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的独特魅力赏析

合集下载

浅谈胶州秧歌独特价值与发展

浅谈胶州秧歌独特价值与发展

浅谈胶州秧歌独特价值与发展摘要胶州秧歌,以其秧歌小戏在多种创新形式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胶州秧歌的传统小戏日渐式微。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国秧歌多种创新形式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异同,阐释胶州秧歌多元内涵与秧歌小戏民间原生性的独特价值,以此为基础,对胶州秧歌进行传承定位,寻求发展思路,对非遗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关键词胶州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形式;独特价值秧歌,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大都包含歌、舞、乐等艺术元素,但很少有“戏”。

而本文要探讨的胶州秧歌传统样式则与大众常见的其它秧歌(如健身秧歌、舞蹈秧歌等)不同——有小戏表演、有角色之分,是兼容了歌、舞、乐、戏等多种艺术元素的一种原生形态。

一、传统表演样式之形成2009年,笔者观看了“胶州市秧歌大赛”,胶州秧歌的表演分为两部分:先由六个行当的演员表演秧歌跑大场歌舞,再演秧歌小戏。

目前关于胶州秧歌传统歌舞加小戏表演样式的形成时间,有多种观点,但起源于何年,尚未有实证材料,亦不是本文想要参与讨论的内容。

笔者观点倾向于认为:胶州秧歌在“清咸丰年间”已经不只是歌舞表演,还加入了——小戏剧情。

据胶州市文化局秩歌负责人介绍,在编纂《胶州市文化志》时发现了胶州咸丰九年(1859)进士宋观炜的《秧歌词》十二首,对胶州秧歌现有的六种角色的扮相、舞态、道具等做了描述。

膏药客:罗伞高擎笑拍肩,铃声喧处压场园。

凭谁管领春风坠,让与壶中卖药仙。

鼓子:小鼓轻摇号贷郎,当筵袖舞太郎当。

两行红粉尘相妒,唐突歌场凭他狂。

棒槌:登场骤听鼓声哗,簇拥人丛面面遮。

就里阿侬偏出色,淡红袄子满头花。

翠花:钗荆裙布髻盘鸦,缓步长歌卖翠花。

几度相逢还一笑,夸朝春色属谁家?扇女:窄窄红襦稳称身,女儿装束更怜人。

纤腰倦舞娇无力,团扇轻摇满袖尘。

小嫂:宫扇罗巾学拉花,巧将艳曲按红牙。

汗流香粉纷纷落,萧鼓喧阁日来斜。

浅谈胶州秧歌艺术

浅谈胶州秧歌艺术

“绿杨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青。

”这是清朝咸丰年间进士宋观炜描写当年人们摩肩接踵、争睹胶州大秧歌的一首绝句,今天读来,依然还睹“扇影”,犹闻“衣香”。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文化传承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秧歌以它性格鲜明的人物特征、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的内容及古朴豪放的风格,在众多的舞蹈种类中,绽放出它奇特的光芒。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这几句顺口溜,说的就是人们对胶州秧歌的喜爱。

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地区,当地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

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享誉海内外。

胶州秧歌是一种在演唱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而成为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

它起源于背井离乡的农民,一般都是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献艺活动,一家老小沿途卖唱,在装束上老人身上背着腰鼓,女人手里拿着针线包,男孩打棒,女孩子打小钹,表演时一般都踩着矮跷。

所谓,“矮跷”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由于各种原因,胶州秧歌流传的地域很狭窄,后来,政府明令禁止缠足,以矮跷模拟小脚的形式也被禁止。

经过多年的沿革,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有其独特风格的鼓舞形式。

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把影响扩大开来,然而因踩矮跷形成的律动特征却在表演中遗存下来。

二、胶州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及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和小戏两部分。

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

“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大摆队”、“剪子股”、“西门斗”、“挖心”、“绳子头”、和“两扇门”。

