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风俗
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白事程序详解

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白事程序详解土葬最古老、最普遍的方式之一。
在我国,已知的安葬方式有火葬、天葬、水葬、风葬、崖葬、塔葬、高棺葬,另如,原始社会仰韶文化中,也有人们把夭折的儿童放入瓮中,实行瓮棺葬。
各民族对灵魂不死的认识有所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丧葬方式的态度不同。
汉族人一般以土葬为荣耀,认为死人“入土为安”。
1、做七亦称烧七、斋七、理七、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
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
民间俗信对此尚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倍受重视,另有“回煞”仪式;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等。
当地风俗,凡人去世后要过七期,每期七天,据说是为死者超度的2、烧七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烧七”。
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
旧俗以为人死后其魂魄犹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阴魂要回家一次,届时,丧家把香烛酒食摆好,在地上铺一层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检验死者回来的足迹。
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贴纸钱一张,立在门口台阶上或插于死者落气之屋的房檐下,据说阴魂见此就会进屋。
用土罐装一煮熟了的鸡蛋置于房屋角,以此贿赂殃神(俗称鸡脚神),让死者鬼魂在家里多待一会儿。
这时,一家老少躲得远远的,待规定的时间过去之后,先将一串爆竹丢进屋内,爆完才可以进家。
满百日和周年时,还要烧纸祭奠。
在人死后的半年或一年时,再给死者做一次道场。
死者葬后,孝子在家设灵位,守孝三年,按阴阳先生写出的“期单”进行祭祀活动。
“期单”贴在灵堂。
“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
去世老人下葬的规矩

去世老人下葬的规矩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尽管许多人已经远离乡村,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原始的文化和传统。
在中国,老人去世时,葬礼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仪式,其中需要遵守一些规矩。
以下是与去世老人下葬相关的一些规矩。
1.守制守制是中国人表示对逝去亲属敬意的方式。
根据孝道,子女应在父母去世后服丧,即不吃肉、不喝酒、不娱乐等。
尊重逝者的同时也展现出近亲属血缘亲密的关系。
2.尊重家族先祖祖先是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有关葬礼仪式中尊重祖先非常重要。
丧礼应该在祖先陵墓旁进行,其次是在祖先故乡或者自己的故乡。
3.尊重传统礼仪在中国,葬礼通常应该是很庄重和厚道的,目的是要给亡者的父母和其它长者留下好印象。
同时这也是对亡者的尊重。
在葬礼中不应该做一些不文明的事情,如大喊、大叫、哭闹等。
4.礼品贡献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敬意,来自亲友、长辈的礼品仪式是葬礼仪式的一部分。
金钱、花圈、烛台、红布等是礼品的常见形式,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以下是一些普遍流传的葬礼礼品:- 花圈。
花圈是中国葬礼的一大特色,它应该是纯白色和没有香味和符号。
- 红布。
红布通常是用来裹着棺材,作为送行礼物的其他红色物品也有可能被送给亲属。
- 鸡蛋和苹果等食品,表示前途吉祥,也是送以他人防饥的善举。
在葬礼规矩中,最重要的是尊重逝者和其家人的感受,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对家人的鼓励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在生活中人们的信仰体系、地域风俗文化、经济情况、社会地位等都介入了葬礼习俗因素,但是在共同的秩序之下,葬礼之礼,关怀之情,精神文化之记忆都值得被铭记。
各民族的葬法

