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案例分析汇总

合集下载

社会经济学经典二十六个案例分析

社会经济学经典二十六个案例分析

社会经济学经典二十六个案例分析本文档将介绍二十六个社会经济学的经典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每个案例都涉及社会经济学的某个方面,并提供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下是案例概述:1. 市场需求与价格调节这个案例探讨了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影响,并介绍了价格调节的机制。

2. 弹性与供需关系通过分析供需关系和弹性,这个案例解释了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

3. 垄断与反垄断法这个案例介绍了垄断市场的特点,并探讨了反垄断法的作用和影响。

4. 外部性通过讨论外部性的概念和影响,这个案例解释了市场失败的原因,并提供了解决方案。

5. 公共物品本案例将探讨公共物品的特点和提供机制,以及相关的决策问题。

6. 基尼系数与收入不平等通过分析基尼系数和收入不平等,这个案例帮助我们了解经济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7. 劳动市场与工资决定这个案例探讨了劳动市场的运作方式,并介绍了工资决定的因素。

8.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这个案例帮助我们了解货币市场的调节机制。

9. 经济周期本案例将解释经济周期的概念和特征,并探讨政府干预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10. 经济增长与发展这个案例介绍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原理,并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1.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通过分析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影响,这个案例帮助我们了解经济体系的国际联系。

12. 经济体制与制度这个案例探讨了不同经济体制和制度对经济运作的影响和作用。

13. 环境经济学本案例将解释环境经济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并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和平衡。

14. 关于经济增长的模型这个案例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经济增长模型,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

15. 企业战略与竞争通过分析企业战略和竞争的关系,这个案例帮助我们了解企业决策的重要性。

16. 创新与市场竞争这个案例探讨了创新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并介绍了创新的重要性。

17.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本案例将解释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探讨其在经济中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一):失业率与宏观经济政策最近,美国失业率相对稳定,而欧洲的失业率却急剧上升并持续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

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

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

当失业率上升影响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XXX会放松银根,实行用心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防止失业率进一步上升,实际上是透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当时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XXX统一制定,由于思考到各国状况的复杂性,XXX的目标主要是持续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持续低利率和低通胀。

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1、失业问题是由失业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失业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

失业是经济问题,因为失业意味着浪费有价值的资源,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失业是个政治问题,是因为它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工作,收入减少或丧失收入,使人们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在痛苦和无奈中,会引起社会动荡。

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三种:①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各地区之间、各种工作职位之间变动所构成的失业;②结构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构成的失业;③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而产生的对劳动总体需求不足所构成的失业。

2、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相互交替的关系。

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

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往往失业率较大。

一般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表示这种变动。

经济学案例分析(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案例分析(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一:从《卖疯了的iPhone4,背后的秘密!》谈商品效用的特点苹果品牌作为时尚电子系列产品的领航者,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其中,iPhone系列手机的更新换代在国内引发的消费热潮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从今年来看,iPhone4S在国内一经上市就成为了消费市场的领头军。

消费者为了第一时间获得新款的iPhone手机,纷纷熬夜排队等候,甚至不惜花高昂的价格去收购、竞拍。

那么一款iPhone手机到底有何特殊之处,能够如此吸引消费者?对此,有网友称:“在中国,拥有苹果产品,拥有iPhone手机,象征了一个人的身份。

大多数人在看到手上拿着一部iPhone手机的人,往往会露出一种羡慕的眼光,而大部分拥有iPhone手机的人就是为了享受这种眼光,让自己可以炫耀!“在这里,“炫耀”这个词间接揭示了一部iPhone手机的本质属性.往往,能够禁得起人们炫耀的产品也就是所谓的“奢侈品“,奢侈品的消费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虚荣心。

而在经济学中,我们把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定义为”效用“ .商品效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主观性.主观性是一种心理感觉,是一种完全取决消费者本人的感觉。

也就是说,效用有很多不确定性,效用的度量也只对消费者个人的心理体验而言。

(2 ) 相对性。

相对性说明效用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

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的消费者,商品的效用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由此可见,一部iPhone手机的真正价值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它的使用价值上.换言之,虽然能够上网、发微信、刷微博、听歌、看电影、玩游戏的手机早已屡见不鲜,但是iPhone手机之所以能够在与其他手机品牌的竞争中崛起,是因为它的效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iPhone手机被赋予了高端、时尚、个性、奢侈等内涵。

