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现代舞《咱爸咱妈》
舞蹈《中国妈妈》作品鉴赏

第四部分
合(送行):女孩长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将离去.
灯 光:舞台灯光转暗。
创作思想: 其创作不是从头脑的抽象概念出发,而是取材现实生活,
使之贴近那个年代,从而富有浓郁的历史气息,凸显出了艺 术生命的活力。真实再现了生活的“具象”(注:经过提炼 和艺术化的,不是生活中自然形态的简单再现。)
创作风格: 此作品的动作语言风格不从某种历史舞蹈的风格图式出发,
而是依循客观生活的动作逻辑去塑造抗日时期的任务形象特 征。这就是创作风格。
种对比;动与静、立与跪、下蹲与抱起,采用层层渲染,层 层强化的编舞技法。
音乐: 舞蹈四个部分配以不同风格基调的音乐,分别是激昂、舒
缓、明快、深沉。富有东北特色的民间小调《摇篮曲》更是 与舞蹈的结构丝丝相扣。
创作理念: 此作品不以舞种风格为标志,而是形式上兼容并蓄,内容
上注重写实,现实性是它的主要创作理念。
(1)妈妈把小女孩的手捂在自已的两手中,揉搓着,用这样的动 作表现对小女孩“捧在手心里”的疼爱。
(2)妈妈在田间劳作,一起一伏,劳作的动作贯穿整个舞蹈,让 人们从中读出中国妇女勤劳能干、劳作不止的美德。
(3)女孩抱住妈妈撒娇,两人一起嬉戏。编导在这里用了背、抱、 滚,落一系列的动作塑造了人物形象特征,也体现了母亲对孩子 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中国妈妈》舞蹈作品欣赏与分析
在实践中了解现代舞

在实践中了解现代舞作者:王婷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现代舞,是中国舞蹈与世界舞蹈接轨的“拓荒者”,非本土的现代舞与人们的观念是否脱轨?文中作者从作品《哎,无奈》出发,将自己认识现代舞的切身体会与您分享,让您走近现代舞,了解中国现代舞。
关键词:现代舞当代舞虽然我是从小一直学习中国舞的民间、古典的,中专时接触过一点现代舞即兴,大学时在上环境即兴编舞的时候也有体会到一点现代舞的特点。
但对于现、当代舞并没有过真正理解,更别提什么清晰的概念了。
大多是在舞蹈比赛的视频中、或者剧场里接触到现、当代舞。
在直观中,只感觉它不受任何美感的限制,无论我们出什么样的动作,只要是能够表现出你所要表达的情感或者故事,老师就会告诉我们都可以成为舞蹈种的元素或者什么的。
没有像中国舞、芭蕾舞中,一招一式,有专有的名称、有准确的动作要求,所有的动作都要考虑美感、顺畅等等因素。
在CCTV电视舞蹈大赛里,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剧目,《哎·无奈》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但当时也不懂它为什么这么跳、为什么这样表达……现在再看《哎·无奈》就有了另一种理解,也对现、当代舞有了很大的兴趣。
我想不仅仅是这两个演员的独特创作和精彩表演吸引了我,应该是这种舞蹈表现方式的独特性。
这个舞蹈用了很多二次力量,两个人的肢体经过相互碰撞、摩擦、托举等动作而产生了新的动作处理方式。
这种发力方式、舞蹈结构都跟我之前接触的舞蹈不太一样。
《哎·无奈》并非和其它当代舞一脉相承,这个作品没有像其它作品只给人一种意境,或悲或喜,具象的内容只能靠观众的理解、思考和想象。
这就是当代舞与其他舞种的差异所在,它更突出的是生活的点滴。
但是,它到底属于现代舞还是当代舞中的哪一个,我还不是很清楚,这也是让我产生兴趣、去探究的主要原因。
说实话,一直对现代舞、和当代舞的概念比较模糊。
我原来以为现代舞与当代舞的划分就是年代的不同,先有了现代舞,经过发展、演变然后就有了现代舞,就是时间的划分。
舞蹈《母亲》作品赏析

