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1998.08.29•【文号】主席令[第7号]•【施行日期】1999.01.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98年8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199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高等教育基本制度第三章高等学校的设立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生第七章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高等教育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第三条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

第四条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条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六条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举办高等学校,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第七条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实际,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论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

论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
.
重视理论 推导
甚 少 顾 及 高 等 教 育 的基 本特 点
’,

王 亚朴 五 功能
:
( 1 99 2

)
提 出了两 功能

:

对 生 产 力的 反 作 用 和 对 政 治 的 反 作 用



何坎 等 认 为有
’,
对 个体 的 功 能
对社 会 的 功 能
对 经 济 的功 能

对 政 治 的 功 能 和 对文 化 的 功 能
发 展 高 深学 问 职能 高 深学 问
参与 社 会 生 活
对 外学 术交 流
高 等教 育
高等 学 校
.
近 来 高 等 教 育 功 能 和 高 等 学 校 职 能 问题 重 新 引起 争 议 ①
,
这 反 映 了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 体

制 建 立过 程 中 高 等 教 育 面 临 重 新 定位 以 适 应 新 的 社 会 需 求 的 现 实 高 校 职 能 及 其 两 者 的 相 互 关 系 提 出一 些 浅 见

高等 教 育 则 不 然
,
,
它 直 接与 社 会 相 连
,
,
历史与 现实表 明

,
高等教 育 功 能 说 会 左 右 人 们 对 高 等教育 性 质 的 把 握 代我 国 高 等 教 育 在 政 治 迷 雾 中摇 摆
提供 哪些服 务 地

, ,
甚 至 会 决 定 高 等教育 的 走 向
0 和 7 6 0 年
朱 九 思 等提 出

用 三 句 话 概 括 高校 职 能,传培 养 高级 才: “ ”。

河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绪论

河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绪论
教师惟一可以完全控制的的独立机构,具有相当 大的自主权。
包括:内部自治权、独立审判权、免除赋税及 兵役权、学位授予权及到各地任教权、自由讲 演、罢教及迁校权。
12
获得种种特权的原因: 1.团结和坚定。 2.无固定场所,用罢课和迁徙相威胁。
28
2.17-19世纪德国的高等教育
(1)大学面临的困境与危机 A.经院哲学没有被完全排除。 B.数学和自然科学仍被排斥在大学之外。 C.在18世纪末,大多数德国大学被描绘成“主
要卖弄学问的人所占据的机械辩论的场所”。
29
(2)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的改革 哈勒大学“不仅是德国的而且是欧洲第一所具
38
柏林大学的创办还将大学传统的教学职能扩展 成为教学与科学研究并重。
39
3.17-19世纪美国大学的发展
(1)以哈佛学院为代表的殖民地学院的建立 殖民地时期对英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移植是
以哈佛学院的创办为起点的。
40
创办哈佛学院的最早动议来自于1633年剑桥大学毕业 生埃利奥特的一项提案。
44
《莫雷尔法》的颁布实施,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 掀起了一场赠地学院运动,农业和机械工艺教育 在大学得以广泛推行,为美国工农业现代化做出 了突出贡献。
此外,还形成了美国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确立 了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原则,孕育了在世界高等 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康奈尔计划和威斯康 星思想,进而导致了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产生。
45
(3)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办
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 第一位校长吉尔曼深受德国现代高等教育观念的影响,
认为真正的大学至少设有人文学院(哲学院)、法学院、 医学院和神学院,大学应该为教师从事高深水平的学术 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 1901年,该大学已经初具规模,已经拥有由13个系组成 的从事高深知识研究、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哲学院和一所 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医学院。该大学把研究生教育确定 为大学最核心的教育任务。

《高等教育学》各章要点及样卷

《高等教育学》各章要点及样卷
4.错(1分)。上述观点是个体本位论 的体现(3分)。
5.错或不完全(1分)。高校教学的基 本组织形式还包括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和 毕业设计(3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的表现
(1)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2分) (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2分) (3)促进个体改变社会地位(2分)
(1)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 (2)教学过程的探索性增加 (3)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的联系增加 (4)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 评分细则:关于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以上四个要点共计6分,每个要
点1.5分。关于提高教学质量,围绕上述四个要点就提高教学质量 逐一展开论述,每个要点的论述给1分。
5.高校课堂教学有哪几个基本环节?
(1)备课,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研究学生和 教学条件(2分);
(2)上课,上课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2分); (3)课后总结,通过总结,找出成功与不足之处,以便
进一步改进教学(2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结合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说明如何 提高教学质量。
(3)就上述六个方面而言,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管 理等内容,属于课程建设的外部条件,对于教师来说往往 具有不控性。因此,使所教课程成为精品课程,关键是要 在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不断进行课堂与教学改革、积 极参与教材建设等方面着手(3分);
(4)联系实际展开论述,2分。
3.你认为高校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好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参考答案略)
阶段的具体落实(2分),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 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 的要求(2分)。
4.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是高等学校应该

