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法律法规

合集下载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法律法规与标准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法律法规与标准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法律法规与标准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保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与标准,要求企业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法律法规与标准,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第一部分:法律法规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是中国的一项基础性法规,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存储、运输、使用、销售和废弃等环节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其中,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估、控制和应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2.《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安全条例》《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安全条例》是中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具体细则,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安全管理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定。

该条例要求企业必须进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工作环境和设施的安全。

3.《重大危险源辨识和管控规定》该规定在中国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管控方面提供了具体指导。

它规定了辨识的方法与指标,要求企业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情况,识别出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危险源,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以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

第二部分:标准1. GB 15603-1995《重大危险源辨识指南》该标准是中国危险化学品行业常用的标准之一,主要针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管理提供指导。

标准详细介绍了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和评估指标,企业可以根据该标准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降低事故风险。

2. NFPA 550《Guide to the Fire Safety Concepts Tree》该国际标准是由美国国家消防协会发布的,用于指导企业对火灾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估。

标准采用了火灾危险源概念树的方法,帮助企业识别出可能导致火灾的危险源,并提供相应的防控措施。

第三部分:辨识与管理的意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指的是针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活动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旨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存储、运输、使用等环节中可能导致的事故和风险。

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完善,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许可证办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安全生产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要求。

首先,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需要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

《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许可证办法》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才能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这意味着没有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将无法合法从事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活动。

其次,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存储、运输、使用等环节都需要符合相应的安全要求。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了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标识和包装等要求,要求生产经营单位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证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存储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同时,法律法规还对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单位提出了安全操作规程和培训要求,以保证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使用。

此外,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措施也在法律法规中得到了明确规定。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使用单位应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加强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同时,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和组织体系,及时、有效地处理危险化学品事故,并对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

总之,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以及相关部门提供了明确的安全要求和指导。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不仅加强了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促进了危险化学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未来,随着危险化学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将不断完善,为实现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法律法规要求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法律法规要求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法律法规要求危险化学品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和使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潜在的危害,必须通过辨识重大危险源,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下面将介绍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法律法规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基础法律,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根据该法,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对可能引发重大危险的工艺、设备、材料等进行辨识,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履行报告和备案手续。

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是我国危险化学品管理的核心法规,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管理提供了具体的要求。

根据该条例,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编制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报告,明确危险源范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并进行监督检查。

3.《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危险源辨识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危险源辨识管理办法》是国家安全监管部门发布的具体规定,用于指导危险化学品企业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和管理。

根据该办法,危险化学品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明确辨识的方法和程序,并将辨识结果作为安全管理的依据。

4.《危险化学品辨识与分类技术导则》《危险化学品辨识与分类技术导则》是我国危险化学品辨识的重要技术标准,用于指导辨识过程中的实际操作。

根据该导则,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应当包括危险源的种类、潜在危险和可能导致事故的原因等内容,所有辨识结果都应当进行科学评估和验证。

以上是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法律法规要求的简要介绍。

为确保安全生产,各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上述要求,加强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管理,以降低事故风险,保护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只有通过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合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化学品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危化行业法律法规标准清单

危化行业法律法规标准清单

危化行业法律法规标准清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危化行业法律法规标准清单危化行业指的是涉及危险化学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过程,由于其特殊性质和潜在的危险性,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本文将介绍中国危化行业的法律法规标准清单,以便从业人员和相关部门了解并遵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是我国危化行业的基础法律法规,于2014年12月1日颁布实施。

该法重点规定了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运输等过程中应遵循的安全生产要求,以及责任追究等方面的规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于2002年12月1日颁布实施,是我国危险化学品行业的核心法规。

该条例详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管理、安全生产责任制、事故应急救援等方面的要求,对危化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提供了明确指导。

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规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规定》于2002年12月1日颁布实施,主要针对危险化学品的储存、使用、生产等过程中可能形成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和控制。

