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走近鲁迅”教学设计单元教案
走近鲁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走近鲁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欣赏鲁迅的作品,我们设计了一套群文阅读教学方案。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他们对鲁迅文学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该教学设计的目标是:1. 了解鲁迅的背景和文学成就,认识他对中国文学的重要贡献;2. 阅读并理解鲁迅的代表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3. 掌握鲁迅文学作品的核心思想和主题;4. 培养学生对鲁迅文学的审美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将选择以下两篇鲁迅的代表作进行讲解:1. 《狂人日记》:通过讲解小说的背景和主要情节,帮助学生了解狂人的形象和他对社会现象的忧虑与不满。
鼓励学生从小说中探索人性的弱点,思考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小说中传达的思想。
2. 《阿Q正传》:通过介绍小说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通过分析阿Q的形象和一系列的“戴高帽子”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人的尊严和自尊心在社会中的作用。
三、教学步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的作品,我们将采取以下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引用与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阅读分析:让学生独立阅读鲁迅作品的选段,通过导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以及情节设计等要素。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所读的作品展开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到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理论和逻辑分析。
4. 合作创作: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见解,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创作。
他们可以写一篇文章,讨论作品中的某个主题,或者编写一个小剧本,重演作品中的某个情节。
5. 整体展示:邀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读文章、表演、演讲等形式,展示他们在阅读和理解鲁迅作品方面的收获和观点。
六年级上册走近鲁迅单元整合教案

六年级上册“走近鲁迅”单元导读设计宜昌市猇亭区高家店小学林云平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
这是本单元“初识鲁迅”的第一篇课文,个人认为,选编目的有两点: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二是让学生了解鲁迅作为一个儿童的内心世界。
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鲁迅身边亲人(侄女)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让学生感受到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众人敬仰的人。
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
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鲁迅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从而让学生对鲁迅的认识得到丰满和升华。
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初识鲁迅人品作品的极好范本。
设计理念人教版教材以主题组织单元,每组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单元专题,课文、语文园地都围绕专题合理安排,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每篇文章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
教材编写角度的改变试图构建起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单元整组教学”是以现行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为依据,进行单元整体备课,可以对本单元课文进行调整、重组,链接丰富的课外资源,进行全盘考虑,把研究的重点从“篇”转移到“组”。
单元整组教学一般有三种课型:即单元导读课(整体感知)、部分感悟课(部分感悟)、单元总结课(整体回顾)。
本节课是单元导读课,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对整组内容的整体感知。
它以单元导语为教学切入点,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课堂学习方式,初步感受单元主题,做好学习规划,激发学习欲望,全面铺垫单元学习背景。
走进鲁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走进鲁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和文化思想的先驱者,他的作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群文阅读?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并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学生能够:1. 理解鲁迅作品的背景和文化价值;2. 掌握鲁迅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观点;3. 培养对鲁迅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评能力;4.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分析思考能力。
二、教学准备在教学开始前,准备以下材料:1. 鲁迅的代表作品集,如《朝花夕拾》、《呐喊》等;2. 鲁迅的相关传记资料和研究成果;3. 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以便展示鲁迅的生平和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名人报告、图片展示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入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 文本阅读选择一篇鲁迅的作品,例如《狂人日记》,让学生进行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点、背景、语言风格等方面。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记录下自己的问题和感想。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理解。
组织小组展示,以分享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同时,教师也要发表个人看法,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鲁迅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4. 查找资料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查找鲁迅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
学生可以选择制作海报、PPT或写小文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5. 示范写作教师以《故乡》为例,进行写作示范。
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主题、情感表达等要素,并引导学生撰写自己的作文。
6. 作品欣赏利用音频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鲁迅的作品。
通过朗诵、背诵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7. 评价反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作品分析和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同时鼓励学生给予自我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延伸为了提升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批评能力,可以延伸以下教学活动:1. 鲁迅作品创作研究:引导学生选择一个鲁迅的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创作,例如自己的观后感、续写或改编等。
六年级上册走进鲁迅单元导读教学

