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美国大兵们在欧洲的“性冒险” 女性沦为性暴力受害者

二战美国大兵们在欧洲的“性冒险” 女性沦为性暴力受害者
二战美国大兵们在欧洲的“性冒险” 女性沦为性暴力受害者

二战美国大兵们在欧洲的“性冒险”女性沦为性暴力受害者

法国人们在街头欢迎美国大兵

二战后期,反攻欧陆的美军士兵既是解放者,也是大批犯罪行为的主角。特别是在法国,成千上万女性沦为美军性暴力的受害者。

自1944年夏季反攻欧洲大陆伊始,美军便在战场上树立起“解放者”的伟岸形象——他们兵锋所指,敌人节节败退,最终使法国摆脱了纳粹的残酷统治。后世的文人墨客对此不吝赞美,称这段历史为“一群年轻英俊的男儿解放了一个被压迫的国度”。

数十年来,相关认识一直未曾被动摇。2004年诺曼底登陆60周年时,即便法美关系因伊拉克战争遇冷,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仍然强调,法国决不会忘记“永远的美国朋友”。

最近,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教授玛丽·路易斯·罗伯茨的研究成果,却被认为有可能颠覆外界长期以来对美军在欧陆所作所为的认知。通过广泛研究法国档案、美军记录、媒体报道及其他材料,罗伯茨以《士兵们做了些什么?在二战法国的美国大兵和性》为其新著命名。

她在书中援引部分法国民众的观点,称美军士兵并非为了正义与自由,更像是为了法国姑娘才来扮演“解放者”的;他们想方设法与法国女性寻欢作乐,掀起了“欲望的海啸”。

“赶紧把女人藏好”

美国大兵在欧洲的“性冒险”,从他们进驻英国时便露出了苗头。这些高大、自信、精力过剩的年轻人,用巧克力、尼龙袜和肥皂等小礼物,换取与当地女孩亲热的机会,买春者亦不在少数。诺曼底登陆前夕,从伦敦的夜总会和酒吧钻出来的美国军人,时常乘着酒兴,在街头寻找“流莺”,谈妥价钱后(通常为3英镑左右),便在军大衣掩盖下匆匆完成交易。

一位士兵在给朋友的信中如此描述这种现象:“我们正开辟…第二战场?。我无法形容海德公园夜幕降临后的情景和响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战场?。”

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至1945年间,美国军人在英国犯下126起强奸案。相对来说,由于英国不属交战区,美军已经算是十分克制。等渡过英吉利海峡、进入战区后,“性趣”不减的美国大兵们,更是头顶“解放者”光环,上演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性狂欢”。

玛丽·罗伯茨写道,在距故乡千里之遥的异邦,美军官兵们承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时间一长,便认为法国人亏欠自己太多,这个国家的女性有义务“慰劳”他们。于是,他们动辄以暴力手段释放自己的欲望。彼时,诺曼底地区的居民中流行一句话:“之前德国人来了,我们(男人)伪装自己;现在美国人来了,我们得赶紧把女人藏好。”

美国大兵的性行为不分时间和场合。1945年,在诺曼底第二大城市勒阿弗尔,港口挤满了准备开拔回国的士兵。很多人抓紧时间进行“最后的疯狂”,他们向包括已婚妇女在内的法国女性求欢,公园、建筑物废墟、公墓和铁路轨道,均成为光天化日下的宣淫场所。

一时间,原本宁静的勒阿弗尔被“穿制服的嫖客”弄得乌烟瘴气。头痛不已的市长皮埃尔·瓦赞只得向当地美军指挥官韦德上校写信求助,称市民们甚至“不敢到公园里散步,也不敢去公墓祭扫先人”,因为一不小心,就能撞见忙着与女性交欢的美军士兵。

“这不仅仅是丢脸,而且已经让人无法容忍了。”在信中,瓦赞市长建议美军在远离市区的地方建一所“官办”妓院,旋即遭韦德上校回绝,后者的主要理由是:万一建妓院的消息传回国内,恐怕会影响军人们与妻子或女友的关系。

“解放者”愈发不受欢迎

法国官方的公开表态,往往只涉及美军公开买春的行为。而在平民百姓留下的文字间,情况远不止于此。1945年10月,一位勒阿弗尔市民愤怒地申诉:“我们被袭击,被抢劫。无论在家中还是街上,都会遭受伤害……这是一个正在被穿军装的强盗侵害的国度。”

对于美军在法国的各种犯罪行为,英国历史学家威廉·希区柯克在其《通往自由的痛苦之路》中如此记述:“这些…解放者?对诺曼底地区居民住所和农场的偷窃及抢劫,从(1944年)6月6日开始,整个夏天都没停下来。”他还援引当地居民的说法:“我们对…解放者?的热情不断减弱,他们抢走每样东西,以扫荡残余德军为借口随意闯入房屋。”

随着战线推进,美国军人把种种恶劣作风散布到法国各地。在布列塔尼,喝得醉醺醺的美国大兵买不到白兰地,遂把酒吧砸得稀烂;在里昂,一名大兵端着枪闯入民宅,强迫女主人与他发生关系……法国警察每天都会接到许多起报警,多数时候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事实上,作为盟军的骨干力量,美军士兵非常清楚上述行为的性质及其后果。一名陆军下士在日记中写道:“当地人并不欢迎我们,把我们看成带来毁灭和痛苦的使者。”另一名士兵也坦承,“如果期待当地人欢迎我们……那你无疑会大失所望。”

失望最深的还是法国百姓。勒阿弗尔的一位咖啡馆老板有言:“当我们期待朋友到来,以便帮我们驱散战败的耻辱时,却撞上了这么一群自大、傲慢、行为丑陋的征服者。”

媒体的暗示是否恰当?

