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案设计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案设计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学目标】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速度的单位,会进行米/秒、千米/时间的单位换算。

知道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教学难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米/秒、千米/小时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从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例如我们要想尽快到达某地,坐火车就比坐汽车节省时间。

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围绕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并进行小结。

二、教学过程设计1.速度(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速度提问:甲、乙两人在平直公路上骑自行车,甲10秒前进50米,乙2秒前进8米。

怎样表示这两人骑车的快慢?要求学生利用小学学过的有关速度的知识具体回答:利用前面比较百米短跑运动员同万米长跑运动员谁运动快的方法,算出在相同时间内甲、乙车行驶的路程。

即算出它们运动的速度就可以进行比较。

甲10秒行50米,乙2行8米。

由此可知甲车运动的比乙车慢。

(相同时间用1秒、1小时都可以。

)汽车所通过的路线长度叫路程。

路程的单位是长度的单位,米或千米等。

1秒、1分、1小时叫做单位时间。

只要用物体通过的路程去除于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求出物体的速度。

知道了速度就能比较它们的快慢了。

在此基础上,给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v=s/t让学生计算出上例中甲乙两人的速度。(4)单位:米/秒;千米/时教师指出: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成的。常用的长度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单位中的分数线读作"每"。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作速度的单位。并推出:1米/秒=3.6千米/时; 千米/时=1/3.6米/秒(5)物理意义:5米/秒表示:1秒钟物体通过的路程是5米。提问: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是匀速运动吗?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答:它的运动特点是有时快,有时慢,到达中途车站时还要停下来。其特点为速度是变化的。教师指出: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这是常见的一种运动。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要求不很精确,粗略研究的情况下,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2.平均速度(1)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v=s/t例题:课本第22页例题。

3.3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教案

3.3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教案

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

2、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3、初步了解瞬时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会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减速运动过程,建立解决运动问题先画示意图明确物理过程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景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公式及,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到几个物理量?(2)常见的比较方法有哪些?(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快慢是否变化?二、引入新课观看动画:(1)田中匀速行驶的拖拉机、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2)正在降落的飞机(3)正在加速的赛车(4)被击的打出去的高尔夫球问:这些物体做什么运动?想一想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到几个物理量?常见的比较方法有哪些?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快慢是否变化?在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时,需要用到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

三、新课学习(一)平均速度(1)观看录像:公共汽车在直路上启动、加速、到站前减速、停止后乘客上下车;然后再启动前进------问:我们坐汽车由天安门去颐和园,人们对于汽车在路程中由于等红灯、乘客上下车或由于路况而车速的变化等细节是十分关心吗?人们关注的是汽车在全程中总共用了多少时间。

利用汽车经过的总路程和总时间计算出的汽车的速度应叫做什么速度?如何去理解?(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3)给出行驶的总路程和所用时间,计算汽车的平均快慢程度,给出平均速度公式。

板书:v=s/t(4)例题1:火车沿京沪线从北京站至济南全程498km,行驶4.5h,火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分析:公式的正确运用、单位正确换算.v=s/t=498km/4.5h=110.7km/h(二)瞬时速度播放动画:汽车的速度计播放动画,学生易理解,表针指数随时变化,是显示汽车在某个瞬间的速度。

3-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案

3-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案

长城中学教案
课题: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第 1 课时
主备课人:魏延平使用人: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

2、学会计算平均速度。

3、了解瞬时速度。

【导入新课】
【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一:认真阅读课本P68,2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课本上的图片思考:百米赛跑运动员、游泳运动员等,他们做的是什么运动?怎么比较每位运动员的快慢?怎样描述汽车运动的快慢?
2、怎样描述平均速度?公式是什么?
自学指导二:认真阅读课本P70瞬时速度下面的内容,3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瞬时速度?
2、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分别是什么?
【检测交流】
附:堂清检测题:
检测一: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____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检测二:运动员百米赛跑时,起跑的速度为8m/s,中途的速度是9m/s,最后的速度是10m/s ,如果他的成绩是12.5s,则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 9.67m/s
B 12m/s
C 8m/s
D 9m/s
【小结及作业】
本节基础训练
附:【板书设计】
1.平均速度
2. 2.瞬时速度
教学反思:。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学设计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学设计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2.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3.初步了解瞬时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实际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减速运动过程,养成运动解决问题先画示意图明确物理过程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已经学习了速度的基础上,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会有所了解。

