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正式版

合集下载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职业病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其中包括了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原则:重点在于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通过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职业病的危害。

2. 综合治理原则:职业病防治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职业病防治工作。

3. 突出重点原则:根据职业病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重点关注高发行业、高危岗位和高风险工作环境。

三、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的主要内容1.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我国于2002年颁布了《职业病防治法》,明确了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政府职责、用人单位职责、劳动者权益等方面的内容,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2.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制度: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用人单位应当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与评价,确保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不超过国家标准。

3.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与个体防护用品制度: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和程度,配备相应的防护设施和个体防护用品,确保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4.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制度: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职业病的诊断和鉴定服务,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护。

5.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制度:用人单位应当制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机制,及时处理职业病危害事故,减少损失。

6. 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制度:政府和用人单位应当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和能力。

7. 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制度:政府应当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各项制度的有效实施。

四、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的实施效果通过以上制度的实施,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制度的实施,使得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得到了有效控制;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制度的实施,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意识。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标题: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引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病防治制度越来越受到重视,法律、法规、规章也对职业病防治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以保障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一、法律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1.1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防治法》是我国职业病防治的基本法律,规定了企业应当建立职业病防治制度,包括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等内容。

-法律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科学管理、依法防治等原则。

-法律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包括用人单位、职工、政府等,各方都有责任参预职业病防治。

1.2 职业卫生管理条例规定-《职业卫生管理条例》对职业卫生管理做出了详细规定,包括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加强职业卫生监测、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等内容。

-法规明确了职业卫生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包括保障职工的健康、预防职业病等。

-法规规定了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职业卫生管理的有效实施。

1.3 职业病诊断标准规定-《职业病诊断标准》是职业病诊断的依据,规定了各类职业病的诊断标准和方法。

-标准规定了职业病的诊断要求和程序,确保职业病的诊断准确性和科学性。

-标准还规定了职业病的分类和诊断标准,便于医务人员对职业病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二、法规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2.1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规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规定》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并建立监测档案。

-规定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方法和标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规定了监测结果的报告和应用,用人单位应当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措施。

2.2 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了各类职业病的防治技术标准和要求。

-规范了职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和方法,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职业病防治设施的建设等。

13、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13、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13、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条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1、本制度是从组织上、制度上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使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生产部门和职工明确职业病防治的责任,做到层层有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职业病防治,促进生产可持续发展。

2、本制度规定从企业领导到各部门在职业病防治的职责范围,凡本企业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以本制度追究责任。

3、为保证本制度的有效执行,今后凡有行政体制变动,均以本制度规定的职责范围,对照落实相应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

一、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落实各级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2、设置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建立三级职业卫生管理网络,配备专业或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3、每年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规划和落实情况,主动听取职工对本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意见,并责成有关部门及时解决提出的合理建议和正当要求。

4、每季召开一次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汇报,亲自研究和制订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与方案,落实职业病防治所需经费,督促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人负责。

1.2.3对体检后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员工,应当按照体检机构的要求和时间,安排其复查及医学观察。

1.2.4体检后,发现职业禁忌或者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由人事劳资科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如有与职业无关的疾病,负责体检的部门,也应将检查结果如实及时告知本人,以便进行治疗1.2.5办公室应当按规定妥善保存好职工的健康监护档案,不得遗失,如造成遗失,则应扣发当事人的考核分,2.作业场所有害物质的监测2.1公司热源部应根据作业场所的尘毒分布情况。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改)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改)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改)引言概述: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权益,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和传播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一制度。

一、法律体系1.1 法律法规的制定:国家根据职业病的特点和预防控制的需求,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如《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条例》等。

1.2 法律责任的明确:法律明确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中的责任和义务,用人单位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劳动者应积极参与职业病防治活动。

1.3 法律保障的措施:法律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制度,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估、职业病防护设施的配备等,同时为职业病患者提供了相关的医疗救治和赔偿保障。

二、规章制度2.1 职业病防治规划: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职业病防治规划,明确了职业病防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2.2 职业病防护标准:国家标准化机构制定了一系列职业病防护标准,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限值、工作场所的卫生要求等,用于指导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护工作。

2.3 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各行业制定了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包括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与使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等,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

三、监督管理3.1 监督机构的设立:国家和地方政府设立了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3.2 监督措施的执行:监督机构依法对用人单位进行巡查和抽查,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确保职业病防治制度的有效执行。

3.3 反馈和整改机制:监督机构及时向用人单位反馈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问题和不足,并要求用人单位进行整改,确保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四、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4.1 宣传教育的内容: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向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普及职业病的知识、预防和控制的方法等,提高他们的职业病防治意识。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危害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危害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危害防治制度1.目的1.1为了控制、预防和消灭我公司职业病危害,保护员工身体健康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各单位。

2. 术语和定义2.1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及其他职业活动中,因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的,并列入国家规定的职业病范围的疾病。

