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课程论文
《影视鉴赏》课程论文格式模板

绥化学院《影视鉴赏》
课程论文
题目:
姓名:
系别:
学号:
班级:
年月日
《影视鉴赏》课程论文要求
一、题目:自拟。
以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任选一例电影或电视作品进行分析,
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1500字,目的是考查学生电影、电视作品分析能力与影视作品的评论能力。
二、内容范围:
(1)电影方面研究前沿进展;
(2)电视学在新媒介领域的应用等;
(3)电影、电视具体作品的分析等。
三、写作要求:
(1)内容要求语言精练、通顺,内容新颖,层次清楚,格式正确,结构完整。
(2)论文要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要素要齐全。
(3)论文要手写,避免抄袭现象:①整段抄、整篇抄②移花接木③冒名顶替④直接从网上下载⑤雷同现象。
(4)如果发现抄袭或雷同,成绩60分以下。
1500
1800 2000
《影视鉴赏》
课程论文评分标准
总分:
教师签字:。
影视鉴赏论文

影视鉴赏论文
影视鉴赏是观看电影、电视剧等节目后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和评论的一种活动。
影视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影视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对于一个好的影视鉴赏,首先需要考虑影视作品的整体性和内在结构。
我们需要了解其叙事手法、情节设置、人物形象等,从而理解影片整体的主题和意义。
同时,还需要关注影片的细节,如画面构图、镜头运用、音乐选取等,这些细节往往会深刻地表现出主题和情感。
其次,影视鉴赏需要对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电影、电视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和时代氛围,在进行影视鉴赏时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对作品的影响。
最后,影视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思维。
任何作品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我们应该通过批判性分析来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提升未来的影视作品质量。
总之,影视鉴赏需要有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深入分析的能力。
通过对电影、电视剧等作品的理性评价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影视作品,并对未来的影视创作提出启示和建议。
影视鉴赏论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视鉴赏少年Pi的小说属于扬马特尔,少年Pi的电影属于李安;李安的电影基于原着,但又不尽相同;他保留了故事框架,进行了改动增删,使之混杂入了李氏基因,从而变成另外一样东西;因此,我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会彻底抛开原着的干扰——不涉及原着情节,不涉及原作者用意,不比较两版之间的差异,总之就当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这部电影还有原着——只专注于导演在银幕上给我们摆出来的东西;这是一个寓言性质的故事,里面的隐喻表现手法克制而简洁,彼此的映射关系十分明显;李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赋予了扬马特尔的故事框架一个“李安”灵魂;我们只有承认李安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是刻意的,每一处都经过精心设计,每句台词都有它的功能和指向,才能拼凑出他试图表达的意义;否认了这一点,就成了聆听云天明童话的三体人,听到的只是一个纯净、美好的故事;电影一开始,同时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Pi和他的父亲母亲在晚餐时进行了一次谈话;这次谈话非常重要,它是整个电影主题的第一次预演;少年Pi的父亲说:“如果你同时信仰三个宗教,那等于什么都没信;与其如此,不如选择相信理性,相信科学……我宁可你经过深思熟虑否认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而母亲则说:“科学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内在的;”实际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前者解决现实问题,后者解决心灵问题——要注意,母亲这句话,实际上成为了Pi后来一切行动的心理渊薮;电影里提及了两人的背景:父亲被现代医学救了一条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学,代表着理性;母亲倾向于宗教,代表着信仰;电影里还特意强调,母亲舍弃家庭跟随父亲,信仰是她与过去唯一的联系;父亲和母亲的说法不同,少年Pi面临着抉择;要理性还是要信仰,这是一个精神领域的经典困境,少年Pi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我决定去受洗;”也就是说,他选择了后者,也就意味着他认同了母亲的话,但信仰需要的是虔诚,Pi并非一个虔诚者,他是个泛神论者;成年Pi的一番论述表明,他需要的是一种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力量作为信仰依靠;至于无论是上帝、安拉还是毗湿奴,并不重要;可以这么说,他的意识里,信仰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