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0.牛津上海版初中科学动植物的分类1教案
自然牛津上海版第三册教案集[1]
![自然牛津上海版第三册教案集[1]](https://img.taocdn.com/s3/m/55b55365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a.png)
第二单元动植物的栖息地(第1课时)闸北区蕃瓜弄小学钱伟钢一、教学目标:1、知道几乎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都生存着动物和植物。
2、能对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初步知道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着不同的动物和植物。
4、能对这些动植物以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显著特点进行简单的描述,并有“动植物有适应自己生存环境的特点”的印象。
二、教学要点1、知道我们的地球上到处生存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
2、能简单地描述动植物以与它们生存环境的特点。
三、教学器材关于动物知识的书籍、录像、投影片等。
四、教学过程(附:课前调查表)第二单元动植物的栖息地(第2课时)闸北区蕃瓜弄小学钱伟钢一、教学目标:1、关注生活在校园环境中的小动物。
2、能对校园环境中采集到的一些小动物进行观察、记录,并能和同伴交流它们形态的显著特点。
3、能简单地描述这些小动物的生存环境的显著特点,4、能初步认识到这些小动物自身存在的价值。
二、教学要点:1、对探究小动物产生兴趣。
2、初步学会用简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成果,从中领悟动物的多样性。
3、初步意识到动物的生活必须有适宜的环境。
三、教学器材:1、多媒体课件。
2、小动物的采集和观察器具:竹签、一次性手套、放大镜、水彩笔、玻璃水槽、观察表格等。
3、采集到的小动物实物。
四、教学过程:第二单元动植物的栖息地(第3课时)闸北区蕃瓜弄小学钱伟钢一、教学目标:1、关注生活在校园环境中的小植物。
2、能对校园环境中采集到的一些小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并能和同伴交流它们形态的显著特点。
3、能简单地描述这些小植物的生存环境的显著特点,4、能初步认识到这些小植物自身存在的价值。
二、教学要点:1、对探究植物产生兴趣。
2、初步学会用简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成果,从中领悟小植物存在的价值。
3、初步意识到小植物的生活必须有适宜的环境。
三、教学器材:草本动物的观察器具:放大镜、水彩笔、观察表格等。
四、教学过程:[附表]第二单元动植物的栖息地(第4课时)闸北区蕃瓜弄小学钱伟钢一、教学目标:1、关注生活在洞穴中和树上的小动物。
初中植物的分类教案

初中植物的分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分类依据和分类方法。
2. 能够识别并分类常见的植物。
3. 理解植物分类的重要性,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各种植物的标本或图片,准备分类卡片。
2. 学生准备:观察周围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提问学生:“你们能看出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植物的分类可以根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征进行。
二、植物分类的基本依据(10分钟)1. 介绍植物分类的基本依据,如根、茎、叶、花、果实等特征。
2. 展示分类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个植物的主要特征。
三、植物分类的方法(10分钟)1. 介绍植物分类的方法,如形态学分类法、分子生物学分类法等。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分组讨论并给出分类结果。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进行观察,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 每组给出分类结果,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以及植物分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延伸:1. 邀请植物学家或生态学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分类的意义和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或植物研究所,亲身体验植物分类的工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植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植物分类的重要性,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植物分类的兴趣和好奇心。
《认识一些动植物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认识一些动植物》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掌握动植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3. 培养对自然界的敏感性和保护意识。
导入(10分钟):1. 观察图片展示,让学生猜测图片中是哪些动植物,并询问学生对这些生物的了解和感想。
2. 介绍本课主题:认识一些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展开(40分钟):一、认识动植物(15分钟)1.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介绍几种常见的动物和植物,如狮子、松树等,并讲解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些生物的看法,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
二、动植物的分类(15分钟)1. 讲解动植物的分类方法,如脊索动物、软体动物、植物的分类等。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分类方法,自行分类身边的一些动植物。
三、动植物的保护(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动植物,如节约用水、保护野生动物等。
2. 激发学生参与动植物保护的意识,提倡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总结(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认识动植物的重要性和保护动植物的责任。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身边的动植物,增加对自然界的了解和热爱。
作业布置:请学生选择一种动植物,撰写一篇关于该动植物的小短文,包括其特点、生活习性和保护意义。
通过这样的一堂课,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和分类方法,还能培养对自然界的敏感性和保护意识。
希望学生在课后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动植物的保护工作,为构建美丽的自然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2.培养学生对动植物的兴趣,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分类和归纳能力。
二、导学内容:1.认识动物:狗、猫、兔子、小鸟等;2.认识植物:松树、玫瑰、草莓、玉米等;3.了解它们的特点、生活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初中生物动植物分类教案

初中生物动植物分类教案
科目:生物
年级:初中
主题:动植物分类
教学目标:
1.了解动植物分类的基本概念;
2.掌握常见动植物的分类特征;
