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周教学大纲--测控技术

创新实践周教学大纲--测控技术
创新实践周教学大纲--测控技术

《创新实践周》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60251009 学时/学分: 1周/2学分

一、大纲使用说明

本大纲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17版教学计划制订

(一)适用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二)课程设计性质

必修课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

所学专业基础及专业课

2.后续课程:

毕业设计

(四)适用教学计划版本

2017版教学计划

二、创新实践周目的及基本要求

设计目的如下:

培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在测控技术领域的创新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完成。

基本要求

1、原则上每个班内最多四人一组自由组队,每组按照指导教师给定的创新方案指南,提出创新性方案设计的思想,由指导教师审核确定最终的题目。

2、创新设计过程中,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以设计报告形式按规定时间上交创新方案设计报告(设计报告格式要求参照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要求),最后进行设计方案答辩,由指导教师评审给出最终的成绩。

三、创新实践周内容及安排

1、设计内容

创新实践周不仅是对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更是对方案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的综合训练,设计题目应新颖,设计内容应体现测控领域相关技术的先进性。

整个设计分为以下4个阶段进行:开题、方案设计、撰写设计报告、答辩验收。

(1)开题:题目参考教师提供的选题指南题选定,鼓励有创新性的题目或是在已知题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方案设计:围绕题目进行资料查阅,进行方案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方案设计能力。

(3)撰写设计报告:在系统方案设计成熟后,完成设计报告的撰写,报告要求每人完成各自设计部分的报告,重点培养学生撰写设计报告的能力。

(4)答辩验收:针对学生完成的设计报告,进行方案设计的答辩,根据答辩结果给出最终成绩,重点考核学生设计方案的原创性、创新性以及学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方式

由指导教师召开创新周设计动员会,下发创新设计的选题指南,讲解题目要求。选题指南由

教师根据国家、省市主要前沿科研方向进行制定,每年根据情况更新,但至少要有10个方向,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拟题目申报,经过指导教师的审核后确定题目。然后,由指导教师进行方案设计的指导直到设计完成。

五、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考查。

2.评分办法:

(1)从四个方面考核设计完成的成绩:设计报告撰写质量、设计方案的新颖性、设计难度、答辩情况等综合打分。

(2)成绩评定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给出。

六、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相关专业教材、网上相关资料等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开课单位:汽车工程系 课程代号: 学分:2.5 总学时:40H 课程类别:选修考核方式:考查 基本面向:机械、材料、车辆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工科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测试技术的基础知识,对测试过程和测试系统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学会常用的信号分析方法,锻炼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测试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功用; 2、了解常用传感器及其调理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3、掌握测试装置的静、动态特性的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测试条件; 4、掌握信号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建立明确的信号的频谱概念,掌握频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了解相关分析、功率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了解数字信号分析的基本原理; 6、了解测试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掌握典型非电量参数的测试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大学物理学》、《电工电子技术》,还要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另外要学习某些相关的专业课知识。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绪论 介绍测试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测试系统基本组成及功

用。 第一章信号及其描述 介绍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几种常用典型信号的频谱,随机信号及其特征参数。 第二章测试装置的基本特征 介绍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系统不失真测试的条件,一、二阶系统的静动态特性。 第三章常用传感器 介绍电阻式、电感式、电容式、压电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应用;介绍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第四章信号调理、处理和记录 介绍电桥、滤波器、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第五章数据处理和信号分析 介绍数字信号分析和处理的基本方法;介绍信号的相关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第六章典型非电量参数的测量方法 介绍机械振动、应变、力、转矩的测量方法及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 五、本课程的重点、难点 本课程应重点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测试装置的静、动态特性、数据处理和信号分析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难点是:建立明确的频谱概念、相关分析、功率谱分析等。 六、学时分配 章次授课内容理论学时 绪论绪论2 第一章信号及其描述6 第二章测试装置的基本特征6