各民族的葬法各民族的葬法因地区文化习俗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葬法。
1. 汉族:汉族葬礼通常会在逝者入土前进行。
家属穿着黑色或白色孝服,为逝者祈福。
除尘洒香、奠酒颂词之外,也有送柩的习俗。
根据地区、社会阶层和习俗不同,汉族可能有舞蹈和鼓乐等仪式。
2. 藏族:在西藏,葬仪有“空葬”和“实葬”两种。
空葬是将逝者遗体放在露天的地方,由天鹰等飞禽啄食。
实葬是将逝者遗体放在土坑里,并加入某些草药等来加速腐烂。
葬礼前,家人要请僧人进行佛事,向主持僧人求得逝者超度的经文以及重建逝者的联系的灵魂之道。
最后,家人将逝者的遗体搬到葬坑处,焚烧基督教圣经象征着逝者的净身。
3. 瑶族:瑶族葬礼要求摆放十年之久。
葬礼的第一天,由祭师和乐师带领父母、兄弟姐妹、亲戚和朋友在逝者居住的地方举行仪式。
所用的乐器包括锣、鼓、笙、箫等。
葬礼第二天,逝者的遗体被放进祠堂内,并享受全家人的抚养。
第三天,家属将逝者的遗体放进小棺材,交给乐师搬运。
葬礼期间,祭师会进行示均、射形、捏土拜坎、颂经等祭祀活动,祭师的身份非常重要。
4. 傣族:傣族葬礼通常都很简朴。
在举行葬礼前,要请长老唱经和吹唢呐,家庭食物和药物也会向宾客赠送。
葬礼的关键是开棺听声,即在逝者入棺后要找出每个人的头盖骨、哈达和银装的亡灵笛,以示死亡与未死之间的区分。
此外,傣族人还会组织扯旗子来祭祀逝者。
5. 朝鲜族:朝鲜族葬礼通常会举行祭告、安灵和做饭三个环节。
祭告时,棺材上要放上祭品,并请师傅念经陪祭。
安灵时,先请师傅为逝者超度,然后将遗体放入棺材中。
做饭是在家庭灶台点燃火缸,做七样饭菜和七碗酒,再请客人前来一起食用,有的地方会摆放白色桌布,喜马拉雅风格雕刻天气预报的社群臭豆腐作为谢师宴的代表性菜肴。
以上是几种民族的葬礼形式。
不同民族在葬礼中遵循的仪式、习俗有所不同,每种葬礼都反映着人们尊重逝者的心情和对生命的珍视。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汉族丧葬风俗是指汉族在死亡、埋葬、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以下是对汉族丧葬风俗的介绍:
1. 停尸仪式:在古代,当有人去世后,丧家在其咽气后的三至五日之内必须停尸。
同时为亡者穿上整齐的衣服,将香烛点燃,食品供奉,并安排好丧事活动的进程。
2. 入殓仪式:接下来,丧家会给亡者洗澡更衣,并让他们穿着寿衣入殓。
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在棺材下铺上五谷,如小麦、大豆、玉米、稻谷、高粱等,寓意五谷丰登。
3. 祭奠仪式:祭奠仪式是丧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追思会、祭祀仪式等。
祭奠仪式的意义在于表达对亡者的缅怀和哀思之情。
4. 墓葬仪式:在完成祭奠仪式后,丧家会为亡者举行墓葬仪式,将棺材埋入墓地。
在墓葬过程中,丧家会进行一些特殊仪式,如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以示对亡者的尊重和祈求保佑之意。
此外,汉族丧葬风俗中还有一些其他习俗,如烧纸钱、送灯等。
烧纸钱是汉族丧葬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在墓地或家中烧纸钱,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送灯则是将灯笼送到寺庙或家中,为亡者照亮道路,使其平安到达彼岸。
总的来说,汉族丧葬风俗是人们在面对亲人离世时所表现出的悲痛和缅怀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些习俗虽然具有传统性和地域性差异,但都是为了寄托哀思、尊重亡者和祈求保佑之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丧葬习俗逐渐被简化或改变,但它们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可以参考相关书籍或咨询当地人。
中国传统葬礼

中国传统葬礼中国传统葬礼编辑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是葬礼的第一步。
目录1送终2报丧3入殓4守铺5搁棺6居丧7吊唁8接三9出殡10落葬11居丧1送终编辑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
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有的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
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
如果死者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落气纸"。
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2报丧编辑死者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
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编辑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
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阜阳丧葬风俗

阜阳丧葬风俗
阜阳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其丧葬风俗与当地的地域特点、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有关。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阜阳丧葬风俗:
1. 葬礼仪式:阜阳的丧葬仪式通常较为庄重和隆重。
家属会请僧道来进行祭祀和超度亡灵的仪式。
同时,还会邀请亲友前来送别,表示对逝者的哀思和缅怀。
2. 家庭祭祀:在阜阳,家庭会设有祖先牌位或神台,定期进行祭拜。
在丧期内,家庭会暂停祭拜活动,待丧期结束后重新恢复祭祀。
3. 墓地选址:在选择墓地时,阜阳人会考虑地势、风水和传统习俗等因素。
一般来说,墓地会选在山脚下、坟头朝向东或南方,以符合传统的风水观念。
4. 安葬形式:阜阳的丧葬方式主要有土葬和火葬两种。
土葬是将逝者遗体安放于墓穴中,而火葬则是将遗体经过火化后,将骨灰安放于骨灰盒或墓地。
5. 服饰与丧期:阜阳的丧葬期一般为3至5天,期间家人
会穿着素服,即不戴饰物、不穿花色鲜艳的衣服。
而在出殡时,家属通常会穿上白色或黑色的丧服,以示哀悼。
传统丧葬礼俗

传统丧葬礼俗丧葬1、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
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有的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
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
如果死者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落气纸"。
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2、报丧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
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
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4、守铺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
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中国各地丧葬风俗礼仪

