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的文体比较

合集下载

高二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阅读

高二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阅读
• 良辰: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 美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 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
• 乐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作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文章思路
• 悲喜起伏,层层深入 情景交融之乐
乐极生悲,生命残缺 超越悲痛,理性思考
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之《滕王阁序》
• 良辰: 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
• 美景: 阁在山水形胜之地,优美与雄伟并备。 登高所见,山川之美,有尺幅千里之 势;人烟之盛,富庶又祥和。
• 乐事: 爽籁发,纤歌凝。睢园绿竹,邺水朱华
• 作者: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良辰美 赏心乐事之《赤壁赋》
《兰亭集序》 《滕王阁序》
《赤壁赋》
比较阅读
• 即景抒怀 • 乐极生悲 • 思而超越
情不同 悲有异 意迥然
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之《兰亭集序》
• 良辰: 暮春之初 • 美景: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乐事: 修禊事也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 作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异曲同工 各尽其妙

异曲同工 各尽其妙

异曲同工各尽其妙作者:刘赢来源:《课外语文·上》2021年第04期【摘要】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都是记叙古代文人盛会的序文,两篇序文异曲同工,各尽其妙。

本文从序文文体、文中情景关系、立意、创作背景四个方面对这两篇序文进行比较,以期为两篇序文的比较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滕王阁序》;《兰亭集序》;比较阅读【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0-0079-02【本文著录格式】刘赢.异曲同工各尽其妙——《滕王阁序》《兰亭集序》比较阅读[J].课外语文,2021,20(10):79-80.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都是记叙古代文人盛会的序文,两篇序文异曲同工,各尽其妙。

比较两者,可以对古文的内容与形式之美有更深的理解。

一、序体双璧:两序文体比较《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中的“序”皆属古代文体名称,但两序在文体上仍有区别。

古代作为文体的“序”,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书序”,书序又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是作者自己为作品写的序言,主要陈述作品的创作主旨、撰写经过、编写体例等,他序指他人为作者所写的序言,往往包含对作者或作品的介绍评述等。

第二类是“赠序”,赠序始于唐代,一般主要是文人的离别赠言,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

第三类是明代由赠序演为“寿序体”,用以祝寿。

第四类是唐宋乐曲的一种体裁。

唐代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自注:“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一》:“‘散’自是曲名,如操、弄、掺、淡、序、引之类”。

这两处所说的“序”就是乐曲的体裁。

《兰亭集序》作于王羲之的会稽内史任上。

永和九年王羲之等当时的文化名人在风景秀丽的会稽郡山阴县兰亭行“祓禊”之礼。

这场文人雅集上,众人饮酒赋诗,各展其才。

雅会结束时众人欲将这些作品编为诗集,王羲之为此集作序,是为《兰亭集序》。

从《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看古代散文“乐—悲”情感模式

从《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看古代散文“乐—悲”情感模式

从《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看古代散文“乐—悲”情感模式作者:王辉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2年第05期《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赤壁赋》都是古代散文中字字珠玑、脍炙人口的传世杰作,它们的主题、内容不尽相同,但从文章结构来看,却都采用了一种以“乐—悲”为情感线索的结构模式,由此可见,古代散文中一脉相承的文人创作意识和审美心理。

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宴会是这三篇文章共同的创作背景,无论是在兰亭举办修禊诗会、流觞曲水,还是在滕王阁上登高望远、吟诗作赋,抑或在月圆之夜泛舟赏月、弄箫畅饮,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乐事,让人不由感到欣喜和满足。

所以,王羲之由衷地感叹“信可乐也”,少年王勃更是心怀仰慕、由衷赞美,就连被贬黄州的苏轼也欣然写道“于是饮酒乐甚”,喜不自胜。

眼前之景、身处之境虽然迥异,但愉悦的心情何等相似。

然而,这种喜悦之情并没能持续多久,情势急转而下,很快便“由乐转悲”,其实兴尽悲来,乐极生悲也是世间常态,慨叹盛宴不再,好景不长以及生命短暂也是普天下文人共同的情怀,又何止他们三人。

但他们“悲”的心境还是有细微差别的,真是“各有各的不幸”。

如《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情随事迁,人不可能时刻快然自足,也就是人的愿望是会发生变化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因而无法得到满足,并引出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而在失意之中的青年才俊王勃则是感慨自己命运不济,怀才不遇;苏轼的“悲”主要还是源于仕途上受到重创,文中的“悲”似乎由凄凉的箫声所引起的,但从下文援引曹操、周郎的典故,可以看出他还是哀叹人生迟暮、无法建功立业。