《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授课学时:72 学分:3 一、课程简介 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配置,交换机上VLAN、VTP、STP、端口聚合、端口安全等配置,VLAN间通信,静态路由及动态路由协议的基本原理及配置,利用NAT、PPP、帧中继实现网络访问控制,网络设备调试与故障排除,网络的测试与验收等内容。课程以“网络的规划与设计-网络搭建与设备互联-构建交换式局域网-局域网互联配置-网络访问控制-网络的测试与验收”为主线进行讲解,最终完成课程中教学项目的实施。通过教学项目的实施,学生能够分步完成所有任务,并对项目整体有宏观上的认识,达到教学目标。每个部分都以“任务描述-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任务总结-技术拓展-强化练习”来进行讲解。另外,课程配了一个综合实训项目,供学生实践训练使用。 二、教学任务 该学习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中等规模局域网的规划设计、硬件施工、设备调试、系统配置、测试验收、文档编写的工作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完成网络的规划设计,制定实施方案,能使用必需的工具及资料,实施网络的布线、网络服务的配置、网络设备的调试、网络的测试及安全管理,能分析并解决网络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该学习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网络设计方面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沉着应变、爱岗敬业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学习本课程达成目标 ?专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按照网络拓扑进行网络搭建和设备互 联,能够进行交换式局域网的配置,能够使用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协议进行局域网间的互联,能够进行网络访问控制的配置,能够进行基本的设备调试和故障排除。 ?职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 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网络工程的实施步骤、文档的书写等。 四、课程内容和教学重点、学时分配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创新设计 英文名称:Machinery Innovation Design 课程代码: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2 学时:32 (理论学时:28 实验学时:4 ) 2.课程类别:专业限定选修课 3.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机械创新设计》,高志刘莹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年。 二、课程介绍 机械创新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创新设计的思想,从创新的理论出发, 重点掌握机械创新设计中有效的创新方法,通过对机械设计中常用的表达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以及创新设计的实例的引入, 使学生对创新的方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从而获得掌握机械创新设计问题的初步能力. 此外通过创新失误的原因了解, 提高从事创新设计的实践成功率.在教学中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实物教学等教学手段。本门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动力,是科技进步、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国力,所以在大学中必须开设创新课程。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单元)绪论(共2 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创新的含义 知识要点:,创新的实用性和新颖性 第二节创新的意义 知识要点: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第三节创新与设计 知识要点:创新是设计的本质属性 第四节创新学与创新教育 知识要点:创造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创新实践不再是少数人的行为。 第五节设计理论与教育 知识要点: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设计水平的更是成为国家核心竞争的标志,于是,人们发现了多种设计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各类学科体系。

综合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教学大纲

综合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90151149 周/学分:2周/4学分 一、大纲使用说明 本大纲根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17-2020版教学计划制订 (一)适用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二)课程设计性质 必修课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分析》 2.后续课程: 毕业设计 二、课程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设计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重要实践性课程。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结合课程的Python/R/Hadoop等大数据相关软件学习进行大数据处理及深度学习,提升学生对大数据开发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前沿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后续毕业设计等课程奠定必要的实践基础。 设计目的: 1.进一步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思想,加深对Python/R/Hadoop等语言的理解。 2.针对Python/R/Hadoop等语言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训练,独立完成有一定工作量的程序设计任务,同时注重养成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3.掌握Python/R/Hadoop等语言的编程技巧和上机调试程序的方法。 4.掌握预测性分析与机器学习程序设计中的常用算法。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掌握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算法,按设计流程编程,上机调试通过,验证结果并进行分析、完成论文。 三、课程内容及安排 综合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不仅是对程序设计能力的综合锻炼,更是对团队合作,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过程的训练。因此,综合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根据题目的难度不同由小组合作完成,每个小组1-3人。 整个课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基础知识介绍,开题,编码设计,编码实现与调试,书写设计论文,编码评价与验收。 (一)第一周语言学习 1. 基础知识介绍 1)主要版本及安装过程

