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共20页文档
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

+沿革述要: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 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 次开塔瞻礼舍利 。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 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 敏二次开塔瞻礼。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 并改名“法门寺”
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 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 。
体会
《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对法门寺地宫的出土文 物尤其是唐朝作了详实披露,对塔身和地面遗存 的整体公布,将使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史有更新 的认识,不仅看到中国文化从宗教到金银器、丝 绸、饮茶等的全貌,更可以重新认识时下博物馆 的陈列展示,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政治、经济、文 化和对外交流等。 在这本报告中我们不仅为其中出土的文物之丰富 而感到震撼,也被先民们的智慧所折服。
佛像
明代的13 层宝塔上共有88 个佛龛,每龛一佛,到1939 年整修时只剩下68 尊。后经清 理共有98 尊佛像,许多 都装有佛经,为明代和民国的装藏 地宫《衣物帐》碑 《衣物帐》碑,全称《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 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 银宝器衣物帐》。长 115 厘米,宽69 厘米。共四十八行,满行四十二字,共 一千七百余字, 罗列着地宫里2499 件文物清单,现藏于 法门寺博物馆。该碑文详细记载了懿、僖二宗、惠 安皇 太后、昭仪、晋国夫人、诸头等皇室戚贵、内臣僧官供 奉佛指真身舍利的金银宝器、衫 袍衣裙等,是至今首次 发现的唐代衣物帐碑。碑文物主清楚,名称罗列明晰, 有标重类注, 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以及衣物宝器名称、 制作工艺、衡制、纺织服饰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 资料。
+ 九、盛装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世 界上发现的制作最精美、层数最多、等级 最 高的舍利宝函。
舍利与佛舍利的考古发现

舍利与佛舍利的考古发现觉真内容提要:2002年2月23日至3月31日,由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指真身舍利,从西安启程赴台,在台湾的各大主要城市展开为期37天的供奉瞻礼。
这一牵动两岸佛教界,重大的宗教佛事活动,倍受瞩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本文将就大家普遍关心的舍利,目前已知中国境内共分布有多少佛舍利,这些焦点问题。
以时间的先后顺序,结合不同时期的考古发现,作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舍利考古发现真伪作者:觉真法师,中国佛学院文物专业研究生。
一、舍利释义舍利,是梵文sarira的音译,又有设利罗、室利罗、实利等多种翻译,意译为体、身、身骨或灵骨。
然考其本意,却非如此。
舍利最初的意思只是代表“米粒”。
如日僧空海在其所著的《秘藏记》一书中曾记述:“天竺呼米粒为舍利,佛舍利亦似米粒,是故曰舍利”[1]。
由此可知,舍利最初只是一借代词语,完全是从其形状上立名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舍利二字,从广义而言是指尸骨,可是尸骨人人皆有,却不能说舍利人人皆有。
舍利这一称谓,至后世早已脱离了其本意,而是特指佛陀或高僧圆寂后遗留下来的身骨、头发或遗体在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结晶体。
《金光明经》卷四云:“舍利者,乃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2]。
《大智度论》卷五十九云:“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乃至苦尽故”[3]。
故而,舍利作为佛教中的圣物,受到了特别的尊崇。
舍利的种类,依据经典所说,有两种分法。
《浴佛功德经》中分舍利为二:[1](日)空海著《秘藏记》,《大正藏》卷八十六。
[2](北凉)昙无忏译《金光明经》,《大正藏》卷十六。
[](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卷二十五。
(1)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即指佛陀或修行证道高僧的遗骨;(2)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即指佛所遗的教法与戒律,永住于世,可为众生作依止,故相对于身骨舍利而称之法颂舍利,或略称为法舍利(见图1、图2)。
另据《菩萨处胎经》卷三《常无常品》中,亦有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之说。
山东汶上圣物《探索发现》