3.能够根据分类特征正确分类动植物;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教学内容:
1.动物的分类:
-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 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分类特征
2.植物的分类:
-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
- 蕨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分类特征
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的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出动植物分类的概念。
2.讲解:简要介绍动植物的分类原则和基本特征,重点介绍常见的动植物分类。
3.实践:让学生观察给定的动植物图片,并根据分类特征进行分类。
4.巩固:运用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复习,加深学生对动植物分类的理解。
5.拓展:鼓励学生自行寻找更多动植物的分类信息,拓展知识面。
教学资源:
1.图片:不同种类的动植物图片。
2.课件:包含动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和示范图片。
评价方式:
1.课堂练习:观察不同动植物图片,根据分类特征进行分类;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给定问题,展示对动植物分类的理解;
3.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等环节的表现。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动植物的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混淆和错误的情况,下节课需要加强巩固,并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分类能力。
动植物分类教案

动植物分类教案教案标题:动植物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动植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2. 能够根据不同的特征将动植物进行分类;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动植物分类的基本概念;2. 动植物分类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1. 动植物分类的分类方法;2. 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动植物标本或图片;3. 分类卡片或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些图片或标本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动植物,引起学生对动植物分类的兴趣;2. 提问:你们知道如何将这些动植物进行分类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owerPoint演示文稿,简要介绍动植物分类的基本概念;2. 解释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按照外部特征、生活环境、食性等分类;3. 向学生展示不同分类方法的例子,并解释其原因。
三、分类实践(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动植物进行分类;2. 给每个小组提供分类卡片或表格,让他们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3. 引导学生观察动植物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等,并记录在分类卡片或表格上;4. 学生完成分类后,让他们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分类方法,并解释其原因。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让学生观察各组的分类结果,并讨论不同组之间的异同点;2. 引导学生总结动植物分类的基本规律和分类方法;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发现和归纳能力的重要性。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动植物分类方法吗?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拓展他们的科学思维。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尝试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对它们进行分类,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分类方法;2.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鼓励他们与家人一起讨论和分享观察结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动植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初中生物植物分类教案

初中生物植物分类教案1. 引言1.1 概述植物分类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研究了不同植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将其归类为不同的类群。
初中生物教学中,植物分类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内容,通过了解植物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起源、进化以及相互关系。
因此,在课堂上开展植物分类教学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着明确的目标。
首先介绍了文章的引言部分,即本节所在位置;然后讨论了植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包括分类定义、重要性以及历史发展;接下来详细介绍了植物分类的主要类群及其特点,包括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随后探讨了高等植物门纲目科属种的特征与分类演化关系,涵盖了领域植物门、蕨类或裸子植物门以及种子植物门;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教学建议,为植物分类教学的实施提供指导。
1.3 目的本文旨在向初中生物教师和学生介绍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并通过详细讲解不同类群的特点以及高等植物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演化关系,使读者对植物分类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同时,文章还将总结教学经验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开展植物分类的课堂教学。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掌握基本的植物分类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领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2. 植物分类的基本概念2.1 分类的定义和重要性植物分类是指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和遗传特征等方面的共同特点,将植物分为不同类群的科学方法。
它主要通过对植物进行观察、比较和分类,以便更好地了解各类植物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植物分类在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类群之间的进化关系、推断生活史、预测功能等,并为其他相关学科如植物地理学和生态学提供基础。
