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寺考古

合集下载

中国石窟中的博物馆功能研究

中国石窟中的博物馆功能研究

中国石窟中的博物馆功能研究中国石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

随着旅游文化的兴起,中国各地的石窟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必去的旅游胜地。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中国石窟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石窟博物馆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中国石窟中的博物馆功能进行研究,探讨这些博物馆在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国石窟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

一、中国石窟的特点和价值中国石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载体,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人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石窟以其精美的壁画、雕塑和建筑而闻名于世,反映了中国古代宗教、艺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特点,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考古价值。

其中著名的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更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外游客争相前往的热门旅游景点。

二、中国石窟中的博物馆功能1. 保护功能中国石窟中的博物馆在保护中国石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石窟中的壁画、雕塑等文物易受自然环境和人为破坏的影响,博物馆为这些珍贵文物提供了安全的展示场所,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如恒温、恒湿、灯光等,有效地保护了这些文物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

博物馆还注重对石窟文物的修复和保养工作,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技术手段延长了文物的寿命,使之得以永久保存。

2. 研究功能中国石窟中的博物馆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源和条件。

博物馆内收藏了丰富的石窟文物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壁画、雕塑、器物、文字、图片、音像、文献等,这些珍贵的文物和资料为研究中国古代宗教、艺术、历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和信息依据。

博物馆还定期举办专题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推动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石窟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和传播。

3. 展示功能中国石窟中的博物馆是中国石窟文化遗产的重要展示平台。

博物馆内设有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两大类,常设展览着重介绍中国石窟的历史、文化、艺术特点和价值,通过精美的陈列和清晰的介绍,向观众展示中国石窟的魅力和魄力。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中国石窟寺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宝库,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重要遗产。

石窟寺庙的建造始于北魏时期,兴盛于隋唐时期,至宋代达到巅峰,明清时期逐渐衰落。

这些石窟寺庙分布在中国各地,尤以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陕西延安的元山寺等最为著名。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部的龙门山上,始建于北魏晚期,历经数十年才完成。

它以石窟规模庞大、造像精细、艺术价值高而闻名于世。

龙门石窟共有234个洞窟,保存了约110,000平方米的壁画和2,800多尊石刻佛像。

这些洞窟中最著名的是第5窟和第20窟,其中第20窟被誉为中国壁画艺术的瑰宝。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沟内,始建于北魏时期,历时近千年才完成。

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保存了约45,000平方米的壁画和2,415尊石窟佛像。

莫高窟的壁画题材丰富多样,既有佛教故事、佛陀传记,也有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

其中,第17窟的《卢舍那大士像》是莫高窟最著名的佛像之一。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西南16公里处的云冈山上,始建于北魏时期,历时近100年才完成。

云冈石窟共有252个洞窟,保存了约51,000平方米的壁画和51,000尊石窟佛像。

云冈石窟的最大特点是佛像造型栩栩如生,表情丰富多样,被誉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杰作。

其中,第6窟的《普贤菩萨像》和第8窟的《文殊菩萨像》是云冈石窟最著名的佛像之一。

元山寺位于陕西延安市的元山上,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数十年才完成。

元山寺共有38个洞窟,保存了约17,000平方米的壁画和1,200多尊石窟佛像。

元山寺的壁画风格独特,描绘了佛教故事和佛陀传记,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

其中,第7窟的《十六王像》是元山寺最著名的佛像之一。

这些石窟寺庙在中国古代艺术史和宗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们的建造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

这些石窟寺庙的壁画和石刻佛像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还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龟兹石窟考古现状及展望

龟兹石窟考古现状及展望

龟兹石窟考古现状及展望作者:苗利辉来源:《大众考古》2023年第07期古代龟兹,地处塔里木盆地北缘,以库车绿洲为核心。

其最盛时西边与疏勒接壤,东面与焉耆相邻,北托天山,南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辖境包括今阿克苏地区的阿克苏市、库车、拜城、新和、沙雅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轮台等市县。

