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六大茶山
西双版纳茶区

西双版纳茶区,位于中国云南省的南部,是中国的热带雨林区之一,也是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区之一。
西双版纳茶产区拥有众多的茶山,其中最著名的有六大茶山:
1. 易武茶山:易武是西双版纳历史上的茶叶集散地,也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
易武茶山出产的普洱茶以“香高、味浓、回甘、耐泡”著称,是收藏家和茶友们追逐的珍品。
2. 倚邦茶山:倚邦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的南部,是普洱茶的三大产地之一。
倚邦茶山出产的普洱茶以“香气高锐、汤色橙黄、滋味醇厚”的特点著称,其中以倚邦小叶种茶最为有名。
3. 攸乐茶山:攸乐茶山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东北部,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
攸乐茶山出产的普洱茶以“香气浓郁、口感醇和”的特点著称,是收藏家和茶友们喜爱的珍品。
4. 革登茶山:革登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南部,是普洱茶的三大产地之一。
革登茶山出产的普洱茶以“汤色橙黄、香气高锐、回甘强”的特点著称,是收藏家和茶友们追逐的珍品。
5. 莽枝茶山:莽枝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的北部,是普洱茶的三大产地之一。
莽枝茶山出产的普洱茶以“汤色橙黄、香气浓郁、回甘强”的特点著称,是收藏家和茶友们喜爱的珍品。
6. 景迈茶山:景迈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北部,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
景迈茶山出产的普洱茶以“香气浓郁、口感醇和、回甘强”的特点著称,是收藏家和茶友们追逐的珍品。
以上是西双版纳六大茶山的简要介绍。
这些茶山的茶叶品种、生态环境、制茶技艺等各有特点,因而出产的普洱茶品质各具特色,有的以香气高锐著称,有的以汤色橙黄著称,有的以滋味醇厚著称,都是普洱茶中的佳品。
六大茶山

下载银行【】 提供免费绿色软件下载------------------------------------
第二部分:六大茶山考最为优质的茶叶(图)
提到云南茶叶,人们想到的是普洱茶。提起普洱茶,人们想到的则是“六大茶山”。这是因为六大茶山是孕育普洱茶的最初襁褓,并且在此后源源不断提供最为优质的茶叶,帮助普洱茶以特殊的秉赋奠定了“名重于天下”的地位。其实,六大茶山与普洱茶那种难以分割的血肉关系,清人阮福的《普洱茶记》中就有记载。 《普洱茶记》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福考普洱府古为西南夷极边地,历代未经内附。檀萃《滇海虞衡志》云:尝疑普洱茶不知显自何时。宋范成大言,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以茶易西蕃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李石《续博物志》称: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普洱古属银生府,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人不知,尤于桂林以茶易马,宜滇马之不出也。李石亦南宋人。本朝顺治十六年平云南,那酋归附,旋判伏诛,遍历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纳地设普洱府,并设分防。思茅同知驻思茅,思茅离府治一百二十里。 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素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与《通志》所载之名互异。福又捡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新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又云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结而不改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或与他物同器,则染其气而不堪饮矣。 阮福的《普洱茶记》,数百字的短文,四次提及“六大茶山”。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普洱茶记》中,六大茶山的地名在不同的史志中,是不一样的。清代学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以及《滇海虞衡志》和《云南通志》中的六大茶山是一致的,分别为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这也是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比较流行的说法;而在思茅厅采访笔录中,六大茶山成了倚邦、架布、、蛮砖、革登、易武;1962年出现在《云南日报》上的六大茶山,却是易武、景迈、勐海、南糯、布朗及攸乐。《普洱府形势》中说六大茶山中的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倚邦等五山归倚邦土司管辖,曼撒茶山归易武土司管辖;而《思茅厅界图》认为古“六大茶山全在澜沧江东岸”。