动力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大纲 《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 Thermal energies & Power mechanisms Measurement and Experiment Technology 学时/学分:40/2.5(其中含实验4学时) 先修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A 适用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汽车工程学院、车用动力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主要专业课,它系统完整地阐述了热能与动力机械工程领域主要参数的测量方法、测试系统和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内容。其中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测量仪器的基础知识、误差分析理论和传感器原理等;第二部分分别叙述了热能与动力机械工程领域的主要参数,如温度、压力、转速和功率、流速和流量、液位、气体成分分析、振动和噪声等的测量方法、测试系统、所用仪表原理、测试结果分析,以及一些现代测试技术和相应的测试系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掌握测量设计的基本知识,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2.掌握热能与动力机械工程领域的主要参数的测量技术。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1. 概述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发展概况、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仪器的组成和分类、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仪器在瞬变参数测量中的动态特性、测量仪器的动态标定和工程中的测量系统简述。 2. 误差理论及应用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误差的来源与分类、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概念及处理手段、可疑测量数据的剔除、随机误差的计算、传递误差。 3. 试验设计与数据整理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有效数字及其计算方法、试验数据的图示法、回归分析与经验公式、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简述。 4. 传感器的基本类型及其工作原理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霍耳传感器、数字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5. 温度测量

2018年成都东软学院TOPCARES-CDIO项目的教学大纲设计《校园网系统集成》Ver1.1

《校园网系统集成》项目教学大纲 要求1级项目、2级项目、实践学期各级项目制定“项目教学大纲”,项目等级定义见《TOPCARES-CDIO项目设计指导性原则》。 一、项目基本信息 1.项目代码: 2.项目名称(等级):校园网系统集成项目(2级) 3.项目英文名称: 4.授课对象:11网络工程 5.开课单位:计科系网工团队 6.教学时间安排:第9学期(项目实习) 实践类课程,需在后面括号中填写“概念实习、技能实习、项目实习、项目实训、专业综合项目”等实训类别名称。 7.先修项目:坦克大战,校园通信编程 8.后续项目:工程实训,毕业实习 9.项目学时、学分:共4周80学时4学分 10.项目涉及的主要课程:

二、项目地位及作用 本项目属于第三学年小学期的二级项目。通过本项目的实践,可以使学生快速的融入到特定的企业文化当中;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修养,能够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掌握校园网布线技术,常见投标文档的编写;掌握相关工程项目中的角色分工,掌握相关项目开发的业务流程,完成网络系统集成工程的全过程;掌握校园网拓扑结构的搭建,学会使用模拟软件来完成校园网的搭建,并完成相关网络设备配置和应用服务器的配置。 三、项目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总体概括 当今社会,信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份。每天的办公、学习、生活无不与各类信息息息相关。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各类信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或生存的必要手段和必备技能。那么,对于我们网络工程的学生来说,掌握系统的信息知识、并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信息系统的安装和维护的基础上,能够更进一步地进行各类信息系统的综合布线、集成和优化,以及设备的选型和配置,就显得尤为迫切,这也是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网络系统集成作为网络工程和相关专业的基本技能培养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网络管理全过程的基础之上,满足社会对系统集成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等项相关工作岗位的需要,培养学生系统集成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安装施工、工程项目管理、测试验收、维护与故障诊断的专业能力。 2.教学目标列表

