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焦比因素分析
高炉入炉焦比影响因素的分析与应用

表 1 炼铁厂 2 # 高炉 2 0 1 2年 7月至 2 0 1 3年 7月 的 数 据
£ 朋 蛞 张 湖 禳 曼 L ' e l : U l 一 ) t ) 。
第 3期
赵善阳: 高炉入炉焦比影响因素的分析与应用
1 3
Y=1 99 7 .1 戋 7 0 4 8 2 X+6 7 d 5
第3 6卷第 3期
2 0 1 4年 6月
甘
肃
冶
金
V0 I . 3 6 No . 3
GANS U METALL URGY
J u n . , 2 0 1 4
文章编号 : 1 6 7 2 — 4 4 6 1 ( 2 0 1 4 ) 0 3 — 0 0 1 1 — 0 3
高炉 入 炉 焦 比影 响 因素 的分 析 与应 用
Abs t r a c t:I n t h i s p a pe r,t h e s t a t i s t i c s o f 2# b l a s t f ur n a c e pr o d u c t i o n s i t u a t i o n wa s c o un t ,a n d t h e f a c t o r s r e s t r i c t i ng t h e
3 . 4 相关 性分 析
对人 炉 品位 、 渣量 、 冶炼强 度 和综 合 焦 比进 行相
关性 分析 , 结 果见表 2 。
表 2 相 关 性 分 析 结 果
品位
品 位
R2 = 0 728:
。 综 合 焦 比
・
多项 式 ( 综 合 焦 幽
图 4 冶 炼 强 度 与 综 合 焦 比 的关 系
影响焦比的因素

影响高炉炼铁焦比(燃烧比)的因素
影响焦比总因素综合分析为24条,焦炭影响占7条,占总因素的29%,其中焦炭指标影响如下:
1. 焦炭固定碳含量的影响:C固下降1%,焦比升高2%,产量下降3%。
2. 焦炭含水分的影响:焦炭含H2O提高1%,焦比升高1.1~1.3%,产量降低2.0-
3.0%。
3. 焦炭S含量的影响:焦炭S含量升高0.1%,焦比升高1.2~2.0%,产量降低2.0-3.0%。
4. 焦炭灰分的影响:焦炭灰分(A)升高1%,焦比升高1.7~2.3%,产量降低2.0~3.0%。
5. 焦炭M40的影响:焦炭M40升高1%,焦比下降
5.6kg/t,产量提高1.6%。
6. 焦炭M10的影响:焦炭M10降低0.2%,焦比下降7kg/t,产量提高5.0%。
7. 焦炭热态性能的影响:焦炭反应性CRI升高1%,焦比上升3kg/tFe,产量降低4.0%,焦炭反应后的强度CSR 下降1%,焦比上升3~6kg/tFe,产量下降4.5 %。
降低焦比的措施及原理全解

摘要目前的国际国内趋势下,如何降低焦比的措施及所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原料优化到系统设备以及工艺方法等的改进和优化,不断地提升冶炼水平,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保障钢铁事业的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焦炭利用,热量有效利用,高炉内还原反应情况等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并论述了降低高炉焦比的六项具体的途径与措施,即提高铁矿石的品位;采取高风温;喷吹燃料;综合鼓风喷吹;炉顶高压操作;改善焦炭质量,减少灰分。
关键词:节焦,富氧鼓风,提高风温,喷煤,焦炭质量1 前言1.1 焦比焦比是高炉每冶炼一吨生铁所耗用焦炭的公斤数。
它是高炉炼铁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综合反映了高炉炼铁原料、燃料、设备和技术操作的水平。
1.2 国内焦比情况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钢铁企业焦比约550kg/t,高炉利用系数在1.5t/(m3.d)左右。