对本节课的掌握应该说是很轻松的,重点要区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及计算。

教学难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播放猎豹追羚羊的视频,从而引入新课。

【探究新课】活动一: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四幅图片的运动特点。

2.播放小车在草原上行驶的动画。

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思考:我们如何描述小车的运动情况?3.播放苹果下落的动画。

学生观察苹果下落情况,苹果可能做运动,苹果的速度如何计算?活动二:学生自学,交流汇报一.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定义:2.公式:3.意义:活动三:1.播放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精彩表现。

每小组计算两个1.起点到第一个栏之间:2.第一个栏到第二个栏之间:3.第二个栏到第三个栏之间:4.第三个栏到第四个栏之间:5.第四个栏到第五个栏之间:6.第五个栏到第六个栏之间:7.第六个栏到第七个栏之间:8.第七个栏到第八个栏之间:9.第八个栏到第九个栏之间:10.第九个栏到第十个栏之间:11.第十个栏到终点之间:12.刘翔的平均速度各小组汇报交流计算结果。

2.例题:下表为D41次列车的时刻表,求D41次列车由北京行驶到德州和由北京行驶到济南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余同学在导学案上完成,看谁做的快?3学以致用:(口头叙述完成)请学生计算T23次列车由义县行驶到锦州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谁最快:请根据你生活的经历和学习的经验,将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和相应的物体连线。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案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案

备课人刘安民上课时间11.8 教研组长课题第三节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学目标◆知识1、知道变速运动,知道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知道什么是瞬时速度。

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能力能应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增强物理学系的兴趣。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预习提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人复备一、引入新课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投影)三、新课教学: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学习P67-70除例题以外的内容,并分析四幅图的运动特点,思考:1、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2、什么叫平均速度?3、什么叫瞬时速度?4、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有什么异同?(5分钟后检测哪组的自学效果好)自学检测,及后教:学生根据自学回答以上问题,同时教师投影概念,并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例题:(讲解:书写已知条件、要求的物理量、解题过程、及答案)投影例题2:要求学生按上题方法书写解题过程。

(后投影解题过程,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步骤及书写格式。

)检测:1、一物体从静止开始作变速直线运动,已知:经前4s时间发生12m的位移时速度达到8m/s,紧接着作3s的匀速运动,以后又以10m/s的平均速度通过20m的位移。

问:1)在前4s内的v=?2)第6s末的即时υ=?3)前7s内的v=?4)全程的v=?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人复备5)已知在最后0.5s内的平均速度为15m/s,则在这前的1.5s内的平速均度为多少?2.一汽车在一直线上运动,第一秒内通过5m,第二秒内通过10m,第三秒内通过20m,第四秒内通过5m,则最初2秒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最后2秒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全部时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

3.一车沿平直公路从某地驶向另一地,在前一半时间内以速度υ1作匀速运动,后一半时间内以速度υ2作匀速运动,全路程平均速度是多少?4、一车沿平直公从某地驶向另一地,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υ1作匀速运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υ2作匀速运动,全程平均速度是多少?5.是非判断:A.某段的v=10m/s,表示此段中每经1s其位移都是10m。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学设计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学设计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第三节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为第三章第三节,在整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第二节速度概念的延伸,同时为第四节平均速度的测量打下基础。

实际物体的运动往往是非直线的变速运动,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节研究的机械运动是宏观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教科书把平均速度列为选学内容。

书中虽给出了平均速度公式,但只要求学生在变速运动情况下会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时间、路程和平均速度。

知道平均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与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相对应。