读《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有感

读《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有感导读:读书笔记读《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有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有感在一份介绍西双版纳州交通史的资料上,有一段这样的文字:“说西双版纳的交通,还得从古六大茶山说起,清道光年间普洱府为了送贡茶,修了一条普洱至易武的石镶大道,共200公里长......”喜爱寻幽探古的詹英佩就这样开始了五年多的茶山探古的工作,为了打开茶山尘封的历史,唤起六大茶山的生机,重振普洱茶的荣光,詹英佩先后十二次走进古六大茶山,徒步行程1000多公里,收集、采访、整理关于古六大茶山的史料工作,五年来,她采访涉及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乡、象明乡、基诺乡的数以百计的村民,为了核实史实,到云南省图书馆和千里之外的南京中国第二档案馆查阅史料,拍摄数千张相片,同时精准地绘制出了古六大茶山地图,用详实客观的著作订正确定了普洱茶古茶山、古茶庄的史实。
并将所有收集整理的书稿编撰成文,于2008年3月出版了《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
获此书得益于茶友兰格格,读后感触良多,做一读后感,并绘思维导图供爱茶爱书之人享用。
每个茶园兴衰都有悲欢离合的往事读完《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合上书时,就在想,该以什么样的线索将本书梳理,一周了,几易手稿,都觉得每次的开头和叙述都无法将书中茶山的封闭,茶林的寂静,茶马古道的崎岖,茶园的兴衰,茶店的喧闹,茶人的显赫,茶农的辛酸,茶官的盘剥,茶杯中的浮沉,茶叶的隐忍,茶水的清凛,茶器的质朴,茶客的淡泊全卷展现。
茶叶在水中浮沉,人在社会中沉浮。
浮浮沉沉,沉沉浮浮,茶人往事如杯中茶叶,时浮时沉。
詹英佩用5年时间整理此书,信息量很大,将普洱茶的历史沿革以时间为横轴,将每个茶山的兴衰往事以人物为点缀犹如画龙点睛般镶嵌在古六大茶山史中,让人读后感叹作者做此书的非凡毅力和万般艰辛的同时,更惊叹普洱茶那不平凡的身世,因有此书,鄂尔泰、普洱府、曹当斋、刀承恩、刀世勋、杨安元、罗老总、邵三祝、姜大老爷、丰大裔......陈石云、胡海祥、郑惠民、向升平......同庆号、同昌号、同兴号、乾利贞、车顺号、安乐号、福元昌号......袁吉昌、泰兴号、顺昌号......还有许许多多随茶树颓败而流逝的无名茶名号,都被作者如沧海拾遗,件件不落的陈列,供清者贮之、敏之,供浊者醒之,呡之。
新的六大茶山

新的六大茶山新的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分别为:南糯、南峤、勐宋、布朗、巴达和景迈茶山。
其中前五座全部集中在勐海县境内,位于澜沧县的景迈茶山也与勐海紧紧相连。
新六大茶山其实并不“新”,它们同样有着漫长的产茶历史,新的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分别为:南糯、南峤、勐宋、布朗、巴达和景迈茶山。
其中前五座全部集中在勐海县境内,位于澜沧县的景迈茶山也与勐海紧紧相连。
新六大茶山其实并不“新”,它们同样有着漫长的产茶历史,山上也遍布着古茶树。
例如,布朗茶山的主要居民——布朗族,是最早种植茶、饮用茶的“濮人”的后裔。
布朗山最大的“濮人茶园”在老曼峨寨,这里的布朗族有上千年的居住史,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古茶树。
而位于勐海县西部的巴达茶山树龄达1700多年的野生大茶树更是驰名中外。
新六大茶山的兴起并非偶然,除了历史悠久,它和古六大茶山一样具备出产优质茶叶的自然优势。
从地理环境来说,这里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各大茶山处在北亚热带与南亚热带混交的位置上。
北面横断山脉成为天然屏障,阻挡了干冷气流的南下,南边又受惠于印度洋暖湿的热带季风,使新六大茶山年均气温在18°C左右,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间,年雾日达到128天,茶园分布在海拔1200-1800米的山坡丘陵地带。
正是其典型的“山高雾大”的特征,造就了大叶种茶树最佳的生长环境,所产茶叶品质自然绝佳。
此外,新六大茶山地位的稳固还在于取材于斯的企业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建立现代化的生产销售方式,满足现实市场需求,为其带来高速的发展。