面对与日俱增的负面消息,美国为照顾盟国情绪,也曾对士兵的犯罪行为予以谴责,但实际制裁往往“跟不上趟”,“外紧内松”的态度反倒纵容了犯罪者的气焰。史学界估算,从1944年6月到战争结束,不到1年间,美军在法国犯下的强奸案约为3500起。由于很多案件没有目击证人,加上受害者羞于启齿,针对法国女性的性暴力只会比数字显示得更广泛。

对一些情节恶劣、公众影响力巨大的强奸案,美军的确进行了军法审判。问题在于,由于当时的美国军队中存在相当严重的种族歧视,站在被告席上的往往是非洲裔士兵。

一份日期标注为1944年10月的文件显示,152名美军官兵被控强奸罪,其中130名是黑人。另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总共有29名士兵因类似暴行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其中25人是黑人。事实上,在战区的强奸案中,非洲裔士兵根本没占到如此高的犯罪比例。换言之,他们只是作为挡箭牌被推到了前台,以暂时平息法国公众的怒火。

罗伯茨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她注意到:美军并不严肃对待公共舆论的谴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觉得法国人经常公开交欢,自己这样做,不过是“入乡随俗”罢了。

与此相关,媒体的战时报道发挥的作用值得玩味。当时,美国杂志不时刊登美国军人与法国女子热吻的照片,让很多年轻人想当然地认为,解放法国是一场“浪漫之旅”。

更有甚者,部分媒体为激励远征军官兵的士气,涉嫌对后者施以不恰当的暗示。譬如,影响力很大的《生活》杂志曾把前往法国作战形容为一场“性冒险”,称法国是一个“住着4000万享乐主义者的巨大妓院,那里的人每天饕餮美食、狂饮名酒、日夜交欢”。

战时,美国军方管理的《星条旗报》会定期刊登诸如“放下武器”等德文短语,以便士兵同敌人作战时使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报刊登的大量法文短语和作战没什么直接关系,包括“你有一双迷人的眼睛”、“ 我未婚”、“你父母在家吗”、“想来根烟吗”等,都带有一望即知的“特殊含义”。士兵们从这样的报道中会得到怎样的启发,也就不言自明。

百姓的痛苦与胜败无关

玛丽·罗伯茨在《士兵们做了些什么?》一书中指出,法国并非美军性暴力的惟一受害国。盟军进入德国境内后,沦为“牺牲品”的当地女性平民同样数以千计。另外,英国伦敦公共记录办公室的解密文件显示,二战期间,美国大兵在英国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私生子,作为其后果之一,英国1945年的离婚申请数量竟相当于1939年的5倍。

容易想见,美军之所以在紧张的战斗之余“性趣”高昂,与“及时行乐”的思想不无关系。身处战火纷飞的前线,生命随时可能消逝,命运的不确定性,促使血气方刚的大兵们肆无忌

惮地宣泄着本能——有时,他们“霸王硬上弓”;有时,他们也可以用一块香皂、一块巧克力或一包口香糖,引诱饱受战火摧残、生计艰难的欧洲女子宽衣解带。

无独有偶,同为在欧洲战场抗击纳粹的主力,苏联也因为本国士兵针对战区平民的大规模暴行而屡遭指责。其中,以2002年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出版的《柏林:一九四五沦陷》一书的观点最为惊人:从苏联军队反攻波兰开始,至柏林陷落为止,总共大约200万名德国妇女沦为性暴力的对象,其中部分受害者更遭到轮奸。

“苏联人对施暴对象几乎不加选择,被强奸者包括80岁的老人、10岁的儿童以及临产的孕妇。”按照比弗的说法,单在柏林一地,就有13万妇女被蹂躏,其中约1万人因不堪打击而自杀。受害者中包括德国前总理科尔的夫人,那时她只有12岁。

除了德国,在波兰、南斯拉夫等多地,也存在对苏军性犯罪的记录。

尽管时隔半个多世纪,比弗的研究结论在俄罗斯依然遭到强烈批评。《莫斯科时报》曾刊文称,比弗“炮制所谓的历史真相和揭秘,瞎编滥造,极尽歪曲之能事。”

如今,以玛丽·罗伯茨为首的学者揭露的、美军在战争期间的阴暗面,同样成为美、英、法、德等各国媒体评述的话题。尽管这段往事无法改变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在孰是孰非的争论中,历史的复杂性得到展现,也会有更多人在掩卷之余,想起“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这句古话——战争从来没有绝对的赢家,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参战各方的平民百姓。

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解析)

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解析)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登纳的主张及其目的。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先后签订了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决定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组成欧共体……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摘编自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联合从哪一领域开始?欧洲联合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摘自岳麓版《世界历史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下册)(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盟扩大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什么? 【答案】(1)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目的: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经济;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可知阿登纳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其目的是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根据材料二“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等相关经济组织的建立,可知欧洲联合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欧洲实现联合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由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可知,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

二战、冷战是欧洲实现一体化的重要外因

二战、冷战是欧洲实现一体化的重要外因 关键词:二战、冷战、欧洲一体化、重要外因 摘要:欧洲历来是国际关系的中心,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源地和主战场。“二战”使欧洲国家普遍削弱,使欧洲各国深刻意识到,欧洲不能再发生内部的纷争了。在“冷战”格局下,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而美国借扶植西欧又不断加强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欧洲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故而二战和冷战是欧洲实现一体化的重要外因。欧洲一体化的内因是欧洲各国密不可分的文化渊源。二者相互作用,导致了欧洲实现一体化。 正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家普遍削弱,使欧洲各国深刻意识到,欧洲不能再发生内部的纷争了。 二战对欧洲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人们在战后开始反思,如何在此避免战争。欧洲自古为战争不断之地。从普法百年战争以来,一战,二战更是让欧洲生灵涂炭,流血漂橹。二战中,欧洲大约有5,000万人参战,2,000万左右的人丧生,3,000万左右的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英、法两国因军费太重,及被德军的长期轰炸,令两国经济受损空前影响。不断的战争也直接导致了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导位置由欧陆转向华盛顿。于是欧洲各国精英开始反思,如何能够再次避免战

