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产品标准
普洱茶云南地方标准

普洱茶云南地方标准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 102—2003普洱茶2003-01-26发布 2003-03-01 实施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普洱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普洱茶的术语和定义、产品类型、等级、要求、实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普洱茶的散茶和紧压茶。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的而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GB/191—200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5009.57—1996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7718—1994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GB/T8302—1987 茶取样GB/T8303—1987 茶磨碎式样的制备及干物质含量测定GB/T8304—1987 茶水分测定GB/T8305—1987 茶水浸出物测定GB/T8306—1987 茶总灰分测定GB/T8310—1987 茶粗纤维测定GB/T8311—1987 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SB/T10036—1992 紧压茶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SB/T10157—1992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是用于本标准。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
4、类型与等级14(1普洱茶按形状分为散茶与紧压茶4(1(1普洱散茶按品质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八级、九级、十级共十一个等级。
4(1(2普洱紧压茶外形有圆饼形、沱形、砖形等多种形状和规格。
4(2实物标准样4(2(14(2(1普洱散茶根据各等级的品质要求,制作特级、一、三、五、七、九级共六个实物标准样。
(每五年换配一次)4(2(2普洱紧压茶不做实物标准样。
普洱茶一二三级标准

普洱茶一二三级标准
普洱茶的一、二、三级标准指的是茶叶的品质等级划分。
以下是
普洱茶的一、二、三级标准:
一级普洱茶:一级普洱茶叶外形整齐,色泽鲜亮,叶片完整,嫩
度高。
一级普洱茶的香气纯正,入口滋味醇厚且持久,汤色橙黄透亮。
一级普洱茶的叶底红浅,叶肉饱满,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二级普洱茶:二级普洱茶叶形状整齐,色泽较鲜亮,叶片没有破
碎或变形。
二级普洱茶的香气较为浓郁,入口滋味较为醇厚,汤色橙
黄稍深。
二级普洱茶的叶底红浅,叶肉稍显饱满。
三级普洱茶:三级普洱茶叶形状较不规则,色泽一般,叶片可能
有破碎或变形现象。
三级普洱茶的香气较为平淡,入口滋味较为平庸,汤色橙黄稍浅。
三级普洱茶的叶底红浅且叶肉不饱满。
这是普洱茶一、二、三级茶叶的标准,它们代表了普洱茶的不同
品质水平。
茶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级别。
提醒
茶友们购买时要选择正规渠道,以确保购买到正宗的普洱茶。
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

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DB53/103-2006,DB53/T171-173-2006普洱茶综合标准2006-07-01发布,2006-10-01实施关键字:普洱茶产品的术语和定义,类型与等级,品质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19118-19121-2006目次DB53/ 103—2006 普洱茶 (1)DB53/ T 171—2006 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 (11)DB53/ T 172—2006 普洱茶生产技术规程 (17)DB53/ T 173—2006 普洱茶加工技术规程 (23)普洱茶综合标准之一普洱茶前言本标准3.1,3.2,3.3,5.1,5.3,5.4,5.5,8.1,8.2.1,8.2.2条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普洱茶是云南传统的特色历史名茶,是典型的地理标志产品。
本标准规定了普洱茶产品的划分、定义、品质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本标准代替DB53/T 103—2003《普洱茶》。
本标准与DB53/T 103—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普洱茶的术语和定义修改为:昔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是技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大类型;——增加了普洱茶(熟茶)和昔洱茶(生茶)的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对普洱茶的类型和等级划分进行了调整(见第4章)——对普洱茶的感官品质进行了调整(Z5,2);——对普洱茶的理化指标、卫生指标进行了修改(见5.3,5.4)——增加了附录A 《普洱茶(熟茶)感官审评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临沧市人民政府茶叶办公室、思茅市人民政府茶产业发展办公室、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普洱茶等级划分0-9级

普洱茶等级划分0-9级
普洱茶等级划分0-9级,一共10个级别,其中特级(0级)最嫩,能够看到细小的芽头,带有金色的毫毛;九级最粗老,大叶带有梗。
级别高的嫩青是不必来压制的,一般特级到四级会做成散茶发售,五级到八级压饼,九级做砖茶。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普洱茶等级的划分标准是茶菁的细嫩程度,而与年份等其他因素无关。
因此,普洱茶级别越高,未必越好喝。
普洱生茶:
特级散生茶的特点是条索肥嫩、紧结匀整、茶毫凸显,色泽绿润;
二级散生茶的特点是条索肥壮、紧结匀整、茶毫显著,色泽嫩绿;
四级散生茶的特点是条索紧结、尚匀整,色泽墨绿润泽,梗片较少;
六级散生茶条索紧实、尚匀整,色泽深绿,有梗片;
八级散生茶条索粗实尚匀整,色泽黄绿,梗片稍多;。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GB/T22111-2008)(2008—12—01实施)

6
3
.