由此,三篇文章的“乐—悲”结构已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某种意义上说写“乐”景似乎就是为了引出“悲”情,引发人生之感慨,渲泄心头之郁结,然则文章并未就此打住,戛然而止,反而是生发了对人生,对生活更深层的探讨。

例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下文中就拈出了一个“痛”字,文章结构就变成了“乐—悲—痛”;《滕王阁序》中,王勃在抒发郁郁不得志的情怀后,立即呼喊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慷慨之音,然后又写到虽不能遂志却可得知己的心情,可谓有喜有悲,喜忧参半,因而其文章脉络可以表达为“乐—悲—乐—悲”;而苏轼则表现得更为有趣,也更为洒脱,在《赤壁赋》中以主客辩论的方式阐述了享受人生的道理,所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显得超凡脱俗而圆满自足,其文章的情感公式当是“乐—悲—乐”。

_兰亭集序_和_滕王阁序_的文体比较_李天民

_兰亭集序_和_滕王阁序_的文体比较_李天民

5兰亭集序6和5滕王阁序6的文体比较o李天民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2000年3月第2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和2000年11月第2版第二册中,分别收入我国古代名作5兰亭集序6和5滕王阁序6。

在5兰亭集序6的注释¹中,对题目是这样解释的:/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3月3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一篇序,总述其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5兰亭集序6,书法上也称5兰亭序6。

0在第二册的78页5滕王阁序6的/练习一0中写道,/本文与5兰亭集序6一样,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

0认为这两篇文章都属/一样0的/序文0,这/一样0是指内容上还是文体上?值得商榷。

一、作为文体的/序0的词义在古代汉语中,/序0字的词义有/堂的东、西墙0、/学校0、/文体名称0等十余种。

在我国古代,作为文体的/序0,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为/书序0,是作者自己陈述作品的主旨、著作的经过等的/自序0,以及对他人所作的著作的介绍评述。

前者有汉代司马迁的5太史公自序6等,后者有晋皇甫谧为左思的53三都赋4序6。

汉以前,书序都列于书末,如5太史公自序6。

后来有书序列于书首,如唐代李泰等著的5括地志6的/序略0,宋代欧阳修的5伶官传6也冠以短序,称5伶官传序6,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序言0;而置于书末的,被称为/跋0、/后序0或/后记0,如文天祥的53指南录4后序6等。

第二类是唐初出现的/赠序0,主要是亲友离别时的赠言,如唐代韩愈的5送李愿归盘谷序6,明代宋濂的5送东阳马生序6。

第三类是明代时从赠序中化出来的用以祝寿的/寿序体0,据说清末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曾以慈禧寿序为毕业考题目,拔荐第一的学生钦赐为第六十四名进士,毕业后授青田县知事。

第四类是唐宋乐曲的一种体裁,宋词调名有5霓裳中序第一6、5莺啼序6等。

5兰亭集序6和5滕王阁序6中的/序0字皆见于标题,词义皆属文体名称,但有区别,需仔细分辨。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比较阅读(公开课)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比较阅读(公开课)

兴感之由,不坠之志高一年级组沈霞[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研读《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文本,理解作者的“兴感之由”和“不坠之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讨论、对重点语段和课外文本的赏析,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内外文本的欣赏,使学生理解诗文内涵,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涵养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兴感之由”的深刻内涵及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不坠之志”的不同层次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同为盛宴即兴之佳作,且在一篇之内经历了由喜入悲这样重大的情感转折。

他们因何而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些感慨又将引领他们去向何方?二、“兴感之由”1、阅读《滕王阁序》第4小节,讨论王勃因何而发出感慨?2、感慨的本质是什么?人和自我的关系人和外界的关系人和生命的关系三、“若合一契”1、阅读《兰亭集序》第2小节,结合上述三点,思考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2、联系其他文本加以鉴赏:《江城子·密州出猎》、《行路难》、《短歌行》3、“兴感之由”的内在联系四、不坠之志1、思考《兰亭集序》中,作者是如何化解自己的“悲”情的?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传文于世。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以待来者。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正视生死。

