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匀加速直线运动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之匀变速直线运动三大规律知识点

高中物理之匀变速直线运动三大规律知识点

高中物理之匀变速直线运动三大规律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物体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这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它是匀速运动。

如图,由于v-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无论△t 选什么区间,对应的速度v的变化量和时间t的变化量△t 的比都是定值。

即物体的加速度保持不变,所以,物体在做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倾直的直线。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相同。

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a与速度方向相反。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

我们把运动开始时刻到t时刻额时间间隔作为时间的变化量,而t时刻的速度v与开始时刻的速度v0 。

之差就是速度的变化量。

△t= t-0△v=v-v0所以v=v0+at位移与时间匀度直线运动的位移它的位移和它的v-t图像之间的关系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x=vt。

在它的v-t图像中着色的矩形的面积刚好是vt。

思考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位移和它的v-t图像有没有类似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在v-t图像中把所用时间t分割为非常多的小段,如图,当这些小矩形的宽足够小时,可以用这些小矩形的面积之和代表物体运动的位移。

那么途中紫色梯形的面积把线条换成各自对应的物理量,则又因为v=v0+at 代入上式当初速度v0=0时,上式为用图像表示位移小车沿平直的公路作直线运动。

下图表示它从出发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从图像可以看出,0到t1这段时间,小车位移不断增加,并且斜率为一定值,说明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t1和t2之间,小车的位移不变,说明小车是静止的。

速度与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中三个基本公式的选择应用:三个基本公式及推论,一共四个公式,共涉及五个物理量(v0、v、t、a、x)。

高中物理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

高中物理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

高中物理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
(实用版)
目录
1.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定义与特点
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3.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4.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公式
5.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应用举例
正文
一、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定义与特点
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做运动,其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在这种运动中,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平行。

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1.平均速度:v 平 = s / t(定义式)
2.中间时刻速度:v = (v0 + vt) / 2(其中 v0 为初速度,vt 为末速度)
3.末速度:v = v0 + at(其中 a 为加速度,t 为时间)
三、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1.位移:s = v0t + 1/2at (其中 v0 为初速度,a 为加速度,t 为时间)
2.中间位置速度:v = (v0 + vt) / 2(其中 v0 为初速度,vt 为末速度)
3.中间时刻速度:v = (v0 + vt) / 2(其中 v0 为初速度,vt 为末速度)
四、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公式
加速度:a = (v - v0) / t(其中 v 为末速度,v0 为初速度,t 为时间)
五、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应用举例
1.自由落体运动:在重力作用下,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抛体运动:物体在一定初速度下,受到重力作用而做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的运动: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受到一定的初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匀加速直线运动知识点汇总

高中物理匀加速直线运动知识点汇总

匀加速直线运动知识点一:两种图象的比较及应用二:基本公式两个基本公式(规律): V t = V 0 + atS = v o t +12at 2 及几个重要推论: 1、 推论:V t 2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 t/ 2 =V V t 02+=s t(若为匀变速运动)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 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s/2 = v v o t 222+ V t/ 2 =V =V V t 02+=s t ≤ V s/2 = v v o t 222+ 匀速:V t/2 =V 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 t/2 <V s/24、 S 第t 秒 = St-S t-1= (v o t +12a t 2) -[v o ( t -1) +12a (t -1)2]= V 0 + a (t -12) 5、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①在1s 末 、2s 末、3s 末……ns 末的速度比为1:2:3……n ;②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 2;③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21-:)23-……(n n --1) ⑤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1:2:3……n6、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先考虑减速至停的时间). 例1: 一个物体从距地面高为H 处的P 点自由下落,最后1S 内通过的位移是整个位移的9/25,则H=125M 2516gt 5.0)1t (g 5.022=-例2:将一物体竖直上抛,物体在第s 6内落下,距离为m 35,求此物体抛出时的初速度,2/10s m g =。

分析与解答:设初速度为v o ,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第5.5s 末的瞬速度等于第6s 内平均速度。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及公式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及公式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及公式知识点归纳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及公式知识点归纳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也可定义为: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概念及公式】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平行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s(t)=1/2at^2+v(0)t=【v(t)^2-v(0)^2】/(2a)={【v(t)+v(0)】/2}*tv(t)=v(0)+at其中a为加速度,v(0)为初速度,v(t)为t秒时的速度 s(t)为t秒时的位移速度公式:v=v0+at位移公式:x=v0t+1/2at位移---速度公式:2ax=v2;-v02;条件: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⑴受恒外力作用⑵合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