走近鲁迅——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主备:复备:单元课时:第一课时总课时:一、千呼万唤始出来──引出鲁迅1、课件出示班上一学生写的小诗:他黄瘦的脸颊浓密的胡须灰黄的长衫破旧的布鞋组成了他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是主张自由和民主的文豪从彷徨到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救救孩子”是他的呼声“读书救国”是他的思想端起一支笔——这便是他的枪铺开一叠稿纸——这便是他的甲摆上一张书桌——这便是他的前线他是坟边青青的野草春风吹又生他是一根黑暗中的火柴点燃了生命的灯横眉冷对千夫所指俯首低头甘为牛马他是永恒不朽的民族魂他是新文学的领头人纵然逝去虽死犹生他与中华民族永存2、指名学生深情地朗诵。
3、诗中的刻画的人物是谁?(鲁迅)4、对于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唤醒民众的大潮中;他毕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为闰土、孔乙己、女佣、车夫、青年代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近鲁迅先生。
下面,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恭恭敬敬地跟着老师,书写今天要交流的内容:走近鲁迅。
(书写课题:走近鲁迅)5、齐读课题。
二、天下谁人不识君——认识鲁迅。
1、课件出示一张鲁迅图片。
课前你们主要从哪些方面了解了鲁迅先生?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吗?2、指名一小组的学生全班交流。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品味鲁迅。
(一)课外读物——大家心目中的鲁迅形象1、课前你读了哪些关于鲁迅先生的作品?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你运用了哪些方法来理解作品内容?3、学生回忆阅读方法,教师梳理并概括:(课件出示):(1)结合时代背景(2)联系上下文或作品内容(3)联系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4) 学会问为什么(5)适当进行联想或想象(6)抓关键词句……4、的确,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饮一杯香醇,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舍不得放手。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尽情地品尝手中这一杯杯香醇。
相信一定能咀嚼到它独特的味道。
走近鲁迅

实施说明整个教学设计注重整体性,各个模块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前一模块与后一个模块的学习目标层层深入。
采用教学流程和板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教学流程只是了教学的基本步骤,是一个大体的路径,板块设计,让每个训练项目凸显出来,对每个内容进行相对深入地思考。
单元教学目标1. 学会1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囫囵吞枣、饱经风霜、张冠李戴”等词语,积累名言警句并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2. 通过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以及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
3. 品读课文,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鲁迅,通过观看影视作品等综合性学习进一步走近鲁迅,亲近鲁迅。
5. 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人物、事件的特点并能利用细节描写突现人物特点。
单元教学重、难点1.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社会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模块一千呼万唤始出来──引出鲁迅学习目标1. 通过单元导语的学习,明确本组课文的主题以及学习训练的要点;2.标记段落序号,扫清字词障碍,读通顺课文。
3.能概括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4.初步感知课文情感。
5.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留给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学习单元导语——浏览整组课文,总体感知——检查自学情况,学习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制定综合性学习方案,布置实践活动。
板块一:导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他就是鲁迅。
六年级语文统编版上册《走进鲁迅》单元仙桐实验小学张文玲(《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走进鲁迅》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内容、学情与目标设定单元教学结构设计(可用结构图的形式表示第1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教学内容、学情与目标设定本课时教学结构设计本课时学习评价设计【主要内容】1.观看纪录片《百年巨匠——鲁迅》。
2.自学生字词,理解疑难词义:祭祀、值年、五行、闰月。
3.概括课文大意。
【评价反馈】1.通过观看纪录片,学生对鲁迅形成了初步认识。
2.学生自学生字词,通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疑难字词。
3.基本能理解课文大意,部分同学忽略了闰土说起的四件新鲜事,对作者对待闰土的感情理解较为肤浅。
【主要内容】1.根据提示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在空格处填上一个动词,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2. 重点朗读“识闰土”部分的对话,初步感知闰土的人物形象。
3.阅读《故乡》中有关中年闰土的描写,对比课文中对少年闰土的描写,完成表格。
【评价反馈】1.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课文大意掌握得比较好。
2.朗读也基本能揣摩人物心理,做到有感情朗读。
3.阅读选文,将人物形象进行前后对比,完成情况一般,对人物性格从“能说会道、活泼开朗”变得“神情麻木、迂腐木讷”的把握不够准确。
【主要内容】阅读原小说《故乡》,查找当时的写作背景等有关资料,尝试分析闰土三十年前后截然不同的原因。
【评价反馈】1.学生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字面叙述的原因:中年闰土农民出身,收入微薄,导致生活贫困,形象巨变。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更深层次的原因:(1) 时代环境的客观原因(封建礼教的迫害,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害,军阀官僚的统治等环境因素,导致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困苦,导致“社会病态”……) (2) 思想上、心理上的变化(思想与心灵麻木不仁,精神“病苦”。
) (3) 生理上的成长,产生外貌的变化。
本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预学检测,解惑释疑】1.借助单元导读资料,初识作者。
了解体裁,明白“我”是作者塑造的人物,不完全等同于鲁迅。
2.检查半文半白语言表达的理解。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走近鲁迅”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走近鲁迅”教学设计第一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走近鲁迅”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走近鲁迅”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单元的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既兼顾精读课例的教学,让学生深入文本,实现文本、教师、同学间的平等对话,品析词句、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并渗透、领悟一定的学习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又兼顾略读课例的教学,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自学,起到“反三归一”的作用,旨在通过大量阅读,最后让孩子们感悟点什么,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这样,整合课文内容,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大大节省了学习时间,真正做到轻负高效。
学习目标:1.掌握“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并领悟“写人的文章”如何写作。
2.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一般方法。
3.进一步走近鲁迅,感悟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学习流程:一、精读《少年闰土》,以例悟法 1.结合已有知识,导入新课(出示鲁迅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对他你有哪些了解?谁来简练地谈一谈。
