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之小儿生长发育
中医儿科学(电子教案)

第四章三节
授课方式
理论
授课教师
授课题目
小儿肺炎
教
学
设
计
教学
目的
和
要求
通过本节课程的讲解,使学生从西医的角度认识小儿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临床诊断要点及西医治疗基本原则和方法。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掌握内容:
1、小儿肺炎的临床诊断(症状、体征和理化检查)和合并心衰诊断标准。
2、小儿肺炎的分类方法及治疗方法。
30分钟讲述小儿肺炎的临床诊断(症状、体征和理化检查)和合并心衰诊断标准。
30分钟讲述小儿肺炎的治疗方法
教学实施情况小结
课程情况
课程名称
中医儿科学
章节
第四章第四节
授课方式
理论
授课教师
授课题目
哮喘
教
学
设
计
教学
目的
和
要求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讲述,使学生掌握儿童哮喘的诊断及西医治疗原则、中医辨证论治。
教
学
内
容
要
掌握内容:
1、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中有重大贡献的学者、著作及其贡献。包括《颅囟经》、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万全及其学术贡献等。
熟悉内容:
1、中医儿科学的发展过程。
2、小儿各年龄分期的生理、病理特点。
3、小儿年龄分期的划分。
了解内容:
1、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2、小儿年龄分期的目的意义。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难点
重点:肺炎喘嗽的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
难点:肺炎喘嗽变证机理
教学
设计
与
组织
10分钟讲述肺炎喘嗽的含义、发病特点。
中医儿科学小儿身高的计算公式

中医儿科学小儿身高的计算公式根据中医儿科学的观点,小儿身高的计算公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儿科常用的计算身高公式是充分运用五行生克关系的生克孕育学说,即根据父母的身高来预测小儿的身高,公式为:男孩身高(cm)=(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8/2;女孩身高(cm)=(父亲身高×0.923+母亲身高)/2。
2.这个公式考虑了父母身高的遗传因素,并综合了男性所在公式中的“1.08”和女性所在公式中的“0.923”这两个修正系数,用于调节性别差异带来的影响。
3.此外,根据中医儿科学观点,还有一种较为简单的估计方法,即根据小儿出生后满月身高来预测其成年身高。
常用公式为:男孩预测成人身高(cm)=满月身高(cm)×2;女孩预测成人身高(cm)=满月身高(cm)×1.89。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计算公式只是估算方法,具体的身高还受到
遗传、营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这些公式只能作为参考,实际身高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偏差。
拓展:除了中医儿科学的计算公式外,现代医学也有一些其他方
法来估计小儿身高,如Bayley-Pinneau法、Tanner法等,这些方法根据小儿的生长发育状态、骨龄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能够更加准确地
估计小儿的身高。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临床应用
1、新生儿护理
了解小儿生理特点对于新生儿护理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需要新生儿的体温、 体重、黄疸等基本情况,确保其正常生长发育。同时,对于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 态,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等,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2、儿童保健
儿童保健是保障小儿健康包括合理喂养、预防接种、早期教育等。对于一些遗传代 谢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症、先天性心脏病等,需要在早期发现并给予干预治疗。
3、病例三:小华因脾胃虚弱导致营养不良和贫血,中医采用健脾和胃、益 气养血的中药治疗,并调整小华的饮食结构。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小华的身体状 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贫血症状得到了纠正。