山东省汶上县的宝相寺佛牙舍利很多人知道法门寺有佛骨真身舍利,却不知佛骨舍利并不止这一枚。
近日央视十套播出了山东汶上县太子灵踪塔地宫发现佛牙舍利的经过故事,其中讲述宋代官员沈括第一次见到佛牙的情景尤为神奇:佛牙上突然化生出成百的舍利子迸出,或穿过手掌,而手掌丝毫无损;或蹦到床上砰然作响,穿床掉落地上。
沈括将之记录於《梦溪笔谈》。
找到原文如下:熙宁中,予察访过咸平,是时刘定子先知县事,同过一佛寺。
子先谓余曰:“此有一佛牙,甚异。
”余乃斋洁取视之。
其牙忽生舍利,如人身之汗,疯然涌也,莫知其数,或飞空中,或堕地。
人以手承之,即透过;著床榻,摘然有声,復透下。
光明莹彻,烂然满目。
余到京师,盛传于公卿间。
后有人迎至京师,执政官取入东府,以次流布士大夫之家。
神异之迹,不可悉数。
有诏留大相国寺,创造木浮图以藏之。
今相国寺西塔是也。
片中解说到(大意):沈括是以为学者、科学家,《梦溪笔谈》记录的几百件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是严谨翔实的,没有理由不相信这件事。
央视通常对这类神异事件都是否定态度,或归于迷信,或归于讹误,此次正面解说佛牙神迹,前所未有。
山东汶上佛牙舍利神迹山东汶上的佛牙,是有非常确切年份历史文献记载的佛牙。
以前由皇室供奉,后来在开封销声匿迹。
千年后我们终于在汶上的太子灵踪塔中,又得见了他的真容。
同时出土的还有数百颗佛陀真身舍利。
一次出土佛舍利数量之多世所罕见。
政和二年3月15入塔。
1994年3月15发掘出土,巧合还是因缘每年3月15日,天空必定显现日晕佛光,从没有空过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节目《山东汶上圣物》山东省汶上县的宝相寺内有一座佛塔。
这座没有准确名字的佛塔,因塔顶有金黄色琉璃瓦覆盖,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会发出闪闪金光,所以被当地群众叫做黄金塔。
这座被山东省定为省级重点文物的佛塔,虽有明、清两次修缮的记载,但却查不到建造时间,也查不到塔名。
但就是在1994年对佛塔进行修缮时,考古人员无意间发现了一座瘗藏佛教文物的地宫。
据说看过这部绝色好剧的人,全中国只有极少数

据说看过这部绝色好剧的人,全中国只有极少数表妹为一部剧沉迷,蛋柿,你绝对猜不到表妹在沉迷什么:一部只有GV画质的国!产!老!剧!《法门寺猜想》这部老剧只有短短16集。
画质奇渣,但绝到让人无法自拔。
第一绝,是绝色。
甚至有人觉得,片头那一幕吹尽黄沙的画面,都美哭了。
片头风吹沙飞露出法门寺遗址的画面,一直是我认为在电视剧里看到过的最美的画面。
@巽女主角袁立当时只有24岁,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
她的扮相只有四个字配得上:惊为天人。
她一人分饰四角:记者元缘、美人伊春、失明的元公主和卖茶的缘妹。
每一个角色都是一种惊艳。
尤其是古装扮相,有一种非今日流量小花可及的古典美。
看看曾经娇俏可人的她,大概谁都想不到,她现在会变成一个在微博上怼天怼地的大妈吧。
第二绝,是绝种。
《法门寺猜想》曾经在中央台播过,口碑优秀。
豆瓣评分今天仍有8.8(其中一半以上给出五星)。
看大家的评价,也是童年回忆系列。
但就是这样一部在广大群众心中留下口碑的好剧,却只在央视匆匆播完了一轮,就彻底绝迹。
“被禁”的原因,据说是因为它宣扬封建迷信——轮回转世的说法。
不过袁立饰演的角色,元缘、元公主和缘妹,确实是一个人(并不想吐槽编剧取名字的方式)。
剧一开头,是1997年的北京。
记者元缘刚结束采访任务,被男朋友岳海(周里京 饰)送回家。
她一直做着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她生活在唐朝,而且转世轮回,经历了两世情缘。
正好在今天,她收到了一封来自西安的快件。
急件里是一部手稿:《法门寺猜想》,手稿里写的,就是她的梦!原来,她十年前就去过法门寺,当时她作为记者,报道法门寺地宫考古发掘的全过程。
在那里,她认识了参与发掘工作的考古队员小唐博士(王涛 饰),这部手稿就是他寄给元缘的。
她开始回想起当初见到小唐博士时的情形。
十年前,她在楼观台的卜卦告诉她,有一个跟她彼此追寻了一千年的爱人就在这里。
不用猜,这个人就是小唐。
她和小唐喝茶的时候都喜欢放盐,这是唐朝人喝茶的习惯——也侧面印证了千年说法。
《音韵学教程》读后