2、分析《滕王阁序》中,作者如何化解自己的人生之悲。

3、联系其他文本继续深入分析:《归去来兮辞》——小我《岳阳楼记》——大我《赤壁赋》——无我4、“不坠之志”的共性及对学生的启迪。

五、拓展延伸王羲之在感慨“死生亦大矣”中“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王勃在感叹“谁悲失路之人”时以“不坠青云之志”自勉。

俗语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对此我们难免会有各种感慨叹息。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困境?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和人生经验,写出自己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

六、板书兴感之由不坠之志人和自我的关系小我人和外界的关系大我人和生命的关系无我。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鉴赏课件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赤壁赋》比较鉴赏课件

欢乐极兮哀情多之《滕王阁序》
•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 盈虚之有数。 •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 是他乡之客。 •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 内心落寞,愤懑 • 怀才不遇
欢乐极兮哀情多之《赤壁赋》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 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 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英雄人物也是过眼云烟,何况自己是远谪 黄州的小人物。古今人物对比生悲。 • 宇宙无穷与人生渺小、短暂对比生悲。 • 现实与理想对比生悲。
• 作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欢乐极兮哀情多之《兰亭集序》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 知老之将至。 •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 不以之兴怀。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欢乐有尽 人生短暂 • 生命无常,无法超越生死,惶恐和痛苦
开阔思维广度深度 提升思想修养境界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赤壁赋》比较鉴赏
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之《兰亭集序》
• 良辰:暮春之初
• 美景: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乐事:修禊事也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 作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小结之文章内在精神
王羲之:在山水之乐中,对抗人生虚无的消 极生死观,展现了对生命价值的独特感悟。 王勃:既有怀才不遇的感慨,更有穷且益坚 的奋发,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 苏轼:在如履薄冰的仕途中,寻求内心宁静, 呈现出从容旷达的人生境界。

赤壁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的感情读后感

赤壁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的感情读后感

赤壁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的感情读后感赤壁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三篇重要作品,它们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赤壁赋以其丰富的感情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示了作者对于战乱时期人民苦难的关切与同情。

在赤壁之战的背景下,作者通过描绘江水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于战争带来的痛苦的思考。

尤其是在描写赤壁之战中东吴与曹魏两军对峙的情节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于战场氛围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破坏与伤痛。

同时,赤壁赋中也融入了友情与豪情的描写,展现出了古人对于友谊和豪情的向往和赞美。

赤壁赋的感情丰富多样,让人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战争的忧虑,又能感受到他对于友谊和豪情的赞美,使人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其次,兰亭集序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优美的文学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兰亭集序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背景,通过对于兰亭晚会的描写,表达了对于时光流转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于美好时刻的珍惜和对于短暂生命的思考。

兰亭集序的语言优美,让我在阅读时仿佛感受到了兰亭晚会的美妙氛围,也让我对于生命的短暂和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滕王阁序以其雄浑的气势和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滕王阁序以滕王阁的建造为背景,通过对于滕王阁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于滕王阁的高耸屹立和历经沧桑的描写,展示了人生的短暂和命运的无常。

滕王阁序的语言雄浑有力,给予了我很大的震撼。

阅读滕王阁序,我也对于人生的短暂和命运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赤壁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以其丰富的感情描写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生和命运的意义,也对于友情、豪情和美好时刻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些作品展现了古人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也给予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及《前赤壁赋》的比较与启示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及《前赤壁赋》的比较与启示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及《前赤壁赋》的比较与启示作者:高慧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40期摘要:《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前赤壁赋》均为即景抒怀的名人佳作,其结构都是即景生情、乐极生悲、悲而超越,本文以三篇文章的相似结构为基础,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分析比较他们不同的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挖掘作者作品对语文教学的现实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即景生情;乐极生悲;超越;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224-02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苏轼的《前赤壁赋》均为我国古代即景抒怀的名人佳作。

《兰亭集序》笔端含情,曲折婉转,流畅通脱,是王羲之散文的代表作;《滕王阁序》辞藻华丽、用典贴切,于工整谨严的结构中驰骋高深神妙之思,为王勃的经典传世之作,被国学大家范曾誉为骈文第一;《前赤壁赋》作为苏轼黄州时期乃至一生的代表作,写景、抒情、说理水乳交融,以其纯熟的技巧、畅达的风格及透彻的人生领悟,成为千古以来的“文章绝唱”。