中国各地丧葬风俗礼仪各地根据各自民俗的不同葬礼也存在着差异,如今社会对古老风俗的传承已经越来越弱。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风俗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1:自古中国丧葬风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风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
(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
今日的人们往往将做七转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如今只烧单数,烧大七)。
按丧事风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
(烧五盆纸花)。
按丧事风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
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方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
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状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
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
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示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之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称为“囚七”。
每“七”均需上坟为死者烧纸钱,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
七个“七”中如有一个以上的“七”与农历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称为“犯七”,假如没有“犯七”,孝子则要在“复山”前讨足一百户人家施舍的米,用来在“复山”那天款待前来致祭的亲朋。
广东的丧葬风俗送终病者为长辈,在临终弥留之际,家中全部儿孙要守候病榻前“送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葬礼风俗
今年寒假回家,天总是在下雨,即阴冷又潮湿。
这对老人来说很是个考验。
回家没几天就参加了一场葬礼,以前并不知道葬礼是怎么进行的。
只知道会很隆重。
而这一次葬礼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要举行葬礼。
让我深深的了解到对死者的尊重和怀恋。
同时也让我明白葬礼的过程是庄严而神圣的。
从老一辈那得知葬礼仪式的流程。
首先是报丧;家人去世后,家人会立即燃放大炮竹三响,以示家里有了死人,向村人、亲朋们报丧。
同时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亲者报丧,请道公来做道场,着手办理丧事。
同时家人还要为死者沐浴更衣,沐浴的水是从容洞中流出的清澈的水,纯净没有污垢。
用来洗净死者的身躯。
然后为死者穿上定制的衣服,所谓寿衣。
接着就是让死者平躺着,并使死者的脚合并在一起,跟站军姿差不多。
在死者入棺材前,在野外折一段桃树枝放到死者手中,愿死者在阴间的世外桃源下生活,并在死者口中放一枚硬币,老人说以前死者口中是放铜钱的,俗称含金。
一切做好后就请死者入棺材了。
在此之间,死者家属会请风水先生来,让风水先生到野地去寻找一块风水好地用来埋葬死者,并选择死者入葬时的方向和应该葬多深等一些事项。
接着就是停丧日期,视其家贫富而定,一般为三五日。
孝男穿白衣服,头戴竹纸帽,腰束麻带,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带,头扎孝巾,
日夜守候在棺边痛哭,以示忠孝。
前来吊丧的亲朋,均戴麻巾。
男的束于左臂上,女的扎于头上,以示哀悼。
道公日夜念经文。
给死者超度亡灵。
同时在出殡前一夜,为死者守夜。
这一个夜里是最为繁忙的一个夜晚了,他们家属会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发一些小吃。
俗称吃茶。
并留来的人吃过夜饭,来表示死者与村里人的最后一顿饭。
出殡日子时辰,由道公定,多在白天,且定在下午后。
出殡时,先由亲属一人提着装有鞭炮、纸钱的篮子走在前面,一路燃炮撒纸钱。
举花圈的小孩跟在燃放鞭炮的后面,乐队一路敲锣打鼓,在前开路。
由死者的披麻带孝儿女拿着灵位走在亲友送葬的队伍在后面。
一路缓慢前行,在风水先生的指示下会在一个地方停下。
在这个地方,晚辈将正对灵柩而跪。
司仪会说出死者平生所做的功德和在村中的为人。
并由死者儿女在灵柩前三叩九拜,以祭奠死者和对死者最后的孝道。