五、结论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 和病理变化,能够更好地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治疗小儿疾病。中医治疗在小儿疾 病中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外治法等优势,对于小儿疾病的康复和健康成长 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应重视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讲解 和分析,以提高学生对中医儿科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水平,为培养合格的中医儿科 人才奠定基础。
1、生长发育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身体各器官和系统都在不断发育成熟。孩子 们的身高和体重在不断增长,骨骼和肌肉系统也不断完善。此外,孩子们的神经 系统也在不断发育,包括大脑的结构和功能都在逐步完善。
2、代谢和内分泌
小儿的代谢和内分泌系统也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新陈代谢旺盛, 对能量的需求较高,同时内分泌系统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例如,新生儿的甲状 腺功能尚未完全发育,需要其甲状腺激素水平。
1、整体观念: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调理身体,改善小儿体质,提 高小儿的抗病能力。通过对症治疗和身体调理的结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儿科学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1.* 生长发育2.* 纯阳3.* 稚阴稚阳4.上、下部量5.变蒸四、名词解释:1.生长发育:生长指小儿形体的增长,如身高.体重等为量的变化。
发育指小儿各种功能的演进。
2.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3.稚阴稚阳: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骨骼肌肉,筋骨皮毛以及精神意识等与成人相比均属不足。
4.上、下部量:上部量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5.变蒸:是指初生儿到周岁时由于生长发育旺盛,其“骨脉”.五脏六腑.神智都在不断的变化,蒸蒸日上,逐渐向健全方面发展,在此时期,如出现低热和出汗等证而无病态者,谓之变蒸,即所谓,变者变其情志,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也。
四、名词解释1.传变迅速:是指小儿在疾病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化,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肾常虚:主要指肾精不足,即小儿容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各种疾患,如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等疾病,也可由脾胃之精摄取不足,影响肾气藏精而产生佝偻病等疾病。
3.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实证可迅速转化为虚证,虚证也可转化为实证,或为虚实并见之证。
4.易寒易热: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稚阴未长,故易呈现阴伤阳亢,表现热的证侯,又由于稚阳未充,机体脆弱,尚有容易阳虚衰脱的一面,而出现阴寒之证。
四、名词解释1.母乳喂养2.人工喂养3.混合喂养4.补授法1.生后5~6个月内的婴儿,以母乳为主要食物的称为母乳喂养。
2.因母乳缺乏或其他原因不能坚持母乳喂养,完全改用代乳品(代替母乳的食品)喂养者称人工喂养。
3.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用母乳喂养,部分用牛乳或其他乳品,称为混合喂养。
4.指每日喂哺人乳的次数照旧,每次喂完人乳后再补喂代乳品,直到婴儿吃饱。
四、名词解释1.. ﹡苗窍2.﹡一指定三关3.﹡囟填4.指纹5.闻诊6.五脏辨证四、名词解释1.苗窍:指舌、目、鼻、口、耳及前后二阴。
中医儿科学之小儿生长发育

正常情况下,同一年龄小儿体重具有个 体差异,其波动范围不应超过±10%。如体 重增长过速,应注意有无疾病存在,如肥胖 症、巨人症等。如体重低于标准15%以上, 应考虑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及内分泌 疾病等。
二、身长 身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 标之一。
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cm,生后前半年每 月平均长2.5cm,后半年每月长1.5cm,第一 年平均增长25cm,第二年平均增长10cm,2 岁后身长每年增长7cm,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听觉的发育:新生儿出生3~7天听觉已相 当良好;3个月时可转头向声源;4个月时听 到悦耳声音会有微笑;5个月时对母亲语声有 反应;8个月时能区别语言的意义;9个月时 能寻找来自不同方向的声源;1岁时听懂自己 的名字;2岁时听懂简单的吩咐;4岁时听觉