上世纪末焦比降低到520kg/t左右,平均利用系数为1.8t/(m3.d)左右。
近几年焦比平均为300kg/t--420kg/t炉子利用系数上升到2.2t/(m3.d)---2.5t/(m3.d)。
据中国钢铁企业网上的资料显示,2009年前5个月全国重点钢铁企业高炉入炉焦比为374 kg/t,比上年度下降25 kg/t,是近年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创造出历史最好水平。
焦比较低的企业有:宝钢294 kg/t,太钢301 kg/t,武钢311 kg/t,首钢314 kg/t,鄂钢330 kg/t,鞍钢331 kg/t,长冶332 kg/t,马钢340 kg/t,湘钢345 kg/t,莱钢348 kg/t;最高值的企业达到549 kg/t。
2 降低焦比的措施2.1 提高矿石品位和还原性铁矿石品位是指铁矿石的含铁量,以TFe%表示,是评价铁矿石质量的主要指标。
铁矿石含铁量高有利于降低焦比和提高产量。
根据生产经验证实,矿石品位提高1%,焦比还原的难易程度, 降低2%,产量提高3%。
铁矿石还原性是指铁矿石被还原性气体CO或H2也是其质量的主要指标。
浅谈焦化厂配煤细度对焦炭质量、成焦率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浅谈焦化厂配煤细度对焦炭质量、成焦率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一、概述1.在配合煤水分、装煤量一定的情况下堆密度是随着配合煤细度的增加先增加而后降低;当配合煤细度在79.56%时,堆密度达到最大值0.928t/m3,之后开始下降;当配合煤细度范围在72.00%~79.56%时,细度每提高1%,堆密度提高约13kg/m3,结合6m焦炉有效容积38.5m3、成焦率76%、全年预计生产吨焦测算,细度提高1%,单炉装煤量大概增加500kg,单炉焦炭产量可以增加380kg,全年预计焦炭产量可以增加5.8万t。
因此,适当提高配合煤的细度,可提高焦炭质量、成焦率。
2.随着配合煤细度的增加,煤料间的间隙减小,使煤粒间的接触更加紧密,不利于气体的析出,从而形成了结构坚实的焦炭,因而焦炭块度均匀、致密,气孔率低,反应后强度有所提高,焦炭抗碎强度M40提高,耐磨强度M10降低;而粉碎细度过细,煤粒越小,面与面磨擦越大,这样颗粒不容易相互挤紧,从而影响配合煤堆密度及焦炭强度。
3.根据焦炉试验数据得出,配合煤细度控制在(77.0±1) %的范围内,焦炭质量、产量较佳;在工业焦炉实际应用时还应充分考虑配合煤细度提高后对配煤、回收等系统的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配合煤细度。
一、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配合煤的细度:用0-3mm粒度级煤占全部煤的质量的百分率来表示。
细度对粘结性的影响:细度过细时导致粘结性下降,当煤粒度小至0.5-1mm时,其膨胀度开始明显降低;煤本身粘结性不同,细度对膨胀度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细度对堆密度的影响:如小于2mm粒级含量从60%增加到80%时,堆密度减少30-40kg/m3。
使炭化室装煤量减少,装炉煤粘结性降低,导致焦炭耐磨强度变差(即M10增大),因此尽量保证煤料粉碎的均匀性。
对常规炼焦,0-3mm粒级量为72-80%;捣固炼焦为90%以上,为配煤细度均匀,在粉碎前筛出粒度小于3mm的煤,防止重复粉碎,粒度过细。
焦化厂(煤化工)影响焦炭成焦率因素分析、计算与措施

焦化厂(煤化工)影响焦炭成焦率因素分析、计算与措施结焦率,“焦炭结焦率”的简称。
又称“焦炭成焦率”。
指炼焦炉生产的焦炭产量占装入煤量的百分比。
反映炼焦炉生产情况的技术经济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结焦率=干焦炭产量(吨)/入炉干煤炭总量(吨)×100%。