创新与创业课程教学大纲

《创新与创业》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课程号:13215005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1.5 2、学时:24(其中:理论学时:24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3、课程类别:全校公共任意选修课 4、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5、先修课程: 6、后续课程: 7、开课单位: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二、课程介绍 课程基于彼得.德鲁克的《创新与创业精神》介绍,以大前研一《创新者的思考》、檀润华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为主介绍创新与创业方法论;以成功创业者(主要是中小信息类企业)案例剖析为主;信息类企业大型创新创业案例剖析,主要以省内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四海、通用,在信息领域的亿阳、新中新、大庆三维,在能源领域的光宇电池,在数码科技领域的烽火科技等优秀创新创业企业为主。在内容上尽量安排通俗易懂的、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从创新与创业的概念讲起,进而引出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创业者特质与创业素质研究、市场与创业机会,逐步深入的讲解创业管理、创业计划与资源整合。最后讲述初创期企业经营管理,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齐齐哈尔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学生介绍创新与创业的最新知识。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 知识点:当代中国创业历程,创业教育在中国,中国高校创业和创业教育概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 第二节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创业 知识点:当代中国大学生创业概况,创业教育定位,我国大学生创业失败案例分析:案例1。 第三节大学生创业的选择与借鉴 知识点:创业产业领域的选择分析,创业项目的选择分析,创业借鉴:案例2。 第四节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思考

创新创业教学大纲

《创新创业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2号)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提出的“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要求,我们院将开设《创新创业训练》课程。根据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将“创新创业训练”课程设置为“课堂(必修)+线上自由学习(选修)”,旨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不断增强自身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创新创业训练》课程,通过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学习创新创业知识,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达到以下目标: 1、使学生掌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知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新、创业活动的特殊性,掌握创新、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实践的基本知识与要求,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

2、使学生具备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训练方法以及创新计划的撰写方法,提高创新水平。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使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和科学创业观。指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立业创业能力,突出创新能力的应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二、教学目的 《创新创业训练》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共安排共28(4,24)个学时。遵循先理论后实践、重实践的原则,结合本课程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模式,课程分为十一个专题,每个专题由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搭配组合,通过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让学生达到最优学习效果。 理论课:理论课程安排4个学时(课堂4学时,线上24),采用专题???讲授法,既可独立成讲,也可组合成讲。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创新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懂得学习创新案例以及创新基础知识的重要意义,掌握培养和提高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常用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强化案例分析、小组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故障诊断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选修课(专业课)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执行学时:24学时 一、本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作用 (一)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研究的内容为机械系统动态信号处理与分析及以上内容在典型机械零部件运行过程中的状态分析与识别。在本课程中,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与判断典型机械零部件运行过程中的状态的技能,并了解掌握故障诊断知识的更新及发展动向。 (二)基本要求 1 、从进行机械故障诊断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出发,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1)机械系统动态信号处理与分析方法 (2)转轴组件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方法。 (3)滚动轴承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方法。 (4)齿轮箱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方法。 (5)红外检测技术。 (6)润滑油样分析。 2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所以实验课是达到本课程教学要求和使学生经受工程技术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开设实验应不少于6学时,重点为典型机械零部件运行过程中振动信号的测试与分析,典型故障信号的分析与故障判断。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有《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的知识。 讲课学时的分配: 概述 1 学时 信号分析方法及应用 3 学时 机械故障诊断依据的标准 2学时 转轴组件的振动特性描述及故障分析 2 学时 滚动轴承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 2学时

齿轮箱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 2 学时 红外检测技术 2学时 润滑油样分析 2 学时 实验 6学时 总讲课学时 22学时 考试 2 学时 二、课程内容的重点、先进性、实用性和特点 本课程属专业课,与前设课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衔接紧密,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有关振动噪声、力、温度等参量的测试及状态判断中。 近年来,随着传感技术、电子技术、信号处理与计算机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机械故障诊断基础》课程从理论、方法到应用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要求本课程的讲授要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结合新理论、新方法及新的使用领域,使学生了解前沿动态。 三、授课大纲 概述 课程的内容、方法。诊断信息的来源、获取,典型故障示例,学习方法。 第一章信号分析方法及应用 1、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 2、时域与频域的转换。 3、时、频域信号中蕴涵的信息分析。 第二章机械故障诊断依据的标准 1、故障诊断的绝对判断标准 2、故障诊断的相对判断标准 3、故障诊断的类比判断标准 4、几种判断标准的选用及判断实例。 第三章转轴组件的振动特性描述及故障分析 1、转轴组件的振动机理 2、转轴组件的振动原因识别 3、现场平衡技术 第四章滚动轴承的振动特性的描述及故障分析 1、滚动轴承失效的基本形式 2、滚动轴承的振动机理 3、滚动轴承的振动监测及故障判别