种特定的神明;对虔诚者,他选择信仰是去解决问题;而Pi这样的人,他选择信仰,只是为了逃避问题;信仰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具体膜拜的对象,而是一个寄托,一个可以逃遁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Pi要讲两个故事;两个故事的真假一直存在争论;可在我看来,第一个故事毋庸置疑是编造出来的;李安很狡猾,他从不公开谈论故事的真假,他知道保持一部电影的魅力就是让观众无限地争论下去;可他在电影里的安排,却表明了自己内心的态度;一个幻想故事,可以天马行空无所顾忌;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必须符合现实;第一个故事里有食人岛,这是一座深海中的热带密林,中间生存着无数沙漠中才有的狐獴;沙漠和大海,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象;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李安为什么不设置一个长满棕榈树爬满老鼠的正常海岛,使之看起来更加合理呢可李安非但没这么做,反而煞费苦心地挑选了距离合理性最远的沙漠狐獴,这是刻意放大不合理,以此来暗示第一个故事的虚幻性,告诉所有观众,这只是幻觉,这只是想象;我们都希望第一个是真实,但没法说第一个就是真实的;这有点像我们平时开玩笑;比如我调侃一个姑娘说:“你真漂亮我特喜欢你;”这句话有可能会被当成玩笑,也有可能会被当真;为了避免被当真的风险,我会故意夸大这句话“你比林志玲还漂亮我天天想着你连肉都不愿意吃了;”不合理的部分被无限放大,听的人自然明白这只是个玩笑;所以,第一个故事是Pi所幻想出来的,第二个故事是真实的,是理性的;可Pi无法解决第二个残酷故事给自己内心带来的煎熬,他只能逃遁到第一个故事里去,把周围的遇难者幻化为各种动物,才能让自己平静——正如母亲晚餐时所说,理性解决外在的,信仰解决内在的;他那一句“我决定去受洗”,实际上就是自己决定逃遁的预言;李安在这部电影里,有两种方式来引导观众巧妙地觉察到隐喻存在;一是预演;每一次大的行动之前,都会有一次小的行动作为预演;二是让本体和喻体反复出现,强化两者之间的关联,然后通过构建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本体的命运;晚餐谈话,无疑就是Pi讲述两个故事的动机预演;而基督教牧师对Pi说的那句:“you must be thirsty;”和父亲说“从它眼中反映出来的,是你自己的投影”,则是李安在不断在我们脑海里建立起Pi和老虎之间的本喻关系;有人说老虎代表了恐惧,我觉得应该更进一步,代表的是Pi的本能情感;在第一个故事里,Pi把自己一分为二,自己代表着人性或理性,老虎是剥除了理性的原始本能——本能地发怒,本能地恐惧,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最粗粝的欲望;换句话说,第一个故事里的人与虎,是第二个故事人性与兽性之间天人交战的投影;Pi不愿正视吃人的现实,只得一分为二,变成人与虎的奇幻漂流;这在许多影评里都有提及;可是,不要忘了,我们否定第一个故事真实性,理由是它存在着不合理,而且李安保留了“不合理”的标签,以此提醒观众故事的虚幻;但第二个故事,就真的合乎情理了么回想一下第二个故事的过程:Pi、母亲、水手和厨师登上救生艇;水手受伤,很快死去;厨师将其吃掉;然后Pi不小心放跑了一只海龟,被厨师殴打;母亲与厨师争执,被厨师所杀;厨师把母亲的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Pi出于愤怒杀了厨师,并吃掉了他;在这个故事里,各种元素和第一个故事完美对应,母亲=猩猩,厨师=鬣狗,水手=斑马,老虎=Pi的本能,看似完美无缺,合乎情理,连最理性的保险公司都快要认同,但其中却存在着两个破绽;第一个破绽,是香蕉;当Pi讲述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猩猩坐着漂浮的香蕉而来;保险调查员立刻指出,香蕉不会漂浮;当Pi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对这个细节居然没有修改,仍旧坚持说妈妈坐着漂浮的香蕉前来;第二个破绽,是妈妈的死;厨师是一个对食物很执着的人,他会吃老鼠,会把水手杀掉用肉做鱼饵;对他来说,每一块肉都是极其宝贵的;可是妈妈死后,厨子没吃掉她,扔到了海里喂了鲨鱼——这是一种浪费,尤其是厨师已经吃过了水手,对他来说,最大的心理障碍已经消除,没理由会做这种浪费行为;第二个故事本身已经非常圆满,却多了这两个颇为醒目的蛇足;实际上,它们也是刻意被保留下来的标签,用来提醒观众——第二个故事也并非真实——至少隐瞒了一部分真实;这两个破绽,都与母亲有关;毫无疑问,第二个故事隐瞒的真实,就是母亲的下落,前面我说过了,李安喜欢用各种比喻反复强化本喻关系;少年Pi和老虎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对,但还有一对本喻很容易被忽略;母亲与莲花;莲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此之前已经有两次显着暗示;一次是在开头,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画莲花给Pi和拉维看;一次是电影中段,Pi俯瞰海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后又变成母亲的容貌这里Pi父和拉维的脸都没出现,指向特别明显,最后叠加到了沉船;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Pi对母亲的思念和爱;与此同时,李安还特意安排了阿南蒂给Pi讲解舞蹈,引出一个关于莲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莲花;在Pi问阿南蒂林中莲花是什么意思时,她没有回答;直到我们进入整个电影最关键的一段情节:食人岛,才恍然大悟;Pi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莲花,打开以后,里面是一颗人牙;于是“林中莲花”这个比喻和指向,在这里得以完成;我们知道,第一个故事是Pi的幻想;那么他在岛上的动作,肯