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兽医临床病理学血液学检验(第二章)

酸性定
向细胞能促进E生成素的产生;此外, 敏感化了
(3 ) N—Neutrophil
功 能:
Leukocyte
① 具有吞噬和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对二个过程起作用: 一是对纤维蛋白原和补体、复合物的细胞外 消化过程; 二是刺激产生炎症介质过程。 ② 在某些病理发生过程中起作用 如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性肾炎等。
功能: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一般认为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是诱 生炎症介导物的源泉,是产生肝素和血浆 脂蛋白激活剂的唯一场所。
动力学: B在大多数动物体内是稀少的,而某些几 乎没有组织肥大细胞的动物则具有较多的B。 肥大细胞并非从B衍生而来,而是来源于骨髓 中的所谓“持续细胞”。 B在骨髓中总是和N同时相伴产生,然而B 在骨髓中的贮存却是很少见的。
1.1.5
贫血的特征
① 失血性贫血 急性 有出血灶或隐性出血或多部位出血,指示血液凝固 异常;动物可能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PCV、RBC、 Hb等均下降。 慢性
①
缓慢发生,不会出现低血容量血症;PCV值小于正常 值的低限;再先性反应与低血浆蛋白血症的强度不如 急性失血明显,可能出现持续性血小板增多症。
噬和杀菌特性与N相似,但对细菌则不具有保 护性抗感染的能力。
动力学:
在骨髓中E的产生过程和N相类似, 的淋巴细胞对此也有作用。
在骨髓中贮存的E是很少的,E随干细胞数量 的增加而增加,在骨髓中存在的时间比N短,在血 液中保留的时间也很短,一般为数分钟至数小时。 E主要存在于边缘池中,只有极少的再循环现 象。
若 >1.2,即为高色素性贫性,说明每 个RBC携带Hb多; <0.8,即为低色素性贫性,说明每 个RBC携带Hb少; 高色素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低色素性贫血——出血性贫血。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检验讲义第二章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第二章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二、造血干细胞分化与调控三、血细胞的增殖发育与成熟四、细胞凋亡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大纲要点>1.胚胎期造血特点2.出生后造血器官(1)骨髓造血(2)淋巴器官造血(3)髓外造血3.造血微环境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血。
1.胚胎期造血胚胎期可相继分成三个不同的造血期。
(1)中胚叶造血期:此期造血大约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开始,到人胚第9周时止。
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称血岛。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卵黄囊血岛的形成(2)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6周,至胚胎第5个月逐渐退化。
肝脏造血的发生是由卵黄囊血岛产生的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迁移到肝脏后种植到肝脏而引起造血的。
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3)骨髓造血期:在胚胎第3个月长骨骨髓内已开始造血,随胚胎发育,骨髓造血日趋发育。
第8个月时,骨髓造血已高度发育,髓腔中呈现密集的造血细胞灶且各系造血细胞均可见到,缺乏脂肪,这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从此肝、脾造血功能减退,骨髓造血迅速增加。
胚胎时三个造血阶段不是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替此消彼长的,各类血细胞形成的顺序分别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2.出生后造血器官(1)骨髓造血:出生后在正常情况下,骨髓是唯一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是有活跃造血功能的骨髓。
从出生至4岁,全身骨髓的髓腔内均为红骨髓。
5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红骨髓脂肪化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发展。
至18岁时,红骨髓仅存在于扁平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如颅骨、胸骨、脊椎骨、肋骨、髂骨以及肱骨和股骨的近心端。