龟兹佛教历史概述考古资料证明,在古代龟兹这片土地上,青铜时代即有人群定居。

克孜尔水库墓地出土了距今3000多年的彩陶,纹饰主要为宽带状纹、正三角纹和水波纹(折线纹)。

龟兹地区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始于汉代,此时库车绿洲上农业和畜牧业都很发达,小麦、水稻和粟黍是主要农作物,家畜主要有马和牛等。

纺织业比较发达,丘慈锦享誉西域。

龟兹北部山中储藏有铜、铁和煤等矿产,生产的铁器在西域地区十分畅销。

阿克苏地区发现了许多冶铜和炼铁遗址。

龟兹位于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节点,商业很发达,龟兹五铢是西域的重要货币,汉五铢也在使用。

这一时期,龟兹白族长期执掌政权,虽然经历了焉耆龙氏的短期侵入,以及吕光和万度归的西征,但政治和社会总体情况是稳定的。

誕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约在公元前3世纪开始向外传播。

公元1世纪,由于贵霜王朝国王迦腻色迦的大力推动,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新疆地区。

约在2世纪时,佛教传入龟兹。

由于龟兹经济的繁荣和龟兹王族的倡导,三、四世纪之交,龟兹佛教逐渐进入繁盛期。

一方面,僧侣众多,大师云集,律法严谨,建寺造像风行。

《出三藏记集》称:“时龟兹僧众一万余人”,“拘夷国寺甚多。

修饰至丽。

王宫雕镂立佛形像与寺无异”。

另一方面,葱岭东西王侯妇女都来到龟兹修行听法,龟兹成为西域佛教的一个中心。

与此同时,许多龟兹佛教徒前往中原,传播佛法,参与译经。

《出三藏记集》载:“咸和三年(328年)岁在癸酉,凉州刺史张天锡在州出此《首楞严经》……时译者归慈王世子帛延善晋胡音。

延博解群籍内外兼综。

受者常侍。

”这一时期的龟兹佛教以小乘佛教为主,大乘佛教也有一定的影响。

658年,唐王朝将在西州(今吐鲁番)设立的安西都护府转移到龟兹,随后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中国石窟寺是中国特有的佛教艺术形式,由石窟和寺庙组成,以雕刻的佛像为主要特色。

石窟寺分布在全国各地,最著名的有甘肃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

这些石窟寺在中国古代艺术史和世界古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石窟寺的建筑形式通常是将山腹挖掘成洞窟,然后在洞窟内雕刻佛像和佛教壁画。

这种形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北方的石窟传统,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

北魏石窟以佛像为主要内容,形象丰满,线条流畅,富有动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窟寺的艺术风格逐渐演变,从简约的线条到丰富的细节描绘,从浅浮雕到深浮雕,从单一的佛教壁画到世俗和佛教主题的结合等。

石窟寺的建设是佛教繁荣时期的产物,它们是佛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佛教文化的载体。

通过石窟寺的建设和使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得以加强,佛教教义也通过壁画和雕刻的方式得以普及。

石窟寺壁画通常以佛教故事、佛教先知、佛教仪式和佛经内容为主题。

这些壁画的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展示了佛教教义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中国石窟寺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佛像和壁画上。

佛像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它们具有雄伟、庄严、慈悲和宁静的特点。

佛像的风格因时期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都具有神秘和超凡的美感。

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表现佛教教义和哲学思想。

壁画的色彩从鲜艳到柔和,线条从简约到精细,构图从简单到复杂,呈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多样性。

石窟寺的考古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古学家通过对石窟寺的勘察和发掘,不仅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还可以解读佛教教义和佛教艺术的发展变化。

此外,考古研究还为保护和修复石窟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以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保持原貌和价值。

中国石窟寺的考古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关注重点。

通过对石窟寺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已经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献。

例如,在敦煌莫高窟的发掘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佛教经文和文献,这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历史和哲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炳灵寺石窟北魏洞窟调查与研究