一、即景生情,情不同《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前赤壁赋》题材相似,都描写了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作者皆即景生情,抒发胸臆,但心境与思绪却大不相同。

王羲之眼中的的“兰亭集会”,兼具了修禊旧俗与文坛盛事双重意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惠风和畅的春光里,在修竹清流的山间流觞畅怀、吟咏诗篇,“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成为千古佳话。

王羲之作为此次集会核心人物,在众星捧月中俯仰天地、笑论生死,尽显一代书圣文豪的洒脱自在。

王勃有幸邂逅了重修滕王阁落成大典,但见阁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阁内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在这四美具、二难并的盛会上,他“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引经据典,炫才耀华,显示出唐代青年才俊的踌躇满志与意气风发。

苏轼夜游赤壁,心境与王羲之、王勃大不相同,他劫后余生、被贬黄州,门前冷落、亲友疏离,友人来访的感动喜悦及仕途无望的心灰意懒交织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的文体比较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2000年3月第2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和2000年11月第2版第二册中,分不收入我国古代名作《兰亭集序》
和《滕王阁序》。

在《兰亭集序》的注释①中,对题目是如此讲明的:“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3月3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一篇序,总述其事,这确实是历史上闻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在第二册的78页《滕王阁序》的“练习一”中写道,“本文与《兰亭集序》一样,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

”认为这两篇文章都属“一样”的“序文”,这“一样”是指内容上依旧文体上?值得商榷。

一、作为文体的“序”的词义
在古代汉语中,“序”字的词义有“堂的东、西墙”、“学校”、“文体名称”等十余种。

在我国古代,作为文体的“序”,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为“书序”,是作者自己陈述作品的主旨、著作的通过等的“自序”,以及对他人所作的著作的介绍评述。

前者有汉代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等,后者有晋皇甫谧为左思的《〈三都赋〉序》。

汉往常,书序都列于书末,如《太史公自序》。

后来有书序列于书首,如唐代李泰等著的《括地志》的“序略”,宋代欧阳修的《伶官传》也冠以短序,称《伶官传序》,这确实是后来所讲的“序言”;而置于书末的,被称为“跋”、“后序”或“后记”,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

第二类是唐初显现的“赠序”,要紧是亲友离不时的赠言,如唐代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第三类是明代时从赠序中化出来的用以祝寿的“寿序体”,据讲清末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曾以慈禧寿序为毕业考题目,拔荐第一的学生钦赐为第六十四名
进士,毕业后授青田县知事。

第四类是唐宋乐曲的一种体裁,宋词调名有《霓裳中序第一》、《莺啼序》等。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中的“序”字皆
见于标题,词义皆属文体名称,但有区不,需认真辨论。

二、关于《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文中“序”的区不
《兰亭集序》作于王羲之的会稽内史(相当于刺史)任上。

王羲之出身东晋名门大族,父亲和叔父是东晋的开国元老,其家族是东晋的精英家族,
人才辈出。

王羲之从小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得钟、卫真传;23岁出仕,先后担任临川太守,江、豫、荆三州刺史,吏部尚书的高位。

在江州辞职后赋闲7年,专攻书艺,在真、草、隶、行书的创作上皆有杰出奉献,以杰出成就成为千古流芳的“书圣”。

永和7年出任会稽内史,军位为右军将军,因此世称“王右军”。

永和9年3月3日王羲之等人在风景秀丽的会稽郡山阴县兰诸山下的
兰亭行“祓禊”之礼。

当时参加集会的文人连同王羲之共42位,其中11人赋诗2首,15人成1篇,16人因诗不成被罚酒三巨觥。

聚会终止时欲将这些
作品编为诗集,羲之为此集作序,是为《兰亭集序》;书法史上通常称《兰亭序》,也称《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或《禊帖》,确切地讲应该称《兰亭诗集序》。

因传世的序文为草稿,现所能见的《兰亭集序》行书作品皆为唐代摹本,故其书法蓝本尚有正伪之争未决。

但《兰亭集序》作为“美文”而
流传于世是能够确信的。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兰亭集序》,注解所讲是王羲之在与亲朋好友饮酒赋诗后所作,但未点明是书序,到92页的“练习二”中才讲“这是一篇书序”,并在后面又对兰亭诗作了介绍,从而差不多上明确了“兰亭集序”的真正含义当是“兰亭诗集序”。