舞蹈《母亲》作品赏析舞蹈《母亲》是一个深入人心的作品,它以高超的舞蹈技巧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母亲的伟大、无私和坚韧。
该作品以肢体语言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和舞者的情感投入,传达出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在舞蹈的开始,一个身穿粗布藏袍的老妪的背影出现在舞台上,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情感的画面。
这个老妪的形象并非年轻美丽,却散发着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气质。
她的身体弯曲,表现出一种无私和付出的精神,这是每一个母亲的共性。
随着音乐的起伏,老妪缓缓地转身,她的面容虽然憔悴,但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是一种经历了岁月洗礼的坚韧。
舞蹈的动作设计富有创意和情感。
舞者运用了大量的藏族民间舞的动作,如松腰坐胯、上身松弛等,这些动作不仅展示了舞者的身体语言和技巧,更传达出一种深深的情感。
特别是大幅度压低上身、前倾90度的姿态,是整个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它以一种极端的情感表达方式展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付出和伟大的爱。
在舞蹈的第二段,舞台上的氛围发生了变化。
音乐变得更加欢快,舞者的动作也变得更为流畅。
这一段舞蹈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年轻和活力,她不再是那个苍老而疲惫的老妪,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年轻母亲。
她的动作轻盈而富有弹性,表现出母亲的欢乐、温暖和爱。
这种对比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她在岁月的洗礼中不仅保持了身体的青春活力,更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子女的无私付出。
在舞蹈的结尾,母亲的形象再次出现。
她以一个安静而庄重的姿态站在舞台中央,她的目光坚定而深远。
这个结尾不仅是对舞蹈主题的回归,也是对母亲形象的再次强调。
她的伟大、无私和坚韧不仅在她的生活中表现出来,更在她的舞蹈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总的来说,《母亲》这个舞蹈作品以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它不仅展示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更唤起了我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敬意。
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人去欣赏和思考的艺术作品。
中国妈妈舞蹈赏析

中国妈妈舞蹈赏析
《中国妈妈》是一部由中国舞蹈界的多位编导和演员组成的团队共同创作的作品。
这部舞蹈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中国母亲和她的孩子为主要角色,通过他们的经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美好。
首先,从舞蹈结构上看,《中国妈妈》采用了简洁而有力的方式来呈现主题。
整个舞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幕,以舞台灯光渐亮,一位中国妈妈抱着她的孩子走上舞台为开端,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营造出紧张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第二部分是舞蹈的高潮部分,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和音乐,展现了妈妈为保护孩子而与敌人斗争的场景,这一部分的舞蹈动作激烈而有力,音乐节奏紧张刺激,让观众感受到妈妈的爱和勇气。
第三部分是尾声,以舞台灯光渐暗,妈妈抱着孩子离开为结束,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营造出一种平静和温馨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希望。
其次,从舞蹈技巧和表演上看,《中国妈妈》的演员们展现了高超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能力。
她们以极高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将舞蹈动作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妈妈的勇敢和孩子的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演员们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也十分到位,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们内心的情感。
最后,从舞蹈主题上看,《中国妈妈》通过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深刻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美好。
这部舞蹈不仅让观众了解了历史,更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中国妈妈》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舞蹈作品,它以简洁有力的方式呈现了战争中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希望。
舞蹈《中国妈妈》赏析

舞蹈《中国妈妈》赏析
《中国妈妈》是中国一首非常受欢迎的舞蹈歌曲,由马丁·布兰克编曲,歌曲勾起人们无限的美好回忆,里面充满了温馨的情感。
舞蹈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带给我们的内涵:
首先,舞蹈节奏动感十足,便于人们跟随着节奏灵动转换,动作丰富多彩,可以营造完美的舞台效果,让观众充分体验这份热情的温暖。
节奏的波动及其自然自由,更能激发人们沉浸在自然氛围中,表达出对生活的期待、对自由生活的憧憬。
其次是舞蹈内容,真情实感,能够充分展示出孝心的深深敬意以及亲情的深沉感觉;舞蹈运用深沉的表情表达出中国妈妈的无私的背景,从而体现出了中国妈妈的关爱——把孩子当自己的命运把关,忘我而细心地呵护着孩子们。
最后,它有着很多教育意义,它鼓励我们尽力回报社会,培养敬畏孝顺之心;它提醒我们要懂得孝敬父母,尊重家庭,孝顺父母,承认父母的权利;最重要的是要能够体会出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
总之,《中国妈妈》是一首充满家庭爱与自然美的舞蹈歌曲,它能够让观众看到父母们的辛苦照顾,激励我们不要忘记对父母的感恩。
只有真正坚持感恩,我们才能懂得走出人生的心事,做一个人做一个家庭,追随美丽的梦想,实现心中的美好。
精彩的细节 动人的情感——电视剧《咱爸咱妈》艺术谈