定是对各种现实发生的投射;莲花是Pi对母亲的思念;莲花中的人牙,代表了母亲的遗骸,也即死亡;而母亲的躯体,实际上就是整个食人岛;岛是母亲,而岛下涌起的酸潮,则是母亲的下场;酸潮是一个意义异常清晰也异常恐怖的比喻;如果想表达母亲死亡的意象,有很多种办法,最简单的比如说潮水慢慢淹没岛屿,代表母亲的溺水;或者鲨鱼啃噬小岛的根茎,代表葬身鲨腹,等等……可李安选择的是一个非比寻常,几乎和海洋没有一点关系的比喻:酸;这个酸,自然就是人的胃酸;酸潮扑上小岛,这个意象表明母亲是被吃掉的,被胃酸所消化,所以遗骸的代表物是牙齿;Pi在岛上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这是食母的暗喻;有一种说法认为,根茎和狐獴代表尸体的肌肉纤维和蛆虫,代表了吃人,这两个比喻在电影里找不到可参照的点;李安如果要设一个比喻,一定不会只设一次,一定会重复多次,或者找另外一个参照点,所以这个猜想是否成立,需不需要影射到如此细致,有待商榷;但食母是确凿无疑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食母之前已经预演过一次;Pi是个素食主义者,他第一次抓到一条大鱼,一边大哭一边用锤子把它砸死;砸死以后,Pi跪倒在筏子上,哭着对鱼的尸体说:“毗湿奴,谢谢你化身为鱼来救我;”他这么做,是因为自己面临着饥馑危机,理性告诉他只能吃鱼渡日,为了能够达成心灵妥协,Pi必须在信仰里找了一个借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关于道德的教义太过鲜明,没办法利用,于是Pi只能选择毗湿奴作为理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Pi的宗教观;于是,鱼成了毗湿奴的化身,Pi有了一个可接受的理由,内心回归平静;这次吃鱼事件非常重要,承前启后;往前看,它与晚餐谈话相对照;父亲在晚餐时说了句话:“今天的羊肉很美味,可惜你们享受不了;”说明父亲是家里唯一一个肉食者,他代表着理性,理性是要吃肉的;母亲则告诉Pi,理性可以解决外在,信仰可以解决内在;这一点是食鱼事件里也得到体现,Pi理性地杀鱼吃肉,然后用信仰给自己内心找了个避难所,一个借口;这个很变通甚至有点狡猾的举动,与Pi在餐桌上轻松地说“我决定去受洗”的精神是一脉相承;往后看,母亲就是鱼;鱼是毗湿奴所化,那么母亲也一定是毗湿奴Pi来的;Pi吃鱼是因为这是毗湿奴的化身,Pi吃母亲也是因为她是毗湿奴的化身;一个化成鱼,一个化成了海盗;食鱼事件就是食母事件的预演;宗教变成了Pi的心灵庇护所,他给自己构筑了一个坚固的壳;对Pi来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太过清晰,对善恶的道德评判太过清晰,他唯一能选择的——同时也恰好是她母亲所信仰的——只有印度教;只有毗湿奴的神话特性,才能为Pi食母构造出一个合理的借口;李安唯恐观众还搞不清楚这个比喻,还特意给出一个岛的轮廓特写;有人说这是毗湿奴的侧影,有人说这是一个女人,都没错;这个轮廓本来就兼具了母亲与毗湿奴两种特性;莲花是毗湿奴的象征,而母亲信仰的是印度教,毗湿奴的神话就是她讲给小Pi听的;从这个特写镜头,母亲-莲花-毗湿奴这三个元素的连接,得到了一次明白无误的强化;这就是为什么岛的轮廓既像毗湿奴,又像是母亲,Pi为了给自己的食母寻找了个宗教理由,早视它们为一体了;在这之前,Pi应该已经做过类似的事情;在幻想层面,鬣狗杀死了猩猩,老虎杀死了鬣狗,但很快鬣狗、斑马和猩猩的尸体全都消失了,全都被老虎吃掉了;投射到现实层面,厨师杀了母亲,Pi杀了厨师;然后面临饥馑的Pi吃掉了水手的剩余部分和厨师,最后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母亲的尸体;食人是一回事,食自己的母亲又是另外一回事;Pi在吃水手和厨师时还能保持正常——食鱼事件里,Pi杀死了鱼自己却没吃,而是喂了老虎,表明他把吃人归咎为自己的兽性,自己的人性还保持着清醒——但面对自己母亲,他内心的惊慌和挣扎可想而知;在登岛之前,故事一里有一场惊天动力的大风暴,老虎在瑟瑟发抖,Pi在呼天抢地;开始时Pi还呼叫着神明,但很快就放弃了;这说明他的人性和兽性同时遭遇大了现实中的大挫折,这挫折可能是真正的风暴,也可能是其他灾难,总之造成的结果是食物匮乏至极,陷入极度的饥饿;唯一的食物,只有母亲;吃了,自己心理绝对无法接受;不吃,一定会饿死;可这场危机太过强烈,于是Pi的人性和兽性不得不暂时达成统一,或者说妥协,把母亲当成毗湿奴的化身,重演吃鱼时的故事,并且构造出一个毗湿奴食人岛的幻象;正如电影开头讲述的,到了夜晚,我们都生活在毗湿奴的梦里;然后,在幻想层面,人与虎同时登岛,Pi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不知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当Pi告别阿南蒂的时候,阿南蒂给他手腕系了绳子,代表了与最爱之人的告别;再回想起Pi一登岛便在岛上系了一段绳子,便会豁然开朗;Pi是在告别,与母亲告别,因为他即将要吃掉她;到了夜晚,酸潮涌动,莲花里只残存一颗牙齿;等到Pi夜晚打开莲花看到人牙时,林中莲花的暗喻发挥了作用,他的理性之火终于觉醒,意识到自己做下的极恐怖的事;Pi自己说担心被食人岛吞噬,才决定离开,实际上担心的是食母这件事吞噬掉他的精神,让他疯掉,乃至死亡;所以他选择了逃离这个岛,也就选择了忘记;这同样也在阿南蒂的情节里得到了呼应:“我记得那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但是却忘记了是如何告别的;”结果Pi把这件事彻底忘掉了;他给保险员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只讲到自己暗示吃了厨师,就停止了;他不是刻意隐瞒,而是自己也忘了,唯一残留的记忆,只有他自己编造出来保留在第一个故事里的食人岛;阿南蒂的情节在整个电影里地位独特;如果把她的戏单独抽出看,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这段情节跟后面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女人也再没出现过;但李安从来不做无用功,他加入阿南蒂的戏,正是为了给后面食人岛的一系列活动建立比喻的对照系;系绳子、忘记告别、林中莲花,这些都是食人岛中的重要暗喻,同时又与阿南蒂的故事要素全部照合;没有阿南蒂的故事,食人岛