4
.
育苗
和
茶
苗
移栽
6
3
4
.
.
1采用无
性繁殖 —
—
短 穗扦插 , 培育壮苗。
6
3
.
4
.
2
.
依茶
区
气侯特点
。
茶苗移植 在六 月初
至 七 月 上 旬 进 行 。 使用 按 国 家标 准 检 疫 合
格 、 质 量 符 合 B G l 1 7 6 7 中规 定 的种 苗进 行 移
栽。
6
.
3
5
.
土
壤
管
理
视茶园杂草滋生 和土 壤板结状况 , 每年
品 质为宜 。 应 采取 措施 防止 鲜叶质
表1 鲜叶分级指标
级别
芽叶 比 例
特级
级 一 :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一 芽一 叶 占7 0 % ~2 上 . 一 芽二 叶 占3 0 % 以 下
一
芽二
叶 占7 0 % ~2
上 ,
同 等嫩 度 其 他 芽叶 占3 0 % 以 下
一
芽二 、
三 叶 占6 0 % 以 上 ,
表土 回沟 。
6 .3 .3 种植规格和施 底肥
6 .3 .3 . 1采用 双 行单株或单行单株的方式 种
植 , 双 行单株距 3 0 — 5 0 c m , 小行距 3 5 c m 左
右 ; 单行单株 的株距 3 0 c m 左 右 。
6 .3 _3 .2 茶苗定植 前施 足 底肥 , 以有 机肥 为主 。
【 ( ) ] C a m
l l i l i e
a s n e n s s v a r a, s s a m
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内容

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内容茶叶国家强制标准是指由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茶叶相关标准,旨在规范茶叶产业发展、保障茶叶质量和安全。
下面是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内容和相关参考内容:1. 茶叶质量标准:- 外观标准:要求茶叶外观整齐、条索紧结、色泽艳丽、叶片柔软有光泽等。
- 干燥度:要求茶叶的含水率符合标准,不得超过一定限度。
- 茶叶香气:规定茶叶的香气应清香持久,不得有异味或杂味。
- 茶叶口感:茶叶的口感应鲜爽、回甘、醇厚等。
- 茶汤色泽:要求茶汤色泽鲜亮透明,不得有混浊或异常色泽。
2. 茶叶安全标准:- 农药残留限量:限制茶叶中农药残留含量,保证茶叶的安全性。
- 重金属含量:规定茶叶中重金属的含量不得超过一定限度,以免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 铅超标:规定茶叶中铅含量的限度,避免铅超标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 黄曲霉毒素: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要求,以防止黄曲霉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 茶叶包装标准:- 包装材料:要求茶叶包装应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材料,以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安全。
- 标签标识:要求包装上应有清晰明了的茶叶品名、生产日期、产地、净含量等标识,方便消费者了解相关信息。
- 批次编号:茶叶包装上应有批次编号,方便追溯茶叶的产地、生产过程等信息。
4. 茶叶生产标准:- 采摘标准:规定采摘茶叶的时机、茶叶叶龄、采摘方式等,确保茶叶的品质。
- 加工工艺:茶叶加工应符合一定的制作工艺,以确保茶叶的色、香、味和形态。
- 生产环境:要求茶叶生产环境符合卫生标准,避免污染茶叶。
5. 茶叶质量检测标准:- 检测方法:制定茶叶质量检测的方法和程序,确保茶叶质量检测准确可靠。
- 检测项目:规定茶叶质量检测的项目,如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
- 检测限量:茶叶质量检测的限量要求,以保证茶叶质量和安全。
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茶叶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统一茶叶市场规则,提高茶叶质量,保障茶叶消费者的权益,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普洱茶产品标准