【规律】瞬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1=V0+at位移与时间的关系:s=V0t+1/2at^2瞬时速度与加速度、位移的.关系:V^2-V0^2=2as位移公式 X=Vot+1/2at ^2=Vot(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推导:⑴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故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平均速度*时间,故s=[(v0+v)/2]t 利用速度公式v=v0+at,得s=[(v0+v0+at)/2]t=[v0+at/2]t=v0t+1/2at^2⑵利用微积分的基本定义可知,速度函数(时间)是位移函数的导数,而加速度函数是关于速度函数的导数,写成式子就是ds/dt=v,dv/dt=a,d2s/dt2=a于是v=adt=at+v0,v0就是初速度,可以是任意的常数进而有s=vdt=(at+v0)dt=1/2at^2+v0t+C,(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显然t=0时,s=0,故这个任意常数C=0,于是有s=1/2at^2+v0t这就是位移公式。

高三直线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三直线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三直线运动知识点总结直线运动是物体按照一定的轨迹在直线上运动的过程,是物理学中的基础内容。

在高三阶段,学生们需要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下面将对高三直线运动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1. 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所经过的路程,与运动的轨迹和运动方向有关。

2.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即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3. 加速度:速度单位时间内的变化率,即加速度等于速度与时间的比值。

二、匀速直线运动1. 定义:物体在同样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 速度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即速度大小和方向始终不变。

3.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4. 加速度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零,表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不受到力的作用。

三、变速直线运动1. 定义:物体在同样时间内位移不相等的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2. 平均速度概念: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

3. 瞬时速度概念: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是在某一时刻的速度,即时间非常短的瞬间速度。

4. 加速度的概念: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是速度和时间的导数。

四、匀加速直线运动1. 定义:在单位时间内,加速度大小保持不变的运动称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2. 速度-时间关系: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是线性变化,即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3. 位移-时间关系: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是二次函数关系,即位移与时间成二次函数关系。

4. 速度-位移关系: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为一次函数关系,即速度与位移成线性关系。

5. 加速度的概念: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的,可以通过速度差除以时间得到。

五、自由落体运动1. 定义:物体在竖直方向上仅受重力作用的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

2. 自由落体的特点: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在地球上近似为重力加速度,大小约为9.8米/秒的平方。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蛋糕回缩的解决办法
很多人喜欢上烘焙是比较喜欢烘焙的过程,当然看着自己制作出来美味蛋糕会有一种成就感,尤其是当自己制作出来不同造型和口味的蛋糕时,更是有一种莫名的高兴。

什么事情都会有个开始,在刚开始学习烘焙的时候,烤出来的蛋糕会存在比较多是问题,蛋糕回缩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原因一:没烤熟
解决方法:
烤制蛋糕一定要充分受热,彻底烤熟,否则肯定会塌陷。

在这儿提醒大家注意,由于每个烤箱都有自己的“脾性”,制作时一定要掌握好火候,食谱中的烤制温度和时间只是一个参考,具体还要依你的烤箱而定。

不过,初次尝试做蛋糕回缩了也不要着急,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初次可能对烤箱的脾性摸得不是很透,多实践几次就好了。

原因二:烤过火了
解决方法:
典型的烤过火的表现是通过表皮颜色和厚度就可以看出来蛋糕受热过度,导致这种收腰塌陷的原因是因为内部组织被长时间高温烘烤,导致内部骨架结构变脆,就像骨质疏松一样,很容易就折断了,尤其是蛋糕外围受热严重,骨架脆的更厉害,支撑不住蛋糕体,所以从侧面收腰塌陷。

缩短烘焙时间或降低烘焙温度,及时用上述方法检查蛋糕的成熟情况,不要过火。

原因三:操作不当
解决方法:
出炉后可以将模具离开桌面一点,靠自由落体轻摔一下,轻轻的哦……目的是排气。

另外一定记得倒扣冷却。

开炉门检查是否烤熟时动作要快,且炉门开度尽量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冷空气进入烤箱中,影响蛋糕内部结构。

原因四:中途停火,打开仓门
有些朋友买的烤箱内部不带照明,因此有时为了验证是否烤熟了,中途停火取出烤盘用牙签试探,这样做是不好的。

道理很简单,如果蛋糕内部还没成熟,突然遇冷很容易造成蛋糕回缩。

高中物理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高中物理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一、加速度与运动性质:
1.a=0 时,其运动形式为匀速直线运动;
2.a 为恒量时,其运动形式为匀加速直线运动,若 a 与 v 同向,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a 与 v 反向,为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υt=υ0+a t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υ0 t+1/2a t^2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υt^2=υ0^2+2aS
三、速度时间图像与位移时间图像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与时间轴平
行的直线。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一条与
倾斜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一条
抛物线。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
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例题一:
用升降机从井底提升物体。