2.2 职业禁忌症:是从事特定职业或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遭受职业危害和易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疾病病情加重。

或者从事作业过程中,可能导致对他人健康构成危险的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

3. 职责3.1 工会负责对职业病防治实行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

3.2 安全监察部负责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评价、制定防治职业危害的措施。

3.3 安全监察部负责对职业病患者调换工作岗位、安排休养,并负责职业病患者统计、报告、档案管理工作。

3.4培训中心负责全矿员工的职业病防治宣传、培训工作。

3.5 各单位负责职业病防治措施的实施,对职业病设备经常检查、维护和定期检测保持正常运转。

并按规定发放给员工符合质量要求的劳动保护用品。

3.6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和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并享有职业病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的权利。

4. 一般规定4.1工会、安全监察部、培训中心、各基层单位应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和经常性的职业安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的教育和培训。

4.2 安全监察部认真组织,各单位积极协助,每位员工必须参加每年一次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告知劳动者本人。

4.3 各单位不得安排有职业病禁忌症的人员从事于禁忌相关的工作。

4.4 技术部定期对矿井粉尘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上报安全监察部。

5. 职业病管理5.1 职业病的诊断鉴定,由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或项目合同医院初步诊断,报安全监察部,由安全监察站报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中心,由公司指定医院组织诊断鉴定。

5.2 安全监察站接到公司职业病防治中心鉴定结论为职业病后,填写职业病登记表,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职业病报告。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标题: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引言概述:职业病是指因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而引起的、与工作有关的疾病。

为了保障职工的健康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旨在预防、控制和治疗职业病,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

一、法律层面的职业病防治制度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该法规定了职业病的概念和范围,明确了用人单位和职工的职责和权利。

- 规定了职业病预防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价和监测等内容。

- 强调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制度,保障职工的健康。

1.2 《职业病危害因素国家标准》- 该标准列出了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评价指标,为用人单位提供了科学的评估依据。

- 规定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方法和标准,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危害因素。

- 对于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分类和规范,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

1.3 《职业病防治规程》- 该规程详细规定了职业病的防治措施和方法,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职业病检测和诊断等内容。

- 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病防治档案,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和评估。

- 强调了职工应当接受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法规层面的职业病防治制度2.1 《职业病防治法实施条例》- 该条例对《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细则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各方的责任。

- 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监督检查机构及其职责,保障了法律的执行。

- 对于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

2.2 《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 该技术规范是对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细化和具体化,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操作指南。

- 规定了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技术要求和措施,有利于降低职业病发生率。

- 强调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技术管理制度,确保职工的健康安全。

2.3 《职业病防治标准》- 该标准是对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的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标准。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三篇)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三篇)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除了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外,还有其他一些规章制度对职业病防治进行了规定,主要包括:1. 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不同行业、不同作业环境的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指导企业和从业人员采取相应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2. 职业病防治实施细则:在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实施细则,详细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各个方面,如职业病危害评价与监测、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置与使用、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等。

3. 行业标准和职业健康标准:不同行业和作业岗位可能面临不同的职业病危害,针对具体行业的特点和职业病危害,制定了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职业健康标准,要求企业和从业人员按照标准进行职业病防治。

4. 职业病防护设施管理规定:职业病防治需要依靠一系列的防护设施,如防护工具、通风设备等。

相关的规定规范了这些防护设施的管理和使用,确保其有效起到职业病防护的作用。

5. 职业病防治培训和宣传规定: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和知识水平,规定了相关的培训和宣传要求,要求企业定期进行职业病防治培训,并开展相关宣传活动。

以上是一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执行,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二)职业病是由于职业活动引起的疾病,其发展和防治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各国都制定了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了职业病防治制度。

本文将围绕职业病防治制度展开,并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1.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概述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防范职业病的发生和传播而制定的法律文件。

这些法律法规主要目的是确保职业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监控工作的进行,并明确了各个职责部门的职责和义务。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内容包括职业病的定义与分类、职业病的防控措施、职业病的责任追究等。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标题: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引言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病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以规范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保障劳动者的健康。

一、法律法规的制定1.1 法律法规的依据:职业病防治制度的制定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1.2 法律法规的内容:法律法规明确了企业应建立职业病防治制度、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价、提供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等内容。

1.3 法律法规的执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确保企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职业病防治工作。

二、规章的制定2.1 规章的制定机构:国务院、卫生部等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如《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等。

2.2 规章的内容:规章详细规定了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防治措施、职业病诊断标准等内容。

2.3 规章的执行:企业要按照规章的要求建立职业病防治制度,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价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确保劳动者的健康。

三、规定的制定3.1 规定的内容:各行业、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关于职业病防治的规定,如《矿业企业职业病防治规定》等。

3.2 规定的执行:企业要严格执行规定,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制度,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保障劳动者的健康。

3.3 规定的监督: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定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4.1 职业病危害评价制度:企业要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价,及时发现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

4.2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制度:企业要建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为劳动者提供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持。

