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心》原文与译文
《太上感应篇》译文

《太上感应篇》译文《太上感应篇》原文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积德累功,慈心於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以恶为能,忍作残害。
阴贼良善,暗侮君亲。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诳诸无识,谤诸同学。
虚诬诈伪,攻讦宗亲。
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轻蔑天民,扰乱国政。
赏及非义,刑及无辜。
杀人取财,倾人取位。
诛降戮服,贬正排贤。
凌孤逼寡,弃法受赂。
以直为曲,以曲为直。
入轻为重,见杀加怒。
知过不改,知善不为。
自罪引他,壅塞方术。
讪谤贤圣,侵凌道德。
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
愿人有失,毁人成功。
危人自安,减人自益。
以恶易好,以私废公。
窃人之能,蔽人之善。
形人之丑,讦人之私。
耗人货财,离人骨肉。
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
败人苗稼,破人婚姻。
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
嫁祸卖恶。
沽买虚誉,包贮险心。
挫人所长,护己所短。
乘威迫胁,纵暴杀伤。
无故剪裁,非礼烹宰。
散弃五谷,劳扰众生。
破人之家。
取其财宝。
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
古文鉴赏《待漏院记》原文及翻译

古文鉴赏《待漏院记》原文及翻译《待漏院记》讲的是宰相知国政悬万命,当慎于思之以苍生之富庶。
告诫宰相为政当勤,正直无私,以保国安民为己任,而不该图谋私利,误国误民,或贪恋禄位,庸碌无为。
文章表现了作者开通的政治主张和实现清明吏治的进步要求 ;采用对照的写法,刻画了贤相和奸相的形象。
作品中的“漏”指计时器。
【原文】待漏院记作者:王禹偁天道不言而品物亨 [1] 、岁功 [2] 成者何谓也 ?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
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 ?三公 [3] 论道,六卿 [4] 分职,张其教矣。
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
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 [5] 、夔 [6] 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
卿医生犹然,况宰相乎!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
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 ;相君至止,哕哕 [7] 銮声。
金门 [8] 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
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 ;四夷未附,思所来之。
兵革未息,何以弭 [9] 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
圣人在野,我将进之 ;佞臣立朝,我将斥之。
六气不睦,灾眚 [10] 荐[11] 至,愿避位以禳 [12] 之;五刑未措,欺骗日生,请修德以厘 [13] 之。
内心不安,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14] 甚迩。
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
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 ;旧恩未报,思所荣之。
儿女玉帛,何致使之 ;车马器玩,何以取之。
奸人附势,我将陟之 ;直士抗言,我将黜之。
三时 [15] 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 ;群吏玩法,君闻牢骚,进谄容以媚之。
私心慆慆 [16] ,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
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政柄于是乎隳 [17] 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私心文言文字词翻译

私心文言文字词翻译私心文言文字词翻译导语:他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私心文言文字词翻译,欢迎借鉴!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后汉书》译文杨震到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拜见,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他为人奉公廉洁,不收别人的钱,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
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词语解释1杨震:东汉人2东莱:古地名,今境内3举:推荐4怀:怀揣5遗(wèi):送给6故人:老朋友 (杨震自称)7知:了解8何也:为什么9故旧长者:老朋友及德高望重的人10为:担任11之:到...去12治:置办13迁:搬到14公廉:公正廉洁15或:有的,有的人。
《为人大须学问》原文和翻译译文

《为人大须学问》原文和翻译译文1、《为人大须学问》原文和翻译译文《为人大须学问》原文和翻译7.为人大须学问原文:(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
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
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不徒言也。
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译文: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
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
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
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
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
’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
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
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
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待漏院记》原文及译文

《待漏院记》原文及译文《待漏院记》原文及翻译原文: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
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
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
古之善相天下者,自皋、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
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
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
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
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
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
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
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
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
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
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
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
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
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
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译文:天道不说话,而万物却能顺利生长,年年有所收成,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掌握四时、五行的天官们使风雨调畅的结果。
皇帝不说话,而人民和睦相亲,四方万国安宁,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三公商讨了治国纲要,六卿职责分明,伸张了皇帝的教化的结果。
所以我们知道,国君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勤于王事,这就是效法天道。
古代的贤相名臣善于治理国家的,从皋陶、夔到房玄龄、魏征,是屈指可数的。
《题李凝幽居》原文和翻译译文

《题李凝幽居》原文和翻译译文1、《题李凝幽居》原文和翻译译文《题李凝幽居》原文和翻译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解:幽居:指隐居处.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译文: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2、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①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②。
译文: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友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
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
[解释]①范子丰:苏轼的儿女亲家。
②两税及助役钱:新法规定,农民要交春秋两税,外加青苗助役钱。
苏轼反对之,以此讥讽。
3、郑板桥《题画三则》原文及翻译译文郑板桥《题画三则》原文及翻译郑燮原文: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①初放,绿阴照人②,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③,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④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⑤,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选自郑板桥《题画三则》)【解释】①新篁:新竹。
②绿荫照人:绿色的竹影照在人身上。
③窗棂:窗子上雕花的窗格。
④冻蝇:秋冬受冻的苍蝇。
王禹偁《待漏院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王禹偁《待漏院记》原文及译文赏析待漏院①记宋·王禹偁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
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
是知君逸于上,臣势于下,法乎天也。
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②至房、魏可数也。
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
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③銮声。
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
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人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④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忧心忡忡,待旦而入。
九门既启,四聪甚迩。
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
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
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玩器,何以取之。
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
私心慆慆⑤,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
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若然,则死下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①待漏院:古代朝臣晨集等待召见的地方。
②咎(gāo):通“皋”,即皋陶(yáo),相传曾被舜选为掌管刑法的官。
夔:尧舜时的乐官。
③哕哕(huì):象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
④眚(shěng):愿意为日食或月食,后引申为灾异。
⑤慆慆:纷乱不息的样子。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兵革未息,何以弭之弭:消灭,平息B.愿避位以禳之禳:举行祛除邪恶的祭礼来消除灾祸C.奸人附势,我将陟之陟:惩罚D.构巧词以悦之构:编造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说明“善相”职责和品行的一组是()①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②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③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④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人立朝,我将斥之⑤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⑥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A.②③⑤B.①③④C.①④⑥D.②⑤⑥11.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探究天道的运行规律、圣王的政治模式及如家的政治理想,借以导出宰臣要善于治致、精于治政,全文是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证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和翻译译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和翻译译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和翻译译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和翻译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
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2、《马融叹礼乐皆东》原文及翻译译文《马融叹礼乐皆东》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
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
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
恐玄擅名而心忌焉。
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
融果转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
”遂罢追,玄竟以得免。
译文: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过了三年也没见着马融,只是由高才弟子替他讲授罢了。
马融曾用浑天算法演算,结果不相符,弟子们也没有谁能理解。
有人说郑玄能演算,马融便叫他来演算,郑玄一算就解决了,大家都很惊奇、佩服。
等到郑玄学业完成,辞别回家,马融随即感叹礼和乐的中心都将要转移到东方去了,担心郑玄会独享盛名,心里很忌恨他。
郑玄也猜测马融会来追赶,便走到桥底下,在水里垫着木板鞋坐着。
马融果然旋转拭盘占卜郑玄踪迹,然后告诉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头,这表明一定是死了。
”便决定不去追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私心》原文与译文
私心
(原文)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省钱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译文)
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
儿子们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
他生性厚道,缺少文采,做官时以廉洁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
但是他缺少宽饶,又不整饬自己的威厉,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轻。
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他回答说:“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始终也没有任用他。
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回来却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
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