炳灵寺石窟北魏洞窟调查与研究

炳灵寺石窟北魏洞窟调查与研究炳灵寺石窟北魏洞窟调查与研究炳灵寺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灵寺镇境内,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北魏时期石窟艺术遗产。

石窟集中分布在炳灵寺东北山脚下一处绝崖陡壁之上,总共有11个洞窟,其中最具规模的是第2洞窟,也是研究者们关注和调查的重点。

研究者们对炳灵寺石窟进行了深入调查与研究,旨在揭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特点、风格与技法,并深入探究这些洞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石窟的建造始于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1 - 499年),至北魏孝文帝年间(公元471 - 499年)完成。

彼时,佛教在北魏时期得到了朝廷的保护和支持,寺庙和石窟艺术的建设进入了黄金时期。

炳灵寺石窟恰好是这一时期佛教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第2洞窟是炳灵寺石窟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洞窟。

这座洞窟的主体部分是一座方形佛龛,佛龛正中是一尊巨型石刻弥勒菩萨像。

弥勒菩萨坐于莲花座上,身披袈裟,面容庄严,双手合十,表情庄重肃穆。

这一佛像技艺高超,栩栩如生,展现了北魏时期卓越的石刻技术和艺术风格。

除了弥勒菩萨像,第2洞窟还布置了一系列佛教故事和神话题材的浮雕,如《佛祖庄严会》、《牛首陀罗尼经图》等。

这些浮雕以精湛的工艺和细腻的表达力描绘佛教故事的情节和主题,展示了北魏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除了第2洞窟,研究者们还对炳灵寺其他洞窟进行了详细调查。

他们发现,炳灵寺石窟的洞窟以浮雕为主要艺术形式,而像壁画这样的艺术形式并不多见。

这与其他北魏时期的石窟群有所不同,显示了炳灵寺石窟的独特性。

通过对这些洞窟的测绘和比较,研究者们发现炳灵寺石窟的洞窟布局有着明显的序列和整体性,每个洞窟的位置、大小、形制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布置。

这种布局的合理性反映了北魏时期佛教寺庙和石窟建设的规模和级别。

此外,研究者们还探讨了炳灵寺石窟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他们认为,炳灵寺石窟的建造与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佛教政策密不可分。

孝文帝倡导佛教,对佛教弘扬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大力兴建寺庙和石窟,炳灵寺石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中原地区的古代石窟寺

中原地区的古代石窟寺

中原地区的古代石窟寺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留存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其中,古代石窟寺是中原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宗教信仰。

这些石窟寺不仅是艺术的殿堂,更是历史的见证,让人们能够窥见古代社会的风貌和精神面貌。

一、洛阳龙门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历经隋、唐、宋等朝代的兴建,形成了规模宏大、艺术精湛的石窟群。

其中以第九窟的卢舍那大佛最为著名,高达17.14米,是中国最大的古代石窟造像之一。

龙门石窟的壁画、石刻等艺术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创作才华。

二、郑州嵩山少林寺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武术圣地。

少林寺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千年沧桑,成为了中国佛教、武术文化的重要象征。

寺内珍藏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佛教艺术品,如释迦牟尼坐像、达摩祖师塑像等,展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精湛技艺。

此外,少林寺还传承着独特的少林武术,吸引着无数武术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学习。

三、洛阳龙门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历经隋、唐、宋等朝代的兴建,形成了规模宏大、艺术精湛的石窟群。

其中以第九窟的卢舍那大佛最为著名,高达17.14米,是中国最大的古代石窟造像之一。

龙门石窟的壁画、石刻等艺术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创作才华。

四、洛阳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也是中国佛教的发祥地之一。

白马寺建于东汉时期,历经多次兴建和修缮,成为了中国佛教的重要圣地。

寺内珍藏着大量的佛教文物和艺术珍品,如释迦牟尼三尊像、文殊菩萨像等,展现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白马寺还是中国佛教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

