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彭信威先生《中国货币史》有感
明代白银货币化

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摘要在中国货币演变史上,货币形态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从多到少的演变态势。
明朝时期,中国社会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即银本位的确立。
然而,白银货币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是在官府与民间,白银与纸币和铜钱的博弈中造就的。
白银货币化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唐宋元时期白银的使用提供了社会基础,明朝白银产量的大幅提高和外银内流使得白银供给较为充足,明朝混乱的货币制度使得白银这种硬通货的吸引力提高,政治势力的角力等等。
白银货币化是社会经济变迁的结果,反过来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结构、国家赋税制度、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史实介绍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分析其原因以及社会影响,以反映中国货币制度演变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明朝货币政策白银货币化一、导论(一) 选题原因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重要反映,并推动社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 “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
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的禁令,逐步取代官方发行的纸币和铜钱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
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因此,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还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
总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史实,从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中国钱币史话及博物馆观后感

xx钱币史话及博物馆观后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商品交易由低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历史必然性决定了货币的出现。
“兴亡谁能定,盛衰岂无凭”钱币史既是一部政治史和经济史,又是一部人类发展史。
钱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今人观察古人的一面镜子。
在观看了中国钱币史话和参观了博物馆之后,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货币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在货币的世界里,在方圆的乾坤中,我们可以看出朝代的兴亡更迭,可以看出文化的不断传承,也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
通过视频观看和实地参观我清楚地了解到我国的货币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时期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贝壳充当货币,称为贝化(货)。
已发现我国充当货币的海贝,有虎斑宝贝、阿文绶贝、拟枣贝等。
贝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物品货币。
以朋为计量单位。
小贝十枚为一朋。
xx时期的货币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形成所谓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等四大铸币体系,事实上这是当时我国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影响下的产物。
处在中央地区的周、晋,是使用的布币;东方的燕、齐使用刀币;西方的秦国使用布帛和圜钱;南方的楚国铸行金币和蚁鼻钱。
用青铜铸造的蚁鼻钱形状像海贝,上面刻有特殊的铭文,看上去很像一张面容怪异的尖长的人脸,所以又被称为“鬼脸钱”。
楚人尚巫,或许,正是这一张张的“鬼脸”,寄寓了楚国人崇尚巫道灵异的浪漫奇想。
中国钱币史话中xx货币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货币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
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
中国货币的发展史的感悟

中国货币的发展史的感悟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货币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最早的贝壳、布币,到铜钱、纸币、电子支付,中国货币的形态不断变化,逐步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禁对中国货币的发展史有了一些感悟。
中国货币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变迁密不可分。
中国货币的演变始于贝壳、布币时代,那时的货币功能主要是用作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换规模逐渐扩大,贝壳、布币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人们开始使用铜钱作为交换媒介。