评比色泽:对照标准样比色泽和嫩度。色泽是衡量普洱茶(熟茶)品质的一个重要因子,色泽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加工的好坏。色泽红褐且均匀一致的为好,表示在后发酵过程中“发酵适度且均匀”。色泽发黑或色泽花杂不匀为较差,表示在后发酵过程中“发酵过度或不匀”。
8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8.1 标志
标签、标识应符合GB/T191、GB/T6388、GB7718、SB/T10035、SB/T10036的规定。标签应按本标准第3.2条或第3.3条的规定标注产品名称、净含量、生产者的厂名和厂址、生产日期、质量等级、执行标准编号等标志,并清晰可见。
8.2 包装
8.2.1选用符合食品卫生要求、保障人体健康的材料进行包装。包装应牢固、洁净、防潮,能保护茶叶品质,便于长途运输。在包装物上要明确标明“普洱茶(生茶)”、“普洱茶(熟茶)”,并用不同的颜色包装,以示区别。
表1 普洱茶(熟茶)—散茶感官品质特征
品名
外形
内质
条索
整碎
色泽
净度
香气
滋味
汤色
叶底
特级
紧细
匀整
褐润显毫
匀净
陈香浓郁
浓醇甘爽
红艳明亮
红褐柔嫩
一级
紧结
匀整
褐润较显毫
匀净
陈香显露
浓醇回甘
红浓明亮
红褐较嫩
三级
紧结
匀整
褐润尚显毫
匀净带嫩梗
陈香浓纯
醇厚回甘
红浓尚亮
红褐尚嫩
五级
肥硕
尚匀齐
红褐尚润
欠匀带梗
普洱茶衡量指标

普洱茶衡量指标
普洱茶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茶和熟茶: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生茶指的是经过自然发酵后的茶叶,熟茶则是经过人工蒸堆和压制后的茶叶。
2. 茶叶外形:普洱茶的茶叶外形要求紧结匀整,色泽鲜艳,有光泽和毫毛。
3. 茶汤颜色:普洱茶的茶汤颜色主要分为金黄色、橙黄色和深红色三种,其中金黄色的茶汤为优质茶。
4. 香气:普洱茶有独特的陈香和蜜香,品质好的普洱茶香气扑鼻,有浓郁的果香、花香或药香。
5. 口感:普洱茶的口感醇厚、滑润,有苦甜交错和持久的回甘。
6. 茶底:通过观察普洱茶的茶底,可以了解茶叶的发酵和制作工艺。
优质普洱茶的茶底紧密、均匀,色泽红黄相间,纯净度高。
7. 产区:普洱茶的品质和口感也与产区有关,其中以云南普洱茶最为著名,其次是四川和广西的普洱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洱茶(熟茶)的理化指标见表2;
普洱茶(青茶)的理化指标见表3。
表2普洱茶(熟茶)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散茶
紧压茶
水分,%≤
13.0
14.0
总灰分,%≤
8.o
8.5
粉末,%≤
0.8
—
水浸出物,%≥
28.0
28.0
粗纤维,%≤
14.0
15.0
茶多酚,%≤
15.0
15.0
表3普洱茶(生茶)理化指标
4.2.2 普洱紧压茶
普洱紧压茶不做实物标准样,由企业按工艺要求进行生产留存。
5 品质要求
5.1 基本要求
5.1.1品质正常,无劣变、无异味。
5.1.2普洱茶必须洁净,不含非茶类夹杂物。
5.1.3普洱茶不得着色,不添加任何非茶自生物质和香味物质。
5.2 感官品质
5.2.1 普洱散茶
普洱茶(熟茶)中的散茶,其感官品质特征见表1,审评方法见附录A。
产品正常生产情况下,每半年进行一次,型式检验项目为本标准规定的全部项目。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亦应进行型式检验。
a)当原料、生产工艺有较大改变时;
b)出厂检验结果与上一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c)产品停产半年以上,又恢复生产时;
d)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7.4 判定规则
产品检验结果全部符合本标准规定要求,则判该批产品为合格。若大肠菌群、致病菌和安全指标有任一项不合格时,则直接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若其余指标有任一项不合格时,可从该批产品中加倍抽样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复验,并以复验结果为准。
GB/T6388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茶取样