该规定明确了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和程序,并要求危化企业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监控和管理制度,防范事故的发生。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于2003年11月28日颁布实施,对危险化学品的许可、登记、标识、包装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并强调对危险化学品的运输、装卸、储存等环节进行监管和管理。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燃烧性气体和毒性气体包装物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燃烧性气体和毒性气体包装物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于2012年6月1日颁布实施,明确了燃烧性气体和毒性气体包装物质量的安全监督管理要求,包括许可条件、审查程序、质量监督抽查等方面的规定。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法律法规要求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法律法规要求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法律法规要求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等危险特性,可能对人身安全、公共安全和环境安全造成损害的化学品。

对于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求。

本文将重点介绍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

一、《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是我国危险化学品管理的基础性法律法规,对于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管理提供了指导和要求。

其中,第八条规定了企业应当建立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制度,并进行定期评估。

根据企业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生产、存储、使用等环节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辨识办法和标准。

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条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条例》也是我国危险化学品管理的重要法规之一。

根据该条例,企业在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过程中,应当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进行明确、科学的辨识。

企业应当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数量、存储方式等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辨识规范和程序。

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导则(HJ/T 214-2005)》《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导则》是我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技术导则之一。

该导则规定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风险评估的步骤和指标。

通过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估,可以科学地识别出潜在的危险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四、国际危险品运输规定在国际上,危险化学品的运输也受到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

联合国制定了《关于危险品运输的联合国协定》,各国根据该协定制定了相应的国内法规。

根据这些规定,对于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必须进行详细的辨识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综上所述,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受到国内外多个法律法规的要求。

企业在实施危险化学品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守这些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危险源辨识制度,并进行定期评估和风险评估,以确保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生产和运输。

只有科学辨识和评估,才能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危险化学品的重大危险源,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放射性、致窒息等性能,对人类、动物、植物、环境造成危害的化学品。

为了防止危险化学品的事故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生产进行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总共分为六章,包括总则、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和经营、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使用、监督管理等内容。

该条例规定了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和标识、生产和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储存和运输单位的管理要求、使用单位的安全防护措施等。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

细则共分为七章,包括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生产与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储存单位的安全管理、运输单位的安全管理、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监督检查与处罚等内容。

细则规定了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标准、企业的注册和备案要求、储存和运输设施的基本要求、使用单位的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等。

此外,还有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其中包括《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管理规定》等。

这些法律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都提出了要求和规范,加强了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于提高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预防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单位和个人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

最新危化品条例全文

最新危化品条例全文

最新危化品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危化品的安全生产和使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危化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危化品”)的生产、储存、销售、使用、运输、处置等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国家鼓励危化品生产、销售、使用、运输、处置活动中采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减少危险源,防控事故风险。

第二章危化品的分类与标识第四条危化品按照其对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危害程度,分为爆炸品、易燃物、氧化剂、毒害品、放射性物质、腐蚀品、气体、危险物质混合物等八大类。

危化品的分类标准由国家负责制定和发布。

第五条危化品的包装、容器、标签和说明书等应当标明相应的危险性等级、品名、规格型号、生产企业名称、批号等信息,并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的标识和颜色警示。

第三章危化品的生产和储存第六条从事危化品生产活动的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生产过程中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第七条危化品生产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危化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第八条危化品储存场所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严格遵守危化品的分类分区要求,完善消防设施和安全防护设备,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确保储存环境安全。

第四章危化品的销售和使用第九条从事危化品销售活动的单位应当具备销售资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经营,确保销售的危化品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安全要求。

第十条从事危化品使用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掌握危化品的安全使用方法和措施,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遵循产品使用说明,加强事故应急管理。

第五章危化品的运输和处置第十一条危化品的运输应当符合国家有关的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规定,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第十二条国家提倡危化品的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鼓励发展相关的技术和设备,减少危化品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危险化学品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目录(125条)

危险化学品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目录(125条)