铜钱的出现,不仅方便了交易,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后来,由于铜钱的重量和体积不便携带,纸币逐渐出现并得到广泛使用。
近年来,随着电子支付的兴起,中国货币的形态又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种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史也反映了政府对货币管理的重视。
货币作为国家的重要金融工具,其稳定与管理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历代政权都非常注重货币的发行和管理。
例如,古代的铜钱铸造、纸币发行,都需要政府的授权和管理。
近代以来,中国政府在货币政策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这些改革旨在保持货币的稳定和价值,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三,中国货币的发展史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货币的贬值、通货膨胀等问题时有发生。
铜钱时代的剪角、银元时代的贬值,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纸币的发行也经历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1948年至1955年的高通货膨胀时期。
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货币管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提醒我们在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中要更加慎重和谨慎。
中国货币的发展史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方面,货币的发展要顺应社会经济的需求,与时俱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货币形态和支付方式,以适应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经济交易。
另一方面,货币管理要科学合理,注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深入研究和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货币的稳定和价值。
中国货币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与发展1. 货币的起源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起源于商品交换的发展。
在中国,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
当时,人们为了方便交换,开始使用实物作为交换媒介,如牲畜、粮食、贝壳等。
2. 古代货币的发展(1)夏商时期的货币夏商时期,货币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的货币主要是海贝、骨贝等,称为“贝币”。
贝币在当时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2)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种类逐渐增多,除了贝币外,还有刀币、布币、圜钱等。
这一时期的货币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区的货币形状、重量、大小都不尽相同。
(3)秦朝统一货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统一货币。
秦朝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重量为半两,称为“半两钱”。
(4)汉代的货币汉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货币制度,除了半两钱外,还有五铢钱、一刀钱等。
五铢钱是汉代最主要的货币,因其重量为五铢而得名。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魏晋南北朝时期,货币种类繁多,有五铢钱、十铢钱、百钱等。
这一时期的货币主要流行于北方,南方则以铜钱为主。
(6)隋唐时期的货币隋唐时期,货币制度进一步发展。
隋朝实行通宝制,唐朝则继续沿用。
这一时期的货币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
(7)宋元明清时期的货币宋元明清时期,货币制度逐渐成熟。
宋朝出现了交子、会子等纸币,元朝则大量发行钞票。
明清时期,铜钱、银两并用,形成了以银两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
二、中国近代货币的演变1. 近代货币的演变背景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迫使中国开放市场。
这一时期,中国货币制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 近代货币的演变过程(1)洋务运动时期的货币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的货币制度,发行了银元、铜元等。
这一时期的货币具有一定的现代化特征。
(2)清末民初的货币清末民初,清政府实行货币改革,发行了银元、铜元等。
这一时期的货币逐渐与国际接轨。
(3)民国时期的货币民国时期,中国货币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
纸币论文贱金属本位论文:“由铜到纸”的内在逻辑

纸币论文贱金属本位论文:“由铜到纸”的内在逻辑内容摘要:信用性的纸币制度的早产、贵金属流通的不发达,是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演化区别于古近代西方的两个重要特征,这两个特征实际都是基于中国古代货币制度而形成的,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自秦统一至明中期,中国实际形成的是以铜本位为重心的半信用半商品财政货币制度,货币本质上是金属价值与政府信用的合体,以不严格的足值性、通货量的软约束、政府垄断铸币权为制度要素,而当经济环境动摇了制度要素引发制度危机时,政府必须调整货币内在的商品性和信用性的关系,以图稳固货币制度进而巩固财政。