2.2 植物分类的历史发展植物分类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其中最早的系统分类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人们根据可见形态和器官结构等特征开展了大量研究,并逐渐建立起现代种系发生学体系。
七年级科学上册 动植物的分类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动植物的分类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生物初中七年级植物分类教案

教案:植物的分类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生物初中七年级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植物的分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并能够进行分类。
同时,通过分类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他们的科学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初中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有限。
他们对植物的分类概念和分类方法可能并不了解。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活动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植物的分类进行简化和归纳。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植物的分类方法。
(2)了解常见的植物种类。
2.能力目标:(1)能够用简单的分类方法将植物进行分类。
(2)能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特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植物的分类方法。
(2)植物的观察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简单的分类方法对植物进行分类。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树”为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一棵树的特征,如树的形状、叶子的形状、颜色、茎的形状等。
2.植物分类的基本概念介绍(1)通过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的多样性,了解植物的分类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认识植物。
(2)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即如何按照共同的特点将植物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3.活动一:分类植物的形状(1)教师给出几种不同形态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组织起来,按照植物的形状进行分类。
(2)学生讨论并将植物分类。
(3)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归纳不同的植物形状分类。
4.活动二:分类植物的生长地(1)教师给出几种不同生长地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组织起来,按照植物的生长地进行分类。
(2)学生讨论并将植物分类。
(3)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归纳不同的植物生长地分类。
5.活动三:分类植物的叶子(1)教师给出几种不同叶子的形状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组织起来,按照植物的叶子形状进行分类。
(2)学生讨论并将植物分类。
(3)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归纳不同叶子形状的植物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植物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将动物和植物进行简单分类;初步掌握科学家将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方法;学会将脊椎动物进一步分类;能将植物分成有花植物和无花植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寻找生物图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科学家对动植物简单分类的方法
【难点】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
三、教学准备
【教学器材】脊椎动物骨骼标本、无脊椎动物浸制标本、脊椎动物五大类群代表动物的标本或模型、实物投影仪
【教学资源】多媒体资源设计:PPT课件、小组的PPT课件
其他资源设计:活动工作纸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设计】
课前分组收集生物图片或标本,认识更多的生物,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查找图片中不知名称的生物,初步接触生物分类,暗示学生将学习新的内容。
为避免四个组收集的生物种类雷同,布置不同的任务。
根据各组的任务对图片进行选择、分析、分类,分工合作制作ppt,初步学会研究生物、查找资料、加工信息的方法。
【内容】
把全班分成四个组,课前收集生物图片或标本,写出这些生物的名称,不知道名称的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检索表查找生物的名称;学会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对收集的生物进行分类。
四个组的任务分别是:
第一组:收集以游泳为主的动物和开花植物;
第二组:收集以行走为主的动物和不开花植物;第三组:收集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和探索对校园内植物按一定方法进行分类;
第四组:收集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和探索对校园内植物按一定方法进行分类;
【说明】
课前活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节“生物的多样性”的延续,使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尽可能多认识一些生物;又为本节课“生物的分类”作准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运用检索表查找一些生物,既学会识别一些常见的生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接触生物分类方面的知识;对收集生物进行分类,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比较。
考虑到本节课内容较多,为节约时间,又能让每个组都有机会交流,所以分成四个大组,每组14-15人,选好组长,组内成员明确分工:收集图片和标本、去除无关图片和标本、写出名称、讨论记录、制作ppt等,做到人人参与。
让学生将收集到的生物进行分类的结果制作ppt,可提高效率,节约时间。
常见动物的分类
活动2.6 用不同的方法对动物分类
【设计】
四组代表交流ppt,让学生相互了解各组的情况,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参与意识。
四组代表交流各组对生物的分类依据后,再用比赛的方式完成书本上的活动,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比较四个组和书本所采用的分类方法哪个较为合理?暗示学生,只要开动脑筋,我们也会比书本想出更好的方法。
【内容】
四个组代表用ppt展示活动结果,学生互评,看哪一组最好?