的行为就会让观众觉得不知所云;没有食人岛,阿南蒂则变得毫无意义;两者实际上是一个彼此呼应的隐喻体系的两端;这就是充斥于细节中的各式隐喻所构筑出的第三个,也是真正的故事;李安把第一个故事描绘的极为精美,对第二个故事却吝啬到一个镜头都没有,对第三个故事甚至只肯用隐喻来承载;他把现实包裹在美好的糖衣之内,又在现实里放入残酷夹心,递给大家;作家和保险公司相信了第一个故事,Pi本人相信的是第二个,为了强化自己的信念,他甚至还多信了一个犹太教;至于观众愿意剥开几层糖纸,则取决于他们自己;李安用这种极度不均衡的手法,把选择权出让给观众;他打开了许多条路,每一条都没有设置终点;盗梦空间里,陀螺是旋转还是倒下,主角究竟是在梦里还是现实,观众可以予以猜测解读,也可以随时出戏,起身走人,归根到底这是主角自己的问题,观众们是无关的客观者;但观众们在看少年Pi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我究竟该相信哪一个故事;这个选择权不再取决于故事的解读,而是取决于观众的内心;宗教者从中看到信仰的力量,无神论者从中看到对宗教的否定与稀释,心灵纯净者与疲惫于现实都市的人倾向于相信第一个故事,而内心黑暗的悲观主义者,则对背后隐藏的真相不寒而栗;当李安在采访时被问起关于第二个故事,他的回答避重就轻,说故事拍完就交给观众了,这是个聪明的做法,他放弃了最权威的导演阐释权,让观众保持争论;莫衷一是是电影保持长久魅力的不二法门;所以我们不必奢望从他那里得到明确的答案,相信自己的本心就好;引自——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Pi的三个故事作者:马伯庸。
影视鉴赏论文3000字鉴赏电影

影视鉴赏论文3000字鉴赏电影电影史一门融合了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美术、摄影等艺术特长的艺术,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影视鉴赏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欣赏性。
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
优秀的影视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审美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经过了八个课时的影视鉴赏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世界电影的发展,也懂得了如何让去评价一部电影,以及从多个角度挖掘电影给我们的深刻启示!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贴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欣赏性。
一部优秀的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
许多同学在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影视鉴赏论文,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
那么,如何写好影评?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
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影视鉴赏论文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
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评什么影视鉴赏论文”在中可评的角度很多。
就一部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视鉴赏论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阐明某一时期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专评,如平添编剧、影视鉴赏论文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影视鉴赏论文能激发自己写作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做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现象影视鉴赏论文。
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要对一部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
选修课影视鉴赏论文

影视鉴赏论文通过本学期的影视鉴赏课程的学习对电影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对电影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学期的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起得到的东西让我心潮澎湃。
我觉得一部电影就像是一本书,每个人看一本相同的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想,每个人从中获取的道理和知识也不相同,但是通过影视鉴赏可以提高我们看待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则是不禁相同的。
通过影视鉴赏的学习我对电影又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在看完一部影片之后只是说好看不好看,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见解。
现在,我不敢说我能评价一部影片,但是最起码我可以更加理性的去看待一部电影,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想要表达的主题,去欣赏影片的内涵。