GB/T 8303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干物质含量测定
GB/T 8304茶水分测定
GB/T 8305茶水浸出物测定
GB/T 8306茶总灰份测定
GB/T 8310茶粗纤维测定
GB/T 8311茶粉末和碎茶含量
GB/T 8313茶茶多酚测定
8.2.2接触茶叶的内包装纸应符合GB11680的规定,包装容器应干燥、清洁、卫生安全、无异味,符合SB/T10036的规定。
8.2.3产品包装净含量负偏差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
8.3 运输
8.3.1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无异味、无污染。
8.3.2运输时应防雨、防潮、防曝晒。
嫩度:比含毫量的多少,含毫量多的嫩度好。但普洱茶原料应有一定成熟度,尤其是用以快速后发酵的普洱茶原料应以有一定成熟度的为好。
评比匀整(或整碎):对照标准样,比匀齐度,观察上、中、下三段茶的拼配是否适当,并作出相应的记录。
评比净度:对照标准样,比含梗量的多少,梗的老、嫩程度等,并作出相应的记录。
A.2.2.2内质审评
7 检验规则
7.1 组批及抽样
7.1.1组批:以同一原料、同一工艺、同一生产周期内所生产的产品为一组批。
7.1.2抽样:按GB/T8302进行。
7.2 出厂检验
每批产品均需由生产企业质量检验部门抽检,经检验合格,签发合格证后方可出厂销售。
出厂检验项目为:感官品质、水分、灰分、粉末、净含量。
7.3 型式检验
6.4.4乐果、敌敌畏、杀螟硫磷和喹硫磷:按GB/T 5009.20规定执行。
6.5.5大肠菌群、致病菌:按GB/T 4789.3和GB/T 4789.21规定执行。
6.5净含量检验
紧压茶的净含量检验按GB 9833.6执行;其它包装规格的普洱茶用满足称量要求的计量器具,按《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进行。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吕才有、纪文明、江虹建、程达、张勤民、王星银、夏兵、蔡新、卢云、梁名志、苏向宇、张理珉、李太仑、李文华、许琨、周红梅。
普洱茶
1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普洱茶产品的分类、术语和定义、类型和等级、品质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普洱茶。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5.0
乐果,mg/kg≤
0.1
敌敌畏,mg/kg≤
0.1
杀螟硫磷,mg/kg,≤
0.5喹硫ຫໍສະໝຸດ ,mg/kg≤0.2大肠菌,MPN/100g≤
300
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不得检出
5.5 净含量允差
普洱茶产品包装,其单件产品净含量允许负偏差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批量包装产品净含量不允许有负偏差;定量包装规格由企业自定。
A.2散茶的感官审评
A.2.1散茶感官审评品质因子
品质外形审评评比条索、色泽、匀整和净度四项因子,侧重条索和色泽两项因子;内质审评评比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四项因子,以香气、滋味为主。
A.2.2审评方法
A.2.2.1外形审评
用分样器或四分法从标准样(收购样、实物样)和供试样品中分取试样约100g~180g,分别置于评茶盘中,将评茶盘运转数次后检视茶叶外形。
6.3.3粉末:按GB/T 8311规定执行。
6.3.4水浸出物:按GB/T 8305规定执行。
6.3.5粗纤维:按GB/T 8310规定执行。
6.3.6茶多酚:按GB/T 8313规定执行。
6.4安全指标检验
6.4.1铅:按GB/T 5009.12规定执行。
6.4.3联苯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按GB/T 5009.146规定执行。
3.2 普洱茶(熟茶)
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快速后发酵或缓慢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红褐,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