小戏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

“跑场”、“小戏”由五对不同角色的人来承担,分别有: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胶州秧歌风格舞蹈中的“情表合一”

胶州秧歌风格舞蹈中的“情表合一”
一、胶州秧歌情感表达中的特殊性
(一)在表演结构中的情感体现
胶州秧歌有一套不变的表演形式,而胶州秧歌又是一种通俗易懂的民间舞蹈艺术模式,主要活跃于民间,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现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演出表演结构为:
1、迎秧歌。每到有重大节日的时候,都会有秧歌队进行表演,而村子里的人会放鞭炮,一起去看秧歌队的演出,秧歌队也十分热情地演出。”到“小戏秧歌”,又回到了“小调秧歌”的发展过程,“小调秧歌”一直都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因此在“小调秧歌”发展的过程中“腔”和“调”有许多彼此相通的地方。
胶州秧歌的音乐特色十分突出。胶州秧歌的音乐是以十一种风格不同的曲牌而组成的一种曲牌体的小戏音乐。其次是“以微调式为主,以商羽调式为辅”为胶州秧歌音乐调式的特征。
“三弯”是由于脚下的“拧”、“碾”形成整个身体的扭动。舞者在舞蹈过程中以脚掌或脚跟为着力点,然后贯穿于膝盖及腰部以上各个身体部位的运动。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它们的共同配合形成了特有的舞蹈姿态。这充分展现具有舞蹈感染力的舞蹈风格特点,更体现出胶州人民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不屈不挠的“韧劲儿”。当然这与胶东劳动人民的生活心态和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所以在进行表演时,应该把自己的身份放置在普通胶州老百姓这一质朴的角色上,用最单纯直接的舞蹈方式去表演,用最真诚的心去感受山东人民对土地的敬仰之情。
胶州秧歌所使用到的背景音乐大都是从民间曲调、音乐中所提取和创作出来的,这些音乐元素本身便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情感与文化意蕴内涵,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韵味。在舞蹈表演中音乐与舞蹈是不可缺少的,音乐与表演的相互,可以更直接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出生动地人物形象。胶州秧歌加强对背景音乐的使用,一方面可以营造出热烈的氛围,辅助舞者的表演,增强其动作技巧与舞姿形态的情感表达效果;另一方面这些音乐本身也具有传情达意的效果,使现场观众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胶州秧歌所使用背景音乐传达出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到人物角色的性格和情感,体会到胶州群众的性格性情。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摘要:作为一项审美活动,舞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

胶州秧歌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作为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及贴合民心的舞蹈语言登上了舞台,是一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最直接体现。

基于此,文章主要就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展开探究。

关键词:胶州秧歌;民间舞蹈;审美特征;0 引言胶州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倾向于舞、戏结合,又有大秧歌、地秧歌之称。

最初,秧歌主要出现在祭祀活动之中,用以祈求丰收,后与插秧耕地等农业劳动相结合,艺术形态逐渐丰富。

作为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胶州秧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及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文章以胶州秧歌为研究对象,就其舞蹈审美特征进行论述及探究,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胶州秧歌。

1 胶州秧歌的角色特征分析不管是小调秧歌,亦或是小戏秧歌,均能够以六个行当进行划分,基于行当的不同,相对应的角色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服饰、道具等方面。

1.1 小嫚胶州秧歌中的小嫚,即小旦,表示的是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形象。

表演时,倾向于活泼可爱。

1.2 棒槌棒槌,即为戏曲中的文、武小生,表演时,具有英勇神武,身手矫捷的特点,在性格设定上多以勇敢正义之士为主。

1.3 翠花翠花,别称“大老婆”,表演时,演员都背着“翠花包”,也因此称为翠花。

在戏曲中多指代彩旦一角,在个性设定方面,以性格活泼、开朗大方为主。

1.4 鼓子多用以指代戏曲之中的“小丑”,在小戏秧歌中也可能以“老生”一角出现。

在表演时,多表现为幽默诙谐,豪迈粗犷。

5. 扇女扇女,又可称为“二老婆”,该角色在戏曲中多为“花旦”、“青衣”,而在小戏秧歌中多以“少妇”的状态出现,表演时,倾向于温柔多姿,贤惠淑静等。

2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2.1 肢体之美“三道弯"为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基本姿态之一,在表演时,演员通过调整自己的四肢与关节以逆反方向呈现出一种“S型曲线”,从而创造力一种舒展且挺拔的肢体美感。