在这个学期的影视鉴赏课程的学习中,我欣赏到了很多部各种题材的优秀影片,开拓了我的眼界。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真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
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
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无不具有较高的精神品位和较高的审美情趣。
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和情节场景的设计,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树立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审美标准,而摈弃病态的,落后的,低级的审美趣味。
影视艺术塑造众多渗透情感的美的幕屏形象和美的声音形象,通真的呈现与眼前,如实地荡漾于耳际。
这些美的幕屏形象和美的声音形象,同步交叉,时空对应,给人的心灵以深沉的撞击,给人的情感以强烈的展撼,这就是所谓的动之以情。
而大学阶段,是人的情绪波栩最易涌动,最为敏感的时期,影视艺术正投其所好。
影视是创造感人的瞬间,影视是展现激情的艺术。
优秀的影视作品所表现的主题,使人受到教育,引人思考,给人智慧,催人奋进,可以从精神上给人以深人骨位的展撼,使人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洗礼。
影视作品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
优秀的影视作品使我们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能够感受到影片所给我们带来的细腻的感情,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使我们为其中情节高兴亦或为其潸然泪下,或者使我们为剧中人物额愤愤不平!爱情到底是什么呢?是天空中飘过的云朵?还是涨潮后留在沙滩上孤苦无依的贝壳?或许爱情是一种亲身的体验,需要两个人的真切付出和感悟,它是一种任谁都说不出的感觉,100对恋人沐浴在爱情中就说得出100种感觉:有浪漫的,有痴缠的,有绚丽的,有伤感的,有隽永淡雅的,也有人鬼殊途的……世事沧桑,人潮汹涌,相信爱情的人已是越来越少,乏味庸常的现实生活和多姿多彩的银幕爱情使爱情的信仰者常常不得不面对一个悖论:橘红的温暖和粉色的浪漫只存在于虚幻的光影世界中,越多的美丽色泽和感人画面,越反衬出这种爱的虚拟性质,即便不虚伪,起码也遥不可及;如果身边有爱,那绝不是电影中的样子,在大多数情形下,它呈现的是电影不愿表现的苍白和平庸。
影视鉴赏论文

信阳师范学院影视鉴赏课程论文专业班级姓名学号课程时间新媒介时代影视文化素养与审美鉴赏力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介形式不断出现,媒介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新旧媒介交叉融合、共同发展的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时代,新媒介崛起,在内涵与结构上新媒介素养都成为与传统媒介素养全然不同的概念。
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与传统媒介时代有很大差异,新媒介素养在概念内涵与结构、媒介运用与表现、媒介教育与发展等方面同传统媒介素养存在显著不同。
新媒介提供了大量的人际交流平台,让消费者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伴随着新兴媒介一同成长的大学生们,自然成为其主要拥护者。
大学生借助这些工具获取信息、发表观点,积极参与舆论,引领或跟随时尚话题,在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角色中自由转换。
相对于欧美国家较为先进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我国新媒介素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撷取和综合国外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一切有益经验,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我国民众的新媒介修养与品质。
同时,我们也要反对和警惕在新媒介素养教育学习中的崇洋媚外、全盘西化,需要注重新媒介跨文化传播教育,使民众在接触网络外来文化时,具有清醒的理性批判意识。
在当下发展新媒介素养教育中,我们应提倡“超越保护主义”,但任何理念都不是万能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规律,特别是在新媒介仍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动阶段,我们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方法也需要随着新媒介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需要理智处理和协调政府、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关系,集结社会力量,争取让新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有益国民的快乐教育与终身教育。
在新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学校教育是根本,因此教师日常教学中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方法非常重要。
教师应该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日常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快乐教学。
