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四种纪日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包括神纪、辰纪、王纪和历纪。
神纪是以神话故事为纪年标准,也是最古老的一种纪年法。
神纪
起源于中国史前时代,主要采用中国神话中的神仙人物的诞生、死亡、战争和奇迹作为纪年标准。
神纪以夏商周三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共工、巫后、女娲、大禹、炎帝、伏羲等七位神仙为纪年依据。
辰纪是以天文现象为纪年标准,是古代中国使用最长久的一种纪
年法。
辰纪起源于中国古法文明,主要采用十二地支配十天干方式,
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
按六十甲子循环来表达时间。
王纪是以为王统治的时间为纪年依据,也是学者学习史料研究的
主要纪年法。
王纪是中国最早的一种纪年法,起源于中国夏朝建立,
它以统治的朝代和皇帝的先后为纪年标准,直到清朝末年,才在统一
纪年法方面逐渐被历纪所取代。
历纪则是以公历为纪年标准,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与其他国家
同步公历后,得到发展并普及。
历纪不仅把时间分解为天、月、年,
而且把年又分解为日、月、时,这种精确的纪年法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也是世界上流行的纪年法之一。
古代纪年月日法

古代纪年月日法
(1)年号纪年法:由汉武帝开始有年号。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等。
例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
也可以用来纪日。
纪年,例如,丁卯三月;纪日,例如,是月丁未。
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例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简便的干支纪年推算法
公元年÷10,余数-3,得数为天干;
公元年÷12,余数-3,得数为地支。
例如1999年,1999÷10,余数为9,9-3=6,天干为已;1999÷12,余数为7,7-3=4,地支为卯,1999年就是已卯年。
如果余数小于3,加上一个除数再减3。
例如2001年,2001÷10,余数是1,加上10等于11,11-3=8,天干为辛;2001÷12,余数是9,9-3=6,地支为巳,2001年就是辛巳年。
如果余数-3得0,就是天干或地支的最末一位。
例如1995年,1995÷10,余数为5,5-3=2,天干为乙;1995÷12,余数为3,3-3=0,地支为亥,1995年就是乙亥年。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是:灵芝纪年法、紫府纪年法、孔子纪年
法和元嘉纪年法。
1、灵芝纪年法:是周代的一种时间统计方法,它的出发点是“万
物之始以灵芝孕生”,以此为依据,将一年划分成十二个月,每月有
三十日,因此一年为三百六十日。
它以灵芝的升降为依据,划分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大满12个节气,然后统计时间,纪年这一法,一直延续到了汉代,甚至到了隋代都在使用。
2、紫府纪年法:是先秦时期的一种纪年法,它以紫府为起点,以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端的节气作为今年的开始,纪年这一法用
的也挺多,出现在《史记》、《春秋》里多次,甚至汉代仰太郎时期
也有使用的记录。
3、孔子纪年法:是孔子为了记录历史建立的一种纪年方法,就是
以孔子诞生曰为一年的起点,然后以后每一年都根据孔子去世曰来累加,比如说孔子去世曰是公元前5,那么公元前4就是孔子诞生曰,到
公元前1就是孔子去世曰,这一法也一直延续到了汉代,曹植用这个
纪年法来记载他的传记《曹植传》。
4、元嘉纪年法:是汉代所确立的纪年法,它以建元年为一年的纪元,以后每一年都根据建元年来累加,比如说建元公元前1年,以后
就是公元前,以后每一年都是+1,到公元后也是+1,这就是元嘉纪年法,它在唐代出现,并在宋明元代大行其道,可以说是漫长的时间里
一直经久不衰的纪年法,直到明代都在使用。
古代纪年记月记日的方法