再有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为死者送行,并在此之间,要再每一个仪式前放炮,以惊走周围的鬼魂。
接着由村长宣读死者家属的名字和死者亲戚的名字。
灵柩绝对不能着地,直至墓地。
宣读完后就开始向墓地行走。
到达墓地后,下葬前,风水先生将一只带去的公鸡捧在手中宰杀,将血绕墓地淋一圈,并在墓地里事先烧一些纸钱。
“鬼娘娘”还把带去的谷粒抛向空中,以表示死者到阴间能丰衣足食。
随即将灵柩及陪葬物放下墓坑,先由孝男孝女填入一些泥土,之后他们及送葬队伍就转归路,由一些人在那里埋棺筑坟。
在回来的路上,不得再敲锣打鼓,孝男孝女及送葬的人们不得再哭,不得回头望。
一般也不走原路返回,还会摘路边的桃树枝叶来鞭打自己的衣服,以示驱邪,人们
回到丧家门口,每人都要在装有桃叶的水盆里洗手,以为去邪。
人们吃了一餐饭后分散回家。
出殡后,丧家在屋的一角安桌设死者灵位,朝夕供奉饭菜,过节点灯烧香。
满三年孝男孝女才脱孝服。
这是我们家乡的入葬风俗。
我还在网上了解了中国区其他地区的葬礼,和各个民族的葬礼。
蒙古人的葬礼:实行土葬。
早期蒙古人认为死亡是由此世渡到彼世,因此不论贫富都要尽力为死者穿戴好,好让死者到彼世有好的生活。
尤其是贵族的土葬非常隆重。
元朝皇帝死后“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袜、系腰、盒钵、俱有白粉皮为之”。
所葬用的棺,一木为二,“凿空期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
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
还将死者所需要的东西一同下葬,还“宰杀驼、马殉葬,以为盘费”。
埋葬他们时,同时也埋进大量的金子银子。
蒙古统治者和诺颜等死后,深埋某地“对坟墓所在,严守秘密,不使人知”。
长期以来,蒙古可汗、元朝皇帝葬地胡切地点一直无人知晓。
《黑鞑事略》载:“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如平地。
”后来一般实行的土葬出现坟地。
清朝蒙古人死后,土葬以木板为棺请喇嘛育经,一连五日或七日。
王公贵族埋葬后要为之建陵,并设守陵户住陵园。
在农业区的蒙古人基本上都实行土葬。
火葬。
早期色目人等实行火葬,但在蒙古人中并不提倡,直至佛教在蒙古上层中兴起,才出现火葬。
明政府虽然反对蒙古人实行火葬,但有些贵族、喇嘛仍实行此俗。
对传染患者、难产者死后多将尸体涂
上黄油,火化成灰,请请喇嘛念经超度,有的把骨灰埋于旷野,或撒于山、河。
野葬。
也称明葬、天葬。
这种形式,在有的牧区实行。
此外,还出现过古墓葬、合葬等。
彝族:
火葬。
以火焚尸的丧葬方式。
在彝区传袭已久,嘉靖《贵州通志》载是当地彝人“焚于野,掷散其骸骨”;《越雟厅志〃夷俗志》亦载:“丧葬不用棺椁,以火焚化,用土石掩盖也。
”《西昌县志〃夷族志》也有记载,彝族火化尸体以后,“收骨殖于瓮,命忠实年老娃子数人,负瓮荷锄入深山崖洞密埋之,不令人知,防冤家盗掘也。
”现云南省的彝区火葬时,尸须蜷曲,男仰卧,女侧卧,架起柴楼放火烧之。
而后掘坑将余灰用坛装起并包以茅草,放在坑中埋葬。
有的在垒坟后,堆子周围砌一转石头。
宣威县有的彝人家的祖坟场就是火葬墓群。
也有的在火化之后,将骨烬放入罐中送到岩洞里。
这两种葬法皆属复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后再土葬,或火葬后再岩葬。
传统的火葬方式被保留和沿袭得较为完整的和原始的是大小凉山。
2.土葬。
滇、黔、桂彝族明清以后逐渐以棺木土葬代替了传统的火葬,土葬习俗与当地汉族类似。
云南撒尼彝族人死后一般停放两天,由巫师颂经送魂,村里人及女方亲属来“耍狮子”、“闹猴子”、“跑锣鼓”等。
出殡当天,全村男女要去送葬,男人在棺前,女人在棺后,列队送往墓地,每人自带酒菜,丧家准备饭食。
女的死后必须请娘家亲属来送终,出殡时母舅要交酒还人,表示断绝以往的婚姻关
系,如没有娘家的人来送葬是不能出殡的。
阿细彝族人死后需停尸三天才出殡,全村人自备口粮,齐集在公房里吃喝三天,表示祭祀。
3.水葬、天葬、岩葬。
为古代凉山彝族的特殊葬式。
水葬,即将尸体投入河中冲走。
天葬,即将尸体背到附近山头,任飞禽走兽撕食。
岩葬,即将尸体从悬岩上抛下。
这些特殊葬法都是经毕摩根据死者的属肖、命宫、死日查经掐算后决定执行的,现已废止。
4.陶器葬。
又称为“直葬”、“冲天葬”。
即是在人死后,用六尺高的坛罐,将死者放入站直,埋在土里,垒成坟堆。
云南路南撒尼支系的彝族历史上曾实行过这种葬法。
当地人认为是祖先传下来的,人是站着走的,也要站着死,头顶青天,脚踏大地,活着如此,死了也如此。
5.树葬。
树葬是彝族古老的一种葬俗。
云南彝区流传着一则关于“树葬”的传说:“在汉代,诸葛亮在世的那个年代,彝族先祖孟获大将军的妾死了。
孟获让属下用帛缎裹尸,葬之在青松树丫上。
人们围在树下唱歌、跳舞,悼念这位美丽的妾”。
当地人们还传说,树葬之后,骨头从树上掉下来,不好处理,于是用桶把裹着帛缎的骨头装起来,或放之于树洞,有说放之于灵房,称为“鬼桶”。
在古老又历史悠久的中国,先人们创造了丰富的入葬风俗.不同地区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和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