争。一战、二战均由德国挑起,如何解决战争问题,如何避免战争?说白了,就是如何解决德国问题。 用共同体的方式合理解决德国问题。德国在欧洲近代史上是后起之秀。德意志民族经由由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在语言和文化上统一德语民族,以及铁相俾斯麦带领普鲁士在政治军事上统一德国后,民族情结浓重,民族向心力较强。罪恶的一战以及后来英法美对德国的处置使得德国面临崩溃,这也在德国人心中深埋仇恨的种子,才有了后来的二战中德国人疯狂的复仇。二战结束后,如何能让德国在军事上不再那么咄咄逼人,同时又不再次伤害德国的民族自尊而在德国人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是摆在英法美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为了在经济上渗透德国,为了在军事上限值德国,为了限制联邦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总量,从而控制其军事工业的发展基础,法国提出了一个被称之为舒曼计划的方案,建议把法国和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共同机构管理之下。一些西欧国家(包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也附和进来,他们同法国和联邦德国一起在巴黎共同签署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这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迈出了意义深远的第一步。 英法比等国家同样需要建立欧洲经济方面的一体化组织来恢复自己的经济贸易。二战虽然结束了,英法等国却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食物的匮乏,极高的失业率都极大地威胁着这些国家的社会基础。同时也为了避免战争再次发生,结成一个共同体来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情明显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故而,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始,到欧洲经济共同

胸部损伤练习题

胸部损伤练习题 一、A1 1、关于创伤性窒息的临床特点,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主要为钝性暴力作用于胸部或胸部与上腹部受到暴力挤压 B、声门紧闭,胸膜腔内压骤升,上腔静脉血逆流,造成末梢静脉及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C、面、颈、上胸部皮肤紫蓝色瘀点和瘀斑,口腔,球结膜有瘀斑或出血表现 D、暂时性意识障碍,颅内静脉破裂者可发生昏迷或死亡 E、重者需要紧急手术 2、心脏穿透伤出现的贝克三联征是指 A、中心静脉压正常;心搏微弱;动脉压降低 B、静脉压升高、颈静脉怒张;心音遥远、心搏微弱;动脉压降低、脉压小 C、静脉压降低;心音遥远;脉压变小 D、中心静脉压升高;心音逐渐变弱;动脉压逐渐降低 E、静脉压升高;心音正常;脉压增大 3、下列心脏穿透伤的诊断要点中错误的是 A、伤口位于心脏体表投影区域或其附近 B、“Beck”三联征 C、失血性休克和大量血胸 D、伤后时间短,病情进展迅速 E、X线或CT检查证实 4、有关钝性心脏损伤的临床特点,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心悸挫伤病理表现为出血、肌纤维断裂,坏死,甚至心内结构损伤 B、胸痛、心悸、气促、心绞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C、应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学检查 D、严重程度与钝性暴力不成正比 E、治疗的重点主要针对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5、关于血胸的治疗,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挫伤的肺应根据情况做肺段或肺叶切除 B、进行性血胸应剖胸探查 C、少量血胸可保守治疗 D、胸腔中量以上积血应早期胸穿或闭式引流 E、凝固性血胸应在出血停止数日内剖胸清除血块 6、不能作为进行性血胸诊断依据的是 A、中心静脉压>10cmH2O B、血压逐渐下降,脉搏逐渐增快 C、补液后血压不升或升高后又迅速下降 D、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持续下降 E、胸腔闭式引流>200ml/h,持续3小时 7、肺暴震伤中一般采取的治疗是 A、移植肺脏

画说 “弗莱彻”级: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绝对主力

画说“弗莱彻”级: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绝对主力 这幅绘画中的战舰是“弗莱彻”级驱逐舰,它是美国二战 中最著名的驱逐舰,是二战中后期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的主力。它诞生在“需要速度”的年代,总共175艘的“弗莱彻”级在短 短两年间赶造出来,并参加了战争中后期的各次重要海上战役。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驱逐舰的设计从“弗莱彻”级开始又回 到了平甲板船型的路子上来。二战后,幸存的“弗莱彻”级进 行了改装,部分舰只重新定级为DDE和DDR,70年代全部退役。有一部分移交其他国家海军。在1940年1月“弗莱彻”级以1941型驱逐舰的名义定型并开始详细工程设计的同时,一项庞大的驱逐舰建造计划也渐渐浮出水面。1940年6月28日,美国海军开出首批7艘“弗莱彻”级的建造订单,接着又在7月1日追加了另外17艘。同年9月9日,军方再次向全国造船企业抛出一个大蛋糕,一举订购了多达96艘“弗莱彻”级驱逐舰,虽然在同年12月16日取消了其中7艘的 建造计划,但同时又增加了6艘新舰,使得“弗莱彻级的建造数量达到119艘,所需资金全部由1941财年的预算拨付。在1941年12月日军奇袭珍珠港后,美国海军立即决定增建56艘同级舰,由1942财年的预算提供资金支持,这样“弗莱彻”级的总建造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75艘!“弗莱彻”级的建造计划极大刺激了美国造船业的扩张和由民船建造向军船