发育完善。听觉的发育对小儿语言的发展有 重要影响。
五、心理活动发展
注意力与记忆力的发展:注意可分为无
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前者是没有预定目的, 自然而然发生的;后者为自觉的有目的的, 需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新生儿已有非条件 性的定向反射,如大声说话能引起新生儿停 止活动。婴儿时期以无意注意为主,3个月开 始能短暂地集中注意人脸和声音。随年龄增 长、活动范围扩大及动作语言的发展,小儿 的有意注意逐渐增多,但幼儿期和幼童期仍 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的稳定性差,易 分散和转移。
身长(cm)=70+7×年龄
在衡量小儿身长时应考虑到遗传、种族、 营养、疾病等因素。身长低于正常30%以上 者,应考虑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等。
三、囟门 囟门有前囟、后囟。后囟关 闭时间在出生后2~4个月(部分出生时已关 闭),前囟为额骨和顶骨形成的菱形间隙, 出生时大小约1.5~2cm(对边中点连线), 6个月时逐渐缩小,12~18个月时关闭。
儿科学-生长发育

p50th p75th p97th
53
体格生长评价
体格生长评价
➢发育水平 将特定时间,某一个体的各单项体
格生长指标与同性别、同年龄人群相应 参数进行横向比较来评价个体的体格生 长状况。
54
➢发育水平
体格生长评价
早产儿体格生长有一允许“落后”
年龄范围,进行生长水平评价时应矫正
胎龄至40周(足月)后再评价
12± 3/(1~2岁)
3
>2岁至青春前期
2kg/年
体重增长的规律
体格生长
1.生后第一年体重增长最快,是生长的第一个高 峰期;青春期前随年龄增加:先快后慢、再趋 于稳定。
2.非匀速增长过程 : 生后第一年内前3个月体重增长≈后9个月体 重增长。
体重增长的规律
体格生长
3.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一周内如奶量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 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约在 生后第3~4日达最低点,下降范围为3%~9%, 至生后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21
体格生长
青春期前体格生长规律
体重( Weight,W )
体格生长
• 器官、系统、体液的 综合重量
• 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 状况的灵敏指标
体重的增长
体格生长
关键 年龄
实际体重 体重增加 与出生时
(kg)
(kg) 比较(倍)
出生
3
3月 12月 24月
6±
3/(0~3月)
1
9±
3/(3~12月)
2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18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环境因素(自然与社会环境)
营养: 疾病: 其它:
中医儿科学之小儿年龄分期

六、儿童期
从入小学开始(6~7周岁)到青春期前,称为 学龄期。
这一时期体格发育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 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 发育已与成人基本相同,智能发育更为成熟,控制、 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增强,能适应正规的学习生 活。学校、家庭、社会都应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 习习惯,使其在德、智、体等方面充分发展。这一 时期发病率较以前进一步降低,但哮喘、紫癜、肾 病综合征等疾病增多,故应做好预防工作。
同时,小儿饮食已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 乳牙渐次长齐,要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少吃零食,从小养成 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以防止脾胃病的 发生。并应重视对幼儿的早期教育,防止意 外事故的发生。
五、学龄前期自3周岁后,源自满7(6)周岁为学龄前期。这一时期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力发育迅 速,活动能力增强。同时因不知危险而易发生 意外,因此,要注意防止误食药物、毒物,防 止跌仆损伤、触电、溺水、车祸等意外事故发 生。此期抗病能力较以前增强,发病率有所下 降,但对有些经常发病未愈的患儿,如反复呼 吸道感染、哮喘、厌食等,应抓紧调治,以免 迁延至学龄期,影响学习。