7、高等教育理论综合 章节 总目录

7、高等教育理论综合 章节 总目录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第一节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p1第二节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p4第三节高等教育学概述 p8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p11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 p14第三节高等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p19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p26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和培养目标 p28 第三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p29第四章高等教育的教育制度第一节高等学校的学制 p34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p39第三节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 p42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 p44第五章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与结构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p47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p48第三节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p50第四节高等教育结构概述 p52第六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师 p57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生 p61第三节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p64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第一节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概述 p68第二节课程概述 p71第三节课程内容 p74第四节课程设计与实施 p78第五节课程评价 p79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学与教学过程 p83第二节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p88第三节教学工作概述 p90第四节教学评价 p92第九章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第一节教学方法概述 p97第二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p101第十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第一节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概述 p107第二节科研程序与教育教学研究 p109第十一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第一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 p113第二节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 p116第三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 p117第十二章高等教育的德育第一节高等教育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p121第二节高等教育德育的过程和内容 p123第三节高等教育德育的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p125第四节高等教育德育队伍的建设 p127第五节德育模式 p129第二部分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p133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 p136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述 p137第四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p139 第二章大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p142第二节大学生的认知发展 p144第三节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p167第四节大学生的能力发展 p172第五节大学生的个别差异 p179第三章大学生社会心理第一节印象形成 p183第二节人际关系 p184第三节群体心理 p186第四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定义和类型 p190第二节一般学习理论 p192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p203第二节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p210第三节大学生的学习策略 p216第六章大学生知识学习与技能的形成第一节知识学习 p223第二节知识学习的过程 p225第三节技能的形成 p227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解决 p234第二节创造性 p237第八章大学生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p242第二节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p244第三节大学生态度与品德的发展 p246第九章高校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设计 p255第二节课堂管理 p261第十章高校教师心理第一节高校教师的心里特征与教师威信 p263第二节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差异 p267第三节高校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p269第四节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及维护 p270第十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p275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p278第三节心理评估 p280第三部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述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p283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原则 p287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节《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解读p290 第二节高校教师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p292第三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评价第一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p297第二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p301第四部分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第一节教育法规概述 p306第二节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规范 p310第三节教育法律关系 p312第四节教育法律责任 p314第五节教育法律救济 p317第二章学校、教师与学生在法律上的规定第一节学校在法律上的规定p324第二节教师在法律上的规定 p325第三节学生在法律上的规定 p329第三章依法执教与高校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第一节依法执教 p332第二节高校教师违法(侵权)行为 p333第四章我国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节选)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节选) p336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节选) p342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节选) p348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节选) p351第五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节选) p355第六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节选) p357第七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节选) p360第八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节选) p363第五部分教育教学技能第一章备课技能第一节备课概述 p372第二节制定教学计划技能 p373第三节教案设计技能 p375第二章课堂教学技能第一节课堂导入技能p377第二节课堂讲授技能 p379第三节课堂板书 p380第四节课程提问 p380第五节结课技能 p382第六节教学语言表达p383第六部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说 p384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结构 p386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及方法论原则 p388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第一节研究课题的选定p392第二节文献检索 p395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构思 p398第三章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第一节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概述 p402第二节教育研究中历史研究法的运用 p404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第一节教育观察研究概述 p406第二节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 p408第三节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 p410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第一节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p413第二节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 p415。

《高等教育学》高师培训讲义

《高等教育学》高师培训讲义

3、社会本位论的两种类型
涂尔干:未将个人与社会完全对立起来, 只是认为社会是目的,个人是手段 凯兴斯泰纳:极端。与其说是社会本位论 的教育目的,不如说是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 国家利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无条件地 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和他国利益,没有公正和正义。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根源 一是社会根源:社会动荡、转型时 期,思想家们大多主张个人本位论,要 求以个人来反对社会,革社会的命。如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19世纪末20世纪 初;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和18世纪末19 世纪初。社会处于稳定发展时期,思想 家们多强调社会本位论,要求约束个人, 服从社会需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制!