3.3普洱茶(生茶)
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制成的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绿黄清亮,叶底肥厚黄绿。是普洱茶(熟茶)的初始产品。
深红尚浓
红褐欠嫩
七级
粗壮
尚匀齐
红褐欠润
欠匀带梗
陈香纯正
醇和回甘
褐红尚浓
红褐稍粗
九级
粗松
欠匀齐
红褐稍花
欠匀带梗团
陈香平和
纯正尚甘
褐红欠浓
红褐粗松
5.2.2普洱紧压茶
普洱茶(熟茶)中的紧压茶,其外形整齐、端正、匀称、各部分厚薄均匀、松紧适度、不起层掉面。分洒面、包心的茶,包心不外露。审评方法见附录A。
普洱茶(生茶)外形匀称端正、压制松紧适度、不起层脱面;内质香气纯正、滋味浓厚、汤色明亮,叶底匀整。
—
6 检验方法
6.1取样和试样制备
取样按GB/T 8302规定执行;
试样制备按GB/T 8303执行。
6.2感官品质检验
普洱茶(熟茶)按附录A执行;
普洱茶(青茶)按SB/T 10157、GB/T9833.6规定执行。
6.3理化指标检验
6.3.1水分:按GB/T 8304规定执行。
6.3.2灰分:按GB/T 8306规定执行。
项目
指标
水分,%≤
13.0
总灰分,%≤
7.5
水浸出物,%≥
35.0
茶多酚,%≥
20.0
5.4安全性指标
普洱茶安全性指标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普洱茶安全性指标
项 目
指 标
铅(以Pb计),mg/kg≤
5.0
稀土,mg/kg≤
2.0
联苯菊酯,mg/kg≤
5.0
氯氰菊酯,mg/kg≤
0.5
溴氰菊酯,mg/kg≤
8.3.3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8.4 贮存
8.4.1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仓库或场地。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应分开放置,
不得混放。
8.4.2产品应贮存在清洁、通风、避光、干燥、无异味的库房内,仓库周围应无异味气体污染。
8.4.3禁止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贮、混放。
1前 言
本标准3.1、3.2、3.3、5.1、5.3、5.4、5.5、8.1、8.2.1、8.2.2条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普洱茶是云南传统的特色历史名茶,是典型的地理标志产品。本标准规定了普洱茶产品的划分、定义、品质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代替DB53/T103-2003《普洱茶》。
GB/T 9833.6紧压茶紧茶
GB 11680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
SB/T 10035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SB/T 10036紧压茶运输包装
SB/T 10157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国家质检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普洱茶
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是按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熟茶)和普洱茶(生茶)两大类型。
8.5保存期
在符合本标准的贮存条件下,普洱茶适宜长期保存。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普洱茶(熟茶)感官审评方法
A.1 总则
A.1.1普洱茶(熟茶)感官审评项目是指由色、香、味、形等构成的茶叶外观和内在质量。按照规定的检验程序,根据检验人员正常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评定普洱茶(熟茶)质量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