这些内涵的追加不是单纯靠研发生产所能带来的,更多是体现在一个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

消费者认为iPhone手机能够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它的效用就在不知不觉中由一个通讯工具转变为满足消费者虚荣心的时尚奢侈品。

经典经济学法律案例分析(3篇)

经典经济学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作为全球两大软饮料巨头,自1886年可口可乐诞生以来,两者之间的市场竞争从未停止。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竞争中,双方不仅在经济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还涉及了法律层面的较量。

本文将以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市场竞争为案例,分析其中涉及的经济和法律问题。

二、案例描述1. 产品差异化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产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化。

可口可乐采用独特的配方,以“红色饮料”的形象深入人心;而百事可乐则强调“年轻、活力”的品牌形象,以蓝色为品牌主色调。

这种产品差异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双方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 价格策略在价格策略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均采取了灵活的价格策略。

面对市场竞争,双方会根据产品需求、市场环境等因素调整价格,以保持竞争力。

3. 广告宣传广告宣传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双方在广告宣传上投入巨资,通过明星代言、创意广告等形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4. 法律纠纷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也发生了多起法律纠纷。

以下将重点分析其中两起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可口可乐诉百事可乐商标侵权案例简介:1998年,可口可乐公司在美国加州法院提起诉讼,指控百事可乐公司在其产品包装上使用“Coca-Cola”字样,侵犯了其商标权。

分析:(1)法律依据:根据美国商标法,商标所有者有权禁止他人未经许可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

(2)判决结果:法院判决百事可乐公司败诉,要求其停止使用“Coca-Cola”字样。

(3)经济学分析:此案例反映了商标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

商标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有助于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

可口可乐公司通过维护其商标权,保护了自身合法权益。

2. 案例二:可口可乐诉百事可乐不正当竞争案例简介:2012年,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法院提起诉讼,指控百事可乐公司在其产品包装上使用“Coca-Cola Zero Sugar”字样,构成不正当竞争。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汇总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汇总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1一、研究的目的要求居民消费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居民合理的消费模式和居民适度的消费规模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 而且这也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增长。

但是在看到这个整体趋势的同时, 还应看到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同, 居民消费水平也有明显差异。

例如, 2002年全国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支出为6029.88元, 最低的黑龙江省仅为人均4462.08元, 最高的上海市达人均10464元, 上海是黑龙江的2.35倍。

为了研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变动的原因, 需要作具体的分析。

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因素可能很多, 例如, 居民的收入水平、就业状况、零售物价指数、利率、居民财产、购物环境等等都可能对居民消费有影响。

为了分析什么是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并分析影响因素与消费水平的数量关系, 可以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去研究。

二、模型设定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各地区居民消费的差异。

居民消费可分为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由于各地区的城市与农村人口比例及经济结构有较大差异, 最具有直接对比可比性的是城市居民消费。

而且, 由于各地区人口和经济总量不同, 只能用“城市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来比较, 而这正是可从统计年鉴中获得数据的变量。

所以模型的被解释变量Y选定为“城市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

因为研究的目的是各地区城市居民消费的差异, 并不是城市居民消费在不同时间的变动, 所以应选择同一时期各地区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来建立模型。

因此建立的是2002年截面数据模型。

影响各地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因素有多种, 但从理论和经验分析,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应是居民收入, 其他因素虽然对居民消费也有影响, 但有的不易取得数据, 如“居民财产”和“购物环境”;有的与居民收入可能高度相关, 如“就业状况”、“居民财产”;还有的因素在运用截面数据时在地区间的差异并不大, 如“零售物价指数”、“利率”。

《经济学基础》案例集(附答案)

《经济学基础》案例集(附答案)

