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法——反问句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个语法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主语+谓语+宾语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你去吗?|你去哪儿呢?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4.正反疑问句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形容词前)(1)副词作状语: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你往前走。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动词/形容词(1)动词+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

|车停在门口。

(2)动词+形容词(对、错、好、清楚……):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去”的情况:(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处所词语+来/去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表示完成:动词+来/去+事物词语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事物词语+来/去你快倒茶来!10.复合趋向补语动词+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进来/进去、出来/ 出去、回来/回去、过来/过去、起来(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去”在句末他走进教室来。

(完整word版)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40个语法点

(完整word版)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主语 + 谓语 + 宾语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4.正反疑问句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他是汉语老师。

|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他是我爸爸。

|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1)副词作状语:我常常去商店。

|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 我从美国来。

|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 + 动词/形容词(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我听懂了。

| 我看见他了。

| 作业做完了。

|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你说对了。

| 饭做好了。

|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明天他回北京来。

|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我借来一本书。

|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你快倒茶来!10.复合趋向补语动词 + 上来 / 上去、下来 / 下去、进来 / 进去、出来 / 出去、回来 / 回去、过来 / 过去、起来(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 / 去”在句末他走进教室来。

初级汉语综合课《正反疑问句》——教案--老外学汉语

初级汉语综合课《正反疑问句》——教案--老外学汉语

初级汉语综合课《正反疑问句》——教案--老外学汉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正反疑问句的概念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正反疑问句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汉语语法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正反疑问句的定义和结构。

2. 正反疑问句的用法和场景。

3. 常用的正反疑问句词语和短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反疑问句的结构和用法。

2. 教学难点:正反疑问句的语调和使用场景。

四、教学方法:1. 交际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学会使用正反疑问句。

2.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完成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反疑问句的用法。

3. 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正反疑问句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正反疑问句的定义、结构和用法,举例说明。

3. 练习:设计各种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听力、口语和书写的训练。

4. 互动: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运用正反疑问句。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正反疑问句的兴趣和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正反疑问句结构和用法的掌握程度。

3. 小组活动表现:在角色扮演等小组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了解他们在交流中的障碍和问题。

七、教学扩展:1. 增加相关话题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巩固正反疑问句的用法。

2. 组织线上或线下的语言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正反疑问句。

3. 推荐相关汉语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

八、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和需求。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和困难,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主语 + 谓语 + 宾语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4.正反疑问句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他是汉语老师。

|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他是我爸爸。

|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1)副词作状语:我常常去商店。

|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 我从美国来。

|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 + 动词/ 形容词(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我听懂了。

| 我看见他了。

| 作业做完了。

|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你说对了。

| 饭做好了。

|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明天他回北京来。

|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我借来一本书。

|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你快倒茶来!10.复合趋向补语动词 + 上来 / 上去、下来 / 下去、进来 / 进去、出来 / 出去、回来 / 回去、过来 / 过去、起来(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 / 去”在句末他走进教室来。

初级汉语综合课《正反疑问句》——教案老外学汉语

初级汉语综合课《正反疑问句》——教案老外学汉语

初级汉语综合课《正反疑问句》——教案--老外学汉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正反疑问句的构成和用法。

2. 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正反疑问句进行交际。

3. 增强学生对汉语语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反疑问句的定义和构成。

2. 正反疑问句的用法和语调。

3. 正反疑问句在日常交际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反疑问句的构成和用法。

2. 教学难点:正反疑问句的语调掌握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各种日常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和应用正反疑问句。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正反疑问句。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交流中是否遇到过需要使用正反疑问句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正反疑问句的定义、构成和用法,让学生举例说明。

3. 语调练习:让学生朗读正反疑问句,注意语调的变化,体会语气上的不同。

4. 情境演练: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运用正反疑问句进行交际。

5. 任务实践:设计小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正反疑问句。

6.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用正反疑问句写一段对话,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合作态度。

2. 口语表达: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和任务实践中的口语表达能力。

3. 语法应用:检查学生作业中对于正反疑问句的正确运用情况。

4.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不足。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正反疑问句和其他疑问句(如一般疑问句)的用法和语调。

2. 文化讲解:介绍中国文化中关于疑问句使用的习俗和礼节。

初级汉语综合课《正反疑问句》——教案 老外学汉语

初级汉语综合课《正反疑问句》——教案  老外学汉语

《正反疑问句》——教案主讲人:教师微笑着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汉语课堂。

今天老师教大家学习正反疑问句。

”向学生传达上课讯息,集中学生注意力,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进入课堂状态。

导入、讲授新课(4分钟)显示第2张PPT引导语:同学们学习汉语这么久了,觉得汉语难吗?目标语:肯定回答:难或否定回答:不难。

引导语:“汉语难吗?”的提问方式是我们之前学习过的是非疑问句,今天学习的正反疑问句和是非疑问句的意义是一样的。

但是正反疑问句没有“吗”,将肯定回答“难”和否定回答“不难”组合在一起就是正反疑问句“汉语难不难?”显示第3张PPT引导语:同学们今天来上课觉得外面冷吗?目标语:肯定回答:冷或否定回答:不冷。