升降机先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经过 5s 达到
10m/s,然后匀速运动 2s 后作匀减速运动,又经过 5s 恰好到达井口而停止, 试画出该
过程的速度图象,并求出井的深度?
例题二:
电车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0.5m/s2,途径相隔 125 米的 AB 两点,共用 10 秒钟,那么,电车经过 B 点的速度是多少?。

专题一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完整归纳)

专题一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完整归纳)

1 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基本规律 (1)两个基本公式 速度公式:v =v 0+at . 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2)常用的导出公式①速度和位移公式:v 2-v 02=2ax . ②平均速度公式:v =v t 2=v 0+v2.③位移差公式:Δx =x n +1-x n =aT 2.即任意两个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是一个恒量.1.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的选用一般情况下用两个基本公式可以解决,当遇到以下特殊情况时,用导出公式会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1)不涉及时间,比如从v 0匀加速到v 后求位移x ,可用v 2-v 02=2ax .(2)平均速度公式的应用:纸带运用v t 2=xt =v 求瞬时速度;传送带问题、板块问题、追及问题运用x =v 0+v2t 求位移或相对位移;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运用类平抛运动两个方向的速度、位移联系,如x =v 0t ,y =v y2t ,根据x 、y 的大小关系,确定v y 和v 0的关系.(3)位移差公式的应用:纸带运用Δx =x 2-x 1=aT 2,x m -x n =(m -n )aT 2求加速度,已知4段、5段、6段位移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研究平抛运动实验,利用平抛运动轨迹,根据y 2-y 1=gT 2求时间间隔或求重力加速度. (4)初速度为零的比例式:特别应记住运动开始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5∶7∶…. 2.三种常见的方法:(1)全过程法:全过程中若加速度不变,虽然有往返运动,但可以全程列式,此时要注意各矢量的方向(即正负号).如竖直上抛运动、沿光滑斜面上滑等.(2)逆向思维法:对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法,倒过来看成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如一个人投篮球垂直砸到篮球板上,这是一个斜抛运动,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当作反向的平抛运动.(3)图象法:比如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可借助v -t 图象分析运动过程. 3.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技巧:“一画、二选、三注意” 一画: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使运动过程直观清晰; 二选:选用合适的方法和公式;三注意:列方程前首先选取正方向,且所列的方程式中每一个物理量均需对应同一个物理过程.4.一个二级结论如图1,两段匀变速直线运动,先从静止匀加速再匀减速,若经相同时间,又回到原位置. 根据x 2=-x 1,可得到a 2=-3a 1.图1示例1 (平均速度法)(2016·上海卷·14)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相继经过两段距离为16 m 的路程,第一段用时4 s ,第二段用时2 s ,则物体的加速度是( ) A.23 m/s 2 B.43 m/s 2 C.89 m/s 2 D.169m/s 2 答案 B解析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在第一段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 1=x t 1=164 m /s =4 m/s ;在第二段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 2=xt 2=162 m /s =8 m/s ;则物体加速度为:a =v 2-v 1Δt =8-43 m/s 2=43 m/s 2,故选项B 正确. 示例2 (逆向思维法)(2019·全国卷Ⅰ·18)如图2,篮球架下的运动员原地垂直起跳扣篮,离地后重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上升第一个H 4所用的时间为t 1,第四个H4所用的时间为t 2.不计空气阻力,则t 2t 1满足( )图2A .1<t 2t 1<2B .2<t 2t 1<3C .3<t 2t 1<4D .4<t 2t 1<5答案 C解析 本题应用逆向思维法求解,即运动员的竖直上抛运动可等同于从一定高度处开始的自由落体运动的逆运动,所以第四个H4所用的时间为t 2=2×H 4g ,第一个H4所用的时间为t 1=2H g-2×34H g ,因此有t 2t 1=12-3=2+3,即3<t 2t 1<4,选项C 正确. 示例3 (全过程法)如图3所示,一个可视为质点的滑块从倾角为30°的光滑固定斜面底端A 以10 m /s 的初速度上滑,斜面足够长,求:(g =10 m/s 2)图3(1)滑块从A 点开始又回到A 点所用的时间; (2)滑块到达距A 点7.5 m 处的B 点时所用的时间. 答案 (1)4 s (2)1 s 或3 s解析 (1)设滑块在斜面上的加速度为a . 由牛顿第二定律:mg sin θ=ma得a =g sin 30°滑块上滑、下滑过程中加速度不变 由全过程法分析,位移x 1=0由x 1=v 0t 1-12at 12,得t 1=4 s(另一解不符合题意,舍去)(2)滑块由A 至B ,位移x 2=7.5 m , 由x 2=v 0t -12at 2得t =1 s 或t =3 s.示例4 (初速度为零的比例式)两块足够大的平行金属极板水平放置,如图4甲所示,极板间加有空间分布均匀、大小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变化规律分别如图乙、丙所示(规定垂直纸面向里为磁感应强度的正方向).在t =0时刻,由负极板释放一个初速度为零的带负电的粒子(不计重力).若电场强度E 0、磁感应强度B 0、粒子的比荷q m 均已知,且t 0=2πm qB 0.粒子在0~t 0时间内运动的位移为L ,且在5t 0时刻打在正极板上(在此之前未与极板相碰).求:图4(1)两极板之间的距离;(2)粒子在两极板之间做圆周运动的最大半径. 答案 (1)9L (2)4πmE 0qB 02解析 在0~t 0时间内粒子只受电场力作用,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t 0~2t 0时间内粒子只受洛伦兹力作用做匀速圆周运动,因为t 0=2πmqB 0,所以t 0~2t 0时间内粒子完成完整的圆周运动,在0~5t 0时间内粒子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1)粒子在电场中做直线运动的三段位移之比为x1∶x2∶x3=1∶3∶5,又x1=L所以两板距离d=x1+x2+x3=9L(2)t0末粒子的速度v1=at0=qE0m t0,3t0末粒子的速度v2=a·2t0=qE0m·2t0由q v B0=m v2r ,得r=m vqB0,则r1=E0t0B0,r2=2E0t0B0,r2>r1,所以粒子最大半径为r2,由于t0=2πmqB0则粒子最大半径r2=4πmE0qB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应用 2016.1.29
一、知识点梳理 平均速度:运动物体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