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地认识鲁迅,走近鲁迅。
(板书:走近鲁迅)谁来说说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组成?老师对这位伟人的了解,还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
我们就先来学习鲁迅的作品,学习小说《故乡》中的一个片断《少年闰土》。
(师边说边板书:《少年闰土》)2.预习汇报,整体感知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3.理解感悟,领悟方法顺着学生思维而导,抓住重点段落理解感悟,领悟方法。
(1)学习“瓜地刺猹” a.读书思考。
师:为什么“瓜地刺猹”时,闰土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请大家读读瓜地刺猹的句子,边读边思考。
不是。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
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有胡叉呢。
《走近鲁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走近鲁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作者:宋多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01期【选材说明】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五组【本组说明】本组群文是以鲁迅先生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
《少年闰土》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诲,反映了他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敬爱与敬仰之情。
《一面》作者回忆的是四年前的往事,写成于鲁迅逝世的当月。
在以小见大中,表现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之情。
《有的人》这首诗是臧克家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这首诗通过反动派势力与鲁迅先生截然相反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并且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一个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
【学情分析】我班学生为藏族学生,尽管已是高年级学生,但语言障碍仍是语文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会难、表达难”两方面。
由于地处边远,受条件限制,学生收集学习材料较难,教材是最主要的知识来源,同步阅读材料均需要教师收集和复印。
平时学习,师生已习惯于逐篇讲解,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较少,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对师生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为了顺利完成群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任务,必须安排充分的群文预习时间。
【设计理念】1.基于学情分析,本设计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主题整合单元,以群文拓展主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鲁迅、了解鲁迅,走进鲁迅,感受鲁迅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关心弱势的道德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走近鲁迅”教学设计单元教
案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走近鲁迅”教学设计
四川省德阳市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俞安君编写
四川省德阳市教科所冯学敏指导
【本组说明】
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本单元课内四篇文章以及《同步阅读》八篇文章及两首小诗分别描述了鲁迅儿时、中年、老年以及逝世以后的故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鲁迅的性格特点及崇高的精神品质。
在教学中,旨在引导学生透过这些故事,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了解鲁迅其人,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
同时,也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让学生通过阅读同步教材,感受鲁迅的美好心灵、高尚品质,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温暖和感动。
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
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
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倾听鸟语》第五单元部分文章:《父亲对我的教育》《回忆鲁迅先生》《秋夜》《访鲁迅故居》。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并积累精致、优美的描写语句;
引导学生透过课内外鲁迅的作品或关于鲁迅的文章,比较全面、深刻地了解鲁迅的性格特点,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通过“问文”、“聊文”、“赏文”“记文”等活动继续培养学生博览的兴趣和在阅读中质疑、感悟、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继续培养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积累的习惯;
让学生能在阅读中了解鲁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附后)。
群文略读记录表(附后)。
【教学步骤】
一、准备。
1.引入谈话,明确主题;
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板书:鲁迅)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cai出示“知识树”树干:“走近鲁迅”)最近,我们课内课外读了一些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有关先生的文章,今天的读书会,我们就来交流阅读收获,走近鲁迅先生。
(板书:走近)
2.回顾课文,知识准备
A、(cai出示“知识树”树枝:课文题目)这是我们刚学的四篇课文,谁来谈谈,这些课文让你了解到了鲁迅的哪些性格特点,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崇高品质?
教师相机板书
B、真好!孩子们,你们是怎么体会到的呢?
从鲁迅的言行举止体会到的。
从文中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到的。
小结: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或者旁人的评价,表现人物特点,这是描写人物的重要方法,同学们都发现了,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另外,阅读文章时,联系当时时代背景及我
们的生活经验,认真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了解人物。
这是阅读写人类文章的重要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将这个方法用好用活。
3.浏览群文,整理思绪
那么,老师推荐的这几篇文章(cai出示推荐篇目),又将告诉我们鲁迅的什么特点呢?
浏览这四篇文章,重点阅读其中一篇,熟悉内容、质疑、批注。
(cai播放轻音乐)
小组内交流阅读收获:感受或疑问
二、问文、聊文,展示个性化阅读成果
准备好了吗?好,现在开始──我问你答!
(一)分组质疑,集体讨论。
《父亲对我的教育》
周海婴喜欢他父亲的教育方法吗?你喜欢鲁迅“顺其自然”的教育方法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教师小结点拨:顺其自然,宽严有度。
《回忆鲁迅先生》
作为良师益友,鲁迅先生给萧红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萧红的几段回忆中,哪段让你感受很深?
师小结点拨:爽朗热情,严谨勤奋
《秋夜》
你怎么理解鲁迅先生的这些话“我绝不离开你们”“忘
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请联系全文谈一谈。
师小结点拨:平易近人,义薄云天
《访鲁迅故居》:
徜徉在鲁迅先生的故居里,你想到了些什么?
师小结点拨:简朴勤劳,刻苦自奉
(二)小结
孩子们,你知道吗?看着你们自信的眼神,听着你们精彩的问答,我真替你们高兴!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自己!
我们来看看各组的得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