学制建立的依据! 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 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2、学制的建立要受到社会政治制度 的制约 3、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 特征和发展水平

二、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




(一)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 观特征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部门。意大利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部门。法国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部门。澳大利亚、 加拿大、德国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部门。美国、 日本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宏观学制:公立 和私立高校两大系统并存,办学层次阶 梯分布。
评析: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是不同的教育思想家为解 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 值的冲突而给教育开出的不同处方。其中多数学者力 图通过某种选择把两种教育价值在不同的程度上,以 不同的方式统一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之中。一些人 是以个人价值为基点为谋求两种教育价值的统一;另 一些人则是以社会价值为基点来实现两种价值的统一。 实际上,都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都是各个教育思 想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出的选择。一劳永逸的不 偏不倚的折衷主义的或中庸式的价值选择只存在于理 论和思想中,而在实践和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高等教育学内容

高等教育学内容

高等教育学内容绪论: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教育史,社会基础,功能与价值,目标分论:专业,课程,教学,科研,教师,体制结语:发展趋势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传授高深学术与技能的专业教育。

1、高等教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无绝对标准。

高等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1874 年瑞士联邦通过的《联邦宪法》中。

2、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这与今天提倡通识教育、通才教育并不矛盾。

专业教育不等于专才教育。

3、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的实施机构。

最初的高等教育在功能混杂的教育机构中进行。

近代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高等教育机构。

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包括大学、专门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各种形式的职业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初级学院、网上虚拟大学,除此以外,还有承担高等教育职能的科学研究机构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等形式。

4、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中学毕业生及其同等学力者。

概念辨析中学后教育:从时间上来理解,泛指中学教育之后的各种教育,它包含了高等教育。

从程度上来理解,则与高等教育同义。

第三级教育:指完成第一级(初等教育)和第二级(中学教育)教育之后的各类程度更高的教育,可以视作与高等教育同义。

大学教育:高等教育的下位概念。

日常生活中这两个概念常被混用。

二、高等教育学的形成1、高等教育研究的萌芽1)早期研究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进行研究,大约始于十九世纪中叶。

休伯《英国的大学》(1843)和纽曼《大学的理想》(1852),是两部重要的早期著作。

2)研究机构英国学术机构协会,1862 3)课程建设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克,最早开设高等教育课程,1893。

4)研究成果《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鲍尔生1906)被认为是研究高等教育史的史诗性巨著。

2、高等教育研究规模的扩展1)高等教育科学体系的建立2)高等教育研究组织的扩展3)“高等教育”专业与教学的发展4)研究规模和成果的扩展3、高等教育研究品质的提升1974 年,美国学者德雷赛克和马休合著《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高等教育》,系统探讨高等教育研究本身,预测了高等教育研究逐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发展道路。