同时,婴儿肺脏娇嫩,卫表未固,从母 体获得的免疫能力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力又 未能健全,容易遭受外邪侵袭,导致肺系疾 病和时行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因此要按时预 防接种,增强抗病能力。同时要多晒太阳, 防止佝偻病。
四、幼儿期
从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称为幼儿期。 这一时期体格增长速度较前减慢,但动 作、语言、思维活动发育加快。随着年龄增 长,户外活动增多,感染机会增加,容易发 生时行疾病,故应继续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灵枢·卫气失常》中就提出“十八已上为 少,六岁已上为小”,现代将18岁以下者均 划归为儿科范畴。为了更好的指导教养和防 治疾病,有必要将儿童阶段按年龄分为以下 7个时期。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一、中医儿科学基础。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处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
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方向发展。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感邪之后又易于传变,病情变化迅速。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对药物反应灵敏,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高。
3. 年龄分期。
- 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
此期小儿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 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智能发育较快,但易发生意外事故。
- 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 - 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减慢,但智力发育更趋完善。
-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 - 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
此期儿童的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 青春期:女孩从11 - 12岁开始到17 - 18岁,男孩从13 - 14岁开始到18 - 20岁。
此期生殖系统迅速发育,体格生长也明显加速。
二、儿科诊法概要。
1. 望诊。
- 望神色:- 神:小儿精神状态的好坏直接反映病情的轻重。
有神表现为精神振作,目光有神,反应灵敏等;无神则表现为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等。
- 色:主要观察面部气色。
正常小儿面色红润光泽。
面色红赤多为热证;面色苍白多为虚寒证或失血证;面色萎黄多为脾虚证;面色青灰多为惊风或寒证;面色晦暗多为病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呼吸、脉搏 呼吸、脉搏 年龄越小,呼吸、脉搏越快, 详见下表:
年龄 新生儿 ≤1 岁 2~3 岁 4~7 岁 8~14 岁
各年龄组小儿呼吸、脉搏次数(次/min)
呼吸(次) 45~40 40~30 30~25 25~20 20~18
脉搏(次) 140~120 130~110 120~100 100~80 90~70
5~6岁15分钟
7~10岁20分钟 10~12岁25分钟 12岁后约30分钟 11~12岁后儿童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 性提高,注意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 识记(大脑中形成暂时联系)、保持(大脑 中留下痕迹)和回忆(大脑中痕迹恢复)。 回忆又可分为再认和重现。再认是指以前感 知的事物在眼前再次出现时能认识;重现是 指以前感知的事物虽不在眼前,但可在脑中 重复出现。
一、感知发育
视觉的发育:新生儿视觉不敏锐,在15~ 20cm距离处最清晰,可短暂地注视和反射地跟随 近距离内缓慢移动的物体,2个月起可协调地注视 物体,初步有头眼协调;3个月时头眼协调好,可 追寻活动的物体或人;4~5个月开始能认识母亲, 见到奶瓶表示喜悦;6个月时能转动身体协调视觉; 9个月时出现视深度感觉,能看到小物体;1岁半时 能区别各种形状;2岁时能区别垂直线与横线,目 光跟踪落地的物体;5岁时可区别各种颜色;6岁时 视力才达1.0。视力是在外界刺激不断作用下反复练 习才得以发展。
四、性格发育
性格是指人在对事、对人的态度和行为方 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英勇、刚强、 懦弱、粗暴等。
从人的个体性格发展过程来看,小儿性格 的形成、变化是在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影 响下,经过不断的量变和质变而发展起来的。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不同, 因而表现在对人、对事的兴趣、能力、适应 程度等方面的性格特点也各不相同。小儿性 格特征的形成和建立,是随着小儿的生长发 育逐步完成的。