建造的转型。由于建造数量庞大,需要更多的船厂参与其中,一些民间船厂借此东风得到政府的资助,完成升级改造,承建新型驱逐舰,比如加利福尼亚州圣佩德罗的伯利恒船厂最初只是一座修船厂,在承接海军订货后升级为造船厂,最终建造了10艘“弗莱彻”级驱逐舰,一些老牌造船企业也借机开辟新的生产线,扩大产能,带来了不少就业机会。 最终有11家造船企业瓜分了175艘驱逐舰的订单,其中包括8家民间船厂和3家海军船厂,以缅因州的巴斯钢铁公司建造数量最多,达到31艘!最先开工的“弗莱彻”级驱逐舰是1941年3月3日在巴斯钢铁公司铺下龙骨的“尼古拉斯”和“奥班农”号,其中“尼古拉斯”号于1942年2月19日下水,1942年6月4日竣工,成为第一艘服役的“弗莱彻”级驱逐舰,到1942年底时已经有22艘同级舰建成。进入1943年,“弗莱彻”级开始大批量服役,一年之内有121艘同级舰从美国本土开赴太平洋前线,特别是在同年5月至9月间,每个月都有10-12艘舰服役,五个月中先后共有56艘舰加入现役行列。随着美国船厂开始建造更大的“艾伦·M·萨姆纳”级和“基林”级,“弗莱彻”级的产量遂在1944年大幅回落,但全年仍有30艘服役。 1945年初,最后两艘同级舰建成,她们是由普吉特湾海军船厂承建的“希尔兹”和“威利”号,其中后者在1945年3月14日成为最后一艘入役的“弗莱彻”级驱逐舰,她们的工程因为

辽大国际关系史专业、二战后欧洲的崛起。

欧洲缘起 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是经济基础;相似的历史渊源,政治制度是社会基础。 1,二战结束后,美国向西欧推行“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北约建立(布鲁塞尔条约,范登堡议案,华盛顿文件备忘录。)客观的为西欧的联合奠定基础。 2,战后西欧联合。法德和解是关键,舒曼计划的签订标志着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成功推动欧洲进一步发展。随后签订罗马条约推动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为欧洲进一步的联合奠定基础。 3,政治联盟是欧共体的创始目标,戴高乐重新执政掀起了建立政治联盟的高潮。政治联盟的建立标志西欧克服分裂增强自身力量,与美国、日本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欧洲联合发展70S P468 进入70S后,欧洲经济共同体在经济一体化继续前进,政治联合曲折中前进。 1,欧洲货币经济体系建立。 初步完成罗马条约建立共同市场的规定后,欧共体又实现了完全的统一外贸政策,为摆脱美元对其经济冲击,决定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2,卢森堡报告和哥本哈根报告 政治联合是欧共体所追求的共同目标,70S后,欧共体加快了政治联合。关于欧洲政治统一的卢森堡报告指出:欧洲联合最好的方式是协调外交政策。每年进行两次会议,协调外交行动。随后通过了政治联合的哥本哈根报告,进一步规定了在有关欧洲利益问题上,欧共体成员之间必须协商,执行共同政策,欧洲政治联合制度由此确立。 3,欧洲统一文件 80s后,欧共体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危机和新技术革命促使西欧加快联合。欧共体在卢森堡会议上最后批准《欧洲统一文件》,推动了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和欧洲货币联盟进展,最重要的就是该文件计划在1992年建成一个没有边界和关税壁垒内部大市场。 4,尤里卡计划 80S,欧共体为改变在科技方面落后美日两国,决定建立欧洲协调机构也就是尤里卡计划。号召欧共体成员国在尖端领域进行合作,使得西欧国家在科技上振兴,维护了西欧独立地位。5西欧联合防务发展 80S后,面对美苏争霸和核军备军事竞赛,推进了西欧联合防务。欧洲各国最后签订了《欧洲安全宪章》,加快了欧洲防务独立,但仍然离不开美国的支持。 冷战结束后,欧盟扩大和深化556。 冷战结束后,欧洲一体化出现了新进展。 1,在国际经济竞争之下,西欧各国意识到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一步推动经济一体化,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在此基础上,欧共体决心加速一体化进程。《马约》(见课后题)宣告欧洲联盟正式成立。于此同时欧洲经济区正式成立,对欧洲经济一体化产生深远影响。随后阿约对马约做了修改进一步完善经济一体化。尼斯条约。 2,欧洲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 3欧盟共同外交的实践。

徐贲:对贫困者的结构性暴力和贫困者的暴力

徐贲:对贫困者的结构性暴力和贫困者的 暴力 当前中国正受害于关系网资本主义体系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贫富悬殊。但是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同:贫富冲突不是发生在不同的种族之间。而且,在中国这种贫富矛盾尚未积蓄足够的可以导致贫富冲突全面爆发的能量。 中国的大多数人对少数富豪的秘密是无缘窥视的。数不清的口耳相传的腐败“故事”和日常生活经验是大多数人感知富豪们为富不仁的根据。对民众来说,感觉就是真实。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与少数富豪之间到底存在多大的实际经济差距反而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种经济上的差距变成了大多数人和极少数人之间各种不可逾越的政治和道德鸿沟,变成了一种“我们”和“他们”之间对立、甚至仇恨的关系。越是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他们的对立和仇恨感越是强烈。 在《着火的世界》一书的引言部分,蔡美儿讲述了她姑妈的故事。她的姑妈是一个富有的华裔菲律宾人,被自己家雇用的菲律宾司机所杀,她家的两个菲律宾女佣也参与了这一事件。凶杀事件发生时,她姑妈家的许多贵重珠宝失窃,当地警察明显地同情罪犯,查案时敷衍了事,警察局对这起案件所记录的作案动机更简单──“复仇”[9]。此案的前后经过令人深思。在菲律宾人眼中,富裕的华人本是不义的一群,于是对他们夺财害命乃是伸张正义。这种恶有恶报、替天行道的古老正义观在法制不彰的社会中至今仍极有影响力。 从2003年初开始,中国各地接二连三地有富豪被杀的消息传出[10]。上述正义观也在这一系列“杀富”事件以及事后的舆论反应中表现出来。每当富豪出事,在新浪、搜狐网的网友评论里就会出现大量的“该杀”、“该死”等字眼,最强烈的反应不是呼吁缉拿凶手,而是表露无疑的仇富心态。一位署名“蜀帖龙”的网客在对北京特大劫车杀人案的评论中表述了他为什么同情此案第一被告人李小平的理由:“李小平等劫持宾士牌、奥迪牌高级轿车6辆,杀害6人,抢劫数额价值人民币593万多元。很显然,李小平犯罪集团劫杀的物件非比寻常,(他们)锁定目标人群定向抢劫,所谓报复社会,其实是报复社会精英,所谓恨,也是恨极少数人,