论述胶州秧歌艺术特色文档(1)

论述胶州秧歌艺术特色文档(1)

论述胶州秧歌的艺术特色①演员选拔上: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

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

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

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

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②表演形式上: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

跑大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两者除服饰相同外,没有内在联系。

从前述安锅组班,到扮演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服饰等方面,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

③表演内容上: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人""膏药客打浑""乡土小戏"等。

跑场引人:演出前先打几通锣鼓招徕观众,然后开始跑大场,场面是一般秧歌常用的摆队、十字梅、四门斗、绳子头等。

在台上跑大场时,多由鼓子带队从两面交叉跑出,每种角色两人相遇时要对舞,交错而过时男角还做些翻扑技巧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

过场中,演员可以即兴发挥技艺,充分表演。

但舞时从不唱。

场面多少、时间长短、因观众多少而定,人员己满则开始演小戏。

人来不齐,由膏药客插科打浑后,再来一次跑场。

④音乐特点: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

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典型,音乐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还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小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大秧歌特点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大秧歌特点研究

 文艺理论探索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5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大秧歌特点研究文/徐泓哲摘要:胶州大秧歌称为山东省最出名的三大秧歌之一,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有着秧歌里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舞蹈神韵、音律特征等。

使人在欣赏舞蹈上能感受到当地的乡土气息和山东人民的朴素之处,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它,让它能完整的传承下来与更好的传播下去。

关键词:胶州大秧歌;舞蹈动作;特点1 胶州大秧歌胶州大秧歌在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又被称为“地秧歌”、“跑秧歌”。

在民间被称为“弯下腰”、“三个弯”。

胶州大秧歌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清代时候胶州郊区的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在1764年逃避灾难选择闯关东,一路上边歌唱边沿行乞讨。

回到家乡后,经过多年的传承,才有了现在胶州大秧歌。

2 舞蹈动作特点胶州大秧歌有它特殊的律、形态和神韵。

我们可以高度评价它的运动特征。

动作的主要特点是“韧、扭、拧、抻、碾”这五种。

这五种动阀是所有的动作特点的集中统一。

他们周而复始,源源不断,充满活力。

动作幅度大和表情夸张多变化,是胶州秧歌的独特所在。

“韧”,是胶州大秧歌脚步动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力量的延伸美感。

在到达起始或极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相互表现一种延长感,在流水动作的变形中,呈现出一种力量的性格,是不间断力量的延伸美胶州秧歌具有“快发力和慢延伸”舞蹈节奏的特点。

“扭”是以腰为轴向外旋转的“三折”姿势。

碾在形成和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盖的推力会反射到脚的旋力。

“捻”、“拉”在胶州大秧歌舞蹈里密不可分的。

碾主要出现在脚的部分。

例如,在像丁字碾步这样的步进动作时,先内后外的碾转,同时膝盖是先开后关或先合后开的旋转和脚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并且由于舞女的大腿和膝盖向内拧,举起脚的支撑轴脚的根儿,动力的脚踩下时,轴的脚外侧还制瓶盖扭掉转身,脚掌,继水稻的歌,胶质州形成了线柔和,舞蹈的动作是很软,但是力量强烈笔直,奔放。

浅谈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

浅谈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

浅谈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作者:余梦露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5年第06期摘要: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