《经济学基础》案例集(附答案)第一单元走近经济案例:英阿“黑金”之争再起马岛马岛之战后,英国实际上占领了马岛,但阿根廷方面一直没有放弃对马岛的主权声称。

但是两国也能够相安无事多年,直到1998年马岛附件发现较大石油储藏。

但是,当时实施勘探的壳牌石油公司在当年就停止了在马岛附近海域的勘探。

中止勘探并非出于阿根廷政治压力,而是因为当时国际油价降到每桶12美元,开采新油田已得不偿失。

根据英国地理协会的评估,马岛附近海域的石油储量高达600亿桶,相当于英国北海油田的石油总储量。

此外,马岛海域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若得到充分开发,可确保英国25年的能源供应。

今非昔比的国际油价是促使英国公司再次进军马岛的主要原因。

迪塞尔石油公司的发言人本·罗姆尼更是直言不讳地说:“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世界各地都在勘探和开发新的油田,迪塞尔的勘探和开发工作在商业上也就更加可行了。

”目前,英国迪塞尔石油公司已在马岛北部约160公里的海域安装好海上钻井平台,并在马岛外海展开钻探。

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称:“钻井目标深度约为3500米,钻井作业预计持续约30天。

”马岛当前在英国的实际控制之下。

所以,从国际法的角度讲,阿根廷处在下风。

但阿根廷没有放弃在外交上的努力。

阿根廷已向英国提出强烈抗议和交涉。

问题:分析资源稀缺性对经济的影响,英国和阿根廷政府为什么展开马岛主权之争?第1页共65页第二单元学会消费案例一:人生价值资料1:大学生张华和熊佳维见义勇为的故事大学生张华跳入化粪池救人牺牲:25年前,一个大学生为抢救掏粪落池的老农民,毅然跳进粪坑救出老人,自己光荣献身。

他就是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

张华1979年考入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7月11日,张华路过西安康复路口时,听见马路对面的公共厕所里传来“快来救人”的呼喊声,于是飞奔过去。

张华看见69岁老汉魏志德在疏通厕所粪便时被沼气熏倒,落入粪池,便迅速脱下军装,拦住一位正要下池的老师傅,抢先沿着竹梯下到3米深的粪池救人。

经济学原理案例分析

经济学原理案例分析

经济学原理案例分析案例一:供需关系的影响某国市场上发生了一起稀缺资源的案例。

据报道,在该国某地区的绿地面积逐渐减少,导致了稀缺的土地资源。

由于该地区的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房地产开发商进行了一次公开竞标来争夺该地区的一块土地用于房屋建设。

根据经济学原理中的供需关系,供给不足会导致需求的增加,从而推高价格。

在这个案例中,由于土地资源稀缺,供给减少,导致房地产开发商对该土地的需求急剧增加。

竞标在政府指导下进行,开发商需要以竞价的方式来争取这块土地。

竞标结果显示,由于供需关系的影响,房地产开发商之间出价激烈竞争,导致最终竞得土地的价格相对较高。

这表明供需关系在市场中起到了调节价格的作用。

这个案例展示了经济学原理中供需关系的重要性。

当资源稀缺时,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价格往往会上涨。

因此,了解供需关系对于市场参与者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他们在市场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案例二:边际效益的应用某家电公司在市场上推出了一款新型空调产品。

为了评估这款产品的市场潜力,该公司进行了市场调研,并发现该产品在高温地区的需求较大。

然而,在这些地区竞争对手也存在,并且已经有类似产品在销售。

根据经济学原理中的边际效益概念,决策者需要比较额外一单位产品带来的收益与成本,以确定是否值得进行进一步投资。

在这个案例中,该公司考虑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推出新产品可能在一开始并不会带来很高的利润,但随着市场份额的增长,利润可能会逐渐增加。

基于边际效益的原理,该公司决定在市场上推出新产品,并在高温地区进行重点宣传和销售。

他们相信,尽管一开始投入可能不会有很大的回报,但在边际收益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公司可以在竞争对手中取得市场优势。

这个案例显示了经济学原理中边际效益的应用。

决策者在评估潜在投资时,应该考虑额外的收益和成本。

尽管初始投资可能不那么有利可图,但通过边际增长的效应,决策者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并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法律经济学案例及其分析(3篇)

法律经济学案例及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甲公司是一家从事服装生产的企业,近年来,甲公司生产的服装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较好的口碑和市场份额。

乙公司是一家从事服装销售的企业,其销售的产品与甲公司存在部分重叠。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乙公司采取了一系列不正当竞争手段,包括假冒甲公司注册商标、虚假宣传、诋毁甲公司商誉等。