美军二战阵亡详细数据

美军二战阵亡详细数据 美国陆军在欧洲战区共伤亡586628名,战斗阵亡135576名,行动阵亡116991名。作战师共伤亡456779名,战斗阵亡94810名,行动阵亡80211名。 空降师共伤亡23066名,战斗阵亡5058名,行动阵亡4168名。 第17空降师伤亡6745名,战斗阵亡1394名,行动阵亡1191名。 第82空降师伤亡6993名,战斗阵亡1509名,行动阵亡1211名。 第101空降师伤亡9328名,战斗阵亡2155名,行动阵亡1766名。 装甲师共伤亡54872名,战斗阵亡11566名,行动阵亡9559名。 第2装甲师伤亡5498名,战斗阵亡1086名,行动阵亡883名。 第3装甲师伤亡9243名,战斗阵亡2147名,行动阵亡1810名。 第4装甲师伤亡6212名,战斗阵亡1366名,行动阵亡1143名。 第5装甲师伤亡3075名,战斗阵亡716名,行动阵亡570名。 第6装甲师伤亡4670名,战斗阵亡993名,行动阵亡833名。 第7装甲师伤亡5799名,战斗阵亡1138名,行动阵亡898名。 第8装甲师伤亡2011名,战斗阵亡469名,行动阵亡393名。 第9装甲师伤亡3845名,战斗阵亡728名,行动阵亡570名。 第10装甲师伤亡4031名,战斗阵亡784名,行动阵亡642名。 第11装甲师伤亡2877名,战斗阵亡524名,行动阵亡432名。 第12装甲师伤亡3527名,战斗阵亡732名,行动阵亡616名。 第13装甲师伤亡1176名,战斗阵亡253名,行动阵亡214名。 第14装甲师伤亡2690名,战斗阵亡566名,行动阵亡505名。 第16装甲师伤亡32名,战斗阵亡5名,行动阵亡4名。 第20装甲师伤亡186名,战斗阵亡59名,行动阵亡46名。 步兵师共伤亡378841名,战斗阵亡78186名,行动阵亡66484名。 第1步兵师伤亡15374名,战斗阵亡3307名,行动阵亡2713名。 第2步兵师伤亡16795名,战斗阵亡3512名,行动阵亡3031名。 第3步兵师伤亡9947名,战斗阵亡2410名,行动阵亡2131名。 第4步兵师伤亡22660名,战斗阵亡4907名,行动阵亡4097名。 第5步兵师伤亡12818名,战斗阵亡2684名,行动阵亡2298名。 第8步兵师伤亡13986名,战斗阵亡2852名,行动阵亡2532名。 第9步兵师伤亡19719名,战斗阵亡3869名,行动阵亡3246名。 第26步兵师伤亡10701名,战斗阵亡2136名,行动阵亡1850名。 第28步兵师伤亡16762名,战斗阵亡2873名,行动阵亡2316名。 第29步兵师伤亡20620名,战斗阵亡4824名,行动阵亡3887名。 第30步兵师伤亡18446名,战斗阵亡3547名,行动阵亡3003名。 第35步兵师伤亡15822名,战斗阵亡2997名,行动阵亡2485名。

14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结构主义哲学: 1)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由荷兰建筑师凡·艾克主持设计。 儿童之家的空间形式与组合形态属“多簇式”,即把一个个标准化的单元按功能要求、结构、设备与施工的可能性组成一簇簇形式近似的小组。儿童之家的功能要求复杂、空间性质多样且大小不一,建筑师以其在空间组织上严谨的逻辑性,将建筑组成为一个具有“迷宫似的清晰”的既分又合的统一体,奠定了后来被称为结构主义哲学的设计观念与方法。 2)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 由荷兰著名建筑师赫茨贝格主持设计,被认为是表现结构主义哲学最成功的实例。 ①建筑由无数个平面呈正方形、结构构件标准化的单元组合而成。 ②结构体系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填以混凝土砌块,楼板与屋面均为预制,空调系统与结构系统结合。 ③结构的支撑点没有放置在单元的四角,而是放置在四个边长当中,因此各个单元转角处可以自由地向外开敞,以此建立一种与众不同的具有向社会开放意识的办公空间。 粗野主义倾向: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主要流行于欧洲的建筑设计倾向。名称最初由英国史密斯夫妇提出,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 ①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 ②其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 粗野主义作为一种建筑倾向,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 1)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詹姆斯·斯特林主持设计。工程馆由教学主楼和大型厂房两部分组成。其外部体量组合极具变化: ①阶梯教室顶部如同“牛腿”一样直接伸出两个立面的外墙,不作任何装饰处理,表现出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②教学楼部分做成玻璃盒子状,高高地伸向空中,顶部用红砖墙收住。 ③实验室部分相对封闭,开着凸出于墙外的三角形高窗。 ④厂房水平展开,屋顶设计成一系列45°水平斜置的柱形玻璃天窗。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遵循着讲究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突出了建筑形体和丰富的室内空间组合。 典雅主义倾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官方建筑主要思潮。致力于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讲求钢筋混凝土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 代表人物:菲利浦·约翰逊、斯通、雅马萨奇 代表作品:谢尔登艺术纪念馆、纽约林肯文化中心 作为一种风格,典雅主义虽然存在许多肤浅的粗制滥造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是功能、艺术与技术均能兼顾,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的作品。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1)谢尔登艺术纪念馆: 由美国的著名建筑大师菲利普·约翰逊主持设计,是典雅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①纪念馆为对称式布局,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首层横向布置的楼梯打破了大厅的单调感,