引导语:用正反疑问句提问,可以怎么问?目标语:外面冷不冷?通过以旧带新的方法用已经学过的“是非疑问句”引出新学的“正反疑问句”。

同时说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它们的意义和回答是一样的,但是“正反疑问句”没有“吗”这个字。

利用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例句,为学生提供交际情景,利于学生提起学习兴趣并更容显示第4张PPT引导语:老师想买一件衣服,这件衣服300元,老师觉得贵,你们觉得呢?目标语:肯定回答:贵或否定回答:不贵。

引导语:用正反疑问句提问,可以怎么问?目标语:衣服贵不贵?显示第5张PPT引导语:我们能一起看这三个句子,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了么?目标语:肯定回答和否定回答都是形容词。

总结归纳:“难”“不难”“冷”“不冷”“贵”“不贵”都是形容词,中间用“不”来连接,所以我们可以用主语+形容词+不+形容词的形式来表示。

这是正反疑问句的第一个句式。

显示第6张PPT 易理解所学语法点,便于掌握。

结合图片,给出情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反疑问句作为例句。

根据给出的例句,总结规律,并归纳出句式。

引导语:下面请看一段视频,注意听他们说了什么?视频播放后提问学生:女孩问了男孩什么?目标语:明天是不是星期一?你去不去书店?引导语:男孩问了女孩什么?目标语:你有没有哥哥?总结归纳:“是”“不是”“有”“没有”“去”“不去”都是动词,中间用“不”或者“没”连接,所以我们可以用主语+动词+不/没+动词(+宾语或其他成分)来提问,询问过去一般用“没”。

分析反问句教学方法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分析反问句教学方法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分析反问句教学方法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反问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

为帮助外国学习者克服畏难心理,在社会交往中主动正确运用反问修辞,本文以两种常用的反问句形式从语法结构、语用功能和文化心理分析其复杂性,寻找能够应用于教学的思考角度和指导方法,特以“谁”为例,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反问句;类别;语法意义;语用功能;教学建议一、引言修辞是口语交际中很重要的文章形式,用于表达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态度,具有较强的表达效果和独特的功能。

修辞手法可以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达到提高语言表达的作用。

我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辞句手法,以此来表明多种情感态度,具有鲜明的特色。

在对外国学习者进行汉语口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汉语辞句手法的教学作为汉语教学的重点。

反问修辞文的形式丰富,语气内容复杂,同时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例如应用环境、对话对象、反语性以及语用效果等,故而加大了外国学习者的习得难度。

通过对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观察,我们发现老师讲解后外国学习者不难理解反问语句的含义,但其在口语交际中一般不能自然流利地使用反问修辞,往往害怕因使用错误而伤害到谈话对象的心理,故而有一种回避的心理[1]。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教学指导、操练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此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化空间。

本文通过对反问修辞的两种常用反问句形式结构、功能和文化心理相结合地进行分析和研究,再结合教学实践的观察和总结,探索有助于提高反问修辞教学效果的实用方法,特别是对反问句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2]。

二、反问句的定义、语义理解、语用分析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反问句表面上看起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也就是把答案暗含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有明知故问的意味。

使用者并不采用直接表达的方式来做结论,而是采取提问的方式来表达确认的意思。

由于这一问题实则已经表明了答案,因此也不必进行回答。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指型反问句研究综述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指型反问句研究综述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指型反问句研究综述刘倩影(泰山医学院,山东泰安 271016)摘要:反问句是的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其最大特点是“无疑而问”,即用问句形式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

特指型反问句是指带有特殊疑问词的反问句。

特指型反问句实际上没有真正的疑问点,只是表达说话人一种强调的语气。

本文从两大方面综述了特指型反问句的界定与描写:本体研究中的特指型反问句的界定和描写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特指型反问句研究综述,意在理清21世纪以前与以后的特指型反问句的界定、描写之不同,并为对外汉语中反问句的用法研究提供研究依据。

关键词:特指型反问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7-0174-002一、本体研究中的特指型反问句的界定和描写研究(一)特指型反问句的界定在特指型反问句的本体研究方面,目前研究最深刻而权威的是伍清雅、邵敬敏等对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研究,另外,李艳惠、林若望、宁春岩三大家从允准、量词、真值的角度对WH词非疑问用法做了详尽而深层的描写,在伍雅清《疑问词的句法和语义》一书中收录。

21世纪以后,对疑问代词反问用法的各个击破开始出现,集中为某类疑问代词反问用法的句式描写。

如孙冬惠《“什么”构成的几种反问句》、黎立夏《“哪”系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研究》等。

在这个大体系下,围绕两个问题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第一个问题是,是否应将反问句纳入问句体系。

在九十年代以前,有学者侧重描写反问句的句法形式,认为反问句与特指问句都属于疑问句。

邵敬敏(1996)沿袭传统结构主义认同反问句是一种假性疑问句的观点,指出反问句形式上是疑问句。

郭继懋(1997)对早期的提法进行了修正,认为反问句表示强调这一说法过于笼统,也过于简单,在需要表示强调时,反问句并不能灵活使用。

此后,第二个有争议的问题是,特指反问应归属于反诘用法还是强调用法。

邵敬敏认为,疑问词“什么”有指代作用和疑问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