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岭记(全祖望)原文
梅花岭记

我发誓和这座城共同作为殉国(之物),但匆 忙急迫中不能落到敌人的手中,谁替我到时 候成就这个大节呢?
2、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
诸将所拥而行。 忠烈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流下眼泪,不能 拿刀,于是被众将领簇拥着走。 3、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我写信给母亲,将你列入家谱,在孙儿辈中。
4、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
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扬州城被攻破,有人看见忠烈公穿着青衣, 戴着乌帽,乘坐白马,出了天宁门投江死 了,没有死在城中。
探究一:
划出前两段描写史可 法的句子,思考这两段采 用什么手法来塑造史可法 这一形象的?塑造了史可 法什么形象?
讨论赏析
殉国惨况
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修饰
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
之名哉 递进
为:势不可为
作为
誓与城为殉 作为
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替
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为……所表被动
词类活用:
1、吾誓与城为殉
动词用作名词,殉国之物
2、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名词作动语,上前
3、谱汝诸孙中
名词用作动词,记上家谱
4、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 名词用作动词,穿青衣,戴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 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 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 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 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 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 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 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 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 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 “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 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中考文言文《梅花岭记》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梅花岭记》全文详细翻译导读:梅花岭记作者:全祖望顺治二年四月,江都(扬州城)被清兵围困,情势危急。
以宰相身份在扬州督师的忠烈公史可法知道局势已不可能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对他们说:“我已立誓与这座城共存亡,但在危急时刻不能落在敌人手里死去,谁能帮助我在城破时成就这一大节?”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现愿意担负这一任务。
忠烈公大喜,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可因同姓关系作我的后嗣。
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上我家的家谱,列入她的孙儿辈中。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江都城被攻陷,忠烈公就拔出刀来要自刎。
众将领果然争上前来抱住他(不让他自杀)。
忠烈公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涕泪迸落,不有举刀,于是被众将领拥护前行。
到小东门时,清兵已如密林般来到。
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和刘都督肇基等将领都英勇牺牲。
忠烈公就怒目瞪视敌人说:“我是大明的史阁部!”接着就被俘押到南门,和硕亲王用“先生”的名称来称呼他,劝他投降。
忠烈公大骂而死。
当初,史忠烈公曾有遗嘱:“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
”到这时,史德威寻求史公的尸骨,不能得到,就用他的衣冠来代替,把他葬埋在梅花岭上。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刀,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也有人这么说:“当江都城被攻破的时候,有人曾亲眼看见史公穿着青衣服,戴着乌帽,骑着白马,跑出天宁门投入长江死去,并未曾死在城中。
《梅花岭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梅花岭记》原文和翻译译文1、《梅花岭记》原文和翻译译文《梅花岭记》原文和翻译原文: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刀,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译文:顺治二年四月,江都(扬州城)被清兵围困,情势危急。
以宰相身份在扬州督师的忠烈公史可法知道局势已不可能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对他们说:“我已立誓与这座城共存亡,但在危急时刻不能落在敌人手里死去,谁能帮助我在城破时成就这一大节?”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现愿意担负这一任务。
忠烈公大喜,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可因同姓关系作我的后嗣。
梅花岭记的文言文翻译

梅,花之君子者也。
岭,山之高者也。
梅花岭者,乃梅花与岭之合称也。
余尝游于斯,心有所感,遂作斯记。
梅花岭在江南之地,山川秀丽,风景宜人。
岭之巅,有一寺曰“梅花寺”,寺中梅花繁盛,香飘数里。
寺之前,有岭,岭上梅树成林,花开时节,如云似霞,美不胜收。
余至岭下,仰望山巅,只见云雾缭绕,寺影隐约。
遂攀援而上,山道曲折,树木葱茏。
行至半山,忽闻梅香扑鼻,遥望岭上,梅花如雪,皎洁无瑕。
余心窃喜,想:“此乃梅之仙界,真吾所向往也。
”既至寺前,见寺门半掩,步入其中,香烟袅袅,钟声悠扬。
寺内僧人见余,合十而礼,曰:“施主远道而来,有何贵干?”余答曰:“余慕梅花之美,特来一观。
”僧人微笑曰:“施主真知音也。
梅花虽美,尚需慧眼方能识之。
”遂随僧人步入寺内,见殿宇庄严,佛像肃穆。
僧人引余至一室,室中布置古朴,香炉中香烟袅袅。
僧人曰:“此室乃梅花仙子之居,施主欲见梅花仙子,须先诵经一卷,以示虔诚。
”余遵命,虔诚诵经。
经毕,僧人引余至一院落,院中梅花盛开,花瓣如雪,香气袭人。
梅花仙子立于梅树之下,身着素衣,气质高雅。
余见之,心中大喜,遂上前施礼。
梅花仙子微笑曰:“施主何来?”余答曰:“余慕梅花之美,特来拜见仙子。
”梅花仙子曰:“施主诚心,吾甚欣慰。
梅花者,乃坚贞之花,不畏严寒,不惧风雪,故有‘凌寒独自开’之誉。
施主宜学梅花之精神,坚贞不屈,方能成就大事。
”余听罢,心中豁然开朗,谢过梅花仙子,遂辞别僧人,下山而去。
行至岭下,回首望岭上梅花,恍若仙子再现。
余心潮澎湃,遂作斯记,以志吾心。
岁月如梭,转眼间已过数载。
余屡次忆及梅花岭之行,心中依然充满敬意。
梅花岭之梅花,虽非世间常花,然其精神,足以启迪后人。
余常思,人生如行路,唯有如梅花般坚贞不屈,方能历经风雨,终成大业。
故记之,以飨后世。
愿世人皆能效仿梅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成就一番伟业。
梅花岭之梅花,永留吾心,光照千秋。
梅花岭记原文及翻译