即通过案例或情趣教学,既让学生对新媒介有批判性认识,又能引导他们从新媒介的正当使用中获得乐趣。
DavidBuckham就曾经指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更多地将重点放在“如何使媒体更为有效地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的准备”。
影视鉴赏论文

影视鉴赏论文
影视鉴赏论文是指以影视作品为主题,对其进行剧情、导演、演员、摄影、美术以及主题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的学术文章。
这种论文通常在电影、电视或新媒体专业中进行,并旨在培养学生对影视作品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影视鉴赏论文的写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选题:选择一个感兴趣或有深度的影视作品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可以是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各种形式的作品。
2. 引言:在引言中,对选定的影视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并说明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同时,可以提出论文要探讨的问题或观点。
3. 影视分析:对影视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
可以从剧情、角色、情感、视听语言、主题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分析中可以引用作品中的台词、画面等进行论证。
4. 理论支持: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相关的影视理论或学术研究作为支持来解读影视作品。
这些理论可以来自于电影学、传媒学、社会学、文化学等不同领域。
5. 批判评价: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批判性观点和评价。
可以对作品的艺术性、传达的信息、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评判。
6. 结论:总结整篇论文的观点和主要论证,并指出可能的研究方向或改进之处。
在撰写影视鉴赏论文时,需要注重对影视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培养批判思维能力,结合相关理论并提出独立见解。
同时,对文献的引用和论证需要准确、全面,符合学术规范。
《影视鉴赏》期末论文

《剪刀手爱德华》影视鉴赏第一次观看《剪刀手爱德华》这部电影是在高中的一个寒假,当时看电影完全是为了消遣,为了消磨时光,当时并没有真正的去赏析这部优秀的影片。
而通过学习本学期的影视鉴赏这门课程,我才真正知道了什么是鉴赏,也真正看懂《剪刀手爱德华》这部影片。
一、剧情简介佩格住在一个色调明丽的小社区里,女邻居们都喜欢调情、窥探、以及搬弄是非。
爱德华的出现,给她们百无聊赖的生活增添了新鲜的刺激,所以大家都对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友好甚至亲昵。
当他展露出用剪刀手修剪植物、设计发型的才华,全镇的人几乎都为他癫狂了,把他当成了明星一样的宠儿。
但他也有自己的痛苦,那就是爱上了佩格的女儿、美丽绝伦的金。
金早已有了男友,而且对这位家庭新成员一直有抵触情绪。
为了金的一个请求,爱德华硬着头皮潜入金男友父亲的豪宅,不慎被警察逮捕后也没有吐露真相,唯恐连累心上人。
虽然他不久由于“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被释放,但周围的人都把他看成蓄意抢劫财物的危险分子,对他以及佩格全家敬而远之。
在这一过程中,金逐渐看清了男友的丑恶嘴脸,与他决裂,并对爱德华产生了好感。
圣诞夜大雪纷飞,矛盾达到了最高潮,爱德华越想做好事就反而被误会越深,全镇居民都要求驱逐爱德华,甚至连佩格也认为他应该回到古堡中去。
在古堡的打斗中爱德华杀死了金恶毒的男友,金也接受了爱德华不求回报的爱。
这是爱情最初的交融,也是最后一次的交融,从此爱德华永远隐藏进了不为人知的角落,在那里修剪他的植物、冰雪和爱情……二、影片赏析苍白,忧郁,刀疤……这是个机器人面孔,然而,在我第一次观看这部影片时却一直把他当个人看,一个真正的人,除了一双真正的手掌,只留下一双剪刀手作为代替,因此,他成为了剪刀手爱德华,而不是别人。
这双手可以修剪出世界上最为千姿百态的树木,修理出最为新潮的发型,却无法端起盘子,拥抱自己的爱人……于是你知道,他是一个异类,所有人都知道,除了他自己,于是他用一颗单纯而又善良的心企图去征服别人,结果他成功了,以被诽谤,出卖还有更多只有机器人之外,而又被人类驾御得最娴熟的技巧成功了……他应该欢呼吗?不,他被邻居勾引,战栗着推开之后跑远……于是他被诽谤,我不明白他是否知道诽谤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在被人出卖进了警察局之后,再遇见警察,他知道逃跑……可是我还是不明白道是谁训练了他?你想知道是谁出卖了他吗?正是他用一颗善良的心所全心全意爱着的人啊……我想他是知道自己被出卖了,从他惊慌失措的眼神和更加苍白的面孔你可以确信这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理工大学2010-2011(二)
《影视鉴赏》课程论文
该论文占课程总成绩70%
《盗梦空间》赏析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当你从梦中初醒,却生出如庄子梦蝶的感觉:到底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呢?或者还有一种感觉,当你从可怕的噩梦中惊醒,感叹还好只是做了个梦,却又进入险境,直到感到白色光线照亮眼眸,方才苏醒来刚才你竟在梦中又做了一个梦?即通俗所谓的“梦中梦”。
梦,真是这个世界上人脑与心灵所共同产生的最奇怪的东西!