精彩的细节动人的情感——电视剧《咱爸咱妈》艺术谈
范亚菲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1996(000)009
【摘要】<正> 23集电视连续剧《咱爸咱妈》播放后,拨动了亿万观众的心弦。
可以说,这是继《渴望》之后,又一部被观众首肯的成功之作。
与其它剧目相比,《咱》剧没有大起大落牵联社会时代大背景的情节,没有辉煌绚丽的极具异国情调的环境与背景,也没有充满罗曼蒂克的靓女俊男的卿卿我我与他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范亚菲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电视剧《虎妈猫爸》中"虎妈"人物形象浅析 [J], 柴林升
2.从《虎妈猫爸》谈影视艺术与动画技术的关系 [J], 陈琳
3.教育题材电视剧的成功密码--评电视剧《虎妈猫爸》 [J], 幸晖晖;王卫明
4.基于正面管教的亲子冲突话语模式及软着陆策略研究——以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为例 [J], 董瑞兰
5.从当代育儿剧看当代虎妈媒介形象塑造——以电视剧《虎妈猫爸》为例 [J], 郭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妈妈舞蹈鉴赏

《中国妈妈》舞蹈鉴赏姓名:学号:群舞《中国妈妈》这讲述的是一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表现了母爱无疆。
整个舞蹈里都贯穿这丰富的面部表情,用表情表达了舞蹈中情感的变化,丰富的表情让人一看就触动心弦,难以忘怀。
朴实无华的动作体现了伟大母亲的辛劳与内心的挣扎,无论是接受遗孤的挣扎还是送行是的挣扎,都通过用动作和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妈妈》是一个让人看了就会觉得心疼与心醉的舞蹈。
在处处的平华却不平凡的表演中,把观众带进了舞蹈的情感中去。
在这个舞蹈里.无论是在动作上,表情上,还是情感表现上,都完美的用脸部表情以及肢体语言,细腻的塑造了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
成功的的反映描绘出了一个母亲最伟大、最本真淳朴的胸怀,和对每一个弱小生命的珍视。
在整个舞蹈里,没有华丽的服装衬托,炫目的舞美灯光。
最朴实的东北妇女日常生活的服饰(朴素的棉袄),梳着典型农村妇女发髻的中国妈妈形象给人一种重归历史的自然,亲近与苍凉。
默默的辛勤劳动的体态,因劳作而略弯的腰,描述了生活的单一与凄苦。
全舞围绕着主题“母爱”发展开来。
在情感上运用不夸张造作而又具有真实感的表情,动作完整的表现出了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变化。
从憎恨到接纳再到养育最后送行四个环节紧紧相连。
憎恨时的家恨悲痛,接纳时的拒绝挣扎,养育时的真情奉送,送行时的恋恋不舍。
脸上诚恳而又丰富的表情,细腻而极具表现力的动作完美的演绎了这段过程,把“母爱”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段跨国的母爱,一位善良的中国妈妈抚养令人发指的日本遗孤,彰显出了女性的伟大胸怀。
爱能超越国界、超越阶级,母性的包容强烈的震撼每个人心灵。
用简单的劳动的动作,构成了舞蹈的动作主题。
不断的强化和发展的主题动作,动与静、立与跪、下蹲与抱起,层层渲染,层层强化,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大的震撼力,直抵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拨动每个人的心弦,撼动着每个人的心灵。
清新的音乐带着东北特色的民间小调,简单儿童民谣,贯穿了整个舞蹈主题的故事结构。
群舞《中国妈妈》中不同的力量特性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群舞《中国妈妈》中不同的力量特性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延伸,在时空中显现,表现为时间上的绵延性和空间的扩展性。
在舞姿体态中,它是指人体线条或身体的某个部位极限性的的延长或者缓慢拉长;在舞者的心理感觉上,它是一种想象的、虚幻的力,支配着舞蹈者的状态。
笔者通过对舞蹈《中国妈妈》这部作品的创作情感背景的了解,深入探索本作品中的情感与力的延伸,从舞蹈审美的角度对作品展开分析,为我国舞蹈创作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一)“力”的流畅性诠释出舒展、和缓的情感鉴赏舞蹈的最高境界就是鉴赏舞蹈作品中的审美升华,观众在鉴赏舞蹈作品的时候,在审美体验与直觉上能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这就是审美升华。
舞蹈鉴赏也是一个审美再创作过程,通过艺术作品和形象直达本质力量的根源,从而让人们产生美感,精神愉悦。
舞蹈作品的精神核心为主题意境,这也是舞蹈的灵魂所在。