脂肪化的骨髓称为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
健康成人黄骨髓约占骨髓总量的50%。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一、选择题A型题1.血细胞由原始向成熟发育演变规律不正确的是A.胞体由大到小B.巨核细胞由小到大C.核染色质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D.胞浆由少到多E.胞质内颗粒从无到有2.人体内具有多项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是A.红系祖细胞B.造血干细胞C.粒系祖细胞D.巨核系祖细胞XXX祖细胞3.成人在正常情况下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唯一器官是:A.肝脏B.脾脏C.骨髓D.胸腺E.淋巴结4.关于造血祖细胞下述哪项是正确的A.具有多项分化能力B. CD34+ CD38-C. CD34+ Lin-D.分化能力较局限E.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5.胚胎期造血下列错误的选项是A.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后的造血中央B.肝脏造血是由卵黄囊血岛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肝脏而引起的C胚胎第五个月以后骨髓成为造血中心D.淋巴结不参与胚胎期造血E.胎肝的造血干细胞经血流入脾,在此增殖、分化和发育6.参与造血正向调控的细胞因子是A.干细胞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B.干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C.干细胞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D.集落刺激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E.干细胞因子和干扰素7.正常成人骨髓造血分布区域下列不符合的是A.胸骨B.肋骨C.下肢股骨远心端D.脊椎骨E.颅骨X型题8.关于红骨髓下列正确的选项是A.含大量发育的各阶段血细胞而呈现红色B. 18岁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骨的近心端C.红骨髓约各占骨髓总量的50%左右D.红骨髓是脂肪化的骨髓E.在正常情况下不再参与造血,但仍保留造血潜能9.血细胞分化是指A.分化进程是不成逆的B.盘据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C.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D.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转变为具有新功能细胞的过程E.分化后的新细胞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10.造血干细胞出现的外表标记是A. Lin-B. CD38+C. CD38-D. CD34-E. CD34+11.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是A.对称分裂能力B.高度自我更新能力C.定向分化能力D.多向分化能力E.有明显的形态特征12.造血微环境包括:A.网状细胞B.造血细胞C.基质细胞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D.骨髓微血管系统E.造血岛13.胚胎期参与造血的器官有:A.骨髓B.肝脏C.胸腺D.脾脏E.淋逢迎14髓外造血可发生在下述哪些情况:A.婴幼儿严重贫血B.急性再障C.骨髓硬化症D.严重感染E.血友病二、名词说明1.造血祖细胞2.血细胞分化3.髓外造血4.造血器官三、问答题1.试述造血微情况的作用。
第二章 造血基础理论

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
1.造血微环境的作用.造血微环境主要由骨髓微血管系统、骨髓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各种细胞因子、骨髓神经等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
造血细胞定居在在适宜的造血微环境后,在各种调控因素的作用下,完成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等过程。
2 .试述造血干细胞的概念和特征.造血干细胞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辩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研究认为造血干细胞具有以下一般特征:①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也称自我维持,正常造血干细胞进行不对称有丝分裂,一个干细胞进行分裂所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只有一个分化为早期造血祖细胞,而另一个子细胞则保持干细胞的全部特性不变,这种不对称性分裂使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始终维持在一定水平;②多向分化能力,在体内多种调控因子的作用下,造血干细胞可分化形成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和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的祖细胞。