再用书本上的三种不同方法:分别根据动物生活的地方、动物运动的方式、动物身体的特征对第54页动物进行分类,以4-5人为一个小组单位进行讨论,比一比,哪一小组的速度最快?准确率最高?
讨论四个组和书本所采用的分类方法,哪种最适合对动物进行分类?说说你们的理由。
【说明】
此部分内容简单,学生容易完成,通过比较四个组和书本所采用的分类方法哪个较为合理?使学生体验书本并不是权威,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有可能做得更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
活动2.7 像科学家般对动物分类
【设计】
科学家按照动物有没有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学生对脊柱、脊椎的概念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帮助讲解、巩固,所以设计了让学生辨认哪些动物有脊柱的活动。
脊椎动物其它的一些身体特征:鳃、鳞片、毛发、皮肤等知识,学生容易理解。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分组活动,教师适当指导。
利用一些脊椎动物的图片,使学生巩固并进一步了解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
【内容】
科学家是根据动物身体的特征进行分类的。
出示河蚌、蝗虫的模型、鱼的骨骼浸制标本,教师讲解鱼有脊柱,而河蚌、蝗虫没有。
人有没有脊柱?若有,在哪里呢?请一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讲解:脊柱是有许多块脊椎骨组成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有没有脊柱这一特征,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活动:1、出示蛙、蜥蜴、蛇、家鸽、家兔的骨骼浸制标本,河蚌的模型、蚯蚓的浸制标本,辨认哪些动物有脊柱?2、完成书本第59页(活动2.7)中的1;学生观察、讨论后交流。
出示蛙、蜥蜴、蛇、家鸽、家兔的挂图,请学生观察、比较后思考、讨论,并继续完成书本第59页(活动2.7)中的3、4;交流总结,得出脊椎动物的分类方法。
利用ppt,出示一些脊椎动物的图片,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反应快?学生辨认动物属于哪一类,并说明理由。
【说明】
脊柱、脊椎是两个概念,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应借助实物、图片讲清楚,使学生能分辨什么是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像科学家般对动物分类”这一内容,教材编排由浅入深,条理清晰,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书本的表格等内容。
以比赛的形式辨认属于哪一类脊椎动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巩固并进一步了解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使学生乐于学习。
活动2.8 植物的分类
【设计】
学生根据书本内容进行思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完成书本的填写,有困难可请教师参与。
教师课前将校园里的植物拍摄成照片,做成ppt,请学生根据植物会不会开花,把校园内的植物分成有花植物和无花植物,使学生能将植物简单分类。
【内容】
科学家对植物的分类方法,和动物的分类差不多,也是按照植物的一些特征进行分类如根据植物会不会开花,将植物分为有花植物和无花植物,请学生分组讨论后把书本54页的植物分成有花植物和无花植物两类,并填在书本61页的适当位置。
两组同学将校园里的植物按他们的分类方式进行了分类,与科学家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更适合植物分类?为什么?若按照科学家的分类方法,能否把校园植物也分成有花植物和无花植物?
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方法可将植物分成两类?
【说明】
和动物分类的方法一样,植物分类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让学生分组完成,可增加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对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接受性学习也可以是探究式的,让学生把他们的分类方法与科学家的方法比较,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并不神秘,其实就在身边,科学家是通过观察、分析、思维、归纳等方法,得出结论。
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去研究,就会有所收获。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第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