1、配合煤原料对焦炭产量的影响。
反映炼焦炉生产情况的技术经济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结焦率=干焦炭产量(吨)/入炉干煤炭总量(吨)×100%。
1.1配合煤挥发分对成焦率K的影响:成焦率K是指入炉干煤经高温干馏转变为焦炭 (干)的百分率。
成焦率的高低与配合煤的挥发分、炼焦工艺条件 (如焦饼中心温度、炉顶空间温度)、炉型及煤、焦计量准确性、水分分析准确性、取样代表性等因素有关。
通常成焦率K的计算方法有多种,但理论计算和实际值相对误差最小的计算方法为:其中:Vd, m—配合煤的干基挥发分, %;t—焦饼中心温度, ℃,推焦前15分钟测定。
从上式可以看出,既考虑了配煤挥发分又考虑了炼焦工艺条件等因素,成焦率K随着配合煤的挥发分的增加而减少,随着焦饼中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1.2配合煤水分、细度对入炉煤堆密度γ的影响:配合煤的堆密度是指焦炉炭化室中单位容积入炉煤的质量, 其受装煤方法、煤的水分和细度等因素的影响。
1)、装煤方式及装煤操作对入炉煤堆密度γ的影响。
重力装煤方式改变为螺旋装煤方式,装煤方式由原来的“重力下料”变为“撒料”,降低了入炉煤的堆密度γ,产焦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装煤操作中装煤顺序及高、低速转换也影响入炉煤堆密度。
2)、配合煤的水分对入炉煤堆密度γ及焦炭产量的影响。
配合煤的水分对堆密度γ也有影响,当配合煤水分低于6%~7%时,堆密度γ随着水分降低而增高,当水分大于7%时,堆密度γ随着水分增加而增高,从而单炉产焦量也有所增加。
但入炉煤的水分不是越高越好,过高不仅影响焦炉耗热量,甚至会因成熟不良造成焦饼难推。
3)、配合煤的细度对入炉煤堆密度γ的影响:配合煤的细度对焦炭产量有较大的影响,细度增大,使入炉煤堆密度γ降低,焦炉的生产能力下降。
影响高炉炼铁焦比的诸多因素

1.入炉矿含铁品位的影响:入炉矿品位提高1%,焦比下降~%,产量提高2~%.2.烧结矿碱度(CaO/SiO2)的影响:烧结矿碱度降低(当CaO/SiO2<时), ..焦比升高3~%,产量下降3~%.3.烧结矿的FeO的影响: 烧结矿的FeO升高1%,高炉焦比升高~%.和产量降低~%.4.烧结矿<5mm粉末含量的影响:<5mm粉末增加1%,焦比升高%,产量下降~%.5.烧结及球团转鼓每提高1%,高炉燃料比下降%。
6.矿石含S每增加1%,燃料比上升5%。
7.烧结矿RDI的影响:当烧结矿的RDI+≤72%时,RDI+每提高10%,高炉降低焦比%,产量提高%(RDI≥72%以后,幅度递减)。
8.含铁炉料还原性对焦比的影响:含铁原料还原度降低10%,焦比升高8~9kg/t,烧结矿的MgO每升高1%,还原性下降5%.9.入炉料SiO2和渣量对焦比的影响:入炉料SiO2升高1%,渣量增加30~35kg/t ,渣量每增加100kg/t,焦比升高~%,(校正值20kg)。
10.热风温度的影响:高炉热风温度提高100℃(在950℃~1300℃风温范围内),入炉焦比下降8~20kg/t,并随风温水平提高而递减。
11.鼓风湿度的影响:高炉鼓风湿度提高1g/m3,焦比降低1kg/t铁,产量提高~%.12.富氧的影响:高炉鼓风富氧1%,焦比下降%,产量提高~%.(随着富氧率提高递减)。
13.炉顶煤气压力的影响:顶压提高10kpa,焦比下降~%.14.高炉炉顶温度上升100℃,燃料比上升30 kg/t.15.高炉煤气利用率的影响:煤气利用率提高1%,入炉焦比下降5kg/t铁。
CO2含量增加1%,焦比下降20 kg/t.16.焦炭固定碳含量的影响:C固下降1%,焦比升高2%,产量下降 3%.17.焦炭含水分的影响:焦炭含H2O提高1%,焦比升高~%,产量降低~%.18.焦炭S含量的影响:焦炭S含量升高%,焦比升高~%,产量降低~%.19.焦炭灰分的影响:焦炭灰分(A)升高1%,焦比升高~%,产量降低~%.20.焦炭M40的影响:焦炭M40升高1%,焦比下降t,产量提高%.21.焦炭M10的影响:焦炭M10降低%,焦比下降7kg/t,产量提高%.22.焦炭热态性能的影响:焦炭反应性CRI升高1%,焦比上升3kg/t铁,产量降低%,焦炭反应后的强度CSR下降1%,焦比上升3~6kg/t,产量下降 %.23.生铁含Si量的影响:生铁Si含量下降%,入炉焦比下降4~5kg/t铁。