听觉的发育:新生儿出生3~7天听觉已相 当良好;3个月时可转头向声源;4个月时听 到悦耳声音会有微笑;5个月时对母亲语声有 反应;8个月时能区别语言的意义;9个月时 能寻找来自不同方向的声源;1岁时听懂自己 的名字;2岁时听懂简单的吩咐;4岁时听觉
发育完善。听觉的发育对小儿语言的发展有 重要影响。
头围过小多为小头畸形;过大则可能为 脑积水等引起。
五、胸围 胸围主要反映胸廓、胸背肌 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约32cm。 一般在l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2岁后 胸围渐大于头围。
胸围异常也是疾病的反映,如胸围过小 可见于营养不良,胸廓畸形见于佝偻病、肺 气肿及心脏病等。
婴儿时期由于一切生理需要必须依赖于
成人的照顾,因而随之建立的是以相依情感 为突出表现的性格。2~3个月的小儿以笑、 停止啼哭、伸手、眼神或发出声音等表示见 到父母的愉快;3~4个月会对外界感到高兴 的事情表现出大笑;7~8个月会对不熟悉的 人表现出认生;9~12个月会对外界不同的 事情做出许多不同的面部表情反映;18个月 的小儿逐渐建立了自我控制能力,在成人附 近可以较长时间独自玩耍。
已基本发育成熟,对母乳香味已有反应,对 不同味道如甜、酸、苦等反应也不同;3~4 月时能区别好闻和难闻的气味;5个月时对食 物味道的微小改变很敏感,应合理添加各类 辅食,使之适应不同味道。
皮肤感觉:新生儿的触觉已很敏感,尤其
以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睑等部位最 敏感;痛觉出生时已存在,疼痛可引起全身 或局部的反应;温度觉也很灵敏,尤其对冷 的反应,如出生时离开母体,环境温度骤降 就啼哭。2~3岁时小儿能通过皮肤觉与手眼 协调一致的活动区分物体的大小、软硬和冷 热等。5岁时能分辨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
新生儿对饥饿、不舒适、寒冷等表现出不安、 哭脸及啼哭等消极情绪。2个月时积极情绪增多, 尤其是看到母亲时,表现非常高兴。6个月后能辨 认陌生人时,明显地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以及分离 时焦虑情绪。9~12个月时依恋情绪达到高峰。2岁 开始,小儿的情感表现日渐丰富和复杂,如喜、怒、 初步的爱、憎等,也会有一些不良的情绪、情感反 应,如:见人怕羞、怕黑、嫉妒、爱发脾气等。学 龄前期小儿已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 如故意不哭等。
三、语言发育
语言是表达思维、意经过发 音、理解与表达三个阶段。新生儿已会哭叫; 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3个月发出咿呀之声; 4个月能发出笑声;7~8个月会发复音,如 “妈妈”、“爸爸”等; l岁时能说出简单的 生活用语,如吃、走、拿等;l岁半时能用语 言表达自己的要求;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5 岁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1~12岁 体重(kg)=8+2×年龄
正常情况下,同一年龄小儿体重具有个 体差异,其波动范围不应超过±10%。如体 重增长过速,应注意有无疾病存在,如肥胖 症、巨人症等。如体重低于标准15%以上, 应考虑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及内分泌 疾病等。
二、身长 身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 标之一。
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cm,生后前半年每 月平均长2.5cm,后半年每月长1.5cm,第一 年平均增长25cm,第二年平均增长10cm,2 岁后身长每年增长7cm,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变蒸学说
变蒸是古代医家阐述婴幼儿生长发育规 律的一种学说,始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 经》。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者, 蒸其血脉,长其百骸。婴幼儿处于人一生中 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其形体、神智都在较 快地不断地变化,蒸蒸日上,故称变蒸。
小儿变蒸有一定的规律性,《诸病源候
5~6个月的婴儿能再认母亲和其他亲近的人, 但不能重现,1岁以后才有重现。幼儿期再认的能 力进一步增强,幼儿末期,能再认相隔几十天或几 个月的事物。婴幼儿时期的记忆特点是时间短,内 容少,对带有欢乐、愤怒、恐惧等情绪的事物容易 记忆。小儿记忆的持久性与精确性随年龄而增长, 学龄前期小儿对感兴趣的、能激起强烈情绪体验的 事物较易记忆,并保持持久。学龄期儿童由于分析 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学习任务的要求,有意注意能 力增强,记忆的内容拓宽,复杂性增加。