五、开封云岗石窟云岗石窟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景区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

中国石窟寺考古概要中国石窟寺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考古研究对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中国石窟寺的考古概要进行介绍。

中国石窟寺,又称石窟庙,是由山体中开凿而成的石窟,内部供奉佛教造像和壁画。

中国石窟寺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盛行于北宋至元代。

中国石窟寺主要分布在河南、甘肃、山西、陕西等地,以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最为著名。

中国石窟寺的建造主要受到佛教的影响。

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中国文化中。

随着佛教信仰的兴起,人们开始在山体中开凿石窟,用于供奉佛像和修行。

这些石窟寺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国石窟寺的建造和装饰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变化。

早期的石窟寺以北魏风格为主,佛像造型简单朴素,壁画内容以佛经故事为主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代的石窟寺开始兴起,其风格更加华丽壮观,佛像造型更加细致,壁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佛教故事、历史事件、民间故事等。

中国石窟寺的考古研究主要集中在佛像和壁画的保护、修复和研究上。

由于长期的风化和人为破坏,石窟寺的佛像和壁画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考古学家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加强石窟寺的环境保护、修复受损的壁画、制定合理的参观管理措施等。

在石窟寺的考古研究中,还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佛像、经卷、铭文等,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宗教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同时,石窟寺中的壁画也成为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途径,揭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石窟寺的考古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通过对石窟寺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对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考古学家们也在保护和修复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保护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得以延续。

中国石窟寺的考古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石窟寺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石窟寺考古报告编写体例指南》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石窟寺考古报告编写体例指南》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石窟寺考古报告编写体例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21.07.16•【文号】文物保函〔2021〕748号•【施行日期】2021.07.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石窟寺考古报告编写体例指南》的通知文物保函〔2021〕748号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和旅游厅/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化石窟寺考古研究和价值挖掘,推进石窟寺考古报告出版工作,我局制定了《石窟寺考古报告编写体例指南》,现予印发。

请你局(厅)按照指南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做好石窟寺考古报告编写出版相关工作。

附件:石窟寺考古报告编写体例指南国家文物局2021年7月16日附件石窟寺考古报告编写体例指南一、适用范围本指南用于指导石窟寺考古报告的编写工作。

二、名词解释(一)石窟寺考古中国石窟寺考古是运用考古学方法调查、分析、研究与石窟寺及摩崖造像有关的遗迹和遗物的人文科学,包括应用田野考古技术与方法对石窟本体、窟外建筑遗迹和相关寺院遗迹进行野外调查、发掘、测绘、记录,以及建立在田野考古基础上的石窟寺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

中国石窟寺考古属于历史考古学的范畴,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石窟寺考古报告石窟寺考古报告是全面、科学、系统反映石窟寺考古工作成果、按照一定体例编写、公开发表的田野考古报告,包括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发掘报告,是石窟寺保护、研究、展示利用的基础文本。

(三)石窟寺考古报告编写体例石窟寺考古报告编写体例是为保证石窟寺考古报告的科学性、全面性、规范性及其学术质量,对报告编写的篇章组织、内容及深度等提出的一般规定。

三、编写的基本要求(一)科学性应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要求,针对石窟寺、摩崖造像及相关遗迹、遗物特点,准确记录石窟寺考古工作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窟寺考古在河畔山崖开凿的佛教寺庙,简称石窟。

许多石窟寺洞窟密集,故常有千佛洞之称。

佛教石窟渊源于印度,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

分布于中国各地的石窟寺遗迹,大都见录于明清地方志和游记中。

20世纪初一些外国人即根据上述著录调查了一部分重要石窟,如日本人伊东忠太调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1902),法国人E..沙畹调查洛阳龙门石窟(1907)。