如果说江内(澜沧江东)茶区曾经代表了手工作坊入山做茶的生产方式,江外(澜沧江西)茶区更得益于抓住茶庄大量兴起、新式茶园涌现,乃至机械化办厂制茶的一个个重要机遇。
从1908年恒春茶庄的成立,到1938年至1940年间思普局南糯山实验茶厂(后归并到勐海茶厂,其旧址现为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及至佛海(勐海)茶厂的涌现,古今六大茶山在此期间已悄然完成普洱茶重要产地和技术中心的角色转换。
普洱茶主要四大产区介绍

普洱茶主要四大产区介绍普洱茶主要四大产区介绍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喝普洱茶养生,那么大家知道普洱茶产地有哪些吗?今天店铺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普洱茶主要四大产区,一起看看吧。
普洱茶产地在古代和现代是不一样的以西双版纳而言,澜沧江以北的以易武为中心的地区称为“江内”,南以佛海为中心的为“江外”,江北江南各有六大茶山,虽然传统的`江内六大茶山包括易武、倚邦、革登、莽芝、蛮砖、曼撒和攸乐,但江外的布朗、巴达,南糯、景迈古茶山(澜沧县)等地茶产量高于江内,云南其他地区也开始引种茶。
现代普洱茶的产地普洱茶产地在古代和现代是不一样的,分为,古代普洱茶产地和近代普洱茶产地,今天店铺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现代普洱茶的产地,近代普洱茶的产地在1973年以后,产地扩大至昆明、大理、临沧、红河、德宏,甚至省外和国外。
普洱茶四大产区1.六大茶山出普洱所属六山,一日攸乐、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日慢撒。
而倚邦、蛮砖味较盛。
古六大茶山茶区有五座茶山位于今西双版纳勐腊县中北部,攸乐(基诺山)位于景洪市境内。
今易武茶区隶属古慢撒山。
以目前蛮砖、慢撒、攸乐均以大叶种为主,香气饱满、口感均布、滑顺甜水;倚邦、革登、莽枝则以中小叶种居多,香气扬、口感较集中、刺激性稍高。
2.下关茶区为2004年以前,下关茶厂主要茶青收购地区。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下关茶厂在顺宁、缅宁、景谷、佛海等四个茶区的茶青均有调拔,至90年代中期仍有少量西双版纳州的茶青调拨。
目前所谓下关茶区为早期顺宁及景谷茶区,也就是现今思茅市、保山市与临沧市北部,涵盖保山、昌宁、云县、景东、景谷、墨江、镇沅、思茅等县市此茶区的共同特点为高纬度与高海拔,日照少、气温低、雨量较少,质重、水甜柔、香气较沉、带微苦、微酸,是此茶区茶青的特色。
3.易武茶区现今狭义的“易武茶区”则只称易武与慢撒,广义的“易武茶区”涵盖范围包括易武、基诺山、攸乐、倚邦等茶区。
清朝普洱茶极盛时期即以普洱为集散地,所依赖为名的即江北的大山茶。
六大茶山普洱茶茶籽油广告语、宣传语

六大茶山普洱茶茶籽油广告语、宣传语广告语,六大茶山普洱茶茶籽油广告语、宣传语茶籽油,取自油茶,营养成份丰富,含脂肪酸、山茶甘、磷脂质和皂甘、维生素E、鞣质。
六大茶山普洱茶茶籽油全国营销中心是“六大茶山”普洱茶茶籽油的全球唯一营销运营机构。
六大茶山普洱茶茶籽油广告语、宣传语:1、千年普洱韵,一品茶油香。
2、六大茶山纯普洱,有机绿色健康油。
3、纯天然的品味,舌尖上的尊贵。
4、强心又健脑,天然更健康。
5、食尚养生油,普洱茶中求。
6、妙用茶籽油,生活多舒畅。
7、普洱茶名重天下,茶籽油养生万家。
8、纯自然,真健康!9、千年普洱香,“油”我更健康。
10、一品好茶油,健康有机汇。
11、油中贵族,健康享“寿”。
12、天然一品,健康“油”情。
13、茶油新时尚,纯的更健康。
14、茶·香万家,油·养天下。
15、健康普洱茶,幸福千万家。
16、“油”情天下,“香”伴万家。
17、原滋原味原生态,养生养颜养天下。
18、百年贡茶,岁月留香。
普洱茶油,味美健康。
19、六大茶山茶籽油,真的不一样。
20、天赋普洱养生品,地道茶油享健康。
21、食全食美,“油”然而生。
22、千年普洱韵中华,一品茶油香天下。
TIPS:茶籽油具有抗氧化能力,能够降血压、降血脂和抑制动脉硬化。
茶籽油的营养价值能和橄榄油相媲美,是高级食用油。
茶籽油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其性质稳定,密封储藏一年后理化性质变化很小。
茶籽油比其他植物油容易储存。
茶籽油可以和其他食用植物油一样炒菜、凉拌菜等,具有独特的茶香。
普洱茶 茶文化 古“六大茶山”访问记

古“六大茶山”访问记一九五七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了一支全州各版纳茶叶普查工作队,当时笔者负责澜沧江以东“江内片”(注1)普查指导工作,顺便走访了云南普洱茶产区古“六大茶山”,从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五日起到十二月十五日止,历时一个月,行程一千二百多里。
为了研究普洱茶史,特将遭受林彪“四人帮”浩劫后幸存的零星访问随笔,摘录回忆整理刊登,供同行同志们参考。