高等教育学电子版

高等教育学电子版
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的克服了多少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相应的加强。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利结构,适当实行权利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
教学时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学习特点
1?独立性增强
2?自主性增强
3?学习探索性增强
4?学习实践性增多
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大学教学六大原则的含义及具体要求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1?加强理解和沟通
2?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
教学过程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具有双边性,目的性,中介性的特点
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3、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
4、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高等教育学》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通过教师让学生学习
教师 学生
知识
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知识
教育学概念的界定
•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 教育规律的科学。
科学
自然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
教育学该站在哪一边?
• 第一,教育学不完全符合“社会科学”的规定性。
• 第二,教育学具有一定的非理性和艺术性的特征。
• 所以教育学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双重性。 • 说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案例:教育是否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美国心理学 家加纳德夫妇从 1966年起,对 一只1岁左右 的名叫华休的黑猩猩做实验 ,连续实验 5年后,于1971 年发表研究报告。他们用北美聋哑人的手势语言对它进 行讲授。华休5岁时能掌握130种手势,7岁时能掌握160 种 手势,并能将不同词性的手势语汇搭配成对。但无论 如何,华休的语 言在复杂性和灵活性方面都无法与聋哑 人相提并论,远远赶不上聋哑人。 此前,在20世纪 50年代初美国 心理学 家海斯夫妇 用6年 半的时间教黑猩猩维基说话,发现它至多只能发出诸如 “MA MA ”、“PA PA ”、“CUP”等几个音,还常常用错 地方。但这已是当时黑猩猩发出人类语音的最高成就了。
教育是永恒的,但高等教育则是历史的(它是历史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要求的产物)
高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回顾(1页)
• 高等学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
甚至更早。在我国,则一般认为起源于西汉
的“太学”和“稷下学宫”。但是与近代大 学有密切关系的应该是十二、十三世纪产生
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学校教育的出现:
• 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 • ①经济原因:生产力发展有了剩余产 品,脑体分工。 • ②政治原因:阶级社会的需要,社会 出现了阶级和国家,统治阶级、国家 机器管理维护他们利益。 • ③文化原因:知识增长、文字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原始文字,不 是日常生活中附带可以掌握的。
受教育者
• 最早产生且延续不断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 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 津、剑桥大学等。
牛津大学
1168年
剑桥大学 1209年
巴黎大学
伦敦大学
1836年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 学校享有极大的特权
• 学生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Bologna)
学生主导大学的典范(学生社团主持和管理大学)
二、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
• 高等教育是继中学教育后在高等学校里获得的 专门教育,是国民经济、科学和文化各部门中 具有高等技能的专家所必备的教育。 ---《苏联百科全书》
二、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
•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 业教育。程度上一般分为专修科、本科和研究 生班。教学组织和形式有全日制和业余的,面 授的和非面授,学校形式的和非学校形式的等 等。高等教育一般担负着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和 开展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按照各国的传统, 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通常是大学、学院和专科 学校。 ---《中国大百科全书》
卢梭
对于“教育”概念的界定五花八门„„
• 19世纪中叶的英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
和教育学家斯宾塞(H.Spencer) 则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 生活作准备。 • 受教育—从事某种职业 • 放羊娃的例子
斯宾塞
对于“教育”概念的界定五花八门„„
• 到了20世纪初,美国的实用主 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J.D ewey)却认为教育不是为未来的 生活作准备,教育就是生活
• 教师的大学──巴黎大学(Paris)
教师主导大学的典范(教师社团管理大学) 这两所大学是中世纪大学的原型,代表了中世纪大学组织 的两种形式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
• 高等教育的初创阶段(欧洲中世纪) • 高等教育的形成阶段(17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 • 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
二、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 等教育的规定: • 本法所称的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 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 《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 《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义务教育法》
三、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
“踏上讲台,如果没有学生,我感 觉很寂寞。75年的从教经历,不 是一条虚线,而是一条教师生活 绵延不绝的实线,是一种社会责 任。”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90 岁高龄的潘懋元先生在从教75周 年庆典暨“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 任”学术研讨会上说出了自己的从 教感言。
引言:关于第十九层地狱的故事
• 普遍适用的基本定律:学习速度< 变化速度 = 死亡。 • 西方还流行“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你 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要折旧80%。 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教育的概念的? 2、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吗?
对于“教育”概念的界定五花八门„„
• 18世纪中叶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 J.Rousseau)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 性率性发展。 • --《爱弥尔》 • 卢梭说“教育就是依照儿童的自然发展 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 感受能力” 。
教育的产生及学校教育的出现
•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与人类共始终的 永恒的社会现象。(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 教育的产生历史上有: • “生物起源说” • “心理起源说” • “教育需要说” • “劳动起源说” • 教育的产生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是人自身发展 的需要。
教育产生的条件:
单位:万,%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二战后高等教育更新、更广的含义
• 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层次多样化。在大学、学院之下还派生 出专科学校、社区学院、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等层次。 •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在正规的大学教育之外, 出现了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 中大学等非正规大学。
• 1993年及以前学科分类:文科、理科、工科、农、
林、医药、师范、财经、政法、体育、艺术。 2003年管理学分离出来。
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的进展
•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 间并不长,在世界上形成高等教育学科也只有40余 年的历史。50年代末期,潘懋元教授对高等教育进 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建立相应的学科,但没有引 起重视,其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研究工作没有 继续下去。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内才有学 者开始重视高等教育理论和高等教育研究。 • 1983年高等教育学科被学位办正式确认。
• 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只有在 劳动产生后,才可能出现可供人传承的经验及传承的 需要,才可能产生需要遵守的生活规范和集体准则。 • 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没有语 言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只有作为第二信号 系统的语言的产生,才为这种交流和传承提供了可能, 才为代与代之间的教育提供了可能。
程的)教育学是以教育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 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教育学是个大家族:
原理类 不同教育阶段教育学 教育比较类 交叉学科类 方法类 管理类
历史类 教学类
教育学
德育类
甲骨文“学” 字
甲骨文“教” 字
释“教”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说文解字》)
小篆“教” 字
释“育”
“育,养子始作善也。”(《说文解字》)
小篆“育”字
小篆“毓”字
释“学”

繁体字
《说文》小篆

简化字
教育“三字经”的拆字解读
教(目的)
育(手段)
师(保障)
教育三字经之一:
教育的首要目的:
教育的第二目的:
教育三字经之二

开眼



教育三字经之三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第一节 第二节 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 • • • 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 中世纪大学——基于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大学教育 19世纪后半期的高等教育——层次多样化、形式复杂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民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第一节
• • • • • • • • • •
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是什么,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这一问题。 ※ 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 ※ 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 ※ 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 一、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 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演变。 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 高等教育=大学教育 文、神、法、医四科(分专业) 大学教育是基于中等教育基础之上,不断制度化、正规化。
本身,“教育即生活”。
• 陶行知的观点:生活即教育
杜威
教育概念的界定
• 广义教育
• 将教育定义为: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 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于 社会而言,教育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需要;对于个 体而言,教育是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 有意识(有目的) • 直接和首要目标 • 社会活动
1999年以来本专科发展情况
高等教育招生数及增幅 1998 1999 2000 108.36 154.86 220.60 30.03 42.45 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及增幅 340.88 408.59 556.09 19.86 36.1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 狭义教育
教育(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 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 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 的活动。 -------《教育大辞典》 如果不好好办教育就准备盖监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