话说最近正在热映《盗梦空间》,因我本来就很喜欢了解梦,了解心理学,了解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早在《盗梦》(又名《奠基》)被国内引进的消息传开以后,我就开始经常关注,期待着她能在国内正式上映的那一天。
好不容易等到了影片上映,当然我也不可能放弃工作跑到电影院去等首映。
不过还好首映没有几天就是周末了,周六一大早我就兴冲冲地跑到影院去赶了早场,正当排队进去检票的时候,工作人员还诧异地说:平时早场哪那么多人啊,周末都还在睡觉啊,看来引进《盗梦》成功了嘛!当然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很多人去看《盗梦》,不完全是为了剧情,特别是有些女性朋友纯粹是为了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才去看这部电影的。
但是也有很多人表示,虽然当时观赏的初衷是为了看帅哥,不过在真正地欣赏了这部影片之后,才发现这是一部绝对值得去看第二遍的电影,当然也是一部你绝对不会觉得掏了腰包以后深觉不值的影片。
至于我,莞蓉有个习惯,就是每次看片基本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去看的,总想着不一定很好看的吧,因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盗梦》影片的开始是男主人公柯柏(就是莱昂纳多演的那个)被海浪冲击到了岸边,看到了两个小孩,(其实是他自己的孩子,他有心理疾病,所以在梦境中他孩子和妻子的形象总是无处不在,即使是在别人的梦境中。
)随后他又被带去见到了一位年迈的老人,老人因为年龄已经大了口中喃喃自语:“你就是那个要杀我的人吧!我曾经梦见过你,那个身上带着旋转陀螺的人。
”当然看完了整部电影以后,我们就知道了,原来这个老人是商业巨头齐藤(日本演员渡边谦扮演,说实话,除了《柯南》和高科技,我对日本从来就没有什么好感,不过渡边谦在里面的表演真的好棒,回想上次周润发发哥在《加勒比海盗3》里所扮演的角色,感觉是这次渡边谦演的角色更显男人魅力。
)而且这个开始的场景其实就是一段无意识与潜意识的梦境,并非真实的世界。
确切地说,其实就是一开始我们就是在做梦了!
接着影片就开始从头讲起了。
柯柏是个盗梦者,他还有个很要好的比他年轻一些,而且友情颇深的搭档亚瑟。
两人一起合作,这次他们的目标是商业巨头齐藤,却因为最后被老奸巨猾的齐藤识破了梦境中的地毯并非自己所拥有的地毯而了解到自己其实是在做梦,最后任务失败了。
他们的天才能力却被齐藤看中,让他们去为自己植入思想到别人的大脑中。
原来齐藤的最厉害的竞争对手费雪将去世,小费雪即将继承父亲的财产,齐藤想让小费雪有个想法,就是他的父亲要他们的帝国土崩瓦解,这么一来他齐藤就是最强的了。
柯柏本来不愿意干这种不正当的事情,但齐藤给了他一个承诺,就是可以让他回家与孩子们永远在一起了。
亚瑟立即表示出“这事情我们干不来!”,可是这时的柯柏却犹豫了,动摇了。
我们心中的“形象”顿时打了个大大的问号,看来男主角并非善类。
不过看完了整部电影以后我们才发现,是对妻子的深切的爱与对孩子们的伟大的父爱促使着我们的男主角必须回家,他柯柏纵然再是无所不能的盗梦者,却同时还是一个热爱自己家庭的男人而已。
影片接着就开始慢慢通过柯柏的自白告诉了我们他这个“厉害”的人的过往。
原来柯柏当年也是一个研究梦境的学者,为了研究在梦境中如何能成功地灌输给人一个想法,他就拿最爱的妻子梅尔做了试验品。
他们一起进入了好几层梦境,并且在梦中死去,进入到了潜意识与无意识的边缘地段,在那里,他们一起造梦,生活了长达五十多年,那里的生活是无限的,他们在那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孩子,看着他们长大,他们还一起老去。
当他们好不容易回到了现实世界,梅尔却认定这个世界才是不真实的,因为“苍老的灵魂装进了年轻的躯壳里”,最终跳楼自杀了。
临终前,她为了让丈夫能和她一起自杀故意留了律师信声称柯柏对她很不好,并且让三位精神科医生都做了鉴定认定自己没有心理疾病。
这样一来,梅尔一死,柯柏几乎就成了通缉犯了。
他想回家,他几乎无法再做梦,只有回忆梅尔和孩子才能使他作梦,梦里都是爱妻的影子。
在他给新的年轻的造梦师女大学生雅德讲述造梦的过程时,他告诉雅德判断做梦与否的最简单办法就是问自己:刚才我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可是,梅尔却突然在他们两人的梦境中出现,因为雅德按照自己的思维改造了柯柏的梦,使得柯柏在梦中的防御者们对雅德产生了浓重的敌意,最后出现的“柯柏夫人”(亚瑟是这么称呼的)一刀捅向了雅德。
被刺杀的真实的感觉突然袭击了雅德,恐怖之余,她就醒了。
这时,亚瑟告诉她:作为一个对梦理研究的工作人员,你必须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地图腾,那样你就可以知道你是在做梦还是在现实当中。