不少外国人的调查,往往伴随着掠夺、破坏,德国人A.von勒科克在新疆拜城、库车、吐鲁番诸石窟的盗掘遗物、剥离壁画(1904~1912),英国的A.斯坦因(1907、1914)、法国人伯希和(1908)和日本大谷考察队(1911~1914)等对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重要文书和工艺品的骗取劫夺,日本人对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1933)和美国人对龙门石窟(1934)的肢解石雕、凿毁造像是其中最突出的几起。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组织的云冈调查班,对云冈石窟强行调查、摄影、测绘长达6年之久(1941~1946)。

中国有组织的调查工作始于30年代,1930~1933年西北科学考察团调查新疆石窟,1935年北平研究院记录响堂山石窟,是较重要的两项。

40年代不少学者和美术机构注意了甘肃、四川、云南和新疆境内的石窟,特别是对敦煌石窟的调查、实测和临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石窟遗迹得到应有的重视,各地对现存石窟都开展了调查和记录工作,重新发现了许多湮没已久的重要窟龛。

自50年代以来,石窟寺的考古研究逐渐展开:对一些石窟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进行排年分期;发掘了重要石窟的窟前遗址,为恢复某些石窟的历史面貌增加了新资料;对石窟组合关系的探索也开始提到日程上来。

中国的石窟可分7类:①窟内立中心塔柱的塔庙窟;②无中心塔柱的佛殿窟;③主要为僧人生活起居和禅行的僧房窟;④塔庙窟和佛殿窟中雕塑大型佛像的大像窟;⑤佛殿窟内设坛置像的佛坛窟;⑥僧房窟中专为禅行的小型禅窟(罗汉窟);⑦小型禅窟成组的禅窟群。

根据洞窟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异可分为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3大地区。

新疆地区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集中的地点有3区:①古龟兹区。

在今库车、拜城一带。

主要石窟有拜城境内的克孜尔石窟、库车境内的克孜尔朵哈石窟、库木吐石窟和森木塞姆石窟。

其中克孜尔石窟规模最大,开凿最早,大约开凿于3世纪,4~5世纪是其盛期,最晚的洞窟大约属于8世纪。

其他3处,开凿的时间都比克孜尔晚,衰落的时间可能迟到11世纪。

②古焉耆区。

在今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一带。

开凿时间约在5世纪以后。

③古高昌区。

在今吐鲁番附近。

主要石窟有吐峪沟石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

吐峪沟早期石窟约开凿在5世纪。

柏孜克里克主要石窟是9世纪以后回鹘高昌时期的遗迹,最晚的洞窟有可能迟到13世纪。

新疆石窟多塔庙窟、大像窟和僧房窟、禅窟以及不同形制洞窟组成的洞窟组合,也有少量的禅窟群。

5世纪以后,方形佛殿窟数量增多,出现了佛坛窟。

焉耆、吐鲁番一带还有洞窟前面接砌土坯前堂和径用土坯砌建的洞窟。

这些不同形制的洞窟,除一般僧房窟外,窟内都绘壁画,绝大部分原来还置有塑像。

绘塑内容,6世纪以前,主要有释迦、交脚弥勒和表现释迦的本生、佛传、因缘等图像。

6世纪出现了千佛。

8世纪以来,中原北方地区盛行的阿弥陀和阿弥陀净土以及其他净土,还有一些密教形象,都逐渐传播到这里,壁画布局和绘画技法也较显著地受到中原北方石窟的影响。

中原北方地区指新疆以东、黄河流域以北,以迄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

这个地区石窟数量多,内容复杂,是中国石窟遗迹中的主要部分。

可细分为4区:①河西区。

甘肃黄河以西各县沿南山的地段,大都分布有数量不等的石窟。

其中延续时间长、洞窟数量多的是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开凿于5世纪,陆续兴建到14世纪。

莫高窟以东的重要石窟有安西榆林窟、玉门昌马石窟、酒泉文殊山石窟、肃南金塔寺石窟和武威天梯山石窟等。

这几处石窟除榆林窟外,都还保存5~6世纪的遗迹。

武威天梯山石窟有可能是历史上有名的凉州石窟的遗迹。

②甘宁黄河以东区。

主要石窟有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崖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庆阳平定川石窟、庆阳南北石窟寺。