二战美国大兵们在欧洲的“性冒险” 女性沦为性暴力受害者

二战美国大兵们在欧洲的“性冒险”女性沦为性暴力受害者 法国人们在街头欢迎美国大兵 二战后期,反攻欧陆的美军士兵既是解放者,也是大批犯罪行为的主角。特别是在法国,成千上万女性沦为美军性暴力的受害者。 自1944年夏季反攻欧洲大陆伊始,美军便在战场上树立起“解放者”的伟岸形象——他们兵锋所指,敌人节节败退,最终使法国摆脱了纳粹的残酷统治。后世的文人墨客对此不吝赞美,称这段历史为“一群年轻英俊的男儿解放了一个被压迫的国度”。 数十年来,相关认识一直未曾被动摇。2004年诺曼底登陆60周年时,即便法美关系因伊拉克战争遇冷,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仍然强调,法国决不会忘记“永远的美国朋友”。 最近,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教授玛丽·路易斯·罗伯茨的研究成果,却被认为有可能颠覆外界长期以来对美军在欧陆所作所为的认知。通过广泛研究法国档案、美军记录、媒体报道及其他材料,罗伯茨以《士兵们做了些什么?在二战法国的美国大兵和性》为其新著命名。 她在书中援引部分法国民众的观点,称美军士兵并非为了正义与自由,更像是为了法国姑娘才来扮演“解放者”的;他们想方设法与法国女性寻欢作乐,掀起了“欲望的海啸”。 “赶紧把女人藏好” 美国大兵在欧洲的“性冒险”,从他们进驻英国时便露出了苗头。这些高大、自信、精力过剩的年轻人,用巧克力、尼龙袜和肥皂等小礼物,换取与当地女孩亲热的机会,买春者亦不在少数。诺曼底登陆前夕,从伦敦的夜总会和酒吧钻出来的美国军人,时常乘着酒兴,在街头寻找“流莺”,谈妥价钱后(通常为3英镑左右),便在军大衣掩盖下匆匆完成交易。

一位士兵在给朋友的信中如此描述这种现象:“我们正开辟…第二战场?。我无法形容海德公园夜幕降临后的情景和响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战场?。” 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至1945年间,美国军人在英国犯下126起强奸案。相对来说,由于英国不属交战区,美军已经算是十分克制。等渡过英吉利海峡、进入战区后,“性趣”不减的美国大兵们,更是头顶“解放者”光环,上演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性狂欢”。 玛丽·罗伯茨写道,在距故乡千里之遥的异邦,美军官兵们承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时间一长,便认为法国人亏欠自己太多,这个国家的女性有义务“慰劳”他们。于是,他们动辄以暴力手段释放自己的欲望。彼时,诺曼底地区的居民中流行一句话:“之前德国人来了,我们(男人)伪装自己;现在美国人来了,我们得赶紧把女人藏好。” 美国大兵的性行为不分时间和场合。1945年,在诺曼底第二大城市勒阿弗尔,港口挤满了准备开拔回国的士兵。很多人抓紧时间进行“最后的疯狂”,他们向包括已婚妇女在内的法国女性求欢,公园、建筑物废墟、公墓和铁路轨道,均成为光天化日下的宣淫场所。 一时间,原本宁静的勒阿弗尔被“穿制服的嫖客”弄得乌烟瘴气。头痛不已的市长皮埃尔·瓦赞只得向当地美军指挥官韦德上校写信求助,称市民们甚至“不敢到公园里散步,也不敢去公墓祭扫先人”,因为一不小心,就能撞见忙着与女性交欢的美军士兵。 “这不仅仅是丢脸,而且已经让人无法容忍了。”在信中,瓦赞市长建议美军在远离市区的地方建一所“官办”妓院,旋即遭韦德上校回绝,后者的主要理由是:万一建妓院的消息传回国内,恐怕会影响军人们与妻子或女友的关系。 “解放者”愈发不受欢迎 法国官方的公开表态,往往只涉及美军公开买春的行为。而在平民百姓留下的文字间,情况远不止于此。1945年10月,一位勒阿弗尔市民愤怒地申诉:“我们被袭击,被抢劫。无论在家中还是街上,都会遭受伤害……这是一个正在被穿军装的强盗侵害的国度。” 对于美军在法国的各种犯罪行为,英国历史学家威廉·希区柯克在其《通往自由的痛苦之路》中如此记述:“这些…解放者?对诺曼底地区居民住所和农场的偷窃及抢劫,从(1944年)6月6日开始,整个夏天都没停下来。”他还援引当地居民的说法:“我们对…解放者?的热情不断减弱,他们抢走每样东西,以扫荡残余德军为借口随意闯入房屋。” 随着战线推进,美国军人把种种恶劣作风散布到法国各地。在布列塔尼,喝得醉醺醺的美国大兵买不到白兰地,遂把酒吧砸得稀烂;在里昂,一名大兵端着枪闯入民宅,强迫女主人与他发生关系……法国警察每天都会接到许多起报警,多数时候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事实上,作为盟军的骨干力量,美军士兵非常清楚上述行为的性质及其后果。一名陆军下士在日记中写道:“当地人并不欢迎我们,把我们看成带来毁灭和痛苦的使者。”另一名士兵也坦承,“如果期待当地人欢迎我们……那你无疑会大失所望。”

二战中的美国海军舰炮[二战舰炮系列1

?相册 ?广场 ?游戏 ?登录 ? ?注册 关注此空间 帝国海军司令部 帝国兴废,在此一战,各员一层,奋勉努力 2010-06-03 17:48 二战中的美国海军舰炮[二战舰炮系列] 战列舰主炮 vj I EQNH^ ?*t~ / |d# 在二战中,随着航空母舰的崛起,战列舰在海上作战的龙头

