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茶道历史概述
日本茶道的历史

日本茶道的历史村田珠光的草庵流茶兴起(室町时代)日本茶道历史上半部分,讲清了茶是如何被传入日本,又如何开始变得有日本味的。
但为什么茶道对于奠定日本文化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等等具有重大影响呢?来,喝口茶休息一下,茶道发展的高潮要从日本战国时代一些你一定知道名人说起。
前面说的茶道,主要还是遵循着中国传来的礼法,而开始成为富有日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要从茶道“开山始祖”村田珠光说起。
村田珠光曾经是一名奈良名寺的僧侣,也是一名茶人,他的茶道称之为草庵茶。
为了更贴近日本人的风土,珠光创建了像是一般乡间农家风格的有别于书院茶的茶室模式,质朴简素但是对于民众而言却是相当有亲切感的茶室,这种茶室风格后来被称为草庵。
这时茶道已经从贵族文化逐渐与平民生活融合,更注重精神的茶道。
珠光扮演了开创者的角色。
他喜爱幽静、朴质、古拙的“侘“的气氛,所有他的茶道也称之为“侘茶”、虽然不知道这与他学习佛法与禅理是否有直接关联,但曾有此一说,身有为僧侣的珠光是为了改革茶道而学习佛法的。
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故事是,珠光曾在大德寺与名僧一休宗纯(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那个机智的一休和尚吧)学习禅并受到他的启发,更接受了一休和尚授予的证明其已经开悟的圆悟禅师的墨迹。
那珠光到底悟到了什么呢?他原来发型了原来“禅理也在茶道中”茶道中有禅理?好像很玄吧?其实珠光主张茶道也该像日常生活道理一样:客人来了,需要诚心准备一服茶,而客人也要真心的感谢,是自然而然就该如此的事,没有多余的思考与心机,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其他什么。
所以,珠光以崇尚人心来制定茶道程序的作法,更重视精神层面的意义。
珠光对茶道的改变,还包括了“人身平等”的概念。
茶道可说是透过茶,将人心连在一起的一种方式。
在茶室中,主客平等,相互尊重。
因为不管是谁都是佛祖面前的众生。
彼此平等,怀着相互感激的心,接受彼此的真心。
因此珠光将茶室标准规定作四贴半,在小空间中,人们彼此促膝交流。
这样小坪数的草庵,也称作“数寄屋”。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众所周知,日本的茶道虽起源于中国,但因日本文化追求极致的特点,使得日本茶道拥有了丝毫不逊于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日本茶道的历史要追溯到唐代。
是由日本的遣唐使、留学僧及去日华僧传入日本。
15世纪,村田珠光和尚在参禅中悟出“佛法存于汤茶”的道理,从而开创了崇尚自然朴素的茶风-草庵茶,他也成了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
其后武野绍鸥对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将和歌理论融入其中。
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修则将茶道推向平民。
之后又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茶道。
茶室茶客茶室不仅讲究室内的布局与装饰,也要求室外环境的静雅。
茶客入茶室前要净手,进茶室要弯腰脱鞋,以表谦逊和洁净。
入室后要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受教。
茶人身着和服的茶人先打开绸巾擦茶具;用开水温热茶杯,倒掉水,再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茶。
茶碗小而精致,一般使用黑色陶器。
献茶前先献上点心,以解茶的苦涩之味。
献茶礼仪茶主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后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献茶。
客人则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茶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
礼毕分三次喝完,即三转茶碗轻啜慢品。
饮茶时嘴要发出吱吱响声,以表对茶的赞扬。
饮毕,客人要说吉利话,特别要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布局的优雅及感谢主人款待。
如今在日本不仅能体验传统的茶道,从采摘茶叶开始的体验之旅在日本年轻人中正逐渐风行。
花个周末去产茶大县-静冈县采采茶、体验一下茶道,再顺便领略一下富士山风情,真是不亦乐乎。
茶道有繁琐的规程,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
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
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
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
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
日本茶道禅意发展历史

日本茶道禅意发展历史日本茶道,源于我国唐代,兴于宋代,盛于日本,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它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的茶艺文化,更是日本禅宗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茶道禅意逐渐发展,成为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禅意的发展,始于禅宗传入日本。
公元9世纪,禅宗传入日本,逐渐在日本佛教界崭露头角。
此时,茶道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茶文化在日本民间已经悄然兴起。
茶道与禅宗的结合,使得茶道禅意开始萌芽。
茶道禅意的发展,离不开日本茶圣千利休的贡献。