两宋时期纸币制度的形成本质上就是商品性和信用性关系调整的产物。
但是其后政府信用性的膨胀和商品性、信用性关系的失衡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古代币制最终还是向贵金属流通归复。
历史的经验对于我们认识和改善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纸币财政贱金属本位半信用半商品币制西方的货币制度演化,基本是遵循了由低货币本位到高货币本位的演化,高本位货币,一方面可以容纳更大价值的商品交换,另一方面本位越高其“绝对稀缺性”就越强,通货量和币值越稳定。
纯信用货币即纯纸币制度,是在高本位的最高阶段,以信用经济高度发达为基础而诞生的。
中国的货币本位演化却并未遵循这个货币本位演化的规律,而是出现了曲折乃至于逆转: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在东周时期开始大范围的铜币流通的同时,金银也大举进入了市场交换,江淮地区的楚国货币体系,就是典型的黄金流通,其黄金已经有了铸币化的趋势。
但是随着秦统一全国币制,黄金名义上是“上币”,却很少进入流通,后代黄金主要被用于官府和贵族的财富窖藏,明显的淡出了流通环节。
自秦以后,中国进入了稳定的贱金属(铜)本位的商品货币制度时代,尽管唐代、两宋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出现了一波接一波的高峰,白银在中国货币流通中也确实出现了地位的上升,但特别的是,中国在银本位尚未确立的情况下,直接在铜本位基础上建立了纸币制度,而且在纸币诞生后约200年后,中国就建立了全国性的不兑现的纯纸币制度,相比较西方,中国等于是从低于银本位的本位制度下直接越过了金银本位而过渡到了国家信用的纸币阶段。
中国古代货币史萧清读后感

《嘿,读〈中国古代货币史萧清〉有感》嘿,你知道不?我最近看了一本叫《中国古代货币史萧清》的书,可有意思了。
有一天,我和阿强、小美一起在图书馆瞎逛。
我突然看到这本书,就拿起来翻了翻。
嘿,这一翻可不得了,里面的内容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
我赶紧把书拿到阿强和小美面前,说:“嘿,你们看这本书,讲中国古代货币史的。
” 阿强皱着眉头说:“货币史?听起来好无聊哦。
” 小美也有点怀疑:“真的好看吗?”我就开始给他们讲书里的内容。
我说:“你们知道不?古代的货币可有意思了。
有贝壳、铜钱、银子啥的。
” 阿强眼睛一亮:“嘿,贝壳也能当钱?” 小美也好奇地问:“那他们怎么用贝壳买东西呀?”我笑着说:“书里说啊,古代人觉得贝壳很漂亮,又很难得到,所以就拿来当钱用了。
他们用贝壳换吃的、穿的,可好玩了。
” 阿强说:“哇,那要是我有好多贝壳,我不就成大富翁了。
” 小美笑着说:“哈哈,你就做梦吧。
”我们又聊到了铜钱。
我说:“铜钱圆圆的,中间有个方孔。
你们知道为啥要有个方孔不?” 阿强摇摇头,小美也一脸茫然。
我得意地说:“书里说啊,这样方便用绳子穿起来,携带方便。
而且铜钱上还有字呢,有的写着‘康熙通宝’,有的写着‘乾隆通宝’。
” 阿强说:“嘿,那这些铜钱现在肯定很值钱吧。
” 小美说:“是呀,要是我们有几个就好了。
”正说着呢,旁边来了一个老爷爷。
老爷爷听到我们的谈话,笑着说:“你们这些孩子,对古代货币还挺感兴趣。
” 我们就和老爷爷聊了起来。
老爷爷给我们讲了他小时候见过的铜钱和银子。
他说:“那时候啊,铜钱和银子还在流通呢。
我记得我爷爷用一个铜钱给我买了一块糖。
” 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嘿,通过看这本书和和老爷爷聊天,我对中国古代货币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以后我们肯定还会想起这本书,也会继续探索古代货币的奥秘呢。
嘿嘿,期待一下吧。
就像一开始被这本书吸引一样,现在我们也带着满满的好奇和期待,盼着能发现更多关于中国古代的有趣故事。
货币的历史变迁与社会进步币缘论货币的演化读后感

货币的历史变迁与社会进步币缘论货币的演化读后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货币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经济交易的媒介,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通过阅读《币缘论货币的演化》一书,我深刻认识到货币的历史变迁与社会进步之间的紧密联系。
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原始社会,当时人们以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贸易。
然而,这种直接交换方式存在诸多不便,交换双方必须有需要对方的物品,并且价值必须相等。
而且,物物交换存在分割不便、可携带性差等问题,限制了经济活动的发展。
于是,人们开始探索以一种共同接受的媒介来进行交换,这就是货币的诞生。
《币缘论货币的演化》一书深入解析了货币的演化过程,从最早的商品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和电子货币的出现,每一次形式的改变都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
我被书中详实的历史事实所震撼,也被作者对货币发展的独到见解所启发。
在古代,人们逐渐将商品作为货币进行交换,例如贝壳、兽牙、琥珀等。
这种商品货币不仅便于携带,还能够保存价值,为经济活动的进行提供了便利。
然而,商品货币的使用受到地理环境和资源的限制,而且价值容易受到市场供需关系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金属货币应运而生。
金属货币的出现,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金属货币具有普遍接受性、可以分割、易于保存等特点,成为广大人民交换价值的媒介。
同时,金属货币也催生了各个国家的货币体系,推动了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金属货币的质地和含金量成为了货币价值的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纸币作为一种方便替代品逐渐被广泛使用。
纸币是基于信用的货币形式,通过政府机构的背书,具备了货币的法定地位。
纸币的出现不仅提高了货币发行和流通的效率,也为国家人民带来了更为方便的经济生活。
然而,纸币的价值依赖于信用和法定的约束,一旦信用破产或者超发,将会对社会经济造成重大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货币成为了新的趋势。