地位被推翻了。但是战列舰在水面舰艇作战中还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主炮就是他的灵魂;同时他是支援两栖登陆作战的利器。 ' ){nX >b 二战中美军共有10级26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在役,他们装备了406mm,356mm,和305mm三种口径的主炮。 @ EEOk " l !m< !}r~ Mark 7型406mm/50,装备于依阿华级战列舰。 BU$C4** 这可能是所有在海军服役的最好的战列舰主炮。最初设计为发射较轻的1016公斤的Mark 5型穿甲弹,但在依阿华号开始建造前,他的装弹系统被重新设计以发射1225公斤的Mark 5型“特重”穿甲弹。这种穿甲弹的穿甲能力接近于日本大和级战列舰装备的460mm主炮,但是它的重量不到460mm炮弹的3/4。 b^ %AL v" Mark 7型406mm炮所发射的穿甲弹能穿透9m的水泥,而它的高爆弹能制造一个15m宽6m深的弹坑。 ':xU}{ dlv Mark 7型406mm炮由膛管,身管,外管,和3层套管组成,采用了2道套管环,膛管身管环,炮尾环,和闩锁膛组成。部分组件采用了液压自紧技术制成,炮管镀铬以延长炮管寿命。使用了下启式Welin式断隔螺式炮闩。 7I[(/PibSM 炮管组件示意图

建造中的衣阿华号(BB-61)前炮塔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1)

校园暴力 (一)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因素: 一、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 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各种导致挫折感的动因,如受欺辱、遗弃、排挤、自卑等都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酿成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师生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地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此外,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

【历史】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历史】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里,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同时大肆渲染希腊、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给予所谓“援助”。 材料二美国应该尽量协助世界恢复至积极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材料三各缔约国同意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1)材料一的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的目的。 (3)材料三中公约组织的名称是什么? (4)上述三则材料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哪一政策的表现?这一政策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杜鲁门主义。 (2)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冷战政策。美苏双方互相敌对,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1947年,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里,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根据材料二“美国应该尽量协助世界恢复至积极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的目的是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3)根据材料三“各缔约国同意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北大西洋公约》,该条约是由欧洲和北美国家共同签订;在军事上实行集体防御原则。 (4)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这一政策导致美苏双方互相敌对,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杜鲁门主义。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美国“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的目的。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北大西洋公约》。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认识冷战政策。

9 性暴力

第九章性暴力 一、问题的范围 在美国,1/6的女性和1/33的男性在童年期遭受过强奸和或强奸未遂;2002年,60%的性暴力受害者报告说,对他们施以性暴力的是他们们的亲人、亲戚、朋友或熟人。这里指成年男性对妇女和儿童施暴。但成年男性、母亲对孩子也存在。50-90%未被报告。 因性暴力造成的危机,在性质、强度、范围等方面与其他方面有很大不同。受害者会很长时间经受由此造成的残余效应煎熬。治疗类似于创伤后压力障碍。 定义:任何形式的强加于人的性行为。 二、强奸的动力学过程 1.社会及文化因素。性别不平等;色情文化;社会结构的畸变;暴力的合理化。男性的支配地位。战争和个人,目的都是毫无节制地使用暴力迫使被征服者完全服从。 2.个人及心理因素。共有特征: (1)内心常感到软弱、焦虑、无能、深受威胁,而且要依赖他人。但在行为上却以敌意、侵犯、愤怒、居高临下及支配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并盲目的相信自己是强大的、无所畏惧的、男子气十足的。 (2)在社会生活中缺乏人际关系技巧,难以实现自己的观点。 (3)可能怀着强烈的行使权力的需要。——倾向于使用攻击性的环境,来向自己和受害者证明,自己拥有权力、无所不能,且完全处于支配地位。 (4)可能表现出虐待狂的倾向——具虐待狂的强奸者,常使用极端残暴的方式,使受害者致残或杀害受害者,以求获得对受害者拥有有绝对统治权的感觉。 访谈结果 (1)惩罚或报复那些“不给他面子”的女性。 (2)顺手牵羊的便宜。 (3)强奸是用以得到一个他用其他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得到的女性的手段。 (4)不需承担责任,又能满足权利和控制的欲望。 (5)轮奸。看做冒险,得到更多的欲望满足。显示男性同盟的最高形式。过后会自责,但当时,并不产生立即的心理影响,而对轮奸的感觉甚为满意。

二战中的美国海军舰炮

战列舰主炮 在二战中,随着航空母舰的崛起,战列舰在海上作战的龙头地位被推翻了。但是战列舰在水面舰艇作战中还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主炮就是他的灵魂;同时他是支援两栖登陆作战的利器。 二战中美军共有10级26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在役,他们装备了406mm,356mm,和305mm三种口径的主炮。本文将分别对美国海军二战期间所使用的一些主要舰炮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 火炮炮管材质以及构成 Mark 7型406mm/50,装备于依阿华级战列舰。 这可能是所有在海军服役的最好的战列舰主炮。最初设计为发射较轻的1016公斤的Mark 5型穿甲弹,但在依阿华号开始建造前,他的装弹系统被重新设计以发射1225公斤的Mark 5型“特重”穿甲弹。这种穿甲弹的穿甲能力接近于日本大和级战列舰装备的460mm主炮,但是它的重量不到460mm炮弹的3/4。Mark 7型406mm炮所发射的穿甲弹能穿透9m的水泥,而它的高爆弹能制.造一个15m宽6m深的弹坑。Mark 7型406mm炮由膛管,身管,外管,和3层套管组成,采用了2道套管环,膛管身管环,炮尾环,和闩锁膛组成。部分组件采用了液压自紧技术制成,炮管镀铬以延长炮管寿命。使用了下启式Welin式断隔螺式炮闩。

正在组装上舰的Mark7型舰炮 等待组装中的炮管组件 型号:16英寸/50(406mm)Mark 7 设计时间:1939年 服役时间:1943年 炮重:108.5吨 全长:20.726米 管长:20.320米 膛线长度:17.344米 膛线:96条,3.88mm深 射速:2发/分钟 弹种:穿甲弹AP Mark 8 (1,225 kg) 高爆弹HC Mark 13 (862 kg) 射程:38720米(AP Mark 8) 38059米(HC Mark 13) 穿甲能力(侧装甲): 20000码(18228米):509mm