《音韵学教程》读后《音韵学教程》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部经典著作,由北京大学教授唐作藩先生主编,于2002年出版。
这部教程对音韵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音韵学的基本知识,提高音韵学的研究能力。
在阅读完这部教程后,我对音韵学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音韵学教程》共分为九章,从音韵学的基本概念、语音学的基础知识、音韵学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
其中,重点阐述了音韵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涉及音韵学的性质、任务、历史、主要研究领域等方面。
教程还介绍了国内外音韵学的研究状况,以及对音韵学发展方向的展望。
在分析解读方面,教程强调了音韵学的比较方法和历史考证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和音韵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语言的语音特征和演变规律。
而历史考证方法则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探究音韵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原因,理解语音变化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
在案例分析方面,教程结合实际研究案例,对音韵学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例如,在讨论古音学中的《诗经》韵律时,教程以《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例,说明了古音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此外,教程还对现代汉语的音韵学进行了分析,重点讲解了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和北京话的语音特点。
总的来说,《音韵学教程》是一部非常全面的音韵学著作,系统地介绍了音韵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通过大量案例分析了音韵学的应用。
这部教程不仅让我深入了解音韵学的本质,还使我对音韵学的研究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部教程还让我认识到音韵学在语言学领域中的重要性,以及音韵学研究成果对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我相信,这部教程将对我在语言学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对我对音韵学的理解和应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彼得·马洛托夫所著的一部探险小说。
本书讲述了一群在太平洋小岛长大的年轻人,对海洋的热爱和对探险的渴望驱使他们展开一场西太平洋的航海之旅。
通过这场旅程,他们不仅发现了自我,也找到了归宿。
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用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用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本文将重点研究唐代时期法门寺出土的茶具,并探讨这些茶具的用途。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茶文化在此阶段达到了高峰。
而法门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寺庙,其出土的唐代茶具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唐代茶具的特点和用途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茶文化发展和人们对茶的热爱。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重要性,以及唐代茶具对现代茶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唐代茶具的历史背景、了解唐代茶具的特点和用途,并进一步认识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现代茶文化的启示。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茶文化,同时也为研究唐代茶具的学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以下这样: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来探讨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用途。
首先,将介绍茶具的历史背景,包括茶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以及茶具在唐代的地位和重要性。
其次,将详细描述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特点,包括器型、材质、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特征。
最后,将深入探讨唐代茶具的用途,包括在宫廷、寺庙、私人家庭等场景下的使用情况,并且分析茶具的功能和意义。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历史背景、特点及用途,进一步认识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传承影响。
最后,结合唐代茶具的研究成果,对现代茶文化的发展和启示进行展望,探索茶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样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脉络,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文章的论点和观点。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用途。
通过研究唐代茶具的历史背景和法门寺出土茶具的特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唐代茶文化的发展和茶具在其中的角色。
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唐代茶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唐代茶具对现代茶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唐代茶具的历史背景,包括茶文化的兴起背景以及茶具的发展演变过程。
蹙金考:一个唐五代诗词名物的文化史解读