千利休(1420-1502),是日本茶道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千利休禅风”。
他主张“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强调在茶道中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在千利休的倡导下,茶道禅意逐渐成熟。
茶道禅意的发展,还与日本武士道精神密切相关。
在日本封建时代,武士阶层崇尚武艺、礼仪、道德。
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成为了武士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途径。
茶道禅意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茶道禅意的发展,还受到日本美学观念的影响。
日本美学追求“侘寂”,即朴素、自然、简朴之美。
茶道禅意正是这一美学观念在茶艺中的体现。
茶道讲究“侘寂”,追求茶室、茶具、茶道的朴素与自然,使人们在品茗过程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茶道禅意的发展,还表现在对茶道的不断创新与完善。
从千利休的“侘寂”茶道,到日本茶道流派的形成,茶道禅意不断发展。
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茶道风格,如“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等,它们在茶道禅意的发展中各具特色。
茶道禅意的发展,还体现在茶道在日本的普及与传承。
茶道不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在日本,茶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道禅意通过茶道师们的传承,代代相传,使得茶道文化在日本得以延续。
总之,日本茶道禅意的发展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它源于禅宗文化,受到武士道精神、日本美学观念的影响,经过千利休等茶道大师的传承与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茶道禅意。
茶道禅意的发展,使人们在品茗的过程中,体验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感受生命的真谛。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书名:日本茶道文化概论
图书编号:1140879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定价:
ISBN:9
作者:滕军
出版日期:2005-04-01
版次:1
开本:
简介:
引言茶道解
第一章茶道的历史(上)
第1节平安时代的贵族茶
第2节镰仓时代的寺院茶
第3节室町时代的门茶
第4节室町时代的书院茶
第二章茶道的历史(下)
第1节茶道山开山者村田珠光第2节茶道之先导者武野绍鸥第3节茶道之集大成者千利休第4节近现代的日本茶道
第三章茶道的内容
第1节茶事
第2节点茶
第3节茶点心·茶食·茶花第四章茶道的建筑
第1节茶室
第2节茶庭
第3节三千家探防
第五章茶道的道具(上)
第1节壁龛用茶道具
第2节烧水用茶道具
第3节添炭用茶道具
第六章茶道的道具(下)
第1节点茶用茶道具
第2节茶碗
第3节茶事用茶道具
第七章茶道的礼法
第1节主与客·客与客·人与物第2节无声礼·有声礼·约定礼第3节位置·顺序·动作
第八章茶道的思想茶与禅
第1节茶道与禅宗的法嗣关系第2节茶道与禅的内在关系
第3节茶室中的禅语与禅画
第4节茶礼的形成与禅宗
第九章茶道的美学
第1节茶道美的出发点wabi
第2节茶道美的特色
注释
参考书目
后记。
关于日本茶道历史发展的研究

关于日本茶道历史发展的研究1. 引言1.1 日本茶道的由来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的茶道,最早起源于唐代。
唐代的茶道主要是贵族阶层的活动,追求茶的精致和品味。
到了宋代,茶道逐渐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茶文化的传入,日本也开始了茶道的发展。
在日本,茶道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最早由日本僧侣德川家康引入后,茶道逐渐流行开来。
16世纪中期,茶道大师千利休提出了茶道的“四体性”概念,强调茶道的礼节和精神内涵。
之后,茶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流派,如表千家、裏千家、决定流等。
茶道在日本的地位也逐渐提升。
茶道成为了贵族、武士和文人士大夫们追求精神升华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茶道的礼仪、服饰、道具等都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精髓。
茶道已经不只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
通过研究日本茶道的由来,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茶道的发展历程,还可以深入探讨日本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茶道作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2 茶道在日本的地位在日本,茶道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
自茶道从中国引进日本后,逐渐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并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仪式。
茶道在日本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不仅体现在其历史传承的悠久性,还体现在它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茶道被视为日本文化的瑰宝,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本社会中,茶道被视为一种精神修养的方式,能够帮助人们远离喧嚣与繁忙的现代生活,沉淀心灵,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茶道在日本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礼仪和仪式,更体现在人们对茶道的崇敬和尊重。