定义式:t
s v ∆∆==时间位移一 平均速率: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t
S v ==
时间路程一 (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


分析:速度,加速度,合外力之间的关系 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包括大小和方向的变化),速度矢端曲线的切线方向。

加速度是矢量:现象上与速度变化方向相同,本质上与质点所受合外力方向一致。

速度增加加速度可能减小
基本公式
两个基本公式(规律): V t = V 0 + at
S = v o t +
at 2 及几个重要推论: 1、 推论:V t 2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 t/ 2 == (若为匀变速运动)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
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s/2 =
V t/ 2 =V == ≤ V s/2 =
匀速:V t/2 =V 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 t/2 <V s/2
4、 S 第t 秒 = S t-S -S t-1= (v o t +
a t 2) -[v o ( t -1) + a (t -1)2]= V 0 + a (t -)
纸带问题:
5、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
①在1s 末 、2s 末、3s 末……ns 末的速度比为1:2:3……n ;
②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 2;
③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2
1aT s s s n n =-=∆-
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23-……(
⑤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
1:2:3……n 6、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先考虑减速至停的时间).
十一、实验规律:
1、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与电火花计时器区别
电磁打点计时器(4-6V 低压交流电源)、 电火花计时器(220V 交流电源)
2、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或照像法记录在底片上)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3、实验中应挂合适的砝码(砝码过多速度过快,过少速度太慢)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只要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就具有下面两个很重要的特点:
在连续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 aT 2(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运动的依据)。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运用V 可快速求位移)
【注意】:⑴是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s = aT 2
⑵求的方法 V = 2T s s t s 2v v v v n 1n t 0t/2+==+=
=+平 ⑶求a 方法: ① ∆s = aT 2 ②3+N S 一N S =3 aT 2 ③ Sm 一Sn=( m-n) aT 2
(4)画出图线根据各计数点的速度,图线的斜率等于a ;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
右图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

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 ,然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A 、B 、C 、D …。

(或相邻两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未画出)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 1、s 2、s 3 …
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
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 :如T
s s v c 232+=(其中记数周期:T =5×0.02s=0.1s ) ⑵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 :如223
T
s s a -= ⑶利用“逐差法”求a :()()2
321654
9T s s s s s s a ++-++= ⑷利用v -t 图象求a :求出A 、B 、C 、D 、E 、F 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图的v-t 图线,图线的斜率就
是加速度a。

【注意】:点 a. 打点计时器打的点还是人为选取的计数点距离 b. 纸带的记录方式,相邻记数间的距离还是各点距第一个记数点的距离。

周期 c. 时间间隔与选计数点的方式有关(50Hz,打点周期0.02s,常以打点的5个间隔作为一个记时单位)即区分打点周期和记数周期。

d. 注意单位。

一般为cm
实验研究
4、实验注意事项
1)电源电压与频率
2)实验前检查打点计时器的稳定性与清晰度,必要时调节指针高度和换复写纸
3)【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4)【先通电在放车,车停止时及时断开电源】
5)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
6)【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适量】,(砝码过多速度过快,点太少;过少速度太慢,各段位移无太大差别)7)区别计时器打点与人为取点
8)多测几组数据以尽量减少误差
9)描点最好使用坐标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