影响成焦率的因素分析

第4 第 1 3卷 期
2 1年 1 02 月
F e & C e e Poess ul h mi  ̄ rcse
燃 料 与 化 工
一
3,
煤气 含 氧 量 升 高 的 原 因与控 制
井文 明 李 应超 李 晓攀 、
( 中平 能化首 山焦化 公 司 ,许 昌 4 11 ) 6 7 3
22 熄 焦方式 对成 焦率 的影 响 . 20 0 9年 1 4月平 均 干 熄 焦率 为 9 . % .2 1 ~ 63 8 00
1 )利用 煤 、焦炭 灰分之 间 的关 系求 成焦 率 。
K . A .A . 10 a= d dx 0 % i J j
式 中 : .为煤 的成 焦 率 ( 基 ) i 干 ;A . 煤 的 干 为
入 吸 收塔 。当再生 塔 内液位 高度 接 近 出 口高度 时 ,如果 调整 不及 时 ,再生 液就 会夹带 大 量硫 泡沫进 入 吸收
塔 ,硫 泡 沫 中含有 大量 空气 ,导 致煤 气含 氧量 升高 。
・
2 )操 作 原 因 。生产 过程 中将 再 生塔 液位 调 整 到某 一 高度后 ,由于 泵 的流 量受 外 界影 响 较大 ,如 :循 环 母 液 的密 度 、悬 浮硫 的 含量 、母 液 中复 盐含 量 、人 塔 空气量 以及母 液温 度 等 。这些 因素一 旦 发生 变化 . 再 生 塔 中的液 位 会 随 即改变 ,当 液位 低 于正 常值 后 ,若 未及 时调 整液 位 ,母 液 就 会 夹带 硫 泡 沫 进入 吸 收 塔 ,使煤 气含 氧超 标 。 经过分 析 。采 取 以下措施 来 降低煤 气 含氧 量 。 1 )加 装 液位 自调装 置 。 当再 生 塔液 位偏 低 ,硫 泡 沫会 被再 生液 夹带 到 吸 收塔 ,导致 煤气 中氧含 量 升 高 。当母 液液 位过 高 ,进入 再生 塔 的气量 压力 稍有 增加 ,液 位将 会 随之升 高 ,此时若 不及 时调 节 ,再生 液
降低焦比的措施及原理全解

摘要目前的国际国内趋势下,如何降低焦比的措施及所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原料优化到系统设备以及工艺方法等的改进和优化,不断地提升冶炼水平,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保障钢铁事业的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焦炭利用,热量有效利用,高炉内还原反应情况等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并论述了降低高炉焦比的六项具体的途径与措施,即提高铁矿石的品位;采取高风温;喷吹燃料;综合鼓风喷吹;炉顶高压操作;改善焦炭质量,减少灰分。
关键词:节焦,富氧鼓风,提高风温,喷煤,焦炭质量1 前言1.1 焦比焦比是高炉每冶炼一吨生铁所耗用焦炭的公斤数。
它是高炉炼铁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综合反映了高炉炼铁原料、燃料、设备和技术操作的水平。
1.2 国内焦比情况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钢铁企业焦比约550kg/t,高炉利用系数在1.5t/(m3.d)左右。
上世纪末焦比降低到520kg/t左右,平均利用系数为1.8t/(m3.d)左右。
近几年焦比平均为300kg/t--420kg/t炉子利用系数上升到2.2t/(m3.d)---2.5t/(m3.d)。
