的一员,从传统意义的民俗舞蹈发展成为民间艺术与学校教学融汇结合的现状,从街头小巷走向大众广场,从乡野民间迈向世界的舞台。
一路走来,经过了多少优秀的民间舞蹈家和学术性专业学者的不断创新和更改,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舞蹈表现形式,这对我国胶州秧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既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胶州秧歌的起源以及后续发展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又要从新时代的角度,在当下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推陈出新,创造经典作品。
每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都和当地文化、风俗习惯息息相关,正是齐鲁大地上的女子质朴勇敢、坚韧不拔的的性格特征,才让整个胶州秧歌极具表现力和艺术渲染力,让中国民间舞蹈更富有时代张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罗雄严.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史玲捷.浅谈胶州秧歌动态的风格特点:“抻、韧、碾、拧、扭”[J].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