5、《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5号
6、《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7、《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安监总局令第8号
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40号令
9、《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安监总局令第41号
10、《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安全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第43号
7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第30部分:化学品作业场所警示性标志》
GB30000.30-2013;
74、《危险化学品单位应急救援物资配备要求》GB30077-2013; 75、《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程》GB30871-2014; 76、《氧气站设计规范》GB 50030-2013; 77、《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2014; 78、《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 50073-2013; 79、《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 80、《氢气站设计规范》GB 50177-2005; 81、《特种气体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646-2011; 82、《气体纯化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724-2011; 83、《化学品生产单位吊装作业安全规范》AQ 3021-2008; 84、《涂料与辅助材料使用安全通则》AQ 5216-2013; 85、《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 86、《氯气捕消器技术要求》AQ3015-2008; 87、《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AQ3022-2008; 88、《化学品生产单位动土作业安全规范》AQ3023-2008; 89、《化学品生产单位高处作业安全规范》AQ3025-2008; 90、《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检修作业安全规范》AQ3026-2008; 91、《化学品生产单位盲板抽堵作业安全规》AQ3027-2008; 9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通用技术规范》AQ3035-2010; 93、《电镀生产装置安全技术条件》AQ5203-2008; 94、《化工建设项目安全设计管理导则》AQT3013-2008; 95、《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管理人员培训及考核要求》AQT3043-2013; 96、《常用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编制导则》HG23010-1997; 97、《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装卸作业规程》JT 618-2004; 98、《汽车运输危险货物规则》JT 617-2004; 99、《瓶装气体分类》GBT16163-2012; 100、《易燃易爆危险点分级管理要求》GJB 6219-200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
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
产安全事故隐患;
§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 预案;
§ 对防护用品的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 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 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 使用。(37条)
八、 不能“三合一”
§ 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 商店、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 并应当与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
§ 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 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 保持畅通的出口。禁止封闭、堵 塞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 出口。(34条)
§对人的效力:即主体范围,指法律对什么人 (指具有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自然人、法人 和其他组织)适用。
§一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不论其经 济性质如何,规模大小,只要从事生产经 营活动,都应该遵守本法。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消防安全和道路交 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 民用航空安全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消防和交通除外)
三、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
§ 《安全生产法》第三条 “安全生产管理,坚 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安全第一,就是说,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 处理保证安全与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的其他各 项目标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特别是从业 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 §预防为主,就是说,对安全生产的管理,更 为重要的是要谋事在先,尊重科学,探索规 律,采取有效的事前控制措施,千方百计预 防事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 灭在萌芽状态 。
四、人员的能力要求
§ 《安全生产法》第二十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 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 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 和管理能力。
§ 第二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 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 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五、“三同时”
二、适用范围
§ 法律的适用范围即法律的效力范围。
§时间效力:指法律什么时候开始发生效力和什 么时候失效。 §生效时间:《安全生产法》第九十七 条 “本法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失效时间:一般不规定,新法代替旧法时, 新法的生效时间就是旧法的失效时间。
§空间效力:指法律适用的地域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香港、澳门并不适用
§ 本质:在生产过程中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 确保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
§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安全是生产的前提 §安全促进生产
第二部分
安全生产法
第一章
总则
一、立法目的
§ 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手段) § 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中间过程) §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结果) § 促进经济发展(长远目标)
九、对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
《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一条
§ 发包要求: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 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 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
§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 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安 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 算。(24条)
六、“三设备”
§ 安全设备: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 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和报废, 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 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 正常运转。维护、保养、检测应当作好 记录,并由有关人理机构的设置
§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指的是生产经营单位内设的专门负责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机构,其工作人员都是专职安全生 产管理人员。
§ 《安全生产法》第十九条 1.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 理人员的: § “三危”企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 产、经营、储存单位) § 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 2.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 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仍由本单位负责。
§ 特种设备: 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涉及生命安全、 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以及危险物品的容器、 运输工具,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专业生产 单位生产,并经取得专业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 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 方可投入使用。检测、检验机构对检测、检验结 果负责。(30条)
§ 国家明令禁止和淘汰的设备: 国家对严重危及生 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实行淘汰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 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31条)
七、“三管理”
§ 警示标志的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 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 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28条)
§ 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 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 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 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33条)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
一、安全生产条件
§ 《安全生产法》第十六条 “ 生产经营单位 应当具备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 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 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 动。”
§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 §行政法规 §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二、主要负责人的职责
危化法律法规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课程内容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概述 §《安全生产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工伤保险条例》
第一部分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概述
一、安全生产
§ 含义:通过人—机—环境的和谐运作,使 社会生产活动中危及劳动者生命和身体健 康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 效控制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