创新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创新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创新教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管本科)选修课程。3学分、54学时,录象21学时。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小学教师学习、掌握教学创新的理论、规律、观念、途径和方法提供了一种导向和启示,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与学的创新能力,从而把教学创新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学创新的理论、规律、途径和方法,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1.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特别要重视学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2.本课程可以自学为主,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录像教材,提高自学能力和效率。 3、辅导活动应紧密结合教学创新的实践,在认真分析教材、录像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开展问题讨论。 四、课程学习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有关知识、理论内容的教学,基本可按"了解、理解、掌握"几个层次要求。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学时分配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学时分配见下表: 序号教学内容课内学时录象学时 第一章绪论5 第二章创新性思维与教学创新6 第三章创新性教学案例研究与评析11 第四章创新型教师的教学特色12 第五章创新型学生的学习特色9 第六章教学创新的目标与评估6 第七章教学创新环境5合计54 21 二、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本课程所选择的主要媒体为文字教材、录象教材。其编制均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的。学生应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认真学习主教材,同时充分利用录像教材。这样有利于学员更准确地把握本课各章的知识结构、内容重点、难点。 三、教学环节 1.学生要充分使用本课程的各种媒体: (1)主教材:是学习的主要用书; (2) 录像教材:分为两部分

《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编号:HZJC02 英文名称: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课程属性:公共必修课 学时:16 学分:1 参考书目: 1.李家华:《创业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教育部示范教材 2.张玉利等:《创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3.姜彦福等:《创业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4.葛建新等:《创业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5.李时椿等:《创新与创业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6.吴振阳:《创业经纬》,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7月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的性质、地位 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趋势。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创业教育,而创业教育与创业精神的倡导对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支撑作用。美国的创业教育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至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国也都提出并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竞争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也应该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我国的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开设创业教育也正成为各高校的热点。目前,全国高等院校普遍都十分重视创业教育,不仅把创业教育看成是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同时上升到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将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视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解决社会矛盾和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创业教育也成为各高校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为毕业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有必要在经管、信息、艺术等各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 2010年5月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为此,我校把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正式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 2、教学目标 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在教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等方面达到以下目标: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325001 总学时:48学时(讲课38学时,实验10学时) 总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必修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预修要求:本课程宜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之后开设。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测试技术是进行科学研究、验证科学理论必本可少的技术。本课程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和补充,广博的理论性和丰富的实践性是本课程的特点。本课程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合理地选用测试装置并初步掌握静、动态测量和常用工程试验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将其结果提供给观察者或输入给其他信息处理装置、控制系统。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建立明确的信号的频谱结构的概念;掌握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数字信号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2、掌握测试装置基本特性的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测试的条件,并能正确地运用于测试装置的分析和选择。掌握一阶、二阶线性系统特性及其测定方法。 3、了解常用传感器、常用信号调理电路和显示、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并能够较正确地选用。 4、对动态测试工作的基本问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于机械工程中某些参量的测量和产品的试验。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1、本课程的学习中,特别要注意物理概念,建立关于动态测试工作的比较完整的概念。 2、本课程教学中应突出理论内容的物理意义和工程应用,可将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在主要内容讲解结束后,可考虑安排一次测试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如转子系统运行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课堂讨论,讨论内容涉及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应用。 3、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必须参加必要的实验,从而受到应有的实验能力的训练,获得关于动态测试工作的完整概念,并初步具备处理实际测试工作的能力。实验学时应不少于8学时。实验大纲见附录。 4、建议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将内容尽可能利用Matlab进行演示。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机、电结合较紧密的课程,需要的知识面较广,涉及数学中的“积分变换”、“概率统计”知识;涉及物理中的电、磁、声及振动内容;涉及电工学中的“谐振”、“相敏检波”等典型电路。本课程宜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之后开设。 大纲正文 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本章讲授要点: 1、理解测试技术的作用、任务、内容和特点 2、了解测试技术的发展概况