应该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引入是把复杂的变速运动简单化。

瞬时速度这一概念学生不熟悉,也不容易理解。

教科书在平均速度的基础上建立瞬时速度概念,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三、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2.初步了解瞬时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3.体会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减速过程;会看列车时刻表,会使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通过学习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养成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景中体会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平均速度的定义;运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2.瞬时速度的定义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2.掌握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四、教学与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交流法、对比学习法五、教学过程:1.课前复习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都有哪些呢?学生回答:1.相同路程比较时间;2.相同时间比较路程;3.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提出问题:我们还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找同学来说一下匀速直线运动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物体沿直线运动,且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2.新课引入观看图片:百米跑道上的运动员;游泳赛道上的运动员;正在降落的飞机;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提出问题:看下面几幅图片,他们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答,路径是直线,但速度是变化的。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学设计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学设计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教学设计
学校:兰州城市学院
专业:物理学
姓名:成涛
1.下列关于平均速度的说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C.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度。

教师引导学生推出平均速度的单位。

板书:3.单位:m/s
4.物理意义: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试试看】
【聊天室】
阅读课本第44页表格“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

环节2 瞬时速度
【情境导入】
观看汽车的时速表
问:表针所显示的速度是汽车的平均速度还是汽车在某个瞬间的速度?
讲解瞬时速度的定义,组织学生讨论与平均速度的区别。

个瞬间的速度。

学生讨论总结匀速直
线运动中瞬时速度与平均
速度的关系。

激发学生
的学习动
机和学习
兴趣
通过学生
合作探究,
把课堂交
给学生,激
发学生学
习兴趣
从物理走
向生活,拓
展学生的
知识面
拓展知识,
锻炼学生
查阅表格
的能力
体现物理
知识在实
际中的重
要作用
小明家距学校3km,来校时
由于上坡用时16min40s,
回家时用时10min,
求:(1)小明来校的平均速
度?
(2)小明回家的平均速
度?
(3)小明往返一次的平
均速度?。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3.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3.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案

课题: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变速运动,知道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知道什么是瞬时速度.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过程与方法能应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重点:平均速度及其计算难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教学流程:一、情境引入请同学们看图,分析这四幅图的运动特点。

.100m 跑道上的运动员,游泳池中的运动员, 正在降落的飞机, 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这些都可以看做是直线运动,但它们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做变速运动,如何描述它们运动的快慢呢?引出:. 平均速度的概念.二、知识精讲一、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2.公式:用v 表示平均速度,用s 表示路程,用t 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为tsv =-3、平均速度的意义:粗略描述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在某段路程(或时间)内运动平均速度的快慢. 温馨提示:利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 ① 统一单位 ②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实际上,我们在上一节的探究中得出的速度,就是平均速度。

你知道吗我国运动员刘翔于2004年8月27日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 栏决赛上,随着发令枪响,以完美的起跑,第一个跨栏后就已经处于领先的位置。

随后的比赛,他在栏间技术上的优势以及很好的节奏令他将领先的优势扩大,并最终以领先亚军一个半身位的距离冲过终点线,以12.91 s 的成绩平了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1993年在德国斯图加特世锦赛上创造的世界纪录,他也成了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在田径短道项目上获得奥运会金牌的选手。

观察下表你认为刘翔在各阶段的平均速度相同吗?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跨栏时刻1答案:刘翔在各阶段的平均速度不相同典例精析例题下表为D41次列车北京—济南(动车组) 时刻表 分析:要想求出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必须确定出这段路程的长度和通过此段路程的时间.由列车时刻表可知,列车由北京行驶到德州的时间t 1=2h 20 min= 2.33h ,路程s 1=377 km;由北京行驶到济南的时间t 2=3h 20 min= 3.33 h ,路程S 2= 495 km .解:根据平均速度公式tsv =-可得从北京到德州的平均速度v 1= s 1/t 1= 377km/2.33h≈161.8km/h 从北京刭济南的平均速度为v 2=s 2/t 2=499km/3.33h ≈148.6km/h答:D41次列车由北京行驶到德州的平均速度是161.8 km/h ,由北京行驶到济南的平均速度是148.6 km/h .巩固练习1、如表所示,是北京至上海的T13次特快列车时刻表,从表中可以看出,从北京到上海的时间是多少h?其平均速度多少km/h?解:由图表可知,北京到上海的时间和路程:t=(24:00-18:08)+8:08=14h,s=1463km所以北京到上海的平均速度,v=s/t=1463km/14h=104.6km/h.答:从北京到上海的时间是14h;其平均速度104.6km/h.2、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共用时10秒;测得第5秒末的速度为9.0m/s,第10秒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 m/s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 m/s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 m/s【解答】解:A、因为运动员不是匀速运动,故测得第5秒末的速度为9.0m/s,不能确定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故A错误;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路程不知,所以不能求得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故B 错误;C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v=st=100m10s=10m/s,故C正确;D错误.故选C.小资料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二、瞬时速度1 、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例如:兵工厂要测枪弹或炮弹的瞬时速度,检验武器弹药是否合格.交警要用测速仪测车辆的瞬时速度,判断是否超速.小组讨论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结论: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者某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而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时的运动快慢.下面以龟兔赛跑的故事为例问题:兔子跑的快指的什么速度大?乌龟最后胜利是指什么速度大?答案:瞬时速度;平均速度说明:1.平均速度与路程或时间相对应,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相对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教学目标
1、 知道变速运动,知道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 知道什么是瞬时速度。