电子货币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虚拟货币形式,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支付和结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彭信威先生《中国货币史》有感
由于本科阶段学习的是金融学专业,我对金融史从一开始就有浓厚的兴趣,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我有幸选修了刘老师的金融史课程,但由于本学期个人及家庭的一些特殊问题,未能参与正常的课程学习,内心自觉有愧于吾师,在此深表歉意!
在这一学期,除阅读了一些纯经济学的理论著作之外,在金融史方面我还拜读了彭信威先生的作品——《中国货币史》,在初步阅读之后,对于彭先生,除了佩服他的满腹才情外,我还十分敬仰他性格里的倔强与坚强。
民国初期,随着帝制的废除,方孔铜钱结束了它的流通历史。
生活于江西省安福县西乡农家的彭信威正是不懂世事的年龄,父母和祖父母讲述的一个个关于铜钱的故事使他对铜钱产生了强烈兴趣,开始收集铜钱。
童年时代萌发的兴趣和集钱活动最终使彭信威建立了一座中国货币史研究的里程碑。
彭信威在走出江西农村后,先后留学日本高等师范学校和英国伦敦大学。
归国后,在复旦大学任教,担任《和平日报》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出席了第一届联合国大会。
他还出任过香港中国银行襄理之职。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社科院任教授之职。
对中国货币文化的热爱与痴情,使他节衣缩食,几乎把全部收入用于收集钱币实物,以从事中国货币史的研究。
尽管如此,他所买到的钱币实物也不是很多。
因此,有学者说,彭信威研究货币,但不收藏货币。
实际情况是,他虽然想尽量多收集一些钱币实物以供研究之用,但无财力像大收藏家那样去收藏大量货币。
由于他的人品有口皆碑,他成了上海大收藏家罗伯昭等人的挚友,并从他们那里获得了研究中国货币史的诸多方便条件。
总的来说,彭先生的前半生的大部分时间,为写货币史作准备,后半生则是专心撰述。
六十一万字的《中国货币史》,是从一九四三年着手,历时凡十载,其间数次易稿,至一九五四年方始初版面世。
此后三年中,作者对全书做过一次大幅度修改,压缩十一万字,一九五八年出版第二版本。
至一九六二年,又完成生前最后一次的七十七万字的增订稿工作,即一九六五年三版《中国货币史》的底本。
从初版问世,到完成最后一次的修订稿,八年间三易稿,其治学勤奋与一丝不苟精神以至如此。
此书几经修订,全书结构并无变动,三种版本均为八章二十四节,只是对某些章节子目做了一些调整,基本观点一脉相承,显示出彭氏的
学术思想和方法论的前后一致性。
他将历代货币制度、货币购买力、物价、货币理论、货币史、钱币学、信用机关等类内容,组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是对中国货币史总体设计上的创制。
全书不仅以体例谨严和征引文献资料丰富见胜,而且重视钱币实物和考古资料,对国外货币史事也时作比较引述,故此书特点是说理辨义性很强。
试举三事为例:
(一)过去的货币专史,重视实物图录的甚少,而钱币学家的著录,又往往不问货币史研究的成果,存在两相脱离现象。
唯彭著《中国货币史》初版,收货币图版九十一幅之多,及至第三版增到一百二十二幅图版,均按货币原大影印。
在同一类著作中,鲜有大量采用图版的,自彭先生开图文并重风气之先,在货币史研究领域中堪称是一次有意义的突破,也是他强调文献与实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的一个范例。
(二)书类例统一明确,各章节内容充实而相互关联,浑然一体,但如分析开来,各自独立成篇。
设使依类相从选辑编次,便可成为简编专史。
河南省钱币学会尝从第三版《中国货币史》中,辑出历代钱币学专文六篇,编印为中国钱币学简史性质的专集,颇受读者欢迎。
举此可知,即就推广钱币学知识而论,其贡献也是很大的。
(三)史称金章宗铸过承安宝货银币,往昔没有实物流传下来,《古泉汇》也说未见过,而在旧谱中则有大如折三承安宝货圆钱样,前人多已论为赝品,可能是乾嘉间旧作。
别有小形圆钱,也是后铸,当是依史文杜造出来的。
鉴于旧谱伪品杂出,难免有岐说。
然则,信威先生早在黑龙江省发现承安宝货银艇实物之前二十年,已作出如下精审论断:
章宗承安二年(公元一一九七年,南宋宁宗庆元二年)铸造承安宝货银锭,自一两到十两,分为五等,每两折钱二贯。
···不过承安宝货没有实物遗留下来,钱币学家和收藏家所见过的承安宝货,都是铜钱,而且是方孔钱。
史书虽没有说明它的形制,实际上恐怕是挺形。
所以铜钱系假造出来的。
如果当时确有铜钱的铸造,那就同天兴宝会铜钱的性质差不多。
1
此据翁树培《古泉汇考》转引《敬斋泛说》中,有“金道陵承安中,以白金一两铸作小银锭,直二缗”一说而得出的结论。
这一论点不仅与《金史》之说相
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三版(1965年版),第550页
合,且从一九八一年黑龙江省发现契文“承安宝货壹两半”银挺得到验证,实物铭文并可补史书缺略。
其研读史文之审懊,非同一般。
彭信威曾发誓:《中国货币史》一天不出版,就一天不结婚。
1954年,《中国货币史》终于在上海付梓问世。
但是,在彭信威看来,他的中国货币史专著的出版绝非工作的结束,而是这项研究工作的新起点。
所以,第一版问世后,他又用10年时间不断补充校正他的专著。
195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货币史》的第二版(修订补充版),1965年出版了第三版(第二次修订补充版)。
《中国货币史》第三版出版后的第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由于第三版精装本的封面是黑色的,这部巨著被打成“大毒草”,彭信威也因此成了“反动学术权威”,惨遭迫害,于1967年永远告别了他所热爱的中国货币史学术研究事业。
关于这位为中国货币史和中国钱币学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工作的学者的生平资料,目前能够找到的非常之少。
难怪彭著《中国货币史》英译本的译者卡普兰说:除了作者在前言中自述的情况之外,译者对作者本人及其著述的其他情况一无所知。
总之,彭先生的《中国货币史》优点甚多,多年来在学界享有盛誉,并且其影响范围远超其具体学界之外,成为普通大众喜闻乐读的学术精品。
然而此书也不是说毫无缺点,如有些引述是采用转引资料,没有见到原书,难免未尽详实。
而作为一本篇幅如此之大的作品,一点瑕疵是可以谅解的,这并不能遮盖彭先生本人及其作品的耀眼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