由于走访当时路远时促,走马观花,谬误必多,胪 久桥 乐刚一、“六大茶山”的名称及位置六大茶山为易武、倚邦、攸乐、曼洒、曼专和革登(注2)位于澜沧江以东,西双版纳州勐腊和景洪县境,为西双版纳傣族古景龙金殿国在江内思茅、普腾、整董、勐乌、六大茶山和橄榄坝等六个版纳(行政区)中的一个行政单位(注3)。
一七二九年(清雍正七年)改土归流,“六大茶山”和其它五个版纳均划归普洱府管辖。
普洱为“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随着普洱茶的畅销,古“六大茶山”也就闻名中外。
据《普洱府志》稿卷之十九(注4),食货志六·物产篇,茶《檀翠滇海虞衡志》云:“普洱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专、六曰慢撒,周八百里。
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
”同篇《思茅厅采访》云:“倚邦、架布、习空、蛮专、革登、易武。
”六大茶山地名同篇先后各异。
笔者于一九五七年赴上述各处实地走访了解:莽芝即莽枝,位于倚邦区第四乡,又名勐芝大寨,与三乡革登只隔十五里,周围地区不大,实属革登茶山范围。
架布、习崆位于曼专、倚邦之间的架布河旁和习崆河旁,均在倚邦区第一乡内,架布为倚邦一乡第六互助组,仅产茶八百斤,而习崆产茶更少,架布、习崆二处范围比勐芝还小,显然包括在倚邦茶山之内。
而易武、攸乐两地区范围广,产茶多,各被列为六大茶山之一是理所当然。
根据各茶山所处地理位置地区范围大小分析,笔者认为“六大茶山”应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过去与现在》一书所指为准,那就是:曼洒(即慢撒)、易武、曼专(即曼庄)、倚邦(即迤板)、革登和攸乐。
新六大茶山之南峤

新六大茶山之南峤展开全文南峤(如今名为勐遮)是享有盛誉的普洱茶源头之乡——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原南峤县),是新六大茶山之一。
南峤(勐遮)地理环境南峤镇地处勐海县中部偏西,地跨东经98°28′-100°10′,北纬21°62′-21°91′之间,距县城22公里,东邻勐海镇,东南连勐混镇,南与打洛镇交界,西南和西面与巴达、西定乡接壤,北依勐满镇,是云南省较大的坝子之一。
最高海拔2147米,最低海拔1172米,镇政府驻地海拔1255米,海拔相对高差975米。
年均气温为18.4℃,年均最高气温26.1℃,年平均最低气温13.3℃,极端最高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5.8℃,年平均降雨量1201.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761.6毫米,雾日约100天,相对湿度80%,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森林覆盖率为43.9%。
素有“滇南粮仓”、“版纳粮库”、“渔米之乡”之称。
南峤(勐遮)古茶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间平坦,土地宽广肥沃,风光秀丽迷人。
南峤(勐遮)四周的山属于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受孟加拉湾的潮湿气候和干暖西风的交替控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雨量充沛又干湿分明。
南峤(勐遮)的历史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设十二版纳时,勐遮、景真和勐翁为一版纳,1927年这里设县,当时称五福县,三年后更名为南峤县,这也是南峤古茶山得名的原因。
1958年11月,南峤(已改名勐遮)县与勐海县合并,改设为勐遮区。
据史料记载,满清雍正七年(1729年),满清政府派往云南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昔洱府治"在勐海、勐遮(南峤)、易武、倚邦等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叶交易,可见当时的南峤(南峤)茶山的重要。
南峤古茶树分布南峤茶山的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曼岭村曼岭大寨和南楞村委会南列村民小组。
古茶园占地面共500亩,茶园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代表性植被有红毛树、火碳果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洱六大茶山
六大茶山一般指云南茶叶或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内。
现在亦有澜沧江内六大茶山即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或易武、倚邦、攸乐(基诺)、漫撒、蛮砖和革登;江外六大茶山: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的说法。
一.江内茶山
1.革登山
属乔木中小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呈淡清香,汤色深桔黄。
革登紧靠攸乐,其所产之茶芽头粗壮,满披银毫,老百姓称为“大白茶”。