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详细)

《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 (讨论稿) 2013年11月修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在医学生学习了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从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阐释遗传性疾病的遗传规律、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遗传保健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门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 二、基本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医学遗传学基本知识、医学遗传学基础理论和人类遗传学疾病。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既应掌握五大类遗传性疾病的基本特点,也应掌握常见的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临床特征、遗传学改变和遗传病再显危险率的估计,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按要求程度的不同,将学习内容分为三级:第一级为“掌握”,要求理解和熟记所学内容,并能脱离书本进行简明扼要的口头与书面叙述;第二级为“熟悉”,要求理解所学内容,并记住内容提要;第三级为“了解”,要求基本理解所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结合临床,遗传病案例贯穿全程;课堂讲授与课外练习并重,文献检索与英文阅读并进,知识面拓展贯穿全程。。 四、建议教材 《医学遗传学》(第三版),顾鸣敏、王铸钢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年8月 五、参考书目 1. 陈竺主编,《医学遗传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7月 2. 左伋主编,顾鸣敏、张咸宁副主编,《医学遗传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 3. Robert Nussbaum, Roderick R. McInnes, Huntington F. Willard. Thompson & Thompson Genetics in Medicine, 7th edition, Saunders Elsevier, 2007 六、主要参考网址 1. 上海市精品课程——医学遗传学: https://www.360docs.net/doc/2917251232.html,/jpkc/med_heredity/index.asp, 2.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2917251232.html, 3. 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https://www.360docs.net/doc/2917251232.html, 4. 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2917251232.html, 5. 人类基因组委员会:https://www.360docs.net/doc/2917251232.html, 七、本大纲的编写基础和适用对象及考核方法