茶道茶室被视为一种圣地,参与者需要遵守严格的礼仪,体现出茶道对于纯洁、自律和谦逊的追求。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茶道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仪式,具有强烈的精神涵义。
茶道的仪式和礼仪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和谐和平静的崇尚,也体现了日本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
茶道在日本的地位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信仰的表达方式,是日本文化的重要象征。
日本茶道的基本介绍

日本茶道的基本介绍日本茶道,又称茶道、茶艺,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以烹茶为中心,融合了礼仪、建筑、园艺、艺术等多种元素,是日本独特的文化特色之一、茶道强调的是以茶会友,追求自然、朴素和纯粹,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感、庄重肃穆的形式,表达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和友好,同时也是主人通过准备和煮茶的过程中修身养性的一种修行方式。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室町时代,当时由于贸易的繁荣,茶叶开始从中国引入日本,逐渐流行起来。
在这个时期,由于日本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强烈影响,所以茶道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特色。
日本茶道的核心是茶器、茶具,茶人和茶会,其中茶器是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器是烹茶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器具,如茶碗、茶匙、水瓢等,它们必须精美、独特,同时也要具有实用价值。
茶器的选用需要考虑到茶道的核心理念,即追求自然之美。
茶人则是茶道的主持者,也是茶艺的实践者。
茶人需要精通茶道的仪式、技艺,以及茶具的使用和保养,同时也要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修身养性的品质。
茶人通过准备和煮茶的过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沉思,以达到修行的目的。
茶会是茶道的核心活动,也是茶人展示自己修行成果的舞台。
茶会通常在专门设计的茶室中举行,茶室是一个简洁、朴素、干净的空间,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注重自然光线的利用。
茶室的设计追求的是对称、均衡和和谐,以营造一种宁静、祥和、纯朴的氛围。
茶道的仪式包括了多个环节,如接客、烧水、煮茶、品茗等。
茶道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展示出客人和主人之间的和谐和友好,借以体现茶道的核心理念。
茶道注重每一个细节,从用水到煮茶,从点茶到品茶,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1.尊重自然:茶道追求自然之美,崇尚自然、朴素的生活方式,通过准备和品尝茶叶,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2.注重和谐:茶道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茶会表达友好和敬意。
日本茶道

日本的茶室
日本的茶室,面积一般以置放四叠半“榻 榻米”为度,小巧雅致,结构紧凑,以便 于宾主倾心交谈。茶室分为床间﹑客﹑点 前﹑炉踏等专门区域。室内设置壁龛﹑ 地 炉和各式木窗,右侧布“水屋”,供备放 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洁用具。床 间挂名人字画,其旁悬竹制花瓶﹐瓶中插 花,插花品种和旁边的饰物,视四季而有 不同,但必须和季节时令相配。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直弼的《茶
汤一会集》。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 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 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 又用起一股充实感。
茶 道 的 影 响
在日本,最纯正的茶道被称之为 “草庵茶”。草庵茶的茶道是对高 贵、财富、权利的彻底批判,以及 对低贱、贫穷的新的价值发现与价 值创造。 至今,茶道已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 文化形式,也是最常举行的文化活 动。喜爱茶道的人比比皆是。为追 求茶道而终身不嫁的女子,为追求 茶道而辞去公职的男人屡见不鲜。
日本茶道
成员:陈绮绮 王鹏 范学红 张永芳
目
• • • • •
录
一、日本茶道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二、日本的茶室、茶道具 三、喝茶程序 四、茶道精神及影响 五、中日茶道对比
历史起源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 大约1300年前,日本派使者和敬仰佛 教的僧侣们前往唐朝的首都长安,其 中有一位僧侣名叫永忠,在唐朝生活 长达30年,对唐朝的茶文化极其精通。 归国时,他将茶带回了日本。 从那时起,日本便有了有关茶文化来 源的历史文献记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喝茶顺序
a. b. c. d. e. f. g.
h.
观赏 茶庭 初茶 茶食 中立 浓茶
后炭 薄茶 退出 衔接
i.