因为梦境有时是如此之真实,以至于当你醒过来时还是心有余悸,如果你看到了自己的图腾,比如一个旋转的陀螺,在现实中它可以停下来,但在梦境就未必了。
之所以强调这个图腾,其实这个功效倒是梅尔先想到的,所以旋转的陀螺成了梅尔与柯柏共同的图腾。
这里有个不算太大的漏洞,就是影片后来讲到雅德听了亚瑟的话以后非常专心地为自己弄了个像象棋中的棋子般样子的图腾,但是后来似乎没有怎么放到过她的这个费了好多劲去搞的小东东。
似乎贯穿影片始终的只有柯柏与梅尔的那个旋转的陀螺。
柯柏后来告诉雅德,其实他什么也不害怕,他只是对梅尔感到负疚,原来当年他向梅尔灌输的那个思想不是别的,正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不真实的。
”那么反而我们在梦境中所经历的是真实的了。
在梦境中他们可以造出许多喜欢的房子,梅尔将她童年时住的房子,她与柯柏共同结婚时所住的房子等等都一起搬到了梦境中。
在现实中,一个人不能同时拥有很多套住房,但是在梦境中他们却做到了。
所以,当梅尔醒来以后她就变得与以前不一样了。
也正是梅尔后来的自杀使得柯柏意识到对一个人进行植入想法并非不无可能。
这倒是使我又了解到了一点东西。
先前我看过许多破案片,都是讲心理学家犯罪杀人然后在他自己所治疗的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病人身上灌输了一
种思想,并且使得病人以为是自己杀了人,参见《沉默的证人》;或者是一个女孩梦游,当她正在梦游之时,懂得心理学疗法的人可以给她灌输一种想法,醒过来之后她就能想象出许多杀人的画面,最终连案发的凶器都被自己给找到了,当然,她也会从此以为就是自己杀了人,参见《谜情家族》。
看了《盗梦》,我才知道原来这些几乎都是带点科幻性质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思想一旦定性,很难再被他人所左右,所以要对一个人植入一种想法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而《盗梦》正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现实,要通过制造梦中梦才能做到植入想法,因此才更显《盗梦》的宝贵。
当然,患有心理学疾病的病人的心理状态总可能多多少少与正常人有一些不太一样。
那么,柯柏一行人就开始行动了。
除了亚瑟,齐藤,雅德,柯柏还联系了擅长伪装成各种人样貌的伊姆斯,以及化学调剂能手尤瑟夫等。
于是他们就与小费雪来到了同一架飞机的头等舱里设法使小费雪睡着了,并且买通了空姐,而先前齐藤更是早就买下了整个航空公司。
他们与小费雪的大脑连接在了一起,共同进入了梦中,第一层:一个雨天,可惜他们莫名其妙地受到了袭击,并且有一辆火车凭空地朝他们撞了过来,当然其实是柯柏的心理疾病所导致的,同时加上小费雪并非他们想象中的那么一无不懂,其实他是学过一些简单的心理防御能力的,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齐藤更是差点死去,如果他真的在这里就死去的话,可能会因为安眠药的关系而马上跌入潜意识与无意识的边缘。
第二层梦境:一个酒店,亚瑟为了保护大家而留了下来。
第三层梦境:一个在雪地上建造起来的医院堡垒,小费雪的父亲就在那里养病,不料梅尔却突然出现并且袭击了小费雪,柯柏一时手软,来不及挽回,小费雪已经死了,这样他就到了无意识与潜意识的边缘地段了。
大家本来已经想要放弃了,雅德却提醒大家其实还有一个机会的,就是干脆跑到那个可怕的地方去找回小费雪。
倒是正因为柯柏有心理疾病,只要有梅尔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小费雪的。
所以雅德与柯柏终于来到了柯柏与梅尔曾经一起老去的那个梦。
那里曾经只有柯柏夫妇两个人,柯柏在向梅尔求婚的时候曾经说过: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们两个一起变老了。
这正是那个梦对梅尔有着强烈冲击的地方。
设想你在梦里和一个人白头到老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又要重头来过一遍,你怎能不怀疑哪个是梦?哪个是现实呢?最后他们的确是找到了梅尔,柯柏也终于领悟到其实这个梦里的梅尔一直是他心中梅尔的化身,但是真正的梅尔是永远也无法回来了,因为心中的妻子是永远完美的,结局是梦中的梅尔就死在了柯柏的梦中。
当然,雅德也的确找回了小费雪并且一起回到了第一层梦境。
由于齐藤在第三层梦境中死去,所以也跌落到了潜意识与无意识的边缘,他就在那儿没有方向地,没有目标地慢慢老去,等到为了找到他而留在那里的柯柏好不容易找到他的时候,齐藤已经变成了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了。
这就回到了开头的那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