古代纪年记月记日的方法
古代纪年、记月、记日的方法如下:
1、纪年法:包括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是由汉武帝开始有年号,后来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元年为第一年,依次类推。
干支纪年法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组合,六十年一个循环来纪年。
2、纪月法:通常是以地支来纪月,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以此类推。
3、纪日法:包括天干纪日法和干支纪日法。
天干纪日法是用甲、乙、丙、丁等十个字来纪日。
干支纪日法是用天干和地支依次组合来纪日,现已发现,我国从殷商时代就开始用干支纪日,而且从未间断。
4、纪时法:一天之内的纪时法主要有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晚、暮、昏等。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纪年法是指古代人们为了对历史时间事件进行编排,用一定
的计算方式来命名各个纪元,以便便于记忆和传承。
中国古代纪年法
大体分为以下四种:
1. 秦始皇纪元:秦始皇即项羽,他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之
后开始应用以自己名字作为纪年法的秦始皇纪元,根据“汉成帝元始
三年”纪年,算起公元前221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把一个
朝代的统治者名字用来作为纪年法的示例。
2. 天文纪年:这一纪年法以天文历数来作为计算年份的基准,相
信是古代最早使用的一种纪年法,唐朝以后,太历一般用作散文诗歌、正式文献记载当时历代帝王的年号,以及政事文书使用,一直沿用至
清末。
3. 郑和纪元:中国大明郑和七下西洋,一般以公元1405年郑和
出发海上丝绸之路为开始,称郑和纪元,持续到郑和死亡时间作为终点,一般将其定义为公元1435年。
4. 立春纪年:立春纪年是以立春第一日为一年的春秋节气,是中
国古代最为常用的一种纪年法,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之前的一日为立春,从这一天记载了发生的时间,立春作为元旦纪年,以立春纪元纪
年的历史年份,从汉朝时期一直沿用到清朝时期。
古代纪年、月、日、天、时法

纪年法中国农历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
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
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 戊辰6.已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 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已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已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已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已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已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这六十对干支,天干经六个循环,地支经五个循环正好是六十,就叫做“六十干支”。
按照这样的顺序每年用一对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环,叫做“六十花甲子”。
如1989年是已巳年,1990是庚午年;从1984年的甲子年,到2044年又是甲子年。
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做“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干支农历纪月法自商代历法开始,将每年的第一个月的地支定为寅,称为“正月建寅”,以后各月按地支顺序类推。
正月天干的计算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
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
例如:2006年为丙戌年,其正月为庚寅,二月为辛卯,三月为壬辰,余类推。
干支纪日法甲子为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
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我国古代四种纪日法

我国古代四种纪日法
导读:
“此七月望日事也”――《祭妹文》
“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与妻书》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梅花岭记》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项脊轩志》…‘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即农历六月九日;
“是月丁未”――《登泰山记》,指这个月的十八日。
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
如
“子卯不乐”――《礼记・檀弓》,“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登泰山记》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是:编年史法、元年史法、神灵纪年法和
日新纪年法。
一、编年史法:又称“秦年史书”,是古代中国最为普遍采用的
纪年法。
它将历史按照君主历任的先后顺序分成一个又一个的时期,
每一个时期以该时期的君主为起点,分别以阳历为基准,以某个特定
时间点(如此君即位/死亡/迁都等)为0年,然后开始计算编年史法,每经过一年,以此君的年号+1,成为当年的年号。
它具有传承古老,
记录历史明确的优点。
二、元年史法:是指以元年作为计算起始点,根据公元纪年,一
直连续计算到现在的纪年法,比如汉朝“元年”从公元前202年开始,汉武帝即位的那一年就是汉朝元年,故到现在汉朝已有2118年之久了。
它与编年史法不同的是,它经常会出现朝代之间出现“拉锯”的现象,比如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时期也是使用元年史法。
三、神灵纪年法:是指以天王或者神灵的年号作为纪年标准,如
留神令(也叫神令)就是以神武帝纪年为基准,自神武帝即天命之始起,计算到现在的纪年法。
神灵纪年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年号观念
较为重要,在早期的民间尤其有浓厚的宗教和神话色彩。
最后一种是日新纪年法,也叫“纪元”。
它在中国古代可以追溯
到西汉时期,开始以某种特定的日期作为“元年”,以此以后每一年
经过365.24天,就会普遍延伸出一个新的年号来,以此类推,每当满
一个“纪”,就会又以此日子为“元年”,如此往复运算,逐渐形成
日新纪年法。
它对历史的记录比较准确,也比较方便,一般古代文献
中均有所提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四种纪日法
我国古代四种纪日法
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如
“此七月望日事也”——《祭妹文》
“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与妻书》
序数纪日法。
如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梅花岭记》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项脊轩志》…‘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干支纪日法。
如
“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
’’——《殽之战》“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即农历六月九日;
“是月丁未”——《登泰山记》,指这个月的十八日。
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
如
”子卯不乐”——《礼记·檀弓》,“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如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登泰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