固原、庆阳石窟始凿于6世纪;永靖、天水石窟始凿于5世纪,其中炳灵寺石窟第169窟无量寿佛龛有420年题记,是中国现存窟龛有明确纪年的最早一处。

③陕西区。

少数窟龛开凿于6世纪,主要石窟都开凿于6世纪以后,如7世纪开凿的彬县大佛寺石窟、耀县药王洞石窟,8世纪开凿的富县石泓寺石窟,11~12世纪开凿的黄陵万佛寺石窟、延安万佛洞石窟和志丹城台石窟等。

陕西区石窟是中原北方地区晚期石窟较集中的一处。

④晋豫及其以东区。

以5~6世纪北魏皇室显要开凿的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为主流,沿续此主流的重要石窟有6世纪中期开凿的邯郸响堂山石窟和6~7世纪开凿的太原天龙山石窟。

此外,5~6世纪开凿的义县万佛堂石窟、渑池鸿庆寺石窟、济南黄花岩石窟和7世纪初开凿的安阳宝山石窟,也都与上述这批主流石窟有密切关系。

晋豫及其以东地区石窟的承袭关系比较清楚,充分表现了佛教石窟逐步东方化的具体过程,因此,这个地区石窟在全国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区开凿较晚的石窟,还有6~8世纪开凿的益都云门山石窟、驼山石窟,11世纪开凿的内蒙古巴林左旗洞山石窟、前后昭庙石窟,13~14世纪开凿的内蒙古鄂托克旗百眼窟石窟和15~16世纪开凿的平顺宝岩寺石窟。

中原北方石窟中,河西和甘宁黄河以东两区多塑像壁画,陕西、晋豫及其以东两区多雕刻。

4区除个别石窟外,多杂有摩崖龛像。

中原北方窟龛的发展演变,大体可区分为4大期:第一期即5~6世纪,是这个地区开凿石窟的盛期。

多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也有少数禅窟和禅窟群。

主要造像有三世佛、释迦、交脚弥勒、释迦多宝对坐像、千佛和思惟像,其次有本生、佛传和维摩文殊对坐像。

七佛、无量寿(阿弥陀)、倚坐弥勒和观世音、骑象的普贤等出现较晚。

第二期即7~8世纪,主要盛行佛殿窟、大像窟,较晚出现佛坛窟。

除释迦造像外,阿弥陀、弥勒、药师等净土图像和观世音像逐渐复杂起来,出现了地藏像,密教形象也开始盛行。

第三期即9~10世纪,石窟开凿渐趋衰落,石窟形制摹拟地上佛殿的情况日益显著,佛坛后面凿出了背屏,窟前接建木构堂阁的作法开始流行。

窟内壁画盛行排列多种经变的新形式。

佛龛两侧流行文殊、普贤相对的布局。

文殊似乎受到更多的重视,敦煌莫高窟和富县石泓寺石窟都出现了“文殊窟”。

对观世音的崇奉更为普遍,许多地点出现了观世音的各种变相。

天王的形象也在这个阶段逐渐盛行。

第四期即自11世纪以后,开凿石窟的地点愈来愈少。

造像题材除前期习见者外,罗汉群像逐渐盛行,还出现了罗汉群像与佛传结合的场面。

出现了布袋和尚。

儒释道合流的形象也在石窟中出现,庆阳平定川石窟中1095年雕造的“三教诸佛”,是现知中原北方地区这类题材的最早实例。

13世纪太原龙山开凿了全真道教石窟。

13~14世纪莫高窟、榆林窟开凿了西藏嘛教的“秘密堂”。

16世纪初开凿的平顺宝岩寺石窟出现了水陆道场的连续浮雕,这里有的洞窟内外全部雕出了仿木结构,石窟摹拟地上佛殿的作法,年代愈晚愈突出。

南方地区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这个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布局分散,除个别地点外,摩崖龛像多于开凿洞窟。