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34是与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密切相关的一个阶段特异性抗原,是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分离纯化的主要标志,主要存在于幼稚的造血干细胞/祖细胞,部分骨髓基质细胞和少量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Thy-1(CD w90)在早期造血细胞表面表达,目前认为是比CD34分子出现更早的HSC表面表达,是除CD34以外造血干细胞表面又一抗原标志。
在CD34+细胞群中,有99%同时表达CD38-,CD38抗原是造血干细胞向多系定向分化抗原,随分化过程其表达水平增高。
干细胞因子(c-kit)受体,广泛分布于造血细胞群中,c-kit的配体SCF在造血干细胞的生存和增殖中起重要作用,约60%~75%的人类CD34+造血细胞同时表达c-kit受体。
除上述表面分化抗原,还有其他一些抗原在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呈现,如干细胞抗原(Scal)、AC133抗原等。
第三章造血细胞检验方法1、骨髓穿刺有哪些注意事项,怎样判断骨髓取材是否成功.㈠穿刺过程中应注意: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骨髓感染;2、初诊病人治疗前进行;3、死亡病例需要作骨髓检查时一般要在半小时内进行;4、抽取骨髓液时,量不宜过多,一般以小于0.2ml 为宜;5、某些疾病须进行多部位穿刺和特定部位穿刺,以提高诊断率。
第二章 造血检验

第二篇造血检验一、选择题单选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 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人体最早的造血器官是(A)(易)A、卵黄囊B、肝脏C、脾脏D、骨髓E、胸腺2.人体出生后的造血器官主要是(D)(易)A、卵黄囊B、肝脏C、脾脏D、骨髓E、胸腺3.下列那项说法不符合胸腺生理功能(E)(中)A、造血功能B、储血功能C、滤血功能D、免疫反应E、产生淋巴细胞4.3~6个月的胚胎主要造血器官是(B)(中)A、卵黄囊B、肝脏C、脾脏D、骨髓E、胸腺5.胚胎期造血始于(A)(中)A、胚胎第3~4周B、胚胎第5周C、胚胎第8周D、胚胎第10周E、胚胎第16周6.人体内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是(C)(易)A、红系祖细胞B、粒系祖细胞C、造血干细胞D、巨核系祖细胞E、T淋巴系祖细胞7.下列对造血多能干细胞发生作用的造血生长因子为(B)(难)A、EPOB、IL-3C、G-CSFD、M-CSFE、Meg-CSF8.下列物质中对骨髓所有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都有调控作用的是(E)(难)A、G-CSFB、IL-2C、IL-3D、IL-4E、IL-69.不具备有丝分裂能力的细胞是(D)(中)A、原始粒细胞B、早幼粒细胞C、中幼粒细胞D、晚幼粒细胞E、粒系祖细胞10.下列哪项是造血干细胞和早期细胞的分化抗原是(D)(中)A、MPOB、CD3C、CD13D、CD34E、CD4111.下列哪项不是B淋巴细胞的免疫标志(D)(中)A、CD10B、CD19C、CD22D、CD68E、HLA-DR12.骨髓干细胞不产生下列哪项(C)(难)A、CFU-EB、FU-EoC、CFU-TLD、CFU-GME、CFU-Meg13.在接触抗原后,T和B淋巴细胞增殖的主要场所是(A)(中)A、脾和淋巴结B、肝和淋巴结C、淋巴结D、骨髓和淋巴结E、卵黄囊和淋巴结14.下列因子中不具有正向调节造血作用的是(C)(难)A、干细胞因子B、集落刺激因子C、乳酸铁蛋白D、Fame样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E、白细胞介素15.下列关于造血祖细胞培养的临床应用,叙述错误的是(C)(难)A、PNH时,CFU-E和CFU-GM集落数均减低B、巨幼细胞贫血时,CFU-GM集落数正常或增高C、缺铁性贫血时,CFU-E和CFU-GM集落数均减低D、再生障碍性贫血时,BFU、CFU-E和CFU-GM集落数均减低E、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时,CFU-E的集落明显减低,而CFU-GM集落数常正常。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第一章绪论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综合临床学科。
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Clinical hematology and hematologyexaminations)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