《中国妈妈》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妈妈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颂扬的是中国妈妈跨越国界的伟大母爱。
所以,整部舞蹈作品的主题和灵魂就是“母爱”,从开始的憎恨到怜悯、接纳、养育再到最后的生离死别,都围绕着“母爱”这个主题去进行。
在舞蹈表演中,编创者用一些日常的生活手势来展现主题意境,比如右手握拳,食指向前,身体重心逐渐前移,脚步也随着食指方向顿步向前,这些日常的动作表现出了对侵略者的憎恨、愤怒和敌视;再如,五指颤抖着展开,再做出抚摸的动作,母爱在这里真正开始传达,这是对日本小女孩的轻抚,是两种语言间的交流;为了化解小女孩心中的恐惧和冰凉,中国妈妈用自己的双手不断地搓着小女孩的小手;中国妈妈在黑土地上辛勤劳作来养育这个小女孩;小女孩已经长大,但是中国妈妈的劳作并没有停止。
小女孩捧着妈妈的手放到自己脸上,然后接替妈妈继续劳作,这是一种命的延续,也是一种爱的延续,是主题升华的表现。
最后一个动作送别,无论内心多么不舍,但是中国妈妈还是伸出右手食指指向远方,这个重复的动作让中国妈妈的形象变得无比高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现代舞《咱爸咱妈》
鉴赏现代舞《咱爸咱妈》——情感、道具与形体的完美结合在这学期里,我选了一门艺术课程,舞蹈鉴赏。
在这短短的几周时间里,老师给我们看了很多舞蹈视频,其中现代舞《咱爸咱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了,特别是其中的那根始终没有离开镜头的形似扁担的竹棍。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在舞蹈世界中,道具的使用可以起到从最浅显层面的装饰到最深层面的表现人物关系和作品主题的作用。
古典舞风格的编导比较偏爱扇子、水袖、丝巾、长剑伞这些传统的道具。
现代舞编导则不受拘束,剪子、卷子、凳子、绳子…只要是生活中随处可抓的东西,都有可能被当作舞蹈中的道具来使用。
当然,不同的舞蹈主体所选用的道具定有所不同,双人舞《咱爸咱妈》中使用的道具主要是竹棍。
从头至尾两个演员始终没有离开竹棍,偶尔偏离竹棍很快就会回归,竹棍在两个演员的辗转造型中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在不断强化的造型中,竹棍更是夫妻俩永结同心,一心为生活奔忙的一种情感的外化。
分析竹棍在双人舞《咱爸咱妈》中的具体功能,我们可以看到,竹棍的特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咱爸咱妈》中的造境不是通过道具对生活环境做图解说明,竹棍在舞蹈中有自身更为深刻的意境说明。
竹棍是联系两个人的纽带,有时作为支点,有时作为一种牵引,有时又成了劳动工具,有时像是生活的重担,有时又像是生活的救命草,两人抓住它拼命的去“生活”。
竹棍在这个舞蹈中可以说是一种引申意义上的造境,所塑造的环境就是两人互相搀扶走过的一生,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的生活状态。
可谓点睛之笔,舞蹈之核心。
这根竹棍不断地变形,变换角度也使我想到了生活的重担和压力。
竖着的竹棍,两人从竹棍后向前探头这一动作不断出现,竹棍在这里像是一个临界点,从艰难的生活到美好生活的临界点,从苦闷的日子到新鲜世界的临界点,一种在生活重压下仍旧努力生活的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被刻画出来。
在向前生活的过程中,两人有碰撞,有疲惫,但是竹棍始终是支撑他们生活的力量。
两人在共同的生活目标中,始终不离不弃,即使是偶尔的偏离,又会很快的回到生活的主题中去,显然体现出了浓浓的情意。
《咱爸咱妈》中贯穿始终的就是竹棍架在两人肩上的这一看似简单的造型。
如果说咱爸咱妈齐心协力生活的一生是作品的一条线,那么竹棍在这个作品中就是这一主题的外化。
对竹棍的不离不弃,两人之间的不离不弃,通过竹棍体现出来的齐心协力,都在舞蹈动作得到加强。
编导从新的视角向我们阐释了对竹棍这一道具的理解和思考。
缺失了竹棍,两个人物之间就缺少了一种牵引力,也就无法很好的诠释咱爸咱妈的相互扶持一生的生活状态。
可以说,舞蹈作品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就是对竹棍运用的成功。
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舞蹈,仅仅靠道具还是不够的,舞蹈中两个人的配合也是很重要的。
两个人在相互运动中,要互相关照,动作的走势要流畅自然,这样出来的造型也自然是两个人和道具流动中的动作和情感的聚焦点。
而《咱爸咱妈》中的舞蹈演员完全做到了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舞蹈以一根竹竿作为所有物质和精神担子的象征,以“情”贯穿始终。
整个舞蹈没有哗众取宠的技巧,完全是一种“情”的叙述,“情”的铺陈。
这个作品在情感方面的表现堪称一流。
人物形体与道具,还有人物情感三者完全融入舞蹈之中,一种美的享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