在革登,古茶树,古茶园,古石碑比比皆是,于此你可感受到古茶乡的与众不同的气质。
2. 莽枝山
属乔木中小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较淡,汤色深桔黄。
莽枝古茶山位于革登茶山西南,与革登同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海拔1400米左右。
整个莽枝古茶山古树普洱茶产地,主要有: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口夺等,其中以曼丫为上品。
莽枝古树普洱茶品质鉴定:莽枝古树茶与革登茶类似,茶气稍逊。
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杯底香较好。
3.倚邦山
属乔木小叶种,回甘快、生津较好,香气幽香如澜,汤色深桔黄。
倚邦曾是六大茶山的“盟主”,当时入山造茶者达十万人之众,茶产量数万担。
倚邦之茶叶芽细长,银色生辉,味道极酽,回甘无穷,历史上以生产圆茶而著称,被称为“普洱茶太上皇”的金瓜贡茶的原料和初制茶就来自此地。
倚邦的小叶种茶在一百多年前由四川茶农带来栽种,以至于终成气候,其味色特佳,连千里之外的京城达官也指明索要。
倚邦在傣语里是“茶井”的意思。
在此还存有乾隆,道光和光绪时期的三块石碑。
茶碑记录了茶山的重大茶事,昭示着茶在倚邦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4.蛮砖山
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好,香气呈梅子香,汤色深黄。
在历史上有喝蛮砖看倚邦一说。
蛮砖也由自己不同凡响的历史。
蛮砖曾是倚邦六乡的集散中心,所产之茶其芽雪白,茶味独特,是普洱茶中的珍品。
蛮砖茶山是现今六大茶山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茶山。
5.曼撒山(易武山)
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香气高,在梅子香、蜜香中透着一股幽澜香,谷雨前后所采芽茶味淡香入荷,回甘强烈生津好,易武正山历史上就是闻名中外的茶山。
易武为勐腊县北部的一个乡,其气候呈明显立体特征,年均日照时数1600-2200小时,年均降雨900-1600毫米,年均气温为17.7摄氏度,积温6000摄氏度以上,此地为种茶的上好之地。
易武茶山的古茶树为乔木型大叶种,是制作上佳普洱茶的优良品种。
易武村落水洞有古茶树,高10.33米,基围1.32米,人称茶树王;易武村铜箐河的古茶树,高14.52米,基围1.8米。
易武所产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制成之茶,经自然发酵,其汤色褐红,陈香陈韵。
易武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有茶祖会,据说是纪念孔明到此兴茶,教给当地人采茶饮茶的方法。
6.悠乐山
属乔木大叶种,苦涩重,回甘快、生津好,香气一般,汤色淡桔黄。
攸乐茶山是基诺族的神圣家园,它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以东,茶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
基诺族自称是孔明的后裔,他们以孔明为祖,在祭祀时也称喊孔明先生。
二.江外茶山
1.南糯山
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回甘、生津好,汤色桔黄、透亮。
透着蜜香、澜香,谷花茶淡香如荷。
历史上是闻名遐迩的古茶山,至今仍存活着一株已逾千年的栽培型的茶王树。
2.布郎山
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快、生津强,汤色桔黄透亮。
香气独特,有梅子香、花蜜香、兰香,是很多中外客商和普洱茶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3.巴达山
属乔木大叶种,这里生长着成片的栽培型茶树和野生茶树林。
贺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长着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王树。
此山茶叶味苦涩,回甘、生津快,汤色桔黄晶莹、透亮,条索墨绿油亮。
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
4.南峤茶山
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汤色深桔黄,香气一般,茶叶等级低。
5.勐宋茶山
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涩,微回甘、生津一般,汤色深黄,条索墨黑。
6.惠明景迈山
属乔木大叶种,十二大茶山中乔木树最大的一片集中在这里,号称万亩乔木古茶园。
苦涩重、回甘生津强,汤色桔黄剔透。
这里的乔木茶树上还生长着一种寄生物俗称螃蟹脚,可消炎怯痰、对治疗胃病和糖尿病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