听感知的发育:新生儿出生3~7天听觉 已相当良好;3个月时可转头向声源;4个月 时听到悦耳声音会有微笑;5个月时对母亲语 声有反应;8个月时能区别语声的意义;9个 月时能寻找来自不同方向的声源;1岁时听懂 自己的名字;2岁时听懂简单的吩咐;4岁时 听觉发育已完善。
嗅觉和味觉:新生儿的嗅觉和味觉出生时
六、牙齿 小儿出生后4~10个月开始 出乳牙,于20~30个月出齐20颗乳牙。6岁 后开始换为恒牙,并长出第1恒磨牙,12岁 左右长出第2恒磨牙,18岁以后开始出现第3 恒磨牙(智齿),也有终生不出者。恒牙一 般于20~30岁时出齐,在28~32颗之间。
6~24个月正常小儿牙齿数,可用下列 公式计算: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脉搏 1︰3
1︰(3~4) 1︰(3~4)
1︰4 1︰4
八、血压 小儿年龄越小,血压越低。1 岁以上小儿血压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收缩压(mmHg)=80+2×年龄 舒张压约为收缩压的2/3。
神经心理发育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包括感知、运动、语 言、性格、心理活动等方面,是反映小儿发 育正常与否的重要指征。神经心理发育除与 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后天所处环境及 受到的教育等密切相关。
身长(cm)=70+7×年龄
在衡量小儿身长时应考虑到遗传、种族、 营养、疾病等因素。身长低于正常30%以上 者,应考虑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等。
三、囟门 囟门有前囟、后囟。后囟关 闭时间在出生后2~4个月(部分出生时已关 闭),前囟为额骨和顶骨形成的菱形间隙, 出生时大小约1.5~2cm(对边中点连线), 6个月时逐渐缩小,12~18个月时关闭。
小儿动作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发育顺序是 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地进展 的。粗动作发育过程可归纳为:“二抬四翻六 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新生儿仅有反射性活动(如吮吸、吞咽等) 和不自主的活动;1个月小儿睡醒后常作伸欠 动作;3个月时扶坐或俯卧时能抬胸;4个月时 可用手撑起上半身;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8个 月会爬;10个月可扶走;12个月能独走; 18 个月可跑步和倒退行走;24个月时可双足并跳; 36个月会骑三轮车。
囟门早闭见于小头畸形,晚闭多见于佝 偻病、呆小病或脑积水。前囟饱满见于颅内 压增高者,是婴儿脑膜炎、脑炎的重要体征。 囟门凹陷常见于脱水及极度消瘦小儿。
四、头围 头围是反映脑和颅骨发育程度的指标。
足月儿出生时头围约为33~34cm,出 生后前3个月和后9个月各增长6cm,1周岁 时约为46cm,2周岁时约为48cm,5周岁时 约 增 长 至 50cm , 15 岁 时 接 近 成 人 , 约 为 54~58cm。
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
小儿时期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生 长” 一般表示形体的增长,主要反映为量的变 化;“发育”表示各种功能的进步,主要反映为 质的变化。生长和发育密切相关,“形”与“神” 同步发展,因此,两者通常相提并论。
体格生长
一、体重
测量体重的意义:代表体格生长,尤其 是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临床给药、输液也 常依据体重计算。
知觉:知觉是人对事物的综合反映,与上述
各感觉能力的发育密切相关。小儿1岁末开始有 空间和时间知觉;3岁能辨上下;4岁辨前后,开 始有时间概念;5岁能辨自身的左右。
二、运动发育
运动功能的发育是以脑的发育为前提的。 妊娠后期出现的胎动为小儿最初的运动形式。 运动的发育既依赖于小儿视觉、知觉等的参 与,又反过来影响其社会心理等功能的发展。
情绪、情感的发展:情绪是人们从事某 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属原始、简 单的感情,较短暂而外显。情感是人的需要 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属 较高级、复杂的情绪,持续时间长而不甚外 显。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是指获得和使用
知识。认知过程包括识别、解释、组织、储 存和运用信息,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有 关行为。想象是一种间接概括性的思维活动, 受客观事物的影响,大脑创造出以往未遇到 过的或将来可能实现的事物形象。1~2岁时 想象处于萌芽状态,3岁后想象力发展,但内 容多不完整,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是想象迅速 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