欧洲建筑的发展史

欧洲建筑的发展史 (1)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底径的9--10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而以这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 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

欧洲的二战反思

欧洲的二战反思 历史上,欧洲是近代两次世界大战的源头,也是对战争的惨烈感受最深刻的地区之一,因而这里有着丰富的战争文化反思。 对一战,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春秋无义战”,只是新老强权之间一场“竞于力气”的战争;对二战,由于法西斯主义的极端反人类性质,便有了一种大是大非的分野,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战后思索。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是与对文明、文化和人性的深层思索相联系的。以德国法西斯主义为例,从表层看,它以种族优越感为精神基础,以反犹主义为煽情手段;从思想特征上看,它具有神秘主义和非理性崇拜的特点;从深层看,它与西方文明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暴力推崇倾向有相当的关联。60年来,欧洲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法西斯主义的分析批判一直在进行,而且越来越深入,以至直指西方文明核心价值的某种缺失。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省具有一种全民性质。希特勒只是一狂热偏执的煽动者,但民众在狂热中迷失,在狂暴前怯懦,却是他得以登台的背景。历史证明,犯罪行为一旦披上一种“政治正确”的外衣,便是一场社会灾难。反犹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根源之一,但在欧洲,反犹主义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文化。二战后,法国、波兰等国对此也进行过反思乃至道歉,说明反思并不是战败国的专利,而是人类对人性的再梳理和提升。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对历史的态度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一方面,在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关系史上,恩怨之事所在多有,如无宽恕之心,或会化为冤冤相报的“西西里式仇杀”。另一方面,历史的事实和是非如不理清,历史的教训如不记取,战争罪犯如不被绳之以法,不仅受害者人心难以平复,加害者还会图谋东山再起,悲剧还会重演。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也是一种良知的拷问,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重建。记得看过一个纪录片,二战后,法国出现了对通敌者的街头追打、游街、妇女剃光头之事,法国人对此也进行了反思:如果你反对纳粹,就不能仿效纳粹对犹太人的行事方式。正义的裁判是基于人格尊重的法律裁判,并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今天,在欧洲,人们已安享了60年和平。但在世界范围并非如此。在二战之前和期间,犹太民族饱受磨难,流离失所;今天,在中东,另一个民族也在饱受磨难,流离失所。悲剧在角色转换后继续上演,令人长叹。60多年前的战争离我们并不远,导致战争和灾难的文化基因仍然存在,借用伏契克的一句话:善良的人们,你们要警惕。 二战结束和德国统一的欧洲意义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笼罩欧洲的二战硝烟终于熄灭。今年,战争结束60年后,欧洲人将再一次打开历史的闸门,让痛苦、悲哀的记忆涌流。然而,不管是当初的失败者还是胜利者,欧洲人将不再沉湎于对战争的回忆,他们更着眼于未来。纪念二战结束60周年,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来说,其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大陆保持和平的时间记录。更重要的是它给人们带来的欧洲人致力于开启永久和平之门的深刻启示。 欧洲是一个不断产生新事物的大陆,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制度创新。战后的历史证明,欧洲文明正以一种新的制度在延续。欧洲人用创造新的共同发展模式来应对战争、冲突以及全球化的挑战。这个模式就是“欧洲一体化”,它既是一种制度,也是追求“欧洲大同”宏伟理想的一个漫长过程。欧洲人从来没有这么自信与雄心勃勃。2004年5月1日,欧盟接纳了10个新成员国,并决定在2005年10月与土耳其正式举行入盟谈判,欧洲的政治家们正准备实现“一体化”模式跨出欧洲的梦想。 欧洲的真正的统一始于德国的统一。战后,德国人始终敢于直面纳粹历史,认真谢罪、深刻反省已成为德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1990年10月3日,德国结束了分裂的历史,欧洲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德国虽为统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德国人也因此成熟了许多,特别是他们融入欧洲的意识和促进欧洲一体化的主动性。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有更多的德国人首先会将自己视为欧洲人,然后再称自己是德国人。

二战后西欧的对外政策转变

二 战 后 西 欧 的 对 外 政 策 转 变 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班级:安管10-1班 姓名:蒲蕾 学号:311019020106

二战后西欧的对外政策转变 世界经济经历美国掌握霸权到美欧日三足鼎立到多极化发展过程。 一、战后西欧经济 1、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典范——德国 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实行非军事化 借助美援——马歇尔计划 宏观管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劳动者素质高——原有的技术基础;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 2、二战结束至今西欧经济发展五个阶段的特点 发展原因: ①外部因素:美国的大力援助。战后美国加大对西欧的经济援助虽是为了加强对西欧的控制、进一步巩固资本主义阵营,以对付苏联,但在客观上为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②内部因素: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和恰当的经济政策。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西欧在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甚至对外经济联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为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伴随着第三次科技

革命的进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先后投资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技术后,极大的促进了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西欧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西欧对外政策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欧大多数国家制定对外战略一直坚持两大原则:一是均势战略原则;二是多极战略原则。 其对外关系的出发点是: (1)争取大国地位,不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棋盘上的小卒; (2)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3)争取同发展中国家建立紧密关系,确保原料、市场和经济活动空间。随着国际形势变化以及西欧国家实力消长、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变化,西欧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也不断调整。 各时期变化 20世纪50年代追随美国反苏反共。当时欧洲国家在经济上、军事上离不开美国的帮助,因此,在外交政策上惟美国马首是瞻,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完全追随美国,亦步亦趋。 20世纪60-70年代寻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西欧各国在外交事务方面的独立性日益加强,西欧联合(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法国戴高乐主义、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东西欧的缓和(如“欧安会”)以及西欧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加强(如《洛美协定》)就是这方面的集中体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一体化进程加快。 当前,欧盟积极打破美一超独大的局面(如欧盟东扩,改善和发展对华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