梅花岭记原文及翻译梅花岭记原文及翻译《梅花岭记》文章赞颂了史可法忠于职守、慷慨就义的高贵品质和广大爱国群众反抗强暴、誓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并对洪承畴之类的汉奸作了无情的讽刺,抒发了作者的民族意识。
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梅花岭记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梅花岭记清代:全祖望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仑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被执至南门。
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
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全祖望《梅花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全祖望《梅花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梅花岭记〔清〕全祖望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②,经略洪承畴③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
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于秽地,扬人葬之于此。
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岩、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④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
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
梅花岭记(全祖望)(3)原文

梅花岭记(全祖望)(3)原文
第三段写史可法死后影响,突出表现他死得伟大。
包括传言史可法未死,英、霍山师托名起兵抗清以及吴中孙公兆奎讽刺洪承畴两个层次。
史可法未死城中的传言亦有所据,有些野史即持此说。
一开头写史可法未死的传言,表明了人们对史可法的深切热爱和怀念。
史可法的精神激励着各地义军纷纷起而斗争。
第二层次借孙兆奎被俘不屈,用史可法之死的话题讽刺大汉奸洪承畴的苟且偷生,和史可法形成鲜明对比。
洪承畴问史可法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兆奎亦明知故问,用同样的疑问句当面问洪承畴果死耶,抑未死耶,含意深长;史可法虽死,精神未死,虽死犹生;洪承畴虽未死,精神早死,虽生犹死!以反面的洪承畴衬托史可法的伟大。
1。
梅花岭记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梅花岭记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原文阅读: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刀,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翻译译文或注释:顺治二年四月,江都(扬州城)被清兵围困,情势危急。
以宰相身份在扬州督师的忠烈公史可法知道局势已不可能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对他们说:“我已立誓与这座城共存亡,但在危急时刻不能落在敌人手里死去,谁能帮助我在城破时成就这一大节?”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现愿意担负这一任务。
忠烈公大喜,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可因同姓关系作我的后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花岭记(全祖望)原文
岭记(全祖望)原文及
原文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1,江都围急2。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3,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仑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4。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5,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6:我史阁部也7。
被执至南门8。
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9。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10: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11。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师大起12,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13。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14,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15,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16,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17,实未尝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18!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想见当日光,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19,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
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20为作传、铭、哀词。
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21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
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
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
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
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章者。
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22。
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芳香不染。
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注释
1 、乙酉:顺治(清世祖福临的年号)二年(1645)的干支。
2 、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
3 、督相:明代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位。
史可法为内阁大学
士,故称督相。
忠烈:为史可法死后福王所赠谥号。
4 、谱:家谱。
此处用为动词,即续家谱的意思。
5 、自裁:自杀。
6 、瞠目:瞪眼。
7 、阁部: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
8 、执:押解。
9 、之:代词,指史可法。
10 、或曰:有人说。
11 、殒:死。
12 、已而:不久。
英、霍山师大起:顺治五、六年(1648-1649)间,侯应龙等抗清志士纷纷于英山、霍山(均在今安徽省)起义,其中冯弘图倡言史可法实未死,以史可法名义号召人民,聚众数千。
曾攻占英山、霍山等县,后败于清军。
13 、白下:今江苏省南京市。
14 、审知:确实知道。
15 、恚:恨,恼羞成怒。
16 、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于唐德宗时官太子太师,建中三年(782)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反叛,次年朝廷派颜真卿前往晓谕,被杀。
兵解:死于兵刃。
据《太平广记》卷三十二载,颜真卿死后十余年,颜氏仆人曾于洛阳遇真卿,当时传说他尸解成仙。
17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文天祥,宋末抗元领袖,官
右丞相加少保。
祥兴元年(1278)兵败,为元军所俘,后被押至大都(今北京市)遇害。
大光明法:即佛法,指死后成佛。
《文文山年谱》记载,文天祥在狱中被人授此佛法而出世成佛。
蝉蜕:谓人遗下形骸仙去,若蝉蜕皮一样,即死去。
18 、出世:成仙。
入世:还在人世。
19 、凡五死而得绝:(钱氏女)先后以刀刎颈、自焚、上吊、服毒求死,均未成,后以衣带自缢死。
20 、江右:下游西部,今指江西。
王猷定:南昌人,明遗民,隐居不出,工古文。
关中:今陕西。
黄遵严:不详。
粤东:今广东。
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明亡后,出家为僧,以诗文名当时。
21 、翰林:官名。
可程:史可法弟。
史可程子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入翰林院,后归附李自成,旋又降清,不久南归。
史可法曾上书朝廷,要求惩处其弟。
22 、出疏纠之:疏,奏章。
纠之,弹劾他(史可程)。
23 、踵:追随。
兄公:旧时妻称夫之兄为兄公。
译文
顺治二年乙酉(年)四月,江都被(清兵)围困的(形势)很危急。
督相史忠烈公知道局势(已)不可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告诉他们说:我发誓与扬州城同作殉国(之物),但(在)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在敌人的手里死去,谁(能)替我在城破时完成这个(为国而死)的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示愿意)担负这一任务。
忠烈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凭同姓的关系作我的后嗣。
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入(我的)家谱,排在(太夫人的)孙儿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