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2。
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
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4.血岛:人胚第二周末时,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成为血岛。
5.妊娠月数造血部位图(记住)出生前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卵子受精后逐渐分为内、中、外三个胚层,造血细胞均发生于中胚层;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的转移可将出生前造血分为三个阶段。
①卵黄囊造血期最早,人胚第2周末;主要生成RBC(第3周开始),肯定不生成Lc,粒c 不确定。
第一代幼稚RBC,第二代幼稚RBC。
②肝造血期肝脏造血9—24周,肝造血的干细胞是由卵黄囊迁移来的;以RBC为主,肯定不生成Lc,有粒c,巨核c。
脾脏造血始于第3个月;早期以RBC和粒c为主,第5个月有Lc生成,出生后成为终生制造Lc的场所。
造血细胞检验 ppt课件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对于实在难以确定类型的细胞,可列入“分类 不明细胞”,出现较多时,可通过电镜、细胞化 学染色、免疫学等方法鉴别。
血细胞的形态受涂片制备和染色的影响较大, 在识别细胞时须与同一张涂片上的其他细胞比较, 切不可把单个细胞孤立起来,或机械地与图谱上 典型的细胞进行比较,应根据细胞各方面的特征 全面综合分析,不可单凭个别特征下结论。
24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25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四)中幼红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鉴别
26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中幼红细胞
淋巴细胞
27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五)形态上不典型细胞的划分 造血细胞的发育是连续不断的过程,其阶段划
分是人为的,可见到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 型”细胞。
③注射2%的普鲁卡因1~2m1,麻醉局部皮肤、皮下 组织并深至骨膜,揉摩注射处,使药液扩大麻醉范围。
37
二、标本采集
④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将穿刺部位的皮肤压紧固定,右手 持穿刺针与骨棘面垂直,旋转刺入髂后上棘,达骨髓腔时 有空松感,深度约为针头达骨膜后再刺入l cm左右。
⑤拔出针芯,接l0 ml干燥注射器,轻轻负压抽取,抽 取骨髓液不超过0.2ml,立即置载玻片上,并涂片。
30
第二节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象 检查
31
一、概述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包括贫血、出血、白血病; 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伴有幼稚细胞、考虑血液
寄生虫病(如黑热病、疟疾等)、骨髓转移瘤和异常蛋白 血症等;
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恶 病质。 凡遇上述情况之一,都可进行骨髓穿刺,以前三种最为常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体积较大的特殊细胞多在片尾和边缘。
6.涂片制成后,应在空气中快速摇动或扇干,不能用火烤。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三、骨髓涂片、染色及其质量保证
7.骨髓中有核细胞较多,涂片固定和染色时间 较血涂片稍长,以保证幼稚细胞着色均匀,结构清
晰。染色时间的长短与气温、染料的性质有关。
8.若染色太浅,可于涂片干燥后重染;染色过深
10~18微米, 圆形规则 天蓝色,透明,有核 周淡染区
原始单核细胞
15~20微米, 圆形或不规则形, 有伪足样突起 灰蓝色,不透明
核型
染色质 核膜 核仁
圆形或椭圆形
细致的砂粒状,平坦 ,如薄纱 不清楚 2~5个,较小,清晰
圆形或椭圆形
颗粒状,稍粗 核膜浓厚,界限不清 1~2个,小而明显
圆形或不规则形, 有折叠纤细网状
纤细网状 不清楚 1~3个,大而清晰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原始淋巴细胞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核细胞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的鉴别
单核细胞
胞体 胞浆 圆形或不规则形,可 见伪足 灰蓝,半透明,含无 数散在粉尘样嗜天青 颗粒,有时可见空泡 不规则,可呈肾形、 马蹄形、S形或分叶形 ,有明显的扭曲、折 叠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二、标本采集