4.3 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制度:企业要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意识。

五、结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病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rough the joint creation of clear ru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values, strengthen the code of conduct in individual learning, realize the value contribution to the organization.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正式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
防治制度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通过共同创造,促进集体发展的明文规则,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个人学习方面的行为准则,实现对自我,对组织的价值贡献。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条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1、本制度是从组织上、制度上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使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生产部门和职工明确职业病防治的责任,做到层层有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职业病防治,促进生产可持续发展。

2、本制度规定从企业领导到各部门在职业病防治的职责范围,凡本企业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以本制度追究责任。

3、为保证本制度的有效执行,今后凡有行政体制变动,均以本制度规定的职责范围,对照落实相应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

一、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落实各级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2、设置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建立三级职业卫生管理网络,配备专业或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
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3、每年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规划和落实情况,主动听取职工对本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意见,并责成有关部门及时解决提出的合理建议和正当要求。

4、每季召开一次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汇报,亲自研究和制订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与方案,落实职业病防治所需经费,督促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5、根据“三同时”原则,企业新、改、扩建或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由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方可进行建设,切实做到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
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6、亲自参加企业内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和分析,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司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保护职工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特制定我公司上岗前、在岗期间的体检和作业场所粉尘、噪声等的健康监护规定。

1健康体检
1.1上岗前体检
1.1.1凡进入我公司上岗的新员工,离岗一年以上又重新上岗的员工,人力资源
部必须组织到省级卫生部门批准从事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体检。

不得擅自到未经医疗批准的单位进行职业健康体检。

1.1.2新员工上岗体检,必须要有专人陪同到体检单位进行体检,并在体检表上贴上体检者的照片,以确保体检的真实性。

如出现弄虚作假,或失职,造成不合格人员上岗,对当事人进行严肃批评教育。

1.1.3人力资源部不得安排未经上岗体检的人员上岗,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所禁忌的职业。

1.2在岗体检
1.2.1公司对在岗人员体检的周期规定
为两年,其中,接触超标的岗位人员,体检周期为一年。

1.2.2如果员工不按规定参加体检,由此造成的后果,由员工本人负责。

1.2.3对体检后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员工,应当按照体检机构的要求和时间,安排其复查及医学观察。

1.2.4体检后,发现职业禁忌或者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由人事劳资科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如有与职业无关的疾病,负责体检的部门,也应将检查结果如实及时告知本人,以便进行治疗
1.2.5办公室应当按规定妥善保存好职工的健康监护档案,不得遗失,如造成遗
失,则应扣发当事人的考核分,2.作业场所有害物质的监测
2.1公司热源部应根据作业场所的尘毒分布情况。

建立卫生工艺流程图,并准确的确定卫生监测点。

2.2作业场所粉尘、噪声等的监测周期为一年,特殊情况随时监测。

2.3对粉尘、噪声超标的工序,由热源部在超标处设立卫生警示牌,警示牌上应标明标准值和超标的情况,预防措施等。

2.4对超标的场所公司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技术改造,用新工艺替换旧工艺,以无毒无害的新药剂替代有毒有害的药剂,减少劳动场所的有毒有害物质。

2.5综合办公室要加强对劳动防护用品
的管理,监督使用,并做到准确发放和指导正确使用,以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职业病诊断鉴定及治疗康复制度
三、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职业病诊断,应当综合分析下列因素:
(1)病人的职业史;
(2)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
(3)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

诊断鉴定制度
1)、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必然联系的,在排除其
他致病因素后,应当诊断为职业病。

2)、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应当组织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

3)、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应当由参与诊断的医师共同签署,并经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机构审核盖章。

4)、职业病诊断争议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组织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

5)、当事人对设区的市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
门申请再鉴定。

治疗康复制度
1)、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

2)、用人单位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3)、用人单位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应当给予适当岗位津贴。

4)、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病人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5)、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6)、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其医疗费和生活保障由最后的用人单位承担;最后的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该职业病是先前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造成的,由先前的用人单位承担。

7)、职业病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依法享有的待遇不变。

8)、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应当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并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业病病人。

四、职业危害防治经费保障及使用管理制度
1、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每年新增或者更新的职业危害防治系统,列入安全生产费用。

2、为了消除职业事故隐患,必须加大对“一通三防”方面的投入。

3、计划下达后,资产费由公司统一采购。

4、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每年度下达的计划具体项目,分轻重缓急做到合理安排使用。

五、职业卫生档案与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1、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应设专人负责。

2、资料的收集:按照职业卫生档案的各项内容进行收集,收集应按一定的规范程序和要求进行。

3、资料的甄定:对所有需要收集的资料进行甄定,确定资料的可靠真实程度。

4、资料的分类归档: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应分门别类,应预先根据资料的性质、来源,设计一种较为合理的分类方法,然后进行组卷归档。

5、加强职业卫生档案管理的质量考核制度,责任到人,管理到位。

——此位置可填写公司或团队名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