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吨、南旺、丘东等村最为盛行。

与一般秧歌基本相同,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歌舞形式。

胶州秧歌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舞姿机巧空灵,柔韧而佯狂,女子的那种“三弯九动十八态”和“三道弯”的动态特征,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交融于一体,使胶州秧歌“抬重、落轻、走飘”的步态动律风格更加突出。

它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胶州秧歌;舞蹈动作特点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44-001胶州秧歌一般多是采用比较程式化的集体歌舞形式,在表演方面通常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配合严谨有致,有着很强的范型要求。

它的舞蹈动作刚劲脆爽,具有典型的北方人豪放的性格。

它的表演风格通畅鲜明,自然质朴。

动作则是火辣夸张,扭动的幅度大且柔韧舒展,民间以“扭断腰”加以形容,脚步的动作力度是重抬起轻落地,体态优美,引人入胜。

在民间舞蹈风格上可以自成一派。

有着北方民族典型的民族性格。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动律与风韵。

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受推、翻腕的有机配合”。

而这一动态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于脚掌的富于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

一、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拧、碾、抻、韧、扭”每个舞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动律,形态和神韵。

相应的便形成了它不同的动态特征。

胶州秧歌动态特征可概括为“拧、碾、抻、韧、扭”五大特点。

这五种动态特点几乎是在所有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

他们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充满活力。

动作之间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内在控制身体的能力,给人以不间断的内在的延伸美感。

“拧”是以腰为轴。

向外拧转的“三道弯”体态。

浅析胶州秧歌及作品《外婆湾》

浅析胶州秧歌及作品《外婆湾》

浅析胶州秧歌及作品《外婆湾》胶州秧歌是山东民间传统舞蹈的组成之一,同时也是构成中国民间舞体系之一。

胶州秧歌已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展现的是我们齐鲁大地的文化,表达的是人民群众朴实的情感,成功的在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胶州秧歌《外婆湾》是在第十届桃李杯大赛的参赛作品,以对外婆深切的思念之情为线索,运用胶州秧歌将一个山东小嫚的舒展大方、干脆利落表现得淋漓尽致。

标签:胶州秧歌《外婆湾》;作品分析一、胶州秧歌的历史(一)简述胶州秧歌历史明末清初,民间乐舞开始兴盛。

由于宫廷乐舞的衰落使得大量宫廷艺人流浪到民间,促使了民间乐舞的发展。

起初,由于山东胶州湾一代的村民生活困苦,没有固定的生活收入,人们不得不进行沿街乞讨。

在长时间的乞讨中,人们便琢磨出一种边跳边唱的歌舞形式,多以表现当地的民风民俗为主,因此又称之为“小戏秧歌”。

当时的秧歌类似于今天广场舞的形式,参与人数众多,队伍庞大,围观者众多,这便是戏剧早期的表演雏形。

由此可见,秧歌与戏剧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后又有民间艺人对其收集与整理,逐渐开始由最初的俗乐发展成为雅乐,有了其独特的风格并保存延续下来。

1949年以后,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表演中,胶州秧歌其独特的舞蹈特征引起了舞蹈界的关注,使得全国各地的舞蹈工作者前来学习。

由于当时舞蹈教育的兴盛,很多学校里开设了胶州秧歌这一民族民间舞,并请当地的老艺人亲自去课堂为学生们授课,使胶州秧歌空前发展。

(二)胶州秧歌的动作来源明清时代,女性流行以脚小为美,尤以“三寸金莲”著称。

其中山东秧歌中的“寸秧歌”中的“寸”就是象征着脚小这一特征。

在当时尤以女性缠足为盛行,由于缠足脚受束缚,踩地不稳,不敢轻易走路。

正是因为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促使舞蹈发展成为一种不一样的美,形成了胶州秧歌中的“扭”“拧”“碾”等这些动态,还有“抬重、落轻、走飘”,这些动作特征都形象表现出缠足后走路不稳的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