3.多部位穿刺可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如慢
性再障、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多发性骨髓瘤、转移
癌等宜在X线检查发现有病变或有骨压痛的部位穿刺, 可提高阳性率。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二、标本采集
(四)干抽
干抽(dry tap)是指非技术操作或穿刺不 当而抽不出骨髓液或只抽到少量血液。常见于: 1.原发性和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症。 2.骨髓极度增生,细胞过于紧密结实,如白 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骨髓增生减低,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4.肿瘤骨髓浸润,包括恶性淋巴瘤、多发性 骨髓瘤、骨髓转移癌。
或有沉淀物,可滴加甲醇数滴,稍停后冲洗。
9.制备的骨髓涂片宜全部送检,供染色选择、血 细胞化学染色或会诊用,送骨髓涂片的同时最好送 血涂片。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一、骨髓细胞形态演变规律
4.核染色质及核仁 是衡量血细胞是否处于原
始和幼稚阶段的重要指标之一。
5.核染色质 6.核膜 7.核仁 由疏松、细致到粗糙、紧密,并
浓缩成块,甚至脱核(红系)
一般由不清楚到清楚。 由清晰到模糊,最后消失。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一、骨髓细胞形态演变规律
(三)细胞质
1.胞质量 由少逐渐增多,但淋巴细胞系例 外。 2.胞质颜色 从深蓝色逐渐变成淡蓝或淡 红色(粉红色),淋巴细胞仍保持淡蓝色(嗜 碱性)。
粒细胞比原始粒细胞略大。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一、骨髓细胞形态演变规律 (二)细胞核
1.大小 由小变大。 2.核形 由圆形或卵圆形逐渐变为凹陷,甚至 细胞核一般由大变小,但巨核细胞
分叶(粒细胞、巨核细胞),但淋巴细胞和浆细
胞变化不明显,成熟红细胞核消失。
3.核质比例
一般由大逐渐变小。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凡遇上述情况之一,都可进行骨髓穿刺,以前三种最为常见。
一、概述
2.禁忌证
严重出血的血友病患者,禁忌作骨髓穿刺; 晚期孕妇慎做; 小儿及不合作者不宜作胸骨穿刺。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一、概述
明确性诊断
符合性诊断
临床应用 提示性诊断
排除性诊断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二、标本采集
(一)骨髓取材的部位
首选髂骨,其次是胸骨、棘突 。由于胸骨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二、标本采集
④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将穿刺部位的皮肤压紧固定,右 手持穿刺针与骨棘面垂直,旋转刺入髂后上棘,达骨髓腔
时有空松感,深度约为针头达骨膜后再刺入l cm左右。
⑤拔出针芯,接l0 ml干燥注射器,轻轻负压抽取,抽 取骨髓液不超过0.2ml,立即臵载玻片上,并涂片。 ⑥必要时再取骨髓液0.5~2m1,臵肝素抗凝管内,作 有核细胞计数等项检查。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二、标本采集
取材失败
⑴ 部分稀释:骨髓有核细胞减少,成熟细 胞比例增加。 ⑵ 完全稀释:无骨髓成分,与血片一样。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二、标本采集
(三) 标本采集的质量保证
骨髓穿刺一般由临床医生操作,其注意事项如下: 1.严格无菌,预防感染。初诊患者于治疗前作骨髓穿刺 以明确诊断。死亡病例需检查时,应在死亡半小时内 进行。 2.抽吸骨髓液时动作要缓慢,吸取量以0.1~0.2m1为宜, 抽吸骨髓液用力过大、过快,易使骨髓抽吸量过多 (>0.2m1)造成稀释。需做有核细胞计数、细菌培养、 造血细胞培养、红斑狼疮细胞检查时,再抽吸0.5~ 2.0 m1骨髓液肝素抗凝送检。
液浓稠,推片时角度要略小,速度要慢,涂片过
厚可影响细胞形态观察。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三、骨髓涂片、染色及其质量保证
骨髓涂片和染色的注意事项:
1.载玻片要洁净。 2.推玻片与载玻片之间成30°角为宜,角度越小,推片速 度越慢,骨髓涂片越薄。 3.抽取骨髓液后应立即制备骨髓涂片。选择含骨髓小粒多 的标本作涂片效果更佳。 4.涂片一般不用抗凝剂。
骨髓中有许多相似的细胞,分类时存在着一 定困难,在熟练掌握各种细胞形态的基础上,重 点把握它们的区别要点,才能正确划分其归属。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一)原始粒细胞与原始红细胞的鉴别 原始粒细胞 胞体 胞浆 10~18微米 透明,天蓝色 原始红细胞 15~20微米,可见瘤状突起 不透名,深蓝色,有油画感 ,核周有淡染区 粗颗粒状,不均匀 清楚 1~2个,较大,界限不清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第二节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概述 骨髓象分 析