喝茶顺序
日本茶道介绍(一)

日本茶道介绍(一)日本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严谨、细致、精致的艺术表现形式。
茶道起源于中国唐朝,经过日本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文化。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日本茶道的起源、过程、形式和意义。
I. 起源茶道最初起源于唐朝,经过宋代和元代在中国的发展,于14世纪传入日本,逐步成为日本特有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
日本在16世纪时,茶道经过武家阶层的推广,逐渐形成了有别于中国的茶道文化。
II. 过程日本茶道是一项需要精心准备、细致入微的过程。
整个过程包括“壶中之记”、“水之记”、“点茶之礼”和“分享之礼”四个步骤。
主持人要首先准备茶具、茶水、点心等,然后依照规定的礼仪流程,将茶水倒入茶碗中,再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搅拌,将茶点递给客人,与客人分享围坐之间的温馨时光。
III. 形式茶道具有规范化和仪式性,强调礼仪和心态,注重和谐。
茶道场所一般是庭院式的茶室,地面覆盖着均匀的沙石和青苔,通常狭长,只开有一扇低几式的小门。
茶室内部将简朴、素净贯穿始终,室内家具均用竹、木材、藤、稻草等柔质材料制造,墙壁覆盖着稻草、护墙板、竹子等,充满自然色彩和气息。
IV. 意义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中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意义,而茶道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体验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的流露。
茶道讲究“和合”、“谦虚”、“自然”、“雅致”,倡导内心自我修养和对自然、他人的尊重。
茶道通过结合自然、人文、艺术等多方面的元素,从而使人们沉静、凝神、宁心,达到内心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总之,日本茶道是一门渊源悠远的传统文化,是日本人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茶道具有精致的礼仪、富有意蕴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等诸多魅力,人们在茶道中可以得到精神的滋养和心灵的愉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当时的饮茶法与中国唐代流行的饼茶煎
饮法完全一样: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独 对金炉炙令燥),然后碾成末,汲取清流, 点燃兽炭(兽炭须臾炎气盛),待水沸腾起 来(盆浮沸浪花),加入茶末,放点吴盐, 味道就更美了(吴盐和味味更美)。煎好的 茶,芳香四溢(煎罢余香处处薰)。这是典 型的饼茶煎饮法。
第一章 日本茶道历史概述
在7世纪之前,日本人没有喝茶记录。而在这
一文化传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 侣们。他们去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将寺院的 生活文化也带了回来。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与 茶礼。由此,日本茶文化自开初就与佛教结 下了不解之缘。在饮茶习俗传入日本的初期, 饮茶活动是以寺院、僧侣为中心展开的。 下面分四个时期来叙述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 展。
同仁斋
二、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书院茶是在书会。没有品茶比赛 的内容,也没有奖品,茶室里绝对安静,主客问茶 简明扼要,一扫室町斗茶的杂乱、拜物的风气。日 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在“书院茶”时代基本确定下来。 书院式建筑的产生使进口的唐宋艺术品与日本式房 室融合在一起,并且使立式的禅院茶礼变成了纯日 本式的跪坐茶礼。书院茶将外来的中国文化与日本 文化结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江户时代
千利休去世后,由他的子孙和弟子们分别继
承了他的茶道,400年来形成了许多流派。主 要有:里千家流派、表千家流派、武者小路 流派、远州流派、薮内流派、宗偏流派、松 尾流派、织部流派、庸轩流派、不昧流派等。
三、江户时代
由村田珠光奠其基,中经武野绍鸥的发展,至千利
休而集大成的日本茶道又称抹茶道,他是日本茶道 的主流。抹茶茶道是在宋元点茶道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日本抹茶道形成的之时,也正是中国的泡茶道形 成并流行之时。在中国明清泡茶道的影响下,日本 茶人又参考抹茶道的一些礼仪规范,形成了日本人 所称之的煎茶道。公认的“煎茶道始祖”是中国去 日僧隐元隆琦(1592-1673),他把中国当时流行 的壶泡茶艺传入日本。经过“煎茶道中兴之祖”卖 碳翁柴山元昭(1675-1763)的努力,煎茶道在日 本立住了脚。后又经田中鹤翁、小川可进两人使得 煎茶确立茶道的地位。
二、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二)室町时代 1、室町时代的斗茶 室町时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点茶道的影 响,模仿宋朝的“斗茶”,出现具有游艺性的斗茶 热潮。特别是在室町时代前期,豪华的“斗茶”成 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但是,与宋代文人们高雅的 斗茶不同,日本斗茶的主角是武士阶层,斗茶是扩 大交际、炫耀从中国进口货物、大吃大喝的聚会。 室町时代的斗茶经过形成、鼎盛之后,逐渐向高级 化发展,为东山时代的书院茶准备了条件。
二、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2、室町时代的书院茶 公元1489年,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隐居京 都的东山,在此修建了银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 了东山文化。由娱乐型的斗茶会发展为宗教性的茶 道,是在东山时代初步形成的。 在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建造的东山殿建筑群中,除 代表性的银阁寺外,还有一个着名的同仁斋。同仁 斋的地面是用塌塌米铺满的,一共用了四张半。这 个四张半塌塌米的面积,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标准 面积。日本把这种建筑设计称作“书院式建筑”, 把在这样的“书院式建筑”里进行的茶文化活动称 作“书院茶”。
二、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三)安土、桃山时代(草庵茶) 室町幕府解体,武士集团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群雄中最强一派为织田信长— 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系统。群雄争战,社会动乱, 却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发达,融艺术、娱乐、饮食为 一体的茶道便受到空前的瞩目。宁静的茶室可以慰 藉武士们的心灵,使他们得以忘却战场的厮杀,抛 开生死的烦恼,所以,静下心来点一碗茶成了武士 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战国时代,茶道是 武士的必修课。