创新与创业课程教学大纲

创新与创业》课程教学大纲 13215005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1.5 2、学时:24 (其中:理论学时:24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3、课程类别:全校公共任意选修课 4、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5、先修课程: 6、后续课程: 7、开课单位: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二、课程介绍 课程基于彼得.德鲁克的《创新与创业精神》介绍,以大前研一《创新者的思考》、檀润华的《发 明问题解决理论》为主介绍创新与创业方法论;以成功创业者(主要是中小信息类企业)案例剖析为主;信息类企业大型创新创业案例剖析,主要以省内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四海、通用,在信息领域的亿阳、新中新、大庆三维,在能源领域的光宇电池,在数码科技领域的烽火科技等优秀创新创业企业为主。在内容上尽量安排通俗易懂的、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从创新与创业的概念讲起,进而引出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创业者特质与创业素质研究、市场与创业机会,逐步深入的讲解创业管理、创业计划与资源整合。最后讲述初创期企业经营管理,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齐齐哈尔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学生介绍创新与创业的最新知识。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共2 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知识点:当代中国创业历程,创业教育在中国,中国高校创业和创业教育概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 第二节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知识点:当代中国大学生创业概况,创业教育定位,我国大学生创业失败案例分析:案例1。 第三节大学生创业的选择与借鉴知识点:创业产业领域的选择分析,创业项目的选择分析,创业借鉴:案例2。 第四节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思考 知识点:高等院校亟待实施正规的创业教育,树立创业的自信心和强烈的竞争意识,重在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素质,营造全社会浓郁的创业环境和氛围,创业前尽量把风险降到最低,强化实践、弥补创业经验的不足。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easure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2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适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四年学制),是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机械制造领域,无论是在机械系统研究过程分析还是机械自动加工控制系统中,工程测试技术应用及其普遍,所以掌握必要的测试技术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对做好机械制造专业的工作尤为重要。 2.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侧重于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非电量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技术;常用的传感器、中间变换电路及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其静、动态特性的评价方法;测试信号的分析、处理方法。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测试目的选用合适的仪器组建测试系统及装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进行动态测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位移、振动、温度、力、压力、噪声等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和应用方法;掌握计算机测量系统、虚拟仪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了解掌握新时期测试技术的更新内容及发展动向,为进一步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好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物理学上的电磁学理论知识、控制工程基础中的系统分析方法、电工学的电路分析理论。 2.要求掌握电工实验独立动手能力和仪器的操作能力。 3.掌握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检测技术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能应对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测试系统设计以及传感器的选型、调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初步形成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研究对象为机械工程中常见动态机械参数,主要讲授有关动态测试与信号分析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测试装置的工作原理、选择与使用。为后续专业课、选修课有关动态量的实验研究打基础,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有关振动噪声、力、温度等参量的测试中。 1.从进行动态测试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出发,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重点阐述建立明确的频谱概念,掌握信号强度的表达式、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功率谱密度函数及应用和数字信号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白波形图、频谱图的含义,具备从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中读取解读测量信息的能力。 (2)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部分:掌握系统传递函数、频响函数以及一、二阶系统的静动态特性的描述及测试方法,掌握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条件,并能正确运用于测试装置分析和选择。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试行)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 【适应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等专业 1 前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软件系统(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和网络操作系统等)构成的应用系统,一方面,通信网络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和交换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渗透到通信技术中,又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各种性能。计算机网络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网上信息检索、网上交易以及网上视频等功能。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能力特点,应当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系统知识、通信技术知识以及网络系统软件的操作技能;具备组建、管理和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技能。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学习计算机网络更高技术的必修课程。为了规范该课程的教学,促进该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该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特制定本课程的标准。 1.1 课程的性质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以提高学生网络基础理论技能和基础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设计、组建、应用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等相关技术和技能。其前导课程是有关计算机相关专业基础方面的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其后续课程(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有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Linux)、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络管理与安全等综合性专业课程,同时,该课程也是进一步学习H3C网络和思科网络技术等认证工程师的基础课程。 1.2 设计思路 根据市场对高职网络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特点,将课程定位为培养学生掌握数据通信技术、OSI/RM和TCP/IP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LAN)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广域网(WAN)技术、Internet技术、网络规划以及管理与安全技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一般局域网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网络设备安装以及简单的网络管理与维护等技能。因此,在制定课程标准时,主要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设计: (1)教授和学习网络最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最基本的理论和概念,强调网络技术基础能力的学习,如重点掌握OSI/RM和TCP/IP结构、TCP/IP协议集以及网络互联基础等,为继续学习路由和交换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重点教授和学习局域网拓扑结构设计、网络设备互联技术。局域网技术、网络设备互联和管理等是网络技术的重要技能,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和实训过程中,应强化对不同规模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计能力的培养;加强对网络设备的互联技术、

创新教学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创新教学课程教学 实施方案

《创新教学》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甘肃电大教学指导中心师范部 4月15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创新教学》是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教育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省开课程。本课程经过教学创新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案例评析,阐述教学创新的特点、内容和方法,指导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把理论知识教学和思维训练、行为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自学习惯和创新能力,为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内容 1、确立以学为本的教学观,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探索教学创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2、阐述教学创新的理论依据和创新教学的原则,介绍教学创新的特点、内容和方法。 3、利用创新性教学和创新性学习的案例,指导小学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4、介绍创新型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的方法,帮助小学教师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和支持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创新性学习中来。 5、介绍教学创新的目的和评估要点,提供教学创新评估的思路。 6、介绍社会环境与教学创新的关系,强调获得政府、社区及家庭支持的必要性。 三、教学课时分配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学时分配见下表: 四、教学资源 (一)文字教材