第41卷第4期2011年7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Vol.41,No.4July2011DOI:10.3785/j.issn.1008‐942X.2011.04.091[收稿日期]20110409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www.journals.zju.edu.cn/soc[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11061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BZW017)[作者简介]1.胡可先,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2.武晓红,女,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唐代文学研究。
“蹙金”考:一个唐五代诗词名物的文化史解读胡可先 武晓红(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唐五代诗词中经常出现“蹙金”这一织绣名物,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五件蹙金绣是这一常见诗词名物的实物印证,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佛教意涵。
“蹙金”是用捻紧的金线以制成皱纹状织品的一种刺绣工艺,蹙金绣是质地最密、形态最美的一种绣品。
这种绣品在唐五代成为皇帝后妃、诸王公主等皇室帝胄和衣冠贵族喜欢服用的生活和装饰用品,故诗人经常用以表现贵族社会和人物的生活情状。
因“蹙金”优于“盘金”、“缕金”和“贴金”,在诗词中的表现作用也就有所不同。
这一特殊的诗词名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史内涵。
[关键词]蹙金;唐五代;诗词名物;法门寺;文化史″Cujin″inClassicalPoemsoftheTangandFiveDynasties:APerspectiveofCulturalHistoryHuKexian WuXiaohong(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8,China)Abstract:Theembroideredsubject″Cujin″wasfrequentlymentionedinthepoemsoftheTangandFiveDynasties.Fiveembroideredpiecesofclothesmadewiththeskillof″Cujin″havebeenunearthedfromtheundergroundpalaceofFamenTemple;theyaretherealproofofthisobjectandlendsupporttothenotioninpoems.Atthesametime,theyrevealadegreeofBuddhistsignificance.The″Cujin″isakindofembroiderycraftwhichusestightlytwistedgoldthreadstomakewrinkledfabric.Thiskindofembroideryshowsthemostintensivetextureandthemostbeautifulbody.ItwasverypopularamongtheroyalsandsomenoblesintheTangDynastyandwasoftenusedfordailyuseordecoration.Sopoetsliketouse″Cujin″intheirpoemstoshowthelivingsituationsofthearistocraticsociety.Basedonitssuperiority,″Cujin″makesabigdifferenceinrepresentationinpoemswhencomparedto″Panjin″,″Lüjin″and″Tiejin″.Itcanbeconcludedthatthisspecialobjectinpoemshasarichculturalconnotation.Keywords:″Cujin″;theTangandFiveDynasties;objectinpoems;FamenTemple;culturalhistory一、唐五代诗词中的“蹙金”“蹙金”是用金线绣花而皱缩其线纹,使其紧密匀贴的一种刺绣方法,这在唐代贵族妇女尤其是宫廷妇女的服饰中甚为流行,也是与唐代贵族社会流行用金的习尚紧密关联的。
八重宝函

龙源期刊网 八重宝函作者:余生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6年第02期1987年5月5日,考古学家在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地宫内发现了4套瘗(yì)藏佛骨的容器,分别安置于前、中、后室以及后室的秘龛中。
在前室中发现的是汉白玉阿育王塔、铜浮屠和鎏金伽陵频迦纹银棺;中室里是一套汉白玉双檐灵帐、顶铁函和鎏金双凤纹银棺;后室秘龛里是一套铁函、鎏金四十五尊造像顶银函、银包角檀香木函、嵌宝水晶椁和门座玉棺。
而这批文物中最珍贵的,当属出土于后室中的一套由唐懿宗供奉的八重宝函。
八重宝函是大唐天子为放置佛骨舍利而特意制作的金银盒函,而所谓的“佛骨舍利”,是佛祖释迦牟尼去世后,弟子将其尸体焚化而得的遗物。
由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4套容器,分别供奉着4枚佛骨,其中3枚为影骨,1枚为灵骨。
放置在八重宝函中的,便是3枚影骨之一。
影骨并非真正的舍利骨,而是为保护舍利骨而特意制作的,与舍利骨具有相同价值。
当时,唐懿宗为使佛教更符合中国的传统习俗,特意铸造了这4套容器,并按照中国儒家的最高礼仪埋葬于黄土之下。
据记载,为迎奉佛骨,队仪庄严、浩大,沿途顶礼膜拜者由长安(西安)延至凤翔(宝鸡),成为一时盛况。
“八重宝函”由内至外,共有八重,第一重为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第二重为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石宝函;第三重为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第四重为六臂观音纯金盝顶宝函;第五重为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第六重为素面盝顶银宝函;第七重为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第八重为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
其中第一重即藏立舍利之所,也是最小的宝函,外形为一座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高7.1厘米,月台长宽均为4.8厘米,垫板长宽各5.4厘米,重184克,塔内立有一根银柱,高度仅11毫米,用以套置佛骨舍利;而第八层宝函为顶级檀香木所造,出土时已严重腐朽,但仍可见余下的盒壁四周雕刻着“释迦尼佛说法图”、“极乐世界”、“礼佛图”等极为壮观的画面,但因损毁程度过重,无法修复,遂如今宝函只见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