一 、奈良、平安时代(平安时代的贵 族茶)
总之,在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输入
中国的茶文化,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 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开始了本国茶文 化的发展。日本平安时代的茶文化,无论从 形式上还是精神上,都与中国当代陆羽所撰 写的《茶经》中类同,可以说是完全照搬。
二、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二、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千利休(1522-1592年)少时便热心茶道,先拜北
向道陈为师学习书院茶,后经北向道陈介绍拜武野 绍鸥为师学习草庵茶。天正二年(1574年)作了织 田信长的茶道侍从,后来又成了丰臣秀吉的茶道侍 从。他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基础上,使草 庵茶更深化了一步,并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 缚,还原到了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上。利休是日本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伟大的茶道艺术家,他对 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三、江户时代
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
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 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 道源于中国茶道,但是发扬光大了中国茶道。
三、江户时代
千利休被迫自杀后,其第二子少庵继续复兴
利休的茶道。少庵之子千宗旦继承其父,终 生不仕,专心茶道。宗旦去世后,他的第三 子江岑宗左承袭了他的茶室不审庵,开辟了 表千家流派;他的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袭了他 退隐时代的茶室今日庵,开辟了里千家流派; 他的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 了官休庵,开辟了武士者路流派茶道。此称 三千家,四百年来,三千家是日本茶道的栋 梁与中枢。
二、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日本茶道宗师武野绍鸥(1502—1555年)承先启后。
大永五年(1525年),武野绍鸥从界町来到京都, 师从当时第一的古典学者、和歌界最高权威、朝臣 三条西实隆学习和歌道。同时,师从下京的藤田宗 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陈(三人皆珠光门徒) 修习茶道。他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中表现日本民族特 有的素淡、纯净、典雅的思想导入茶道,对珠光的 茶道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日本茶道的进一步民族 化、正规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武野绍鸥的另一个功 绩是对弟子千利休的教育和影响。
(一)镰仓时代的寺院茶 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处于历史转 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 《吃茶养身记》。荣西两度入宋,他不仅潜心钻研 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 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叙了当时的 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 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 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荣 西渡宋回国再次输入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茶又 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茶园不 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
一 、奈良、平安时代(平安时代的贵 族茶)
另一位对饮茶有贡献的僧人是永忠。
《日本后记》弘仁六年(公元815)四月,记
有永忠为天皇煎茶之事。当时嵯峨天皇路过 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之后, 嵯峨天皇令在畿内、近江、丹波、播磨各国 种植茶树,每年都要上贡。
一 、奈良、平安时代(平安时代的贵 族茶)
二、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珠光11岁时进
了属于净土宗的奈良称名寺做了沙弥,由于怠慢了寺役,被 赶出了称名寺。之后,他来到京都,19岁时进了大德寺酬恩 庵(今称一休庵),大德寺是着名的临济禅宗的寺院。珠光 跟一体宗纯(1394—1481年)参禅,获得一休的印可。他 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珠光通过禅 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种饮茶娱乐形式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 哲学、一种宗教。珠光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 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内核、夯实了基础、完善了形式, 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一 、奈良、平安时代(平安时代的贵 族茶)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
国留学归来的僧人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 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 与最澄法师从中国同船回国的弘法大师空海, 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为呈献给天皇 物品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 来”等字样。这是饮茶在日本的最早记录。
二、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总之,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期,日本
吸收反刍中华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 茶道完成了草创。
三、江户时代
由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开创的统一全国的事
业,到了其继承者德川家康那里终于大公告 成。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 至1868年明治维新,持续了26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