凿于5~6世纪之际的南京栖霞山石窟和新昌剡溪大佛,原都前接木构殿阁。

广元一带6世纪的石窟,形制多属佛殿窟,有少量的塔庙窟。

这时期的主要造像除释迦外,多无量寿(阿弥陀)和弥勒坐像,还有释迦多宝对坐像。

自8世纪以后,四川岷江、嘉陵江流域诸窟龛盛行倚坐弥勒、净土变相和各种观世音造像。

10~11世纪多雕地藏和罗汉群像。

11世纪大足石篆山出现了最早的儒释道三教石窟。

12世纪大足大佛湾造像内容更为庞杂,除佛传、经变、观世音等形象外,还有祖师像和西藏嘛教形象。

杭州西湖沿岸的窟龛开凿于10~14世纪,13世纪末以前多雕阿弥陀、观世音和罗汉像,13世纪以后多雕西藏嘛教形象。

开凿于9~13世纪的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都是佛殿窟,9世纪主要造像有弥勒和阿弥陀,10世纪以后主要造像有观世音、毗沙门天王和密教的八大明王,最具地方特色的是以南诏王及其眷属为主像的窟龛。

3个地区虽各具特点,但又互相影响。

5世纪60年代云冈最初开凿的大像窟──昙曜五窟应和新疆古龟兹石窟有一定的关系;莫高窟现存早期洞窟的塑绘,也受到了新疆的影响。

5世纪晚期,南方造像明显地影响了中原北方,江南无量寿佛的崇奉传播到中原西部的时间,可能更早。

6世纪中期以后,中原西部的石窟龛像又影响到四川北部。

7~8世纪的隋唐盛世,中原窟龛典型所在──各种净土变和密教形象巳南遍四川,西及新疆。

11世纪以后,罗汉群像既盛于中原北方,也流行于江南。

13~14世纪西藏嘛教窟龛不仅出现在中原北方,还出现在南方。

在以上各地区相互影响的复杂现象中,可看出:5世纪晚期以前中原北方受到新疆的影响,这显然是和佛教艺术自西向东传布的情况有关;自5世纪晚期以来,佛教窟龛在新疆以东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后,中国各地石窟龛像的发展演变,尽管都还具有地方特征,但却都程度不同的受到全国主要的政治中心或文化中心所盛行的内容的影响。

这一点,与中国考古学其他方面的资料所反映的情况,是大体一致的。

在河畔山崖开凿的佛教寺庙,简称石窟。

许多石窟寺洞窟密集,故常有千佛洞之称。

佛教石窟渊源于印度,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

分布于中国各地的石窟寺遗迹,大都见录于明清地方志和游记中。

20世纪初一些外国人即根据上述著录调查了一部分重要石窟,如日本人伊东忠太调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1902),法国人E..沙畹调查洛阳龙门石窟(1907)。

不少外国人的调查,往往伴随着掠夺、破坏,德国人A.von勒科克在新疆拜城、库车、吐鲁番诸石窟的盗掘遗物、剥离壁画(1904~1912),英国的A.斯坦因(1907、1914)、法国人伯希和(1908)和日本大谷考察队(1911~1914)等对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重要文书和工艺品的骗取劫夺,日本人对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1933)和美国人对龙门石窟(1934)的肢解石雕、凿毁造像是其中最突出的几起。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组织的云冈调查班,对云冈石窟强行调查、摄影、测绘长达6年之久(1941~1946)。

中国有组织的调查工作始于30年代,1930~1933年西北科学考察团调查新疆石窟,1935年北平研究院记录响堂山石窟,是较重要的两项。

40年代不少学者和美术机构注意了甘肃、四川、云南和新疆境内的石窟,特别是对敦煌石窟的调查、实测和临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石窟遗迹得到应有的重视,各地对现存石窟都开展了调查和记录工作,重新发现了许多湮没已久的重要窟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