标本采集
骨髓象 检查
正常骨髓 象 骨髓细胞 检查 骨髓涂片 染色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一、概述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包括贫血、出血、白血病;
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伴有幼稚细胞、考虑血液
寄生虫病(如黑热病、疟疾等)、骨髓转移瘤和异常蛋白 血症等; 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恶 病质。
胞核
圆形,居中
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位
粗密成块,如打 呈大块状,块与 极粗密,凝成大块,似 碎的墨砚,中间 块之间无明显界 染色质 车轮状,中间有明显空 有明显空隙,无 限,有均匀光滑 隙,有色泽 色泽 感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中幼红细胞 淋巴细胞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一、骨髓细胞形态演变规律
3.胞质颗粒 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粒细胞
系的颗粒由非特异性到特异性,可分为嗜酸性、
嗜碱性、中性三种颗粒。红细胞无颗粒。
(四)核质比
一般由大变小。
一、骨髓细胞形态演变规律
原始阶段
早幼
中幼 晚幼 早幼 中幼 晚幼
粒细胞系
幼稚阶段
成熟阶段 原始阶段
红细胞系
幼稚阶段 成熟阶段 原始阶段 幼稚阶段 成熟阶段 原始阶段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细砂粒状,均 染色质 匀平坦如薄纱
核膜 核仁 不清楚 2~5个,较小 ,清晰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原始红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二)原始粒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原始单核细胞的鉴别 原始粒细胞
胞体 胞浆 10~18微米, 圆形较规则 天蓝色,透明
原始淋巴细胞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对于实在难以确定类型的细胞,可列入“分
类不明细胞”,出现较多时,可通过电镜、细胞
化学染色、免疫学等方法鉴别。 血细胞的形态受涂片制备和染色的影响较大, 在识别细胞时须与同一张涂片上的其他细胞比较, 切不可把单个细胞孤立起来,或机械地与图谱上 典型的细胞进行比较,应根据细胞各方面的特征 全面综合分析,不可单凭个别特征下结论。
穿刺有一定的危险性,故首选髂前或髂后上棘。 2岁以下小儿主张用胫骨粗隆穿刺。 必要时应多部位取材,以便全面了解骨髓的 造血情况。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二、标本采集
(二)常见骨髓穿刺部位的特点
穿刺部位 髂后上棘 髂前上棘 胸骨 特 点 此部位骨质薄,进针容易,骨髓液丰富,被血液稀释的可能性 小,故髂后上棘为临床上首选的穿刺部位 此部位骨质硬、骨髓腔小,易导致穿刺失败,所以髂前上棘常 用于翻身困难、需多部位穿刺等患者 胸骨是人体骨髓造血功能最旺盛的部位,但胸骨后有重要脏器 ,故临床上不常用。当其他常规部位穿刺取材不佳时,可考虑 胸骨穿刺,但必须由操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来做 小于2岁患者还可选择胫骨头内侧。其他还包括腰椎棘突穿刺、 定位穿刺。定位穿刺临床上常用于骨髓转移癌、浆细胞瘤等
中性中幼粒细胞
圆形,规则 淡红或淡蓝,透明,含 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 特异性中性颗粒 椭圆或一侧开始扁平, 可出现凹陷
胞核
染色质 粗网状,疏松
聚集成索块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五)形态上不典型细胞的划分
造血细胞的发育是连续不断的过程,其阶段
划分是人为的,可见到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过
渡型”细胞。 通常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发育是彼此同步的,但
有时也可能速度不同,称为“核浆发育不平衡”。
第二章 造血细胞检验
三、骨髓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一般认为无论胞核或胞质,凡出现下一阶 段特征的细胞,应归为较成熟阶段的细胞。 极难鉴别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在正 常情况下如介于浆细胞与幼稚红细胞之间的细 胞,可划分为红细胞系;介于淋巴细胞与幼稚 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在骨髓中归为红细胞系, 在外周血则归为淋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