然而课本在《滕王阁序》的注释①中,介绍“洪州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来宾……王勃也
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未明确为何种性质的序,但“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这种先后关系看起来与《兰亭集序》有相似之处。

进而在“练习一”中写道,“本文与《兰亭集序》一样,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那个地点的“一样”怎么讲是什么“一样”,就内容而言,确有些一样,但以“序文”性质而言,这“一样”就有失偏颇了。

《滕王阁序》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的力作,文章的原名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不序》。

据1934年上海沈鹤记书局印行的《古文观止》传,“滕五阁……咸淳二年,阎伯屿为洪州牧重修,9月9日宴宾僚于阁,……时王勃省父次马,当去南昌七百里,梦水神告曰:‘助风一帆。

’达旦遂抵南昌与宴。

阎请众宾序,至勃不辞。

阎恚甚,令吏得句即报。

至‘落霞’二句,叹曰:‘此天才也!’”那个地点的“水神梦告”属民间传奇中为增强喜剧色彩的无稽之谈;讲“阎公”是“阎伯屿”,见张逊业校正《王勃集》。

张氏未提供依
据,乃一家之言。

但此讲在总体上也为我们研究这篇序的体裁,提供了一些佐证信息。

(一)阎公大宴宾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自己女婿的知名度,带有明显的“人才炒作”色彩。

唐代的相当长一段时刻里,人才想得到朝廷的重用,除科举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知名度,或需要有名人举荐,如李白《与韩荆州书》中所讲的“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或通过故作清高的所谓“隐居”走“终南捷径”,穿着道服等朝廷来招贤。

“其始至也,将欲排巢父,拉许由,傲百氏,蔑王侯风情张日,霜气横秋……及其鸣驺入谷,鹤书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至其纽金章,绾墨绶……希踪三辅豪,驰声九州牧”(《北山移文》)。

这种炒作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姜子牙隐渭水、诸葛亮卧隆中差不多上自我炒作的
成功范例。

洪州都督阎公想通过这次与“宇文新州”等人的雅集,让女婿通过“作序”的形式一显才华,从而“一登龙门”,谋取前程,事实上也不是什么新玩意儿。

但阎公的打算在仪式程序上留下了漏洞,在带有做作的“请”与“辞”的过程中,年轻的王勃撞了进来,打破了阎公的如意梦,成为替不人起灶烧火弄得满身烟灰。

王勃在“四美具,二难并”的气氛中,毫不客气地谈天讲地,“临不赠言”,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美文。

不朽的序文使这一盛宴成为
千古美谈,阎公与其婿则成为笑料。

以此而论,上面的阎公为何设宴滕王阁这一讲法差不多上是可信的。

因此,这《滕王阁序》当属饮宴的赠序,而决非书序。

(二)王勃闯宴滕王阁,出于阎公意外。

王勃省亲,从水路过南昌,临时参加了这次盛会。

王勃虽有文名,但非职官,年岁又轻,属“不速之客”,因此座次当居后。

席间“阎请众宾序,至勃不辞”,可见阎公盛宴众宾的目的对事先被邀请的客人是心知肚明的,只有临时闯入的王勃不知里就。

以此可见,此“序”当与盛宴有关,设宴的目的是“请序”。

阎公的“请序”和王勃对“作序”要求的明白得皆无误;序末也讲得专门清晰:“临不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王勃那个地点谦言自己写赠序的目的是以“短引”请众
人“洒潘江、倾陆海”。

那个地点的“引”指这篇赋和后面将显现的八句诗,
是开个头,因此当作为“引子”解;“引”有“抛砖引玉”之意,点明此文章是“赠言”,文体属“赠序”,而非《滕王阁集诗序》之类的书序。

(三)更能讲明咨询题的是文章题目的全称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不序》,《滕王阁序》只是后人的简称。

这种简称知名度超过原名的现象在
我国的古代文学中专门普遍。

文章题目的全称也已点明本文的体裁是“饯
不序”,是赠序的一种。

三、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能够讲明,尽管两篇文章分不作于农历的3月3日的“修禊日”和9月9日的“重九日”,都成于雅集,传于后世,都由写景述事而转为抒怀,然而,《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雅集的兰亭诗集作的序言,而《滕王阁序》则是王勃在滕王阁盛宴上作的赠序,其文章的体裁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东阳文史资料(第四辑)》第113页,浙江省东阳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7.9月.
2.(《绍兴名胜》,绍兴师范专科学校,1979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