二、案例分析1.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在本案中,乙公司采取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包括以下几种:(1)假冒甲公司注册商标:乙公司未经甲公司许可,在其销售的服装产品上使用与甲公司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误导消费者,侵犯了甲公司的商标权。

(2)虚假宣传:乙公司在宣传材料中夸大其产品性能,误导消费者,损害了甲公司的商业信誉。

(3)诋毁甲公司商誉:乙公司在网络上散布虚假信息,诋毁甲公司的商誉,损害了甲公司的商业信誉。

2. 案件审理结果法院审理认为,乙公司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侵犯了甲公司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判决乙公司立即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赔偿甲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

3. 案例启示(1)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应注重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申请和注册,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2)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员工行为,避免因内部管理不善导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3)企业应加强行业自律:企业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行业规范,共同维护市场秩序。

(4)消费者应提高维权意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应提高警惕,辨别真伪,避免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侵害。

三、结论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法律经济学案例,通过分析乙公司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揭示了法律经济学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作用。

企业应充分认识不正当竞争的危害,加强自身建设,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同时,消费者也应提高维权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学家曼昆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归结为十大原理。

原理一: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原理四: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原理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原理7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原理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原理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原理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十大原理的启示:
关于个人做出决策的基本结论是: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任何一种行为的成本可以用其所放弃的机会来衡量;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利益做出决策;人们根据他们所面临的激励改变自己的行为。

关于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基本结论是:贸易可以是互利的;市场通常是协调人们之间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通过纠正市场失灵或提高经济中的平等程度,政府可以潜在地改善市场结果。

关于整体经济的基本结论: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终根源;货币量的增长是
通货膨胀的最终根源;社会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规范的经济学模型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演绎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或步骤组成:
(1)界定经济环境
(2)刻画经济现象
(3)设定假设前提
(4)逻辑推演与理论假说
(5)逻辑结论及其检验阐释
第一讲经济学概论
1、反恐战争背后的经济因素
2、“救助老人”现象背后的道德与经济矛盾
3、“月饼经济”现象分析
第二讲供求理论
1、中国的进口奢侈品是否应降低关税?
2、猪肉持续涨价的经济分析
3、“豆你玩”“蒜你很”“姜你军”现象的深层原因
4、中国房价上涨过快主要是市场供求原因导致的吗?
第三讲消费者行为理论
1、如何认识中美市场商品价格的差异(2011年09月13日人民日报)
2、郭美美炫富的后果分析
3、“仇富”现象背后的消费者差异分析
4、“拜登吃面”的经济学分析
第四讲生产和成本理论
1、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为什么效率低下?
2、现代企业如何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
3、“安然”“雷曼”等知名企业倒闭的经济学分析。

4、对温州民营企业倒闭潮的反思。

第五讲市场理论
1、如何认识市场中竞争和垄断因素的作用?
2、如何认识完全竞争市场的优点和缺陷?
3、如何减少垄断对经济的负面作用?
4、国有企业与垄断相结合,其结果如何?
第六讲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1、如何认识贫富不均问题?
2、如何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
3、联系我国部分商品价格大幅波动的实际,说明商品市场实现一般均衡的途径。

第七讲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1、如何认识政府和市场的分工?
2、市场失灵由政府弥补,政府失灵怎么办?
3、政府为什么偏好越权?如何防范?
第八讲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理论
1、国民收入长期增长的实现途径是什么?
2、不同国家国民收入水平差距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认识中国经济持续三十多年的增长?相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第九讲IS-LM模型和AD-AS模型
1、如何认识现代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关系?
2、随着货币市场作用的加强,如何防范金融风险?
3、如何认识商品市场中部分商品价格大幅涨跌现象?
第十讲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如何看待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
2、失业现象的利弊分析。

3、如何认识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通货膨胀的经常发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第十一讲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1、现代经济增长为什么在国与国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2、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规律性?
3、经济发展是否存在周期性特征?
4、如何实行经济周期与反周期政策结合运用?
第十二讲宏观经济政策
1、现代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如何认识凯恩斯主义的现代意义?
3、国家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为什么效果越来越不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