据中国钢铁企业网上的资料显示,2009年前5个月全国重点钢铁企业高炉入炉焦比为374 kg/t,比上年度下降25 kg/t,是近年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创造出历史最好水平。
焦比较低的企业有:宝钢294 kg/t,太钢301 kg/t,武钢311 kg/t,首钢314 kg/t,鄂钢330 kg/t,鞍钢331 kg/t,长冶332 kg/t,马钢340 kg/t,湘钢345 kg/t,莱钢348 kg/t;最高值的企业达到549 kg/t。
2 降低焦比的措施2.1 提高矿石品位和还原性铁矿石品位是指铁矿石的含铁量,以TFe%表示,是评价铁矿石质量的主要指标。
铁矿石含铁量高有利于降低焦比和提高产量。
根据生产经验证实,矿石品位提高1%,焦比还原的难易程度, 降低2%,产量提高3%。
铁矿石还原性是指铁矿石被还原性气体CO或H2也是其质量的主要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焦比因素的分析
一、影响6#高炉综合焦比因素分析
对6#高炉2010.07至2011.10的数据进行整理,研究入炉品位、渣量和冶炼强度对高炉燃耗的影响。
数据整理如下:
1、入炉品位与综合焦比的关系
以入炉品位为自变量,综合焦比为因变量做散点图,添加趋势线如下:
由拟合优度2R=0.7068,可以看出数据拟合的较好,品位与焦比为线性关系,提高一个品位,焦比可以降低6.403Kg,即:品位变动1%,焦比变动1.21%。
2、渣量与综合焦比的关系
以渣量为自变量,综合焦比为因变量做散点图,添加趋势线如下:
由拟合优度2R=0.763,可以看出数据拟合的较好,渣量与焦比为线性关系,渣量增加100Kg,焦比提高23Kg。
3、冶炼强度与综合焦比的关系
以冶炼强度为自变量,综合焦比为因变量做散点图如下:
由散点图可以看出,除2010年7月、9月、10月和2011年4月、7月外,其他点基本呈规律分布。
去除上述5个月的数据后,做散点图,添加趋势线如下:
可以看出焦比与冶炼强度呈抛物线形式,由于焦比随着冶炼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由抛物线的最低点(1.765,516.34)知,6#高炉当冶炼强度为1.765时,焦比最低,利用系数为3.418,日产达2769吨/日。
4、品位与渣量的关系
以品位为自变量,渣量为因变量做散点图,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品位与渣量有很强的共线性,品位提高1%,渣量降低27.66Kg。
5、对入炉品位、渣量、冶炼强度和综合焦比进行相关性分析
对入炉品位、渣量、冶炼强度和综合焦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品位与渣量的相关系数为0.94642,进一步说明两者的相关性很强,考虑其中一个因素即可。
6、结论:
1)、品位与焦比为线性关系,提高一个品位,焦比可以降低6.403Kg,即:品位变动1%,焦比变动1.21%。
2)、渣量与焦比为线性关系,渣量增加100Kg,焦比提高23Kg。
3)、因为品位和渣量有很强的线性关系,所以考虑他们对焦比的影响的时候,只考虑其中一个因素即可。
4)、焦比随冶炼强度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所以针对6#炉而言,将冶炼强度控制在1.76左右比较合适,6#高炉当冶炼强度为1.765时,焦比最低,利用系数为3.418,日产达2769吨/日。
二、影响3#高炉综合焦比因素分析
对3#高炉的2011年数据进行整理,由于从4月份采用印粉等低品位矿,炉料结构发生变化,高炉需要调整操作适应炉料变化,所以不考虑4月份数据,选取其余共9个月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入炉品位、渣量和冶炼强度对高炉燃耗的影响。
数据整理如下:(3#高炉炉容按410m³计算)
以入炉品位为自变量,综合焦比为因变量做散点图,添加趋势线如下:
由拟合优度2R=0.4579,可以看出品位与焦比大致为线性关系,提高一个品位,焦比可以降低5.273Kg,即:品位变动1%,焦比变动1%。
2、渣量与综合焦比的关系
以渣量为自变量,综合焦比为因变量做散点图,添加趋势线如下:
由拟合优度2R=0.5285,可以看出渣量与焦比为线性关系,渣量增加100Kg,
焦比提高16.07Kg。
3、冶炼强度与综合焦比的关系
以冶炼强度为自变量,综合焦比为因变量做散点图如下:
由散点图可以看出,焦比与冶炼强度呈抛物线形式,由于焦比随着冶炼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由抛物线的最低点(1.88,518.49)知,3#高炉当冶炼强度为1.88时,焦比最低,利用系数为3.63,日产达1490吨/日。
4、品位与渣量的关系
以品位为自变量,渣量为因变量做散点图,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品位与渣量有很强的共线性,品位提高1%,渣量减少30Kg。
5、结论:
1)、品位与焦比为线性关系,提高一个品位,焦比可以降低5.273Kg,即:品位变动1%,焦比变动1%。
2)、渣量与焦比为线性关系,渣量增加100Kg,焦比提高16.07Kg。
3)、焦比随冶炼强度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所以针对3#炉而言,将冶炼强度控制在1.88左右比较合适,3#高炉当冶炼强度为1.88时,焦比最低,利用系数为3.63,日产为1490吨/日。
三、影响新1#高炉综合焦比因素分析
由于新1#高炉2011年2月份大修开炉,所以将其3-10月份的数据进行整理,研究入炉品位、渣量和冶炼强度对高炉燃耗的影响。
数据整理如下:
1、入炉品位与综合焦比的关系
以入炉品位为自变量,综合焦比为因变量做散点图,添加趋势线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品位与焦比大致为线性关系,提高一个品位,焦比可以降低7.15Kg,即:品位变动1%,焦比变动1.4%。
2、渣量与综合焦比的关系
以渣量为自变量,综合焦比为因变量做散点图,添加趋势线如下:
可以看出渣量与焦比为线性关系,渣量增加100Kg,焦比提高15.84Kg。
3、冶炼强度与综合焦比的关系
以冶炼强度为自变量,综合焦比为因变量做散点图如下:
由散点图可以看出,焦比与冶炼强度呈抛物线形式,由于焦比随着冶炼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由抛物线的最低点(1.76,516)知,新1#高炉当冶炼强度为1.76时,焦比最低,利用系数为3.4,日产达2043吨/日。
4、品位与渣量的关系
以品位为自变量,渣量为因变量做散点图,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品位与渣量有很强的共线性,品位提高1%,渣量减少34Kg。
5、结论:
1)、品位与焦比为线性关系,提高一个品位,焦比可以降低7.15Kg,即:品位变动1%,焦比变动1.4%。
2)、渣量与焦比为线性关系,渣量增加100Kg,焦比提高15.84Kg。
3)、焦比随冶炼强度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所以针对新1#炉而言,将冶炼强度控制在1.76左右比较合适,新1#高炉当冶炼强度为1.76时,焦比最低,利用系数为3.4,日产为2043吨/日。
总结:
结合以上三座高炉的情况,可以看出:
1、入炉品位变动1%,焦比变化1%-1.5%。
2、渣量变化100Kg,焦比变化15-20Kg。
3、入炉品位变动1%,渣量变动30Kg。
4、600-1000m³中型高炉(对6#和新1#高炉而言)冶炼强度控制在1.76左右,焦比最低,为516Kg/T铁;600m³以下小型高炉(对3#高炉而言)冶炼强度控制在1.88较好,焦比为518Kg/T铁。
炼铁厂
20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