3、 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4、 能应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
1、 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
1、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平均速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匀速直线运动,常见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例如从北京到天津的火车启动和进站时运动得较慢,中间运行时运动得较快,有时还要在中途车站停下来,火车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

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第43页图,分析这四幅图的运动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变速运动的情况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做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v=t
s 求出它的速度。

不过这时求出的速度v ,表示的是物体在通过路程s 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应该叫做平均速度。

[板书]一、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1.计算公式:
t s v =-
师: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计算时要注意s 是物体运动的全部路程,t 是通过全部路程所需时间,求出的平均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而不能表示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时间内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常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通常所说
的某某物体的速度,一般指的就是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第44页的表,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下面我们就来举几个例子,来学习一下平均速度的计算。

例题1:请同学们看书第44页的例题(教师分析并讲解)。

例题2:(投影)
一辆汽车刚启动时,第1秒内运动2m,第2秒内运动4m,第3秒内运动6m,求:
(1)汽车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

(2)汽车在前3秒内的平均速度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草图(图4-1),帮助同学分析。

[板图1]
师:前2秒通过的路程是第1秒的2m和第2秒的4m之和,所用的时间是2秒,求平均速度要用汽车前2秒通过的总路程除以2秒,求前3秒的平均速度的方法与求前2秒的平均速度的方法是相同的,用汽车前3秒通过的总路程除以3秒。

请同学们将例2做在练习本上,同时发几片胶片给几位同学。

请他们将题目解在胶片上,准备用投影仪将所做结果打在屏幕上,教师巡视,答疑。

教师可选一位在解题中忘记写公式或忘记写单位的同学,或计算有错误的同学,将其答题用投影打在屏幕上,让同学们对照自己的答题指出该同学的错误。

再找一位规范做题的同学的答题打在屏幕上,或教师给出一个规范解题的过程打在屏幕上。

投影:
已知:s1=2m,s2=4m,s3=6m
求:(1)
-
1
v(2)
-
2
v
解:(1)
-
1
v =

前2
2
1
t
s
s+
= s
m
s
m
m
/
3
2
4
2
=
+
(2)
-
2
v==
+
+
=
+
+
s
m
m
m
t
s
s
s
3
6
4
2
3
3
2
1


4m/s
答:汽车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汽车在前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4m/s。

教师再一次强调解题方法,注意写出所依据的公式,运算时要注明各物理量的单位。

师:我们求出了汽车在前3s内运动的平均速度是4m/s,能不能说汽车在第3s内运动速度是4m/s呢?
生:不能,前3s的平均速度是汽车前3s运动的全部路程12m除以3s钟的时间得出的4m/s,若求第3秒内的运动速度,应用第3s通过的路程6m除以1s,得出6m/s。

二、瞬时速度
在交通管理中,警察需要测定司机是否超速驾驶;在兵器试验中,需要测量子弹或炮弹冲出枪口或炮口的速度,以检验武器是否合格。

在这些情况下测量的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极短的时间内的速度,例如汽车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整体运动情况,而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的运动情况。

那么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那么它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同,并且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也相同。

三、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与上节学习的速度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

2、要懂得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四、布置作业
1、课文第44页作业1、2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