《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刘敬发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8月第1版。 (二)网上教学资源 在甘肃电大电大在线课程教学平台上发布有关教学信息,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服务: 1.各种指令性教学文件,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意见、导学方案、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课程考核说明等; 2.课程教学辅导资源,包括四次平时作业、期末复习、各章节教学辅导、、课程辅导、往届试题等、作业讲评、在线讨论等; 3.拓展应用资源,包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热点问题、经典案例点评等。 五、教学环节 1、自学。学生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课程自学计划,并循序渐进地自学文字教材,流览计算机网页上的教学辅导材料,独立地完成各章节后的思考与练习和四次平时作业。 2、辅导。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面授辅导、综合训练和解难答疑。

2015《创新实践》教学大纲20150618-1

《创新实践》教学大纲 Innovate Practice 课程代码:Z0000W40 总学时(理论+实践): 学分: 1.5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类别:课外实践先修课程: 面向专业:电信、通信、电科、计算机、生医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执笔:汪志勤审校:创新实践委员会 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 《创新实践》课程是“实践育人”理念的具体实现方法,该课程也是促进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该课程涵盖的领域有学科竞赛、学生论文、学生专利、专业证书、软件著作权、学生科研立项、开放实验室项目等领域。 二、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根据《中国计量学院关于加强本科实践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量院[2011]65号)“实践教学活动各环节学分认定标准”,结合我院实际,在2014年5月起我院实施的《“创新实践”学分认定办法》基础上,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当中的课外实践类的“创新实践”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一、创新实践课程成绩的构成 学生在校期间应完成专业培养计划中规定的课外实践类《创新实践》课程,课程成绩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学科竞赛、学术论文、专利、创新性实验等相关教学环节获得。具体成绩评定办法如下:

二、认定程序 1、成绩评定时间 每学期开学初对上一学期的课外实践类《创新实践》课程成绩进行评定,与综合测评工作同时进行。 2、成绩评定流程 1)学工办提供上一学期各项竞赛获奖资料,科技部负责统一登记; 2)初始汇总表下发班级,学生本人确认,并提交学院统一汇总之外的相关支撑材料复印件; 3)学生会科技部进行二次登记并确认; 4)学工办进行审核; 5)成绩录入; 6)有关资料交学院档案室存档。 3、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采取五级制,具体如下: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大纲

说明 为贯彻教育部教指委提出的以计算机思维为切入点的教学改革精神和按照我们历来实施的小步伐快节奏改革思路,实施了分类分层的改革举措,将该课程教学对象分为两种层次或类别,分别有配套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对应: (1)“大学计算机基础B”以“网络、多媒体、数据库三大核心”为主线,适合于一般院校或偏文类教学需要,对应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第5版)教材。 (2)“大学计算机基础A”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和能力培养相融合,适合于重点院校或理工类学生需要,对应于大学计算机(第6版)教材。 考虑到共享资源课程建设框架的限制,是以“大学计算机基础B”为蓝本建立的;在后面新增了第十章“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这是“大学计算机基础A”主要增加的内容,学时为0(实际为12学时理论教学),其余内容是在第5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和精简,删除了Flash动画制作,淡化了办公软件的课堂教学,重点在自主学习、实践应用上;腾出6周时间学习新增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B》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48,其中:32(理论教学)+16(实验课内)+16(实验课外)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各领域概念和知识层面的内容和大学生必不可少的计算机基本能力培养。它对原计算机文化课程的提升,是在原技能为主向能力为主教育转变;主要增加了“网络、多媒体、数据库”三大核心内容,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应用计算机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在后继课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方法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面向专业 一般院校或偏文类学生。 三、课程基本要求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拓宽知识面-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即: 1.拓宽学生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面: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引入计算机新技术和了解计算机发展趋势; 2.掌握计算机基本使用技能:常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